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69158U - 一种载氢釜和包含其的氢损测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载氢釜和包含其的氢损测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69158U
CN220969158U CN202322614350.4U CN202322614350U CN220969158U CN 220969158 U CN220969158 U CN 220969158U CN 202322614350 U CN202322614350 U CN 202322614350U CN 220969158 U CN220969158 U CN 2209691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drogen
kettle
annular cavity
cavity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1435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赵毅
黄志新
曹鑫鑫
杨晨
杨坤
陆晓明
杨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tze Optical Fibre and Cab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gtze Optical Fibre and Cable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tze Optical Fibre and Cab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gtze Optical Fibre and Cable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691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691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载氢釜和包含其的氢损测试装置,属于光纤氢损测试领域,包括釜体和釜盖,通过将釜体内部设置成环形腔,使得光纤或光缆能够自然的松绕在环形腔内,以在不增大腔体体积的前提下,增大腔体直径,避免因腔体直径过小导致待测产品在放置到测试腔体时发生过度弯折,消除了宏弯现象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同时,釜体腔体直径的增大也增大了载氢釜对测试样品的可使用范围,提高了载氢釜的适用性。本实用新型的载氢釜和包含其的氢损测试装置,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将釜体腔体设置成环形腔,在满足产品在松绕状态下测试的同时,有效节省腔体空间,降低安全风险,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载氢釜和包含其的氢损测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纤氢损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载氢釜和包含其的氢损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光纤的氢损是由于光缆在使用过程中一些外部环境中的氢气在一定条件下渗透进入到光缆内部,由于氢气的存在造成光纤的附加损耗,进而导致光纤的衰减。因此在光纤生产过程中,一般会对光纤的氢损进行测试,以测量光纤的抗氢损能力。
现有技术中的绝大部分的光纤氢损测试装置考虑到纯氢气环境下的高温高压的危险性,会将载氢釜的腔体设计的较小,只能将光纤折叠后放入腔体,这会导致光纤局部存在弯折现象,且在高温高压测试过程中极其容易加剧这种损伤,甚至变成永久性损伤,严重影响测试结果。
另外,现有载氢釜中釜盖对腔体的保护程度也较低,釜盖与釜体的实际接触面积较小,可固定点较少,进而导致测试腔体一旦发生意外情况,釜盖极易与釜体脱离,其爆炸威胁较大,导致其能够达到的测试条件如最高温度、压力等都会受到限制,无法满足特种耐高温光纤的测试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载氢釜和包含其的氢损测试装置,能够在不增大载氢釜腔体体积的前提下,满足样品在松绕状态下进行氢损测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载氢釜,其包括釜体和釜盖;
所述釜体内设置有环形腔,且所述环形腔顶端开口,用于放置待测产品,并通过所述釜盖对所述开口进行密封;
在所述釜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环形腔连通的至少一个泄气口,以通过所述泄气口向所述环形腔充入气体或者对所述环形腔内气体进行排空处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釜体包括釜底、环形外壁和设置在所述环形外壁内的中心柱;所述中心柱与所述环形外壁同轴并间隔设置,以在所述环形外壁和所述中心柱之间形成环形腔,并通过所述釜底对所述环形腔的底部进行封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釜体和所述釜盖之间还设置有密封件,以进一步对所述开口进行密封;
和/或
所述釜盖和所述釜体在多个固定点处通过连接件连接;
所述固定点包括第一固定点和第二固定点;所述第一固定点对应所述釜体外壁顶部位置设置,并沿环向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固定点对应所述中心柱的顶部位置设置,并沿环向设置多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釜盖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迁出口,所述迁出口与所述环形腔连通,待测产品可通过所述迁出口将产品的端头引出;
同时,对应所述迁出口还设置有封端工装,以对所述迁出口进行密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封端工装包括端盖、挡圈、出纤接头和接管;所述接管设置在所述釜盖上,且所述接管的一端与所述迁出口连通,另一端内部依次放入出纤接头和挡圈,并通过所述端盖将所述挡圈和所述出纤接头封装在所述接管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盘具,所述盘具为圆环结构,并在所述圆环结构两端设置有凸缘,以在所述盘具内形成环形盘绕空间;且所述盘具可容置在所述环形腔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氢损测试装置,包括上述中的载氢釜,还包括进气系统、排气系统、真空系统和恒温系统;
所述进气系统包括氢气充气支路,所述氢气充气支路的始端与氢气源连接,末端与所述通气口连接,以向所述环形腔内通入氢气;
所述排气系统的始端与所述通气口连接,末端与外界环境连接,以将所述环形腔内的气体排出通往外界环境;
所述真空系统的始端与所述通气口连接,末端与外界环境连接,以对所述环形腔内的气体进行抽离,并排入到外部环境;
所述恒温系统与所述釜体连接,用于对所述釜体进行加温和保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高压气体增压系统;
所述高压气体增压系统设置在所述进气系统与所述载氢釜之间;所述高压气体增压系统的始端与所述进气系统的末端连接,所述高压气体增压系统的末端与所述通气口连接,以通过所述高压气体增压系统实现所述进气系统与所述环形腔之间的连接,并通过所述高压气体增压系统对所述环形腔内的气体进行增压或泄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气系统还包括氮气充气支路;所述氮气充气支路的始端与氮气源连接,所述氮气充气支路的末端与所述高压气体增压系统的始端连接,以向所述环形腔内通入氮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气系统包括第一排气支路和第二排气支路,并在所述载氢釜上设置有两个通气口,分别为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所述高压气体增压系统的末端、所述第一排气支路的始端和所述真空系统的始端通过总支路均与所述第一通气口连接,所述第二排气支路的始端与所述第二通气口连接。
上述改进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包括:
(1)本实用新型的载氢釜,其通过将釜体内部设置成环形腔,使得光纤或光缆能够自然的松绕在环形腔内,以在不增大腔体体积的前提下,增大腔体直径,避免因腔体直径过小导致待测产品在放置到测试腔体时发生过度弯折,消除了宏弯现象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同时,釜体腔体直径的增大也增大了载氢釜对测试样品的可使用范围,使得载氢釜不仅适用于光纤等小直径样品,还可以用于光缆等较大直径样品的测试,提高了载氢釜的适用性。
(2)本实用新型的载氢釜,其通过将釜体设置成由外壁和中心柱组合形成环形腔,使得釜盖不仅可以通过多个第一固定点处的连接件与外壁连接,还能够通过多个第二固定点处的连接件与中心柱连接,增加釜体与釜盖之间的额外加固保护,提高了载氢釜测试过程中的安全性,增大了载氢釜的可测试范围,满足相关特种光纤光缆的使用需求。
(3)本实用新型的载氢釜和包含其的氢损测试装置,其通过在釜盖上设置迁出口,以将样品的一端伸出,满足实时监测的需求;并对应迁出口设置封端工装,以对迁出口进行密封,避免氢气从迁出口溢出,保证测试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通过对应待测产品设置盘具,以通过将产品盘绕到一定尺寸的盘具上来模拟产品在一定使用场景下如一定宏弯下的氢损。
(4)本实用新型的载氢釜和包含其的氢损测试装置,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将釜体腔体设置成环形腔,在满足产品在松绕状态下测试的同时,有效节省腔体空间,降低安全风险,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载氢釜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载氢釜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盘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盘具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氢损测试装置的原理图;
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釜体;101、釜底;102、环形外壁;2、釜盖;3、中心柱;4、光纤;5、环形腔;6、第一固定点;7、第二固定点;8、迁出口;801、第一迁出口;802、第二迁出口;9、通气口;901、第一通气口;902、第二通气口;10、热浴层;11、泄露报警器;12、氢气充气支路;121、氢气过滤器;122、氢气进气阀;123、氢气源;13、氮气充气支路;131、氮气过滤器;132、氮气进气阀;133、氮气源;14、高压气体增压系统;141、气体增压泵;142、三联体;143、第二压力表;144、气阀门;145、压缩空气气源;15、第一压力表;16、第二釜压力表;17、保压截止阀;18、第三压力表;19、第一釜压力表;20、真空系统;201、真空泵;202、真空充气阀;203、真空表;204、真空截止阀;21、排气系统;211、排气口;212、第一泄放阀;213、第二泄放阀;22、恒温系统;221、恒温自控油浴设备;222、高温循环泵;23、总支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5,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的载氢釜包括釜体1和釜盖2,通过将釜体1内的腔体设置环形腔5,使得光纤4能够环绕在该环形腔5内,实现在不增大测试空间的前提下,增大光纤4放置在釜体1内时的弯曲半径,减小因弯折对光纤4造成的损伤,并通过釜盖2对该环形腔5进行密封,为光纤4提供安全可靠的氢损测试环境。
具体而言,如图1中所示,优选实施例中的釜体1内部设置有用于放置光纤4的环形腔5,且该环形腔5顶端开口,并设置有用于将该开口封闭的釜盖2。相应地,在釜体1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与环形腔5连通的通气口9,用于向环形腔5内充入气体或者将环形腔5内气体进行排空处理。
实际测试时,可将光纤4或光缆自然的松绕在环形腔5内,避免因测试空间有限而在放置光纤4时直接对光纤4进行弯折,能够满足测试样品松绕的测试模式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测试空间,进而降低超高温高压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增大载氢釜的适用范围。
优选实施例中的釜体1的环形腔5的内壁形成为中心柱3,可以理解地,中心柱3设置在环形外壁102内,且中心柱3和环形外壁102同轴并间隔设置,以在环形外壁102和中心柱3之间形成该环形腔5,釜体1通过釜底101对环形腔5的底部进行封闭。如图1中所示,优选实施例中将通气口9设置在釜底101。
优选地,在釜体1和釜盖2之间还设置有密封件,以进一步对环形腔5的开口进行密封,优选实施例中的密封件为全氟橡胶密封垫,以适应载氢釜高温高压的测试环境。具体地,釜体1的环形腔5的上端设有凹槽,密封件放置于凹槽内,釜盖2通过抵压釜体1的凹槽内的密封件,实现釜体1和釜盖2之间的良好密封。
进一步地,优选实施例中釜盖2和釜体1之间设置有多个固定点,并在固定点处通过连接件实现釜盖2和釜体1之间的连接。如图2中所示,优选实施例中,由于中心柱3的设置,使得釜盖2与釜体1之间的实际接触面积增大,在利用釜盖2对环形腔5进行封闭时,将固定点分为第一固定点6和第二固定点7,其中第一固定点6对应釜体1外壁顶部位置处设置,并优选沿环向均匀设置多个;第二固定点7对应中心柱3顶部位置处设置,并优选沿环向均匀设置多个,进而实现釜体1与釜盖2之间的双重固定,加强两者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保证测试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提高了载氢釜可测试的最高温度和压力。
如图2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在釜盖2上均匀分布有32个固定点,其中有20个第一固定点6和12个第二固定点7,并在每个固定点处通过螺钉将釜盖2固定在釜体1上。
进一步地,优选实施例中在釜盖2对应环形腔5的位置还设置有至少一个迁出口8,用于将放入环形腔5内的光纤头从迁出口8迁出,并与监测装置连接,以在测试过程中实时监测光纤4或光缆的氢损变化。优选实施例中在釜盖2上间隔设置有两个迁出口8,依次为第一迁出口801和第二迁出口802。
相应地,在釜盖2上对应迁出口8还设置有封端工装,以在满足光纤4迁出的同时,对迁出口8进行密封。优选实施例中的封端工装包括依次设置的端盖、挡圈、出纤接头和接管,其中接管设置在釜盖2上,且接管的一端和釜盖2的迁出口8直接连通;在接管的另一端的内部,先放入出纤接头,再放入挡圈,然后通过端盖将挡圈和出纤接头封装在接管内。在端盖、挡圈和出纤接头上分别设置有穿纤孔,且该穿纤孔与待测产品尺寸相匹配。待测产品引出后,为了提高封端工装的密封性,可向穿纤孔内填充胶水并固化。
实际制作时,可以根据的待测产品匹配设置多套不同尺寸封端工装,以根据测试产品的尺寸选取匹配的封端工装对迁出口8进行密封。当然,若测试时产品不需要迁出时,可将端盖的一端设置成封闭端,直接将迁出口8完全封闭。
优选地,为了便于待测产品的缠绕,对应上述载氢釜还设置有盘具,其为圆环结构,并在圆环结构的两端设置有凸缘,以在该盘具内形成环形盘绕空间,如图3和图4中所示;同时盘具的内径大于环形腔5的内径,盘具的外径小于环形腔5的外径,以将盘具能够容置在环形腔5内。
实际操作时,可以先将待测产品盘绕到盘具上,再将盘具放入测试腔体,以通过盘具模拟光纤光缆在使用场景下如在一定程度的宏弯下的氢损等;当然,也可以将松绕状态下的待测产品随盘具直接放入环形腔5内,待测产品可以不需要上盘,此时盘具的作用是为了保护松绕状态下的光纤4不会在泄压的过程中被泄压口强大的吸力吸收。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将上述载氢釜设置在氢损测试装置中,该氢损测试装置还包括进气系统、排气系统21、真空系统20和恒温系统22,以为光纤4的氢损测试提供测试环境。
具体地,如图5中所示,优选实施例中的进气系统包括氢气充气支路12,其始端与氢气源123连接,末端与通气口9连接,以通过通气口9向环形腔5内通入氢气,并在氢气充气支路12上由始端到末端依次设置有氢气过滤器121和氢气进气阀122。
优选实施例中的排气系统21的始端与通气口9连接,末端连接外界环境,以将环形腔5内的气体排出通往外界环境;
优选实施例中的真空系统20的始端与通气口9连接,末端连接外界环境,以在通入氢气前对环形腔5及管道内的残余气体进行抽真空处理,并将抽离气体排入到外部环境;优选实施例中的真空系统20包括真空泵201,并对应真空泵201设置有真空表203和真空充气阀202,同时在真空泵201的输出端设置有真空截止阀204。
优选实施例中的恒温系统22与釜体1连接,用于对釜体1进行加温和保温。优选实施例中的恒温系统22包括热浴层10、恒温自控油浴设备221和高温循环泵222;其中热浴层10包覆设置在釜体1的外周,并与恒温自控油浴设备221连接;优选实施例中在热浴层10的外侧还设置有外壳,并在热浴层10中设置热浴油,该热浴油可在高温循环泵222的作用下在热浴层10和恒温自控油浴设备221之间循环输入和输出,以在通过热浴油对釜体1进行热传导后回流到恒温自控油浴设备221中继续加热到指定温度后再循环输入到热浴层10中,使得釜体1在测试时处于指定温度下的恒温环境中。
进一步地,优选实施例中的氢损测试装置还包括高压气体增压系统14,其设置在进气系统和载氢釜之间,且其始端与进气系统的末端连接,末端与通气口9连接,以通过高压气体增压系统14实现进气系统与环形腔5之间的连接,并通过高压气体增压系统14对环形腔5内的气体进行增压或泄压以达到测试条件。实际操作时,可根据测试条件及气源初始压力选择是否开启高压气体增压系统14。
如图5中所示,优选实施例中的高压气体增压系统14包括气体增压泵141,其与压缩空气气源145连接,并在压缩空气气源145和气体增压泵141之间依次设置有三联体142、第二压力表143和气阀门144。
优选地,进气系统还包括氮气充气支路13,其始端与氮气源133连接,末端与高压气体增压系统14连接,以向环形腔5内通入氮气,以通过氮气置换出环形腔5内的空气及残余氢气,并通过氮气对环形腔5的密闭性进行检测。优选实施例中在氮气充气支路13上由始端到末端依次设置有氮气过滤器131和氮气进气阀132。需要说明的是,氮气充气支路13和氢气充气支路12的末端具体连接至高压气体增压系统14的气体增压泵141,通过气体增压泵141与载氢釜的通气口9连接。
优选实施例中排气系统21包括第一排气支路和第二排气支路,载氢釜上的通气口有两个,分别为第一通气口901和第二通气口902,其中高压气体增压系统14的末端、第一排气支路的始端和真空系统的始端均通过总支路23与第一通气口901连接,第二排气支路的始端与第二通气口902连接。实际应用时,可通过第一通气口901进行进气或泄气,通过第二通气口902进行泄气。
优选实施例中在总支路23上还依次设置有第三压力表18、保压截止阀17、第一釜压力表19。当保压截止阀17开启时,第三压力表18和第一釜压力表19保持一致,当保压截止阀17关闭后,第一釜压力表19代表釜内压力,第三压力表18和第一压力表15保持一致,代表进气系统及高压气体增压系统14的压力。
优选实施例中在第一排气支路上设置有第一泄放阀212,并在第二排气支路上设置有第二泄放阀213,同时在第二泄放阀213和载氢釜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釜压力表16,以实时监测环形腔5内压力。其中第一泄放阀212用于停止向环形腔5通入气体后将管道内的多余气体排出,以及在测试完成后对环形腔5内的气体进行泄气;第二泄放阀213用于在利用氮气对环形腔5内空气进行循环放空置换时对环形腔5内的气体进行泄气,以及在测试完成后对环形腔5内的气体进行泄气。
优选实施例中的进气系统、排气系统21、真空系统20、高压气体增压系统14及总支路23之间均通过管路连接,并在管路安装时遵循横平竖直原则,优选管路材质为不锈钢钢管。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测试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发生事故时对人造成威胁,优选实施例中在氢损测试装置中对应载氢釜还设置有可升降保护罩,以在测试时下降保护罩,将实验人员与载氢釜隔开。进一步优选在保护罩内还设置有抽风装置和氢气预警监测仪器,并对应设置泄露报警器11,以在氢损测试装置发生氢气泄露时能够及时报警并疏散。
本实用新型利用上述氢损测试装置对光纤4进行氢损测试的具体操作步骤具体包括如下:
(1)将光纤4松绕在载氢釜的环形腔5内;
实际操作时,可以将光纤4直接松绕在中心柱3外,或者先松绕在盘具上再放置在环形腔5内;若需要实时监测氢损,再将光纤头从迁出口8引出,并对迁出口8进行封装。优选实施例中将光纤4的两个端头分别从第一迁出口801和第二迁出口802引出进行实时监测。
(2)进行氮气加压置换,以排出环形腔5内的空气,并检测釜体1和釜盖2安装的气密性;
优选实施例先开启氮气进气阀132,保持第二泄放阀212处于关闭状态,并向环形腔5内充入一定压力的氮气,并开启第二泄放阀213将氮气循环放空,以除去釜体1内残留的空气或是前期测试残留的氢气,此时釜内空气基本置换完毕(或可反复开启关闭泄气阀几次);置换完毕,关闭第二泄放阀213,等待第一釜压力表19和第二釜压力表16与第一压力表15平衡。
之后,打开压缩空气气源145,开启高压气体增压系统14中气体增压泵141及对应的三联体142和气阀门144,从而对环形腔5内的氮气进行加压,观察第一釜压力表19和第二釜压力表16与第一压力表15到达目标压力后,关闭气体增压泵141,关闭氮气进气阀132,稳定一段时间后,观察釜压力表读数是否下降,压力表的会因为温度波动有着一定的上下波动,需要结合压力表及釜体1相关密封区域进行检查,如果相关密封区域没有漏气(用泡沫水涂抹光纤迁出端表面观察气泡是否鼓泡)且压力表的波动完全属于正常范围,说明载氢釜的气密性较好,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3)释放氮气,并进行抽真空处理,使环形腔5内处于真空状态;
开启第一泄放阀212或第二泄放阀213,釜体1开始排气,把氮气压力完全泄放干净后,关闭对应的第一泄放阀212或第二泄放阀213。之后,对环形腔5进行抽真空操作:关闭真空充气阀202、缓慢开启真空截止阀204、开启真空泵201,此时真空泵201开始工作。观察真空表203的读数,到达真空压力后,表示基本达到真空要求;然后先关闭真空截止阀204,再关闭真空泵201,开启真空充气阀202,真空表203随着气体排出进行复位。
实际操作时,对氮气进行泄放时要等压力到零后,继续等待一段时间,彻底释放余压,否则容易损坏真空表203。
(4)向环形腔5内充入氢气并加压至目标压力;
缓慢开启氢气进气阀122,釜内开始输入氢气,等待第一釜压力表19和第二釜压力表16基本与第一压力表15基本平衡;根据氢损测试的实际条件决定是否进行加压,如需要加压则开启气体增压泵141,观察第一釜压力表19或第二釜压力表16到达目标压力后,关闭气体增压泵141。关闭保压截止阀17,关闭氢气进气阀122,开启第一泄放阀212,泄放设备管道内部气体,载氢釜进入保压状态。
(5)利用恒温系统22对载氢釜进行加热至目标温度后,实时监测光纤4的氢损状况,或者经过一定时间后将光纤4取出再测量氢损量。
本实用新型的载氢釜和包含其的氢损测试装置,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将釜体腔体设置成环形腔,在满足产品在松绕状态下测试的同时,有效节省腔体空间,降低安全风险,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载氢釜,其特征在于,包括釜体和釜盖;
所述釜体内设置有环形腔,且所述环形腔顶端开口,用于放置待测产品,并通过所述釜盖对所述开口进行密封;
在所述釜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环形腔连通的至少一个通气口,以通过所述通气口向所述环形腔充入气体或者对所述环形腔内气体进行排空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氢釜,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包括釜底、环形外壁和设置在所述环形外壁内的中心柱;所述中心柱与所述环形外壁同轴并间隔设置,以在所述环形外壁和所述中心柱之间形成所述环形腔,并通过所述釜底对所述环形腔的底部进行封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氢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釜体和所述釜盖之间还设置有密封件,以进一步对所述开口进行密封;
和/或
所述釜盖和所述釜体在多个固定点处通过连接件连接;
所述固定点包括第一固定点和第二固定点;所述第一固定点对应所述釜体外壁顶部位置设置,并沿环向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固定点对应所述中心柱的顶部位置设置,并沿环向设置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氢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釜盖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迁出口,所述迁出口与所述环形腔连通,待测产品可通过所述迁出口将产品的端头引出;
同时,对应所述迁出口还设置有封端工装,以对所述迁出口进行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载氢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端工装包括端盖、挡圈、出纤接头和接管;所述接管设置在所述釜盖上,且所述接管的一端与所述迁出口连通,另一端内部依次放入出纤接头和挡圈,并通过所述端盖将所述挡圈和所述出纤接头封装在所述接管内。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载氢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盘具,所述盘具为圆环结构,并在所述圆环结构两端设置有凸缘,以在所述盘具内形成环形盘绕空间;且所述盘具可容置在所述环形腔内。
7.一种氢损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载氢釜,还包括进气系统、排气系统、真空系统和恒温系统;
所述进气系统包括氢气充气支路,所述氢气充气支路的始端与氢气源连接,末端与所述通气口连接,以向所述环形腔内通入氢气;
所述排气系统的始端与所述通气口连接,末端与外界环境连接,以将所述环形腔内的气体排出通往外界环境;
所述真空系统的始端与所述通气口连接,末端与外界环境连接,以对所述环形腔内的气体进行抽离,并排入到外部环境;
所述恒温系统与所述釜体连接,用于对所述釜体进行加温和保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氢损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压气体增压系统;
所述高压气体增压系统设置在所述进气系统与所述载氢釜之间;所述高压气体增压系统的始端与所述进气系统的末端连接,所述高压气体增压系统的末端与所述通气口连接,以通过所述高压气体增压系统实现所述进气系统与所述环形腔之间的连接,并通过所述高压气体增压系统对所述环形腔内的气体进行增压或泄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氢损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系统还包括氮气充气支路;所述氮气充气支路的始端与氮气源连接,所述氮气充气支路的末端与所述高压气体增压系统的始端连接,以向所述环形腔内通入氮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氢损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系统包括第一排气支路和第二排气支路,并在所述载氢釜上设置有两个通气口,分别为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所述高压气体增压系统的末端、所述第一排气支路的始端和所述真空系统的始端通过总支路均与所述第一通气口连接,所述第二排气支路的始端与所述第二通气口连接。
CN202322614350.4U 2023-09-26 一种载氢釜和包含其的氢损测试装置 Active CN220969158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69158U true CN220969158U (zh) 2024-05-17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25354B (zh) 一种用于气体管道母线壳体的检漏系统及方法
CN109357819A (zh) 一种用于检测电池系统箱体密封性能的设备及方法
KR100716550B1 (ko) 기밀 내부공간을 갖춘 압력구조물의 누설검사장치
CN209280231U (zh) 一种用于检测电池系统箱体密封性能的设备
US6314794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leaks in heat exchangers for motor vehicles
CN201965006U (zh) 锂离子电池差压式检漏装置
CN109163857A (zh) 一种高温高压氦气泄漏定量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US20160116364A1 (en) Leak Test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10068429B (zh) 一种航天复合材料构件在低温环境下的渗漏性测试方法
CN107024324A (zh) 膜式燃气表整机密封性氦气干检系统和方法
CN111964851B (zh) 一种浮空器阀门气密性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CN110207975A (zh) 一种安全阀压力整定和密封检测装置及方法
JPH09503303A (ja) 漏れ検出の改良
CN220969158U (zh) 一种载氢釜和包含其的氢损测试装置
CN110441039A (zh) 一种用于氢气循环疲劳测试的防爆环境模拟系统
CN102564709A (zh) 一种密封结构零件的检漏方法
CN107146644A (zh) 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液位探测器功能验证的试验装置
CN109916568A (zh) 电机控制器密封性检测系统、装置及方法
EP3754235A1 (en) A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situ testing a vacuum-pressure valve of a storage tank
CN111157180A (zh) 一种飞艇地面泄漏量的测量系统及测试方法
CN104913193A (zh) 一种夹层低温容器内容器的检漏方法和装置
CN114964665A (zh) 一种用于密闭承压容器的气密性检测系统及方法
CN107340104A (zh) 翅片式换热器高压检漏设备
CN208596077U (zh) 一种高压装卸软管强度试验装置
CN210123350U (zh) 一种燃滑油附件环境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