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37617U - 内外套装式隔热杯 - Google Patents

内外套装式隔热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37617U
CN220937617U CN202323180841.9U CN202323180841U CN220937617U CN 220937617 U CN220937617 U CN 220937617U CN 202323180841 U CN202323180841 U CN 202323180841U CN 220937617 U CN220937617 U CN 2209376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p
outer cup
heat insulation
type heat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18084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健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laina Plast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elaina Plast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laina Plast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elaina Plast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18084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376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376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376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able Devices O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内外套装式隔热杯,隔热杯包括外杯、插设在外杯杯腔中并用于盛装热饮的内杯,其中内杯自杯底与外杯的杯底相插接定位、杯口与外杯相固定连接,且内杯与外杯的杯壁之间隔开并形成绕着内杯周向延伸的隔热腔,上下叠放时,位于上方的外杯插在位于下方的内杯的杯腔中,并自外壁与位于下方的外杯或者内杯的杯口相卡接。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在内外杯结构设计下,用户可放心触碰外杯杯壁任意部位而不会烫伤,提升使用体验;另一方面隔热杯可直接叠放以储存和运输,无需现场组装,省时省力,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提高用餐体验。

Description

内外套装式隔热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杯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外套装式隔热杯。
背景技术
目前,在外卖热饮中,现有的隔热杯一般包括用于盛装热饮的杯本体、套设于杯本体外周的隔热杯套,用户可以手持杯套部位拿取杯子。
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隔热杯存在以下缺陷:
1、杯套仅覆盖杯本体外壁部分区域,用户很容易误触外露于杯套的杯壁上,从而导致烫伤,用户使用体验感较差;
2、杯套套设于杯本体外周后进行叠放时,杯本体通过杯套架在下方的杯本体的杯口,杯本体上位于杯套下方的部分插在下方的杯本体的杯腔中以形成塔状,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结构的限制,叠放的隔热杯很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倒塌散落,因此,杯子和杯套只能分开储存和运输,使用时再进行组装,操作繁琐,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内外套装式隔热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内外套装式隔热杯,隔热杯包括外杯、插设在外杯杯腔中并用于盛装热饮的内杯,其中内杯自杯底与外杯的杯底相插接定位、杯口与外杯相固定连接,且内杯与外杯的杯壁之间隔开并形成绕着内杯周向延伸的隔热腔,上下叠放时,位于上方的外杯插在位于下方的内杯的杯腔中,并自外壁与位于下方的外杯或者内杯的杯口相卡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外杯自杯底形成有向上凸起的插接部,内杯自杯底形成有与插接部相匹配的插接槽,组装时,内杯自杯底支撑在外杯的杯底,且插接部同步插入插接槽内。在此,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优选地,内杯的周向还形成有多个向外凸起并能够与外杯的杯壁相抵触的防滑部,其中多个防滑部均靠近内杯的杯底设置;和/或,插接部呈上窄下宽的锥台状,且插接部、外杯、内杯三者的中心线重合设置。在此,组装时,便于内外杯快速且精准实现插接定位。
优选地,外杯的杯口形成有第一连接部,内杯的杯口形成有第二连接部,内杯插入外杯杯腔内时,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贴合并焊接固定。在此,保证隔热腔的密封性,从而提升隔热效果。
具体的,第一连接部自外杯的杯口边缘向外水平延伸,第二连接部自内杯的杯口边缘向外水平延伸,焊接时,第二连接部贴合在第一连接部的上表面;和/或,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上下对齐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外杯的杯壁形成有向外凸起的卡接部,相邻两个隔热杯上下叠放时,位于上方的外杯自卡接部卡接在位于下方的第二连接部的内侧。在此,通过上方外杯与下方内杯卡接,进一步杜绝运输中异物掉落内杯中,保证内杯的洁净。
优选地,外杯包括形成有杯口的第一分体、自第一分体底部向下延伸并形成杯底的第二分体,其中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的连接处形成卡接部。
具体的,第一分体的高度为h1,第二分体的高度为h2,其中2.5h1≤h2≤3.5h1。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h2=3h1,在此,结构布局合理,所取得的效果最佳,即,保证了隔热杯叠放时的紧密程度以防止散落,同时,在取出隔热杯也能实现省力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外杯的壁厚为d1,其中0.25mm≤d1≤0.35mm;和/或,内杯的壁厚为d2,其中0.15mm≤d2≤0.25mm;和/或,隔热腔的厚度为d3,其中1.5mm≤d3≤2.5mm。在此,既保证了隔热杯的隔热效果,同时内杯中热饮能够快速降温,用户无需等待太长时间即可进行饮用。
此外,外杯和内杯的杯腔分别自上而下逐渐变窄设置。在此,便于内外杯的插装。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现有技术的隔热杯采用隔热杯套,不仅杯壁无法全面隔热,用户容易误触并导致烫伤,使用体验感差,而且叠放后容易倒塌和散落,不易储存和运输,且使用时再进行组装,操作繁琐,费时费力,而本实用新型对隔热杯的结构进行整体设计,巧妙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采取该内外套装式隔热杯后,在组装前,内、外杯均可单独叠放;在组装时,将内杯插装在外杯杯腔中,且内外杯的杯底相插接定位、杯口相固定连接,内外杯杯壁之间形成隔热腔;在组装后,相邻隔热杯能够相互套接,多个隔热杯仍然能够进行叠放;在使用时,由内外杯所形成的隔热腔能够形成对杯壁的全面隔热,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在内外杯结构设计下,用户可放心触碰外杯杯壁任意部位而不会烫伤,提升使用体验;另一方面隔热杯可直接叠放以储存和运输,无需现场组装,省时省力,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提高用餐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外套装式隔热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外套装式隔热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内杯的主视示意图;
图4为图2中A-A向剖视示意图;
图5为两个隔热杯叠放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B、隔热杯;1、外杯;10、插接部;11、第一连接部;12、卡接部;a1、第一分体;a2、第二分体;2、内杯;20、插接槽;21、防滑部;22、第二连接部;q、隔热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内外套装式隔热杯B包括外杯1、用于盛装热饮的内杯2。
具体的,外杯1和内杯2均自顶部向内凹陷并形成自上而下逐渐变窄的杯腔,其中内杯2插设在外杯1的杯腔中,内杯2自杯底与外杯1的杯底相插接定位、杯口与外杯1相固定连接,且内杯2与外杯1的杯壁之间隔开并形成绕着内杯2周向延伸的隔热腔q,上下叠放时,位于上方的外杯1插在位于下方的内杯2的杯腔中,并自外壁与位于下方的内杯2的杯口相卡接。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外杯1自杯底形成有向上凸起的插接部10,内杯2自杯底形成有与插接部10相匹配的插接槽20,其中插接部10呈上窄下宽的锥台状,且插接部10、外杯1、内杯2三者的中心线重合设置,组装时,内杯2自杯底支撑在外杯1的杯底,且插接部10同步插入插接槽20内;同时,内杯2的周向还形成有多个向外凸起的防滑部21,其中多个防滑部21均靠近内杯2的杯底设置,也就是说,内杯2和外杯1自杯底相插接定位时,多个防滑部21自外侧面抵触在外杯1的杯壁上。
外杯1的杯口形成有第一连接部11,内杯2的杯口形成有第二连接部22,内杯2插入外杯1杯腔内时,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22相贴合并焊接固定。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11自外杯1的杯口边缘向外水平延伸,第二连接部22自内杯2的杯口边缘向外水平延伸,焊接时,第二连接部22贴合在第一连接部11的上表面,且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22上下对齐设置。
为了进一步方便实施,外杯1的杯壁形成有向外凸起的卡接部12,相邻两个隔热杯上下叠放时,位于上方的外杯1自卡接部12卡接在位于下方的第二连接部22的内侧。具体的,外杯1包括形成有杯口的第一分体a1、自第一分体a1底部向下延伸并形成杯底的第二分体a2,其中第一分体a1和第二分体a2的连接处形成卡接部12,其中第一分体a1和第二分体a2的连接处为弧形过渡,以在隔热杯上下套接时,减少下方内杯2杯口与卡接部12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内杯的变形和损坏。
第一分体的高度为h1,第二分体的高度为h2,其中2.5h1≤h2≤3.5h 1。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h2=3h1。
此外,外杯的壁厚为d 1,其中d1=0.3mm;内杯的壁厚为d2,其中d2=0.2mm;隔热腔的厚度为d3,其中d3=2mm。
综上,采取该内外套装式隔热杯后,在组装前,内、外杯均可单独叠放;在组装时,将内杯插装在外杯杯腔中,且内外杯的杯底相插接定位、杯口相固定连接,内外杯杯壁之间形成隔热腔;在组装后,相邻隔热杯能够相互套接,多个隔热杯仍然能够进行叠放;在使用时,由内外杯所形成的隔热腔能够形成对杯壁的全面隔热,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在内外杯结构设计下,用户可放心触碰外杯杯壁任意部位而不会烫伤,提升使用体验;另一方面隔热杯可直接叠放以储存和运输,无需现场组装,省时省力,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提高用餐体验;第三方面,由插接部的设置,组装时,便于内外杯快速且精准实现插接定位;第四方面,内外杯杯口采用焊接固定,保证隔热腔的密封性,从而提升隔热效果;第五方面,结构布局合理,所取得的效果最佳,即,保证了隔热杯叠放时的紧密程度以防止散落,同时,在取出隔热杯也能实现省力的效果;第六方面,既保证了隔热杯的隔热效果,同时内杯中热饮能够快速降温,用户无需等待太长时间即可进行饮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尽的描述,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内外套装式隔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杯包括外杯、插设在所述外杯杯腔中并用于盛装热饮的内杯,其中所述内杯自杯底与所述外杯的杯底相插接定位、杯口与所述外杯相固定连接,且所述内杯与所述外杯的杯壁之间隔开并形成绕着所述内杯周向延伸的隔热腔,上下叠放时,位于上方的所述外杯插在位于下方的所述内杯的杯腔中,并自外壁与位于下方的所述外杯或者内杯的杯口相卡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外套装式隔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杯自杯底形成有向上凸起的插接部,所述内杯自杯底形成有与所述插接部相匹配的插接槽,组装时,所述内杯自杯底支撑在所述外杯的杯底,且所述插接部同步插入所述插接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外套装式隔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杯的周向还形成有多个向外凸起并能够与所述外杯的杯壁相抵触的防滑部,其中多个所述防滑部均靠近所述内杯的杯底设置;和/或,所述插接部呈上窄下宽的锥台状,且所述插接部、所述外杯、所述内杯三者的中心线重合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外套装式隔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杯的杯口形成有第一连接部,所述内杯的杯口形成有第二连接部,所述内杯插入所述外杯杯腔内时,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贴合并焊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外套装式隔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自所述外杯的杯口边缘向外水平延伸,所述第二连接部自所述内杯的杯口边缘向外水平延伸,焊接时,所述第二连接部贴合在第一连接部的上表面;和/或,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上下对齐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外套装式隔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杯的杯壁形成有向外凸起的卡接部,相邻两个所述隔热杯上下叠放时,位于上方的所述外杯自所述卡接部卡接在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外套装式隔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杯包括形成有杯口的第一分体、自所述第一分体底部向下延伸并形成杯底的第二分体,其中所述第一分体和所述第二分体的连接处形成所述的卡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外套装式隔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体的高度为h1,所述第二分体的高度为h2,其中2.5h1≤h2≤3.5h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外套装式隔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杯的壁厚为d1,其中0.25mm≤d1≤0.35mm;和/或,所述内杯的壁厚为d2,其中0.15mm≤d2≤0.25mm;和/或,所述隔热腔的厚度为d3,其中1.5mm≤d3≤2.5mm。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内外套装式隔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杯和所述内杯的杯腔分别自上而下逐渐变窄设置。
CN202323180841.9U 2023-11-24 2023-11-24 内外套装式隔热杯 Active CN2209376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80841.9U CN220937617U (zh) 2023-11-24 2023-11-24 内外套装式隔热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80841.9U CN220937617U (zh) 2023-11-24 2023-11-24 内外套装式隔热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37617U true CN220937617U (zh) 2024-05-14

Family

ID=90978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180841.9U Active CN220937617U (zh) 2023-11-24 2023-11-24 内外套装式隔热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376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55795B1 (ja) コップ
CN220937617U (zh) 内外套装式隔热杯
CN110304326B (zh) 一种防溢环保纸杯
KR20220002473U (ko) 휜 목형 보온컵
CN110053864B (zh) 一种超声波焊接式防漏饮料杯盖
CN215765910U (zh) 一种冰格组件及具有它的冰格盒
CN221060423U (zh) 一种稳固连接的餐炉隔热壳
CN210276757U (zh) 一种防尘多功能杯盖
CN220158010U (zh) 一种双层咖啡杯的连接结构
CN210643652U (zh) 一种节省包装空间的锅
CN216060073U (zh) 一种具有冷热饮专属饮用口的杯盖
US11192617B1 (en) Watercraft cooler system
CN211833826U (zh) 一种真空保温加热的杯体
CN216806224U (zh) 一种双层方形保温容器
TWI789250B (zh) 雙層容器蓋體
CN113562327B (zh) 储勺式谷物酸奶杯
CN211299620U (zh) 一种隔离式保温内胆及便携型保温器具
CN219447669U (zh) 一种燃气灶包装结构
CN214340636U (zh) 一种电热饭盒
CN219619600U (zh) 一种一次性防烫奶茶杯
CN221044788U (zh) 一种防烫坏的餐炉隔热壳
CN216569542U (zh) 一种双层真空隔热提梁壶
CN218206968U (zh) 真空机外抽配件套装
CN212939281U (zh) 一种保温杯
CN216316907U (zh) 一种茶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