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51859U - 一种组织解离器及其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组织解离器及其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51859U
CN221051859U CN202322618849.2U CN202322618849U CN221051859U CN 221051859 U CN221051859 U CN 221051859U CN 202322618849 U CN202322618849 U CN 202322618849U CN 221051859 U CN221051859 U CN 2210518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sociation
cavity
sliding sleeve
piston rod
tiss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1884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寒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Saiengino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Saiengino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Saiengino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Saiengino Bio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518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518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织解离器及其组件,其中,该组织解离器包括两段式滑套、底座及分别设置在两段式滑套上的两段式解离活塞杆;底座内设置解离腔,其中一个解离活塞杆上设置有解离部;解离腔上设置有进液管和出液管,进液管和出液管未的一端封闭;无菌培养袋连接有进液软管,培养液袋包括初始状态为未连通的两个腔室及出液软管,且两个腔室内存储有培养液。本实用新型的组织解离组件,通过设置可与组织解离器进行连通的培养液袋和无菌培养袋,使得解离过程,以及解离之后的转移组织过程均可在密闭环境中进行,无需单独提供无菌环境,使得组织的解离更加的方便减少环境的约束,同时使得解离后的组织免除了被污染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组织解离器及其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原代细胞分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织解离器及其组件。
背景技术
原代细胞是从体内组织或器官中直接分离和培养的细胞,原代细胞在临床医学和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从肿瘤组织中分离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TILs是指存在于肿瘤组织、肿瘤转移淋巴结等组织中的淋巴细胞。TILs细胞中含有较高比例的肿瘤特异性淋巴细胞,这一类淋巴细胞通过体外分离、扩增、活化后已作为一种临床治疗手段可用于肿瘤的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并在恶性黑色素瘤等癌种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传统的组织解离方法是将临床(例如,无菌环境的手术室)获得的标本转移至实验室,在超净工作台内使用无菌剪刀将组织块剪开,再用剪刀或刀片剁成小碎片,使细胞得以自由分散,再进行后续的培养扩增。该方法始终无法避免将组织块暴露的风险,存在易污染、效率低的问题。使得该类细胞治疗产品的生产对环境洁净度要求高,成本增加。
为了避免污染,通常需要将从一个无菌环境(例如手术室)中获取到的组织样品利用密闭容器进行存储,并转移至实验室或检验室,然后在另一个无菌操作环境下(例如大型无菌操作设备下)将该组织样品加入到组织解离装置中进行解离,并且解离之后,在该无菌操作环境下转移至培养皿中。然而,这种方式需要单独无菌操作环境,无疑会大大增加成本,并且不仅使得整个操作过程都比较繁琐,也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并且,对于一些偏远地区,或一些条件较差的实验室或检测机构或医疗机构来说,因为无法购入大型的无菌操作设备或提供一个无菌操作环境而导致无法进行组织解离,从而无法进行组织培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织解离器及其组件,当使用具有该组织解离器的组织解离组件进行组织解离过程中,以及解离完成之后转移至培养容器的过程全程处于密封环境中,无需再单独地配置无菌操作环境。
为了解决上述所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组织解离组件,器包括组织解离器,以及培养液袋和无菌培养袋;其中,
所述组织解离器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以及可与所述第二滑套一端可拆卸连接的底座;所述底座内设置解离腔,所述解离腔与所述第二滑套轴向内空相通形成解离操作腔;还包括可沿所述第二滑套轴向内空运动至解离腔的第二解离活塞杆,以及可沿所述第一滑套轴向运动的第一解离活塞杆,所述第二解离活塞杆远离所述解离腔的一端延伸出所述第二滑套,并与所述第一解离活塞杆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解离活塞杆进入所述解离腔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解离组织的解离部;其中,所述第二滑套或所述解离腔上设置有一端与所述解离腔连通的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未与所述解离腔连接的一端封闭;
所述无菌培养袋连接有进液软管,所述培养液袋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以及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出液软管,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之间设置有分隔膜,且所述第一腔室内预存培养液的第二预设体积量小于所述第二腔室内预存培养液的第三预设体积量。初始状态时,该无菌培养袋的进液软管和培养液袋的出液软管均处于封闭状态,而在接管机的作用下可分布于组织解离器上的出液管和进液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组织解离组件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无菌培养袋的进液软管和所述培养液袋的出液软管夹紧,或将所述组织解离器的进液管和出液管夹紧的管夹。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倾斜设置,且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各自中心线的延长线经过所述解离腔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液管和所述进液管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与所述解离腔的中心线相较于一公共点,且所述公共点位于所述解离腔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解离活塞杆上套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一解离活塞杆上,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滑套内的弹簧座。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均为塑料软管。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解离活塞杆端部设置有解离活塞,所述解离部安装在解离活塞端部;所述解离活塞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解离活塞杆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解离腔上端设置有限位台阶。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解离活塞杆上设置有环形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滑套之间设置有环形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组织解离器,其可与上述培养液袋和无菌培养袋配合一起使用,具体地,该组织解离器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以及可与所述第二滑套一端可拆卸连接的底座;所述底座内设置解离腔,所述解离腔与所述第二滑套轴向内空相通形成解离操作腔;还包括可沿所述第二滑套轴向内空运动至解离腔的第二解离活塞杆,以及可沿所述第一滑套轴向运动的第一解离活塞杆,所述第二解离活塞杆远离所述解离腔的一端延伸出所述第二滑套,并与所述第一解离活塞杆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解离活塞杆进入所述解离腔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解离组织的解离部;其中,所述第二滑套或所述解离腔上设置有一端与所述解离操作腔连通的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未与所述解离操作腔连通的一端封闭。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倾斜设置,且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各自中心线的延长线经过所述解离腔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解离活塞杆上套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一解离活塞杆上,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滑套内的弹簧座。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解离活塞杆端部设置有解离活塞,所述解离部安装在解离活塞端部;且所述解离活塞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解离活塞杆的直径。通过将解离活塞的直径设置的较大,从而与第二滑套内空靠近解离腔一端的活塞活动空间配合限制活塞的移动行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解离腔上端设置有限位台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解离活塞杆上设置有通过环形密封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滑套之间设置有环形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中可拆卸的底座、第二滑套和第二解离活塞杆均可作为耗材一次性使用,使用时将在无菌采集环境(例如手术室)中承接临床获得的标本(待解离组织)放置于底座内,然后将底座立即与第二滑套连接,使得待解离组织处于密封空间;然后通过接管机将培养液袋和无菌培养袋分别与原本封闭的进液管和出液管进行连通,从而为解离提供无菌的密闭操作环境;且当组织解离完成后,使得通过培养液袋中的培养液对解离腔进行冲洗从而将解离后组织冲入无菌培养袋中完成组织的转移,也即整个解离和转移组织的过程均在密闭环境中进行,无需单独提供无菌环境,使得组织的解离更加的方便减少环境的约束,同时使得解离后的组织免除了被污染的风险。
进一步地,当解离后的组织转移至无菌培养袋中之后,还可利用热合机将无菌培养袋从组织解离器上分离,使得无菌培养袋分离的同时也实现自密封,使得培养袋可直接进行无菌培养,从而培养的过程也在密闭环境中进行,无需单独提供无菌环境,使得组织的解离更加的方便减少环境的约束,同时使得解离后的组织免除了被污染的风险。
如前所述,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组织解离组件进行组织解离,组织解离过程和转移过程,甚至连培养过程都可以在无菌密闭环境下完成,而无需单独提供一个无菌操作环境或无菌操作设备,从而大大降低了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也降低了成本,并且使得即使偏远地区或经济条件差的实验室、医疗机构和检测机构都能够进行组织解离和培养,相较于现有组织解离装置,其灵活性更高,适应范围更广。
本实用新型的组织解离器组件中通过预先在无菌培养袋中预存了一定的无菌气体,从而为密封环境下,解离过程中解离活塞提供了自由运动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解离活塞杆的顶部设置了复位弹簧,并在滑套内沿径向设置了一个为活塞提供较大活动空间,从而当其与底座组装后,与解离腔拼合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解离操作腔,并且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使得初始状态(即压盘未受到外作用力)下,解离活塞的端部与解离腔底部之间的初始距离小于该解离活塞所能够移动的最大行程,且大于最小行程,从而避免当底座安装上之后,活塞上的解离部就直接与待解离组装之间接触;同时,由于弹簧安装腔的设置,使得解离活塞杆与滑套之间的直接接触的部分缩短,避免解离过程中推送解离活塞杆时受到较大的阻力。
本实用新型中该组织解离器设置为三段式,使得可直接将底座和第二滑套、第二解离活塞杆预先放置于无菌采集环境中即可,无需将整个组织解离器全部放置于无菌采集环境中,从而使得更加便于运输,并且使得医疗机构或检测机构或实验室等只需要制备一个第一滑套和第一解离活塞杆即可用于与来自不同无菌采集环境中的第二滑套和第二解离活塞杆进行对接,并完成组织解离,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组织解离器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组织解离器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培养液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01第一滑套、102第二滑套、201第一解离活塞杆、101第二解离活塞杆、3底座、4进液管、5出液管、6压盘、7解离活塞、8解离腔、9环形密封圈、10复位弹簧;21第一腔室、22第二腔室、23出液软管、24分隔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文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实用新型的说明,其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部件”或“单元”可以混合地使用。
本文中,术语“上”、“下”、“内”、“外”“前”、“后”、“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文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文中“和/或”包括任何和所有一个或多个列出的相关项的组合。本文中“多个”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即其包含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等。
本文中“无菌环境”或“无菌采集环境”是指洁净度等级最高的洁净操作环境,例如,手术室。本文中“解离操作环境”是指洁净度等级不是最高的各种洁净操作环境(例如,检测室的洁净操作区),或非洁净操作环境(例如,医疗机构或检测机构的办公室)。
中国专利CN201880042732.3公开了一种组织解离器,包括刀片固持器,所述刀片固持器具有刀片;以及样品固持器,所述样品固持器包括具有远端柔韧止挡件的组织致动器,其中所述组织致动器被配置成沿着所述样品固持器内的纵向轴线移位。
上述现有技术中仅提出了如何对组织进行解离的解决方案,并不包含如何保证组织在解离和转移的过程中不被污染的方法。实际上,上述技术同样需要在无菌室内操作。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织解离器。
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组织解离器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滑套101和第二滑套102,以及可沿第二滑套轴向内空运动至解离腔的第二解离活塞杆202,以及可沿第一滑套轴向运动的第一解离活塞杆201,还包括可与该第二滑套102可拆卸连接的底座3,该底座3内设置解离腔8,解离腔8与第二滑套202轴向内空相通;其中,该第二解离活塞杆延伸出第二滑套外的一端与该第一解离活塞杆可拆卸连接。从而当将待解离组织放置于解离腔内时,将第二滑套102保持与底座3连接,这样就能维持一个密闭的无菌环境,适合长距离运输后再通过培养液袋和无菌培养袋进行转移。
另外,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密封性和防止第二解离活塞杆被污染,本实施例中第二解离活塞杆202上套有弹性的密封套11(相应地,在第一滑套轴向内空中靠近该第二滑套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容纳该密封套以及用于第一解离活塞杆与第二解离活动杆对接的腔体)。所述密封套11为倒扣的碗状,其大端连接在第二滑套顶部设置的套管外,其小段连接在第二解离活塞杆202上,使得第二解离活塞杆2与第二滑套102的连接处被封闭。
当然,在一些情况下,也可直接推动第二解离活塞杆以进行解离操作,且在解离完成后,将第二滑套102保持与底座3连接并形成密封的环境。
本实用新型中,进液管4和出液管5未与解离腔连接的一端原本为封闭,目的在于营造一个密闭的无菌环境。而当将进液管4与出液管5分别与培养液袋和无菌培养袋连接后,培养液袋和无菌培养袋与解离腔8连通,使得在连接后其仍旧为一个密闭的环境。为了达到该目的,本实施例中进液管4和出液管5为塑料软管(例如,PVC管),通过接管机和培养液袋、无菌培养袋连接后就实现了连通。
当然可以预见的是培养液袋、无菌培养袋上也应该配备一个塑料(如PVC)接头,例如,培养液袋上设置塑料软管(如PVC管)作为出液软管,无菌培养袋上设置塑料软管(如PVC管)作为进液软管,用于在接管机作用下与进液管和出液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接管机是在解离操作环境(例如,洁净度等级较低的环境)中将两根管路(例如,解离腔上的进液管和培养液袋上的出液软管;或解离腔上的出液管和无菌培养袋上的进液软管)结合,并保持管路始终处于连通状态的医疗器械,其主要利用热合原理将两根管理连通,因此,也可称之为热合机。在采供血,临床手术,生物制药等领域必不可少。
本实施例中,第二滑套102和底座3为可拆卸地连接,其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纹、卡扣、过盈等配合方式,在进行解离的时候二者连接在一起。而二者分离时便于放置和拿取组织。
由于在解离完毕后需要通过挤压培养液袋使得培养液在具备一定压力的情况下对解离腔进行冲洗并将解离完成的组织带入无菌培养袋中,进液管4和出液管5对称设于解离腔两侧,并且进液管4和出液管5倾斜设置,使得各自中心线的延长线经过解离腔8底部。这样就能保持压力的连贯性,使得整个解离腔8中的组织被冲洗得更加干净。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该解离腔可由底座3和第二滑套102内的活塞活动腔(如图2所示第二滑套轴向内空中靠近解离腔一端,为活塞提供活动空间的腔体)拼合而成。当然,解离腔8可以单独设置在底座3上,例如,将底座上设置的解离腔的侧壁沿轴向延伸一定高度,而第二滑套直接与该解离腔顶部进行对接即可,相应地,上述的进液管和储液管对称设置在该解离腔两侧即可。
本实施例中第二解离活塞杆2端部设置有解离活塞7,解离部安装在解离活塞7端部;解离活塞7的直径大于第二解离活塞杆202的直径,所述解离腔8上端设置有限位台阶,避免第二解离活塞杆2从第二滑套102内滑脱。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解离部可采用刀片阵列的形式,当然也可采用其他形式。例如,在解离活塞7端部设置纹路或凸起,使得其不光滑、不平整,从而在解离活塞杆往复运动过程中,由该纹路或凸起对待解离组织进行解离。
为了避免在进行解离的时候培养液或组织与培养液的混合物从解离腔8内溢出,进入第一滑套轴向内空,还可在第二解离活塞杆201上设置环形密封圈9。同样,环形密封圈9也能避免外界的杂质进入解离腔内污染组织。
为了便于驱动第一解离活塞杆201和第二解离活塞杆202运动,第一解离活塞杆201上端延伸出第一滑套101外的一端设置有压盘6(也即组织解离操作部件)。压盘6的形状便于操作者手持推拉解离活塞杆。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一解离活塞杆201上设置有复位弹簧10;复位弹簧10一端抵接在第一解离活塞杆201上,另一端抵接于第一滑套101内的弹簧座。在推动第一解离活塞杆201的同时,复位弹簧10被压缩,而复位弹簧10在回弹的时候可将第一、二解离活塞杆201、202复位,从而便于操作。
初始状态(即无外作用力作用于压盘上)时,解离活塞端部与解离腔底部之间的初始距离小于或等于该解离活塞端部与解离腔底部之间的最大距离。
本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一滑套的上设置了用于容纳复位弹簧的容置腔,同时在第二滑套靠近解离腔的底端设置了活塞活动空间,从而减少了两个解离活塞杆与两个滑套直接接触的部分,进而降低了推拉解离活塞杆过程中的摩擦力。
实施例2:组织解离组件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组织解离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组装解离组件,其包括上述实施例1的组织解离器,以及培养液袋和无菌培养袋;培养液袋上设置有出液软管,无菌培养袋上设置有进液软管。
具体地,该出液软管和进液软管可在接管机的作用下,分别与组织解离器的进液管和出液管进行连通,从而实现培养液袋和无菌培养袋与解离腔之间的无菌连通,为组织解离及解离之后的转移提供了密闭操作环境,从而使得当采集到待解离组织后,无需再为组织解离,以及解离后的转移提供单独的无菌环境,大大降低了操作便捷度,并且大大提高了组织解离,甚至组织培养的成本,非常适应于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无法购入大型无菌操作设备(用于提供无菌解离环境,尤其是无菌转移环境)的一些医疗机构或实验室。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无菌培养袋中还可预存第一预设体积量的无菌气体,且当解离活塞杆在推拉过程中,该无菌培养袋内的气体量与解离活塞距离解离腔底部之间的距离呈负相关。通过预先在无菌培养袋中预存一定的气体,从而避免因气压不足而导致无法推或拉解离活塞杆的情况。
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培养液袋包括第一腔室21和第二腔室22,以及与第一腔室21连通的出液软管24,第一腔室21和第二腔室22之间设置有分隔膜24,且第一腔室21内预存培养液的第二预设体积量小于第二腔室22内预存培养液的第三预设体积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分隔膜24可采用弱焊度的焊条,即当施加一定作用力挤压第一腔室或第二腔室时,都可以使得两个腔室之间连通。当然也可采用其他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较于培养液袋,培养袋的结构简单,只需要一个腔室,并连接一根进液软管,且其内部预先存储一定量的无菌气体(例如,无菌空气)。
本实施例中,通常解离腔内的待解离组织的量非常少,而为了向组织解离过程中提供一定的缓冲,因此,可在进行解离之前,先将第一腔室内预存的少量培养液;而解离完成之后,由于不仅要将解离后的组织颗粒冲入培养袋中,还需要对解离腔进行冲洗防止残留,因此,第二腔室中的培养液量远远大于第一腔室内的培养液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行将第一腔室内的培养液挤压入解离腔之前,或接合机接通管路之前,先利用管夹将培养液袋和培养袋的软管(或组织解离器的两个软管)夹紧以关闭两者各自与解离腔之间的通路,而当需要将第一腔室或第二腔室内的培养液挤压入解离腔时,取掉相应的管夹;而解离之前,也需要将培养袋对应的管夹去掉,从而使得解离活塞可运动。
下面结合具体工作原理,对上述组织解离器和上述组织解离组件进行详细的说明。
第一步,将预先放置在无菌采集环境中的底座与第二滑套分离,并将获得的待解离组织置入底座的解离腔内。
由于上述实施例中,底座与第二滑套可拆卸连接,因此,可预先将两者放置于无菌采集环境(即采集待解离组织的无菌环境,例如,手术室等)中;也即,底座、第二滑套和第二解离活塞杆将作为一次性使用的耗材,而第一滑套和第一解离活塞杆可以重复使用。因此可以将底座、第二滑套、第二解离活塞杆配备在取样的无菌采集环境中如手术室,当然可以预见的是,在使用前需要通过密封袋进行密封。在获得待解离组织后,将设置有第二解离活塞杆的第二滑套和底座从密封袋中取出,将待解离的组织置入底座的解离腔内。
第二步,在无菌采集环境中将底座与第二滑套连接,并在将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第一解离活塞杆和第二解离活塞杆连接。
其中,连接第一解离活塞杆和第一滑套,以及后续各步骤可在无菌采集环境中完成;当然,为了不额外占用无菌采集环境较多空间,连接第一解离活塞杆和第一滑套也可不在无菌采集环境中完成,而是在无菌采集环境外的任何地方完成,相应地,该任何地方也可称之为解离操作环境。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任何地方并不包含有严重污染的地方,例如,垃圾站或垃圾桶旁边。
由于第二滑套、第二解离活塞杆和底座将待解离组织密封,因此,可直接将第一滑套和第一解离活塞杆放置在检测室或试验室等非无菌环境中,并在非无菌环境中完成第一滑套、第一解离活塞杆和第二滑套、第二解离活塞杆之间的对接。
第三步,利用接管机将培养液袋和无菌培养袋分别与进液管和出液管连接,使得培养液袋和无菌培养袋与解离腔连通。
由于将底座和第二滑套连接后,此时进液管和出液管为封闭状态,因此内部解离腔的形成了一个密闭的无菌环境,没有被污染的风险。然后,拿出该无菌采集环境,并通过接管机将培养液袋和无菌培养袋分别与进液管和出液管连接后,培养液袋与进液管连通,无菌培养袋与出液管连通,因此培养液袋、解离腔、无菌培养袋形成通路。
当然,在利用接管机进行管路接通之前,还利用管夹将培养液袋和无菌培养袋的软管夹紧,或者将组织解离器的进液管和出液管夹紧。
第四步,将培养液袋中的第二预设体积量的培养液挤压进入解离腔,然后阻断培养袋与解离腔之间的进液通路。
具体地,可由人工来控制挤压量。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培养液袋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并且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之间设置有分隔膜,其中,第一腔室内所存储的培养液量为预先根据实际需求来存储的,从而避免了人工操作所引起的误差(例如,若挤压多了,可能削弱解离过程中活塞的力度,从而延长解离时间,甚至使得培养液溢到活塞顶部空间;若挤压少了,缓冲作用不大,可能影响解离效果)。具体地,沿出液软管的方向挤压第一腔室,使得第一腔室内存储的第二预设体积量的培养液通过出液软管进入解离腔。
如前所述,由于两个腔室之间设置了分隔膜,因此也可不采用管夹来阻断培养袋与解离腔之间的进液通路。
第五步,驱动第一、二解离活塞杆对待解离组织进行解离。
解离时,通过解离活塞杆\解离活塞上的解离部对待解离组织进行解离,在第一、二解离活塞杆推拉过程中培养袋内将解离腔内的气体排入无菌培养袋中,避免了解离腔内气压的影响,使得解离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当然,优选地,还可在该培养袋中预先存储一定量的无菌气体,且在解离过程中,该培养袋中无菌气体的体积量与第二解离活塞杆距离所述解离腔底部的距离呈负相关。也即将第二解离活塞杆推向解离腔过程中,气体会进入培养袋,使得培养袋内的气体体积量逐渐增多,相应地,而将第二解离活塞杆沿远离解离腔方向拉的过程中,气体会从培养袋进入解离腔及滑套内,也即培养袋内的气体体积量逐渐减少。
第六步,解离完成后挤压培养液袋,使得培养液袋中剩余的培养液对解离腔进行冲洗并将解离后的组织冲入无菌培养袋中。
解离工作完成后,通过人工或者其他方式对培养液袋进行挤压,使得其中的培养液向解离腔内喷射。培养液具有一定的压力,能够对解离腔进行冲洗从而将解离腔壁上的组织冲刷下来随培养液一起进入无菌培养袋中,从而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完成了组织的解离和转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挤压第二腔室,使得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之间的分隔膜开启,从而使得第二腔室内的培养液进入第一腔室;然后沿出液软管的方向多次挤压第一腔室,使得第二预设体积量的培养液通过出液软管进入所述解离腔对解离腔进行冲洗并将解离后的组织冲入无菌培养袋中。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能够降低解离腔内组织颗粒的残留,当挤压第一腔室,使得培养液进入解离腔后,可振荡或摇晃组织解离器,使得粘附在解离腔腔壁上的大部分组织颗粒脱离腔壁,并汇聚于解离腔底部;然后将组织解离器倾斜放置(例如,当将组织解离器倾斜设置时,解离腔的中心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0°-45°;当然,具体地,可分别向出液管侧倾斜,或者向进液管侧倾斜,从而对解离腔两侧壁和底部进行冲洗),并多次挤压第一腔室,使得培养液在挤压作用和重力作用下冲洗解离腔底部,以将解离后的组织颗粒冲入无菌培养袋中。
第七步,阻断无菌培养袋与解离腔之间的出液通路,并将所述培养袋与所述组织解离器分离,且分离后的无菌培养袋处于密封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直接利用热合机来隔断出液通路,使得无菌培养袋与组织解离器之间自动分离的同时,将进液软管密封,使得无菌培养袋处于密封状态,从而使得可直接在该无菌培养袋中进行无菌培养,无需再进行转移。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组织解离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组织解离器,以及培养液袋和无菌培养袋;其中,
所述组织解离器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以及可与所述第二滑套一端可拆卸连接的底座;所述底座内设置解离腔,所述解离腔与所述第二滑套轴向内空相通形成解离操作腔;还包括可沿所述第二滑套轴向内空运动至解离腔的第二解离活塞杆,以及可沿所述第一滑套轴向运动的第一解离活塞杆,所述第二解离活塞杆远离所述解离腔的一端延伸出所述第二滑套,并与所述第一解离活塞杆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解离活塞杆进入所述解离腔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解离组织的解离部;其中,所述第二滑套或所述解离腔上设置有一端与所述解离操作腔连通的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未与所述解离操作腔连接的一端封闭;
所述无菌培养袋连接有进液软管,所述培养液袋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以及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出液软管,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之间设置有可在外作用力作用下将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连通的分隔膜,且所述第一腔室内预存培养液的第二预设体积量小于所述第二腔室内预存培养液的第三预设体积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织解离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无菌培养袋的进液软管和所述培养液袋的出液软管夹紧,或将所述组织解离器的进液管和出液管夹紧的管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织解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倾斜设置,且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各自中心线的延长线经过所述解离腔底部;且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均为塑料软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织解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解离活塞杆上套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一解离活塞杆上,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滑套内的弹簧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一种组织解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解离活塞杆端部设置有解离活塞,所述解离部安装在解离活塞端部;且所述解离活塞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解离活塞杆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一种组织解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解离腔上端设置有限位台阶;和/或,所述第二解离活塞杆上设置有环形密封圈;和/或,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滑套之间设置有环形密封圈;和/或,所述第二解离活塞杆延伸出所述第二滑套外的一端套有弹性的密封套。
7.一种组织解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以及可与所述第二滑套一端可拆卸连接的底座;所述底座内设置解离腔,所述解离腔与所述第二滑套轴向内空相通形成解离操作腔,还包括可沿所述第二滑套轴向内空运动至解离腔的第二解离活塞杆,以及可沿所述第一滑套轴向运动的第一解离活塞杆,所述第二解离活塞杆远离所述解离腔的一端延伸出所述第二滑套,并与所述第一解离活塞杆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解离活塞杆进入所述解离腔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解离组织的解离部;所述第二滑套或所述解离腔上设置有一端与所述解离操作腔连通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未与所述解离操作腔连通的一端封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织解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倾斜设置,且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各自中心线的延长线经过所述解离腔底部;和/或,所述第一解离活塞杆上套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一解离活塞杆上,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滑套内的弹簧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织解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解离活塞杆端部设置有解离活塞,所述解离部安装在解离活塞端部;且所述解离活塞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解离活塞杆的直径。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所述的组织解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解离腔上端设置有限位台阶;和/或,所述第二解离活塞杆上设置有环形密封圈;和/或,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滑套之间设置有环形密封圈。
CN202322618849.2U 2023-09-25 一种组织解离器及其组件 Active CN221051859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51859U true CN221051859U (zh) 2024-05-3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327563A (zh) 一种组织解离方法
CN117305076A (zh) 一种组织解离系统及组织解离方法
EP0858589B1 (en) A device for introduction and/or withdrawal of a medium into/from a container
CN117305078A (zh) 一种组织解离方法
EP2771060B1 (en) Probe assembly
CN117305077A (zh) 一种全封闭式组织解离方法
CN102575215A (zh) 取样端口、多层过滤器、取样方法以及取样端口在取样中的应用
CN221051859U (zh) 一种组织解离器及其组件
JP2023506603A (ja) 組立体
CN221051858U (zh) 一种组织解离器及其组件
CN207170436U (zh) 一种移液器清洗装置
CN113396208A (zh) 细胞处理平台、细胞处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217677510U (zh) 一种可定量加样的病毒采集管
CN208621402U (zh) 一种批量制备小体积滤液样品的装置
US10293337B2 (en) Single-cell pipette assembly comprising single-cell pipette handle and single-cell pipette tip
CN209989391U (zh) 一种基因检测采样器
CN215466689U (zh) 一种气体采样袋清洁装置
CN214991543U (zh) 一种单细胞裂解分离装置
CN115057084B (zh) 用于医疗护理的样品保存密封设备
CN216012761U (zh) 一种农药混合抽样检测装置
CN214952352U (zh) 一种密闭式透析液透析用水采样管
CN217786697U (zh) 一种大体积细胞液浓缩洗涤装置
CN217661730U (zh) 一种用于试剂生产的过滤器
CN220159395U (zh) 一种多样品同时抽滤装置
US11644349B2 (en) Probe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