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55293U -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55293U
CN221055293U CN202322606483.7U CN202322606483U CN221055293U CN 221055293 U CN221055293 U CN 221055293U CN 202322606483 U CN202322606483 U CN 202322606483U CN 221055293 U CN221055293 U CN 2210552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port
flat
flat tube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0648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昊
杨洪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0648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552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552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552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用于解决扁管与翅片之间的焊脚处的锌含量较大的问题。该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扁管、翅片以及防腐层。扁管的内部形成有通道,扁管的两端开设有与通道连通的开口。翅片设置于扁管的外部,与扁管钎焊连接。防腐层设置于扁管的外表面,防腐层为硅锌焊接层。该微通道换热器用于与空气换热。

Description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通常采用的换热器一般是铜管翅片式换热器和铝制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由于铝制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具有更高的换热系数、更轻的重量、更少的制冷剂充注量等优势,有希望全面替代铜管翅片式热交换器。
微通道换热器一般包括有扁管以及设置在扁管外表面上的翅片,扁管内部可以流通冷媒,冷媒可以通过翅片与外部的空气进行换热。为了加强扁管自身的防腐能力,扁管的外部一般喷涂有8~12g/m2的锌层。
由于扁管和翅片一般通过钎焊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在钎焊过程中,扁管外部的锌层会再次熔融且在毛细现象的作用下聚集到翅片与扁管之间的焊缝处,与同样发生熔融的焊料发生混合后在焊缝处形成焊脚,这样便造成焊脚处的锌含量较大,进而便会导致焊脚处会优先发生腐蚀,翅片与扁管之间容易发生脱焊。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用于解决扁管与翅片之间的焊脚处的锌含量较大的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扁管、翅片以及防腐层。扁管的内部形成有通道,扁管的两端开设有与通道连通的开口。翅片设置于扁管的外部,与扁管钎焊连接。防腐层设置于扁管的外表面,防腐层为硅锌焊接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空调系统中的冷媒可以通过扁管其中一端的开口进入至扁管内部的通道内,然后可以从扁管另一端的开口处流出。当冷媒在扁管内部的通道内流动时,冷媒可以通过扁管外部的翅片与外部空气进行换热。由于防腐层中含有锌材料,且锌材料可以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使得防腐层能够被优先腐蚀。这样一来,通过在扁管的外部设置含锌的防腐层,该防腐层作为牺牲层能够有效延后扁管基材与空气发生反应,从而大大提升了扁管的防腐能力。
另外,由于防腐层为硅锌焊接层,即防腐层中至少含有锌材料和硅材料,相较于防腐层为纯锌涂层,同等厚度下防腐层的含锌量较少。当翅片与扁管钎焊过程中,翅片与扁管之间的焊脚中的锌含量也就比较少,从而大大提升了焊脚处材料的腐蚀电位,有效降低了翅片与扁管发生脱焊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硅锌焊接层的含量为10g/m 2~14g/m 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扁管具有第一连接面以及第二连接面,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相对设置。硅锌焊接层设置于第一连接面以及第二连接面上。翅片与第一连接面连接,且翅片与第二连接面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翅片具有连接孔,连接孔为通孔。沿扁管的延伸方向,连接孔贯穿翅片相对两侧的表面。扁管穿设于连接孔内。第一连接面与连接孔连接,第二连接面与连接孔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扁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扁管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连接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连接孔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一个扁管穿设于一个连接孔内。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连接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集流管,集流管的内部形成有集流腔,开设有与集流腔连通的第一端口以及第二端口。扁管的端部穿设于第二端口内,与集流管连接。防腐层设置于扁管的两端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流管包括管主体以及端盖。管主体的内部形成有集流腔,开设有第一端口以及第二端口。管主体上还开设有与集流腔连通的维护口。端盖盖设于维护口处,与管主体可拆卸连接。端盖用于打开或者关闭维护口。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以及室内换热器。四通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以及第四阀口。压缩机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与第一阀口连通,出气口与第二阀口连通。室外换热器的一端与第三阀口连通。室内换热器的一端与第四阀口连通,另一端与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连通。其中,室内换热器以及室外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为上述微通道换热器。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因此能够解决与上述微通道换热器相同的问题,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的结构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的结构框图;
图4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局部示意图之一;
图5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局部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示意图之一;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流管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示意图之二;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示意图之三;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腐蚀过程示意图;
图13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扁管的腐蚀过程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翅片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3-微通道换热器;31-翅片;32-集流管;33-扁管;34-防腐层;35-进口管;36-出口管;37-第一转接座;38-第二转接座;311-连接孔;312-插入口;321-集流腔;322-第一端口;323-第二端口;324-管主体;325-端盖;326-维护口;331-开口;332-第一连接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对管线进行描述时,本申请中所用“相连”、“连接”则具有进行导通的意义。具体意义需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的结构框图,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压缩机1、四通阀2、室外换热器3a以及室内换热器3b。四通阀2具有第一阀口21、第二阀口22、第三阀口23以及第四阀口24。压缩机1具有进气口101和出气口102,进气口101与第一阀口21连通,出气口102与第二阀口22连通。室外换热器3a的一端与第三阀口23连通。室内换热器3b的一端与第四阀口24连通,另一端与室外换热器3a的另一端连通。
压缩机1可将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并可将压缩后的气态冷媒排出。室外换热器3a和室内换热器3b可以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外换热器3a或者室内换热器3b作为冷凝器时,可将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冷凝成高压中温的液态冷媒,并将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当室外换热器3a或者室内换热器3b作为蒸发器时,可通过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将液态冷媒蒸发成气态冷媒,由此来实现制冷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当空调器处于加热模式时,室外换热器3a用作蒸发器,室内换热器3b用作冷凝器。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模式时,室外换热器3a用作冷凝器,室内换热器3b用作蒸发器。
继续参照图1,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100还可以包括油分离器4、气液分离器5、室外风扇6、室内风机7、室外膨胀阀8、室内膨胀阀9、回油减压管10以及多个截止阀11。
其中,油分离器4连接于压缩机1的出气口102与四通阀2的第二阀口22之间,用于将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中混合的润滑油进行分离,进而可以保证空调器系统安全高效地运行。
气液分离器5连接于压缩机1的进气口101与四通阀2的第一阀口21之间,主要作用是贮存空调器系统内的部分冷媒,防止压缩机1液击和冷媒过多而稀释压缩机油。
室外风扇6位于室外换热器3a处,用于加速室外换热器3a周围空气的流动,进而提高室外换热器3a的换热效率。室内风机7位于室内换热器3b处,用于加速室内换热器3b周围空气的流动,进而提高室内换热器3b的换热效率。
室外膨胀阀8和室内膨胀阀9均位于室内换热器3b与室外换热器3a之间,其中,室外膨胀阀8位于靠近室外换热器3a的一侧,室内膨胀阀9位于靠近室内换热器3b的一侧,两者的作用均是对经冷凝器冷凝后的高压中温冷媒进行节流降压,使其成为容易蒸发的低温低压的冷媒,进而达到提高蒸发器的蒸发效率的目的。
回油减压管10连接于油分离器4与压缩机1的进气口101之间,用于对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压的润滑油进行降压,避免高压的润滑油直接进入压缩机1进而对压缩机1造成损坏。
多个截止阀11分别位于室外膨胀阀8和室内膨胀阀9之间以及室内换热器3b和第四阀口24之间。
示例性的,室外膨胀阀8和室内膨胀阀9之间设有两个截止阀11,这两个截止阀11之间连接液管;室内换热器3b和第四阀口24之间设有两个截止阀11,这两个截止阀11之间连接气管。
四通阀2中的第一阀口21、第二阀口22、第三阀口23以及第四阀口24的导通方式可以改变,通过改变四通阀2中第一阀口21、第二阀口22、第三阀口23以及第四阀口24的导通方式,可以改变室外换热器3a和室内换热器3b的作用,进而可以改变空调器100的工作模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空调器处于不同工作模式时,四通阀的导通方式、冷媒的流向做进一步介绍。
参照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的结构框图,当空调器100运行制冷模式时,首先,四通阀2的第二阀口22与第三阀口23导通,第一阀口21与第四阀口24导通。低温低压的冷媒经压缩机1压缩形成高温高压的过热冷媒气体后,从压缩机1中排出。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过油分离器4去油后通过四通阀2流入室外换热器3a。
接着,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室外换热器3a中冷凝为高压中温的液态冷媒,同时,室外风扇6运行,可以加快冷媒与室外换热器3a周围的空气换热。
然后,从室外换热器3a流出的液态冷媒依次流经室外膨胀阀8、截止阀11以及室内膨胀阀9。其中,经过室外膨胀阀8和室内膨胀阀9的两次节流降压后,高压中温的液态冷媒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混合冷媒。
接着,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混合冷媒进入室内换热器3b中,经过室内换热器3b的蒸发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同时,室内风机7运行,可以加快冷媒与室内换热器3b周围空气的换热。由此,冷媒在室内换热器3b中吸收室内的热量,进而达到降低室内温度的目的。
最后,从室内换热器3b出来的冷媒依次经过截止阀11、四通阀2以及气液分离器5,进而流入压缩机1进气口101,至此完成整个制冷循环。
参照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的结构框图,当空调器100运行制热模式时,首先,四通阀2的第二阀口22与第四阀口24导通,第一阀口21与第三阀口23导通。低温低压的冷媒经压缩机1压缩形成高温高压的过热冷媒气体后,从压缩机1中排出;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过油分离器4去油后通过四通阀2经截止阀11流入室内换热器3b。
接着,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室内换热器3b中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被冷凝成高压中温的液态冷媒,冷媒在冷凝过程中释放的热量被送入到室内,进而达到提高室内温度的目的。同时,室内风机7运行,可以加快室内空气与冷媒的换热速度。
然后,从室内换热器3b流出的高压中温的液态冷媒依次流经室内膨胀阀9、截止阀11以及室外膨胀阀8,经过室内膨胀阀9和室外膨胀阀8的两次节流降压后,高压中温的液态冷媒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混合冷媒。接着,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混合冷媒进入室外换热器3a中,经过室外换热器3a的蒸发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同时,室外风扇6运行,可以加快冷媒与室外换热器3a周围空气的换热。
最后,从室外换热器3a出来的冷媒依次经过四通阀2以及气液分离器5,进而流入压缩机1进气口101,至此完成整个制热循环。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换热器3a和室内换热器3b可以是相同的换热器,也可以是两种不同的换热器。示例性的,室外换热器3a和室内换热器3b均采用微通道换热器,一般为铝制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
相较于铜管翅片式换热器,由于铝制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具有更高的换热系数、更轻的重量、更少的制冷剂充注量等优势,有希望全面替代铜管翅片式换热器。
如图4所示,图4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局部示意图之一,微通道换热器03一般包括有扁管031以及设置在扁管031外表面上的翅片032,扁管031内部可以流通冷媒,冷媒可以通过翅片032与外部的空气进行换热。
如图5所示,图5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局部示意图之二,为了加强扁管031自身的防腐能力,扁管031的外部一般喷涂有8~12g/m2的锌层0311。由于锌材料能够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从而能够被优先腐蚀,有效防止了扁管031基材被腐蚀,大大提升了扁管031的防腐能力。
然而,由于扁管031和翅片032一般通过钎焊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在钎焊过程中,扁管031外部的锌层0311会再次熔融且在毛细现象的作用下聚集到翅片032与扁管031之间的焊缝处,与同样发生熔融的焊料发生混合后在焊缝处形成焊脚。
经过检测,发生锌富集的焊脚材料中的含锌量远高于1.5%,大约在2.83%左右,局部超过3%。此时,由于焊脚处富集有较多的锌,从而便会导致焊脚处的材料的腐蚀电位最低且远低于翅片032基材以及扁管031基材。
这样一来,当扁管031和翅片032发生腐蚀时,富集较多锌材料的焊脚会优先发生腐蚀,从而便会导致翅片032与扁管031之间容易发生脱焊。进一步的,由于翅片032在微通道换热器03中起到牺牲层的作用,可以延后扁管031发生腐蚀,当翅片032与扁管031发生脱焊,翅片032作为牺牲层的效果便会降低,从而便会导致扁管031提前腐蚀,进而会降低微通道换热器03的整体防腐能力。
基于此,为了降低微通道换热器中的扁管与翅片之间的焊脚处的锌含量,从而降低扁管与翅片之间发生脱焊的风险,提升微通道换热器的防腐能力,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上述空调器100中室外换热器3a和室内换热器3b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使用该微通道换热器。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做进一步介绍。
如图6所示,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示意图之一,微通道换热器3可以包括翅片31、集流管32以及扁管33。
如图7所示,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流管32的示意图,其中,集流管32的内部形成有集流腔321,开设有与集流腔321连通的第一端口322以及第二端口323。空调系统中的冷媒可以通过第一端口322进入至集流管32内部的集流腔321内,然后可以通过第二端口323流出。
如图8所示,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扁管33的示意图,扁管33的内部形成有通道(图中未示出),扁管33的两端开设有与通道连通的开口331。扁管33其中一端的开口331可以与第二端口323(图7)连通。从第二端口323流出的冷媒可以通过扁管33其中一端的开口331进入至扁管33内部的通道内,然后可以从扁管33另一端的开口331处流出。
扁管33可以直接与第二端口323连通,还可以通过其他结构间接与第二端口323连通,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置即可,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集流管3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置,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微通道换热器3中的集流管32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两个,扁管33两端的开口331(图8)分别与两个集流管32内部的集流腔321(图7)连通。也就是说,扁管33其中一端的开口331与其中一个集流管32的第二端口323(图7)连通,扁管33另一端的开口331与另一个集流管32的第一端口322(图7)连通。
继续参见图6,翅片31设置于扁管33的外部,与扁管33钎焊连接。当冷媒在扁管33内部的通道内流动时,冷媒可以通过扁管33外部的翅片31与外部空气进行换热。
为了提升扁管33的防腐性能,如图9所示,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3的局部示意图,微通道换热器3还可以包括防腐层34,防腐层34设置于扁管33的外表面,防腐层34为硅锌焊接层。由于防腐层34中含有锌材料,且锌材料可以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使得防腐层34能够被优先腐蚀。这样一来,通过在扁管33的外部设置含锌的防腐层34,该防腐层34作为牺牲层能够有效延后扁管33基材与空气发生反应,从而大大提升了扁管33的防腐能力。
另外,由于防腐层34为硅锌焊接层,即防腐层34中至少含有锌材料和硅材料,相较于防腐层34为纯锌涂层,同等厚度下防腐层34的含锌量较少。当翅片31与扁管33钎焊过程中,翅片31与扁管33之间的焊脚中的锌含量也就比较少,从而大大提升了焊脚处材料的腐蚀电位,有效降低了翅片31与扁管33发生脱焊的风险。
而且,由于微通道换热器3中的扁管33一般由铝材质制成。当扁管33与翅片31钎焊过程中,由于硅锌焊接层中的硅材料可以与扁管33基材发生反应而生成铝-硅共晶物,该铝-硅共晶物可以在翅片31与扁管33之间形成焊脚,从而便可以实现翅片31与扁管33之间的焊接。
由于翅片31与扁管33钎焊时无需在扁管33或者翅片31上设置单独的焊料层,通过硅锌焊接层即可以将扁管33与翅片31焊接在一起,从而有效降低了微通道换热器3的生产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扁管33外表面的防腐层34不受扁管33的形状的影响,示例性的,如图6、图10、图11所示,防腐层34(图9)既可以适用在平板状的扁管33中,还适用于U型扁管33中。
防腐层34设置于扁管33外表面的方式此处不作具体限定,示例性的,防腐层34通过辊涂工艺涂敷于扁管33的外表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硅锌焊接层的含量为10g/m 2~14g/m 2。这种情况下,硅锌焊接层可以均匀的涂敷在扁管33的外表面,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扁管33的防腐能力。
另外,当扁管33由铝材质制成时,扁管33和翅片31利用硅锌焊接层进行钎焊连接时,通过将硅锌焊接层的含量设置为10g/m 2~14g/m 2,能够有效保证两者之间的焊接质量,且能够控制硅锌焊接层的材料使用成本。
当扁管33直接与第二端口323连通的情况下,扁管33与集流管32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为了提高扁管33与集流管32焊接的可靠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扁管33的端部穿设于第二端口323内,与集流管32连接。防腐层34(图9)设置于扁管33的两端之间。
这样,通过将防腐层34设置在扁管33的两端之间,由于扁管33端部的外表面没有涂敷防腐层34,当扁管33穿设在第二端口323内与集流管32焊接在一起时,扁管33两端之间的位置会优先发生腐蚀,从而使得扁管33的端部会延后发生腐蚀,从而有效防止了扁管33与集流管32之间发生脱焊,大大提升了扁管33与集流管32焊接的可靠性。
当扁管33与翅片31通过硅锌焊接层钎焊在一起时,硅锌焊接层中还包含有助焊剂以及粘合剂。其中,硅锌焊接层中的锌粉颗粒、硅粉颗粒、助焊剂以及粘合剂均匀混合而成。
在钎焊过程中,硅粉颗粒与少量铝基体反应生成铝-硅共晶物,进而在扁管33与翅片31之间的焊缝处形成焊脚,以将扁管33与翅片31焊接在一起。
锌粉颗粒发生熔融后一部分在毛细作用下聚集到焊脚处的焊料中,另一部分扩散入扁管33基材中,从而强化了扁管33的耐腐蚀性。
需要说明的是,当扁管33基材中形成有锌扩散梯度层时,如图12所示,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扁管33的腐蚀过程示意图,这种情况下,扁管33沿着左右方向均匀腐蚀。
当扁管33基材中未形成有锌扩散梯度层时,如图13所示,图13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扁管33的腐蚀过程示意图,这种情况下,扁管33向下呈点蚀。
钎剂可以去除翅片31与扁管33基材表面氧化层以保证焊料润湿铺展。
粘合剂用于将硅粉颗粒、锌粉颗粒以及助焊剂进行均匀分散并黏附在扁管33表面,钎焊过程中粘合剂可以挥发。
硅锌焊接层中锌的含量此处不作具体限定,示例性的,硅锌焊接层中锌的含量可以设置为1.6g/m2。此时,扁管33与翅片31之间的焊脚中的锌含量在1.5%左右,明显低于相关技术中扁管33上仅喷涂8~12g/m2的锌层的情况下形成的焊脚中的含锌量。
为了使得硅锌焊接层能够对扁管33起到更好的防腐效果,硅锌焊接层中锌的含量可以设置为2~4g/m2。
为了使得翅片31与扁管33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牢固,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扁管33具有第一连接面332以及第二连接面(图中未示出),第一连接面332和第二连接面相对设置。硅锌焊接层设置于第一连接面332以及第二连接面上。翅片31(图6)与第一连接面332连接,且翅片31与第二连接面连接。
这样,在第一连接面332和第二连接面上的硅锌焊接层的作用下,翅片31与扁管33的相对两侧均能够焊接,从而使得翅片31与扁管33之间连接的牢固度更高,进而有效防止了扁管33与翅片31之间的连接失效而导致翅片31从扁管33上脱落。
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扁管33仅仅具有第一连接面332,硅锌焊接层仅仅设置在第一连接面332上。此时,翅片31仅与第一连接面332连接。这样一来,由于硅锌焊接层仅仅只需要设置在第一连接面332上,硅锌焊接层的材料使用量较少,从而大大降低了该微通道换热器3的生产成本。
为了实现翅片31与扁管33的第一连接面332以及第二连接面的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翅片31的示意图,翅片31具有连接孔311,连接孔311为通孔。沿扁管33(图6)的延伸方向,连接孔311贯穿翅片31相对两侧的表面。扁管33穿设于连接孔311内。第一连接面332(图8)与连接孔311连接,第二连接面(图中未示出)与连接孔311连接。
这样,通过在翅片31上开设连接孔311,扁管33穿设在连接孔311内之后便可以实现与翅片31之间的连接,从而实现了翅片31与扁管33的第一连接面332以及第二连接面之间的连接,连接易于实现。
继续参见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翅片31上还具有插入口312,插入口312与连接孔311连通。这样一来,用户通过翅片31上的插入口312便可以很便捷的将翅片31插接在扁管33上。
为了提升微通道换热器3的换热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扁管3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扁管33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连接孔311(图1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连接孔311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一个扁管33穿设于一个连接孔311内。第二端口323(图7)的数量为多个,一个扁管33其中一端的开口331(图8)与一个第二端口323连通。其中,第一方向X垂直于第一连接面332(图8)。
这样,通过在该微通道换热器3中设置多个扁管33,且多个扁管33均能够与翅片31连接,微通道换热器3中的冷媒可以通过多个第二端口323流入至多个扁管33内,进而通过翅片31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由于多个扁管33与翅片31之间的连接位置较多,多个扁管33向翅片31的传热效率更快,从而可以提升微通道换热器3的换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当集流管32的数量为两个时,即当扁管33两端的开口331分别与两个集流管32内的集流腔321连通时,其中一个集流管32上具有多个第二端口323,多个第二端口323分别与多个扁管33第一端的开口331连通。另一个集流管32上具有多个第一端口322,多个第一端口322分别与多个扁管33第二端的开口331连通。
为了进一步提升微通道换热器3的换热效率,继续参见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翅片31的数量为多个,沿扁管33的延伸方向,多个翅片31间隔设置。这样,由于扁管33中的冷媒可以通过多个翅片31与外部空气进行换热,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该微通道换热器3的换热效率。
继续参见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3还可以包括进口管35、出口管36、第一转接座37以及第二转接座38。其中,第一转接座37设置于与其中一个集流管32的第一端口322(图7)处,与第一端口322连通。第二转接座38设置于另一个集流管32的第二端口323(图7)处,与第二端口323连通。进口管35与第一转接座37连通,出口管36与第二转接座38连通。也就是说,进口管35通过第一转接座37与其中一个集流管32的第一端口322连通,出口管36通过第二转接座38与另一个集流管32的第二端口323连通。
这样一来,该微通道换热器3可以通过进口管35以及出口管36接入至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中,连接比较方便。
为了方便维护人员对集流管32内部的集流腔321进行清理维护,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集流管32可以包括管主体324以及端盖325。管主体324的内部形成有集流腔321,开设有第一端口322以及第二端口323。管主体324上还开设有与集流腔321连通的维护口326。端盖325盖设于维护口326处,与管主体324可拆卸连接。端盖325用于打开或者关闭维护口326。
这样,当集流腔321内需要清理维护时,用户可以通过端盖325来打开维护口326,进而可以通过维护口326来对集流腔321内进行清理维护,集流管32的维护比较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扁管,所述扁管的内部形成有通道,所述扁管的两端开设有与所述通道连通的开口;
翅片,设置于所述扁管外部,与所述扁管钎焊连接;以及,
防腐层,所述防腐层设置于所述扁管的外表面;所述防腐层为硅锌焊接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硅锌焊接层的含量为10g/m2~14g/m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具有第一连接面以及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面相对设置;所述硅锌焊接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面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面上;所述翅片与所述第一连接面连接,且所述翅片与所述第二连接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具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为通孔;沿所述扁管的延伸方向,所述连接孔贯穿所述翅片相对两侧的表面;所述扁管穿设于所述连接孔内;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连接孔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连接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扁管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连接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一个所述扁管穿设于一个所述连接孔内;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
集流管,内部形成有集流腔,开设有与所述集流腔连通的第一端口以及第二端口;所述扁管的端部穿设于所述第二端口内,与所述集流管连接;所述防腐层设置于所述扁管的两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包括:
管主体,所述管主体的内部形成有所述集流腔,开设有所述第一端口以及所述第二端口;所述管主体上还开设有与所述集流腔连通的维护口;以及,
端盖,所述端盖盖设于所述维护口处,与所述管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端盖用于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维护口。
8.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
四通阀,所述四通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以及第四阀口;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第一阀口连通,所述出气口与所述第二阀口连通;
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以及,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第四阀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连通;
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为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
CN202322606483.7U 2023-09-25 2023-09-25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Active CN2210552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06483.7U CN221055293U (zh) 2023-09-25 2023-09-25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06483.7U CN221055293U (zh) 2023-09-25 2023-09-25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55293U true CN221055293U (zh) 2024-05-31

Family

ID=91199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06483.7U Active CN221055293U (zh) 2023-09-25 2023-09-25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552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260515B1 (ko) 수액기 일체형 냉매응축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7532867B (zh)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EP2863159B1 (en) Heat exchanger,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JP6387029B2 (ja) 四方弁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6482568B (zh) 用于换热器的换热管、换热器及其装配方法
JP2006322636A (ja) 熱交換器
WO2018214912A1 (zh) 多通道换热器
CN221055293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EP3845851B1 (en)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r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211695162U (zh) 一种空调器
EP3699538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JP6826133B2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5765308B (zh) 室外单元和使用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JP6198976B2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20080127661A1 (en) Evaporatively cooled condenser
WO2012098913A1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7037076B2 (ja) 熱交換器、ヒートポンプ装置およ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WO2021014603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装置
WO2022085113A1 (ja) 分配器、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096369A (ja) 熱交換器
CN218270354U (zh) 空调器
JP7086278B2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H04263720A (ja) 熱交換器
CN214148163U (zh) 一种室外空调器
CN219956241U (zh) 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翅片的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