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27875U - 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27875U
CN220927875U CN202322554106.3U CN202322554106U CN220927875U CN 220927875 U CN220927875 U CN 220927875U CN 202322554106 U CN202322554106 U CN 202322554106U CN 220927875 U CN220927875 U CN 2209278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rings
fixedly connected
rod
foundation p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5410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春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Juhe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Juhe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Juhe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Juhe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5410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278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278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278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基坑支护领域,尤其是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针对现有锚杆表面通常设置为光滑或者带有螺纹,在插入平面内后,不是很牢固,容易脱落;有些锚杆则会设置避免拔出的倒刺等,这样在插入过程中会有阻力,需要借助强大的外力,并且在对其进行拆卸时,较为困难,不便于循环使用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圆筒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中心处开设有与圆筒相互适配的圆孔,所述连接板的内壁与圆筒的顶部外侧固定连接,所述圆筒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有圆板,所述圆筒的底部为开放处,方便对移动环升降,可以带动圆筒上的倒刺并将其伸出,便于对锚杆进行使用,也可以方便对圆筒进行固定,也方便对圆筒进行拆卸,进而保证锚杆的循环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支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
背景技术
仿古建筑是指专门用于模仿与替代古代建筑、传统宗教寺观、传统造景、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古村落群,还原历史风貌概况的建筑,在对其进行建造时,需要在地面建造基坑,其中基坑支护是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常用锚杆支护加固的方式进行加固。
其中锚杆是指施工中采用的一种加固支护方式,但现有的锚杆中存在以下问题:
锚杆表面通常设置为光滑或者带有螺纹,在插入平面内后,不是很牢固,容易脱落;有些锚杆则会设置避免拔出的倒刺等,这样在插入过程中会有阻力,需要借助强大的外力,并且在对其进行拆卸时,较为困难,不便于循环使用。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文件提出了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用于解决上述所提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锚杆表面通常设置为光滑或者带有螺纹,在插入平面内后,不是很牢固,容易脱落;有些锚杆则会设置避免拔出的倒刺等,这样在插入过程中会有阻力,需要借助强大的外力,并且在对其进行拆卸时,较为困难,不便于循环使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包括:
圆筒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中心处开设有与圆筒相互适配的圆孔,所述连接板的内壁与圆筒的顶部外侧固定连接,所述圆筒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有圆板,所述圆筒的底部为开放处,所述圆筒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便于插入平面的一号锥钉;
转动机构,转动机构设置在圆筒内便于对锚杆进行固定;
插入机构,插入机构设置在转动机构上用于对锚杆进行固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圆杆、两个螺纹槽和两个移动环,所述圆杆设置在圆筒的内部,所述圆杆的一端贯穿圆板的底部并延伸至圆板的顶部,所述圆杆与圆板转动连接,所述圆杆的另一端与一号锥钉的顶部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螺纹槽均设置在圆杆上,两个所述移动环均套设在同一个圆杆上,两个所述移动环的内壁与螺纹槽螺纹连接,两个所述移动环均设置为平顶锥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插入机构包括多个插柱、多个插孔和多个二号环,多个所述插柱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移动环的外侧相互契合并分别与两个移动环的外侧紧贴,多个所述插孔均设置在同一个圆筒上,多个所述插柱的另一端均延伸至插孔内,多个所述二号环均与同一个圆筒的内壁固定连接,多个所述二号环分别设置在多个插孔处,多个所述二号环分别滑动套设在多个插柱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多个所述二号环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弹簧,多个所述弹簧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一号环,多个所述一号环均固定套设在插柱上,多个所述弹簧均位于圆筒的内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多个所述插柱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二号锥钉,多个所述二号锥钉分别位于多个插孔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圆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位于连接板的正上方。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中,在圆杆上设置了转动板,使得在对圆杆进行转动时,更加方便,在转动圆杆较为费力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扳手转动转动板,进而方便对圆杆进行转动,在插柱上设置弹簧,使得在将移动环进行升降时,可以将插柱自动回弹,进而方便对插柱收缩,便于对锚杆进行拆卸,在插柱上设置二号锥钉,使得在对插柱伸出时,更加省力,便于对圆筒固定,同时保证建筑建造过程的稳固;
本实用新型中,在锚杆上设置转动和插入机构,使得在将圆筒插入后,方便对移动环进行升降,可以带动圆筒上的倒刺并将其伸出,便于对锚杆进行使用,也使得在将圆筒插入后,可以方便对圆筒进行固定,也方便对圆筒进行拆卸,进而保证锚杆的循环使用,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的局部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附图标记:
1、转动板;2、连接板;3、圆筒;4、插孔;5、一号锥钉;6、一号环;7、移动环;8、螺纹槽;9、圆杆;10、二号锥钉;11、弹簧;12、插柱;13、二号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此外“连通”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通。其中,“固定”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位用语,例如,“内”、“外”、“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位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4,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包括:
圆筒3和连接板2,连接板2的中心处开设有与圆筒3相互适配的圆孔,连接板2的内壁与圆筒3的顶部外侧固定连接,圆筒3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有圆板,圆筒3的底部为开放处,圆筒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便于插入平面的一号锥钉5;
转动机构,转动机构设置在圆筒3内便于对锚杆进行固定;
插入机构,插入机构设置在转动机构上用于对锚杆进行固定。
在锚杆上设置转动和插入机构,使得在将圆筒3插入后,方便对移动环7进行升降,可以带动圆筒3上的倒刺并将其伸出,便于对锚杆进行使用,也使得在将圆筒3插入后,可以方便对圆筒3进行固定,也方便对圆筒3进行拆卸,进而保证锚杆的循环使用,降低成本。
参照图1-图3,转动机构包括圆杆9、两个螺纹槽8和两个移动环7,圆杆9设置在圆筒3的内部,圆杆9的一端贯穿圆板的底部并延伸至圆板的顶部,圆杆9与圆板转动连接,圆杆9的另一端与一号锥钉5的顶部转动连接,两个螺纹槽8均设置在圆杆9上,两个移动环7均套设在同一个圆杆9上,两个移动环7的内壁与螺纹槽8螺纹连接,两个移动环7均设置为平顶锥形。
将圆筒3通过一号锥钉5插入基坑的平面内,然后转动圆杆9,圆杆9带动螺纹槽8进行转动,螺纹槽8带动移动环7进行升降,这样使得在将圆筒3插入后,方便对移动环7进行升降,可以带动圆筒3上的倒刺并将其伸出,便于对锚杆进行使用。
参照图2-图4,插入机构包括多个插柱12、多个插孔4和多个二号环13,多个插柱12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移动环7的外侧相互契合并分别与两个移动环7的外侧紧贴,多个插孔4均设置在同一个圆筒3上,多个插柱12的另一端均延伸至插孔4内,多个二号环13均与同一个圆筒3的内壁固定连接,多个二号环13分别设置在多个插孔4处,多个二号环13分别滑动套设在多个插柱12上。
平顶锥形的移动环7外侧带动插柱12的一端滑动,并通过二号环13和插孔4将插柱12伸出,这样使得在将圆筒3插入后,可以方便对圆筒3进行固定,也方便对圆筒3进行拆卸,进而保证锚杆的循环使用,降低成本。
实施例2
参照图1-图4,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包括:
圆筒3和连接板2,连接板2的中心处开设有与圆筒3相互适配的圆孔,连接板2的内壁与圆筒3的顶部外侧固定连接,圆筒3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有圆板,圆筒3的底部为开放处,圆筒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便于插入平面的一号锥钉5;
转动机构,转动机构设置在圆筒3内便于对锚杆进行固定;
插入机构,插入机构设置在转动机构上用于对锚杆进行固定。
在锚杆上设置转动和插入机构,使得在将圆筒3插入后,方便对移动环7进行升降,可以带动圆筒3上的倒刺并将其伸出,便于对锚杆进行使用,也使得在将圆筒3插入后,可以方便对圆筒3进行固定,也方便对圆筒3进行拆卸,进而保证锚杆的循环使用,降低成本。
参照图1-图3,转动机构包括圆杆9、两个螺纹槽8和两个移动环7,圆杆9设置在圆筒3的内部,圆杆9的一端贯穿圆板的底部并延伸至圆板的顶部,圆杆9与圆板转动连接,圆杆9的另一端与一号锥钉5的顶部转动连接,两个螺纹槽8均设置在圆杆9上,两个移动环7均套设在同一个圆杆9上,两个移动环7的内壁与螺纹槽8螺纹连接,两个移动环7均设置为平顶锥形。
将圆筒3通过一号锥钉5插入基坑的平面内,然后转动圆杆9,圆杆9带动螺纹槽8进行转动,螺纹槽8带动移动环7进行升降,这样使得在将圆筒3插入后,方便对移动环7进行升降,可以带动圆筒3上的倒刺并将其伸出,便于对锚杆进行使用。
参照图2-图4,插入机构包括多个插柱12、多个插孔4和多个二号环13,多个插柱12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移动环7的外侧相互契合并分别与两个移动环7的外侧紧贴,多个插孔4均设置在同一个圆筒3上,多个插柱12的另一端均延伸至插孔4内,多个二号环13均与同一个圆筒3的内壁固定连接,多个二号环13分别设置在多个插孔4处,多个二号环13分别滑动套设在多个插柱12上。
平顶锥形的移动环7外侧带动插柱12的一端滑动,并通过二号环13和插孔4将插柱12伸出,这样使得在将圆筒3插入后,可以方便对圆筒3进行固定,也方便对圆筒3进行拆卸,进而保证锚杆的循环使用,降低成本。
参照图2-图4,多个二号环13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弹簧11,多个弹簧1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一号环6,多个一号环6均固定套设在插柱12上,多个弹簧11均位于圆筒3的内部。
在插柱12上设置弹簧11,使得在将移动环7进行升降时,可以将插柱12自动回弹,进而方便对插柱12收缩,便于对锚杆进行拆卸。
参照图2-图4,多个插柱12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二号锥钉10,多个二号锥钉10分别位于多个插孔4内。
在插柱12上设置二号锥钉10,使得在对插柱12伸出时,更加省力,便于对圆筒3固定,同时保证建筑建造过程的稳固。
参照图1-图2,圆杆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板1,转动板1位于连接板2的正上方。
在圆杆9上设置了转动板1,使得在对圆杆9进行转动时,更加方便,在转动圆杆9较为费力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扳手转动转动板1,进而方便对圆杆9进行转动。
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为:具体使用时,将圆筒3通过一号锥钉5插入基坑的平面内,然后转动圆杆9,圆杆9带动螺纹槽8进行转动,螺纹槽8带动移动环7进行升降,这样使得在将圆筒3插入后,方便对移动环7进行升降,可以带动圆筒3上的倒刺并将其伸出,便于对锚杆进行使用,由于在圆杆9上设置了转动板1,使得在对圆杆9进行转动时,更加方便,在转动圆杆9较为费力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扳手转动转动板1,进而方便对圆杆9进行转动,接着平顶锥形的移动环7外侧带动插柱12的一端滑动,并通过二号环13和插孔4将插柱12伸出,这样使得在将圆筒3插入后,可以方便对圆筒3进行固定,也方便对圆筒3进行拆卸,进而保证锚杆的循环使用,降低成本,在插柱12上设置弹簧11,使得在将移动环7进行升降时,可以将插柱12自动回弹,进而方便对插柱12收缩,便于对锚杆进行拆卸,在插柱12上设置二号锥钉10,使得在对插柱12伸出时,更加省力,便于对圆筒3固定,同时保证建筑建造过程的稳固。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6)

1.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其特征在于,包括:
圆筒(3)和连接板(2),所述连接板(2)的中心处开设有与圆筒(3)相互适配的圆孔,所述连接板(2)的内壁与圆筒(3)的顶部外侧固定连接,所述圆筒(3)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有圆板,所述圆筒(3)的底部为开放处,所述圆筒(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便于插入平面的一号锥钉(5);
转动机构,转动机构设置在圆筒(3)内便于对锚杆进行固定;
插入机构,插入机构设置在转动机构上用于对锚杆进行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圆杆(9)、两个螺纹槽(8)和两个移动环(7),所述圆杆(9)设置在圆筒(3)的内部,所述圆杆(9)的一端贯穿圆板的底部并延伸至圆板的顶部,所述圆杆(9)与圆板转动连接,所述圆杆(9)的另一端与一号锥钉(5)的顶部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螺纹槽(8)均设置在圆杆(9)上,两个所述移动环(7)均套设在同一个圆杆(9)上,两个所述移动环(7)的内壁与螺纹槽(8)螺纹连接,两个所述移动环(7)均设置为平顶锥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机构包括多个插柱(12)、多个插孔(4)和多个二号环(13),多个所述插柱(12)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移动环(7)的外侧相互契合并分别与两个移动环(7)的外侧紧贴,多个所述插孔(4)均设置在同一个圆筒(3)上,多个所述插柱(12)的另一端均延伸至插孔(4)内,多个所述二号环(13)均与同一个圆筒(3)的内壁固定连接,多个所述二号环(13)分别设置在多个插孔(4)处,多个所述二号环(13)分别滑动套设在多个插柱(1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二号环(13)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弹簧(11),多个所述弹簧(1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一号环(6),多个所述一号环(6)均固定套设在插柱(12)上,多个所述弹簧(11)均位于圆筒(3)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插柱(12)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二号锥钉(10),多个所述二号锥钉(10)分别位于多个插孔(4)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杆(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板(1),所述转动板(1)位于连接板(2)的正上方。
CN202322554106.3U 2023-09-20 2023-09-20 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 Active CN2209278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54106.3U CN220927875U (zh) 2023-09-20 2023-09-20 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54106.3U CN220927875U (zh) 2023-09-20 2023-09-20 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27875U true CN220927875U (zh) 2024-05-10

Family

ID=90938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54106.3U Active CN220927875U (zh) 2023-09-20 2023-09-20 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278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64458B (zh) 一种具有伸缩头的抗浮锚杆及施工方法
CN203795942U (zh) 一种杆塔加强支撑结构
CN209933989U (zh) 一种武术训练用梅花桩便装结构
CN220927875U (zh) 一种仿古建筑基坑支护杆
CN216476366U (zh) 建筑工程施工用的模板支护结构
CN216840759U (zh) 一种建筑物的加固纠偏结构
CN112523491B (zh) 一种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外挂模板
KR101043784B1 (ko) 설립식 지주
CN207298083U (zh) 一种石油管道支架
CN201614733U (zh) 升降可调式t字形相交钢管的连接扣件
CN220248125U (zh) 一种具有稳固支撑力的隧道支护结构
CN214301401U (zh) 一种新型园林施工指示牌
CN221032664U (zh) 一种隧道钢拱架支撑装置
CN111622485A (zh) 一种烟囱内衬砌筑施工作业平台及其施工方法
CN202520239U (zh) 锚杆机作业平台装置
CN214461802U (zh) 钢筋混凝土柱
CN217106460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基坑防护结构
CN216238525U (zh) 大直径钢管立柱桩快速定位调垂装置
CN219753814U (zh) 一种基于bim装配式建筑设计用的绿色建筑构件
CN217781779U (zh) 挂篮悬浇边跨现浇段支架结构
CN210421106U (zh) 一种基坑开挖防护吊运棚
CN219219089U (zh) 桩基的固定结构
CN219387443U (zh) 一种结构稳固的庭院休闲帐篷
CN215443469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安防装置
CN215565925U (zh) 一种用于水电工程竖井的支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