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04856U - 手机支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手机支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04856U
CN220904856U CN202322281239.8U CN202322281239U CN220904856U CN 220904856 U CN220904856 U CN 220904856U CN 202322281239 U CN202322281239 U CN 202322281239U CN 220904856 U CN220904856 U CN 2209048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piece
mobile phone
locking member
connec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8123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自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8123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048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048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048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手机支架及车辆。该手机支架包括壳体、侧部固定件、底部固定件和锁止机构。其中,侧部固定件用于夹持在手机的相对两侧。底部固定件可移动地连接于壳体,以能够在沿第一方向的用于承载手机的多个承载位置之间移动。锁止机构包括锁止件。锁止件在锁止状态下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底部固定件,以使得底部固定件能够沿第一方向朝向壳体移动以切换承载位置,并止挡底部固定件沿第一方向远离壳体移动。锁止件在解锁状态下与底部固定件分离,以允许底部固定件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底部固定件能够根据手机的竖向摆放位置进行适应性调节,以达到合适的承载位置,适用性广,能够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手机支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承载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机支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通常,为了保证手机支架使用的可靠性,手机支架可以包括用于夹持手机左右两侧的侧部固定件以及用于支撑手机底部的底部固定件。
相关技术中,手机支架的底部固定件无法根据手机的竖向摆放位置进行适应性调节,适用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手机支架及车辆,以能够根据需求对手机的竖向摆放位置进行调节,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手机支架。该手机支架包括:
壳体;
侧部固定件,用于夹持在手机的相对两侧;
底部固定件,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以能够在沿第一方向的用于承载手机的多个承载位置之间移动;
锁止机构,包括锁止件,所述锁止件在锁止状态下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所述底部固定件,以使得所述底部固定件能够沿第一方向朝向所述壳体移动以切换所述承载位置,并止挡所述底部固定件沿第一方向远离所述壳体移动;所述锁止件在解锁状态下与所述底部固定件分离,以允许所述底部固定件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
可选地,所述锁止机构还包括连接件和第一弹性件,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底部固定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于所述锁止件或所述连接件,以提供所述锁止件与所述连接件相向移动以对接的弹力,所述锁止件包括沿第一方向与多个所述承载位置一一对应的多个卡接部,所述连接件包括配合部,
在所述锁止状态,所述锁止件与所述连接件对接,所述配合部卡接于其中一个所述卡接部,且在随所述底部固定件沿第一方向朝向所述壳体移动时能够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或驱使所述锁止件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以与另外的所述卡接部卡接;
在所述解锁状态,所述配合部与所述卡接部分离。
可选地,多个所述承载位置包括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第一极限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靠近所述侧部固定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于所述锁止件,所述锁止机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以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提供所述底部固定件自所述第一极限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的弹力。
可选地,多个所述承载位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和所述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的至少一个中间位置。
可选地,所述配合部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引导面和第一止挡面,
所述第一引导面用于在所述锁止状态随所述底部固定件移动时驱使所述连接件和所述锁止件相互远离,以使得所述配合部卡接于另外的所述卡接部;
所述第一止挡面用于在所述锁止状态止挡于所述卡接部。
可选地,所述卡接部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二引导面和第二止挡面,
所述第二引导面用于在所述配合部在所述锁止状态下移动时驱使所述连接件和所述锁止件相互远离,以使得所述配合部卡接于另外的所述卡接部;
所述第二止挡面用于在所述锁止状态能够止挡于所述配合部。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和所述锁止件中的一者具有第一引导部,另一者具有第二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与所述第二引导部在所述锁止状态下相互配合以引导所述连接件及所述锁止件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二引导部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第一引导部包括与所述滑槽滑动配合的滑块,所述锁止件包括并排布置的至少两排所述多个卡接部,至少一组相邻的两排所述多个卡接部之间设置有所述滑槽。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相连接的中框和后壳,所述连接件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中框,所述第二弹性件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中框,所述锁止件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后壳,以能够与所述连接件对接或分离,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在所述锁止件和所述中框之间或者连接在所述锁止件和所述后壳之间,所述锁止件具有延伸至所述壳体之外的操作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弹性件构造为弹簧,所述连接件具有用于引导所述弹簧沿第一方向伸缩的引导槽,所述弹簧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引导槽内且抵接于所述引导槽的侧壁,另一端抵接于所述中框。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所述的手机支架和第一充电接口,所述手机支架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无线充电线圈组件以及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外壁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具有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组件电连接的第二充电接口,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和所述第二充电接口电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即手机支架,在锁定状态下,底部固定件与锁止件直接或间接连接,底部固定件仅能够沿第一方向朝向壳体进行单向移动,而无法沿第一方向远离壳体移动。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得底部固定件在适应性调节承载位置的同时,还能够使得底部固定件保持在该承载位置上以对手机底部形成可靠支撑,且能够实现单手操作,快速便捷。而在解锁状态下,底部固定件与锁止件分离,底部固定件能够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以调节至任意初始承载位置,以待后续锁止件与底部固定件再次直接或间接连接时,即锁止件处于锁止状态时,底部固定件能够根据手机的竖向摆放位置再次进行承载位置的适应性调节。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底部固定件能够根据手机的竖向摆放位置进行适应性调节,以达到合适的承载位置,适用性广,能够优化客户使用体验,且能够提高手机支架的使用可靠性。进一步地,安装有本手机支架的车辆,驾驶员能够根据手机实际的竖向摆放位置对底部固定件进行调节,以保证底部固定件能够对手机底部形成可靠支撑,并能够实现单手调节,提高了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的安全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手机支架的正面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手机支架的背面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锁止机构与壳体的组装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锁止件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和锁止件的拆解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和锁止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A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1-中框;12-后壳;13-前壳;2-侧部固定件;21-第一夹持件;22-第二夹持件;23-齿条结构;24-齿轮;25-第三弹性件;3-底部固定件;4-锁止机构;41-锁止件;411-卡接部;411a-第二引导面;411b-第二止挡面;412-操作部;42-连接件;421-配合部;421a-第一引导面;421b-第一止挡面;422-引导槽;423-连接柱;43-第一弹性件;44-第二弹性件;45-第一引导部;451-滑块;46-第二引导部;461-滑槽;5-固定架;51-第二充电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指相应部件本身轮廓的内和外。此外,本公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有获取信号、信息或数据的动作都是在遵照所在地国家相应的数据保护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并获得由相应装置所有者给予授权的情况下进行的。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手机支架。如图1至图8所示,该手机支架可以包括壳体1、侧部固定件2、底部固定件3和锁止机构4。其中,壳体1可以构造为分体式结构以便于安装内部的零部件。具体来说,壳体1可以包括中框11、前壳13和后壳12,中框11位于前壳13和后壳12之间。在组装时,中框11、前壳13和后壳12之间可以通过卡扣连接或者螺接等可拆卸的方式组装为一体。
侧部固定件2用于夹持在手机的相对两侧。作为一个示意,侧部固定件2可以包括第一夹持件21和第二夹持件22。其中,第一夹持件21和第二夹持件22中的至少一者沿第二方向可滑动地连接于壳体1的两侧,用于从两侧夹持手机,并且能够通过第一夹持件21和第二夹持件22的沿第二方向的滑动而调节侧向夹持空间的大小,进而适应具有不同握持宽度的设备。
底部固定件3可移动地连接于壳体1,以能够在沿第一方向的用于承载手机的多个承载位置之间移动。锁止机构4可以包括锁止件41,锁止件41在锁止状态下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底部固定件3,以使得底部固定件3能够沿第一方向朝向壳体1移动以切换承载位置,并止挡底部固定件3沿第一方向远离壳体1移动。相应地,锁止件41在解锁状态下与底部固定件3分离,以允许底部固定件3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锁定状态下,底部固定件3与锁止件41直接或间接连接,底部固定件3仅能够沿第一方向朝向壳体1进行单向移动,而无法沿第一方向远离壳体1移动。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得底部固定件3在适应性调节承载位置的同时,还能够使得底部固定件3保持在该承载位置上以对手机底部形成可靠支撑,且能够实现单手操作,快速便捷。而在解锁状态下,底部固定件3与锁止件41分离,底部固定件3能够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以调节至任意初始承载位置,以待后续锁止件41与底部固定件3再次直接或间接连接时,即锁止件41处于锁止状态时,底部固定件3能够根据手机的竖向摆放位置再次进行承载位置的适应性调节。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底部固定件3能够根据手机的竖向摆放位置进行适应性调节,以达到合适的承载位置,适用性广,能够优化客户使用体验,且能够提高手机支架的使用可靠性。
其中,锁止件41在锁止状态下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底部固定件3,可以理解为,在锁止状态下,锁止件41可以直接与底部固定件3配合连接,也可以通过例如连接件42间接与底部固定件3配合连接。具体地,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底部固定件3可以由自身向外延伸形成配合部421以用于与锁止件41连接,此为上文中提及的锁止件41在锁止状态下直接连接于底部固定件3。在另一些应用场景中,底部固定件3也可以通过与单独设置的连接件42连接,由连接件42向外延伸形成配合部421以与锁止件41连接,此为上文中提及的锁止件41在锁止状态下间接连接于底部固定件3。
以底部固定件3通过连接件42间接与锁止件41连接为例,对底部固定件3沿第一方向进行承载位置的切换的具体方式进行示意说明:
如图3、图4、图6和图8所示,上文中提及的锁止机构4还可以包括连接件42和第一弹性件43。在组装时,连接件42连接于底部固定件3,第一弹性件43可以连接于锁止件41或连接件42。锁止件41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与多个承载位置一一对应的多个卡接部411。连接件42可以包括配合部42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8所示,第一弹性件43连接于锁止件41。在进行承载位置的调节时,第一弹性件43用于提供锁止件41与连接件42相向移动以对接的弹力。具体地,在锁止状态,锁止件41与连接件42对接,配合部421卡接于其中一个卡接部411,且在随底部固定件3沿第一方向朝向壳体1移动时能够驱使锁止件41压缩第一弹性件43以与另外的卡接部411卡接。在解锁状态,配合部421与卡接部411分离。在该实施例中,锁止件41可以可移动地连接于壳体1,以能够靠近或远离连接件42移动,其中,第一弹性件43用于提供锁止件41朝向连接件42移动的弹力。
在另一个未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43连接于连接件42。在进行承载位置的调节时,第一弹性件43用于提供锁止件41与连接件42相向移动以对接的弹力。具体地,在锁止状态,锁止件41与连接件42对接,配合部421卡接于其中一个卡接部411,且在随底部固定件3沿第一方向朝向壳体1移动时配合部421能够压缩第一弹性件43。在解锁状态,配合部421与卡接部411分离。其中,在该实施例中,连接件42可以铰接于底部固定件3,第一弹性件43提供连接件42朝向锁止件41转动的弹力,例如,连接件42可以为棘爪,锁止件41上可以具有与棘爪相配合棘齿条,由此实现在锁止状态下,即锁止件41和连接件42对接时,底部固定件3的单向移动。
为了进一步便于连接件42和锁止件41之间的锁止和解锁,如图3、图4和图6所示,锁止机构4还可以包括第二弹性件44。在组装时,上文中提及的第一弹性件43连接于锁止件41。第二弹性件44连接于连接件42。具体地,连接件42可移动地连接于中框11。第二弹性件44分别连接于连接件42和中框11,锁止件41可移动地穿设于后壳12,以能够与连接件42对接或分离,且锁止件41具有延伸至壳体1之外的操作部412,以便于驾驶员进行操作。在一些应用场景下,第一弹性件43可以连接在锁止件41和中框11之间,在锁止件41需要和连接件42脱离时,驾驶员能够按压操作部412以使得锁止件41和连接件42脱离。在另外一些应用场景下,第一弹性件43也可以连接在锁止件41和后壳12之间,本公开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其目的是能够通过第一弹性件43提供锁止件41和连接件42相互靠近的弹力,而在外力作用于锁止件41时能够克服第一弹性件43的弹力使得锁止件41和连接件42分离即可。
其中,第一弹性件43和第二弹性件44均可以构造为例如弹簧。连接件42具有用于引导弹簧沿第一方向伸缩的引导槽422,弹簧的一端延伸至引导槽422内且抵接于引导槽422的侧壁,另一端抵接于中框11。引导槽422的设置能够避免弹簧朝向脱离第一方向的其他方向发生移动,进一步提高了该底部固定件3沿第一方向调节时的可靠性。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底部固定件3的单向调节的调节过程,下面将该调节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3、图7和图8所示,上文中提及的多个承载位置可以包括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第一极限位置相对于第二极限位置靠近侧部固定件2。在进行承载位置的调节时,第二弹性件44能够在解锁状态下提供底部固定件3自第一极限位置移动至第二极限位置的弹力。通过此种方式,在对底部固定件3的位置进行调节时,单手操作即可,操作方便快捷,尤其是在手机支架应用于车辆时,能够提高安全性能。
在一些应用场景下,为了使得该底部固定件3能够更好地适应于手机的竖向摆放位置,上文中提及的多个承载位置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的至少一个中间位置,以实现对手机摆放位置的多级调节,以满足对不同类型手机的使用需求。
为了便于理解手机支架的操作过程,以下述三种操作场景为例:
场景一:初始承载位置位于第一极限位置。此时可以通过操作锁止件41,例如按压锁止件41以克服第一弹性件43的弹力,使得锁止件41和连接件42脱离,同时第二弹性件44能够驱使连接件42及底部固定件3自第一极限位置移动至第二极限位置。随后可以松开锁止件41,连接件42的配合部421在第一弹性件43的弹力作用下与锁止件41的卡接部411卡接。驾驶员能够单手推动底部固定件3以将底部固定件3由第二极限位置移动至任意一个所需的中间位置,以实现承载位置的调节。
场景二:初始承载位置位于第二极限位置。在需要调节底部固定件3的承载位置时,用户能够直接单手推动底部固定件3以将底部固定件3由第二极限位置移动至任意一个中间位置或第一极限位置,以实现承载位置的调节。
场景三:初始承载位置位于其中一个中间位置,此时,如果用户所需要的承载位置相对于当前位置靠近第一极限位置,那么用户可以直接推动底部固定件3至所需承载位置;如果用户所需要的承载位置相对于当前位置靠近第二极限位置,那么用户可以按压锁止件41,以使得底部固定件3直接移动至第二极限位置,随后松开锁止件41后,推动底部固定件3至所需位置即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通过锁止机构4能够使得用户能够全程单手操作以实现承载位置的调节,进一步提高了调节的可靠性和便捷性。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底部固定件3进行单向调节时连接件42和锁止件41的配合过程,下面将对连接件42和锁止件41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上文中提及的连接件42的配合部421可以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引导面421a和第一止挡面421b。第一引导面421a用于在锁止状态随底部固定件3移动时驱使连接件42和锁止件41相互远离,以使得配合部421卡接于另外的卡接部411。相应地,第一止挡面421b用于在锁止状态止挡于卡接部411。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上文中提及的锁止件41的卡接部411可以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二引导面411a和第二止挡面411b。第二引导面411a用于在配合部421在锁止状态下移动时驱使连接件42和锁止件41相互远离,以使得配合部421卡接于另外的卡接部411。相应地,第二止挡面411b用于在锁止状态能够止挡于配合部421。
本实施例中采用类似棘齿的结构,能够实现通过连接件42和锁止件41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实现底部固定件3的单向调节,这样的调节方式使得底部固定件3在适应性调节承载位置的同时,还能够使得底部固定件3保持在该承载位置上以对手机底部形成可靠支撑。进一步地,该种调节方式还能够实现上文中提及得到单手调节,有利于驾驶员的便捷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件42和锁止件41中的一者可以具有第一引导部45,另一者可以具有第二引导部46。第一引导部45与第二引导部46在锁止状态下相互配合以引导连接件42及锁止件41移动。作为一个示意,锁止件41具有第二引导部46,第二引导部46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滑槽461。相应地,连接件42具有第一引导部45,第一引导部45可以包括与滑槽461滑动配合的滑块451。滑块451和滑槽461的引导方式可靠有效。为了进一步提高引导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锁止件41可以包括并排布置的至少两排多个卡接部411,至少一组相邻的两排多个卡接部411之间设置有滑槽46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至图3以及图6所示,底部固定件3可以可移动地连接于后壳12的背离中框11的外侧,后壳12具有供连接件42自中框11和后壳12之间贯穿后壳以连接于底部固定件3的条形孔,该条形孔沿第一方向延伸,以用于避让连接件42和底部固定件3的移动路径。其中,连接件42可以通过任意合适的方式连接于底部固定件3,例如,连接件42上具有连接柱423,该连接柱423贯穿条形孔并通过例如螺钉或螺栓等连接于底部固定件3。其中,连接柱423可以与条形孔相适配,以通过条形孔间接引导底部固定件3和连接件42沿第一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3所示,侧部固定件2可以包括两个夹持件,即,第一夹持件21和第二夹持件22,两个夹持件各自具有延伸至壳体1内的齿条结构23,两个齿条结构23相对布置且两者之间连接有齿轮24,该齿轮24可绕自身轴线转动地连接于壳体1,例如中框11。由此,能够实现两个夹持件的同步移动,例如同步靠近或远离移动。其中,每个夹持件和中框11之间均可以连接有例如弹簧等第三弹性件25,以用于提供两个夹持件相互靠近的弹力,以便于稳定地夹持手机。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可以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手机支架和第一充电接口。其中,手机支架还可以包括位于壳体1内的无线充电线圈组件以及连接于壳体1的外壁的固定架5。固定架5具有与无线充电线圈组件电连接的第二充电接口51。在使用时,该第二充电接口51用于将手机支架连接于外源设备,这里的外源设备是指能够为无线充电线圈组件提供电能的设备。在本实施例车辆的应用场景下,外源设备可以为中控屏,在中控屏上设有上文中提及的第一充电接口。第一充电接口和第二充电接口51电连接,以实现对无线充电线圈组件的供电目的。第二充电接口51具体可以是插接头或者插接口,这取决于外源设备对应的是插接口或是插接头。应当理解的是,第二充电接口51还可以设置在侧部固定件2或底部固定件3中的一者上,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此处提及的无线充电线圈组件的工作原理,在此进行相应的解释说明:常见的无线充电线圈组件包括充电线圈和电路板,充电线圈可以设置于中框11的面向前壳13一侧。充电线圈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能量耦合实现能量传递,从而实现手机的无线充电功能。电路板可以设置在中框11的面向后壳12一侧且与充电线圈连接。在充电时,手机与前壳13贴合,以便于与壳体1内部的充电线圈发生能量耦合。应当说明的是,其他类型的能够用于实现无线充电功能的无线充电组件也能够被应用与本公开中。
本实施例中,安装上文中提及的手机支架的车辆,驾驶员能够根据手机实际的竖向摆放位置对底部固定件3进行调节,以保证底部固定件3能够对手机底部形成可靠支撑,提高了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的安全性。进一步地,在手机放置于该手机支架上时,能够通过无线充电线圈组件对手机进行充电,保证了手机能够具有足够的电量以供驾驶员使用。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本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1)

1.一种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侧部固定件,用于夹持在手机的相对两侧;
底部固定件,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以能够在沿第一方向的用于承载手机的多个承载位置之间移动;
锁止机构,包括锁止件,所述锁止件在锁止状态下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所述底部固定件,以使得所述底部固定件能够沿第一方向朝向所述壳体移动以切换所述承载位置,并止挡所述底部固定件沿第一方向远离所述壳体移动;所述锁止件在解锁状态下与所述底部固定件分离,以允许所述底部固定件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还包括连接件和第一弹性件,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底部固定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于所述锁止件或所述连接件,以提供所述锁止件与所述连接件相向移动以对接的弹力,所述锁止件包括沿第一方向与多个所述承载位置一一对应的多个卡接部,所述连接件包括配合部,
在所述锁止状态,所述锁止件与所述连接件对接,所述配合部卡接于其中一个所述卡接部,且在随所述底部固定件沿第一方向朝向所述壳体移动时能够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或驱使所述锁止件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以与另外的所述卡接部卡接;
在所述解锁状态,所述配合部与所述卡接部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承载位置包括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第一极限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靠近所述侧部固定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于所述锁止件,所述锁止机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以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提供所述底部固定件自所述第一极限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的弹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承载位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和所述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的至少一个中间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部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引导面和第一止挡面,
所述第一引导面用于在所述锁止状态随所述底部固定件移动时驱使所述连接件和所述锁止件相互远离,以使得所述配合部卡接于另外的所述卡接部;
所述第一止挡面用于在所述锁止状态止挡于所述卡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二引导面和第二止挡面,
所述第二引导面用于在所述配合部在所述锁止状态下移动时驱使所述连接件和所述锁止件相互远离,以使得所述配合部卡接于另外的所述卡接部;
所述第二止挡面用于在所述锁止状态能够止挡于所述配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锁止件中的一者具有第一引导部,另一者具有第二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与所述第二引导部在所述锁止状态下相互配合以引导所述连接件及所述锁止件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导部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第一引导部包括与所述滑槽滑动配合的滑块,所述锁止件包括并排布置的至少两排所述多个卡接部,至少一组相邻的两排所述多个卡接部之间设置有所述滑槽。
9.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连接的中框和后壳,所述连接件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中框,所述第二弹性件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中框,所述锁止件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后壳,以能够与所述连接件对接或分离,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在所述锁止件和所述中框之间或者连接在所述锁止件和所述后壳之间,所述锁止件具有延伸至所述壳体之外的操作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件构造为弹簧,所述连接件具有用于引导所述弹簧沿第一方向伸缩的引导槽,所述弹簧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引导槽内且抵接于所述引导槽的侧壁,另一端抵接于所述中框。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手机支架和第一充电接口,所述手机支架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无线充电线圈组件以及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外壁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具有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组件电连接的第二充电接口,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和所述第二充电接口电连接。
CN202322281239.8U 2023-08-23 2023-08-23 手机支架及车辆 Active CN2209048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81239.8U CN220904856U (zh) 2023-08-23 2023-08-23 手机支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81239.8U CN220904856U (zh) 2023-08-23 2023-08-23 手机支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04856U true CN220904856U (zh) 2024-05-07

Family

ID=90903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81239.8U Active CN220904856U (zh) 2023-08-23 2023-08-23 手机支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048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22083B2 (en) Antenna device
US7920905B2 (en) Mobile phone holder, especially for mechanical vehicle
US8801441B2 (en) Pop-up mechanism having a button and sliding pillars
US20100240229A1 (en) Sliding window magnetic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30257361A1 (e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CN105991801B (zh) 一种可扩展功能的智能终端配件系统
CN211406104U (zh) 电子设备
CN111510525B (zh) 电子设备
US4892486A (en) Portab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adaptor
CN220904856U (zh) 手机支架及车辆
CN109309400B (zh) 一种多功能电子产品充电器
CN110708914A (zh) 卡扣组件、板卡以及电子设备
US8339098B2 (en) Battery charger with retractable contacts
CN218352193U (zh) 一种充电装置
US8349479B2 (en) Battery mounting mechanism
CN106953044B (zh) 电池安装结构
CN213367487U (zh) 无线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7346809B (zh) 电子装置的电池装卸结构
CN210485036U (zh) 一种锁紧机构及具有该锁紧机构的背夹装置
CN210041886U (zh) 电子装置
CN116960556B (zh) 电池包、储能设备及用电设备
CN213936713U (zh) 磁吸式充电结构
JP3117098U (ja) 電源接続器
CN219998596U (zh) 一种具有推拉式插脚的充电器
KR101686347B1 (ko) 단말기 거치형 키보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