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91241U - 分布式缓冲腔 - Google Patents

分布式缓冲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91241U
CN221091241U CN202323019225.5U CN202323019225U CN221091241U CN 221091241 U CN221091241 U CN 221091241U CN 202323019225 U CN202323019225 U CN 202323019225U CN 221091241 U CN221091241 U CN 2210912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buffer
buffer chamber
air
distribu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01922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森
杨五一
张建军
徐昊月
黄曹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ac Shanghai Aircraft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mmercial Aircraft Corp of China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mac Shanghai Aircraft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mmercial Aircraft Corp of Chin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ac Shanghai Aircraft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mmercial Aircraft Corp of China Ltd filed Critical Comac Shanghai Aircraft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32301922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912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912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912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分布式缓冲腔(1),包括:缓冲腔壳体(11),上述缓冲腔壳体(11)是单向导通的腔体,并且设置有供气流流入的腔体入口和供气流流出的腔体出口;引气导管(12),上述引气导管(12)呈中空圆筒状,并且与上述缓冲腔壳体(11)连通,以将来自来自环境控制系统的混合空气引入到上述缓冲腔壳体(11)中;分隔板(16),上述分隔板(16)纵向地布置在上述缓冲腔壳体(11)的内部,将上述缓冲腔壳体(1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彼此隔绝的多个腔体,并且将上述混合空气分别引导到上述多个腔体中进行调节并分别从上述多个腔体排出。通过上述分布式缓冲腔,能够在不增加制造成本的情况下实现多路供气。

Description

分布式缓冲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布式缓冲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将气流按比例分隔成两路气流并以规定的流速和方向均匀地流入客舱内的分布式缓冲腔。
背景技术
民用飞机在飞行过程中需要持续地向客舱进行通风,以使客舱始终处于人体舒适的环境之中。以往,一般在民用飞机中设置有环境控制系统,该环境控制系统从发动机引出空气并使该空气与一定量的客舱再循环空气进行混合,该混合空气在经过环境控制系统的调节之后达到规定的温度和湿度。
但是,在以往的环境控制系统中,空气分配子系统管路的管径较小,从而使得气流流速较高,气流容易集中,不适合将经过该空气分配子系统管路的集中高速气流直接供给至客舱。通常的解决办法是将经过环境控制系统的调节之后的混合空气经由该环境控制系统的空气分配子系统管路引导到客舱缓冲腔中,在客舱缓冲腔内对气流进行调节,使气流流速降低,并且使气流沿缓冲腔的长度方向扩散,最后供给至客舱。
具体而言,上述客舱缓冲腔对混合空气进行调节,以使混合空气在缓冲腔的出口处沿缓冲腔的长度方向(一般为飞机航向方向)扩散并充满缓冲腔,然后通过缓冲腔出风口以规定的流速和方向流入到客舱中,从而能够将客舱内的温度、湿度调节至人体舒适的程度,向乘客和机组人员提供舒适的客舱环境,进而提高乘客的飞行体验。
上述客舱缓冲腔一般安装在飞机客舱的内饰(行李箱、天花板、侧壁板等)上并设置有多个,多个缓冲腔的首尾相连并顺序排列,进而贯穿整个客舱。通常在缓冲腔内部的气流流动路径中布置有挡板,气流在流经挡板之后减速并扩散,然后穿过设置于挡板的小孔并流动到缓冲腔的尾部,最终经由缓冲腔出风口流入到客舱之中。
但是,以往的客舱缓冲腔一般只设置有一个出风口,只能通过该出风口向客舱内供给一路气流,从而调节客舱内的温度和湿度。为了对客舱内的空气温度和湿度进行更精确的调节和使客舱气流更均匀地流通,所设想的一种有效方式是通过多路气流向客舱内供给空气,可是在以往的实施方式中,多点多路供气需要更多数量的缓冲腔以及更多数量的环境控制系统的管路,这样会增加将飞机的各个系统集成起来的难度,飞机的重量也会随之增加,容易造成制造成本的增大,不利于提高经济性。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在不增加制造成本的情况下实现多路供气的客舱缓冲腔便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布式缓冲腔,上述分布式缓冲腔能够在不增加制造成本的情况下将来自环境控制系统的混合气体分隔成多路气流并向客舱内供给。
为了实现本公开的目的,提供一种分布式缓冲腔,上述分布式缓冲腔将气流分隔为彼此隔绝的多个部分并分别进行调节,其中,上述分布式缓冲腔包括:缓冲腔壳体,上述缓冲腔壳体是单向导通的腔体,并且设置有供气流流入的腔体入口和供气流流出的腔体出口;引气导管,上述引气导管呈中空圆筒状,并且与上述缓冲腔壳体连通,以将来自来自环境控制系统的混合空气引入到上述缓冲腔壳体中;分隔板,上述分隔板纵向地布置在上述缓冲腔壳体的内部,将上述缓冲腔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彼此隔绝的多个腔体,并且将上述混合空气分别引导到上述多个腔体中进行调节并分别从上述多个腔体排出。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通过分隔板将分布式缓冲腔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腔体,并且在多个腔体之中对混合空气进行调节并排出,因此,仅通过分隔板就能够实现以多点多路的方式向客舱内供给空气,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制造成本。
优选的是,上述分布式缓冲腔还包括:阻滞板,上述阻滞板是布置在上述缓冲腔壳体内的实心面板,并且布置在上述引气导管的下方。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通过上述阻滞板,能够对来自环境控制系统的混合空气进行阻滞和扩散,从而使混合空气迅速地充满整个缓冲腔壳体。
优选的是,上述分布式缓冲腔还包括:整流板,上述整流板布置在上述阻滞板的下方,并且在上述整流板上均匀地布置有多个小孔。
优选的是,上述整流板以横跨整个上述缓冲腔壳体的方式设置,并且将上述缓冲腔壳体的内部空间分成上下两个部分。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通过上述整流板,能够对缓冲腔壳体内的气流进行进一步调节,从而使气流在缓冲腔壳体内的分布更加均匀并进一步充分地扩散。
优选的是,上述分布式缓冲腔还包括:出风格栅,上述出风格栅设置在上述缓冲腔壳体的上述腔体出口的整个范围内,并且在上述出风格栅上均匀地布置有多个孔。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通过上述出风格栅,能够使气流在缓冲腔壳体的腔体出口的整个范围内均匀地分布,从而在流入到客舱中之前调节至人体舒适的程度。
优选的是,上述分布式缓冲腔还包括:导向件,上述导向件与上述缓冲腔壳体的上述腔体出口连接,对从上述腔体出口流出的气流方向进行调节。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通过上述导向件,能够按照需要将流入到客舱中的气流调节至期望的方向,从而满足乘客人体舒适度的需求。
优选的是,上述导向件的截面呈弧形形状。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通过弧形的引导面,能够更顺畅地对从出风口流出的气流进行调节。
优选的是,通过上述分隔板将上述缓冲腔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前缓冲腔腔体和后缓冲腔腔体。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通过将缓冲腔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前缓冲腔腔体和后缓冲腔腔体这两个腔体,能够将气流按比例分隔成两路气流并流入到客舱之中。
附图说明
参考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下面的技术方案中清楚地描述,并且其优点从以下参照附图的详细描述中显而易见,附图以示例方式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布式缓冲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布式缓冲腔的将缓冲腔壳体的前部的一部分移除而得到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分布式缓冲腔的从图2的A-A处剖切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分布式缓冲腔的将缓冲腔壳体的背部的一部分移除而得到的后视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分布式缓冲腔的分布式出风口的布置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分布式缓冲腔的气流调节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分布式缓冲腔;
11 缓冲腔壳体;
11a 前缓冲腔腔体;
11a1前出风口;
11b后缓冲腔腔体;
11b1后出风口;
12 引气导管;
13 导向件;
14 阻滞板
15 整流板;
16 分隔板;
17出风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的实例被示出在附图中。尽管本实用新型结合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但是应当意识到,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为下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反,本实用新型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效形式及其它的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分布式缓冲腔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分布式缓冲腔1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分布式缓冲腔1整体上主要包括缓冲腔壳体11、引气导管12和导向件13。
上述缓冲腔壳体11呈大致梯形形状,并且以长边方向沿着飞机航向的方式配置。在缓冲腔壳体11的大致中央位置处设置有引气导管12,上述引气导管12呈中空圆筒状,并且与未图示的环境控制系统的空气分配子系统管路连接,从而将环境控制系统内的混合空气导入到上述分布式缓冲腔1的缓冲腔壳体11内。
上述缓冲腔壳体11是单向导通的腔体,腔体入口与上述引气导管12连接,腔体出口与上述导向件13连接,来自环境控制系统的混合空气在经由引气导管12进入缓冲腔壳体11之后,经由腔体出口和导向件13进入到客舱之中。
在上述缓冲腔壳体11的出风口处还设置有出风格栅17,上述出风格栅17布置在缓冲腔壳体11的出风口的整个范围内,并且在上述出风格栅17上均匀地布置有一定数量的小孔。因此,能够通过出风格栅17对从缓冲腔壳体11流入到客舱内的气流进行调节,从而形成流量分布均匀的气流。
此外,在上述缓冲腔壳体11的出风口的下方还设置有导向件13,上述导向件13的截面呈弧形,对从上述缓冲腔壳体11的出风口排出的空气进行引导,进而对从出风口流出的气流方向进行调节,从而使气流以规定的方向流入到客舱之中。
以下,参照图2和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分布式缓冲腔1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布式缓冲腔1的将缓冲腔壳体11的前部的一部分移除而得到的主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分布式缓冲腔1的从图2的A-A处剖切而得到的剖视图。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分布式缓冲腔1的缓冲腔壳体11内还包括阻滞板14、整流板15和分隔板16。
上述阻滞板14布置在上述引气导管11的下方,并且是以板面方向相对于航向方向平行的方式布置的实心面板。在来自环境控制系统的气流经由上述引气导管11进入到上述缓冲腔壳体11内时,该高速气流被布置于引气导管11下方的阻滞板14阻挡,气流在被阻滞板11阻挡之后流速降低并反弹,并且在缓冲腔壳体11内扩散并迅速地充满整个缓冲腔壳体11。
如图2和后述的图4所示,在上述阻滞板14的下方还布置有整流板15,上述整流板15呈大致“凵”字形,并且在航向方向上横跨整个缓冲腔壳体11,将缓冲腔壳体11分成上下两个部分。在上述整流板15上均匀地布置有多个小孔以形成供气流流动的通道,从而对气流进行整流。气流在被上述阻滞板14阻滞并扩散之后向下方继续流动,并且经过布置在上述整流板15上的小孔而流到缓冲腔壳体11的下部部分之中。
通过布置在上述整流板15上的多个小孔来对气流进行整流,在缓冲腔壳体11的下部部分中形成流量分布均匀且充分扩散的气流,并且该气流在流过上述整流板15之后继续在缓冲腔壳体11的下部部分中扩散,最终流向出风口。
通过上述阻滞板14和整流板15的调节作用,气流在缓冲腔壳体11的出风口处得到充分扩散,从而形成沿缓冲腔长度方向均匀地分布的气流。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分布式缓冲腔1除了上述阻滞板14和整流板15之外还包括分隔板16,上述分隔板16的外轮廓与上述缓冲腔壳体11的截面重合,并且纵向地布置在缓冲腔壳体11的内部,从而将缓冲腔壳体11的内部分隔为彼此隔绝的前缓冲腔腔体11a和后缓冲腔腔体11b这两个部分。上述分隔板16的上端横跨上述引气导管12的出风口,并且按照一定比例将上述引气导管12的出风口的截面分隔为两个部分。由此,来自环境控制系统的气流在经过引气导管12流入缓冲腔壳体11内后被该分隔板16分成两路气流,并且分别流入到上述前缓冲腔腔体11a和后缓冲腔腔体11b之中。流入上述前缓冲腔腔体11a和后缓冲腔腔体11b中的气流流量与分隔板16相对于引气导管12的位置相对应。
此外,在上述前缓冲腔腔体11a和后缓冲腔腔体11b的末端处分别布置有前出风口11a1和后出风口11b1,上述前出风口11a1和后出风口11b1隔着上述分隔板16分别配置于前后两侧。
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上述前出风口11a1和后出风口11b1处分别配置有出风格栅17。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分布式缓冲腔1的将缓冲腔壳体11的背部的一部分移除而得到的后视立体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分布式缓冲腔1的分布式出风口的布置示意图。
如上所述,在上述出风格栅17上均匀地布置有一定数量的小孔,由此对流入缓冲腔壳体11内的气流进行调节。上述小孔的截面积根据出风格栅的通风面积和流量进行确定,以便更好地调节气流流速。由于上述出风格栅17上的小孔在缓冲腔长度方向上均匀地分布,因此,气流在经由出风格栅17流入客舱之后形成流速和流量均匀分布的气流。
此外,在针对上述前出风口11a1和后出风口11b1分别设置的出风格栅17的下方处,还分别设置有导向件13,上述导向件13的截面呈弧形形状,从而对从上述前出风口11a1和后出风口11b1流出的气流的方向进行调节,从而使气流沿规定的方向流入到客舱之中。
以下,参照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分布式缓冲腔1的气流调节过程进行说明。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分布式缓冲腔1的气流调节示意图。
如图6所示,经由环境控制系统的空气分配子系统管路引导到分布式缓冲腔1的缓冲腔壳体11中的气流首先被分隔板16分隔为两路气流并分别流入到前缓冲腔腔体11a和后缓冲腔腔体11b之中。
接着,流入到上述前缓冲腔腔体11a和后缓冲腔腔体11b之中的气流受到阻滞板14的阻滞并扩散,并迅速地充满整个缓冲腔壳体11。
之后气流继续向下方流动,并且经过设置于上述阻滞板14的下方的阻滞板15,在经过阻滞板15的调节之后形成流量分布较为均匀的气流,并且在流出出风口之前还会受到设置于出风口的出风格栅17的调节作用,从而形成流量分布更为均匀的气流。
然后,被分隔在上述前缓冲腔腔体11a和后缓冲腔腔体11b中的气流分别经过前出风口11a1和后出风口11b1,并且在设置于出风口下方的导向件13的调节作用下,以规定的方向流入到客舱之中。
本实用新型的分布式缓冲腔1包括分隔板16,通过上述分隔板16将缓冲腔壳体11内的空间分隔为前缓冲腔腔体11a和后缓冲腔腔体11b,从而将来自环境控制系统的气流分隔为两路,并在两个腔体中分别进行调节,最终以不同的方向流入到客舱之中。由此,能够对以多路气流向客舱内供气,从而能够对客舱内的空气温度场进行更精确的调节。
虽然以上结合了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上述示例仅是用来说明的,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能够在权利要求书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和变型,这些修改和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中,示出了通过分隔板16将缓冲腔壳体11内的空间分隔为两个腔体的示例,但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多个分隔板16将缓冲腔壳体11内的空间分隔为多个腔体,只要根据分布式缓冲腔1的形状和实际的供气需求进行合理设计即可。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中,示出了导向件13的截面呈弧形形状的示例,但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上述导向件13设计为矩形等其他形状,只要能够将流入到客舱内的气流调节为适当的角度即可。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中,示出了整流板15呈大致“凵”字形的示例,但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上述整流板15设计为其他形状,只要能够布置在缓冲腔壳体11内的整个空间并对气流进行适当的整流即可。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中,示出了分布式缓冲腔1的缓冲腔壳体11呈大致梯形形状的示例,但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设置成其他形状,只要能够对气流进行调节并适于在客舱内安装的形状即可。

Claims (8)

1.一种分布式缓冲腔(1),所述分布式缓冲腔(1)将气流分隔为彼此隔绝的多个部分并分别进行调节,其中,所述分布式缓冲腔(1)包括:
缓冲腔壳体(11),所述缓冲腔壳体(11)是单向导通的腔体,并且设置有供气流流入的腔体入口和供气流流出的腔体出口;
引气导管(12),所述引气导管(12)呈中空圆筒状,并且与所述缓冲腔壳体(11)连通,以将来自来自环境控制系统的混合空气引入到所述缓冲腔壳体(11)中;
分隔板(16),所述分隔板(16)纵向地布置在所述缓冲腔壳体(11)的内部,将所述缓冲腔壳体(1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彼此隔绝的多个腔体,并且将所述混合空气分别引导到所述多个腔体中进行调节并分别从所述多个腔体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缓冲腔(1),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缓冲腔(1)还包括:
阻滞板(14),所述阻滞板(14)是布置在所述缓冲腔壳体(11)内的实心面板,并且布置在所述引气导管(12)的下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布式缓冲腔(1),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缓冲腔(1)还包括:
整流板(15),所述整流板(15)布置在所述阻滞板(14)的下方,并且在所述整流板(15)上均匀地布置有多个小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布式缓冲腔(1),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板(15)以横跨整个所述缓冲腔壳体(11)的方式设置,并且将所述缓冲腔壳体(11)的内部空间分成上下两个部分。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分布式缓冲腔(1),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缓冲腔(1)还包括:
出风格栅(17),所述出风格栅(17)设置在所述缓冲腔壳体(11)的所述腔体出口的整个范围内,并且在所述出风格栅(17)上均匀地布置有多个孔。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分布式缓冲腔(1),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缓冲腔(1)还包括:
导向件(13),所述导向件(13)与所述缓冲腔壳体(11)的所述腔体出口连接,对从所述腔体出口流出的气流方向进行调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布式缓冲腔(1),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件(13)的截面呈弧形形状。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分布式缓冲腔(1),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分隔板(16)将所述缓冲腔壳体(1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前缓冲腔腔体(11a)和后缓冲腔腔体(11b)。
CN202323019225.5U 2023-11-08 2023-11-08 分布式缓冲腔 Active CN2210912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19225.5U CN221091241U (zh) 2023-11-08 2023-11-08 分布式缓冲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19225.5U CN221091241U (zh) 2023-11-08 2023-11-08 分布式缓冲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91241U true CN221091241U (zh) 2024-06-07

Family

ID=913129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019225.5U Active CN221091241U (zh) 2023-11-08 2023-11-08 分布式缓冲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912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64397B2 (en) Thermal system with high aspect ratio vent
EP0292033B1 (en) Dual nozzle cabin ventilation system
EP3728036B1 (en) Overhead flow distribution assembly for aircraft cabin
JP4036922B2 (ja) 自動車用暖房又は空調装置
US20090275277A1 (en) Alternate directional momentum ventilation nozzle for passenger cabins
EP3418088A1 (en) Moving vehicle
CN110065508B (zh) 一种双层列车车厢和列车
US20090270022A1 (en) Climate control duct architecture for a vehicle
CN111976766B (zh)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用空调风道
KR101663884B1 (ko) 자동차 공기 조화 시스템용 공기 안내 장치
JP4821034B2 (ja) 車両用エア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ユニット
CN221091241U (zh) 分布式缓冲腔
US9011216B1 (en) Diversion directional nozzle
CN111361583B (zh) 一种双层动车组用空调风道
US11548647B2 (en) Air-conditioning duct structure of aircraft, aircraf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ircraft
CN221091242U (zh) 客舱通风装置和客舱缓冲腔
CN111361744B (zh) 一种沿飞机座舱过道投送风的通风系统
CN101590912A (zh) 一种旅客机客舱供、排气系统
CZ307411B6 (cs) Vzduchotechnická vyústka pro vozidla a vozidlo se vzduchotechnickou vyústkou
JPS6045419A (ja) 車両の空調装置
RU2268833C1 (ru) Система конди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воздуха пассажирского вагона
CN217374089U (zh) 一种汽车空调吹面通风管道总成
RU2092742C1 (ru) Раздаточный короб системы конди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воздуха летательного аппарата
JP2020132015A (ja) 航空機の空調用配管構造および空調システム
JP5474028B2 (ja) 空調設備及び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