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85765U -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85765U
CN220985765U CN202321613168.0U CN202321613168U CN220985765U CN 220985765 U CN220985765 U CN 220985765U CN 202321613168 U CN202321613168 U CN 202321613168U CN 220985765 U CN220985765 U CN 2209857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cusing
frame
lens moving
moving frame
suspension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1316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在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Shicoh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w Shicoh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Shicoh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Shicoh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857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857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摄像镜头驱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它解决了现有技术设计不合理等缺陷。本驱动装置包括底座;对焦框,连接于所述底座并且所述对焦框在光轴轴向运动;镜头动框,通过悬吊线连接于所述对焦框并且所述镜头动框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移动;所述对焦框套在所述镜头动框的前端外围。本申请优点:当对焦框向前运动对焦时,对焦框处于镜头动框的天面一端,此时对焦框会拉动镜头动框一并向前移动,而在这种状态下,此时的悬吊线处于被拉的状态,以及悬吊线并不会发生弯曲现象,以使得镜头动框中的镜头轴心线始终重合于光轴,以确保对焦效率和对焦精度。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摄像镜头驱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照相机在拍照时,为了提升高像素图像质量,在对焦同时还要防止手抖,所以防止光学防抖机构在高级相机中被普遍应用。
传统的OIS马达其防抖支架是套在对焦支架的外围,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传感器位移式的防抖摄像模组、摄像防抖系统及移动终端,申请号CN202110644362.4,包括模组外壳、底盖、镜头、马达、支架、感光芯片、滤光片和线路板,镜头安装在马达上;马达的顶面贴附在模组外壳顶部的内壁上;支架贴附在马达的底面上;滤光片贴附在支架上;线路板的头部硬板位于支架的下方,且支架与线路板的头部硬板之间通过悬线连接,同时马达通过悬线与线路板电性连接;感光芯片设置在线路板的头部硬板上,并在头部硬板的四周设有与马达上的磁石呈上下对应的第一线圈;马达上的磁石还与马达的第二线圈呈内外对应。该方案利用感光芯片的移动补偿,能够在终端抖动的时候稳定画面。此时防抖和对焦各自设置相应的驱动磁石,以满足对焦和防抖驱动要求,这种方式的缺陷在于:成本高并且防抖框在垂直光轴平面进行水平防抖运动时,磁石的运动易对周边产生磁干扰影响周边布置的电磁机构,或自身运动受到周边电磁机构的影响,达不到防抖精度的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摄像头模组包括壳体、对焦机构、镜头模组、防抖机构、柔性电路板及底座,申请号CN201520479391.X,对焦机构包括载体、上簧片、下簧片、对焦线圈及上磁体,载体包括上安装板、下安装板及镜头组装筒,防抖机构包括导杆、下磁体及防抖线圈,下安装板向上突出形成导杆安装板,导杆安装板上开设有导通孔,导杆的两端分别穿设于导通孔内。弹簧的一端抵接于导杆安装板的外侧壁,另一端抵接于壳体的侧壁的内表面。采用上述结构实现对焦和防抖功能,结构简单,且并未采用悬吊线结构,因此无需采用特制材料,节约了成本。
虽然现有技术的文献具有如上的优势,但是,上述方案其结构复杂并且需要复杂的导电方式实现对焦和防抖的供电,成本较高。
当然,市面上还出现过对焦框套在防抖框后端外围的马达,但是由于自动对焦装置是处于透镜载体在光轴轴向的后端,当进行对焦运动时,设置于自动对焦装置前侧的透镜载体在自动对焦装置的背推式驱动下进行向前对焦运动,而背推向前运动时,此时的悬吊线容易发生轴向长度的不同程度形变,此时透镜载体的轴心线会偏离光轴,影响对焦效率和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本驱动装置包括底座;
对焦框,连接于所述底座并且所述对焦框在光轴轴向运动;
镜头动框,套在所述镜头动框的前端外围并且所述镜头动框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移动;
悬吊线,有若干;所述悬吊线的前端弹性连接于所述对焦框,所述悬吊线的后端连接于所述镜头动框。
在上述的驱动装置中,所述底座上扣合有外壳,在所述外壳的内壁设有磁石组,在所述对焦框外周设有位于所述磁石组内立面内侧的对焦线圈组,在所述镜头动框的外周设有位于所述磁石组内立面内侧的防抖线圈组,所述对焦线圈组和防抖线圈组以光轴方向呈前后间隔分布。
作为另外一种方案,在上述的驱动装置中,所述底座前侧设有磁石组,在所述对焦框外周设有位于所述磁石组内立面内侧的对焦线圈组,在所述镜头动框的外周设有位于所述磁石组内立面内侧的防抖线圈组,所述对焦线圈组和防抖线圈组以光轴方向呈前后间隔分布。
在上述的驱动装置中,所述对焦线圈组和所述磁石组内立面之间形成的间距一小于所述防抖线圈组和所述磁石组内立面之间形成的间距二。
在上述的驱动装置中,所述磁石组有四组并且分布于所述底座的前侧四边或外壳的四内壁,每一所述磁石组的前侧表面超出所述对焦框的前侧端面。
在上述的驱动装置中,所述对焦线圈组为环绕所述对焦框外周一圈的线圈;所述防抖线圈组有四组,并且一组所述磁石组对应一组所述防抖线圈组。
在上述的驱动装置中,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
前簧片,连接于所述底座的角部第一台面和所述对焦框的前端面,并且所述悬吊线的前端连接于所述前簧片的悬臂簧部悬空侧,所述悬吊线的后端经过所述镜头动框和对焦框之间的间隙并且连接于所述镜头动框的后侧;
后簧片,连接于所述底座的角部第二台面和所述对焦框的后端面。
在上述的驱动装置中,所述镜头动框的后侧端面设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与所述防抖线圈组电连,所述悬吊线为金属线并且与所述电路板电连。
在上述的驱动装置中,所述镜头动框的外壁设有避让所述悬臂簧部的内凹避让槽,在所述镜头动框的后侧设有与所述内凹避让槽连通的吊线贯穿避让孔,在所述电路板上设有与所述吊线贯穿避让孔连通的吊线定位孔,所述悬吊线贯穿所述内凹避让槽、吊线贯穿避让孔并且所述悬吊线的后端固定于所述吊线定位孔中。
在上述的驱动装置中,所述镜头动框的外壁远离所述对焦框的后侧设有检测磁石,在所述底座上设有位于所述检测磁石外侧的检测芯片。
在上述的驱动装置中,所述检测磁石有四组并固定于所述镜头动框四个外角部,以及所述镜头动框的外角部设有磁石定位槽,在所述磁石定位槽中设有所述的检测磁石。
在上述的驱动装置中,所述底座中嵌入有与所述前簧片电连的导电件。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包括所述的驱动装置。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所述的摄像模组。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申请的优点在于:
当对焦框向前运动对焦时,对焦框处于镜头动框的天面一端,此时对焦框会拉动镜头动框一并向前移动,而在这种状态下,此时的悬吊线处于被拉的状态,以及悬吊线并不会发生弯曲现象,以使得镜头动框中的镜头轴心线始终重合于光轴,以确保对焦效率和对焦精度。
对焦框处于镜头动框的前端外围,可以在光轴方向大幅减薄对焦框的厚度以降低成本,厚度的减小可以使得对焦框的重量减轻以及可以使得磁石组在光轴方向的磁石宽度,磁石宽度的增加使得磁力推力进一步增强。
对焦框厚度减薄(重量轻),使得对焦驱动力可以相对减小,以降低成本。
磁石共用于对焦和防抖,以及磁石固定不动的方式,可以降低对焦或防抖的驱动力(因为磁石重量较重),同时还可以满足对焦和防抖的要求。
对焦采用动线圈的方式,可以提高对焦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装置天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沿线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装置去除外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另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去除底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三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四结构示意图。
图中,底座1、角部第一台面10、角部第二台面11、检测芯片12、导电件13、FPC电路板14、第二导电片15、对焦框2、对焦线圈组20、前侧端面21、镜头动框3、防抖线圈组30、内凹避让槽31、吊线贯穿避让孔32、吊线定位孔33、检测磁石34、电路板35、悬吊线4、外壳5、磁石组6、前侧表面60、前簧片7、悬臂簧部70、后簧片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驱动装置包括底座1、对焦框2、镜头动框3、前簧片7和后簧片8。
本实施例对焦框2连接于底座1并且对焦框2在光轴轴向运动。对焦框2可以通过前后簧片方式连接于底座1,也可以通过滚珠和簧片组合的方式连接于底座1。
以及在光轴轴向运动采用电磁驱动方式,即,磁石和线圈的配合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对焦框2靠近光轴的入光端为前端,而远离入光端的则为后端,镜头动框也是同理。
镜头动框3通过悬吊线4连接于对焦框2并且镜头动框3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移动。
悬吊线4使得镜头动框3能够连接于对焦框2,并且能够实现防抖运动。
对焦框2套在镜头动框3的前端外围,以及对焦框2的内壁和镜头动框3的外壁预留防抖运动间隙。
对焦框2的前端面可以超出镜头动框3的前端面,当然,对焦框2的前端面可以齐平于镜头动框3的前端面,或者镜头动框3的前端面超出对焦框2的前端面,以上三种情况都属于对焦框2套在镜头动框3前端外围的情况。
当对焦框2向前运动对焦时,本实施例的对焦框2处于镜头动框3的天面一端,此时对焦框2会拉动镜头动框3一并向前移动,而在这种状态下,此时的悬吊线处于被拉的状态,以及悬吊线并不会发生弯曲现象,以使得镜头动框3中的镜头轴心线始终重合于光轴,以确保对焦效率和对焦精度。
其次,对焦框2处于镜头动框3的前端外围,可以在光轴方向大幅减薄对焦框2的厚度以降低成本,厚度的减小可以使得对焦框2的重量减轻以及可以使得磁石组6在光轴方向的磁石宽度增大,磁石宽度的增加使得磁力推力进一步增强。
另外,对焦框2厚度减薄(重量轻),使得对焦驱动力可以相对减小,以降低成本。
而对焦框2向前对焦后则通过簧片复位。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底座1上扣合有外壳5,外壳5和底座1的内部形成腔室,以上的对焦框2和镜头动框3处于腔室内,在外壳5的内壁设有磁石组6,磁石组6共用于对焦和防抖,从成本上可以大幅降低,从安装难度上,设置于外壳5内壁,可以使得外壳5单独组装磁石组后再与底座1组装即可完成整体组装,效率更高。
其次,当外壳5为金属材料时,其会对磁石组形成增磁作用,以使得磁石组的磁力更强。
在对焦框2外周设有位于磁石组6内立面内侧的对焦线圈组20,磁石组6和对焦线圈组20通电后配合,以产生在光轴方向(即,Z轴方向)的洛伦兹力,满足对焦要求。
在镜头动框3的外周设有位于磁石组6内立面内侧的防抖线圈组30,防抖线圈组30通电后和磁石组6配合以产生垂直于光轴平面上的防抖驱动力,即,X方向和Y方向的洛伦兹力,以满足防抖要求。
对焦线圈组20和防抖线圈组30以光轴方向呈前后间隔分布。间隔分布使得结构更加紧凑,以及可以防止相互之间运动接触及干扰,同时结合固定式的磁石组6,可以防止磁干扰而影响防抖和对焦性能,使得对焦和防抖运动更加精准,精度大幅提升。
对焦框2在光轴轴向的厚度为镜头动框3在光轴轴向厚度的1/3-1/N,N大于3。
如图3所示,对焦线圈组20和磁石组6内立面之间形成的间距一小于防抖线圈组30和磁石组6内立面之间形成的间距二。对焦线圈组20更加靠近于磁石组6内立面的设计,可以使得对焦线圈组20和防抖线圈组30错位分布,以防止对焦和防抖的磁场相互干扰影响。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磁石组6有四组并且分布于外壳5的四内壁,每一磁石组6分别包括至少一块磁石。
因为外壳是冲压制得,外壳精度高并且结构稳定,直接将磁石组固定于外壳的四内壁上并且前侧表面60抵顶于外壳5的内顶面,可以确保磁石组和光轴的平行度。
每一磁石组6的前侧表面60超出对焦框2的前侧端面21。因为对焦框2需要完成对焦运动,而超出的部分则可以满足整个对焦过程的运动需求。
其次,对焦线圈组20为环绕对焦框2外周一圈的线圈,例如,在对焦框2外周设有环形线圈槽,而对焦线圈组20则绕设于环形线圈槽中。
本实施例的防抖线圈组30有四组,并且一组磁石组6对应一组防抖线圈组30。满足防抖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驱动要求。
如图4-图6所示,前簧片7连接于底座1的角部第一台面10和对焦框2的前端面,并且悬吊线4的前端连接于前簧片7的悬臂簧部70悬空侧,悬吊线4的后端经过镜头动框3和对焦框之间的间隙并且连接于镜头动框3的后侧。
优选地,前簧片7的悬臂簧部70一体成型于前簧片70的内侧。
前簧片7起到导电和弹性驱动的作用,例如,在底座1中嵌入有与前簧片7电连的导电件13,导电件13远离前簧片7的一端从底座1的后表面或垂直于后表面的侧壁伸出以与外接电源连通。
导电件13和前簧片7的导通采用面与面的接触方式,同时面与面接触后再通过电焊进行导通点的稳固,以使得整体结构能够保证导电的可靠性。
优选地,如图4-图7所示,在底座1的前侧四个角部分别设有角部凸台,而角部第一台面10设于相应的角部凸台上。以及导电件13则嵌入相应的角部凸台中。
后簧片8连接于底座1的角部第二台面11和对焦框2的后端面。角部第二台面11设于相应的角部凸台上。
角部第一台面10和角部第二台面11相互平行。
后簧片8和前簧片7相互平行,以使得对焦能够可靠进行。以及本实施例的后簧片8有至少两片,并且后簧片8与对焦线圈组20电连。
与传统的设计区别较大,本实施例的后簧片8也起到导电和弹性驱动力的作用,优选方案,本实施例的后簧片8有四片,其中两片后簧片8和内嵌于底座1中的第二导电片15连接,第二导电片15优选嵌入至角部凸台,但是,导电件13和第二导电片15相互之间不接触。
优选地,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悬臂簧部70包括与前簧片7连接的第一簧片部700,以及与第一簧片部700连接的第二簧片部701,在第二簧片部远离第一簧片部的一侧有吊线固定槽,悬吊线的前端固定于吊线固定槽中,以及第二簧片部呈“W”形,在第二簧片部上设有“W”形孔,以使得悬吊线的受力更加均衡,同时,封闭式的第二簧片部使得对焦框2能够稳定拉动镜头动框3向前对焦运动。
四前簧片7分布于对焦框2四个角部,并且四前簧片7相互独立。四后簧片8分布于对焦框2四个角部,并且四后簧片8相互独立。
另外,为了实现闭环控制,如图3-图5所示,在镜头动框3的后侧端面设有电路板35,电路板35为FPC板或金属材质板,电路板35与防抖线圈组30电连,悬吊线4为金属线并且与电路板35电连。防抖运动时,前簧片7连通外界电源,通过前簧片7导通于悬吊线4,以及悬吊线4导通于电路板35,以及电路板35导通于防抖线圈组30,则可以实现防抖线圈组的供电。
因为镜头动框3需要防抖运动,在镜头动框3的外壁设有避让悬臂簧部70的内凹避让槽31,在镜头动框3的后侧设有与内凹避让槽31连通的吊线贯穿避让孔32,在电路板35上设有与吊线贯穿避让孔32连通的吊线定位孔33,悬吊线4贯穿内凹避让槽31、吊线贯穿避让孔32并且悬吊线4的后端固定于吊线定位孔33中,两者的固定方式为焊接方式。在内凹避让槽31和吊线贯穿避让孔32内可以在后续进行点阻尼胶操作,起到对悬吊线4的保护作用。
悬吊线4后端固定于电路板35,可以使得悬吊线4的固定更加稳定。
如图8所示,为了能够精准得到防抖和对焦数据,在镜头动框3的外壁远离对焦框2的后侧设有检测磁石34,在底座1上设有位于检测磁石34外侧的检测芯片12。检测芯片12为IC芯片。检测芯片12和固定在底座1上的FPC电路板14连接。
具体地,检测磁石34有四组并固定于镜头动框3四个外角部,以及镜头动框3的外角部设有磁石定位槽36,在磁石定位槽中设有检测磁石34,检测磁石34外立面和镜头动框3的外壁齐平,以防止对焦运动和防抖运动时的干涉现象。
具体的,在底座1的后端面开设有与检测磁石34一一对应的安装槽,检测芯片12可以从底座1的后端面装入安装槽内和FPC电路板14连接,并且对应检测磁石34进行感应检测。可以在驱动装置整体的机械性能验证无误后再对检测芯片12进行安装,避免检测芯片12安装之后而产生结构问题导致检测芯片12的浪费。
四检测磁石34中的其中两检测磁石34为防抖感测磁石,包括X轴感测磁石和Y轴感测磁石,剩余的两检测磁石34为Z轴对焦感测磁石,当然,两Z轴对焦感测磁石中的至少一检测磁石34配对一检测芯片12。
本实施例的这种检测方式,可以在防抖线圈组绕设完毕后或之前再安装。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对焦运动,第二导电片15导通外界电源,对焦线圈组20被导通后则和磁石组6产生光轴方向的驱动力,以使得对焦框2在光轴方向对焦运动。
防抖运动,导电件13导通外界电源,通过前簧片7、悬吊线4、电路板35导通于防抖线圈组30,防抖线圈组30和磁石组6产生垂直于光轴平面的X轴驱动力和Y轴驱动力,以满足防抖要求。
以上的对焦运动和防抖运动可以复合运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的结构在于:如图6所示,在底座1前侧设有磁石组6,在对焦框2外周设有位于磁石组6内立面内侧的对焦线圈组20,在镜头动框3的外周设有位于所述磁石组6内立面内侧的防抖线圈组30,对焦线圈组20和防抖线圈组30以光轴方向呈前后间隔分布。磁石组6固定的位置和实施例一不同,但是也能满足使用要求。
以及磁石组6有四组并且分布于底座1的前侧四边。
实施例三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该摄像模组包括镜头和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驱动装置,镜头安装于驱动装置的镜头动框3中。
实施例四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实施例三的摄像模组。电子设备例如是手机和平板等等。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5)

1.驱动装置,包括:
底座(1);
对焦框(2),连接于所述底座(1)并且所述对焦框(2)在光轴轴向运动;
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
镜头动框(3),套在所述镜头动框(3)的前端外围并且所述镜头动框(3)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移动;
悬吊线(4),有若干;所述悬吊线(4)的前端弹性连接于所述对焦框(2),所述悬吊线(4)的后端连接于所述镜头动框(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扣合有外壳(5),在所述外壳(5)的内壁设有磁石组(6),在所述对焦框(2)外周设有位于所述磁石组(6)内立面内侧的对焦线圈组(20),在所述镜头动框(3)的外周设有位于所述磁石组(6)内立面内侧的防抖线圈组(30),所述对焦线圈组(20)和防抖线圈组(30)以光轴方向呈前后间隔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前侧设有磁石组(6),在所述对焦框(2)外周设有位于所述磁石组(6)内立面内侧的对焦线圈组(20),在所述镜头动框(3)的外周设有位于所述磁石组(6)内立面内侧的防抖线圈组(30),所述对焦线圈组(20)和防抖线圈组(30)以光轴方向呈前后间隔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线圈组(20)和所述磁石组(6)内立面之间形成的间距一小于所述防抖线圈组(30)和所述磁石组(6)内立面之间形成的间距二。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石组(6)有四组并且分布于所述底座(1)的前侧四边或外壳(5)的四内壁,每一所述磁石组(6)的前侧表面(60)超出所述对焦框(2)的前侧端面(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线圈组(20)为环绕所述对焦框(2)外周一圈的线圈;所述防抖线圈组(30)有四组,并且一组所述磁石组(6)对应一组所述防抖线圈组(30)。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
前簧片(7),连接于所述底座(1)和所述对焦框(2)的前端面,并且所述悬吊线(4)的前端连接于所述前簧片(7)的悬臂簧部(70)悬空侧,所述悬吊线(4)的后端经过所述镜头动框(3)和对焦框之间的间隙并且连接于所述镜头动框(3)的后侧;
后簧片(8),连接于所述底座(1)和所述对焦框(2)的后端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动框(3)的后侧端面设有电路板(35),所述电路板(35)与所述防抖线圈组(30)电连,所述悬吊线(4)为金属线并且与所述电路板(35)电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动框(3)的外壁设有避让所述悬臂簧部(70)的内凹避让槽(31),在所述镜头动框(3)的后侧设有与所述内凹避让槽(31)连通的吊线贯穿避让孔(32),在所述电路板(35)上设有与所述吊线贯穿避让孔(32)连通的吊线定位孔(33),所述悬吊线(4)贯穿所述内凹避让槽(31)、吊线贯穿避让孔(32)并且所述悬吊线(4)的后端固定于所述吊线定位孔(33)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动框(3)的外壁远离所述对焦框(2)的后侧设有检测磁石(34),在所述底座(1)上设有与所述检测磁石(34)对应的检测芯片(1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磁石(34)有四组并固定于所述镜头动框(3)四个外角部,以及所述镜头动框(3)的外角部设有磁石定位槽,在所述磁石定位槽中设有所述的检测磁石(34)。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中嵌入有与所述前簧片(7)电连的导电件(13)。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簧片(8)有至少两片,并且所述后簧片(8)与所述对焦线圈组(20)电连。
14.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包括权利要求1-13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
15.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摄像模组。
CN202321613168.0U 2022-09-26 2023-06-25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2098576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42496 2022-09-26
CN2022225424968 2022-09-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85765U true CN220985765U (zh) 2024-05-17

Family

ID=91058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13168.0U Active CN220985765U (zh) 2022-09-26 2023-06-25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857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58379B (zh) 镜头驱动装置以及潜望式镜头机构
CN113411484B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109950A (zh) 光学防抖弹性支撑机构、防抖和透镜驱动装置及摄像装置、电子设备
KR20220055488A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동 단말기
CN210016389U (zh) 一种三轴防抖潜望马达
CN113495339A (zh) 镜头驱动装置
CN210038301U (zh) 镜头驱动装置以及潜望式镜头机构
CN220985765U (zh)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0058378B (zh) 用于潜望式镜头驱动装置的载体
CN215340502U (zh) 镜头驱动装置
CN116668826A (zh)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3000486A1 (zh) 一种三轴自动对焦的防抖潜望马达
CN112492430B (zh) 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的录音方法
CN117616764A (zh) 转动机构及其摄像模组、驱动装置及其电子设备
CN212343613U (zh)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电子产品
CN220543240U (zh) 镜头动框、驱动装置及摄像模组
CN210038296U (zh) 用于潜望式镜头驱动装置的底座内嵌金属片
CN216253000U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US12010429B2 (en) Camera module and mobile terminal
CN214675366U (zh) 一种衬底ois磁动机构及其采用该结构的摄像模组
CN216670373U (zh) 镜头驱动装置的外壳
CN114675472B (zh) 驱动装置、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7467315U (zh) 镜头驱动机构及其电路板
CN217404601U (zh) 透镜驱动底座、装置及摄像设备
CN210038302U (zh) 用于潜望式镜头驱动装置的载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