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01353U - 清污分流装置及含有其的清污分流系统 - Google Patents

清污分流装置及含有其的清污分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01353U
CN221001353U CN202323046284.1U CN202323046284U CN221001353U CN 221001353 U CN221001353 U CN 221001353U CN 202323046284 U CN202323046284 U CN 202323046284U CN 221001353 U CN221001353 U CN 2210013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water
base
conveying belt
conveyor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04628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义军
刘燕妮
张勇
张�杰
刘思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Hunan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32304628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013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013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013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清污分流装置及含有其的清污分流系统,属于废水清污分流技术领域。清污分流装置包括:基座,基座内设有中空腔体,中空腔体的上侧敞口形成敞口端;传送带机构,安装在基座上,传送带机构上设有的传送带倾斜传动安装且位于中空腔体内,传送带将中空腔体分隔形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位于传送带的上侧,第二腔体位于传送带的下侧,传送带上设有多个漏孔结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通过漏孔结构连通,传送带能够将拦截在第一腔体内且与传送带接触的被拦截物送出;进水结构,连接在基座上且与第一腔体连通;出水结构,连接在基座上且与第二腔体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清污分流装置能够对水中含有的细小污染物质进行有效拦截。

Description

清污分流装置及含有其的清污分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清污分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清污分流装置及含有其的清污分流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通常将截水沟、路基和居住区等地的污水引流到排水渠中,然后由排水渠排入市政管网中进行处理;进一步的,现有技术中为了拦截污水中含有的垃圾等杂物,通常在排水渠内安装有清污分流装置,清污分流装置上设有过滤网,污水引流排到排水渠中且经过过滤网时,过滤网将污水中含有的垃圾等杂物拦截实现过滤,过滤后的污水流入市政管网中进行后续的污水处理;但是,由于过滤网在过滤的过程中将垃圾等杂物拦截而容易发生堵塞现象,降低了排水渠的引流效率,且容易导致污水从排水渠内漫灌而污染环境;而且,在发现过滤网发生堵塞后,需要环卫工人经常进行清堵处理,增加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由此,亟需一种有利于避免发生堵塞现象的清污分流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对水中含有的细小污染物质进行有效拦截的清污分流装置,另外,还提供一种清污分流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清污分流装置,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内设有中空腔体,所述中空腔体的上侧敞口形成敞口端;
传送带机构,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传送带机构上设有的传送带倾斜传动安装且位于所述中空腔体内,所述传送带将所述中空腔体分隔形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位于所述传送带的上侧,所述第二腔体位于所述传送带的下侧,所述传送带上设有多个漏孔结构,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通过所述漏孔结构连通,所述传送带能够将拦截在所述第一腔体内且与所述传送带接触的被拦截物从所述敞口端送出;
进水结构,连接在所述基座上且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出水结构,连接在所述基座上且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基座上安装有传送带机构,传送带机构上设有的传送带倾斜传动安装且位于中空腔体内,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通过漏孔结构连通,传送带能够将拦截在第一腔体内且与传送带接触的被拦截物从敞口端送出,由此,将本实施例中的清污分流装置安装在排水渠内,当杂物随着污水流入第一腔体内后,可以通过启动的传送带机构使得传送带传动并将位于第一腔体内且与传送带接触的杂物从敞口端送,实现即时清理流入第一腔体内的杂物,避免较多的杂物堆积在第一腔体而降低从排水渠以及进水结构进入第一腔体的水流的引流速率,有利于避免发生堵塞现象和避免降低排水渠的引流效率而容易导致污水从排水渠内漫灌而污染环境。
另外,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传送带驱动机构包括:
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靠近所述敞口端转动安装在所述基座的一侧上;
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二,靠近所述中空腔体的底壁转动安装在所述基座的另一侧上,所述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二相对所述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平行设置,所述传送带倾斜传动安装在所述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和所述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二之间;
旋转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与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上设有的旋转轴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传送带倾斜传动安装在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和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二之间,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与旋转驱动机构上设有的旋转轴连接,便于通过传送带对传送带将拦截在第一腔体内且与传送带接触的杂物从敞口端送出,提高传送带将拦截在第一腔体内的杂物从敞口端送出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
旋转电机,安装在所述基座上且位于所述中空腔体的外侧,所述旋转电机上设有所述旋转轴;
主动齿轮,安装在所述旋转轴上;
从动齿轮,正对所述主动齿轮安装在所述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的一端上,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
本实施例中的旋转驱动机构包括旋转电机、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主动齿轮安装在旋转轴上,从动齿轮正对主动齿轮安装在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的一端上,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有利于通过旋转电机可靠的驱动传动安装在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和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二之间的传送带传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清污分流装置还包括:
控制单元,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旋转电机与控制单元电连接,便于通过控制单元对旋转电机进行自动控制,且可以根据清污分流装置安装在的排水渠内的水流量以及水流中含有的杂物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控制程序来对旋转电机进行自动控制,实现对位于第一腔体内的杂物进行清理的多元化,便于清污分流装置满足多种使用场景,提高清污分流装置的适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基座上设有上侧敞口的杂物收集槽,所述杂物收集槽正对所述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设置在所述敞口端的一侧,所述杂物收集槽平行于所述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延伸,从所述敞口端送出的所述被拦截物能够落入所述杂物收集槽内。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基座上设有上侧敞口的杂物收集槽,从敞口端送出的被拦截物能够落入杂物收集槽内,便于通过杂物收集槽对从敞口端送出的杂物进行收集;进一步的,杂物收集槽正对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设置且平行于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延伸,有利于对从敞口端送出的杂物准确的落入杂物收集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清污分流装置还包括:
分流提水机构,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分流提水机构用于将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的水向上提取排出。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基座上安装有分流提水机构,便于通过分流提水机构将位于第二腔体内的水向上提取排出,增加位于第二腔体内的水的排出方向,实现对第二腔体内的水进行分流,还有利于加快位于第二腔体内的水的排出速率,有利于提高清污分流装置的清污分流速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分流提水机构包括:
提水管,竖直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提水管的进水端向下伸入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提水管的出水端向上伸出所述敞口端,所述出水端的上侧敞口,所述提水管的出水端的一侧连接有用于向外排水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与所述提水管连通,所述排水管的出水端正对所述杂物收集槽,所述杂物收集槽的一侧设有开口;
转动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转动驱动机构上设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正对所述提水管的出水端设置且竖直向下延伸;
绞龙机构,安装在所述转动轴上且从所述出水端竖直伸入所述提水管内。
本实施例中的绞龙机构安装在转动轴上且从出水端竖直伸入提水管内,绞龙机构在转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转动并向上提取位于第二腔体内的水,有利于提高向上提取位于第二腔体内的水的可靠性;进一步的,排水管的出水端正对杂物收集槽,杂物收集槽的一侧设有开口,有利于通过向上取的水从排水管的出水端排出并将位于杂物收集槽内的杂物冲走,实现自动清理位于杂物收集槽内的杂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动驱动机构包括:
转动驱动电机,竖直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转动驱动电机上设有所述转动轴,所述绞龙机构连接在所述转动轴的下端且从所述出水端竖直伸入所述提水管内。
本实施例中的转动驱动机构包括转动驱动电机,转动驱动电机竖直安装在基座上,便于通过转动驱动电机对绞龙机构进行可靠的转动驱动,有利于提高向上提取位于第二腔体内的水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清污分流装置还包括:
过滤件,安装在所述提水管的进水端上,所述过滤件上间隔设有多个过滤孔。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提水管的进水端上安装有过滤件,位于第二腔体内的水在进入提水管内后通过过滤件进行过滤,进一步的提高了过滤效率,从而使得从第二腔体内向上提取的水含有更少的杂物。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的一种清污分流系统,包括:
上游水流导流结构,用于对上游的水流进行输送;
上述的清污分流装置,所述进水结构的进水端与所述上游水流导流结构连接;
下游水流导流结构,所述出水结构的出水端与所述下游水流导流结构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清污分流系统包括上述的清污分流装置,上游水流导流结构的水通过进水结构的进水端进入中空腔体内,在基座上安装有传送带机构,传送带机构上设有的传送带倾斜传动安装且位于中空腔体内,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通过漏孔结构连通,传送带能够将拦截在第一腔体内且与传送带接触的被拦截物从敞口端送出;当杂物随着污水流入第一腔体内后,可以通过启动的传送带机构使得传送带传动并将位于第一腔体内且与传送带接触的杂物从敞口端送,实现即时清理流入第一腔体内的杂物,避免较多的杂物堆积在第一腔体而降低从排水渠以及进水结构进入第一腔体的水流的引流速率,有利于本实施例中的清污分流系统能够避免发生堵塞现象和避免降低排水渠的引流效率而容易导致污水从排水渠内漫灌而污染环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清污分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清污分流装置沿基座的中部前后剖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I区域的局部放大示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绞龙机构与转动驱动电机的转动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滤板安装在进水连接管的进水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基座,2、传送带机构,3、进水管,4、出水管,5、提水管,6、支撑轴,7、转动轴,8、过滤板,10、中空腔体,11、安装座一,12、转动支撑座一,13、转动支撑座二,14、安装座二,15、弧形连接板,20、旋转轴,21、主动齿轮,22、从动齿轮,23、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24、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二,25、传送带,50、进水连接管,51、排水管,60、绞龙叶片,61、插接凹槽,70、插接凸起,101、第一腔体,102、第二腔体,151、杂物收集槽,251、漏孔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的一种清污分流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
基座1,基座1内设有中空腔体10,中空腔体10的上侧敞口形成敞口端;
传送带机构2,安装在基座1上,传送带机构2上设有的传送带25倾斜传动安装且位于中空腔体10内,传送带25将中空腔体10分隔形成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第一腔体101位于传送带25的上侧,第二腔体102位于传送带25的下侧,传送带25上设有多个漏孔结构,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通过漏孔结构连通,传送带25能够将拦截在第一腔体101内且与传送带25接触的被拦截物从敞口端送出;
进水结构,连接在基座1上且与第一腔体101连通;
出水结构,连接在基座1上且与第二腔体102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基座1上安装有传送带机构2,传送带机构2上设有的传送带25倾斜传动安装且位于中空腔体10内,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通过漏孔结构连通,传送带25能够将拦截在第一腔体101内且与传送带25接触的被拦截物从敞口端送出,由此,将本实施例中的清污分流装置安装在排水渠内,当杂物随着污水流入第一腔体101内后,可以通过启动的传送带机构2使得传送带25传动并将位于第一腔体101内且与传送带25接触的杂物从敞口端送,实现即时清理流入第一腔体101内的杂物,避免较多的杂物堆积在第一腔体101而降低从排水渠以及进水结构进入第一腔体101的水流的引流速率,有利于避免发生堵塞现象和避免降低排水渠的引流效率而容易导致污水从排水渠内漫灌而污染环境。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基座1呈长方体状结构,基座1上设有的中空腔体10呈长方体状;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基座1包括相连接的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和底板,传送带25在左右方向上倾斜传动设置。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基座1还可以设置成其它的结构,中空腔体10也可以设置成其它的结构。
进一步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传送带25上设有的漏孔结构具体为漏孔一251,漏孔一251横向穿过传送带25,漏孔一251沿传送带25的延伸方向间隔设有多个,尺寸小于漏孔一251的尺寸的杂物以及水能够通过漏孔一251,而其它尺寸大于漏孔一251的尺寸的杂物不能够通过漏孔一251而被传送带25拦截在第一腔体101,被传送带25拦截在第一腔体101的杂物即为被拦截物。另外,漏孔一251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根据过滤以及拦截需要进行合理的设置。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进水结构具体为进水管3,进水管3连接在基座1的左侧板上且穿过基座1的左侧板伸入第一腔体101内;本实施例中的出水结构具体为出水管4,出水管4连接在基座1的右侧板上且与第二腔体102连通;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进水结构还可以设置成其它结构,便于通过进水结构向第一腔体101输送污水便可;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出水结构还可以设置成其它结构,便于通过出水结构将位于第二腔体102内的水向外排出便可。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传送带25驱动机构包括:
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23,靠近敞口端转动安装在基座1的一侧上;
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二24,靠近中空腔体10的底壁转动安装在基座1的另一侧上,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二24相对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23平行设置,传送带25倾斜传动安装在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23和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二24之间;
旋转驱动机构,安装在基座1上,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23与旋转驱动机构上设有的旋转轴2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传送带25倾斜传动安装在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23和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二24之间,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23与旋转驱动机构上设有的旋转轴20连接,便于通过传送带25对传送带25将拦截在第一腔体101内且与传送带25接触的杂物从敞口端送出,提高传送带25将拦截在第一腔体101内的杂物从敞口端送出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基座1包括相连接的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和底板,本实施例中的旋转驱动机构具体为旋转电机,旋转电机固定设置在基座1的前侧板的前侧,旋转电机上设有的旋转轴20通过固定连接在基座1的前侧板上的安装座一11转动支撑,需要说明是的,本实施例中只示出旋转电机的旋转轴20的部分结构,未对旋转电机进行图示,旋转电机的结构以及固定方式均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进行赘述。另外,旋转驱动机构还可以采用其它的旋转驱动设备。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23靠近基座1的右侧板安装,具体的,基座1的前侧板上固定连接有转动支撑座一12,基座1的后侧板上正对转动支撑座一12固定连接有转动支撑座二13,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23的前后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转动支撑座一12和转动支撑座二13之间,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23的前端穿过转动支撑座一12,从动齿轮22连接在转动支撑座一12的前端上;主动齿轮21连接在旋转轴20上且与从动齿轮22啮合。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二24靠近基座1的左侧板的底部安装在中空腔体10内,具体的,基座1的前侧板的内侧壁上安装有转动座一,基座1的后侧板的内侧壁上正对转动座一固定连接有转动座二,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二24转动安装在转动座一和转动座二之间,转动座一和转动座二可以采用转动支撑轴6承,可以将转动支撑轴6承镶嵌安装在基座1的前侧板和基座1的后侧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旋转驱动机构包括:
旋转电机,安装在基座1上且位于中空腔体10的外侧,旋转电机上设有旋转轴20;
主动齿轮21,安装在旋转轴20上;
从动齿轮22,正对主动齿轮21安装在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23的一端上,从动齿轮22与主动齿轮21啮合。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旋转驱动机构包括旋转电机、主动齿轮21和从动齿轮22,主动齿轮21安装在旋转轴20上,从动齿轮22正对主动齿轮21安装在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23的一端上,从动齿轮22与主动齿轮21啮合,有利于通过旋转电机可靠的驱动传动安装在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23和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二24之间的传送带25传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基座1包括相连接的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和底板,本实施例中的旋转电机固定设置在基座1的前侧板的前侧,旋转轴20通过固定连接在基座1的前侧板上的安装座一11转动支撑,从动齿轮22连接在转动支撑座一12的前端上;主动齿轮21连接在旋转轴20上且与从动齿轮22啮合。需要说明是的,本实施例中只示出旋转电机的旋转轴20的部分结构,未对旋转电机进行图示,旋转电机的结构以及固定方式均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清污分流装置还包括:
控制单元,旋转电机与控制单元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旋转电机与控制单元电连接,便于通过控制单元对旋转电机进行自动控制,且可以根据清污分流装置安装在的排水渠内的水流量以及水流中含有的杂物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控制程序来对旋转电机进行自动控制,实现对位于第一腔体101内的杂物进行清理的多元化,便于清污分流装置满足多种使用场景,提高清污分流装置的适用性。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单元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基座1上设有上侧敞口的杂物收集槽151,杂物收集槽151正对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23设置在敞口端的一侧,杂物收集槽151平行于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23延伸,从敞口端送出的被拦截物能够落入杂物收集槽151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基座1上设有上侧敞口的杂物收集槽151,从敞口端送出的被拦截物能够落入杂物收集槽151内,便于通过杂物收集槽151对从敞口端送出的杂物进行收集;进一步的,杂物收集槽151正对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23设置且平行于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23延伸,有利于对从敞口端送出的杂物准确的落入杂物收集槽151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传送带25将杂物从右上侧送出,杂物收集槽151设置在基座1的右上侧;具体的,基座1的右侧的上端连接有弧形连接板15,弧形连接板15具体连接在基座1的前侧板、右侧板和后侧板之间且朝向中空腔体10内延伸,弧形连接板15的上侧凹陷形成杂物收集槽151。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杂物收集槽151也可以设置成其它结构,杂物收集槽151的设置方式也可以具有多种,便于收集通过传送带25从右上侧送出的杂物便可。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清污分流装置还包括:
分流提水机构,安装在基座1上,分流提水机构用于将位于第二腔体102内的水向上提取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基座1上安装有分流提水机构,便于通过分流提水机构将位于第二腔体102内的水向上提取排出,增加位于第二腔体102内的水的排出方向,实现对第二腔体102内的水进行分流,还有利于加快位于第二腔体102内的水的排出速率,有利于提高清污分流装置的清污分流速率。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分流提水机构包括:
提水管5,竖直安装在基座1上,提水管5的进水端向下伸入第二腔体102内,提水管5的出水端向上伸出敞口端,出水端的上侧敞口,提水管5的出水端的一侧连接有用于向外排水的排水管51,排水管51与提水管5连通,排水管51的出水端正对杂物收集槽151,杂物收集槽151的一侧设有开口;
转动驱动机构,安装在基座1上,转动驱动机构上设有转动轴7,转动轴7正对提水管5的出水端设置且竖直向下延伸;
绞龙机构,安装在转动轴7上且从出水端竖直伸入提水管5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绞龙机构安装在转动轴7上且从出水端竖直伸入提水管5内,绞龙机构在转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转动并向上提取位于第二腔体102内的水,有利于提高向上提取位于第二腔体102内的水的可靠性;进一步的,排水管51的出水端正对杂物收集槽151,杂物收集槽151的一侧设有开口,有利于通过向上取的水从排水管51的出水端排出并将位于杂物收集槽151内的杂物冲走,实现自动清理位于杂物收集槽151内的杂物。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基座1的右侧板的上端连接有弧形连接板15,弧形连接板15连接在基座1的前侧板、右侧板和后侧板之间且朝向中空腔体10的内侧延伸,弧形连接板15的上侧凹陷形成杂物收集槽151,杂物收集槽151的后侧开口。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提水管5安装在弧形连接板15的前部,弧形连接板15的前部设有竖直通口,提水管5竖直安装在竖直通口内,提水管5的下端伸入第二腔体102内;排水管51连接在提水管5上且位于杂物收集槽151的内侧,排水管51的开口端正对杂物收集槽151;另外,本实施例中的转动驱动机构具体为转动驱动电机,转动驱动机构还可以采用其它的转动驱动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转动驱动机构包括:
转动驱动电机,竖直安装在基座1上,转动驱动电机上设有转动轴7,绞龙机构连接在转动轴7的下端且从出水端竖直伸入提水管5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转动驱动机构包括转动驱动电机,转动驱动电机竖直安装在基座1上,便于通过转动驱动电机对绞龙机构进行可靠的转动驱动,有利于提高向上提取位于第二腔体102内的水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转动驱动机构包括转动驱动电机,转动驱动电机上设有的转动轴7转动安装在安装座二14上且竖直向下延伸,安装座二14固定连接在基座1的前侧板上,转动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基座1的上侧面。需要说明是的,本实施例中只示出转动驱动电机的转动轴7的部分结构,未对转动驱动电机进行图示,转动驱动电机的结构以及固定方式均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绞龙机构包括支撑轴6和绞龙叶片60,绞龙叶片60连接在支撑轴6的周侧,支撑轴6的上端设有多个插接凹槽61,转动轴7的下端一一对应多个插接凹槽61设有多个插接凸起70,多个插接凸起70分别插接在多个插接凹槽61内,实现将支撑轴6与转动轴7连接,转动轴7转动带动支撑轴6转动,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支撑轴6还可以通过其它的连接方式与转动轴7连接。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对转动驱动电机进行自动控制;通过设有控制单元,转动驱动电机与控制单元电连接,通过控制单元自动控制转动驱动电机,实现自动控制转动驱动电机的启动和停止,进而实现自动对位于杂物收集槽151内的杂物进行自动清理。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所示,清污分流装置还包括:
过滤件,安装在提水管5的进水端上,过滤件上间隔设有多个过滤孔。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提水管5的进水端上安装有过滤件,位于第二腔体102内的水在进入提水管5内后通过过滤件进行过滤,进一步的提高了过滤效率,从而使得从第二腔体102内向上提取的水含有更少的杂物。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提水管5的下端的底部封口,提水管5的下端的一侧连接有与提水管5的内部连通的进水连接管50,进水连接管50的进水口形成提水管5的进水端;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过滤件具体为过滤板8,过滤板8固定安装在进水连接管50的进水口内,过滤板8上间隔设有多个漏孔二;另外,本实施例中的过滤件也可以采用过滤网等。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的一种清污分流系统,包括:
上游水流导流结构,用于对上游的水流进行输送;
上述的清污分流装置,进水结构的进水端与上游水流导流结构连接;
下游水流导流结构,出水结构的出水端与下游水流导流结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清污分流系统包括上述的清污分流装置,上游水流导流结构的水通过进水结构的进水端进入中空腔体10内,在基座1上安装有传送带机构2,传送带机构2上设有的传送带25倾斜传动安装且位于中空腔体10内,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通过漏孔结构连通,传送带25能够将拦截在第一腔体101内且与传送带25接触的被拦截物从敞口端送出;当杂物随着污水流入第一腔体101内后,可以通过启动的传送带机构2使得传送带25传动并将位于第一腔体101内且与传送带25接触的杂物从敞口端送,实现即时清理流入第一腔体101内的杂物,避免较多的杂物堆积在第一腔体101而降低从排水渠以及进水结构进入第一腔体101的水流的引流速率,有利于本实施例中的清污分流系统能够避免发生堵塞现象和避免降低排水渠的引流效率而容易导致污水从排水渠内漫灌而污染环境。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上游水流导流结构具体为上游沟渠,下游水流导流结构具体为下游沟渠,清污分流装置安装在上游沟渠的水流输出端口与下游沟渠的进水端之间;另外,上游水流导流结构和上游水流导流结构也可以采用输水管;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清污分流系统未进行图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被拦截物”、“杂物”均指污水中含有的垃圾等杂物。
另外,除本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以外,对于本实用新型中的转动驱动电机、控制单元、旋转电机的结构以及其工作原理等可参考本技术领域的常规技术方案,而这些常规技术方案也并非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本实用新型在此不进行详细陈述。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清污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内设有中空腔体,所述中空腔体的上侧敞口形成敞口端;
传送带机构,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传送带机构上设有的传送带倾斜传动安装且位于所述中空腔体内,所述传送带将所述中空腔体分隔形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位于所述传送带的上侧,所述第二腔体位于所述传送带的下侧,所述传送带上设有多个漏孔结构,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通过所述漏孔结构连通,所述传送带能够将拦截在所述第一腔体内且与所述传送带接触的被拦截物从所述敞口端送出;
进水结构,连接在所述基座上且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出水结构,连接在所述基座上且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污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带驱动机构包括:
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靠近所述敞口端转动安装在所述基座的一侧上;
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二,靠近所述中空腔体的底壁转动安装在所述基座的另一侧上,所述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二相对所述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平行设置,所述传送带倾斜传动安装在所述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和所述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二之间;
旋转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与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上设有的旋转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污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
旋转电机,安装在所述基座上且位于所述中空腔体的外侧,所述旋转电机上设有所述旋转轴;
主动齿轮,安装在所述旋转轴上;
从动齿轮,正对所述主动齿轮安装在所述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的一端上,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污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单元,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清污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有上侧敞口的杂物收集槽,所述杂物收集槽正对所述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设置在所述敞口端的一侧,所述杂物收集槽平行于所述传送带传动支撑轴一延伸,从所述敞口端送出的所述被拦截物能够落入所述杂物收集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污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分流提水机构,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分流提水机构用于将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的水向上提取排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清污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提水机构包括:
提水管,竖直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提水管的进水端向下伸入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提水管的出水端向上伸出所述敞口端,所述出水端的上侧敞口,所述提水管的出水端的一侧连接有用于向外排水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与所述提水管连通,所述排水管的出水端正对所述杂物收集槽,所述杂物收集槽的一侧设有开口;
转动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转动驱动机构上设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正对所述提水管的出水端设置且竖直向下延伸;
绞龙机构,安装在所述转动轴上且从所述出水端竖直伸入所述提水管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污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驱动机构包括:
转动驱动电机,竖直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转动驱动电机上设有所述转动轴,所述绞龙机构连接在所述转动轴的下端且从所述出水端竖直伸入所述提水管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污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过滤件,安装在所述提水管的进水端上,所述过滤件上间隔设有多个过滤孔。
10.一种清污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游水流导流结构,用于对上游的水流进行输送;
上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清污分流装置,所述进水结构的进水端与所述上游水流导流结构连接;
下游水流导流结构,所述出水结构的出水端与所述下游水流导流结构连接。
CN202323046284.1U 2023-11-13 2023-11-13 清污分流装置及含有其的清污分流系统 Active CN2210013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46284.1U CN221001353U (zh) 2023-11-13 2023-11-13 清污分流装置及含有其的清污分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46284.1U CN221001353U (zh) 2023-11-13 2023-11-13 清污分流装置及含有其的清污分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01353U true CN221001353U (zh) 2024-05-24

Family

ID=911140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046284.1U Active CN221001353U (zh) 2023-11-13 2023-11-13 清污分流装置及含有其的清污分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013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98270B (zh) 一种用于市政的污水抽取装置
CN107268737A (zh) 粪便搅碎装置
CN221449383U (zh) 一种防堵塞的农田水利供水管道
CN206198812U (zh) 堰流过滤装置
CN213623569U (zh) 一种高效率的一体化废水治理设备
CN114307306A (zh) 一种下水道市政排放污水过滤清渣装置
CN108951831B (zh) 旋桨式排口截污装置
CN114671542A (zh) 一种纺织业用污水环保排放杂质分离机构
CN221001353U (zh) 清污分流装置及含有其的清污分流系统
CN208815647U (zh) 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水利管道
CN218011285U (zh) 一种高效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
CN110450759B (zh) 一种自动洗车机的安装方法
CN217870834U (zh) 一种防堵的市政排水管道
CN214884302U (zh) 一种初期雨水弃流截污装置
CN213803268U (zh) 一种污水油水分离过滤装置
CN210021591U (zh) 一种干抛湿除一体机的垃圾自动清理装置
CN213039478U (zh) 机组循环水泵旋转滤网排污槽垃圾自动清理装置
CN218204250U (zh) 一种引水结构
CN213743991U (zh) 一种污水管路前置防堵装置
CN216516060U (zh) 排水泵站防淤截污系统
CN213328921U (zh) 一种水利水电用引水装置
CN220460143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淤泥排出设备
CN217923069U (zh) 一种市政道桥桥梁排水处理装置
CN219386575U (zh) 一种市政道路分流式排水井道
CN213480244U (zh) 一种可自动冲洗的渗滤液导排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