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13444U - 显示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13444U
CN220913444U CN202322749881.4U CN202322749881U CN220913444U CN 220913444 U CN220913444 U CN 220913444U CN 202322749881 U CN202322749881 U CN 202322749881U CN 220913444 U CN220913444 U CN 2209134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display device
lenses
portions
protru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4988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水落正彦
长崎拓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eik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134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134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更简单的结构的显示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具有:多个透镜(71~73),其透射来自光源(75a)的光,沿着Z方向排列;以及透镜保持架(90)及下壳体部(60a),其具有从沿着Z方向的两外侧夹持多个透镜(71~73)的夹持部(60c、92)。多个透镜(71~73)具有多个突出部(71c~73c、71d~73d),其分别位于透镜(71~73)的外周侧,沿Z方向延伸,以被夹持于夹持部(60c、92)之间的方式沿着Z方向以在一直线上重叠的方式排列。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显示装置中,通过由一对板簧对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向相互离开的方向施力来保持透镜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7449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由于需要板簧,使结构变得复杂。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更简单的结构的显示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观点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具有:多个透镜,其透射来自光源的光,沿着所述光的行进方向排列;以及第一壳体部及第二壳体部,其具有从沿着所述行进方向的两外侧夹持所述多个透镜的透镜夹持部,所述多个透镜具有多个重叠部,其分别位于所述透镜的外周侧,沿所述行进方向延伸,以被夹持于所述透镜夹持部之间的方式沿着所述行进方向以在一直线上重叠的方式排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观点所涉及的平视显示装置具有所述显示装置。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显示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中,能够实现更简单的结构。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搭载有平视显示装置的车辆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平视显示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单点划线的区域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壳体部、夹具、光源基板及第一透镜~第三透镜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壳体部、夹具、光源基板及第一透镜~第三透镜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底基板的主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夹具、光源基板、第一透镜及基底基板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保持架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透镜的主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透镜的主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三透镜的主视图。
符号说明
1:视觉确认者;8:基底基板;8h、60d、71h~73h、75h、91h:夹具贯插用孔;8k:基座;10:显示装置;20:折回反射镜;30:凹面镜;35:镜驱动机构;50:窗部;60:外壳;60a:下壳体部;60b:上壳体部;60c、92:夹持部;60j:夹具;61a:开口部;65:遮蔽盖;70:照明装置;60e、60f:被固定部;71:第一透镜;72:第二透镜;73:第三透镜;71a、72a、73a:透镜部;71b~73b:凸缘部;71c~73c、71d~73d:突出部;71e、71g、73e:接触部;71f:顶端面;73f:下面;75:光源基板;75a:光源;75h:照射范围;80:显示单元;90:透镜保持架;91:框部;91a、93a:螺纹紧固部;93:侧壁部;95~98:环部件;100:平视显示装置;200:车辆;201:挡风玻璃;A:显示面;J:旋转轴;L:显示光;V:虚像;Ax:轴。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的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平视显示装置100设置于车辆200的前围板内。平视显示装置100向作为车辆200的被投影部件的一例的挡风玻璃201射出显示图像的显示光L。显示光L被挡风玻璃201反射而到达视觉确认者1(主要是车辆200的驾驶员)。由此,平视显示装置100以与能够经由挡风玻璃201观察的实景重叠的方式在显示面A上显示虚像V。
如图2所示,平视显示装置100具有显示装置10、折回反射镜20、凹面镜30、镜驱动机构35、遮蔽盖65和外壳60。
外壳60由非透光性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形成,并且呈中空的大致长方体。外壳60具有下壳体部60a和上壳体部60b。显示装置10具有照明装置70和显示单元80。
下壳体部60a呈上侧开口的有底箱状。在下壳体部60a内收容有显示装置10、折回反射镜20、凹面镜30、镜驱动机构35及遮蔽盖65。遮蔽盖65设置为用于将显示装置10从折回反射镜20与凹面镜30之间的显示光L的光路空间遮蔽。
如图6和图7所示,下壳体部60a具有形成于下壳体部60a的内底面的多个夹持部60c。各夹持部60c形成为圆板状。各夹持部60c通过在与后述的透镜保持架90之间夹持后述的各透镜71~73来保持各透镜71~73。多个夹持部60c,本例中为4个夹持部60c以与后述的光源基板75的背面的各角部对应的方式设置。
另外,如图7所示,在下壳体部60a的内底面形成有多个夹具贯插用孔60d。在各夹具贯插用孔60d中,以可贯插的方式形成有定位用的夹具60j。
如图2所示,上壳体部60b作为封堵下壳体部60a的开口部的盖体发挥功能。在上壳体部60b上,在与挡风玻璃201(参照图1)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61a。上壳体部60b具有封堵开口部61a的弯曲板状的窗部50。窗部50由用于显示光L通过的丙烯酸等透光性树脂材料构成。
如图2所示,折回反射镜20例如构成为凹面镜,使由显示装置10射出的显示光L向凹面镜30反射。
此外,折回反射镜20也可以构成为平面镜。
凹面镜30使由折回反射镜20反射的显示光L向挡风玻璃201放大并反射。
镜驱动机构35构成为,使凹面镜30能够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旋转轴J为中心旋转。通过凹面镜30以旋转轴J为中心旋转,能够在高度方向上调整显示光L对于视觉确认者的照射位置。
如图2所示,显示单元80在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控制下,接受来自照明装置70的照明光而射出显示光L。显示单元80例如具有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
如图3和图6所示,照明装置70具有第一透镜71、第二透镜72、第三透镜73、多个光源75a、光源基板75、透镜保持架90和环部件95~98。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来自光源75a的光行进的方向规定为Z方向,将各透镜71~73的长边方向规定为X方向,将各透镜71~73的短边方向规定为Y方向。光源基板75及各透镜71~73沿Z方向排列。
光源基板75呈X方向上长的长方形板状。各光源75a由LED(Light 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构成,在光源基板75的与第一透镜71对置的安装面上排列。在本例中,多个光源75a配置为Y方向上三个、X方向上十个的矩阵状。
如图7所示,光源基板75在与后述的夹具贯插用孔71h~73h沿Z方向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多个夹具贯插用孔75h,本例中为三个夹具贯插用孔75h。
如图3所示,第一透镜71为使来自多个光源75a的光平行化的准直透镜,由透明光学树脂或光学玻璃形成为长方形板状。第一透镜71具有多个透镜部71a、凸缘部71b和分别多个突出部71c、71d。
多个透镜部71a为呈矩阵状配列的多个凸透镜,具有使光平行化的功能。多个透镜部71a被配置于第一透镜71的与第二透镜72侧对置的面,分别以朝向第二透镜72的方式形成为凸状。
如图12所示,凸缘部71b位于第一透镜71的外周侧,形成为长方形的框板状。在凸缘部71b上形成有多个夹具贯插用孔71h,本例中为三个夹具贯插用孔71h。各夹具贯插用孔71h形成向凸缘部71b的外周侧开口的U形孔状。三个中的两个夹具贯插用孔71h设置于沿凸缘部71b的Y方向延伸的两个边部各自的Y方向上的中央。剩余的一个夹具贯插用孔71h被设置于沿凸缘部71b的X方向延伸的两个边部中的一方(图12的下侧的边部)的X方向上的中央。
如图3所示,突出部71c、71d被配置于凸缘部71b的各角部,从凸缘部71b向Z方向的两侧延伸。
如图4所示,突出部71d与突出部71c位于同一轴Ax上,设置于凸缘部71b的第二透镜72侧的面。突出部71d形成为朝向第二透镜72延伸的圆柱状,在本例中形成为随着朝向第二透镜72而直径变小的圆锥台状。
如图6所示,突出部71d的沿轴Ax的方向上的长度形成得比突出部71c的同方向上的长度长。另外,突出部71d的长度比后述的各突出部72c、72d、73c、73d长。在本例中,突出部71d的长度比将突出部72c、72d、73c、73d的长度全部相加而得到的长度长,具体而言,是该相加而得到的长度的两倍左右的长度。
如图5所示,突出部71d具有形成于突出部71d的主体部的顶端面71f的接触部71e。接触部71e呈直径比顶端面71f的外径小的大致半球状,位于顶端面71f的中央。接触部71e的顶点附近的面与第二透镜72的后述的突出部72c接触。
如图6所示,突出部71c设置于凸缘部71b的光源基板75侧的面。突出部71c形成为朝向光源基板75延伸的圆柱状,在本例中形成为随着朝向光源基板75而直径变小的圆锥台状。突出部71c在突出部71c的主体部的下端面具有与接触部71e相同的接触部71g。接触部71g的顶点附近的面与光源基板75的安装面接触。
如图4和图13所示,第二透镜72为由细微的半圆筒排列而成的双凸透镜,由透明光学树脂或光学玻璃形成为长方形板状。第二透镜72具有透镜部72a、形成于透镜部72a的周围的凸缘部72b和分别多个突出部72c、72d。
如图13所示,凸缘部72b位于第二透镜72的外周侧,形成为长方形的框板状。在凸缘部72b上形成有多个夹具贯插用孔72h,本例中为三个夹具贯插用孔72h。各夹具贯插用孔72h呈向凸缘部72b的外周侧开口的U形孔状。各夹具贯插用孔72h位于与上述的各夹具贯插用孔71h沿Z方向对置的位置。
透镜部72a以在第二透镜72的两面上沿X方向延伸且在Y方向上排列半圆筒状的方式形成。透镜部72a具有使经过第一透镜71的光以与显示单元80对准的方式向Y方向扩散的功能。
如图4所示,突出部72c、72d被配置于凸缘部72b的各角部,从凸缘部72b向Z方向的两侧延伸。
如图5所示,突出部72c设置于凸缘部72b的第一透镜71侧的面。突出部72c形成为朝向第一透镜71延伸的圆柱状,在本例中形成为随着朝向第一透镜71而直径变小的圆锥台状。
突出部72d与突出部72c位于同一轴Ax上,设置于凸缘部72b的第三透镜73侧的面。突出部72d形成为圆板状。突出部72d的沿轴Ax的方向上的长度形成得比突出部72c的同方向上的长度短。
如图5和图14所示,第三透镜73由透明光学树脂或光学玻璃形成为长方形板状。第三透镜73具有透镜部73a、形成于透镜部73a的周围的凸缘部73b和分别多个突出部72c、72d。
如图14所示,凸缘部73b位于第三透镜73的外周侧,形成为长方形的框板状。各夹具贯插用孔73h呈向凸缘部73b的外周侧开口的U形孔状。各夹具贯插用孔73h位于与上述的各夹具贯插用孔71h沿Z方向对置的位置。
第三透镜73的与第二透镜72对置的面形成为由细微的半圆筒排列而成的双凸透镜状,第三透镜73的与显示单元80对置的面形成为凹环面状,用于以与显示单元80的液晶显示面板对准的方式使光线扩散。
突出部73c、73d被配置于凸缘部73b的各角部,从凸缘部73b向Z方向的两侧延伸。
如图5所示,突出部73c设置于凸缘部73b的第二透镜72侧的面。突出部73c具有圆板部和位于圆板部的下面73f的中央的大致半球状的接触部73e。接触部73e的顶点附近的面与第二透镜72的突出部72d的上面接触。
突出部73d与突出部73c位于同一轴Ax上,设置于凸缘部73b的两面中的透镜保持架90的后述夹持部92侧的面。突出部73d形成为圆板状,在本例中形成为随着朝向夹持部92而直径变小的圆板状。突出部73d的沿轴Ax的方向上的长度形成得比突出部73c的同方向上的长度短。
如图3和图4所示,透镜保持架90由遮光性树脂或遮光性金属形成。透镜保持架90具有框部91、夹持部92和一对侧壁部93。
框部91位于第三透镜73的出光表面侧,位于第三透镜73的出光表面的外周侧。框部91呈沿X方向长的长方形的框状。如图11所示,在框部91上形成有各夹具贯插用孔91h,其位于与上述的各夹具贯插用孔71h、72h、73h、75h沿Z方向对置的位置。
如图11所示,框部91具有位于框部91的外周侧的螺纹紧固部91a。螺纹紧固部91a位于框部91的X方向上的中央,沿Y方向的外侧延伸。螺纹紧固部91a在与下壳体部60a的内表面的被固定部60e(参照图8)接触的状态下被螺钉(省略图示)固定。
一对侧壁部93位于框部91的X方向上的两端部,沿与框部91正交的方向延伸。一对侧壁部93设置于从X方向夹持各透镜71~73的位置。各侧壁部93具有位于各侧壁部93的下端的螺纹紧固部93a。螺纹紧固部93a以与侧壁部93正交的方式朝向X方向的外侧延伸。螺纹紧固部93a在与下壳体部60a的内表面的被固定部60f(参照图8)接触的状态下被螺钉(省略图示)固定。
如图11所示,多个夹持部92在框部91的内侧的面(与第三透镜73的出光表面对置的面)的各角部上各设置有一个。如图5所示,各夹持部92形成为顶点附近与突出部73d的上面接触的半球状。
如图5所示,环部件97呈包围接触部73e的周围,沿Z方向贯穿的圆筒状。环部件97的上端与突出部73c的下面73f接触。环部件97的下端与突出部72d的上面接触。环部件97为弹性部件,在突出部73c的下面73f与突出部72d的上面之间压缩。环部件97由双面胶带形成,在与突出部73c的下面73f接触的面和与突出部72d的上面接触的面上具有粘接层。据此,环部件97以轴Ax为中心,粘接第二透镜72的突出部72d和第三透镜73的突出部73c。另外,环部件97由于包围接触部73e的周围,因此即使在振动下,因接触部73e与突出部72d的上面的摩擦产生粉尘,也能够抑制其向外部喷出。
如图6所示,环部件97以外的环部件95、96、98也以与环部件97相同的方式构成。环部件95包围接触部71g的周围,位于突出部71c的下端部与光源基板75的安装面之间。环部件96包围接触部71e的周围,位于突出部71d的上端部与突出部72c的下端部之间。环部件98包围夹持部92的周围,位于突出部73d的上面与透镜保持架90的夹持部92的周围之间。
通过环部件95~98,能够抑制从各接触部71e、71g、73e及夹持部92附近向外排出粉尘,并且可靠地保持突出部71c~73c、71d~73d在轴Ax上以一直线状重叠的状态。
接着,对照明装置7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该组装作业虽然由作业者进行,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机器人进行。
首先,如图7所示,在下壳体部60a的各夹具贯插用孔60d中,从下壳体部60a的外侧贯插定位用的夹具60j。各夹具60j呈沿轴Ax延伸的圆柱状,固定于共同的基座8k(参照图10)。而且,如图8所示,通过使各夹具60j贯插于夹具贯插用孔71h~73h、75h,按照光源基板75→第一透镜71→第二透镜72→第三透镜73的顺序被插入下壳体部60a内。由此,各透镜71~73的突出部71c~73c、71d~73d在轴Ax上以一直线状重叠。
如图9所示,为了安装环部件95~98,使用基底基板8。基底基板8由衬纸形成,在与夹具贯插用孔71h~73h、75h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夹具贯插用孔8h。在基底基板8的一侧面的各角部上粘接有环部件95~98中的任一个。基底基板8以容易剥离所粘接的环部件95的方式由油性材料形成。
接着,参照图10,对利用基底基板8安装环部件96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光源基板75及第一透镜71被沿各夹具60j插入下壳体部60a后,使粘接有四个环部件96的基底基板8一边对各夹具60j贯插基底基板8的夹具贯插用孔8h,一边沿各夹具60j插入下壳体部60a。由此,在第一透镜71的接触部71e的周围粘接基底基板8的环部件96。然后,通过将基底基板8从各夹具60j拆下,从基底基板8剥离环部件96,因此环部件96被粘贴于第一透镜71的各突出部71d的上端。
接着,通过将第二透镜72沿各夹具60j重叠于第一透镜71,第二透镜72的突出部72c粘接于环部件96。由此,通过环部件96,第二透镜72被固定于第一透镜71。
其他的环部件95、97、98也以与环部件96相同的方式,利用基底基板8被安装。
在光源基板75、第一透镜71、第二透镜72及第三透镜73被安装于下壳体部60a内后,同样地,通过使各夹具60j贯插于透镜保持架90的夹具贯插用孔91h,透镜保持架90被安装于下壳体部60a。然后,通过透镜保持架90的螺纹紧固部91a、93a被螺纹紧固于下壳体部60a的被固定部60e、60f,照明装置70相对于下壳体部60a的安装完成。如上所述,通过使用夹具60j,能够在X方向和Y方向上位置高精度地进行照明装置70的组装。
如图6所示,在照明装置70中,各透镜71~73各自的突出部71c~73c、71d~73d排列为在轴Ax上以一直线状重叠。重叠的突出部71c~73c、71d~73d在透镜保持架90的夹持部92与下壳体部60a的夹持部60c之间被从Z方向(沿轴Ax的方向)夹持。此时,对相互接触的突出部71c~73c、71d~73d之间作用力,由此,保持突出部71c~73c、71d~73d。
如图6所示,由于第一透镜71在第二透镜72侧具有多个透镜部71a,因此需要在第一透镜71与第二透镜72之间空出距离。光源75a的照射范围75h随着从光源75a向Z方向远离而光截面的面积变大。由此,第一透镜71的根基部分存在照射范围75h未到达的空间。因此,能够将突出部71d的光源75a侧的根基部形成得直径较大,能够将突出部71d形成得比其他的突出部72c、72d、73c、73d长。
(效果)
以上,根据说明的一实施方式,能够实现以下的效果。
(1)显示装置10具有:多个透镜71~73,其透射来自光源75a的光,沿着作为光的行进方向的一例的Z方向排列;以及作为第一壳体部的一例的透镜保持架90及作为第二壳体部的一例的下壳体部60a,其具有从沿着Z方向的两外侧夹持多个透镜71~73的作为透镜夹持部的一例的夹持部60c、92。多个透镜71~73具有作为多个重叠部的一例的突出部71c~73c、71d~73d,其分别位于作为透镜71~73的外周缘部的凸缘部71b~73b,沿Z方向延伸,以被夹持于夹持部60c、92之间的方式沿着Z方向以在一直线上重叠的方式排列。
根据该结构,通过透镜保持架90及下壳体部60a的夹持部60c、92来固定多个透镜71~73。这样,由于透镜71~73的固定不使用板簧,因此能够实现更简单的结构。
另外,由于不使用板簧,因此能够抑制透镜71~73吹出粉尘。
而且,虽然板簧不易制造,另外,不易按产品来稳定对透镜施加的作用力,但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稳定地固定透镜71~73。
(2)在各透镜71~73及下壳体部60a上,分别形成有沿着Z方向在一直线上排列的定位的夹具贯插用孔71h~73h、60d。
根据该结构,在组装显示装置10时,通过在夹具贯插用孔71h~73h、60d中贯插各夹具60j,能够将各透镜71~73定位于下壳体部60a,而不在下壳体部60a上形成定位销。
(3)显示装置10具有环部件96,其包围作为第一重叠部的一例的突出部71d和作为第二重叠部的一例的突出部72c相互接触的接触部的周围。
根据该结构,通过环部件96,能够抑制向外部排出由于突出部71d与突出部72c的接触而吹出的粉尘。
(4)多个透镜71~73中的任一个的作为准直透镜的第一透镜71设置于多个透镜71~73中的最接近光源75a的位置。第一透镜71的突出部71d的沿着Z方向的长度形成得比第一透镜71以外的各透镜72、73的突出部72c、72d、73c、73d长。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透镜71的根基部分存在照射范围75h未到达的空间,因此能够将突出部71d形成得比其他的突出部72c、72d、73c、73d长。
(5)平视显示装置100具有显示装置10。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透镜71~73吹出粉尘。因此,能够抑制由于粉末导致的平视显示装置100显示的虚像V的显示质量降低的情况。
另外,近年来,随着虚像V的视场角的扩大,显示装置10的零部件也大型化,不易保持透镜71~73,但在显示装置10中,通过由夹持部60c、92夹持突出部71c~73c、71d~73d,能够可靠地保持透镜71~73。
此外,本实用新型不受以上的实施方式及附图的限定。在不改变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实施变更(也包括删除构成要素)。在以下中说明变形的一例。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10具有三个透镜71~73,但也可以省略三个透镜71~73中的任一个。另外,也可以具有三个透镜71~73以外的透镜。
另外,各透镜71~73的功能、形状、配置能够适当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下壳体部60a的夹持部60c与透镜保持架90的夹持部92之间夹持重叠的突出部71c~73c、71d~73d,但不限于下壳体部60a,也可以在散热器的夹持部与透镜保持架90的夹持部92之间夹持重叠的突出部71c~73c、71d~73d。该散热器将来自光源基板75的发热向外部散热。在该情况下,散热器为第二壳体部的一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夹具贯插用孔71h~73h形成为U形孔状,但也可以形成为圆形的通孔。也可以省略夹具贯插用孔71h~73h、75h。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环部件95~98具有粘接功能,但也可以不具有粘接功能。可以省略环部件95~98中的至少任一个以上。另外,也可以省略环部件95~98的全部。
而且,也可以代替环部件95~98而使用粘接剂。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接触部71e、71g、73e及夹持部92也可以形成供嵌入的凹部。
接触部71e可以设置于突出部72c,同样地,接触部73e可以设置于突出部72d,夹持部92可以设置于突出部73d。
另外,可以省略各接触部71e、71g、73e及夹持部92。
也可以省略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镜驱动机构35。另外,也可以省略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遮蔽盖65。
能够适当变更各突出部71c~73c、71d~73d的长度。
另外,也可以省略突出部71c~73c、71d~73d中的任一个。例如,可以省略突出部72c,使第一透镜71的突出部71d与凸缘部72b直接接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平视显示装置100将显示光L投影到作为被投影部件的一例的挡风玻璃201,但被投影部件不限于此,也可以为专用的组合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10被应用于平视显示装置100,但也可以应用于平视显示装置100以外。例如,显示装置10也可以为直观式的显示装置。

Claims (5)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透镜,其透射来自光源的光,沿着所述光的行进方向排列;以及第一壳体部及第二壳体部,其具有从沿着所述行进方向的两外侧夹持所述多个透镜的透镜夹持部,
所述多个透镜具有多个重叠部,其分别位于所述透镜的外周侧,沿所述行进方向延伸,以被夹持于所述透镜夹持部之间的方式沿着所述行进方向以在一直线上重叠的方式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各透镜及所述第二壳体部上,分别形成有沿着所述行进方向在一直线上排列的定位夹具贯插用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环部件,其包围所述多个重叠部中的第一重叠部和第二重叠部相互接触的接触部的周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透镜中的任一个的准直透镜设置于所述多个透镜中的最接近所述光源的位置,
所述准直透镜的所述重叠部的沿着所述行进方向的长度形成得比所述准直透镜以外的所述透镜的所述重叠部长。
5.一种平视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2322749881.4U 2022-10-20 2023-10-13 显示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Active CN22091344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68028 2022-10-20
JP2022168028A JP2024060644A (ja) 2022-10-20 2022-10-20 表示装置及び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13444U true CN220913444U (zh) 2024-05-07

Family

ID=90921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49881.4U Active CN220913444U (zh) 2022-10-20 2023-10-13 显示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4060644A (zh)
CN (1) CN220913444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060644A (ja) 2024-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63953B2 (ja) 表示装置
WO2015029738A1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表示装置
EP2808602B1 (en) Display device
JP4676231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これを有する表示装置
WO2016208378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2039196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WO2011001718A1 (ja) 表示装置
WO2018056076A1 (ja) 表示装置
US20190227218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2270236B1 (ko) 표시장치
JP596194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3170998A (ja) 表示装置
JP7188396B2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
KR20120090621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CN220913444U (zh) 显示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US8915625B2 (en) Lighting device
KR101981073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7265717B2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
JP2010276776A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22045064A1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20230039852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Speaker Device
JP2009229531A (ja) 表示装置及び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6984359B2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
JP2008197658A (ja) 表示装置
WO2019159637A1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