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80275U - 电芯汇流排、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电芯汇流排、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80275U
CN221080275U CN202322495597.9U CN202322495597U CN221080275U CN 221080275 U CN221080275 U CN 221080275U CN 202322495597 U CN202322495597 U CN 202322495597U CN 221080275 U CN221080275 U CN 2210802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battery
sub
cell
bus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9559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健华
游永亮
秦赓
吴家煜
曾华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Xinmingha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Xinmingh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Xinmingha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Xinmingh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9559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802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802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802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的一种电芯汇流排、电池模组及电池包,其中电芯汇流排包括本体,设置于本体的电极连接部,以及凸出设置于本体的弹性部表面,弹性部与本体弹性连接,以使弹性部可远离或朝向本体的表面运动。这样通过在电芯汇流排上设置弹性部当由于电池包外壳老化或固定螺栓预紧力降低时,通过弹性部回复部分弹性形变来补偿预紧力的不足,使得相互叠放的两个电芯汇流排的弹性部始终紧密贴合,确保电芯汇流排有足够的电接触面积,避免搭接部接触不良所带来的系统性问题。

Description

电芯汇流排、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芯汇流排、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软包电池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电芯内的电极组件参与电化学反应,从而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引出线为电路供电。如图1-图4所示,为了增加软包电池的能量密度,通常采用多个电芯1串联或并联形成电池模组2,再由多个电池模组2串联或并联形成容量更大或电压更高的电池包。其中组成单个电池模组2的多个电芯1的极耳10与电芯汇流排3a电连接,通过电芯汇流排3a实现多个电芯1的串联或并联。常见电池包的组装方式是将一个电池模组2堆叠在另一个电池模组2上,使得两个电池模组2上相正对两个电芯汇流排3a整个面相互接触。再通过压紧机构将两个电池模组2的外壳4固定在一起,通过拉紧两个电池模组2的外壳4来实现电芯汇流排3a的紧密贴合,从而实现相互堆叠的两个电池模组2串联或并联呈一个电池包。
采用该结构的电池包主要依靠螺栓作为压紧装置,电池模组2设有沿厚度方向贯穿外壳4的螺栓孔40,通过螺栓贯穿两个电池模组2的螺栓孔40将两个电池模组2的外壳固定连接,通过螺栓拉紧两个电池模组2的外壳从而压紧两个重叠的电芯汇流排3。为了确保电芯汇流排3a接触良好,压紧机构施加在两个电池模组2之间的紧固力使得两个电芯汇流排3a之间形紧密贴合,也即实现零间隙的抵接,以确保相堆叠的电池模组2保持导通状态。
但由于电池包使用时会持续发热,外壳在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会发生塑性形变,同时由于金属的疲劳现象导致螺栓拉紧力减小,这样由外壳4施加在两片电芯汇流排3a上的压力就相应的降低,此时两片电芯汇流排3a局部或全部接触面由紧密贴合变为相互分离,这样两个电芯汇流排3a接触面出现部分开或贴合不紧密的虚接现象,导致二者的电接触面积减小。虚接现象会使电池包工作状态不稳定,同时电接触面积减小会导致搭接面电阻增大,继而出现电池包温升过高等一系列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电芯汇流排、电池模组及电池包,可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包的电芯汇流排搭接不良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公开的一种电芯汇流排,包括:
本体;
电极连接部,所述电极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本体,所述电极连接部用于与电芯电连接;
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凸出设置于所述本体的表面,所述弹性部与所述本体弹性连接,以使所述弹性部可远离或朝向所述本体的表面运动。
这样通过在电芯汇流排上设置弹性部,当两个电池模组相互堆叠时,两个电芯汇流排正对,两个正对的电芯汇流排由于堆叠而相互挤压。由于弹性部凸出设置于本体的表面并与本体弹性连接,在压力的作用下弹性部发生弹性形变朝向本体的表面运动,使得相互堆叠的两个电池模组的两个电芯汇流排之间始终能通过弹性部保持着紧密贴合。当电池模组的外壳老化或固定螺栓预紧力降低,导致相互挤压的两个电芯汇流排之间压力降低时,弹性部会释放弹性势能回复部分弹性形变,在弹性势能的作用下弹性部向远离本体的方向运动,使得相互叠放的两个电池模组的两个电芯汇流排之间能继续通过弹性部始终保持紧密贴合,确保两个电芯汇流排之间有足够的电接触面积,避免接触不良所带来的系统性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部背离所述本体的一侧表面与所述本体相互平行设置。
这样通过将弹性部背离本体的一侧表面设置为与本体表面平行,当两个电池模组相互堆叠时,两个电池模组的电芯汇流排对应的弹性部背离本体的一侧表面相互平行,且弹性部相互之间为面接触,确保两个电芯汇流排之间有足够大的电接触面积,降低二者之间的电阻,且两个电芯汇流排的搭接子部为面接触,结构稳定性好,便于组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部具有台体结构,具体为棱台状或圆台状。
由于弹性部采用棱台或圆台结构,弹性部侧的各侧面均向中心方向倾斜,当搭接子部受到向下的压力时,使得弹性部不会在压力下向侧面倾倒,从而保持其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部背离所述本体的一侧设置有缓冲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部包括搭接子部及弹性支撑子部,所述搭接子部通过所述弹性支撑子部与所述本体弹性连接,以使所述搭接子部可远离或朝向所述本体的表面运动。
通过弹性支撑子部实现搭接子部与本体的弹性连接,当搭接子部受到挤压朝向本体方向运动时,弹性支撑子部产生弹性形变存储弹性势能,当搭接子部所受压力降低时,弹性支撑子部释放弹性势回复部分弹性形变,使得搭接子部朝向远离本体的方向运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支撑子部具有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弹性支撑子部的第一边缘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弹性支撑子部的第二边缘与所述搭接子部的边缘连接。
通过弹性支撑子部连接本体与搭接子部的边缘,使得本体、弹性支撑子部及搭接子部三者边缘直接对接,避免出现锐边导致电芯堆叠时电芯汇流排之间相互钩挂破损。同时,采用这种结构便于采用冲压工艺一次形成,降低生产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支撑子部与所述本体之间的夹角的角度在60-70度之间。
该角度范围使得弹性部不会过于扁平丧失弹性形变能力,也不会因夹角过大导致两片电芯汇流排堆叠时弹性支撑子部的形变量超过最大弹性形变量,导致其产生塑性形变,破坏其弹性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支撑子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搭接子部通过各所述弹性支撑子部与所述本体弹性连接,且相邻两个所述弹性支撑子部之间间隔设置。
通过将弹性支撑子部的数量设置多个,增加弹性部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在搭接子部受压向靠近本体运动时,弹性支撑子部由于内部应力变化而产生弹性形变,相邻两个弹性支撑子部之间的间隙提供了弹性形变所需的空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搭接子部朝向所述本体的表面设置有缓冲部,和/或所述搭接子部背离所述本体的表面设置有缓冲部。通过设置缓冲部,提升搭接台的弹性形变能力,当搭接子部受到压力朝向本体的运动使得缓冲部与电芯表面接触或缓冲部与另一电池模组的电芯汇流排接触时,缓冲部通过弹性形变开始储能,避免弹性支撑子部由于疲劳特性而弹性不足,在缓冲部的作用下确保相互挤压的两片电芯汇流排保持紧密贴合。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
电芯;
以上所述的电芯汇流排,所述电芯通过所述电芯汇流排电连接。
通过电芯汇流排与电芯电连接,便于多个电芯相互堆叠,通过串联或并联形成电池模组,确保两个相互堆叠的电芯的电芯汇流排始终紧密贴合。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电芯模组,包括:
电芯;
上述的电芯汇流排,所述电芯通过所述电芯汇流排电连接;
所述弹性部朝向所述本体的一侧与所述电芯之间设置有缓冲部。
通过在弹性部与电芯之间设置缓冲部,提升搭接台的弹性形变能力,当搭接子部受到压力朝向本体的运动使得缓冲部与电芯表面接触时,缓冲部通过弹性形变开始储能,避免弹性支撑子部由于疲劳特性而弹性不足,在缓冲部的作用下确保相互挤压的两片电芯汇流排保持紧密贴合。缓冲部既可以固定于本体,也可以设置于电芯1的表面。
根据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电池包,包括多个以上所述的电池模组,各所述电池模组相互堆叠设置,且各所述电池模组的弹性部相互抵接。
通过在电芯上设置该电芯汇流排,便于多个电芯模组整体堆叠形成电池包,确保两个相互堆叠的电芯模组内相堆叠的两个电芯的电芯汇流排始终紧密贴合。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现有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电池包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现有电芯汇流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池包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芯汇流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C处的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性部压平状态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弹性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及对应含义:
电池包100;
电芯1、极耳10;
电池模组2;
电芯汇流排3、电芯汇流排3a、本体30、弹性部31、搭接子部311、弹性支撑子部312、第一边缘3121、第二边缘3122、极片32、避空位33;
外壳4,螺栓孔40;
缓冲部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内”、“外”、“垂直的”、“水平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使用的“平行”、“垂直”和“相同”等特征均包括严格意义上的“平行”、“垂直”、“相同”等情况,以及“大致平行”、“大致垂直”、“大致相同”等包含一定误差的情况。例如,上述的“大致”可表示所比较的对象的差值为所比较的对象的平均值的10%,或者5%之内。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下文中没有特别指出一个部件或元件的数量时,意味着该部件或元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或可理解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指一个或多个,“多个”指至少两个。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电池包100,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包括多个电池模组2,各所述电池模组2相互堆叠设置,且各电池模组2的弹性部31相互抵接。具体地,图中所示为两个电池模组2相互堆叠的效果,但电池模组2的数量可为2个以上。
各个电池模组2均包括电芯1和电芯汇流排3,电芯1通过电芯汇流排3电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模组2的电芯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电芯1通过电芯汇流排3实现串联或并联。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模组2的电芯1和电芯汇流排3的数量均为多个,各个电芯1与各个电芯汇流排3一一对应,且各个电芯1通过其一一对应的电芯汇流排3实现串联或并联。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模组2的电芯1和电芯汇流排3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电芯1与一个电芯汇流排3对应,多个电芯1通过其中一个电芯汇流排3实现串联或并联。具体地,同一电池模组2的多个电芯1可通过电芯汇流排3实现串联或并联,不同电池模组2的电芯1也可通过电芯汇流排3实现串联或并联。
具体地,各电池模组2还包括外壳,电芯1收容在外壳4内,电芯汇流排3设置在外壳4外。电池包100内相互堆叠的两个电池模组2相互压紧并通过螺栓将二者的外壳4固定连接,使得对应的两个电芯汇流排3相互抵接,以实现电池模组2之间的串联或并联。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及图8所示,电芯汇流排包括本体30、电极连接部和弹性部31,电极连接部和弹性部31均设置于本体30表面。其中,电极连接部用于与电芯1电连接。具体地,电极连接部用于与电芯1的极耳10电连接。多个电芯1通过电极连接部进行串联或并联从而组成电池模组2。
弹性部31凸出于本体30一侧的表面设置,电极连接部为形成于本体30表面的极片32,极片32的根部与本体30固定连接,极片32的端部凸出于本体30另一侧的表面设置,也即,极片32与弹性部31沿相反方向凸出本体30的两侧表面设置。弹性部31与本体30弹性连接,当弹性部31受到垂直于本体30的压力时,随着压力的变化,弹性部31可朝向接近或远离本体30的方向运动。即,当弹性部31受到的压力增加时,在压力的作用下弹性部31向靠近本体30的方向运动,反之,当压力变小时,弹性部31向远离本体的方向运动。
这样通过在电芯汇流排3上设置弹性部31,当两个电池模组2相互堆叠时,两个电芯汇流排3正对,两个正对的电芯汇流排3由于堆叠而相互挤压,由于弹性部31凸出设置于本体30的表面并与本体30弹性连接,在压力的作用下弹性部31发生弹性形变朝向本体30的表面运动,使得相互堆叠的两个电池模组2的两个电芯汇流排3之间始终能通过弹性部31保持着紧密贴合。当电池模组2的外壳老化或固定螺栓预紧力降低,导致相互挤压的两个电芯汇流排3之间压力降低时,弹性部31会释放弹性势能回复部分弹性形变,在弹性势能的作用下弹性部31向远离本体30的方向运动,使得相互叠放的两个电池模组2的两个电芯汇流排3之间能继续通过弹性部始终保持紧密贴合,确保两个电芯汇流排3之间有足够的电接触面积,避免接触不良所带来的系统性问题。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极片32的数量根据该电芯模组2内电芯汇流排3需要连接的电芯1的数量而定,当电芯汇流排3只需要连接单个电芯1时,本体30表面可对应设置一个极片32,当电池模组2内包括多个电芯1,电芯汇流排3根据需要连接的电芯1的数量在本体30表面对应设置多个极片3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弹性部31背离本体30的一侧表面与本体30相互平行设置。这样当两个电池模组2相互堆叠时,两个电池模组2的电芯汇流排3相互挤压,使得相正对的弹性部31背离本体30的一侧表面相互接触,确保两个电芯汇流排3之间有足够大的电接触面积,降低二者之间的电阻,且两个电芯汇流排3的弹性部31为面接触,结构稳定性好,便于组装。
本实施例中,弹性部31可以是整体结构具有弹性形变能力,例如弹性部31为设置在本体30上的导电硅胶块或橡胶块,能被压缩发生弹性形变亦能恢复弹性形变,也可以是弹性部31的部分结构具有弹性形变能力。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部31背离本体30的一侧设置有缓冲部5。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弹性部31。
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部具有台体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弹性部31的形状为圆台状或棱台状,其中,弹性部31远离本体30的一端对应棱台或圆台的上底(上底截面小于下底),上底与本体30之间的部分对应棱台或圆台的侧面。由于弹性部31采用棱台或圆台结构,弹性部31侧的各侧面均向中心方向倾斜,当搭接子部312受到压力时,避免弹性部31在向靠近本体30运动的过程中倾倒,从而保持其结构的稳定性。为了进一步提升弹性部31的稳定性,弹性部31可以设置为正棱台状,例如正四棱台、正五棱台等,这样各个侧面的弹性支撑子部312称轴对称或中心对称分布,使其受力中心集中于集合中心。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部31包括搭接子部311和弹性支撑子部312,搭接子部311通过弹性支撑子部312与本体30连接,以使搭接子部311可远离或朝向本体30的表面运动。即使整个弹性部31可以在压力大时发生弹性形变在压力小时恢复弹性形变。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支撑子部312既作为连接搭接子部311与本体30的连接部件,又作为一个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储能器件。当两个电池模组2相互堆叠时,两个正对的电芯汇流排3由于堆叠而相互挤压,在压力的作用下弹性支撑子部312产生弹性形变,根据压力的大小向靠近或远离本体30的方向运动。具体地,当两个电芯汇流排3相互挤压的力增大时,搭接子部311在压力的作用下向靠近本体30的方向运动,并作用于弹性支撑子部312,使弹性支撑子部312弹性形变量增大,处于储能状态;当电池模组2的外壳老化或固定螺栓预紧力降低,导致相互挤压的两个电芯汇流排3之间压力降低时,弹性支撑子部312会释放弹性势能回复部分弹性形变,在弹性支撑子部312的作用下,搭接子部311向远离本体30的方向运动。这样就使得相互堆叠的两个电池模组2的两个电芯汇流排3之间始终能通过弹性部31保持着紧密贴合。
如图8所示,弹性支撑子部312具有相对的第一边缘3121和第二边缘3122,第一边缘3121与本体30弹性连接,第二边缘3122与搭接子部311弹性连接。通过弹性支撑子部312弹性连接本体30与搭接子部311的边缘,使得本体30、弹性支撑子部312及搭接子部311三者边缘直接对接,避免出现锐边导致电芯1堆叠时电芯汇流排3之间相互钩挂破损。同时,采用这种结构,本体30与弹性部31可由整块钣金采用冲压工艺一次形成的一体结构,降低生产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支撑子部312与本体30之间存在夹角,使得弹性支撑子部312倾斜设置于本体30表面。弹性支撑子部312与本体30之间的夹角在60-70度之间。
该角度范围使得弹性部31整体不会过于扁平而丧失弹性形变能力,也不会因夹角过大导致两片电芯汇流排3堆叠时弹性支撑子部312的形变量超过最大弹性形变量,导致弹性支撑子部312产生塑性形变,破坏其弹性结构。
如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支撑子部312的数量为多个,搭接子部311通过各弹性支撑子部312与本体30弹性连接,且相邻两个弹性支撑子部312之间间隔设置。具体地,弹性支撑子部312环绕搭接子部311设置多个,使得弹性支撑部312与本体30之间有多个连接点,且相邻的两个弹性支撑子部311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已形成避空位33。
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部31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极片32之间,弹性部31的数量设置越多,则两个电连接的电芯汇流排3之间的电接触面积越大,对应电阻越小。本实施例中,电芯汇流排3为具有一定弹性的钣金件,例如镍片、铜片、钢片或铝片等。
此外,使得弹性部31产生两部分弹性形变,一部分是由于弹性支撑子部312的两个边缘受到压力产生的弹性弯曲,另一部分是在压力作用下,弹性支撑子部312被部分压缩而产生的弹性形变。具体地,搭接子部311承受的压力一部分形成沿弹性支撑子部312延伸方向的分力,该分力在搭接子部311向本体30靠近的过程中,使得弹性支撑子部312产生一定的压缩和弯曲,使得弹性支撑子部312的第一边缘3121和第二边缘3122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弹性支撑子部312的尺寸和与本体30的角度设置控制在该缩短的形变量不超过弹性形变的极限,也即,弹性支撑子部312的结构设计满足搭接子部311与本体30之间的距离归零时,弹性支撑部30沿长度方向压缩的形变量不超过最大弹性形变量,避免其进入弹塑性变形阶段,这样确保其产生的形变仍为可恢复的弹性形变。
通过将弹性支撑子部312的数量设置多个,使得搭接子部311与本体30之间有多个支撑点,搭接子部311可将压力分散给各个弹性支撑子部312,增加弹性部31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在搭接子部311受压向靠近本体30运动时,弹性支撑子部312由于被弹性压缩而使内部应力变化,使其两侧产生一定的弹性形变,相邻两个弹性支撑子部312之间的避空位33提供了该弹性压缩所产生弹性形变所需的空间,避免由于形变空间不足导致弹性支撑子部312之间相互挤压出现塑性形变而破坏产品的弹性结构。
本实施例中,多个弹性支撑子部312环绕搭接子部311周边设置,这样弹性部31整体形状呈棱台状。其中,搭接子部311对应棱台的顶面,弹性支撑子部312对应棱台的侧面,由于弹性部采用棱台结构,弹性部31侧的各侧面均向中心方向倾斜,当搭接子部311受到向下的压力时,使得弹性部31不会在向靠近本体30运动时倾倒,从而保持其结构的稳定性。为了进一步提升弹性部31的稳定性,弹性部31整体形状设置为正棱台状,例如正四棱台、正五棱台等,这样各个侧面的弹性支撑子部312称轴对称或中心对称分布,使其受力中心集中于集合中心。本实施例中,弹性部31以四棱台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对应地,相邻两个弹性支撑子部312之间的避空位33设置在弹性部31对应正四棱台的棱边处,也即,沿着正棱台的棱边形成一个将棱边切除的切角,该切角形成的间隙即为本实施例的相邻两个弹性支撑子部312之间的避空位33。
如图9所示,两个电池模组2堆叠时,随着螺栓的旋紧,搭接子部311逐渐向靠近本体30的方向运动,直至弹性部31逐渐被压平。而当两个电池模组2之间的压力降低时,有两种情形可能导致搭接子部311无法复位,或复位量不足,也即搭接子部311无法向远离本体30的方向运动,或者运动量不足以使得相对设置的两个电芯汇流排3紧密贴合。具体地,第一种情形是,弹性支撑子部312被压平后其沿长度方向的弹力相互作用下相互抵消为内部应力,有一定几率形成自锁现象,从而导致压力降低时,搭接子部311无法复位。第二种情形是,由于长时间使用,材料的疲劳特性导致弹性支撑子部312弹力不足,使得搭接子部311不能复位或复位量不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电池模组2的外壳4表面与电芯汇流排3之间设有缓冲部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缓冲部5设置于搭接子部311朝向本体30的表面,在另一实施例中,缓冲部5设置于外壳4表面,即缓冲部5既可以固定设置在外壳4的表面,也可以固定设置于搭接子部311正对本体30的一侧表面。这样,当弹性部31被压平后,缓冲部5同样被压缩,当相互堆叠的两个外壳4压紧力降低时,缓冲部5恢复形变量并释放弹性势能,其作用于搭接子部311正对本体30的一面,使其产生向远离本体30方向运动的回复力,这样既能避免出现情形一中的自锁状态,又能弥补情形二中由于疲劳强特性导致弹性支撑子部312弹力不足的问题,从而使得弹性支撑子部312始终具备回复形变的能力,确保两个堆叠的电芯其电芯汇流排3之间始终解密贴合。
本实施例中的缓冲部5为硅胶垫,硅胶垫的厚度与电池模组2相互堆叠的压力合理配比,使得两个电池模组2相互堆叠时,硅胶垫的产生的弹性形变量为30%,这样既保持了搭接子部311具备一定的回复力,确保两个电芯汇流排3的搭接子部311电性接触良好,又不会因为压力过大影响电池模组2的结构强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缓冲部5还可以同时在搭接子部311背离本体30的一侧设置,起到保护弹性部31的作用。本实施例中,缓冲部5采用导电材质,例如导电硅胶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芯汇流排,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
电极连接部,所述电极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本体,所述电极连接部用于与电芯电连接;
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凸出设置于所述本体的表面,所述弹性部与所述本体弹性连接,以使所述弹性部可远离或朝向所述本体的表面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背离所述本体的一侧表面与所述本体相互平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具有台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包括搭接子部和弹性支撑子部,所述搭接子部通过所述弹性支撑子部与所述本体弹性连接,以使所述搭接子部可远离或朝向所述本体的表面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子部具有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弹性支撑子部的第一边缘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弹性支撑子部的第二边缘与所述搭接子部的边缘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子部与所述本体之间的夹角在60-70度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所述的电芯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子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搭接子部通过各所述弹性支撑子部与所述本体弹性连接,且相邻两个所述弹性支撑子部之间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接子部朝向所述本体的表面设置有缓冲部,和/或
所述搭接子部背离所述本体的表面设置有缓冲部。
9.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芯;
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芯汇流排,所述电芯通过所述电芯汇流排电连接。
10.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模组,各所述电池模组相互堆叠设置,且各所述电池模组的弹性部相互抵接。
CN202322495597.9U 2023-09-13 2023-09-13 电芯汇流排、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Active CN2210802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5597.9U CN221080275U (zh) 2023-09-13 2023-09-13 电芯汇流排、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5597.9U CN221080275U (zh) 2023-09-13 2023-09-13 电芯汇流排、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80275U true CN221080275U (zh) 2024-06-04

Family

ID=91252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95597.9U Active CN221080275U (zh) 2023-09-13 2023-09-13 电芯汇流排、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802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53037B1 (en) Method of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cell terminals in a battery pack
CN109962192B (zh) 电池模块
US9666840B2 (en) Cell module
CN109844996B (zh) 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KR102270266B1 (ko) 버스바 어셈블리를 구비한 배터리 모듈
EP2416431B1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flexibility in design structure of module and medium to large size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the same
US20030017387A1 (en) Battery pack
US11245161B2 (en) Battery module with improved 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electrode lead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9046578A (ja) バッテリパックの製造方法
US20220123438A1 (en) Battery pack having movable busbar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CN107346805B (zh) 电池组
CN221080275U (zh) 电芯汇流排、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JP6176369B2 (ja) 電源装置
EP3654410B1 (en) Busbar for a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module
EP3582292B1 (en) Battery module
JP2023511177A (ja)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それ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パック及び自動車
JP7033255B2 (ja) 組電池
CN111193000B (zh) 用于电池模块的汇流条和电池模块
KR102351027B1 (ko) 원통형 배터리 셀을 이용한 전력 저장 시스템
CN216288837U (zh) 汇流条组件、电池组和电驱动设备
CN219575845U (zh) 端板捆扎装置以及锂电池模组
CN215732088U (zh) 端子相互焊接的电池组、车辆和电气设备
CN214797644U (zh) 一种电池模组限位结构及电池包
CN111883727B (zh) 用于电池的集成式汇流元件、电池及车辆
JP7144489B2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