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00221U - 衣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衣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00221U
CN221000221U CN202322675326.1U CN202322675326U CN221000221U CN 221000221 U CN221000221 U CN 221000221U CN 202322675326 U CN202322675326 U CN 202322675326U CN 221000221 U CN221000221 U CN 2210002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wheel
filter
clothes
laundry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7532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雅倩
李聪
朱磊
邓德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7532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002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002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002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支撑框架、第一衣物处理模块和第二衣物处理模块,支撑框架内形成有容纳空间,第一衣物处理模块设在容纳空间内,第二衣物处理模块设在容纳空间内且位于第一衣物处理模块的上方,第二衣物处理模块具有循环风道且包括衣物处理筒、过滤组件、换热件和风轮,过滤组件包括多个过滤件,衣物处理筒、过滤组件、换热件和风轮均设于循环风道并在循环风道的导流方向上依次排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在确保足够量的热风能够不断循环输送至衣物处理筒内的同时,还可避免热风在循环流动时毛屑流经换热件、风轮以及进入衣物处理筒内,保证第二衣物处理模块的烘干性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衣物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衣物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具有烘干功能和洗涤功能的衣物处理装置通常包括洗衣模块和干衣模块,干衣模块主要用于对脱水后的衣物进行烘干处理。
其中,在干衣模块具体工作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进风口朝干衣模块的滚筒中输入干燥热空气,干燥热空气与滚筒中的湿衣物接触并带走湿衣物上的水分,同时干燥热空气变成湿空气并经排风口排出,排出后的湿空气与换热件换热形成干燥热空气,干燥热空气再次从进风口输入至滚筒中带走湿衣物上的水分,如此循环,达到干衣的效果。
但是,现有空气循环时的风量小,且在空气循环流动过程中,会有部分毛屑跟随空气同步流动,进一步影响空气的流动速度和风量,且还会影响换热件的工作性能,从而降低干衣模块的工作性能,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衣物处理装置,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可保证干衣模块中空气的流动速度和风量,并避免空气中的毛屑影响换热件的工作性能,提高干衣模块的干衣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空气风量小、换热件的工作性能差等技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内形成有容纳空间;第一衣物处理模块,所述第一衣物处理模块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第二衣物处理模块,所述第二衣物处理模块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位于所述第一衣物处理模块的上方;其中,所述第二衣物处理模块具有循环风道且包括衣物处理筒、过滤组件、换热件和风轮,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多个过滤件,所述衣物处理筒、所述过滤组件、所述换热件和所述风轮均设于所述循环风道并在所述循环风道的导流方向上依次排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通过设置风轮,并将风轮设于循环风道,这样即可利用风轮驱动空气沿循环风道的导流方向上循环流动,以达到对衣物进行干燥处理的目的,通过设置多个过滤件和换热件,并将多个过滤件、换热件和风轮设置成在循环风道的导流方向上依次排列,这样当风轮驱动空气沿循环风道的导流方向流动时,空气即可依次流动多个过滤件、换热件和风轮,确保热风能够不断循环输送至衣物处理筒内的同时,还可利用多个过滤件配合过滤跟随空气同步流动的毛屑,一方面避免空气带动毛屑流动而影响空气的流动速度和风量,另一方面还避免毛屑流经换热件、风轮以及进入衣物处理筒内,以保证换热件、风轮和衣物处理筒的工作性能,从而保证第二衣物处理模块的烘干性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轮包括安装部和多个叶片,多个所述叶片设于所述安装部并沿所述安装部的周向间隔排列;其中,所述叶片的出口角的取值范围为170°~180°,所述叶片的入口角的取值范围为45°~6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叶片的出口角的取值范围为175°,所述叶片的入口角的取值范围为48°。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轮的外径为150mm~160mm;和/或,多个所述叶片的内接圆的直径与所述风轮的外径的比值为0.75~0.8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轮的外径为152mm;和/或,多个所述叶片的内接圆的直径与所述风轮的外径的比值为0.79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件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风轮之间,多个所述过滤件设于所述蒸发器的上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衣物处理模块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与所述支撑框架连接,所述衣物处理筒位于所述支撑座的上方且所述第一衣物处理模块位于所述支撑座的下方;前支撑件,所述前支撑件设于所述支撑座且与所述衣物处理筒的前端转动配合;其中,所述前支撑件限定出所述循环风道的至少一部分,多个所述过滤件包括第一过滤件,所述第一过滤件设于所述前支撑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支撑件具有与所述衣物处理筒的开口相对设置且连通的衣物取放口,所述衣物取放口的壁面设有通风口且所述通风口连通所述循环风道和所述衣物处理筒的内腔,所述第一过滤件通过所述通风口插装于所述前支撑件限定的部分所述循环风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滤件包括至少两层过滤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限定出所述循环风道的至少一部分,多个所述过滤件包括第二过滤件,所述第二过滤件设于所述支撑座并位于所述第一过滤件和所述换热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框架包括方形基座、顶部连接架和四根竖梁,四根所述竖梁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方形基座、所述顶部连接架的四个角部连接,所述支撑座与四根所述竖梁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衣物处理模块包括:后支撑件,所述后支撑件设于所述衣物处理筒的后方且与所述支撑框架连接,所述衣物处理筒的后端与所述后支撑件转动配合;后罩组件,所述后罩组件设在所述后支撑件背离所述衣物处理筒的一侧且与所述后支撑件之间形成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形成为所述循环风道的一部分,所述风轮设在所述送风风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罩组件包括:第一后罩,所述第一后罩与所述后支撑件配合以限定出所述送风风道;第二后罩,所述第二后罩设于所述第一后罩背离所述送风风道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省去支撑框架后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二衣物处理模块的部分结构之间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风轮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风轮的后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风轮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二衣物处理模块省去部分结构后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二衣物处理模块省去部分结构后的主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二衣物处理模块省去部分结构后的侧视图。
图10为图9沿A-A线的剖视图。
图11为图9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后罩组件与风轮配合时的主视图。
图13为图12沿C-C线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2沿D-D线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后罩组件与风轮配合时的侧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二衣物处理模块的示意框图。
附图标记:
1000、衣物处理装置;
100、支撑框架;
110、容纳空间;120、方形基座;130、顶部连接架;140、竖梁;
200、第一衣物处理模块;
300、第二衣物处理模块;
310、衣物处理筒;
320、过滤组件;
321、过滤件;
3211、第一过滤件;3213、支架;3214、安装口;
3212、第二过滤件;
330、换热件;331、蒸发器;332、冷凝器;
340、风轮;341、安装部;342、叶片;
350、支撑座; 351、安装通道;
360、前支撑件; 361、衣物取放口;
370、后支撑件;
380、后罩组件;381、第一后罩;382、第二后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0包括:支撑框架100、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和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
其中,如图1所示,支撑框架100内形成有容纳空间110。容纳空间110主要起到避让作用,以确保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和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能够设在支撑框架100内,这样在使得衣物处理装置1000结构紧凑的同时,还便于利用支撑框架100保护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和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
如图1所示,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设在容纳空间110内。以实现将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设在支撑框架100内,便于利用支撑框架100保护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延长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为洗衣模块,因洗衣模块主要用于对衣物进行洗涤处理,将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设在容纳空间110内,即可使得本申请的衣物处理装置1000具有对衣物进行洗涤的功能,以丰富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功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如图1所示,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设在容纳空间110内且位于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的上方。也就是说,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和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均设在容纳空间110内,且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位于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的上方,以实现合理化利用容纳空间110内的空间,使得利用支撑框架100能够同时保护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和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
可选地,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为干衣模块,因干衣模块主要用于对衣物进行烘干处理,将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设在容纳空间110内,即可使得本申请的衣物处理装置1000具有对衣物进行烘干的功能,以进一步丰富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功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也就是说,本申请通过在支撑框架100内形成容纳空间110,并将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和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均设在容纳空间110内,使得本申请的衣物处理装置1000不仅具有洗衣功能,还具有干衣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因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在工作时内部需要注入洗涤水,导致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在工作时的重量远大于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的重量,因此,本申请将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设置成位于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的上方,可保证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的位置稳定性,也就是保证衣物处理装置1000在工作时的位置稳定性,从而保证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工作性能,并延长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使用寿命。
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具有循环风道,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包括衣物处理筒310、过滤组件320、换热件330(换热件330的具体安装位置可参见图16)和风轮340,过滤组件320包括多个过滤件321,衣物处理筒310、过滤组件320、换热件330和风轮340均设于循环风道并在循环风道的导流方向上依次排列。这样也可以理解为,衣物处理筒310、多个过滤件321、换热件330和风轮340在循环风道的导流方向上依次排列,这样当空气沿循环风道的导流方向流动时,空气即可依次流经衣物处理筒310、多个过滤件321、换热件330和风轮340。
其中,风轮340运行用于带动空气沿循环风道的导流方向循环流动,当空气流经衣物处理筒310时,空气用于与衣物处理筒310中的湿衣物接触并带走湿衣物上的水分,以实现对衣物的烘干处理;当空气流经过滤组件320时,多个过滤件321依次对空气进行过滤,以过滤掉空气中掺杂的毛屑,避免毛屑跟随空气同步流动;当空气流经换热件330时,换热件330用于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以提高空气的温度并降低湿度,从而确保进入衣物处理筒310中的空气为干热空气,提升空气与湿衣物的换热质量,以此保证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的工作质量。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0,在循环风道内设有风轮340,这样即可利用风轮340驱动空气沿循环风道的导流方向上循环流动,以达到对衣物进行干燥处理的目的。
同时,通过在换热件330的上游设置过滤组件320,可以利用过滤组件320对衣物在干燥过程中产生的毛屑进行过滤,使毛屑留存在过滤组件320上,从而避免毛屑存积在循环风道的其他部位(如:换热件330和风轮340)上而影响循环风道的正常工作,也就是保证循环风道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的工作性能,且过滤组件320还可避免空气带动毛屑同步流动,进而避免毛屑影响空气的流动速度和风量,也就是保证本申请的循环风道内的空气流动速度快且风量大,进一步保证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的工作性能,也就是保证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的烘干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说的在换热件330的上游设置过滤组件320可以理解为,当空气朝向换热件330流动时,空气先流经过滤组件320,以便于利用过滤组件320对流向换热件330的空气进行过滤,从而避免毛屑存积在换热件330上而影响换热件330的换热性能。
此外,因换热件330和风轮340在循环风道的导流方向上依次排列,在换热件330的上游设置过滤组件320,即可实现将过滤组件320设在风轮340的上游,从而避免毛屑存积在风轮340上而影响风轮340的导风效果。
也就是说,本申请的过滤组件320可同时对流向换热件330和风轮340的空气进行过滤。
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的过滤组件320包括多个过滤件321,利用多个过滤件321配合对流向换热件330和风轮340的空气进行过滤,可使得过滤效果更好,从而使得毛屑收集更加充分,有效防止毛屑流向换热件330和风轮340,提升换热件330和风轮340的工作性能,并防止循环风道内存在毛屑残留,保证循环风道的正常运行。
也就是说,本申请设置多个过滤件321配合来阻挡进入循环风道内的毛屑,最大化降低换热件330和风轮340上滞留毛屑的可能性,并保证循环风道的清洁和使用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在同时具有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和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的衣物处理装置1000内设置多个过滤件321和风轮340,多个过滤件321和风轮340配合以提升进入衣物处理筒310内的空气的流动速度和流量,多个过滤件321配合用于最大化降低换热件330和风轮340上滞留毛屑的可能性,并保证循环风道的清洁和使用性能,从而提升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的烘干性能,也就是提升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工作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描述的毛屑包括但不限于绒毛、灰尘、纸屑和/或毛发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图5和图6所示,风轮340包括安装部341和多个叶片342,多个叶片342设于安装部341并沿安装部341的周向间隔排列。多个叶片342配合用于保证风轮340的工作性能,确保风轮340在运行过程中能够有效带动空气沿循环风道的导流方向循环流动,从而达到对衣物处理筒310中的衣物进行烘干处理的目的。
同时,安装部341用于支撑多个叶片342,使得多个叶片342位置稳定,以保证多个叶片342的工作性能,安装部341还用于实现风轮340与驱动件的机械连接,便于利用驱动件驱动风轮340转动,从而确保风轮340能够有效带动空气沿循环风道的导流方向循环流动。
可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多个叶片342沿安装部341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列,使得叶片342围绕安装部341分布均匀,这样可以使得整个风轮340底盘的内应力基本均衡,进一步保证风轮340的工作性能。
可选地,叶片342的出口角的取值范围为170°~180°,叶片342的入口角的取值范围为45°~60°。其中,叶片342的出口角是指多个叶片342的外接圆与各个叶片342相交,其中,在每个叶片342与外接圆的交点处,叶片342过该交点的切线与外接圆过该交点的切线所形成的夹角,该夹角即可为出口角;叶片342的入口角是指多个叶片342的内接圆与各个叶片342相交,其中,在每个叶片342与内接圆的交点处,叶片342过该交点的切线与内接圆过该交点的切线所形成的夹角,该夹角即可为入口角。
在本申请中,通过将叶片342的出口角的取值范围为170°~180°,可使得风轮340具有较高的出风效果和较高的静压比;通过将叶片342的入口角的取值范围为45°~60°,可以使得风轮340内部的风力、风量损失较小,从而使相邻叶片342所限定出的风道的进风效果更好,也就是确保在风轮340运行过程中,循环风道内的空气能够有效进入相邻叶片342之间,保证风轮340的导风效果。
在具体的示例中,叶片342的出口角可为170°、175°或180°等,叶片342的入口角可为45°、48°、50°、55°或60°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轮340的外径为150mm~160mm。其中,当风轮340的外径过小时,叶片342不利用形成较大的出口角,影响风轮340的工作性能;当风轮340的外径过大时,会增加风轮340的尺寸,影响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整体装配。
因此,本申请将风轮340的外径设置为150mm~160mm,这样设计以使得叶片342具有较大的出口角,并使得叶片342弯度较大,有效改善系统风量,同时还可实现缩减风轮340的外径尺寸,使得风轮340的直径减小,有利于减小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整体尺寸,且还可提升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空间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风轮340的耗材量,降低风轮340的制造成本。
在具体的示例中,风轮340的外径可为150mm、152mm、157mm或160mm等。
还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因将叶片342的出口角设置为170°~180°以及将叶片342的入口角设置为45°~60°,通过将风轮340的外径设置为150mm~160mm来与叶片342的出口角、入口角形成适配,使得风轮340内部与风轮340出口侧的后风道内部的流场相适性更好,提升流场的衔接和融合效果,使得风轮340及后风道内部的气流更加平顺,有效抑制了后风道内的涡旋和回流现象,维持风轮340的高效性,并降低气动噪音。
可选地,多个叶片342的内接圆的直径与风轮340的外径的比值为0.75~0.85。一方面使得风轮340具有更加充分的吸风面积,另一方面,保证了多个叶片342的分布位置,确保相邻叶片342之间的风道入口处流阻不会过大,减少风轮340内部的流量和压头损耗,同时也确保叶片342之间在内接圆位置处的分布不会过于稀疏,防止剪切气流引起的动能损失和噪音问题。
在具体的示例中,多个叶片342的内接圆的直径与风轮340的外径的比值为0.75、0.792、0.8、0.82或0.85等。
可选地,叶片342的数量为35个~45个,可以使得相邻叶片342之间的风道导流效率更高,利于减少风轮340内部的流量和压头损耗,且使得气流在相邻叶片342之间流动时能维持平顺,这样可以进一步改善后风道内的剪切流情况,实现后风道内部流场基本均匀,维持风轮340高效性,并降低叶片342处及后风道内的气动噪音。
在具体的示例中,叶片342的数量为35个、38个、41个或45个等。
可选地,叶片342的厚度1mm~2mm。其中,如果叶片342的厚度太薄,则叶片342的结构强度较差,叶片342容易被撕裂,影响叶片342的使用寿命;如果叶片342厚度太厚,则会增加风轮340的重量,不仅会增加风轮340的制造成本且会缩小相邻叶片342之间的风道的流通面积。
因此,本申请将叶片342的厚度控制在1mm~2mm范围内,能够兼顾结构强度和气流流通面积的需要。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叶片342的厚度为1mm、1.25mm、1.5mm、1.75mm或2mm等
综上,本申请通过调整风轮340的出口角、入口角以及叶形来改善系统风量,使得本申请的风轮340具有尺寸小,风量大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为了降低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安装难度,通常缩减衣物处理装置1000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导致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的循环风道空间尺寸有限,进而导致空气在流动过程中阻力较大,并带来严重的风量衰减问题,而本申请的风轮340因具有尺寸小、风量大等优势,使得本申请的风轮340可有效应用在狭小的循环风道内,并使得空气在狭小的循环风道内还能保持大风量,以提升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的工作性能。
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申请的叶片342弯度较大,导致循环风道中残留的毛屑更容易挂在叶片342上,因此,本申请将多个过滤件321设在风轮340的上游,以利用多个过滤件321对流向风轮340的空气进行过滤,避免毛屑流至风轮340,从而避免毛屑挂在风轮340的叶片342上,以保证风轮340的工作性能,进而确保空气能够在狭小的循环风道内循环流动且保持大风量流动。
也就是说,本申请的衣物处理装置1000同时具有大风量、低毛屑残留的优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换热件330包括蒸发器331和冷凝器332,冷凝器332设于蒸发器331和风轮340之间,多个过滤件321设于蒸发器331的上游。其中,通过将换热件330设置成包括蒸发器331和冷凝器332,蒸发器331和冷凝器332配合用于对流经换热件330的空气进行换热,以有效提升空气的温度并降低空气的湿度,从而确保进入衣物处理筒310中的空气为干热空气,提升空气与衣物处理筒310中的湿衣物的换热质量,以此保证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的工作质量。
同时,将冷凝器332设于蒸发器331和风轮340之间,这样当多个过滤件321设于蒸发器331的上游时,即可使得多个过滤件321位于蒸发器331、冷凝器332和风轮340的上游,这样当空气朝向蒸发器331、冷凝器332和风轮340流动时,空气先流经多个过滤件321,多个过滤件321对流经其的空气进行过滤,并收集毛屑,从而避免毛屑流至蒸发器331、冷凝器332和风轮340,也就是避免毛屑存积在蒸发器331、冷凝器332和风轮340上而影响蒸发器331、冷凝器332和风轮340的换热性能,并避免毛屑影响蒸发器331、冷凝器332和风轮340的使用寿命,从而保证蒸发器331、冷凝器332和风轮340的工作性能以及延长影响蒸发器331、冷凝器332和风轮340的使用寿命,提升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工作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包括支撑座350和前支撑件360,支撑座350设于容纳空间110内且与支撑框架100连接,衣物处理筒310位于支撑座350的上方且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位于支撑座350的下方。进而实现将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设在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的上方,且还可使得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和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相互独立,避免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与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在工作时产生的振动相互传递,从而使得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和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相对位置稳定,保证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和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的工作性能。
在具体的示例中,支撑座350设于容纳空间110内并连接在支撑框架100的高度方向的中部,支撑座350用于将容纳空间110分为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第一容纳空间位于第二容纳空间的上方,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设于第一容纳空间内,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设于第二容纳空间内,以实现将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设在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的上方。
可选地,前支撑件360设于支撑座350且与衣物处理筒310的前端转动配合。其中,通过将前支撑件360设于支撑座350,以便于利用支撑座350支撑前支撑件360,提高前支撑件360的位置稳定性;通过将前支撑件360与衣物处理筒310的前端转动配合,在实现利用前支撑件360支撑衣物处理筒310的同时,还可避免前支撑件360阻碍衣物处理筒310转动,从而使得衣物处理筒310能够有效相对于前支撑件360转动,并保证衣物处理筒310的转动稳定性,提升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的工作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支撑件360设于支撑座350且与支撑座350固定连接,以便于利用支撑座350支撑前支撑件360。
可选地,衣物处理筒310的前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至前支撑件360,以实现前支撑件360与衣物处理筒310的转动配合。
可选地,前支撑件360限定出循环风道的至少一部分,多个过滤件321包括第一过滤件3211,第一过滤件3211设于前支撑件360。这样即可实现将第一过滤件3211设于循环风道内,以便于利用第一过滤件3211对沿循环风道的导流方向循环流动的空气进行过滤,防止循环风道内存在毛屑残留,保证循环风道的正常运行。
同时,因前支撑件360与衣物处理筒310的前端转动配合,将第一过滤件3211设于前支撑件360即可实现将第一过滤件3211设在衣物处理筒310的前端,这样当空气从衣物处理筒310排出后,可首先流至第一过滤件3211进行过滤,从而避免毛屑流向换热件330和风轮340,提升换热件330和风轮340的工作性能。
综上也可以理解为,本申请通过将第一过滤件3211设于前支撑件360即可实现将第一过滤件3211设在蒸发器331、冷凝器332和风轮340的上游,避免毛屑流至蒸发器331、冷凝器332和风轮34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7所示,前支撑件360具有衣物取放口361,衣物取放口361与衣物处理筒310的开口相对设置且衣物取放口361连通衣物处理筒310的开口,衣物取放口361的壁面设有通风口且通风口连通循环风道和衣物处理筒310的内腔,第一过滤件3211通过通风口插装于前支撑件360限定的部分循环风道内。这样在实现将第一过滤件3211设于前支撑件360上的同时,还可使得第一过滤件3211位于循环风道内且连通衣物处理筒310的内腔,这样经衣物处理筒310的内腔排出的空气在沿循环风道流动时,即可有效流至第一过滤件3211,并便于利用第一过滤件3211进行过滤,避免毛屑跟随空气同步流动。
可选地,第一过滤件3211可拆卸插装于前支撑件360。也就是说,第一过滤件3211与前支撑件360可拆卸配合,以降低第一过滤件3211与前支撑件360的配合难度,同时降低第一过滤件3211的装拆难度,便于后续装拆第一过滤件3211,从而降低第一过滤件3211的维护难度。
同时,将第一过滤件3211与前支撑件360可拆卸配合,当第一过滤件3211需要清理时,可直接将第一过滤件3211拆卸下来对第一过滤件3211进行单独清理,降低第一过滤件3211的清理难度,使第一过滤件3211的清理更加省时省力,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滤件3211包括至少两层过滤网。至少两层过滤网同时对流经第一过滤件3211的空气进行过滤,以提升第一过滤件3211的过滤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说的至少两层过滤网可以理解为第一过滤件3211包括两层过滤网、三层过滤网或四层过滤网等,以保证第一过滤件3211的过滤效果。
可选地,第一过滤件3211包括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在循环风道的导流方向上依次排列。以使得第一过滤件3211包括两层过滤网,这样当空气流经第一过滤件3211时,即可依次流经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利用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依次对流经第一过滤件3211的空气进行过滤,以保证第一过滤件3211的过滤效果。
同时,两层过滤网在保证第一过滤件3211的过滤效果的同时,还可节约第一过滤件3211的生产成本,并降低第一过滤件3211的制造难度,以及提升第一过滤件3211的制造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8和图11所示,第一过滤件3211包括支架3213和安装口3214,第一过滤网设在安装口3214,支架3213插装于前支撑件360限定的部分循环风道内以实现将第一过滤网插装于循环风道内,便于利用第一过滤网对流经第一过滤件3211的空气进行过滤。
可选地,支架3213内形成有连通安装口3214的安装腔,第二过滤网设于安装腔内并位于第一过滤网的上游,这样当空气沿循环风道流动并流经第一过滤件3211内,即可利用第二过滤网、第一过滤网依次对流经第一过滤件3211的空气进行过滤,保证第一过滤件3211的过滤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座350限定出循环风道的至少一部分,多个过滤件321包括第二过滤件3212,第二过滤件3212设于支撑座350并位于第一过滤件3211和换热件330之间。其中,因支撑座350限定出循环风道的至少一部分,将第二过滤件3212设于支撑座350,即可实现将第二过滤件3212设于循环风道内,这样经衣物处理筒310的内腔排出的空气在沿循环风道流动时,即可有效流至第二过滤件3212,并便于利用第二过滤件3212进行过滤,避免毛屑跟随空气同步流动。
同时,将第二过滤件3212设于第一过滤件3211和换热件330之间,这样经第一过滤件3211至少两次过滤的空气会再次流至第二过滤件3212进行过滤,随后再流至换热件330,以实现在换热件330的上游设置至少三层过滤结构,有效防止循环风道内存在毛屑残留,并避免毛屑流至换热件330,保证换热件330的工作性能。
综上,本申请设置至少三层过滤结构对流向换热件330和风轮340的空气进行过滤,提高过滤效果,有效避免毛屑存积在换热件330和风轮34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9、图10和图11所示,支撑座350上设有安装通道351,安装通道351朝远离衣物处理筒310的方向凹陷,以实现在支撑座350上形成循环风道的一部分。
可选地,结合图9、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过滤件3212设于安装通道351,以实现将第二过滤件3212设于循环风道内。
可选地,蒸发器331和冷凝器332设于安装通道351,在实现将蒸发器331和冷凝器332设于循环风道内的同时,还可利用支撑座350支撑蒸发器331和冷凝器332,提高蒸发器331和冷凝器332的位置稳定性。
可选地,第二过滤件3212形成为第三过滤网,第三过滤网位于第一过滤件3211和换热件330之间,以实现对第一过滤件3211过滤后的空气进行再次过滤,避免毛屑流至换热件330,从而提升换热件330的换热效果。
同时,将第三过滤网设在第一过滤件3211和换热件330之间,还可实现将第三过滤网设于风轮340的上游,这样可利用第三过滤网过滤流向风轮340的毛屑,避免毛屑流至风轮340,从而避免毛屑挂在风轮340的叶片342上,以保证风轮340的工作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可选地,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的目数相同或大致相同,第三过滤网的目数小于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的目数,以提升第三过滤网的过滤质量,从而提升过滤组件320的过滤效果。
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本申请将过滤组件320设置成包括第一过滤件3211和第二过滤件3212,第一过滤件3211的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配合用于对流经换热件330和风轮340的空气进行粗过滤,第二过滤件3212的第三过滤网用于对流经换热件330和风轮340的空气进行精过滤,以最大化保证过滤组件320的过滤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和第三过滤网的材质不限,包括但不限于金属、尼龙或塑料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支撑框架100包括方形基座120、顶部连接架130和四根竖梁140,四根竖梁140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方形基座120、顶部连接架130的四个角部连接,支撑座350与四根竖梁140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四根竖梁140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方形基座120、顶部连接架130的四个角部连接是指,四根竖梁140的上端与顶部连接架130的四个角部连接,四根竖梁140的下端与方形基座120的四个角部连接;或,四根竖梁140的上端与方形基座120的四个角部连接,四根竖梁140的下端与顶部连接架130的四个角部连接,这样方形基座120、顶部连接架130和四根竖梁140能够相互配合支撑,以保证支撑框架100的结构稳定性。
同时,将支撑座350与四根竖梁140连接,以实现将支撑座350连接于支撑框架100,便于利用支撑框架100支撑支撑座350,以提高支撑座350的位置稳定性,并降低支撑座350与支撑框架100的连接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包括后支撑件370和后罩组件380,后支撑件370设于衣物处理筒310的后方且与支撑框架100连接,衣物处理筒310的后端与后支撑件370转动配合。其中,通过将后支撑件370与支撑框架100连接,以便于利用支撑框架100支撑后支撑件370,提高后支撑件370的位置稳定性,从而提高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整体结构稳定性;通过将后支撑件370与衣物处理筒310的后方转动配合,在实现利用后支撑件370支撑衣物处理筒310的同时,还可避免后支撑件370阻碍衣物处理筒310转动,从而使得衣物处理筒310能够有效相对于后支撑件370转动,并保证衣物处理筒310的转动稳定性,提升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的工作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衣物处理筒310的后方通过转轴转动连接至后支撑件370,以实现后支撑件370与衣物处理筒310的转动配合。
可选地,如图1所示,后罩组件380设在后支撑件370背离衣物处理筒310的一侧且与后支撑件370之间形成送风风道,送风风道形成为循环风道的一部分,风轮340设在送风风道内。这样在风轮340运行时,风轮340即可带动空气沿循环风道的延伸方向流动,以使得换热后的空气能够顺利流至衣物处理筒310,达到对衣物处理筒310内的衣物烘干的目的。
同时,将风轮340设在送风风道内,还可实现将风轮340设在后罩组件380和后支撑件370之间,以便于利用后罩组件380和后支撑件370配合保护风轮340,延长风轮340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罩组件380设在后支撑件370背离衣物处理筒310的一侧且后罩组件380的部分结构与后支撑件370间隔设置,以实现在后罩组件380与后支撑件370之间形成送风风道。
可选地,结合图12、图13和图14所示,风轮340设于后罩组件380朝向衣物处理筒310的一侧,这样当后罩组件380设在后支撑件370后,即可实现将风轮340设在送风风道内,以便于利用风轮340带动空气沿循环风道的延伸方向流动。
可选地,如图10所示,风轮340正对支撑座350上的安装通道351设置,因安装通道351形成循环风道的一部分,这样在确保风轮340能够有效带动空气沿循环风道的延伸方向流动的同时,还可减小风轮340与安装通道351之间的距离,避免风量损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罩组件380通过螺钉、螺栓等紧固件连接在后支撑件370背离衣物处理筒310的一侧,以使得后罩组件380和后支撑件370相对位置稳定,从而便于形成形状稳定的送风风道,保证风轮340的送风效果。
可选地,后支撑件370的中央位置设置有多个通风孔,多个通风孔对应衣物处理筒310的中心,多个通风孔用于实现送风风道与衣物处理筒310的内部连通,这样即可利用风轮340带动空气流至衣物处理筒310内。其中,风轮340在运行时,空气的具体流动方向可参见图16。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14和图15所示,后罩组件380包括第一后罩381和第二后罩382,第一后罩381与后支撑件370配合以限定出送风风道,第二后罩382设于第一后罩381背离送风风道的一侧。以使得后罩组件380形成为双层后罩,双层后罩设计可有效降低后罩组件380向环境辐射的噪音,也就是降低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噪音,提供更加安静的使用环境,同时双层后罩还可避免空气的热量散发到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外部,减少热量散失,起到保温作用,从而保证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的烘干效果以及干衣效率,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可选地,第一后罩381和第二后罩382的中部间隔设置,以提升后罩组件380的降噪效果以及保温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申请的叶片342具有较大的出口角,导致风轮340在工作过程中易产生气动噪音,因此,本申请将后罩组件380设置成包括第一后罩381和第二后罩382,第一后罩381和第二后罩382设在风轮340的外侧,第一后罩381和第二后罩382配合以起到隔绝噪音的作用,避免风轮340产生的噪音向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外部传递,并保证隔绝噪音的效果,使得衣物处理装置1000具有低噪音的优势,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也就是说,本申请的衣物处理装置1000通过设置一种出口角及叶形经过优化的风轮340,并设置双层后罩与多个过滤件321加持,确保即使形成狭小的循环风道,衣物处理装置1000也能同时具有大风量、低噪音、低毛屑残留的优势,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此外,第一后罩381和第二后罩382配合还可起到较好的防烫作用,增加了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使用安全性。
综上可知,本申请通过将后罩组件380设置成包括第一后罩381和第二后罩382,在降低衣物处理装置1000噪音的同时,还可起到保温和防烫作用。
可选地,第一后罩381和第二后罩382均形成为四周带有固定折边的内凹结构,第一后罩381的固定折边与后支撑件370通过螺钉、螺栓等紧固件固定连接,第一后罩381的内凹部分与后支撑件370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形成送风风道;第二后罩382的固定折边与第一后罩381通过螺钉、螺栓等紧固件固定连接,第二后罩382的内凹部分与第一后罩381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形成保温、降噪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后罩381和第二后罩382之间的间隙内设有吸声件,吸声件用于进一步降低后罩组件380向环境辐射的噪音,提升后罩组件380的降噪效果。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的衣物处理装置1000,这里的衣物处理装置1000可以是洗烘一体机。
如图1所示,衣物处理装置1000包括支撑框架100、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和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
其中,如图1所示,支撑框架100包括方形基座120、顶部连接架130和四根竖梁140,四根竖梁140的上端与顶部连接架130的四个角部连接,四根竖梁140的下端与方形基座120的四个角部连接,以在支撑框架100内形成容纳空间110,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和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均设在容纳空间110内,且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位于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的上方。
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具有循环风道,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包括衣物处理筒310、过滤组件320、换热件330、风轮340、支撑座350、前支撑件360、后支撑件370和后罩组件380,衣物处理筒310、过滤组件320、换热件330和风轮340均设于循环风道并在循环风道的导流方向上依次排列。
其中,如图2所示,过滤组件320包括第一过滤件3211和第二过滤件3212,换热件330包括蒸发器331和冷凝器332,冷凝器332设于蒸发器331和风轮340之间,第一过滤件3211和第二过滤件3212设于蒸发器331的上游。
支撑座350设于容纳空间110内且与支撑框架100的四根竖梁140连接,支撑座350限定出循环风道的至少一部分,衣物处理筒310位于支撑座350的上方且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位于支撑座350的下方;前支撑件360设于支撑座350且与衣物处理筒310的前端转动配合,前支撑件360限定出循环风道的至少一部分,前支撑件360具有与衣物处理筒310的开口相对设置且连通的衣物取放口361,衣物取放口361的壁面设有通风口且通风口连通循环风道和衣物处理筒310的内腔,第一过滤件3211通过衣物取放口361的通风口插装于前支撑件360限定的部分循环风道内,第一过滤件3211包括两层过滤网,第二过滤件3212设于支撑座350并位于第一过滤件3211和换热件330之间;后支撑件370设于衣物处理筒310的后方且与支撑框架100连接,衣物处理筒310的后端与后支撑件370转动配合;后罩组件380包括第一后罩381和第二后罩382,后罩组件380设在后支撑件370背离衣物处理筒310的一侧,第一后罩381与后支撑件370配合以限定出送风风道,送风风道形成为循环风道的一部分,风轮340设在送风风道内,第二后罩382设于第一后罩381背离送风风道的一侧。
结合图4、图5和图6所示,风轮340包括安装部341和多个叶片342,多个叶片342设于安装部341并沿安装部341的周向间隔排列,叶片342的出口角为175°,叶片342的入口角为48°,风轮340的外径为152mm,多个叶片342的内接圆的直径与风轮340的外径的比值为0.792。
在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具体工作过程中,如图16所示,风轮340在外部电机的带动下旋转,加速风轮340附近空气的流动,实现将空气吸入送风风道内,并驱动送风风道内的空气向上运动以经后支撑件370排入衣物处理筒310内,空气在衣物处理筒310内可带走衣物处理筒310中衣物的水分,随后,空气再经过第一过滤件3211、第二过滤件3212进行多次过滤,过滤后的空气流向蒸发器331和冷凝器332,蒸发器331和冷凝器332与空气换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成水滴,并加热空气,加热后的空气重新回流到风轮340处,如此循环,从而达成烘干衣物处理筒310内的衣物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其他构成例如第二衣物处理模块300、第一衣物处理模块200、换热件330等结构件的具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等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内形成有容纳空间;
第一衣物处理模块,所述第一衣物处理模块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第二衣物处理模块,所述第二衣物处理模块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位于所述第一衣物处理模块的上方;
其中,所述第二衣物处理模块具有循环风道且包括衣物处理筒、过滤组件、换热件和风轮,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多个过滤件,所述衣物处理筒、所述过滤组件、所述换热件和所述风轮均设于所述循环风道并在所述循环风道的导流方向上依次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包括安装部和多个叶片,多个所述叶片设于所述安装部并沿所述安装部的周向间隔排列;
其中,所述叶片的出口角的取值范围为170°~180°,所述叶片的入口角的取值范围为45°~6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的出口角的取值范围为175°,所述叶片的入口角的取值范围为48°。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的外径为150mm~160mm;和/或,多个所述叶片的内接圆的直径与所述风轮的外径的比值为0.75~0.8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的外径为152mm;和/或,多个所述叶片的内接圆的直径与所述风轮的外径的比值为0.79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件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风轮之间,多个所述过滤件设于所述蒸发器的上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衣物处理模块包括:
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与所述支撑框架连接,所述衣物处理筒位于所述支撑座的上方且所述第一衣物处理模块位于所述支撑座的下方;
前支撑件,所述前支撑件设于所述支撑座且与所述衣物处理筒的前端转动配合;
其中,所述前支撑件限定出所述循环风道的至少一部分,多个所述过滤件包括第一过滤件,所述第一过滤件设于所述前支撑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件具有与所述衣物处理筒的开口相对设置且连通的衣物取放口,所述衣物取放口的壁面设有通风口且所述通风口连通所述循环风道和所述衣物处理筒的内腔,所述第一过滤件通过所述通风口插装于所述前支撑件限定的部分所述循环风道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件包括至少两层过滤网。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限定出所述循环风道的至少一部分,多个所述过滤件包括第二过滤件,所述第二过滤件设于所述支撑座并位于所述第一过滤件和所述换热件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包括方形基座、顶部连接架和四根竖梁,四根所述竖梁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方形基座、所述顶部连接架的四个角部连接,所述支撑座与四根所述竖梁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衣物处理模块包括:
后支撑件,所述后支撑件设于所述衣物处理筒的后方且与所述支撑框架连接,所述衣物处理筒的后端与所述后支撑件转动配合;
后罩组件,所述后罩组件设在所述后支撑件背离所述衣物处理筒的一侧且与所述后支撑件之间形成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形成为所述循环风道的一部分,所述风轮设在所述送风风道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罩组件包括:
第一后罩,所述第一后罩与所述后支撑件配合以限定出所述送风风道;
第二后罩,所述第二后罩设于所述第一后罩背离所述送风风道的一侧。
CN202322675326.1U 2023-09-28 2023-09-28 衣物处理装置 Active CN2210002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75326.1U CN221000221U (zh) 2023-09-28 2023-09-28 衣物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75326.1U CN221000221U (zh) 2023-09-28 2023-09-28 衣物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00221U true CN221000221U (zh) 2024-05-24

Family

ID=91116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75326.1U Active CN221000221U (zh) 2023-09-28 2023-09-28 衣物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002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04605B (zh) 空气处理装置和具有其的立式空调器
CN103668909B (zh) 洗涤干燥机
CN221000221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221000218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221000220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101586846A (zh) 一种新型分体式空调装置
CN115046332B (zh) 一种制冷系统叶轮式蒸发换热器
CN101113563B (zh) 衣物烘干机及衣物烘干机的操作方法
CN108006837B (zh)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3485141B (zh) 干衣机
CN214655830U (zh) 一种洗衣机
CN113654148A (zh) 一种加湿器
CN112781103A (zh) 风道组件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772225U (zh) 干衣机
CN211823137U (zh) 一种新型塔扇
CN211084268U (zh) 一种高效环保节能风机外置式新风空调机组
CN113983588A (zh) 一种净化型冷暖空调扇
CN100572946C (zh) 除湿机
CN214536511U (zh) 风道组件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832184U (zh) 一种暖风机
CN214245013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219722312U (zh) 一种热泵烘干机组的滤网组件安装结构
CN210004591U (zh) 一种暗室干区用壁挂式干燥装置
CN214459017U (zh) 带双摆叶的晾衣架
CN216384479U (zh) 一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用节能通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