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13847U -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13847U
CN220913847U CN202322366881.6U CN202322366881U CN220913847U CN 220913847 U CN220913847 U CN 220913847U CN 202322366881 U CN202322366881 U CN 202322366881U CN 220913847 U CN220913847 U CN 2209138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 plate
positioning
film layer
display modul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6688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雪飞
王伯长
耿仕新
李会艳
刘淼
张宇
王璐璐
周义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6688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138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138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138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其中,显示模组包括:背板,包括本体和侧板,侧板连接于本体的边沿,侧板设置有贯通的定位孔;背光模块,包括膜层组件,膜层组件与本体相对设置,膜层组件的外侧边沿设置有定位凸台,定位凸台卡设于定位孔内;中框,围设于背板的外围,中框设置有贯通的避让孔,避让孔与定位孔正对设置。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提升了显示模组的可靠性和信赖性,还有利于缩小显示模组的边框,提升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飞速发展,不同尺寸类别显示器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显示屏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传统商超市场、家居货柜等货架通常采用纸质标签来展示商品信息,箱柜外观边框的样式单一,不利于市场商品资源池的拓展。
相关术中的大长宽比的显示模组,例如尺寸为47.1寸的条屏模组,在信赖性试验中存在漏光现象,且在采用超窄边框设计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膜材褶皱、爆灯、机械变形等不良现象,无法在实际中应用于箱柜外观边框显示商品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以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一项或更多项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背板,包括本体和侧板,侧板连接于本体的边沿,侧板设置有贯通的定位孔;背光模块,包括膜层组件,膜层组件与本体相对设置,膜层组件的外侧边沿设置有定位凸台,定位凸台卡设于定位孔内;中框,围设于背板的外围,中框设置有贯通的避让孔,避让孔与定位孔正对设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中框的外侧表面设置有遮光胶带,且遮光胶带遮挡避让孔的至少部分。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遮光胶带具有与避让孔的至少部分正对设置的可活动区域,可活动区域在与定位凸台抵接的情况下可活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定位孔和定位凸台分别为在背板的周向上对应设置的多个,定位孔和定位凸台之间具有预设间隙;其中,第一定位孔和对应的第一定位凸台之间具有第一预设间隙,第二定位孔和对应的第二定位凸台之间具有第二预设间隙,第一预设间隙小于第二预设间隙。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背板的沿宽度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侧板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避让孔与两个第一侧板上的第一定位孔对应设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背板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侧板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第一定位孔在第二侧板的延伸方向上居中设置,第二侧板远离膜层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固定胶带,固定胶带粘接于第一定位孔内的第一定位凸台的外侧表面以及第二侧板远离膜层组件的外侧表面。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背光模块还包括背光源和导光板,背光源设置于背板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导光板在背板的宽度方向上与背光源相对设置,膜层组件与导光板正对设置,膜层组件包括第一扩散膜层和第二扩散膜层,第二扩散膜层位于第一扩散膜层的远离导光板的一侧;其中,第一扩散膜层具有遮光区域,遮光区域的至少部分延伸至背光源远离背板的本体的一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背光源包括沿背板的长度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的多个发光单元,每个发光单元在第一扩散膜层上的光线投射区域均位于遮光区域内;其中,发光单元与膜层组件对应的显示区域边缘的间距与相邻发光单元的间距的比值小于或等于0.5。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背光源包括至少一个发光模块,发光模块包括多个发光单元和线束连接器,多个发光单元沿背板的长度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于背板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线束连接器位于发光模块的两个端部之间;其中,背板的本体设有接线孔,线束连接器穿设于接线孔。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发光模块包括在背板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发光模块和第二发光模块,背板设置有与第一发光模块的线束连接器对应的第一接线孔和与第二发光模块的线束连接器对应的第二接线孔;其中,第一发光模块与第一接线孔远离第二接线孔一侧的内侧边缘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发光模块与第一接线孔的邻近第二接线孔一侧的内侧边缘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和/或,第二发光模块与第二接线孔的远离第一接线孔一侧的内侧边缘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二发光模块与第二接线孔邻近第一接线孔一侧的内侧边缘的距离为第四距离,第三距离小于第四距离。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该显示模组还包括:前框,包括外包围框和前侧边框,外包围框围设于中框的外围,前侧边框连接于外包围框的远离背板的一侧;显示面板,与膜层组件相对设置且位于膜层组件的远离背板的一侧,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和柔性线路板,柔性线路板设置于膜层组件的一侧,柔性线路板具有弯折区域且两端分别与阵列基板和背板电连接;其中,阵列基板的边缘与外包围框的内壁的间距与弯折区域对应的弧高的差值大于或等于0.3mm。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本体设置有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为环状且邻近本体的外侧边沿设置,第二加强筋为至少一个且沿本体的长度方向布置,第一加强筋围设于至少一个第二加强筋的外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该显示模组还包括:盖板,设于背板的远离膜层组件的一侧,盖板包括朝向背板的方向凸起的至少一个定位凸部,定位凸部抵接于背板的外侧表面并通过紧固件与背板固定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该显示模组还包括:前框,设于膜层组件的远离背板的一侧,前框包括位于背板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外侧的第一边框,第一边框的边缘设有卡接部,卡接部和第一边框的边缘的连接处设有避位孔;其中,盖板还包括与卡接部外侧壁的至少部分搭接的第一折弯部,第一折弯部的边缘设有卡勾,卡勾位于避位孔内并与卡接部的边缘形成卡接配合。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避位孔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边沿和第二内侧边沿,卡勾在第一内侧边沿和第二内侧边沿之间居中设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盖板还包括与第一折弯部相对设置的第二折弯部,第二折弯部的端部与背板的外侧表面间隔设置,且第二折弯部的端部与背板的外侧表面的间距大于第二折弯部的形变量。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上述任一种实施方式的显示模组。
根据本申请的技术,通过在中框上设置与背板的定位孔位置对应的避让孔,在显示模组的工作环境温度升高导致膜层组件发生膨胀的情况下,膜层组件的定位凸台可以由定位孔延伸至避让孔内,从而为膜层组件预留了膨胀间隙,避免了中框对膨胀后的膜层组件产生干涉,进而避免膜层组件在中框的干涉下产生褶皱的现象发生,由此,提升了膜层组件的平展性,从而提升了显示模组的可靠性和信赖性。并且,通过在背板以及中框分别开设定位孔和避让孔的方式形成膨胀间隙,能够充分利用背板和中框的厚度空间,无需增加背板或者中框的尺寸预留其他间隙供膜层组件膨胀,从而有利于缩小显示模组的边框尺寸,进而提升显示效果。
上述概述仅仅是为了说明书的目的,并不意图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除上述描述的示意性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之外,通过参考附图和以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进一步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将会是容易明白的。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除非另外规定,否则贯穿多个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元素。这些附图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的。应该理解,这些附图仅描绘了根据本申请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而不应将其视为是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爆炸示意图;
图2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A至图3C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膜层组件与背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4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导光板与膜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A示出本申请一个具体示例中导光板与膜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B示出本申请另一个具体示例中导光板与膜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A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背光源与背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7B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线束连接器与接线孔的装配示意图;
图8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上的应力分布标识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柔性线路板的分布示意图;
图1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柔性线路板的分布示意图;
图12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前框与柔性线路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13A至图13C示出柔性线路板的在承受应力的情况下发生褶皱的示意图;
图14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盖板与背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15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盖板的第一折弯部与前框的装配示意图;
图16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盖板的第二折弯部与背板的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显示模组1;
背板10;本体11;第一加强筋111;第二加强筋112;应力分布标识线112a;接线孔113;第一接线孔113a;第二接线孔113b;侧板12;第一侧板121;第二侧板122;定位孔13;第一定位区域141;第二定位区域142;电路板15;
背光模块20;膜层组件21;第一扩散膜层211;遮光区域211a;第二扩散膜层212;定位凸台22;背光源23;发光单元23a;发光模块231;线束连接器232;第一线束连接器232a;第二线束连接器232b;导光板24;反光板25;
中框30;框本体30a;支撑凸台30b;避让孔31;
遮光胶带40;可活动区域40a;刀口线41;固定胶带42;
前框50;外包围框50a;前侧边框50b;第一边框51;卡接部511;避位孔512;
显示面板60;柔性线路板61;阵列基板62;
盖板70;定位凸部71;第一折弯部72;卡勾721;第二折弯部73。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下面参照图1至图16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
图1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的爆炸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一个具体示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可以包括盖板70、背板10、背光模块20、中框30、显示面板60和前框50。盖板70设置于背板10的背离显示模组1显示方向的一侧。背光模块20设置于背板10的朝向显示模组1的显示方向的一侧,背光模块20具体包括背光源23、反光板25、导光板24和膜层组件21,其中,背光源23可以采用侧入式设计,且设置于背板10位于地侧的侧板并与导光板24对应设置,反光板25、导光板24以及膜层组件21在显示模组1的显示方向上依次设置。显示面板60设置于背光模块20的远离背板10的一侧。中框30围设于背板10的外周,前框50包括围设于中框30外周的外包围框和位于显示模组1前侧的前侧边框。
图2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包括背板10、背光模块20和中框30。背板10包括本体11和侧板12,侧板12连接于本体11的边沿,侧板12设置有贯通的定位孔13。背光模块20包括膜层组件21,且膜层组件21与本体11相对设置,膜层组件21的外侧边沿设置有定位凸台22,定位凸台22卡设于定位孔13内。中框30围设于背板10的外围,中框30设置有贯通的避让孔31,避让孔31与定位孔13正对设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具体可以为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模组。更为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可以是超大长宽比的显示模组1,例如可以是显示区域长宽比为19.2:1(877.824mm*45.72mm)的长条形显示模组。如此设置,能够实现显示模组1在一些特殊场景下的应用,例如可以安装于箱体、柜体的边沿用于显示商品信息,从而替代传统的纸质标签,从而丰富了箱柜边框展示的多样可变性,还有利于商品资源池的拓展。
示例性地,膜层组件21可以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光学膜层,例如可以包括增光层、聚光层和散光层等。膜层组件21与本体11相对设置,定位凸台22由膜层组件21的外侧边沿向外凸起形成,且定位凸台22的位置与定位孔13的位置对应设置。如图3A和图3B所示,定位孔13在侧板12的厚度方向上贯穿侧板12设置,为了便于膜层组件21在背板10上的装配,定位孔13在侧板12所在的平面方向上由侧板12的外侧边沿向内凹陷形成。如此设置,膜层组件21可以沿定位孔13的凹陷方向朝向背板10移动,以使定位凸台22卡设于对应的定位孔13内,从而提升膜层组件21在背板10上的装配便利性。
如图4所示,背板10包括本体11和侧板12,侧板12连接于本体11的外侧边沿。本体11的外轮廓形状大致呈矩形,侧板12可以包括第一侧板121和第二侧板122,其中,第一侧板12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本体11的宽度方向且连接于本体11的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外侧边沿,第二侧板12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本体11的长度方向且连接于本体11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外侧边沿。
可以理解的是,定位孔13用于在侧板12的延伸方向上对定位凸台22进行限位,从而实现膜层组件21在背板10上的定位。例如,通过背板10的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121上的定位孔13与膜层组件21的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外侧边沿上的定位凸台22之间的限位配合,能够实现膜层组件21在背板10的宽度方向上的定位;以及,通过背板10的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122上的定位孔13与膜层组件21的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外侧边沿上的定位凸台22之间的限位配合,能够实现膜层组件21在背板10的长度方向上的定位。如此设置,提高了膜层组件21在背板10上的定位效果,也提升了膜层组件21与背板1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中框30包括围设于背板10外侧的框本体30a以及由框本体30a的内侧表面向内延伸的支撑凸台30b,支撑凸台30b与背板10的本体11间隔设置。其中,显示模组1的背光模块20设置于支撑凸台30b与背板10的本体11之间,显示模组1的显示面板60设置于支撑凸台30b的背离背板10的本体11的一侧。更为具体地,定位孔13设置于框本体30a的壁体,且在框本体30a的壁体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框本体30a的壁体。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避让孔31与定位孔13正对设置,以使避让孔31与定位孔13相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该示例中显示模组1的长宽比较大,比如膜层组件21的长度尺寸可以为880mm、宽度尺寸可以为60mm,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膜层组件21在长度方向上的膨胀尺寸大致为2.2mm,但在宽度方向上的膨胀尺寸不足0.15mm,可见膜层组件21在长度方向上的膨胀尺寸远大于在宽度方向上的膨胀尺寸,因此膜层组件21因膨胀导致发生褶皱的风险主要源自膜层组件21在长度方向上受到的其他部件的干涉。基于此,至少在中框30的框本体30a的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壁体上设置有避让孔31,且避让孔31与背板10的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121上的定位孔13正对设置,由此,当膜层组件21在长度方向上发生大尺寸膨胀时,可以为长度方向两侧的定位凸台22预留充足的膨胀间隙,从而避免中框30对膨胀后的膜层组件21产生干涉,进而降低膜层组件21发生褶皱的概率。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通过将避让孔31与定位孔13正对设置,能够使避让孔31与定位孔13连通。如此设置,在显示模组1的工作环境温度升高导致膜层组件21发生膨胀的情况下,膜层组件21的定位凸台22可以由定位孔13延伸至避让孔31内,从而为膜层组件21预留了膨胀间隙,避免了中框30对膨胀后的膜层组件21产生干涉,进而避免膜层组件21在中框30的干涉下产生褶皱的现象发生,由此,提升了膜层组件21的平展性,从而提升了显示模组1的可靠性和信赖性。并且,通过在背板10以及中框30分别开设定位孔13和避让孔31的方式形成膨胀间隙,能够充分利用背板10和中框30的厚度空间,无需增加背板10或者中框30的尺寸预留其他间隙供膜层组件21膨胀,有利于缩小显示模组1的边框尺寸,进而提升显示效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中框30的外侧表面设置有遮光胶带40,且遮光胶带40遮挡避让孔31的至少部分。
示例性地,遮光胶带40粘设于中框30的框本体30a的外侧表面,且遮光胶带40完全覆盖避让孔31。其中,遮光胶带40具体可以采用单面胶带,且单面胶带的至少一侧表面通过印刷工艺制备有黑膜层,以阻挡光线通过从而实现遮光效果。
如此设置,一方面提升了显示模组1的密封性,能够避免外部的异物进入显示模组1的内部,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背光模块20产生的光线通过定位孔13和避让孔31溢出,从而降低显示模组1发生漏光现象的概率。
可选地,如图2所示,遮光胶带40具有与避让孔31的至少部分正对设置的可活动区域40a,可活动区域40a在与定位凸台22抵接的情况下可活动。
示例性地,遮光胶带40具有经切割形成的刀口线41,以将遮光胶带40划分为相连的固定区域和可活动区域40a,其中,固定区域粘接于中框30的框本体30a的外侧表面,可活动区域40a与避让孔31的至少部分正对设置。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刀口线41包括相连的第一直线段411和第二直线段412,第一直线段411的延伸方向与膜层组件21的外侧边沿的延伸方向相平行,第二直线段412的延伸方向与膜层组件21所在平面相垂直的方向平行。其中,第一直线段411与避让孔31的邻近背板10的内侧边缘的间距为0.15至0.25mm。
可以理解的是,在膜层组件21发生膨胀的情况下,膜层组件21的定位凸台22的端部位移至避让孔31内,并且有可能伸出避让孔31与遮光胶带40的可活动区域40a抵接,可活动区域40a在定位凸台22的抵接下向外活动,从而避免遮光胶带40对受热膨胀下向外延伸的定位凸台22产生干涉。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模组1还可以包括围设于中框30外侧的前框,中框30的框本体30a的外侧表面与前框的内侧表面之间形成有装配间隙。由于遮光胶带40的可活动区域40a不会对定位凸台22产生干涉,在膜层组件21发生膨胀的情况下,定位凸台22的端部可以穿过避让孔31位移至装配间隙中,从而进一步增大膜层组件21的膨胀间隙。举例而言,中框30的框本体30a的厚度可以为0.7mm,中框30的框本体30a的外侧表面与前框的内侧表面之间的装配间隙的尺寸可以为0.2mm,由此,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能够为膜层组件21预留0.9mm的膨胀间隙,相比于利用膜层组件21和背板10的内侧表面之间的间隙形成0.9mm的膨胀间隙,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能够至少减小0.9mm的边框宽度,从而进一步优化显示模组1的超窄边框设计。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3B所示,定位孔(图4未示出)和定位凸台(图4未示出)分别为在背板10的周向上对应设置的多个,其中,多组定位孔和定位凸台分别分布于图4中背板的第一定位区域141和第二定位区域142,定位孔13和定位凸台22之间具有预设间隙D。其中,第一定位孔和对应的第一定位凸台之间具有第一预设间隙,第二定位孔和对应的第二定位凸台之间具有第二预设间隙,第一预设间隙小于第二预设间隙。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定位孔13和定位凸台22之间的间隙指的是,定位孔13的内侧边缘与定位凸台22的外侧表面之间的间隙。其中,第一定位孔的尺寸可以小于第二定位孔的尺寸,以使第一定位孔与第一定位凸台之间的第一预设间隙小于第二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凸台之间的第二预设间隙。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定位孔与第一定位凸台之间的限位配合,用于对膜层组件21实现精定位;第二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凸台之间的限位配合,用于对膜层组件21实现粗定位。
示例性地,第一定位孔和第一定位凸台的第一预设间隙可以为0.8至1.2mm,第二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凸台之间的第二预设间隙可以大于1.2mm。优选地,第一预设间隙可以为1mm。更为具体地,第二预设间隙可以根据如下公式确定:Gap≥S*α*|δT|,其中,Gap用于表示第二预设间隙,S用于表示第二定位孔与第一定位孔之间的距离,α用于表示膜层组件21的线膨胀系数,|δT|用于表示显示模组1所处的工作环境的最大温度变化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膜层组件20在不同位置处的形变量相应设置。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4所示,背板10的外侧边沿包括多个第一定位区域141和多个第二定位区域142。其中,背板10的沿宽度方向延伸的两个侧边沿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定位区域141,且第一定位区域141居中设置,背板10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一个侧边沿设有一个第一定位区域141和两个第二定位区域142,第一定位区域141居中设置,且两个第二定位区域142位于第一定位区域141的两侧。其中,第一定位孔和第一定位凸台位于第一定位区域141,第二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凸台位于第二定位区域142。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在显示模组1采用大长宽比设计的情况下,能够根据膜层组件21在不同位置处膨胀尺寸的不同,对应的设置定位孔13和定位凸台22的预设间隙,从而提升不同位置处的定位孔13和对应的定位凸台22之间的配合效果,进而提高膜层组件21在发生膨胀情况下的定位可靠性。
可选地,背板10的沿宽度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侧板121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避让孔31与两个第一侧板121上的第一定位孔对应设置。背板10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侧板122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第一定位孔在第二侧板122的延伸方向上居中设置。
示例性地,背板10的沿宽度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侧板121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定位孔,且第一定位孔在第一侧板121的延伸方向上居中设置。背板10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二侧板122中,邻近背光模块20的背光源23的第二侧板122设有两个第二定位孔和一个第一定位孔,该第一定位孔在第二侧板122的延伸方向上居中设置,且两个第二定位孔分别位于该第一定位孔的相对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显示模组1采用超大长宽比设计的情况下,由于显示模组1的长度尺寸远大于宽度尺寸,例如显示模组1的长度尺寸可以接近于1000mm但宽度尺寸却不足60mm,因此膜层组件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区域强度不足容易发生弯曲形变,导致膜层组件21长度方向上居中设置的第一定位凸台22容易脱离背板10上的第一定位孔,从而导致定位失效。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C所示,第二侧板122远离膜层组件21的一侧设置有固定胶带42,固定胶带42粘接于第一定位孔内的第一定位凸台22的外侧表面以及第二侧板122远离膜层组件21的外侧表面。如此设置,提高了膜层组件21长度方向上的中部区域与背板10之间的连接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膜层组件21在背板10上的定位效果。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固定胶带42在膜层组件21发生膨胀的情况下对延伸后的第一定位凸台产生干涉,固定胶带42在位于第一定位凸台和第二侧板122之间预留有缓冲部分,且缓冲部分处于松弛状态(即非张紧状态),以使固定胶带42能够在膨胀后的第一定位凸台的抵接下延展,避免固定胶带42对延伸后的第一定位凸台形成阻挡,从而确保了膜层组件20在膨胀状态下的平展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背光模块20还包括背光源23和导光板24,背光源23设置于背板10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122,导光板24在背板10的宽度方向上与背光源23相对设置,膜层组件21与导光板24正对设置,膜层组件21包括第一扩散膜层211和第二扩散膜层212,第二扩散膜层212位于第一扩散膜层211的远离导光板24的一侧;其中,第一扩散膜层211具有遮光区域211a,遮光区域211a的至少部分延伸至背光源23远离背板10的本体11的一侧。此外,背光模块20还可以包括位于导光板24的远离膜层组件21一侧的反光板25。
可选地,背光源23包括沿背板10的长度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的多个发光单元23a,每个发光单元23a在第一扩散膜层211上的光线投射区域均位于遮光区域211a内;其中,发光单元23a与膜层组件21对应的显示区域边缘的间距与相邻发光单元23a的间距的比值小于或等于0.5。
示例性地,背光源23可以采用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灯条,LED灯条包括多个并排且间隔布置的LED单元(即发光单元23a)。导光板24用于对背光源23发出的光线进行扩散,以形成朝向显示面板60出射的面光源。第一扩散膜层211的遮光区域211a设置有遮光涂层,遮光涂层可以为通过印刷工艺制备而成的丝印黑边膜层,用于阻挡背光源23发出的光线。
可以理解的是,LED单元的光型近似朗伯体,由于LED单元的出光角度固定,导光板24入光侧的光强叠加混光时,若混光距离不足,会在导光板24边沿区域出现亮暗不均的现象,该现象称为暗影不良(Hot spot)现象。另外,如图6所示,在LED单元发出的大角度光线入射至导光板24与膜层组件21之间的间隙的情况下,也会导致上述的暗影不良现象。
在一种实施例中采用增大A/P值以及在膜层组件21上设置遮光区域211a的方式来改善暗影不良现象。其中,A值表示LED单元与显示区域边缘的距离,具体为LED单元与导光板24入光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和导光板24入光侧边缘与显示区域边缘之间的距离之和,P值表示相邻两个LED单元的中心之间的距离,A/P值通常设置在0.8以上。但是,为了增大A/P值,相关技术中通常需要增大A值,相应地需要增大背光源23与导光板24入光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从而不利于实现显示模组1的窄边框设计。
例如,为了实现窄边框设计,LED单元与导光板24入光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为0.25mm,LED单元与显示区域边缘之间的距离可以为3.9mm。为了减少LED单元的数量,LED单元的长度为7.00mm,相邻LED单元之间的距离为7.84mm。由此,LED单元与显示区域边缘之间的距离和相邻LED单元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为3.9/7.84=0.497,A/P值小于0.5。
进一步地,LED单元的宽度为2.0mm,LED单元发光面宽度为1.4mm,由于LED单元的发光面边缘与导光板24邻近膜层组件21一侧的表面平齐设置,因此发光面边缘与导光板24邻近膜层组件21一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0.3mm,LED单元的出光角度为120度(单侧出光角度为60度)。如图6A所示,一种实施例中,膜层组件21的边缘通常与导光板24入光侧边缘平齐设置,理想状态下设置于膜层组件21的遮光区域211a能够对发光单元23a发出的大角度光线实现遮挡,从而改善暗影不良现象。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显示模组1在实际组装过程中存在组装公差、LED打件公差、背板10段差等,在LED单元与导光板24入光侧边缘的间距较大或者LED单元的发光面边缘与导光板24邻近膜层组件21一侧的表面存在段位差时,如图6B所示,LED单元发出的大角度光线可能会出射至导光板24邻近膜层组件21的一侧,并且中框30的支撑凸部也无法对大角度光线形成遮挡,导致仍然存在暗影不良现象。
针对上述情况,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通过将第一扩散膜层211的遮光区域211a延伸至背光源23的远离背板10的本体11的一侧,以使遮光区域211a能够有效遮挡发光单元23a发出的大角度光线,避免了发光单元23a发出的大角度光线出射至导光板24邻近膜层组件21的一侧,从而改善上述情况中的暗影不良现象,显著提升显示效果。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扩散膜层211延伸至发光单元23a的远离背板10的本体11的一侧,且第一扩散膜层211与发光单元23a在背板10上的正投影的交叠区域的尺寸为0.35mm,遮光区域211a的边缘与第一扩散膜层211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0.2mm。并且,考虑到发光单元23a与导光板24入光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为0.25mm,导光板24的尺寸公差为0.25mm,背板10尺寸公差为0.2mm,发光单元23a与导光板24入光侧边缘之间的极限距离为0.7mm,为了确保发光单元23a在第一扩散膜层211上的光线投射区域能够位于遮光区域211a内,遮光区域211a的尺寸至少为1.64mm,例如可以设置为2mm。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7A和图7B所示,背光源23包括至少一个发光模块231,发光模块231包括多个发光单元23a和线束连接器232,多个发光单元23a沿背板10的长度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于背板10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122,线束连接器232位于发光模块231的两个端部之间;其中,背板10的本体11设有接线孔113,线束连接器232穿设于接线孔113。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线束连接器232用于为多个发光单元23a接入供电线束。背板10的本体11开设有与线束连接器232位置对应的接线孔113,用于供线束连接器232从本体11的安装背光源23的一侧穿过并伸入至本体11的另一侧。更为具体地,背光源23安装于本体11的邻近膜层组件21的一侧,本体11的远离膜层组件21的一侧用于安装电路板15,穿设于接线孔113的线束连接器232与电路板15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在采用超大长宽比设计的情况下,由于背板10的长度尺寸远大于宽度尺寸,为了确保背板10的结构强度需要避免在背板10的中间位置开设接线孔113,因此需要对应的设置线束连接器232在发光模块231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其中,线束连接器232位于发光模块231的两个端部之间,指的是线束连接器232位于发光模块231的非端部位置,可以是除了发光模块231的两个端部位置以外的其他任意位置。
举例而言,发光模块231可以设置为两个,且两个发光模块231沿背板10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且两个发光模块231邻接的位置位于本体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每个发光模块231的线束连接器232可以设置于除发光模块231的两个端部以外的任意位置,以避免与线束连接器232对应的接线孔113开设于本体11的中间位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7B所示,线束连接器232与接线孔113的两个相对的内侧边缘的距离不相等。具体地,至少一个发光模块231包括在背板10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发光模块和第二发光模块,背板10设置有与第一发光模块的第一线束连接器232a对应的第一接线孔113a和与第二发光模块的第二线束连接器232b对应的第二接线孔113b;其中,第一线束连接器232a与第一接线孔113a远离第二接线孔113b一侧的内侧边缘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第一线束连接器232a与第一接线孔113a的邻近第二接线孔113b一侧的内侧边缘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第一距离D1小于第二距离D2;和/或,第二线束连接器232b与第二接线孔113b的远离第一接线孔113a一侧的内侧边缘的距离为第三距离D3,第二线束连接器232b与第二接线孔113b邻近第一接线孔113a一侧的内侧边缘的距离为第四距离D4,第三距离D3小于第四距离D4。
示例性地,第一发光模块和第二发光模块可以分别为LED灯条,第一发光模块和第二发光模块在图7A中所示的长度方向上邻接设置,且第一发光模块位于第二发光模块的左侧。第一线束连接器232a与第一接线孔113a的左内侧边缘之间的第一距离D1可以为0.1mm,第一线束连接器232a与第一接线孔113a的右内侧边缘之间的第二距离D2可以为1mm,第二线束连接器232b与第二接线孔113b的右内侧边缘之间的第三距离D3可以为0.1mm,第二线束连接器232b与第二接线孔113b的左内侧边缘之间的第四距离D4可以为1mm。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确保背光源23的结构紧凑性和定位可靠性,需要确保第一发光模块和第二发光模块相互邻接的端部紧贴设置。在第一发光模块和第二发光模块的装配过程中,通过第一接线孔113a的远离第二接线孔113b一侧的内侧边缘对第一线束连接器232a的抵接,以及通过第二接线孔113b的远离第一接线孔113a一侧的内侧边缘对第二线束连接器232b的抵接,从而实现第一发光模块和第二发光模块端部的紧密贴合。基于此,通过将第一距离D1设置为小于第二距离D2,以及将第三距离D3设置为小于第四距离D4,能够使第一接线孔113a的远离第二接线孔113b一侧的内侧边缘的公差要小于邻近第二接线孔113b一侧的内侧边缘的公差,第二接线孔113b的远离第一接线孔113a一侧的内侧边缘的公差要小于邻近第一接线孔113a一侧的内侧边缘的公差,以使第一接线孔113a的远离第二接线孔113b一侧的内侧边缘和第二接线孔113b的远离第一接线孔113a一侧的内侧边缘共同对第一发光模块和第二发光模块进行定位。由此,提升了第一发光模块231和第二发光模块231的装配可靠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本体11设置有第一加强筋111和第二加强筋112,第一加强筋111为环状且邻近本体11的外侧边沿设置,第二加强筋112为至少一个且沿本体11的长度方向布置,第一加强筋111围设于至少一个第二加强筋112的外围。
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提出了一种设置有加强筋的背板,加强筋包括沿背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横向加强筋以及沿背板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纵向加强筋,且每个纵向加强筋的端部分别与横向加强筋连接,从而将背板的用于支撑光学膜材一侧的表面划分为多个区域,由于对应的模具成型加工面过多,加工面之间由于制作公差等原因会存在公差,从而导致背板的用于支撑光学膜材一侧的表面的平整度较差,容易导致光学膜材与背光源对位不准进而引发爆灯现象。此外,由于横向加强筋靠近灯条过孔侧,加强效果较差,在背板发生机械振动和跌落的情况下还容易导致中部区域发生弯曲变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地,第一加强筋111可以设置于本体11的外侧边沿,且沿本体11的外侧边沿的周向延伸。第二加强筋112可以沿本体1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在本体11的宽度方向上居中设置,第二加强筋112的端部与第一加强筋111之间相互间隔。其中,第二加强筋11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且在第二加强筋112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第二加强筋112沿本体11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第一加强筋111和第二加强筋112可以通过挤料产生塑性变形成型,从而提升结构强度以保证背板10的结构强度。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第一加强筋111和第二加强筋112相互间隔设置,且相互之间没有连接部分,有利于保证背板10的用于支撑膜层组件21的平面的平整性。并且,第一加强筋111和第二加强筋112在背板10上的分布均匀,有利于提高背板10的应力分布均匀性。
可选地,如图9所示,第二加强筋112设置有多个应力分布标识线112a,多个应力分布标识线112a沿第二加强筋11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应力分布标识线112a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加强筋1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如此设置,在背板10的平整性不符合预设要求时,可以根据应力分布标识线112a对加工背板10的模具进行调整,从而降低了加工难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该显示模组1还包括前框50和显示面板60。前框50包括外包围框50a和前侧边框50b,外包围框50a围设于中框30的外围,前侧边框50b连接于外包围框50a的远离背板10的一侧。显示面板60与膜层组件21相对设置且位于膜层组件21的远离背板10的一侧,显示面板60包括阵列基板62和柔性线路板61,柔性线路板61设置于膜层组件21的一侧,柔性线路板61具有弯折区域且两端分别与阵列基板62和背板10电连接。其中,如图12和图13A所示,阵列基板62的边缘与外包围框50a的内壁的间距D与弯折区域对应的弧高W的差值大于或等于0.3mm。
示例性地,柔性线路板61可以为多个,多个柔性线路板61沿显示模组1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且位于膜层组件21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外侧边沿的一侧。更为具体地,柔性线路板61和背光源23分别设置于膜层组件21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柔性线路板61的一端弯折至膜层组件21的远离背板10的一侧并与显示面板60电连接,另一端弯折至膜层组件21的邻近背板10的一侧并与背板10上的电路板15电连接。柔性线路板61的位于两个端部之间的中部区域形成弯折区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柔性线路板61具体可以是覆晶薄膜(Chip On Flex,COF)。可以理解的是,覆晶薄膜通常为厚度是0.1mm且主要由PI膜(Polyimide Film,聚酰亚胺薄膜)为基材的薄膜。
如图13A所示,在实际组装情况下弯折区域并非是平整垂直的平面,而是位于圆弧起点A至圆弧终点B之间的弯折曲面AB,且弯折曲面AB大致呈弧形面。在前框50与中框30装配完成后,如图13B和图13C所示,当弯折曲面AB承受来自前框50的应力载荷时,应力载荷可以被分解为两个应力分量,其中一个应力分量为垂直于弯折曲面AB的中心切面的Z向载荷I,另一个分量为与弯折曲面AB的中心切面方向平行的载荷H1和H2,在前框50和显示面板60之间的空间过于狭小的情况下,弯折曲面AB所成承受的载荷过大导致形变量较大,从而导致圆弧起点A和圆弧终点B的应力过大进而产生形变。
相关技术中,超大长宽比的显示模组对边框宽度限制较多,以47.1寸显示模组为例,邻近柔性线路板一侧的边框宽度可以为5.2mm,邻近背光源一侧的边框宽度可以为6.8mm,宽度方向上的边框宽度共计12mm。其中,为了满足柔性线路板一侧的边框宽度仅为5.2mm的设计,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的边缘与前框的内侧表面之间的间距仅可预留出1.2mm的间隙,使得柔性线路板的折弯空间过小。由此,在前框因温度变化发生形变的情况下,容易对柔性线路板产生挤压致使柔性线路板发生形变,从而导致显示模组发生漏光现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将柔性线路板6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显示面板60的阵列基板62和背板10的电路板15之后,柔性线路板61向外侧自然延伸且弯曲过度。经过实物模拟测量,本申请实施例的柔性线路板61的弯折区域对应的圆弧面的弧高为1.7mm,弯折区域的对应的圆弧面的顶点与前框50的内侧表面之间预留的间隙至少为0.3mm,基于此,前框50的内侧表面与显示面板60之间的预留间隙至少为2.0mm。示例性地,前框50的内侧表面与显示面板60之间的预留间隙可以为2.2mm。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为柔性线路板61预留充足的避让空间,避免前框50在发生形变的情况下挤压柔性线路板61,从而降低了显示模组1因柔性线路板61形变导致漏光的概率。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该显示模组1还包括盖板70,设于背板10的远离膜层组件21的一侧,盖板70包括朝向背板10的方向凸起的至少一个定位凸部71,定位凸部71抵接于背板10的外侧表面并通过紧固件与背板10固定连接。
示例性地,背板10的远离膜层组件21的一侧设有电路板15,盖板70设于背板10的远离膜层组件21的一侧以覆盖电路板15。定位凸部71邻近盖板70的外侧边沿设置,且定位凸部71沿朝向背板10的方向凸起,定位凸部71的凸起端面适于与背板10的外侧表面相抵接,并通过紧固件与背板10固定连接。其中,紧固件可以为螺钉。
进一步地,定位凸部71可以为沿显示模组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且相邻两个定位凸部71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200mm,以防止在显示模组1振动过程中盖板70发生形变。
可选地,如图15所示,显示模组1还包括前框50,前框50设于膜层组件21的远离背板10的一侧,前框50包括位于背板10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122外侧的第一边框51,第一边框51的边缘设有卡接部511,卡接部511和第一边框51的边缘的连接处设有避位孔512;其中,盖板70还包括与卡接部511外侧壁的至少部分搭接的第一折弯部72,第一折弯部72的边缘设有卡勾721,卡勾721位于避位孔512内并与卡接部511的边缘形成卡接配合。
示例性地,前框50包括为设于中框30外围的外包围框50a和前侧边框50b,外包围框50a包括位于背板10上侧的第二侧板122外侧的第一边框51。第一边框51设有沿远离背板10方向延伸的卡接部511,卡接部511和第一边框51边缘的连接处设有贯通的避位孔512。盖板70的上侧边沿具有第一折弯部72,第一折弯部72的内侧表面搭接于第一边框51的外侧表面,且第一折弯部72边缘处的卡勾721与避位孔512形成卡接配合。
进一步地,避位孔51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边沿和第二内侧边沿,卡勾721与第一内侧边沿和第二内侧边沿之间居中设置。
可选地,卡勾721与第一内侧边沿和/或第二内侧边沿的间距大于或等于0.1mm且小于或等于0.2mm。
示例性地,避位孔512的第一内侧边沿和第二内侧边沿在显示模组1的高度方向上相对设置,卡勾721与第一内侧边沿和第二内侧边沿分别具有间隙,且与第一内侧边沿和第二内侧边沿的间隙分别为0.15mm。
如此设置,一方面便于对盖板70与前框50进行装配,另一方面可以在显示模组1发生振动的情况下,避免因卡勾721与避位孔512边缘发生碰撞产生异响,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盖板70还包括与第一折弯部72相对设置的第二折弯部73,第二折弯部73的端部与背板10的外侧表面间隔设置,且第二折弯部73的端部与背板10的外侧表面的间距大于第二折弯部73的形变量。其中,第二折弯部73的形变量指的是第二折弯部73在最高温度下的尺寸与最低温度下的尺寸的差值,第二折弯部73的形变量可以根据第二折弯部73的线性膨胀系数以及工作环境的最大温度变化差值来确定。
示例性地,第二折弯部73由盖板70的地侧边沿沿朝向背板10的方向延伸,以对安装于背板10上的电路板15的下端形成遮挡。其中,第二折弯部73的端部与背板10的外侧表面的间距与第二折弯部73的形变量的比值可以为1.5至2.5。优选地,第二折弯部73的端部与背板10的外侧表面的间距与第二折弯部73的形变量的比值可以为2。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显示模组1发生振动的情况下,避免因盖板70与背板10发生碰撞产生异响,从而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上述任一种实施方式的显示模组1。
此外,上述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其他构成可以采用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现在和未来知悉的各种技术方案,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上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上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其各种变化或替换,这些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板,包括本体和侧板,所述侧板连接于所述本体的边沿,所述侧板设置有贯通的定位孔;
背光模块,包括膜层组件,所述膜层组件与所述本体相对设置,所述膜层组件的外侧边沿设置有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卡设于所述定位孔内;
中框,围设于所述背板的外围,所述中框设置有贯通的避让孔,所述避让孔与所述定位孔正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的外侧表面设置有遮光胶带,且所述遮光胶带遮挡所述避让孔的至少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胶带具有与所述避让孔的至少部分正对设置的可活动区域,所述可活动区域在与所述定位凸台抵接的情况下可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孔和所述定位凸台分别为在所述背板的周向上对应设置的多个,所述定位孔和对应的定位凸台之间具有预设间隙;其中,第一定位孔和对应的第一定位凸台之间具有第一预设间隙,第二定位孔和对应的第二定位凸台之间具有第二预设间隙,且所述第一预设间隙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的沿宽度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侧板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避让孔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上的第一定位孔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侧板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在所述第二侧板的延伸方向上居中设置,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膜层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固定胶带,所述固定胶带粘接于所述第一定位孔内的第一定位凸台的外侧表面以及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膜层组件的外侧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背光源和导光板,所述背光源设置于所述背板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所述导光板在所述背板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背光源相对设置,所述膜层组件与所述导光板正对设置,所述膜层组件包括第一扩散膜层和第二扩散膜层,所述第二扩散膜层位于所述第一扩散膜层的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扩散膜层具有遮光区域,所述遮光区域的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背光源远离所述背板的本体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包括沿所述背板的长度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的多个发光单元,每个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第一扩散膜层上的光线投射区域均位于所述遮光区域内;其中,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膜层组件对应的显示区域边缘的间距与相邻发光单元的间距的比值小于或等于0.5。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包括至少一个发光模块,所述发光模块包括多个发光单元和线束连接器,多个所述发光单元沿所述背板的长度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于所述背板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所述线束连接器位于所述发光模块的两个端部之间;其中,所述背板的本体设有接线孔,所述线束连接器穿设于所述接线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发光模块包括在所述背板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发光模块和第二发光模块,所述背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发光模块的线束连接器对应的第一接线孔和与所述第二发光模块的线束连接器对应的第二接线孔;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模块与所述第一接线孔远离所述第二接线孔一侧的内侧边缘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发光模块与所述第一接线孔的邻近所述第二接线孔一侧的内侧边缘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和/或,所述第二发光模块与所述第二接线孔的远离所述第一接线孔一侧的内侧边缘的距离为第三距离,所述第二发光模块与所述第二接线孔邻近所述第一接线孔一侧的内侧边缘的距离为第四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小于所述第四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前框,包括外包围框和前侧边框,所述外包围框围设于所述中框的外围,所述前侧边框连接于所述外包围框的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
显示面板,与所述膜层组件相对设置且位于所述膜层组件的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和柔性线路板,所述柔性线路板设置于所述膜层组件的一侧,所述柔性线路板具有弯折区域且两端分别与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背板电连接;
其中,所述阵列基板的边缘与所述外包围框的内壁的间距与所述弯折区域对应的弧高的差值大于或等于0.3mm。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设置有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为环状且邻近所述本体的外侧边沿设置,所述第二加强筋为至少一个且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第一加强筋围设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外围。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盖板,设于所述背板的远离所述膜层组件的一侧,所述盖板包括朝向所述背板的方向凸起的至少一个定位凸部,所述定位凸部抵接于所述背板的外侧表面并通过紧固件与所述背板固定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前框,设于所述膜层组件的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前框包括位于所述背板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外侧的第一边框,所述第一边框的边缘设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和所述第一边框的边缘的连接处设有避位孔;
其中,所述盖板还包括与所述卡接部外侧壁的至少部分搭接的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的边缘设有卡勾,所述卡勾位于所述避位孔内并与所述卡接部的边缘形成卡接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避位孔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边沿和第二内侧边沿,所述卡勾在所述第一内侧边沿和所述第二内侧边沿之间居中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折弯部相对设置的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的端部与所述背板的外侧表面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折弯部的端部与所述背板的外侧表面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折弯部的形变量。
1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322366881.6U 2023-09-01 2023-09-01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209138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66881.6U CN220913847U (zh) 2023-09-01 2023-09-01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66881.6U CN220913847U (zh) 2023-09-01 2023-09-01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13847U true CN220913847U (zh) 2024-05-07

Family

ID=90919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66881.6U Active CN220913847U (zh) 2023-09-01 2023-09-01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138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26796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101684478B1 (ko) 복수의 도광판을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US7548287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comprising guide grooves and adhesive tapes formed therein for attaching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to light guide plate
CN102445775B (zh) 光提供组件和显示设备
EP2778772B1 (en) Display device
KR101700790B1 (ko) 표시장치
KR20100076632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와 그 제조 방법
KR20100082623A (ko) 표시 장치
CN109283723B (zh) 显示装置
US20070223253A1 (en) Lighting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is
US9777905B2 (en) Reflective sheet, display device and reflective member
US20140218618A1 (en) Display Device
KR102553499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866394B1 (ko) 평판형 영상 표시장치 및 그 조립방법
US20140307204A1 (en) Display device
CN220913847U (zh)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WO2020153090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7765832A (zh)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WO2019210765A1 (zh) 光源、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及显示装置
CN211738669U (zh) 发光均匀的直下式面板灯
CN211905923U (zh) 显示装置
CN217879911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390038A (zh) 便于安装的直下式面板灯
CN213457599U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产品
US11947215B2 (en)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backlight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