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09787U - 一种机油循环系统及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油循环系统及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09787U
CN220909787U CN202322614906.XU CN202322614906U CN220909787U CN 220909787 U CN220909787 U CN 220909787U CN 202322614906 U CN202322614906 U CN 202322614906U CN 220909787 U CN220909787 U CN 2209097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avity
engine
tappet
cylinder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1490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屈军
吴中涛
罗爱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Rat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Rat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Rat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Rat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1490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097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097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097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油循环系统,包括发动机本体,发动机本体内设有依次循环连通的曲轴腔、进油通道、摇臂腔、挺杆腔、回油通道和机油腔,机油腔设在曲轴腔的一侧,回油通道的上端与挺杆腔连通,回油通道的下端与机油腔连通。回油通道和机油腔的设计,使得该发动机即使在倾斜一定角度的状态下,或者在被搬动、运输的过程中,曲轴腔内的机油振荡也不会回油至挺杆腔内,这就避免了机油倒灌进入到挺杆腔内,有效防止了挺杆腔内的运动部件将机油带入气缸头内所导致的机油劣化问题,保证了机油的润滑和冷却效果。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上述的机油循环系统。

Description

一种机油循环系统及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油循环系统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现有发动机内部机油的循环路径,一般是从曲轴箱内腔经过油道进入摇臂腔内,对摇臂完成润滑后,通过挺杆腔底部的油孔回流至曲轴箱内,即挺杆腔与曲轴箱内腔通过上述油孔是直接连通的。但是,若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发生倾斜,或者在搬运发动机的过程中,曲轴箱内腔中的机油会发生振荡,振荡的机油容易通过油孔回油至挺赶腔内,而挺赶腔内的运动部件会将回油的机油带上气缸头上部,从而造成机油劣化的问题,使机油的润滑效果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油循环系统及发动机,以避免机油倒灌进入到挺杆腔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油循环系统,包括发动机本体;所述发动机本体内设有依次循环连通的曲轴腔、进油通道、摇臂腔、挺杆腔、回油通道和机油腔;所述机油腔设在所述曲轴腔的一侧,所述回油通道的上端与所述挺杆腔连通,所述回油通道的下端与所述机油腔连通。
优选地,所述机油腔的底壁朝远离所述曲轴腔的方向向下倾斜。
优选地,所述回油通道的上端朝所述曲轴腔一方倾斜。
优选地,所述回油通道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所述机油腔的方向逐渐缩小。
优选地,所述挺杆腔的腔底凹陷形成有导流槽,所述回油通道的上端与所述导流槽连通。
优选地,所述进油通道包括连通的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所述第一油道与所述曲轴腔连通,所述第二油道与所述摇臂腔连通;所述挺杆腔包括连通的第一挺杆腔室和第二挺杆腔室,所述第一挺杆腔与所述摇臂腔连通,所述第二挺杆腔与所述回油通道连通;所述发动机本体包括连接的曲轴箱和缸头总成,所述曲轴腔、所述第一油道、所述第二挺杆腔室、所述回油通道和所述机油腔均设在所述曲轴箱内;所述摇臂腔、所述第二油道和所述第一挺杆腔室均设在所述缸头总成内。
优选地,所述缸头总成包括连接的缸头本体和缸头盖本体,所述缸头本体与所述缸头盖本体合围形成所述摇臂腔,所述第一挺杆腔室和所述第二油道均设在所述缸头盖本体内;所述缸头盖本体内设有连通的分离通道和回油孔,所述分离通道和所述回油孔分别与所述摇臂腔连通。
优选地,所述回油孔靠近所述第一挺杆腔室。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上述的机油循环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油循环系统,其通过在发动机本体内额外设计机油腔和回油通道,当曲轴腔内的机油依次通过进油通道和摇臂腔进入到挺杆腔后,只能从回油通道进入到机油腔内,经过机油腔再进入曲轴腔内完成循环。回油通道和机油腔的设计,使得该发动机即使在倾斜一定角度的状态下,或者在被搬动、运输的过程中,曲轴腔内的机油振荡也不会回油至挺杆腔内,这就避免了机油倒灌进入到挺杆腔内,有效防止了挺杆腔内的运动部件将机油带入气缸头内所导致的机油劣化问题,保证了机油的润滑和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通过使用上述的机油循环系统,保证了整机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延长了整机的维护保养周期,提升了经济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机油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发动机本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曲轴箱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曲轴箱的俯视图;
图6为图5中的B-B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的C-C剖面示意图;
图8为缸头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缸头本体顶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缸头本体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缸头盖本体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发动机本体,11-曲轴腔,12-进油通道,121-第一油道,122-第二油道,13-摇臂腔,14-挺杆腔,141-第一挺杆腔室,142-第二挺杆腔室,15-回油通道,16-机油腔,17-导流槽;
20-曲轴箱;
30-缸头总成,31-缸头本体,32-缸头盖本体,321-回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如图1-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机油循环系统,包括发动机本体10,发动机本体10内设有依次循环连通的曲轴腔11、进油通道12、摇臂腔13、挺杆腔14、回油通道15和机油腔16,机油腔16设在曲轴腔11的一侧,回油通道15的上端与挺杆腔14连通,回油通道15的下端与机油腔16连通。
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机油循环系统,其通过在发动机本体内额外设计机油腔16和回油通道15,当曲轴腔11内的机油依次通过进油通道12和摇臂腔13进入到挺杆腔14后,只能从回油通道15进入到机油腔16内,经过机油腔16再进入曲轴腔11内完成循环。回油通道15和机油腔16的设计,使得该发动机即使在倾斜一定角度的状态下,或者在被搬动、运输的过程中,曲轴腔11内的机油振荡也不会回油至挺杆腔14内,这就避免了机油倒灌进入到挺杆腔14内,有效防止了挺杆腔14内的运动部件将机油带入气缸头内所导致的机油劣化问题,保证了机油的润滑和冷却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机油腔16的底壁朝远离曲轴腔11的方向向下倾斜,从回油通道15进入到机油腔16中的机油,其含有的杂质会在底壁呈倾斜状的机油腔16内沉淀,经过沉淀后的机油再进入到曲轴箱20内进行循环,如此,保证了机油的润滑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回油通道15的上端朝曲轴腔11一方倾斜,回油通道15形状结构是根据挺杆腔14和机油腔16的位置关系来进行设计的,呈倾斜状的回油通道15只需要在发动机本体内进行开孔处理即可,无需过度的将发动机本体的侧壁做厚,从而减少了原材料的使用。同时,呈倾斜状的回油通道15进一步降低了机油回油至挺杆腔14内的可能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回油通道15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机油腔16的方向逐渐缩小,该结构设计进一步增大了机油回油至挺杆腔14的难度,同时,也不会对机油从挺杆腔14向机油腔16的正常流动造成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挺杆腔14的腔底凹陷形成有导流槽17,回油通道15的上端与导流槽17连通。通过在挺杆腔14的腔底开设导流槽17,流入挺杆腔14内的机油会流向导流槽17,因此,导流槽17的存在使得挺杆腔14内的机油更容易汇聚在一起并流向回油通道15,从而保证了机油能够顺利地通过回油通道15流向机油腔16。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油通道12包括连通的第一油道121和第二油道122,第一油道121与曲轴腔11连通,第二油道122与摇臂腔13连通。挺杆腔14包括连通的第一挺杆腔室141和第二挺杆腔室142,第一挺杆腔14与摇臂腔13连通,第二挺杆腔14与回油通道15连通。发动机本体10包括连接的曲轴箱20和缸头总成30,曲轴腔11、第一油道121、第二挺杆腔室142、回油通道15和机油腔16均设在曲轴箱20内,摇臂腔13、第二油道122和第一挺杆腔室141均设在缸头总成30内。
由于回油通道15和机油腔16均设计在曲轴箱20内,因此,只需要对曲轴箱20的整体结构进行设计和加工,无需对缸头总成30的结构进行改动,从而降低了整个发动机的研发投入和成型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缸头总成30包括连接的缸头本体31和缸头盖本体32,缸头本体31与缸头盖本体32合围形成摇臂腔13,第一挺杆腔室141和第二油道122均设在缸头盖本体32内。缸头盖本体32内设有连通的分离通道和回油孔321,分离通道和回油孔321分别与摇臂腔13连通。油气混合气体进入到缸头盖本体32中的分离通道后,在分离通道内会实现油气分离,分离后的油雾在分离通道内冷凝后,会通过回油孔321重新进入到摇臂腔13内,并最终进入到第一挺杆腔室141中。其中,分离通道的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使得从回油孔321流出的机油更快地流向第一挺杆腔室141,提高机油的循环效果,回油孔321靠近第一挺杆腔室141。
实施例二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机油循环系统,通过使用上述的机油循环系统,保证了整机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延长了整机的维护保养周期,提升了经济性。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9)

1.一种机油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本体;
所述发动机本体内设有依次循环连通的曲轴腔、进油通道、摇臂腔、挺杆腔、回油通道和机油腔;所述机油腔设在所述曲轴腔的一侧,所述回油通道的上端与所述挺杆腔连通,所述回油通道的下端与所述机油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腔的底壁朝远离所述曲轴腔的方向向下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油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通道的上端朝所述曲轴腔一方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通道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所述机油腔的方向逐渐缩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挺杆腔的腔底凹陷形成有导流槽,所述回油通道的上端与所述导流槽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通道包括连通的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所述第一油道与所述曲轴腔连通,所述第二油道与所述摇臂腔连通;
所述挺杆腔包括连通的第一挺杆腔室和第二挺杆腔室,所述第一挺杆腔与所述摇臂腔连通,所述第二挺杆腔与所述回油通道连通;
所述发动机本体包括连接的曲轴箱和缸头总成,所述曲轴腔、所述第一油道、所述第二挺杆腔室、所述回油通道和所述机油腔均设在所述曲轴箱内;所述摇臂腔、所述第二油道和所述第一挺杆腔室均设在所述缸头总成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油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缸头总成包括连接的缸头本体和缸头盖本体,所述缸头本体与所述缸头盖本体合围形成所述摇臂腔,所述第一挺杆腔室和所述第二油道均设在所述缸头盖本体内;
所述缸头盖本体内设有连通的分离通道和回油孔,所述分离通道和所述回油孔分别与所述摇臂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油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孔靠近所述第一挺杆腔室。
9.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油循环系统。
CN202322614906.XU 2023-09-25 2023-09-25 一种机油循环系统及发动机 Active CN2209097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14906.XU CN220909787U (zh) 2023-09-25 2023-09-25 一种机油循环系统及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14906.XU CN220909787U (zh) 2023-09-25 2023-09-25 一种机油循环系统及发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09787U true CN220909787U (zh) 2024-05-07

Family

ID=90918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14906.XU Active CN220909787U (zh) 2023-09-25 2023-09-25 一种机油循环系统及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097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01063B (zh) 气缸盖的冷却风通路构造
CN104838098B (zh) 气缸盖
CN220909787U (zh) 一种机油循环系统及发动机
CN107725208A (zh) 摩托车水冷发动机
US4825816A (en) Engine with forced air-cooling
US20150007785A1 (en) Engine and saddle type vehicle
CN100462541C (zh) 气缸盖结构
CN201310416Y (zh) 一种油冷式摩托车发动机的箱体结构
JP3645590B2 (ja) 二つのシリンダ列を有する内燃機関
CN201539282U (zh) 凸轮轴顶置型发动机的凸轮轴、摇臂轴支撑座
CN112431652A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回油结构
CN209129758U (zh) 风冷单缸柴油机箱体
CN211174267U (zh) 一种干湿结合式内燃机油底壳
CN113464237A (zh) 节能型发动机油底壳及其油量调节方法
CN201407136Y (zh) 内燃机式新型活塞空压机整体式机体
CN213627727U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回油结构
CN215057786U (zh) 内燃机钢活塞
CN205823469U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气缸头总成
CN213899101U (zh) 一种集成发动机进出水口的转接座
JP4142558B2 (ja) 内燃機関
JPH08246828A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潤滑油戻り通路
CN214366418U (zh) 发动机机体及具有其的发动机
CN212744677U (zh) 一种低磨损高可靠性制冷压缩机用曲轴
CN221074425U (zh) 一种发电机冷却机构及发电机组
CN218669490U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油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