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63070U - 一种触头结构、转换开关及配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头结构、转换开关及配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63070U
CN220963070U CN202322595272.8U CN202322595272U CN220963070U CN 220963070 U CN220963070 U CN 220963070U CN 202322595272 U CN202322595272 U CN 202322595272U CN 220963070 U CN220963070 U CN 2209630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oving contact
connecting section
mov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9527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亚丽
常鹤彬
李强
李公久
李志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9527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630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630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630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头结构、转换开关及配电设备,涉及转换开关电器技术领域,包括动触头与静触头,静触头具有配合动触头合分闸的弯折部,动触头处于刚要与静触头分离的刚分位置时,在静触头的本体与弯折部上形成电流路径,电流路径至少具有流向相反的第一段与第二段。本申请通过在静触头上设置配合动触头合分闸的弯折部,使得动触头处于刚分位置时,在静触头的本体与弯折部上形成电流路径,电流路径至少具有流向相反的第一段与第二段,由此,产生较大的电动斥力,促使动、静触头快速分闸,提升刚分速度,进而使得电弧能够快速拉长,弧压快速提升,从而提升灭弧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触头结构、转换开关及配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触头结构、转换开关及配电设备。
背景技术
开关,是一种能够在电路中起到通电和断电作用的电器,其中,断路器和转换开关是两种较为常见的开关。断路器用于保护电力系统中的各种设备不被过载、短路所损坏,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工业生产及家庭活动中;转换开关用于两路电源的切换,在供电过程中常用电源出现故障时,迅速切换至备用电源,保证负载端的正常供电,常用于重要配电场合(如医院供电系统)。
在构思及实现本申请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至少存在如下问题:触头结构作为开关的执行机构,起着接通和分断电路的重要作用,是开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触头结构一般包括固定安装的静触头和相对于静触头运动的动触头,动、静触头分离瞬间会产生电弧,通过在静触头上设置引弧角可以快速将动、静触头分离时产生的电弧引至灭弧室,但是一些实现中的静触头为了保持电流的顺畅流通,在其上设置的引弧角只有单一的朝向,由此产生的电动斥力不够大,导致动、静触头分闸速度慢,容易引起触头熔焊和电弧燃烧,损坏电器。
前面的叙述在于提供一般的背景信息,并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触头结构,其结构通过在静触头上设置配合动触头合分闸的弯折部,使得动触头处于刚分位置时,在静触头的本体与弯折部上形成电流路径,电流路径至少具有流向相反的第一段与第二段,由此,产生较大的电动斥力,促使动、静触头快速分闸,提升刚分速度,进而使得电弧能够快速拉长,弧压快速提升,从而提升灭弧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头结构,包括动触头与静触头,静触头具有配合动触头合分闸的弯折部,动触头处于刚要与静触头分离的刚分位置时,在静触头的本体与弯折部上形成电流路径,电流路径至少具有流向相反的第一段与第二段。
可选地,第一段位于本体,第二段位于弯折部。
可选地,弯折部包括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第一连接段与本体连接,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沿动触头的分闸方向连接,且第二连接段与本体相对设置,第二段位于第二连接段;或,弯折部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一连接段与本体连接,且第一连接段沿动触头的分闸方向延伸,第二段位于第一连接段。
可选地,弯折部的位置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弯折部位于本体的中部;
弯折部自本体一端弯折并进一步弯折;
弯折部的第一连接段垂直连接于本体;
弯折部的第二连接段与第一连接段成钝角。
可选地,在本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弯折部,至少一个弯折部分布于本体的侧面。
可选地,动触头具有配合静触头合分闸的接触端,动触头处于分闸位置时,在接触端靠近弯折部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朝向弯折部凸出的第一引弧部,第一引弧部沿接触端朝向动触头中心方向逐渐收缩。
可选地,静触头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动触头用于与至少两个静触头切换配合,至少两个静触头分布于动触头的两侧,在动触头的接触端的两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引弧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转换开关,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驱动结构与上述任一种的触头结构,驱动结构与触头结构的动触头驱动连接。
可选地,转换开关还包括灭弧室,灭弧室具有避让通道,避让通道位于动触头的接触端的运动路径。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配电设备,配电设备配设有触头装置,触头装置包括上述任一种的触头结构。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头结构、转换开关及配电设备,该触头结构包括动触头与静触头,静触头具有配合动触头合分闸的弯折部,动触头处于刚要与静触头分离的刚分位置时,在静触头的本体与弯折部上形成电流路径,电流路径至少具有流向相反的第一段与第二段。本申请通过在静触头上设置配合动触头合分闸的弯折部,使得动触头处于刚分位置时,在静触头的本体与弯折部上形成电流路径,电流路径至少具有流向相反的第一段与第二段,由此,产生较大的电动斥力,促使动、静触头快速分闸,提升刚分速度,进而使得电弧能够快速拉长,弧压快速提升,从而提升灭弧性能。
配电设备装设有上述的触头结构和/或转换开关,将前述的触头结构和/或转换开关应用于配电设备,配电设备可运用于多种使用场景,应用于智能家居、物联网行业及更多的智能化场景,以实现智能化管理。可选地,本申请可用于以下使用场景:消防用电:消防控制室、消防泵、防排烟设施、消防电梯及其排水泵、火灾应急照明等一级;走道照明、值班照明、警卫照明、障碍标志灯;轨道交通;安防系统电源;电子信息机房电源;客梯电力;排污泵;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生活泵(否则为二级负荷);主要办公室,会议室,总值班室,档案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头结构合闸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头结构分闸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流路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静触头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触头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触头与第一吸引片及第二吸引片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吸引片和第二吸引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换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触头结构;100-静触头;100a-第一常用静触头;100b-第一备用静触头;100c-第二常用静触头;110-本体;120a-第一弯折部;120b-第二弯折部;120-弯折部;121-第一连接段;122-第二连接段;130-第一段;140-第二段;150-第三段;200-动触头;210-接触端;211-第一引弧部;212-夹槽;220-第一动触片;221-第一凸起;222-第一凹槽;230-第二动触片;231-第二凸起;232-第二凹槽;310-第一吸引片;311-第三凸起;312-第一卡接块;320-第二吸引片;321-第四凸起;322-第二卡接块;330-第二引弧部;400-动触头支架;410-固定轴;420-压紧弹簧;20-灭弧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结合后的实施例依然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智能化、自动化高新技术的驱动下,智能家居行业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智能家居行业,在技术、市场、行业的变革中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根据功能对智能家居进行划分,可以将全屋智能分为八个模块:娱乐系统、安防系统、控制系统、照明系统、厨卫家电系统、网络及通信系统、健康医疗系统、室内环境系统。八个模块共同联动,最终实现全屋智能。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人们对电力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无论是家庭、工业还是商业领域,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都至关重要。其中,断路器和转换开关是应用较广的两种开关。断路器作为一种电力系统中的保护装置,可以用来保护电力系统中的各种设备不被过载、短路所损坏,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工业生产及家庭活动中;而转换开关能够在一种电源失效的情况下,自动切换到另一种备用电源,从而实现不间断供电,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因此,常用于重要配电场合。
其中,触头结构10作为开关的执行机构,起着接通和分断电路的重要作用,是开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触头结构10一般包括固定安装的静触头100和相对于静触头100运动的动触头200,动、静触头100分离瞬间会产生电弧,通过在静触头100上设置引弧角可以快速将动、静触头100分离时产生的电弧引至灭弧室20,但是传统的静触头100为了保持电流的顺畅流通,在其上设置的引弧角只有单一的朝向,由此产生的电动斥力不够大,导致动、静触头100分闸速度慢,容易引起触头熔焊和电弧燃烧,损坏电器。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头结构10,其可以应用于开关内,具体的,触头结构10包括动触头200与静触头100,静触头100通常固定安装在开关的壳体内,动触头200则活动安装于开关的壳体内,通过驱动动触头200相对于静触头100靠近或远离,实现开关的合分闸。当然,本申请对于动触头200的活动安装方式不做限制,例如其可以转动安装于开关的壳体,也可以滑动安装于开关的壳体。为便于理解,以下均以动触头200转动为例进行示意性描述。
如图1所示,静触头100具有配合动触头200合分闸的弯折部120,也即,在需要合闸时,控制动触头200朝向靠近静触头100的方向(也即合闸方向)运动,并且动触头200与弯折部120充分接触,从而实现合闸。如图2所示,在需要分闸时,则控制动触头200朝向远离静触头100的方向(也即分闸方向)运动,从而使得动触头200与弯折部120分离,以便实现分闸。因此,在动触头200朝向分闸方向运动的过程中,当动触头200处于刚要与静触头100分离的刚分位置时,也即当动触头200处于即将与静触头100分离,但仍接触的位置时,动触头200和静触头100之间依然会有接通的电流,此时,电流由静触头100的本体110流至弯折部120,再由弯折部120流至动触头200,所以在静触头100的本体110与弯折部120上形成电流路径,因此,通过合理设置本体110和弯折部120的弯折方向,便能够使得电流路径至少具有流向相反的第一段130与第二段140,也即第二段140电流路径在第一段130电流路径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段130电流路径的电流流动方向相反,由此,在动触头200从刚分位置继续朝向分闸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就能够产生较大的电动斥力,促使动、静触头100快速分闸,提升刚分速度,进而使得电弧能够快速拉长,弧压快速提升,从而提升灭弧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电流路径可以为类U形回路,此时,第一段130和第二段140是电流路径中间隔的两段;也可以为V形回路,此时,第一段130和第二段140是连续的两段,但不限于此,以下均以类U形的电流路径为例进行示意性描述。
具体地,当第一段130和第二段140的夹角为如下二种情况时,在刚分时刻,第一段130电流经第三段150电流与第二段140电流连通,且第一段130与第三段150电流流向相反:如图3(a)和图3(b)所示,当第二段140与第一段130之间的方向夹角为钝角时,满足第二段140在第一段130上的投影与第一段130的方向相反;如图3(c)所示,当第二段140与第一段130之间的方向夹角为180°时,也满足第二段140在第一段130上的投影与第一段130的方向相反。
应当理解的是,开关可以为断路器,也可以为转换开关,当开关为断路器时,只需在断路器内设置一个静触头100,并在静触头100上设置有配合动触头200合分闸的弯折部120,使得弯折部120配合动触头200合分闸;当开关为转换开关时,在动触头20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静触头100,静触头100分别常用电源、备用电源及负载端连接,在连接有常用电源的静触头100和连接有备用电源的静触头100均设置有一个配合动触头200合分闸的弯折部120,在连接有负载端的静触头10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弯折部120,由此,通过动触头200与多个静触头100的弯折部120切换配合,从而保证电源不间断供电。
可选地,在刚分位置,电流由本体110流向弯折部120,由弯折部120流向动触头200,此时,第一段130电流路径可以位于本体110,第一段130电流路径也可以位于弯折部120,与第一段130流向相反的第二段140电流路径位于弯折部120,由此,会产生电动斥力,使得动触头200快速与弯折部120分离。
可选地,如图4所示,弯折部120可以自本体110一端弯折并进一步弯折,此时,弯折部120包括第一连接段121与第二连接段122,第一连接段121与本体110连接,第一连接段121与第二连接段122沿动触头200的分闸方向顺次连接,也即,第二连接段122经第一连接段121与本体110连接,且第二连接段122更靠近动触头200的分闸方向,第二连接段122与本体110相对设置,并通过第一连接段121与本体110连接,且本体110、第一连接段121与第二连接段122共同构成类U形开口,开口方向朝向背离动触头200中心的方向,由此,在刚分时刻,电流依次从本体110流向第一连接段121,由第一连接段121流向第二连接段122,然后由第二连接段122流向动触头200,此时,流过本体110上的电流路径可以作为第一段130,流过第二连接段122的电流路径可以作为第二段140,流过第一连接段121的电流路径可以作为第三段150,第一段130与第二段140经第三段150连通,此时,流过第二连接段122的第二段140电流与本体110的第一段130电流流向相反,从而可以加快动触头200与第二连接段122的分离速度。
可选地,弯折部120还可以只包括第一连接段121,第一连接段121与本体110连接,且第一连接段121沿动触头200的分闸方向延伸,此时本体110与第一连接段121构成V形开口,开口方向朝向背离动触头200中心的方向,由此,在刚分时刻,电流依次从本体110流向第一连接段121,由第一连接段121流向动触头200,此时,流过本体110上的电流路径可以作为第一段130,流过第一连接段121的电流路径可以作为第二段140,第一段130与第二段140连通,此时,流过第一连接段121的第二段140电流与本体110的第一段130电流流向相反,从而可以加快动触头200与第一连接段121的分离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弯折部120与本体110可以一体弯折成型,也可以将弯折部120焊接在本体110上,本申请对弯折部120与本体110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制。
可选地,如图4所示,弯折部120位于本体110的沿宽度方向的中部,由此,使得弯折部120可以稳定连接于本体110。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段121垂直连接于本体110,且沿动触头200的分闸方向延伸,使得在动触头200和静触头100分离时的起弧位置远离本体110,避免了电弧对本体110造成烧蚀。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二连接段122与第一连接段121成钝角,由此,第二连接段122朝向动触头200的分闸方向斜向延伸,一方面使得在刚分位置时,位于第二连接段122的第二段140电流方向与位于本体110的第一段130电流方向相反,加快了动、静触头100分离速度,另一方面使得在动触头200和静触头100分离时的起弧位置远离本体110,避免了电弧对本体110造成烧蚀。
可选地,如图4所示,在连接有负载端的本体110上设置有两个弯折部120,两个弯折部120分布于本体110的相对两侧,由此在将静触头100应用于转换开关时,动触头200分别与分布于本体110的相对两侧的两个弯折部120切换配合,实现不间断供电。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动触头200设置有配合弯折部120合分闸的接触端210,当动触头200与静触头100合闸时,接触端210与弯折部120接触,而当动触头200与静触头100分闸时,会在接触端210与弯折部120分离的瞬间,在接触端210和弯折部120之间会产生电弧,通过在接触端210设置第一引弧部211,且当动触头200处于分闸位置时,第一引弧部211设置在接触端210靠近弯折部120的一侧,并朝向弯折部120凸出,由此,可以控制动、静触头100分闸时的起弧位置,使得动、静触头100分离时的起弧点远离动触头200中心,有利于电弧快速转移,避免接触端210被烧蚀,实现快速引弧的目的。同时,通过第一引弧部211沿接触端210朝向动触头200中心方向逐渐收缩,可以加大动触头200两侧的宽度,从而扩大绝缘距离,避免带电粒子逸散过程中削弱介质恢复强度造成电弧回退至动触头200中心。
应当理解的是,当开关为断路器时,只需在断路器内设置一个具有弯折部120的静触头100,并在动触头200靠近弯折部120的一端设置接触端210,使得接触端210配合弯折部120合分闸;当开关为转换开关时,在动触头200的两端均设置接触端210,并在动触头20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静触头100,将静触头100分别与常用电源和备用电源连接,由此,通过动触头200与多个静触头100的弯折部120的切换配合,从而保证电源不间断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当开关为断路器时,只需在接触端210靠近弯折部120的一侧设置第一引弧部211,使得动、静触头100分离时的起弧点远离动触头200中心,从而避免对接触端210的烧蚀;而当开关为转换开关时,可以在接触端21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引弧部211,也可以在接触端21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引弧部211,使得动触头200在与任一弯折部120分离时的起弧点都位于第一引弧部211的凸出位置,远离动触头200中心,从而避免电弧对接触端210的烧蚀。
可选地,如图5所示,第一引弧部211沿接触端210朝向动触头200中心方向呈阶梯收缩,也即第一引弧部211背离接触端210的一面为阶梯面,由此,既可以使得动、静触头100分离时的起弧点远离动触头200中心,又可以加大动触头200两侧的宽度,扩大绝缘距离,避免带电粒子逸散过程中削弱介质恢复强度造成电弧回退至动触头200中心。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当触头结构10应用于转换开关时,静触头100的数量应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静触头100分布于动触头200的相对两侧,静触头100分别常用电源、备用电源及负载端连接,在连接有常用电源的静触头100和连接有备用电源的静触头100均设置有一个配合动触头200合分闸的弯折部120,在连接有负载端的静触头10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弯折部120,通过在动触头200的接触端21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引弧部211,保证动触头200在与任一静触头100的弯折部120切换配合时,起弧点都可以远离动触头200中心,避免电弧对接触端210的烧蚀。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动触头200的两端均设置接触端210,并设置第一常用静触头100a、第二常用静触头100c和第一备用静触头100b,第一常用静触头100a和第一备用静触头100b各具有一个弯折部120,第二常用静触头100c具有分布于本体110相对两侧的第一弯折部120a和第二弯折部120b,第一常用静触头100a与常用电源连接,第二常用静触头100c与负载端连接,第一备用静触头100b与备用电源连接,将第一常用静触头100a和第一备用静触头100b设置于动触头200的一侧,第二常用静触头100c设置于动触头200的另一侧,常用电源正常工作时,动触头200两端的接触端210分别与第一常用静触头100a的弯折部120和第二常用静触头100c的第一弯折部120a合闸,使得电路接通;当常用电源失效时,动触头200开始相对于静触头100转动,两端的接触端210开始分别与第一常用静触头100a的弯折部120和第二常用静触头100c的第一弯折部120a分闸,并最终转动至两端的接触端210分别与第一备用静触头100b的弯折部120和第二常用静触头100c的第二弯折部120b合闸,由此,通过动触头200与多个静触头100的弯折部120切换配合,从而保证电源不间断供电。
可选地,触头结构10可以为夹持式触头结构10,此时,需要在动触头200的接触端210形成有用于夹持弯折部120的夹槽212,且夹槽212的厚度与弯折部120的厚度匹配,由此,如图1所示,触头结构10处于合闸状态时,弯折部120位于夹槽212中,且弯折部120的两侧分别与夹槽212的两个内壁面贴合,保证电源能够接通。
可选地,如图5所示,动触头20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动触片220与第二动触片230,第一动触片220与第二动触片230可以间隔设置,由此,第一动触片220与第二动触片230之间存在间隙,也即,在第一动触片220与第二动触片230的端部之间形成夹槽212;第一动触片220与第二动触片230还可以为端部开设有夹槽212的同一动触片,例如类Y形动触片,由此,触头结构10处于合闸状态时,静触头100的弯折部120夹持于夹槽212,且弯折部120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动触片220靠近第二动触片230的一侧、第二动触片230靠近第一动触片220的一侧贴合,保证电源能够接通。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可以在第一动触片220设置有抵接于第二动触片230的第一凸起221,也可以在第二动触片230上设置有抵接于第一动触片220第二凸起231,还可以在第一动触片220和第二动触片230上分别设置有相互抵接的第一凸起221和第二凸起231,由此,保持第一动触片220与第二动触片230的端部之间始终能够形成用于夹持弯折部120的夹槽212。为了保证第一动触片220与第二动触片230在受到电流斥力时,也能始终保持相对位置不变,如图6所示,可以分别在第一动触片220背离第二动触片230的一侧固定贴设第一吸引片310,在第二动触片230背离第一动触片220的一侧固定贴设第二吸引片320,第一吸引片310与第二吸引片320都为铁片,由此,当在第一动触片220与第二动触片230之间通过大电流时,第一吸引片310与第二吸引片320会受到电磁吸力的作用,相互吸引,为第一动触片220与第二动触片230提供夹持力,避免第一动触片220与第二动触片230相互斥开。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至图7所示,可以在第一动触片220背离第二动触片230的一侧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凹槽222,在第一吸引片310贴合第一动触片220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凹槽222相适配的第三凸起311,实现第一吸引片310与第一动触片220相对位置的固定,并在第一吸引片310与贴合于第一动触片220的平面垂直的平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接块312,进一步限制第一动触片220相对于第一吸引片310的移动。同理,可以在第二动触片230背离第一动触片220的一侧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凹槽232,在第二吸引片320贴合第二动触片230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二凹槽232相适配的第四凸起321,实现第二吸引片320与第二动触片230相对位置的固定,并在第二吸引片320与贴合于第二动触片230的平面垂直的平面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接块322,进一步限制第二动触片230相对于第二吸引片320的移动。
可选地,如图8所示,为了固定动触头200,可以设置一个用于支撑动触头200的动触头支架400,在动触头支架400开设有供动触头200穿过的通孔,且动触头200的接触端210伸出动触头支架400外,动触头200固定支撑于动触头支架400内,通过转动动触头支架400,进而带动动触头200转动,实现动触头200与静触头100的合分闸。
具体地,如图8所示,在动触头支架400内设置一根固定轴410,将第一吸引片310、第一动触片220、第二动触片230和第二吸引片320依次固定穿设在固定轴410上,并将固定轴410的两端固定连接在动触头支架400上,然后在动触头支架400的一侧和第一吸引片310背离第一动触片220的一侧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压紧弹簧420,在动触头支架400的另一侧和第二吸引片320背离第二动触片230的一侧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压紧弹簧420,使得第一动触片220与第二动触片230在受到电流斥力时不会沿固定轴410的长度方向移动,使得在合闸状态时,弯折部120始终可以夹持于夹槽212中。
可选地,可以仅在第一吸引片310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引弧部330,也可以仅在第二吸引片320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引弧部330,还可以在第一吸引片310与第二吸引片320的端部都设置有第二引弧部330,且使得第二引弧部330朝向弯折部120凸起,也即第二引弧部330和第一引弧部211的凸出方向一致,且第二引弧部330贴合第一引弧部211布置,由此,可以二次加强引弧部对电弧的引导作用,防止动触头200在分闸过程中产生的电弧退回至动触头200中心。应当理解的是,第二引弧部330用于增强第一起弧部抗电弧烧蚀,第二引弧部330的形状可以与第一引弧部211完全一致,如图7所示,第二引弧部330也可以只设置有凸起部,但不限于此。
可选地,在动触头200的接触端210上设置有银触点,接触端210采用纯铜或者铜合金制成,由于银的熔点高于铜的熔点,因此可以增强接触端210的抗熔焊能力和耐电弧烧损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转换开关,如图8所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驱动结构与上述任一种的触头结构10,驱动结构经触头结构10的动触头支架400与触头结构10的动触头200驱动连接,也即,驱动结构驱动动触头支架400转动,动触头支架400转动带动动触头200转动,从而实现动触头200与静触头100的合分闸配合。
可选地,如图8所示,转换开关还包括灭弧室20,灭弧室20具有避让通道,避让通道位于动触头200的接触端210的运动路径,使得动触头200的接触端210在运动过程中可穿过灭弧室20,由此,在动触头200与静触头100的分闸过程中,动触头200中的电弧随动触头200朝向灭弧室20运动过程中转移至灭弧室20中,从而实现对电弧的熄灭。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配电设备,配电设备装设有前述的触头结构10和/或转换开关,配电设备可配设为以下至少一种:配电箱、电缆、配电柜、电动机、开关插座、灯具、空调、电热水器、电表、摄像机、电话、电脑等。该等配电设备可以运用本申请触头结构10和/或转换开关相关结构以实现智能化管理,但也不限于以上智能化管理的配电设备,也可以运用在传统行业的非智能化的配电设备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配电设备,将前述的触头结构10和/或转换开关应用于配电设备,配电设备可运用于智能场景,应用于智能化使用场景及物联网行业,以实现智能场景化管理。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可用于:消防用电:消防控制室、消防泵、防排烟设施、消防电梯及其排水泵、火灾应急照明等一级;走道照明、值班照明、警卫照明、障碍标志灯;轨道交通;安防系统电源;电子信息机房电源;客梯电力;排污泵;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生活泵(否则为二级负荷);主要办公室,会议室,总值班室,档案室。
可以理解,上述场景仅是作为示例,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应用场景的限定,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可应用于其他场景。例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系统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本申请实施例方法中的步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顺序调整、合并和删减。
本申请实施例设备中的单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并、划分和删减。
在本申请中,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术语概念、技术方案和/或应用场景描述,一般只在第一次出现时进行详细描述,后面再重复出现时,为了简洁,一般未再重复阐述,在理解本申请技术方案等内容时,对于在后未详细描述的相同或相似的术语概念、技术方案和/或应用场景描述等,可以参考其之前的相关详细描述。
在本申请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申请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动触头(200)与静触头(100),所述静触头(100)具有配合所述动触头(200)合分闸的弯折部(120),所述动触头(200)处于刚要与所述静触头(100)分离的刚分位置时,在所述静触头(100)的本体(110)与所述弯折部(120)上形成电流路径,所述电流路径至少具有流向相反的第一段(130)与第二段(14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130)位于所述本体(110),所述第二段(140)位于所述弯折部(12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120)包括第一连接段(121)与第二连接段(122),所述第一连接段(121)与所述本体(110)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121)与所述第二连接段(122)沿所述动触头(200)的分闸方向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段(122)与所述本体(110)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段(140)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段(122);或,所述弯折部(120)包括第一连接段(121),所述第一连接段(121)与所述本体(110)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段(121)沿所述动触头(200)的分闸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段(140)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段(12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120)的位置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弯折部(120)位于所述本体(110)的中部;
所述弯折部(120)自所述本体一端弯折并进一步弯折;
所述弯折部(120)的第一连接段(121)垂直连接于所述本体(110);
所述弯折部(120)的第二连接段(122)与所述第一连接段(121)成钝角。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11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弯折部(120),至少一个所述弯折部(120)分布于所述本体(110)的侧面。
6.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200)具有配合所述静触头(100)合分闸的接触端(210),所述动触头(200)处于分闸位置时,在所述接触端(210)靠近所述弯折部(120)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朝向所述弯折部(120)凸出的第一引弧部(211),所述第一引弧部(211)沿所述接触端(210)朝向所述动触头(200)中心方向逐渐收缩。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10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200)用于与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100)切换配合,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100)分布于所述动触头(200)的相对两侧,在所述动触头(200)的接触端(210)的两侧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引弧部(211)。
8.一种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驱动结构与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触头结构(10),所述驱动结构与所述触头结构(10)的动触头(200)驱动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开关还包括灭弧室(20),所述灭弧室(20)具有避让通道,所述避让通道位于所述动触头(200)的接触端(210)的运动路径。
10.一种配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设备配设有触头装置,所述触头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触头结构。
CN202322595272.8U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触头结构、转换开关及配电设备 Active CN2209630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95272.8U CN220963070U (zh)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触头结构、转换开关及配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95272.8U CN220963070U (zh)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触头结构、转换开关及配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63070U true CN220963070U (zh) 2024-05-14

Family

ID=91005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95272.8U Active CN220963070U (zh)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触头结构、转换开关及配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630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81182B1 (ko) 영구자석을 이용한 직류 양방향 스위칭 장치
MX2012015027A (es) Disyuntor modular de interrupcion cuadruple.
WO2014054654A1 (ja) スイッチ装置
CN115172104B (zh) 一种桥式双断点接触器、断路器
CN220963070U (zh) 一种触头结构、转换开关及配电设备
CN220963072U (zh) 一种触头结构、转换开关及配电设备
CN115172115A (zh) 一种非机械分合触头式断路器
CN212257298U (zh) 一种多触点灭弧继电器
WO2021223242A1 (zh) 一种断路器及配电盒
CN220963100U (zh) 一种触头组件、低压开关及配电设备
WO2024000770A1 (zh) 继电器
CN216015193U (zh) 一种杠杆式快速切换开关用操动机构
CN220933927U (zh) 一种触头组件、极单元、转换开关、低压开关及配电设备
CN220963071U (zh) 一种触头组件、极单元、转换开关、低压开关及配电设备
CN201069749Y (zh) 直流断路器
CN108417450A (zh) 单断点直动式接触器
CN211088097U (zh)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主回路单极装置
JP2006196372A (ja) パワーリレー
CN219435715U (zh) 一种触头系统及电的开关
CN220963073U (zh) 一种触头组件、低压开关及配电设备
KR100940197B1 (ko) 단자의 접촉 신뢰성을 향상시킨 원격 제어용 접점장치
CN214313062U (zh) 交流接触器
CN220774216U (zh) 一种隔离开关和供电系统
CN1332467A (zh) 电路保护器
CN210110587U (zh) 一种直流快速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