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56048U - 泵体组件、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泵体组件、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56048U
CN220956048U CN202322520331.5U CN202322520331U CN220956048U CN 220956048 U CN220956048 U CN 220956048U CN 202322520331 U CN202322520331 U CN 202322520331U CN 220956048 U CN220956048 U CN 2209560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pump body
communication hole
body assembly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2033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翟元彬
刘宇琪
黄英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2033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560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560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560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公开了泵体组件、压缩机及制冷设备,其中泵体组件包括第一气缸、隔板和第二气缸,隔板位于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之间,第一气缸设置有第一吸气通道及第一连通孔,第一连通孔连通第一吸气通道,隔板设置有第二连通孔,第二连通孔连通第一连通孔,第二气缸设置有第二吸气通道,第二吸气通道连通第二连通孔;泵体组件设置有第一共振腔,第一共振腔设置于第一气缸和/或隔板,第一共振腔连通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共振腔吸收制冷剂气体中频率与第一共振腔频率相同的部分,减少吸气分流的压力波动,而且能够减少在第一气缸与第二气缸的低压侧压力波动,有助于降低压缩机噪声,提升压缩机的性能。

Description

泵体组件、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泵体组件、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压缩机是制冷设备中重要的动力部件,压缩机通常包括壳体、电机、泵体组件和储液器。压缩机的吸气结构由泵体组件的吸气口与储液器弯管进行密封连接形成,由于压缩机吸气过程的间歇性以及高压腔内冷媒的回流,使泵体组件的低压腔与分液器中产生较大的压力波动。对于双缸单吸气结构的压缩机,两个吸气口轮流吸气会在吸气分流处产生更大的压力波动,一方面经由储液器向外界辐射噪声,另一方面增大压缩机的功耗,影响压缩机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泵体组件,通过设置共振腔,减少压力波动,降低压缩机的噪声并提升压缩机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同时提出具有上述泵体组件的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采用上述压缩机的制冷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泵体组件,包括第一气缸、隔板和第二气缸,所述隔板位于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二气缸之间,所述第一气缸设置有第一吸气通道及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连通孔连通所述第一吸气通道,所述隔板设置有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连通孔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二气缸设置有第二吸气通道,所述第二吸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连通孔;泵体组件设置有第一共振腔,所述第一共振腔设置于所述第一气缸和/或所述隔板,所述第一共振腔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孔和所述第二连通孔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泵体组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泵体组件运行时,从第一吸气通道吸气,制冷剂气体在第一吸气通道与第二吸气通道中交替流动,第一共振腔吸收制冷剂气体中频率与第一共振腔频率相同的部分,通过共振消声,进而减少吸气分流的压力波动,而且能够减少在第一气缸与第二气缸的低压侧形成的压力波动,有助于降低压缩机噪声,并且提升压缩机的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泵体组件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共振腔,多个所述第一共振腔围绕所述第二连通孔的周向间隔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第一共振腔至少包括两种容积规格。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板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一容置孔和第一导气槽,所述第一容置孔的内腔形成所述第一共振腔,所述第一导气槽的两端连通所述第一容置孔和所述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一气缸封盖所述第一容置孔和所述第一导气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容置孔贯穿所述隔板,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二气缸封盖所述第一容置孔的两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气缸的下端面设置有第二容置孔和第二导气槽,所述第二容置孔的内腔形成所述第一共振腔,所述第二导气槽的两端连通所述第二容置孔和所述第一连通孔,所述隔板封盖所述第二容置孔和所述第二导气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泵体组件还设置有第二共振腔,所述第二共振腔设置于所述第二气缸,所述第二共振腔连通所述第二连通孔和所述第二吸气通道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泵体组件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共振腔,多个所述第二共振腔围绕所述第二连通孔的周向间隔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气缸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三容置孔和第三导气槽,所述第三容置孔的内腔形成所述第二共振腔,所述第三导气槽的两端连通所述第三容置孔和所述第二吸气通道,所述隔板封盖所述第三容置孔和所述第三导气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共振腔为圆形孔或腰形孔,和/或,所述第二共振腔为圆形孔或腰形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压缩机,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泵体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包括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一些实施例的泵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实施例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另一些实施例的泵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实施例中第二气缸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如下:
第一气缸100、第一压缩腔101、第一吸气通道102、第一连通孔103;
隔板200、第二连通孔201、第一容置孔202、第一导气槽203;
第二气缸300、第二压缩腔301、第二吸气通道302、第三容置孔303、第三导气槽304;
第一共振腔400、第一导气孔401;
第二共振腔500、第二导气孔501;
壳体610、转子620、定子630、储液器6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制冷设备依靠制冷系统制取冷风以达到降温的目的,其中压缩机是制冷系统的动力部件,通过压缩机驱动制冷剂循环流动,实现连续制冷。其中,旋转压缩机利用气缸内偏心旋转的活塞对制冷剂进行压缩,为了提高排气量,会采用两个气缸,交替进行压缩,能够提升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设计出双气缸单吸气结构的压缩机,通过一个吸气口吸入制冷剂气体,然后分流至两个气缸。通常是其中一个气缸设置有吸气通道,在吸气通道的侧壁设置分流路,分流路连通另一个气缸。
但是,两个气缸交替吸气,在分流的位置会产生较大的压力波动,一方面压力波动会导致泵体组件和储液器等部件向外界辐射噪音,增大压缩机的运行噪音,另一方面压力波动会影响吸气效率,导致压缩机的能耗增大,影响制冷系统的性能。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泵体组件,通过设置共振腔,能够降低吸气的压力波动,降低压缩机的噪音和提升性能。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泵体组件,应用于旋转压缩机,泵体组件包括有第一气缸100、隔板200和第二气缸300,第一气缸100设置有第一压缩腔101,第二气缸300设置有第二压缩腔301,隔板200布置在第一气缸100和第二气缸300之间,隔板200与第一气缸100的下端面贴合,并且隔板200与第二气缸300的上端面贴合,利用隔板200将第一压缩腔101与第二压缩腔301分隔开,在第一压缩腔101中设置有第一活塞,第一活塞在第一压缩腔101中偏心旋转从而完成吸气、压缩及排气,在第二压缩腔301中设置有第二活塞,第二活塞在第二压缩腔301中偏心旋转从而完成吸气、压缩及排气,第一气缸100和第二气缸300的吸气共用一个吸气口,两者的吸气为交替进行。
参照图2,第一气缸100设置有第一吸气通道102及第一连通孔103,第一吸气通道102沿第一气缸100的径向布置,并且一端连通储液器,另一端连通第一压缩腔101,第一连通孔103设置在第一吸气通道102的中部侧壁,以实现分流;隔板200设置有第二连通孔201,第二气缸300设置有第二吸气通道302,第二吸气通道302为倾斜布置,并且连通第二压缩腔301,第二连通孔201的两端连通第一连通孔103和第二吸气通道302。泵体组件运行时,第一气缸100和第二气缸300均从第一吸气通道102吸气,第一气缸100的吸气从第一吸气通道102直接进入第一压缩腔101,路径顺畅,阻力较小,压力波动较小;第二气缸300的吸气经第一吸气通道102、第一连通孔103、第二连通孔201以及第二吸气通道302进入第二压缩腔301,阻力相对较大,会导致压力波动。
因此,泵体组件设置有第一共振腔400,第一共振腔400可以是设置于第一气缸100,第一共振腔400也可以是设置于隔板200,第一共振腔400还可以是同时设置于第一气缸100和隔板200,并且第一共振腔400连通第一连通孔103和第二连通孔201的至少一个,也即是第一共振腔400连通第一连通孔103,或者第一共振腔400连通第二连通孔201,又或者第一共振腔400同时连通第一连通孔103和第二连通孔201。
泵体组件运行时,从第一吸气通道102吸入制冷剂气体,制冷剂气体在第一吸气通道102与第二吸气通道302中交替流动,当制冷剂气体经过第一共振腔400时,其中与第一共振腔400频率相同的部分,会被第一共振腔400吸收,通过与第一共振腔400发生共振消声,进而减少吸气分流的压力波动,而且能够减少在第一气缸100与第二气缸300的低压侧形成的压力波动,降低泵体组件和储液器等部件向外界辐射的噪音,从而降低压缩机的运行噪音,由于压力波动减少,有利于提升吸气效率,吸气量增加,有利于降低压缩机的能耗,进而提升制冷系统的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泵体组件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一共振腔400,将多个第一共振腔400沿第二连通孔201的周向分布,多个第一共振腔400相互独立,两个相邻的第一共振腔40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可以根据第一气缸100和隔板200的具体结构进行设计,以避开装配用的螺栓孔等结构,多个第一共振腔400可以增大共振消声的效果,充分利用第一气缸100和隔板200的空间。应当理解的是,多个第一共振腔400可以是设置于第一气缸100,或者多个第一共振腔400设置于隔板200,又或者多个第一共振腔400分散设置于第一气缸100和隔板200,可根据实际产品进行设计。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第一共振腔400具有多种共振频率,比如两种共振频率、三种共振频率或者更多数量的共振频率。其中,可以是多个第一共振腔400的共振频率互不相同,即是每个第一共振腔400具有独立的共振频率,也可以是多个第一共振腔400中的一部分具有相同的共振频率。通过设置多种共振频率的多个第一共振腔400,可使多个第一共振腔400分别与不同频率的吸气发生的共振消声,消除吸气中多种共振频率的噪声,进一步降低压缩机的噪声。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第一共振腔400连通第一连通孔103和/或第二连通孔201,泵体组件设置有第一导气孔401,第一共振腔400通过第一导气孔401连通第一连通孔103和/或第二连通孔201。第一共振腔400的共振频率由容积和第一导气孔401的尺寸限定,并满足如下的关系式:其中f是第一共振腔400的共振频率,S是第一导气孔401的截面积,L是第一导气孔401的长度,V是第一共振腔400的容积,c是声速。由上述关系式可知:第一共振腔400的共振频率可通过调节第一导气孔401的直径、第一导气孔401的长度以及第一共振腔400的容积进行控制。在泵体组件的设计中,可以是单独调节第一导气孔401的直径、第一导气孔401的长度或者第一共振腔400的容积,也可以是同时调节第一导气孔401的直径、第一导气孔401的长度和第一共振腔400的容积中的两个或者三个参数,均能够得到不同共振频率的第一共振腔400,根据实际产品需求进行设计即可。
参照图2和图3,可以理解的是,在隔板200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一容置孔202和第一导气槽203,其中第一容置孔202的内腔形成第一共振腔400,第一导气槽203的内腔形成第一导气孔401,第一导气槽203的两端连通第一容置孔203和第二连通孔201,实现第一共振腔400与第二连通孔201的连通,利用第一气缸100封盖第一容置孔202和第一导气槽203,形成密封结构。当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经过第二连通孔201,其中与第一共振腔400频率相同的部分,会被第一共振腔400吸收,通过与第一共振腔400发生共振消声,进而减少吸气分流的压力波动。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气孔401可以是仅由隔板200上的第一导气槽203形成,也可以是第一导气孔401由隔板200上的第一导气槽203和第一气缸100上的槽配合组成,能够满足气体流通的要求即可。
参照图2,第一容置孔202沿轴向贯穿隔板200,同时利用第一气缸100和第二气缸300封盖第一容置孔202的两端,简化第一容置孔202的加工要求,降低制造成本,有利于准确控制第一容置孔202的容积。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缸100的下端面设置有第二容置孔和第二导气槽,其中,第二容置孔的内腔形成第一共振腔400,第二导气槽的内腔形成第一导气孔401,第二导气槽的两端连通第二容置孔和第一连通孔103,实现第一共振腔400与第一连通孔103的连通,利用隔板200封盖第二容置孔和第二导气槽,形成密封结构。当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经过第一连通孔103,其中与第一共振腔400频率相同的部分,会被第一共振腔400吸收,通过与第一共振腔400发生共振消声,进而减少吸气分流的压力波动。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泵体组件还设置有第二共振腔500,第二共振腔500可以是设置于隔板200、第二共振腔500也可以是设置于第二气缸300、第二共振腔500还可以是同时设置于隔板200和第二气缸300,并且第二共振腔500连通第二连通孔201和第二吸气通道302的至少一个,也即是第二共振腔500连通第二连通孔201、或者第二共振腔500连通第二吸气通道302、又或者第二共振腔500同时连通第二连通孔201和第二吸气通道302。
泵体组件运行时,第二气缸300从第二吸气通道302吸入制冷剂气体,当制冷剂气体经过,其中与第一共振腔400频率相同的部分,会被第一共振腔400吸收,通过与第一共振腔400发生共振消声,与第二共振腔500频率相同的部分,会被第二共振腔500吸收,通过与第二共振腔500发生共振消声,进而减少吸气分流的压力波动,而且减少压力波动,降低泵体组件和储液器等部件向外界辐射的噪音,从而降低压缩机的运行噪音,由于压力波动减少,有利于提升吸气效率,增大吸气量,有利于降低压缩机的能耗,进而提升制冷系统的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泵体组件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二共振腔500,将多个第二共振腔500沿第二连通孔201的周向分布,多个第二共振腔500相互独立,两个相邻的第二共振腔50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可以根据隔板200和第二气缸300的具体结构进行设计,以避开装配用的螺栓孔等结构,多个第二共振腔500可以增大共振消声的效果,充分利用隔板200和第二气缸300的空间。应当理解的是,多个第二共振腔500可以是设置于和第二气缸300,或者多个第二共振腔500设置于隔板200,又或者多个第二共振腔500分散设置于和第二气缸300和隔板200,可根据实际产品进行设计。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第二共振腔500具有多种共振频率,比如两种共振频率、三种共振频率或者更多数量的共振频率。其中,可以是多个第二共振腔500的共振频率互不相同,也即是每个第二共振腔500具有独立的共振频率,也可以是多个第二共振腔500中的一部分具有相同的共振频率。通过设置多种共振频率的多个第二共振腔500,可使多个第二共振腔500分别与不同频率的吸气发生的共振消声,消除吸气中多种共振频率的噪声,进一步降低压缩机的噪声。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气缸300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三容置孔303和第三导气槽304,第三容置孔的内腔形成第二共振腔500,第三导气槽的两端连通第三容置孔和第二吸气通道302,隔板200封盖第三容置孔和第三导气槽。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第二共振腔500连通第二连通孔201和/或第二吸气通道302,泵体组件设置有第二导气孔501,第二共振腔500通过第二导气孔501连通第二连通孔201和/或第二吸气通道302。参照图4和图5,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气缸300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三容置孔303和第三导气槽304,其中第三容置孔303的内腔形成第二共振腔500,第三导气槽304的内腔形成第二导气孔501,第一导气槽203的两端连通第一容置孔203和第二连通孔201,实现第一共振腔400与第二连通孔201的连通,利用第一气缸100封盖第一容置孔202和第一导气槽203,形成密封结构。当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经过第二连通孔201,其中与第一共振腔400频率相同的部分,会被第一共振腔400吸收,通过与第一共振腔400发生共振消声,进而减少吸气分流的压力波动。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共振腔400和第二共振腔500的截面可以采用各种形状,能够实现共振消声即可,可以是第一共振腔400为圆形孔或腰形孔,也可以是第二共振腔500为圆形孔或腰形孔。而且第一共振腔400和第二共振腔500可以通孔,也可以是盲孔。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压缩机,压缩机包括壳体610、转子620、定子630、储液器640以及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泵体组件,定子630和泵体组件固定在壳体610的内腔中,转子620设置在定子630的内部,并且转子620驱动泵体组件运行,储液器640连通泵体组件的第一吸气通道102。泵体组件设置有第一共振腔400,泵体组件运行时,从第一吸气通道102吸入制冷剂气体,制冷剂气体在第一吸气通道102与第二吸气通道302中交替流动,当制冷剂气体经过第一共振腔400时,其中与第一共振腔400频率相同的部分,会被第一共振腔400吸收,通过与第一共振腔400发生共振消声,进而减少吸气分流的压力波动,而且能够减少在第一气缸100与第二气缸300的低压侧形成的压力波动,降低泵体组件和储液器等部件向外界辐射的噪音,从而降低压缩机的运行噪音,由于压力波动减少,有利于提升吸气效率,吸气量增加,有利于降低压缩机的能耗,进而提升压缩机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出制冷设备,制冷设备的制冷系统包括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压缩机,压缩机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泵体组件,具有泵体组件的全部技术效果,不再赘述。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2)

1.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气缸,设置有第一吸气通道及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连通孔连通所述第一吸气通道;
隔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气缸的下端面,所述隔板设置有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连通孔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孔;
第二气缸,连接于所述隔板的下端面,所述第二气缸设置有第二吸气通道,所述第二吸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连通孔;
第一共振腔,设置于所述第一气缸和/或所述隔板,所述第一共振腔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孔和所述第二连通孔中的至少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组件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共振腔,多个所述第一共振腔围绕所述第二连通孔的周向间隔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共振腔至少包括两种容积规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一容置孔和第一导气槽,所述第一容置孔的内腔形成所述第一共振腔,所述第一导气槽的两端连通所述第一容置孔和所述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一气缸封盖所述第一容置孔和所述第一导气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孔贯穿所述隔板,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二气缸封盖所述第一容置孔的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的下端面设置有第二容置孔和第二导气槽,所述第二容置孔的内腔形成所述第一共振腔,所述第二导气槽的两端连通所述第二容置孔和所述第一连通孔,所述隔板封盖所述第二容置孔和所述第二导气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组件还设置有第二共振腔,所述第二共振腔设置于所述第二气缸,所述第二共振腔连通所述第二连通孔和所述第二吸气通道的至少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组件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共振腔,多个所述第二共振腔围绕所述第二连通孔的周向间隔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缸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三容置孔和第三导气槽,所述第三容置孔的内腔形成所述第二共振腔,所述第三导气槽的两端连通所述第三容置孔和所述第二吸气通道,所述隔板封盖所述第三容置孔和所述第三导气槽。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共振腔为圆形孔或腰形孔,和/或,所述第二共振腔为圆形孔或腰形孔。
11.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泵体组件。
12.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缩机。
CN202322520331.5U 2023-09-15 2023-09-15 泵体组件、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Active CN2209560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20331.5U CN220956048U (zh) 2023-09-15 2023-09-15 泵体组件、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20331.5U CN220956048U (zh) 2023-09-15 2023-09-15 泵体组件、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56048U true CN220956048U (zh) 2024-05-14

Family

ID=90977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20331.5U Active CN220956048U (zh) 2023-09-15 2023-09-15 泵体组件、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560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15997B (zh) 消声器、压缩机组件及冰箱
JP2014058961A (ja) 気体圧縮機
CN211008996U (zh) 消音器、压缩机和冰箱
CN104481885B (zh) 压缩机
US4573879A (en) Rotary compressor
CN109058106B (zh) 泵体组件、压缩机及双温度空调系统
CN207647727U (zh) 一种用于压缩机的吸气消音腔
CN110821782A (zh) 消音器、压缩机和冰箱
CN220956048U (zh) 泵体组件、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204312282U (zh) 压缩机
CN117145761A (zh) 泵体组件、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218266342U (zh) 一种变容压缩机和空调系统
CN114151347B (zh) 一种气缸、泵体结构、压缩机及空调器
CN114215753A (zh) 一种曲轴、泵体结构、压缩机及空调器
US6374943B1 (en) Baffle plate of discharge muffler for hermetic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CN209324658U (zh) 一种微型压缩机及制冷系统
CN221033119U (zh) 泵体组件、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107120276B (zh) 多缸旋转式压缩组件和多缸旋转式压缩机
CN215890466U (zh) 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111720326A (zh) 一种壳体内为低压腔的新型摆动转子压缩机
CN216842226U (zh) 压缩机及其气缸
CN114439752B (zh) 一种侧排气制冷压缩机
CN114017345B (zh) 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217354745U (zh) 一种后吸气旋叶式汽车空调压缩机
CN221299482U (zh) 一种泵体组件、压缩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