CN221093885U - 一种污水净化循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污水净化循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93885U
CN221093885U CN202322583234.0U CN202322583234U CN221093885U CN 221093885 U CN221093885 U CN 221093885U CN 202322583234 U CN202322583234 U CN 202322583234U CN 221093885 U CN221093885 U CN 2210938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wage
buffer
cavity
flocculator
flocc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8323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化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ongzheng Purific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ongzheng Purific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ongzheng Purific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ongzheng Purific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8323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938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938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938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净化循环设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污水净化循环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絮凝器沉淀效果差的技术问题。一种污水净化循环设备,包括絮凝器,所述絮凝器内设置有缓冲器,所述絮凝器内还设置有隔离器,通过设置缓冲槽,并且,使缓冲槽内的污水溢流至絮凝腔,由于缓冲槽内的污水是溢流至絮凝腔的,因此,由缓冲槽进入絮凝腔内的污水不会冲击絮凝器内的污泥,污泥不会被冲散而上扬,优化了絮凝器的沉淀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污水净化循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净化循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大部分污水需要经过处理后排放至目标益。污水处理过程通常包括沉淀、絮凝待步骤,而对于一些污染较重的水质则需要进行循环处理,例如,循环絮凝或沉淀等。
循环絮凝是指对絮凝处理后的污水进行再次絮凝,以提升污水的水质。现有技术中的物如絮凝器,通常具有絮凝和沉淀功能,一部分杂质沉淀至絮凝器的底部形成污泥。
现有技术中的絮凝器结构不合理,污水进入絮凝器的过程中直接冲击絮凝器内的污泥,造成絮凝器沉淀效果差。
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絮凝器存在污水进入絮凝器时容易冲击絮凝器底部的污泥,造成絮凝器沉淀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污水净化循环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絮凝器沉淀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一些实施方案包括:
一种污水净化循环设备,包括絮凝器,所述絮凝器的上端设置进水接嘴,所述絮凝器的下端设置有排污嘴,所述絮凝器还设置排水嘴,所述排水嘴位于所述进水接嘴与所述排污嘴之间;
所述絮凝器内设置有缓冲器,所述絮凝器内还设置有隔离器,所述隔离器的上方形成絮凝腔,所述隔离器的下方形成污泥腔,所述絮凝腔通过所述隔离器与所述污泥腔相通,所述排污嘴与所述污泥腔相通,所述排水嘴位于所述缓冲器与所述隔离器之间,所述进水接嘴进入所述絮凝器内的污水通过所述缓冲器进入所述絮凝腔;
所述缓冲器包括缓冲罩和设置于所述絮凝器内的缓冲槽,所述进水接嘴输出的污水通过所述缓冲罩进入所述缓冲槽,所述缓冲槽内的污水溢流至所述絮凝腔。
作为优选,所述进水接嘴包括第一接嘴和第二接嘴,所述排水嘴通过循环组件与所述第二接嘴相通,所述循环组件包括检测所述排水嘴内排出的污水质量的污水检测器和将所述排水嘴内输出的污水输出的输出泵,所述输出泵通过管道将所述排水嘴输出的输出泵回所述第二接嘴。
作为优选,所述循环组件还包括排水管和换向阀,所述排水管和所述管道均通过所述换向阀与所述输出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缓冲罩包括半球形的罩体,所述罩体的尖端朝上,并且,所述罩体的尖端设置有连接柱,所述罩体通过连接柱固定于所述絮凝器的内壁。
作为优选,所述缓冲罩还包括引导环,所述引导环设置于所述罩体的下端,并且,所述引导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缓冲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引导环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引导环为空心结构,并且,所述引导环与所述罩体为一体式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缓冲槽的底壁倾斜设置,所述缓冲槽还设置有排水孔,滞留于所述缓冲槽内的污水通过所述排水孔进入所述絮凝腔。
作为优选,所述絮凝器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缓冲罩固定于所述上部,所述缓冲槽设置于所述下部,所述上部与所述下部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缓冲槽包括溢水壁,所述溢水壁的高度低于所述下部与所述上部连接处的高度。
作为优选,所述罩体设置有减缓污水流速的阻挡筋,所述阻挡筋呈环形,所述阻挡筋设置于所述罩体的外壁上,所述阻挡筋与所述罩体为一体式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隔离器包括上半部和下半部,所述上半部呈大端朝上的半球形,所述下半部呈大端朝下的半球形,所述上半部设置有上腔,所述下半部设置有下腔,所述上腔和所述下腔均呈半球形,所述上腔与所述下腔相通,所述上半部的外壁与所述絮凝腔的内壁接触。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设置缓冲槽,并且,使缓冲槽内的污水溢流至絮凝腔,由于缓冲槽内的污水是溢流至絮凝腔的,因此,由缓冲槽进入絮凝腔内的污水不会冲击絮凝器内的污泥,污泥不会被冲散而上扬,优化了絮凝器的沉淀效果。
2、通过设置隔离器,絮凝腔内絮凝的污泥会沉淀至污泥腔内,即使絮凝腔内的污水被搅动,污泥腔内的污泥也不会被搅动,从而进一步优化了絮凝器的沉淀效果。
3、通过设置缓冲罩,缓冲罩的设置起到分布污水的功能,由进水接嘴进入的污水会被缓冲罩均匀分散,从而起到防止污水积聚冲击污泥的功能,优化了絮凝器的沉淀效果。
附图说明
出于解释的目的,在以下附图中阐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的若干实施方案。以下附图被并入本文本并且构成具体实施方案的一部分。在一些情况下,以框图形式示出了熟知的结构和部件,以便避免使本实用新型主题技术的概念模糊。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轴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4为下半部的示意图。
图5为隔离器的轴测图。
图中:
1、絮凝器。
11、进水接嘴,111、第一接嘴,112、第二接嘴。
12、排污嘴。
13、排水嘴,131、污水检测器,132、输出泵,133、管道,134、排水管,135、换向阀。
14、上部。
15、下部。
2、缓冲器。
21、缓冲罩,211、罩体,2111、阻挡筋,212、连接柱,213、引导环。
22、缓冲槽,221、排水孔,222、溢水壁。
3、隔离器。
31、絮凝腔。
32、污泥腔。
33、上半部,331、上腔。
34、下半部,341、下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示出的具体实施方案旨在作为本实用新型主题技术的各种配置的描述,并且,不旨在表示本实用新型主题技术可被实践的唯一配置。具体实施方案包括具体的细节旨在提供对本实用新型主题技术的透彻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清楚和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主题技术不限于本文示出的具体细节,并且,可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被实践。
参照图1至图5所示,一种污水净化循环设备,包括絮凝器1,所述絮凝器1的上端设置进水接嘴11,所述絮凝器1的下端设置有排污嘴12,所述絮凝器1还设置排水嘴13,所述排水嘴13位于所述进水接嘴11与所述排污嘴12之间;
进水接嘴11、排污嘴12和排水嘴13均可以焊接于絮凝器1,排污嘴12内还设置排污阀,正常工作时,排污阀处于关闭状态,仅有在需要排出污泥时,排污阀才处于打开状态,以将絮凝器1内沉淀的污泥排出。
所述絮凝器1内设置有缓冲器2,所述絮凝器1内还设置有隔离器3,所述隔离器3的上方形成絮凝腔31,所述隔离器3的下方形成污泥腔32,所述絮凝腔31通过所述隔离器3与所述污泥腔32相通,所述排污嘴与所述污泥腔32相通,所述排水嘴13位于所述缓冲器2与所述隔离器3之间,所述进水接嘴11进入所述絮凝器1内的污水通过所述缓冲器2进入所述絮凝腔31;
所述缓冲器2包括缓冲罩21和设置于所述絮凝器1内的缓冲槽22,所述进水接嘴11输出的污水通过所述缓冲罩21进入所述缓冲槽22,所述缓冲槽22内的污水溢流至所述絮凝腔31。
缓冲罩21引导至缓冲槽22内的污水虽然会冲击缓冲槽22的内壁,但是,由于缓冲槽22起到缓冲效果,缓冲槽22内通常不会沉淀污泥,因此,即使缓冲槽22被冲击也不会影响絮凝器1的沉淀效果。
缓冲槽22可以与絮凝器1为一体式结构,例如,可以在絮凝器1内焊接环状板,环状板与絮凝器1的内壁之间即形成缓冲槽22。
缓冲槽22内的污水是溢流至絮凝腔31内的,因此,缓冲槽22内的溢出的污水不会冲击絮凝器1内的污泥,从而使得污泥不易被打散,优化了絮凝器1的沉淀效果。
参照图1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水接嘴11包括第一接嘴111和第二接嘴112,所述排水嘴13通过循环组件与所述第二接嘴112相通,所述循环组件包括检测所述排水嘴13内排出的污水质量的污水检测器131和将所述排水嘴13内输出的污水输出的输出泵132,所述输出泵132通过管道133将所述排水嘴13输出的输出泵回所述第二接嘴112。
第一接嘴111可以与污水处理系统连接,例如,第一接嘴111可以直接与污水管相接,以将污水排入絮凝器1内。第一接嘴111和第二接嘴112可以同时工作,第一接嘴111与第二接嘴112也可以独立工作。
输出泵和污水检测器131均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器件,其中,污水检测器131根据污水的水质确定,不同的污水可能需要检测不同的有害物,因此,污水检测器131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不做限定,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所述循环组件还包括排水管134和换向阀135,所述排水管134和所述管道133均通过所述换向阀135与所述输出泵132连接。
输出泵、换向阀135可以被控制器控制,污水检测器131可以与控制器通讯,控制器根据污水检测器131检测到的参数控制输出泵132以及换向阀135的工作状态。即,污水检测器131检测到污水的参数符合要求,则控制器控制输出泵以及换向阀135工作,直接将污水通过排水管134排出。
污水检测器131检测到的污水参数不符合要求,则控制器控制输出泵及换向阀135工作,将污水通过行之管道133泵回至第二接嘴112,使污水再次进行絮凝、沉淀。
参照图1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你例中,缓冲罩21具有分散污水的功能,缓冲罩21还应具有对污水进行减速的功能,实现该功能的缓冲罩21可以为,所述缓冲罩21包括半球形的罩体211,所述罩体211的尖端朝上,并且,所述罩体211的尖端设置有连接柱212,所述罩体211通过连接柱212固定于所述絮凝器1的内壁。罩体211可以与连接柱212为一体式结构,连接柱212可以焊接于絮凝器1内,或者,连接柱212也可以通过螺纹固定于絮凝器1内。
所述缓冲罩21还包括引导环213,所述引导环213设置于所述罩体211的下端,并且,所述引导环21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缓冲槽22内。引导环213的直径应大于罩体211的厚度,以使引导环213对污水进入导向,使污水减速并在飞溅过程中抵消一部分能量。
所述引导环213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引导环213为空心结构,并且,所述引导环213与所述罩体211为一体式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缓冲槽22的底壁倾斜设置,所述缓冲槽22还设置有排水孔221,滞留于所述缓冲槽22内的污水通过所述排水孔221进入所述絮凝腔31。
排水孔221的直径可以尽量小,排水孔221主要用于防止污水滞留于缓冲槽22内,因此,排水孔221的直径可以设置的尽量小,只要具有排水效果即可,排水孔221的直径不应过大,以防止缓冲槽22内的大部分污水经排水孔221排出。
参照图1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絮凝器1包括上部14和下部15,所述缓冲罩21固定于所述上部14,所述缓冲槽22设置于所述下部15,所述上部14与所述下部15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缓冲槽22包括溢水壁222,所述溢水壁222的高度低于所述下部15与所述上部14连接处的高度。以防止缓冲槽22内的污水经上部14与下部15的连接处泄漏。上部14与下部15之间还可以设置密封圈,以防止污水泄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罩体211设置有减缓污水流速的阻挡筋2111,所述阻挡筋2111呈环形,所述阻挡筋2111设置于所述罩体211的外壁上,所述阻挡筋2111与所述罩体211为一体式结构。阻挡筋2111的数量不做限定,可以自由确定,阻挡筋2111的数量越多,对污水的减速效果越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离器3包括上半部33和下半部34,所述上半部33呈大端朝上的半球形,所述下半部34呈大端朝下的半球形,所述上半部33设置有上腔331,所述下半部34设置有下腔341,所述上腔331和所述下腔341均呈半球形,所述上腔331与所述下腔341相通,所述上半部33的外壁与所述絮凝腔31的内壁接触。
上腔331与下腔341相通处的直径应尽量小,只要能使污泥通过即可,以防止污泥腔32内的污泥被搅动。上腔331与下腔341相通处设置较小的直径,污泥腔32内的污泥不易被搅动,优化了絮凝腔31的沉淀效果。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主题技术方案以及相应的细节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以上介绍仅是本实用新型主题技术方案的一些实施方案,其具体实施时也可以省去部分细节。
另外,在以上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多个实施方案存在组合实施的可能,各种组合方案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需求自由结合实施上述实施方案,以获得更佳的应用体验。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实施本实用新型主题技术方案时,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主题技术方案以及附图获得其它细节配置或附图,显而易见地,这些细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主题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这些细节仍属于本实用新型主题技术方案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污水净化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絮凝器(1),所述絮凝器(1)的上端设置进水接嘴(11),所述絮凝器(1)的下端设置有排污嘴(12),所述絮凝器(1)还设置排水嘴(13),所述排水嘴(13)位于所述进水接嘴(11)与所述排污嘴(12)之间;
所述絮凝器(1)内设置有缓冲器(2),所述絮凝器(1)内还设置有隔离器(3),所述隔离器(3)的上方形成絮凝腔(31),所述隔离器(3)的下方形成污泥腔(32),所述絮凝腔(31)通过所述隔离器(3)与所述污泥腔(32)相通,所述排污嘴与所述污泥腔(32)相通,所述排水嘴(13)位于所述缓冲器(2)与所述隔离器(3)之间,所述进水接嘴(11)进入所述絮凝器(1)内的污水通过所述缓冲器(2)进入所述絮凝腔(31);
所述缓冲器(2)包括缓冲罩(21)和设置于所述絮凝器(1)内的缓冲槽(22),所述进水接嘴(11)输出的污水通过所述缓冲罩(21)进入所述缓冲槽(22),所述缓冲槽(22)内的污水溢流至所述絮凝腔(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净化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接嘴(11)包括第一接嘴(111)和第二接嘴(112),所述排水嘴(13)通过循环组件与所述第二接嘴(112)相通,所述循环组件包括检测所述排水嘴(13)内排出的污水质量的污水检测器(131)和将所述排水嘴(13)内输出的污水输出的输出泵(132),所述输出泵(132)通过管道(133)将所述排水嘴(13)输出的输出泵回所述第二接嘴(1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净化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组件还包括排水管(134)和换向阀(135),所述排水管(134)和所述管道(133)均通过所述换向阀(135)与所述输出泵(13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净化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罩(21)包括半球形的罩体(211),所述罩体(211)的尖端朝上,并且,所述罩体(211)的尖端设置有连接柱(212),所述罩体(211)通过连接柱(212)固定于所述絮凝器(1)的内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水净化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罩(21)还包括引导环(213),所述引导环(213)设置于所述罩体(211)的下端,并且,所述引导环(21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缓冲槽(22)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水净化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环(213)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引导环(213)为空心结构,并且,所述引导环(213)与所述罩体(211)为一体式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水净化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槽(22)的底壁倾斜设置,所述缓冲槽(22)还设置有排水孔(221),滞留于所述缓冲槽(22)内的污水通过所述排水孔(221)进入所述絮凝腔(3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水净化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器(1)包括上部(14)和下部(15),所述缓冲罩(21)固定于所述上部(14),所述缓冲槽(22)设置于所述下部(15),所述上部(14)与所述下部(15)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缓冲槽(22)包括溢水壁(222),所述溢水壁(222)的高度低于所述下部(15)与所述上部(14)连接处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污水净化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211)设置有减缓污水流速的阻挡筋(2111),所述阻挡筋(2111)呈环形,所述阻挡筋(2111)设置于所述罩体(211)的外壁上,所述阻挡筋(2111)与所述罩体(211)为一体式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净化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器(3)包括上半部(33)和下半部(34),所述上半部(33)呈大端朝上的半球形,所述下半部(34)呈大端朝下的半球形,所述上半部(33)设置有上腔(331),所述下半部(34)设置有下腔(341),所述上腔(331)和所述下腔(341)均呈半球形,所述上腔(331)与所述下腔(341)相通,所述上半部(33)的外壁与所述絮凝腔(31)的内壁接触。
CN202322583234.0U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污水净化循环设备 Active CN2210938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83234.0U CN221093885U (zh)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污水净化循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83234.0U CN221093885U (zh)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污水净化循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93885U true CN221093885U (zh) 2024-06-07

Family

ID=91315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83234.0U Active CN221093885U (zh)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污水净化循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938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166512A1 (zh) 一种洗衣机
CN101558985B (zh) 一种洗碗机
CN109252191B (zh) 一种喷射型旋流电解液循环装置
CN110144700A (zh) 一种洗衣机的脱水控制方法
WO2018192548A1 (zh) 一种洗衣机
CN219929693U (zh) 一种含油废水处理用气浮池结构
CN221093885U (zh) 一种污水净化循环设备
US5196114A (en) Aerobic septic system
CN110409104A (zh) 一种洗衣机
CN216585749U (zh) 一种洗衣机
CN107794705A (zh) 一种洗衣机的盛水桶和安装有该盛水桶的洗衣机
CN210185419U (zh) 一种多功能清洗机
CN207511861U (zh) 污水处理装置
CN209872446U (zh) 综合废水处理系统
CN220920348U (zh) 一种砂石分离机排水口
CN218357731U (zh) 一种带有排污结构的过滤器
CN219462744U (zh) 一种设有同心滤网结构的废水排渣处理机构
WO2017121327A1 (zh) 一种絮凝洗衣机及控制方法
CN210814012U (zh) 冷却水排水装置及转鼓切片机
CN218893474U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18924327U (zh) 一种免拆卸膜箱清洗装置
CN218028108U (zh) 基于竖井调蓄进水的调蓄池结构
CN218058582U (zh) 一种mbr处理系统无动力出水装置
CN214571092U (zh) 一体化油水分离抬升装置
CN221286977U (zh) 一种砂水分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