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84978U - 便于安装的智能座舱线束 - Google Patents
便于安装的智能座舱线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984978U CN220984978U CN202322494241.3U CN202322494241U CN220984978U CN 220984978 U CN220984978 U CN 220984978U CN 202322494241 U CN202322494241 U CN 202322494241U CN 220984978 U CN220984978 U CN 2209849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seat
- fixedly connected
- arc
- seat
- harn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线束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便于安装的智能座舱线束,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若干个弧形长凹槽,插柱的一端位于弧形长凹槽的内部,插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板,插柱的外侧位于第二连接座的上方活动套接有拉簧,第二连接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性连接块,第一连接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的顶部开设有通槽,第一连接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粘接板;通过将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固定在线束本体上,再通过粘接板将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进行粘接固定,则完成对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的固定,能够避免线束本体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发生摇摆或晃动,从而导致线束本体上的接头发生脱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线束技术领域,具体为便于安装的智能座舱线束。
背景技术
智能座舱线束是指汽车座舱内的电气线束系统,也被称为车内线束。它是连接汽车各个电子设备和传感器的一组电线和连接器的集合。智能座舱线束在汽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负责将电力、信号和数据传输到座舱内的各个设备,如仪表盘、音响系统、空调控制、座椅加热等。智能座舱线束通常由多根电线组成,每根电线都有不同的颜色和功能。这些电线通过连接器连接到汽车内部的各个设备和传感器上。
传统的线束在连接后,通常是放置在汽车的内部,在汽车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由于颠簸震动过程中易使线束产生晃动,最终导致线束接头脱落,为此,提出便于安装的智能座舱线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便于安装的智能座舱线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传统的线束在连接后,通常是放置在汽车的内部,在汽车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由于颠簸震动过程中易使线束产生晃动,最终导致线束接头脱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便于安装的智能座舱线束,包括用于智能座舱的线束本体,所述线束本体的外侧设置有定位组件;
所述定位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二连接座设置于第一连接座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接座和所述第二连接座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若干个弧形长凹槽,所述第二连接座的顶部活动插入有插柱,所述插柱的一端位于弧形长凹槽的内部,所述插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板,所述插柱的外侧位于第二连接座的上方活动套接有拉簧,所述第二连接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性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顶部开设有通槽,所述第一连接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粘接板。
作为本技术方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座和所述第二连接座的内侧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弧形缓冲圈,所述弹性连接块的一端设置有斜面。
作为本技术方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活动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外侧一端活动套接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座的另一端。
作为本技术方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拉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插柱的外侧,所述拉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座的顶部。
作为本技术方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线束本体上设置有接头。
作为本技术方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弹性连接块的一端与通槽互相匹配,所述弹性连接块插入于通槽的内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固定在线束本体上,再通过粘接板将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进行粘接固定,则完成对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的固定,能够避免线束本体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发生摇摆或晃动,从而导致线束本体上的接头发生脱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接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接座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线束本体;2、第一连接座;3、第二连接座;4、弧形长凹槽;5、插柱;6、弧形板;7、拉簧;8、弹性连接块;9、连接板;10、通槽;11、粘接板;12、弧形缓冲圈;13、第一连接件;14、连接轴;15、第二连接件;16、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申请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实施例
现有技术中,传统的线束在连接后,通常是放置在汽车的内部,在汽车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由于颠簸震动过程中易使线束产生晃动,最终导致线束接头脱落。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便于安装的智能座舱线束,包括用于智能座舱的线束本体1,线束本体1的外侧设置有定位组件,线束本体1上设置有接头16。
通过设置定位组件,将第一连接座2和第二连接座3固定在线束本体1上,再通过粘接板11将第一连接座2和第二连接座3进行粘接固定,则完成对第一连接座2和第二连接座3的固定,能够避免线束本体1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发生摇摆或晃动,从而导致线束本体1上的接头16发生脱落;定位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座2和第二连接座3,第二连接座3设置于第一连接座2的上方,第一连接座2和第二连接座3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若干个弧形长凹槽4,第二连接座3的顶部活动插入有插柱5,插柱5的一端位于弧形长凹槽4的内部,插柱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板6,通过插柱5和弧形板6的设置,能够对不同粗细的线束进行固定,有效的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插柱5的外侧位于第二连接座3的上方活动套接有拉簧7,第二连接座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性连接块8,第一连接座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9,连接板9的顶部开设有通槽10,第一连接座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粘接板11;将线束本体1放置在第一连接座2上的弧形长凹槽4的内部,通过将第二连接座3复位,使得第二连接座3移动至第一连接座2的上方,此时弧形板6抵触在线束本体1的外侧,对第一连接座2和第二连接座3在线束本体1上的位置进行固定;
当需要对连接完成的线束本体1进行固定时,通过下压弹性连接块8,使得弹性连接块8的一端位于通槽10的正下方,此时即可向上推动弹性连接块8的一端,使得弹性连接块8脱离连接板9,通过向上翻转第二连接座3,第二连接座3以连接轴14进行转动,使得第二连接座3完全脱离第一连接座2的上方,将线束本体1放置在第一连接座2上的弧形长凹槽4的内部,再通过将第二连接座3复位即可。
第一连接座2和第二连接座3的内侧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弧形缓冲圈12,通过弧形缓冲圈12的设置,能够避免线束本体1与第一连接座2和第二连接座3发生碰撞刮擦;弹性连接块8的一端设置有斜面,当弹性连接块8一端斜面抵触在通槽10的内侧,下压第二连接座3,弹性连接块8发生形变插入至通槽10的内部,当弹性连接块8的一端脱离通槽10的内侧,弹性连接块8进行复位,从而完成对第一连接座2和第二连接座3连接;第一连接座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件13,第一连接件13上活动连接有连接轴14,连接轴14的外侧一端活动套接有第二连接件15,第二连接件15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座3的另一端,拉簧7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插柱5的外侧,拉簧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座3的顶部,弹性连接块8的一端与通槽10互相匹配,弹性连接块8插入于通槽10的内部。
工作原理或者结构原理,当需要对连接完成的线束本体1进行固定时,通过下压弹性连接块8,使得弹性连接块8的一端位于通槽10的正下方,此时即可向上推动弹性连接块8的一端,使得弹性连接块8脱离连接板9,通过向上翻转第二连接座3,第二连接座3以连接轴14进行转动,使得第二连接座3完全脱离第一连接座2的上方,将线束本体1放置在第一连接座2上的弧形长凹槽4的内部,通过将第二连接座3复位,使得第二连接座3移动至第一连接座2的上方,此时弧形板6抵触在线束本体1的外侧,对第一连接座2和第二连接座3在线束本体1上的位置进行固定,在此过程中,弹性连接块8一端斜面抵触在通槽10的内侧,下压第二连接座3,弹性连接块8发生形变插入至通槽10的内部,当弹性连接块8的一端脱离通槽10的内侧,弹性连接块8进行复位,从而完成对第一连接座2和第二连接座3连接,操作简单快捷,此时即可通过粘接板11将第一连接座2和第二连接座3进行粘接固定,则完成对第一连接座2和第二连接座3的固定,能够避免线束本体1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发生摇摆或晃动,从而导致线束本体1上的接头16发生脱落。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便于安装的智能座舱线束,包括用于智能座舱的线束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本体(1)的外侧设置有定位组件;
所述定位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座(2)和第二连接座(3),所述第二连接座(3)设置于第一连接座(2)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接座(2)和所述第二连接座(3)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若干个弧形长凹槽(4),所述第二连接座(3)的顶部活动插入有插柱(5),所述插柱(5)的一端位于弧形长凹槽(4)的内部,所述插柱(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板(6),所述插柱(5)的外侧位于第二连接座(3)的上方活动套接有拉簧(7),所述第二连接座(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性连接块(8),所述第一连接座(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9),所述连接板(9)的顶部开设有通槽(10),所述第一连接座(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粘接板(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安装的智能座舱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座(2)和所述第二连接座(3)的内侧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弧形缓冲圈(12),所述弹性连接块(8)的一端设置有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安装的智能座舱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座(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件(13),所述第一连接件(13)上活动连接有连接轴(14),所述连接轴(14)的外侧一端活动套接有第二连接件(15),所述第二连接件(15)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座(3)的另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安装的智能座舱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簧(7)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插柱(5)的外侧,所述拉簧(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座(3)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安装的智能座舱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本体(1)上设置有接头(1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安装的智能座舱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块(8)的一端与通槽(10)互相匹配,所述弹性连接块(8)插入于通槽(10)的内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494241.3U CN220984978U (zh) | 2023-09-14 | 2023-09-14 | 便于安装的智能座舱线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494241.3U CN220984978U (zh) | 2023-09-14 | 2023-09-14 | 便于安装的智能座舱线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984978U true CN220984978U (zh) | 2024-05-17 |
Family
ID=91041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494241.3U Active CN220984978U (zh) | 2023-09-14 | 2023-09-14 | 便于安装的智能座舱线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984978U (zh) |
-
2023
- 2023-09-14 CN CN202322494241.3U patent/CN22098497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094055U (zh) | 车载路面检测系统 | |
CN109301601A (zh) | 柔性连接结构及自动充电装置 | |
CN220984978U (zh) | 便于安装的智能座舱线束 | |
CN205452693U (zh) | 一种乘用车浮动式平面连接器 | |
CN209821620U (zh) | 一种智能座舱域控制器 | |
CN209258317U (zh) | 一种电动车智控器 | |
CN218233244U (zh) | 一种指纹加声控的智能道闸装置 | |
CN203415006U (zh) | 行车记录仪 | |
CN202863435U (zh) | 一种车辆过弯自动控制装置 | |
CN110493578B (zh) | 一种用于交叉路口辅助指示的智能机器人 | |
CN202827315U (zh) | 汽车内后视镜以及装设该汽车内后视镜的汽车 | |
CN210881870U (zh) | 车载互动屏 | |
CN103646445B (zh) | 一种通用型行车记录仪安装模块及其安装方法 | |
CN210025306U (zh) | 车载机器人及汽车 | |
CN207764860U (zh) | 一种多视角行车记录仪 | |
CN219564962U (zh) | 一种5g车载监控设备 | |
CN220518216U (zh) | 一种无人驾驶汽车的传感器组件 | |
CN206202489U (zh) | 汽车仪表板集成装配结构及用于该结构的机械臂 | |
CN207942996U (zh) | 后置行车记录仪及汽车 | |
CN220764272U (zh) | 一种便于安装的车载终端 | |
CN214396577U (zh) | 一种喇叭总成及汽车 | |
CN211556111U (zh) | 一种车载电子标签天线系统及车载电子标签 | |
CN221293247U (zh) | 前下视镜结构及车辆 | |
CN214689546U (zh) | 一种轨道交通调车作业用接收装置 | |
CN213890032U (zh) | 一种高智能车载机器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