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67487U - 无线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67487U
CN213367487U CN202021450584.XU CN202021450584U CN213367487U CN 213367487 U CN213367487 U CN 213367487U CN 202021450584 U CN202021450584 U CN 202021450584U CN 213367487 U CN213367487 U CN 2133674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assembly
charging coil
wireless charging
charging
charg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5058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源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45058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674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674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674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所公开的无线充电装置用于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支架、第一充电线圈组件和供电模组,所述支架包括支撑部和承载部,所述承载部倾斜设置于所述支撑部;其中,所述承载部包括相互背离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设置有设备承载区,所述第二端面开设有容置槽,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槽,且可在所述容置槽内移动;在垂直于所述第一端面的法线方向上,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的投影位于所述设备承载区内,且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与所述供电模组电连接。上述方案能够解决目前无线充电装置存在的适用性较差、充电效率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无线充电技术能够省略待充电设备与电源口之间的线缆连接环节,提高了待充电设备充电的便捷性,因此无线充电技术在充电技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无线充电装置(例如无线充电座等)内设置有充电线圈,当该充电线圈与待充电设备内的充电线圈对准时,即可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目前,无线充电装置(例如无线充电座等)通常与待充电设备一一匹配,二者内部的充电线圈设置位置是固定的,无线充电装置难以适用于多种待充电设备;即便使用通用型无线充电装置,由于不同待充电设备内部的无线充电线圈的设置位置各异,在充电时两线圈同心度较低,而会导致充电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能够解决目前无线充电装置存在的适用性较差、充电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装置,该无线充电装置用于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其包括支架、第一充电线圈组件和供电模组,所述支架包括支撑部和承载部,所述承载部倾斜设置于所述支撑部;
其中,所述承载部包括相互背离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设置有设备承载区,所述第二端面开设有容置槽,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槽,且可在所述容置槽内移动;在垂直于所述第一端面的法线方向上,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的投影位于所述设备承载区内,且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与所述供电模组电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前述的无线充电装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承载部包括相互背离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端面设置有设备承载区,第二端面开设有容置槽,且第一充电线圈组件可移动地设置于容置槽内,因此,当第一充电线圈组件移动时不会与待充电设备产生干涉;同时,在应用于不同尺寸的待充电设备时,第一充电线圈组件可在承载部上移动,也即第一充电线圈组件与待充电设备之间会产生相对移动,进而可以调整第一充电线圈组件与待充电设备中的第二充电线圈组件的配合关系,提高第一充电线圈组件与第二充电线圈组件的同心度,以提升无线充电效率。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无线充电装置无疑能够适配不同尺寸的多种待充电设备,且均具备较高的无线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关于图1中的第一充电线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关于图1中的第一充电线圈组件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关于图1中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关于图1中的支架与第一充电线圈组件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6为关于图1中的支架与第一充电线圈组件的另一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种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关于图7中的第一充电线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关于图7中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关于图7中的支架与第一充电线圈组件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支架、110-支撑部、120-承载部、121-容置槽、130-设备承载区、140-导向滑槽、141-第二限位部、
200-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10-凸出部、211-第一限位部、220-限位元件、230-电连接元件、
300-传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请参考图1~图10,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无线充电装置,所公开的无线充电装置用于为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无线充电装置可以有多种类型,例如无线充电器、无线充电桩等,本实施例对其不做限制。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无线充电装置包括支架100、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和供电模组。
其中,支架100是无线充电装置的基础构件,其为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提供了安装支撑基础。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是无线充电装置的主要构件,应理解的是,待充电设备中具有第二充电线圈组件,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可与第二充电线圈组件进行配合,而实现对待充电设备的无线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技术主要采用电磁感应模式,具体地,即在发射端线圈输入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接收端线圈会形成一定的电流,从而将电能从发射端转移到接收端。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即可为发射端线圈,而第二充电线圈组件相应为接收端线圈。
在工作时,需要对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进行供电,以使得无线充电装置能够顺利实现无线供电。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与供电模组电连接,通过供电模组对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进行供电。本实施例未限制供电模组的具体类型,通常情况下,供电模组为可充放电的蓄电池模组,其也可以为外部电源。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100包括支撑部110和承载部120,承载部120倾斜设置于支撑部110。具体而言,支撑部110可作为无线充电装置的支撑安装结构,通过支撑部110无线充电装置可稳定地放置支撑面上,例如将无线充电装置放置在工作桌桌面、地面等支撑面上。
承载部120能够为待充电设备起到辅助支持作用,由于承载部120倾斜设置在支撑部110,因此当待充电设备放置在无线充电装置上时,待充电设备会呈倾斜状而抵靠在承载部120上,在待充电设备的重力作用下,支撑部110和承载部120均会对待充电设备提供支撑作用,进而使得待充电设备稳定放置在无线充电装置上。同时,无线充电装置与待充电设备之间不存在约束连接关系,在实现无线充电的基础下,也方便了待充电设备的取放。通常情况下,支撑部110与承载部120可大致呈“L”构型。
承载部120包括相互背离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也即是指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的朝向相反,设置在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上的结构不会出现相互干扰。
其中,第一端面设置有设备承载区130。应理解的是,设备承载区130即是指用于放置待充电设备的空间区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待充电设备可放置于设备承载区130。在本实施例中,设备承载区130即是支撑部110与承载部120之间的空间区域。
为了提升待充电设备放置的稳定性,设备承载区130可以包括开设于第一端面上的安装槽,待充电设备可安装固定于该安装槽中。
第二端面开设有容置槽121,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设置于容置槽121,且可在容置槽121内移动。结合前述,由于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设置于容置槽121,也即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位于第二端面一侧,因此当待充电设备放置于设备承载区130后,待充电设备不会对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的移动造成干扰;而移动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就可以调整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与第二充电线圈组件的相对位置。
同时,在垂直于第一端面的法线方向上,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的投影位于设备承载区130内,也即是说,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的移动范围在设备承载区130之内。如此设置下,当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移动时,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都不会超出第二充电线圈组件的感应范围,因此可以通过对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的移动来调整它的位置,并与第二充电线圈组件配合使用,而实现对不同尺寸的多种待充电设备的无线充电。
而且,在使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无线充电装置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时,当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与第二充电线圈组件实现感应配合后,可在对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进行微调,使得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与待充电设备的第二充电线圈组件的同心度更高,如此无疑能够提升无线充电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未对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的具体结构类型做出限制,其可以仅仅包括线圈本体,但是线圈本体通常不方便安装和实现移动,因此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还可以包括封装层,且封装层包覆于线圈本体,在使用时只需要驱动封装层即可实现对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的移动。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的整体形状也可灵活设置,举例来说,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可以为圆形、方形或者多种规则形状的组合,也可为不规则形状。
当然,本实施例对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的具体数量也未做出限制。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可以为一个,通过移动改变其在支架100上的位置,即可实现对不同待充电设备的高效率无线充电;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也可以为多个,此时可在设备承载区130放置多个待充电设备,可实现同时对多个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且每个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均可以移动来调节与第二充电线圈组件的同心度来实现高效率无线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在容置槽121中的移动方式有多种,例如多个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分别沿不同的方向进行移动。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沿同一移动方向依次分布于容置槽121内。如此设置下,在同一移动方向上的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可以对应待充电设备一个尺寸延伸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因此,即便第二充电线圈组件设置在待充电设备的不同位置,无线充电装置上均存在一个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与第二充电线圈组件感应配合。以智能手机举例来说,智能手机的长度尺寸即可与多个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的共同移动方向相匹配。
多个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均可以为设置为同一尺寸规格,此时,支架100上只需要设置一种移动适配结构即可与多个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连接,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支架100的结构,同时也使得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在生产、管理和使用上都更具标准化,相关工作效率均显著提高。
在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为多个的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可以部分为接收端线圈,如此设置下,该无线充电装置可以通过其他的无线充电装置获取电能,也即是说,该无线充电装置即可以是无线充电的供给者,也可以为是无线充电的接收者。
由上述说明可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承载部120包括相互背离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端面设置有用于设备承载区130,第二端面开设有容置槽121,且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可移动地设置于容置槽121内,因此,当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移动时不会与待充电设备产生干涉;同时,在应用于不同尺寸的待充电设备时,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可在承载部120上移动,也即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与待充电设备之间会产生相对移动,进而可以调整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与待充电设备中的第二充电线圈组件的配合关系,提高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与第二充电线圈组件的同心度,以提升无线充电效率。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无线充电装置无疑能够适配不同尺寸的多种待充电设备,且均具备较高的无线充电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在支架100上的移动方式有多种,举例来说,无线充电装置还可以包括丝杠机构、曲柄连杆机构、液压伸缩组件、气压伸缩组件等结构,并通过上述结构来实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的移动和停留。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可以与承载部120滑动配合。应理解的是,当在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时,可在承载部120上滑动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来调整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的位置,而将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移动至与第二充电线圈组件的同心度较高的位置。
通常情况下,通过人工手动驱动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在承载部120上滑动即可,操作较为方便。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与承载部120的滑动配合关系有多,例如,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通过滚动轴承滑动配合于承载部120。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容置槽121的侧壁可以设置有导向滑槽140,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上设置有凸出部210,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通过凸出部210与导向滑槽140的配合而可在容置槽121内滑动。应理解的是,当凸出部210与导向滑槽140滑动配合时,则实现了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在承载部120上的滑行移动;当然,导向滑槽140的延伸方向在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的预设移动方向上。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导向滑槽140可设置于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上,相应地,凸出部210则设置于支架100上。
同时,凸出部210与导向滑槽140限位配合,也即是说,凸出部210与导向滑槽140相互之间可进行限位,而使得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可在其移动方向上进行定位,在此种情况下,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与第二充电线圈组件的感应配合关系处于稳定状态,就能够可靠地实现高效的无线充电。
同样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与承载部120的限位配合关系有多,例如,支架100上设置有相对的两组弹性限位凸块,两组弹性限位凸块配合使用能够对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进行限位支持而阻止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的移动,当对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施加作用力时,弹性限位凸块由于受力变形,则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可以顺利通过而实现移动。
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凸出部210上可以设置有第一限位部211,导向滑槽140内设置有第二限位部141,第一限位部211可与第二限位部141卡接配合。应理解的是,当第一限位部211与第二限位部141卡接配合时,则实现了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在承载部120上的固定停留。
在本实施例中,未限制第一限位部211和第二限位部141的具体类型。通常情况下,在第一限位部211和第二限位部141中,其中一者可以为卡接凸部,另一者可以为卡接槽,卡接凸部可卡接配合于卡接槽,如此,即实现了第一限位部211与第二限位部141的卡接配合。在本实施例中,卡接凸部的具体类型可以有多种,例如卡接凸部可以为凸块结构、凸条结构、凸点结构等,卡接槽也可以由通孔结构等代替。
如图2~图5所示,具体地,第一限位部211为卡接凸部,相应地,第二限位部141为卡接槽。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种设置方式下,第二限位部141为多个,如此设置下,当第一限位部211与不同的第二限位部141卡接配合时,即可以实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在支架100上不同位置的固定停留。
由于卡接凸部会对凸出部210在导向滑槽140上的滑动造成一定的干涉,而影响滑动效率。基于此,在可选的方案中,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上可以设置有限位元件220,限位元件220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也即,限位元件220可相对于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产生相对移动。具体地,限位元件220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限位元件220的第一端为控制端,用户可以通过驱动限位元件220的控制端,而控制限位元件220在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上的移动动作;限位元件220的控制端至少部分显露于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也即,限位元件220的控制端的部分或全部可凸出于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的表面,以便于用户能够作用于限位元件220。限位元件220的第二端为卡接端,卡接凸部设置于限位元件220的卡接端,如此,限位元件220的卡接端即可与导向滑槽140的卡接槽实现卡接配合。
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在限位元件22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卡接凸部位于卡接槽之外;在限位元件22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卡接凸部至少部分位于卡接槽内。应理解的是,通过控制端,可以驱动限位元件220在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上移动;当需要将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固定停留在承载部120上时,则控制限位元件220移动至第二位置,此时,卡接端随着限位元件220整体而移动,而卡接凸起随着卡接端部分或全部嵌入卡接槽中,凸出部210可与导向滑槽140卡接配合,进而实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在承载部120上的固定停留;当需要移动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时,则控制限位元件220移动至第一位置,此时,卡接端随着限位元件220整体而移动,而卡接凸起随着卡接端移动至卡接槽之外,卡接凸部与卡接槽不存在卡接配合关系,因此限位元件220也未在导向滑槽140中被限位,凸出部210可在导向滑槽140中顺利滑动,如此即实现了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在承载部120上的移动。
如图5所示,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内可开设有滑行通道,限位元件220可在滑行通道内实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移动。当然,限位元件220还可以通过其他的配合关系实现在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上的移动,例如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上开设有滑槽结构,限位元件220滑动配合该滑槽结构。如前所述,第一限位部211和第二限位部141的具体类型有多种。如图7~图10所示,在可选的方案中,凸出部210可以设置有第一齿条,导向滑槽140可以设置有第二齿条,第一齿条与第二齿条相啮合。具体而言,由于第一齿条与第二齿条相互啮合,则实现了凸出部210与导向滑槽140的卡接配合,进而实现了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在承载部120上的固定停留。
同时,当对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施加作用力时,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局部齿受力变形,而使得第一齿条可相对于第二齿条产生相对移动,即实现了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在承载部120上的移动。
为了提升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在支架100上的移动便捷性,在可选的方案中,无线充电装置还可以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与供电模组电连接,供电模组为驱动机构供电以确保其能正常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用于通过凸出部210和导向滑槽140而带动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在容置槽121内移动。应理解的是,由于凸出部210与导向滑槽140可存在限位配合关系,因此当驱动机构驱使凸出部210和导向滑槽140的至少部分移动即可带动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移动。当然,驱动机构带动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在容置槽121内移动的具体方式有多种,举例来说,驱动机构可以包括线性电机,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直接与线性电机的输出端相连,进而在线性电机的驱使下,其可在容置槽121内移动。
在可选的方案中,第二限位部141可移动地设置于导向滑槽140内,也即,第二限位部141可在导向滑槽140中进行相对移动,用户可通过驱动机构来驱动第二限位部141移动,第一限位部211随第二限位部141移动而带动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移动。如此设置下,可替代了人工手动操作的模式,既降低了操作难度,也提升了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的移动便捷性。
结合前述,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的类型可以有多种,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驱动机构可以包括驱动电机和传动轴300,驱动电机与传动轴300相连、并驱动传动轴300转动,而第二限位部141呈环状、并套设在传动轴300上,由于第一限位部211与第二限位部141卡接配合,因此当驱动电机运行时,第一限位部211就可以随第二限位部141移动而带动凸出部210在导向滑槽140移动,最终实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在支架100上的移动。当然,驱动结构还可以为其他结构,例如丝杠机构、齿轮齿条机构等。
由于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与供电模组通常需要通过电连接结构来实现电连接,例如导电线缆等,但是电连接结构不仅会使得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复杂化,而且会对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的移动造成干扰,而影响无线充电功能的正常实施。
基于此,如图6所示,在可选的方案中,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上可以设置有电连接元件230,承载部120上设置有与供电模组电连接的电连接部,电连接元件230与电连接部电连接。具体而言,由于电连接元件230通过电连接部与承载部120电连接,因此无论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与承载部120处于相对移动状态还是限位配合状态,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均可以通过电连接元件230始终与承载部120保持电连接状态,而承载部120与供电模组电连接,因此,能够顺利对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进行供电。
在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元件230通常为弹片式电连接件,基于弹片式电连接件的弹性特性,电连接元件230在能够始终保持与承载部120的电连接状态的前提下,不会对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的移动造成太大的干扰。当然,本实施例不限制电连接元件230的具体类型,例如电连接元件230还可以为凸点状电极。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无线充电装置,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电子设备,所公开的电子设备包括上文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本申请实施例所指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可穿戴装置等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电子设备的具体种类。需要说明的是,该电子设备基于无线充电装置,即可以实现电子设备的无线反向充电功能,而能够对其他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通常情况下,无线充电装置的支架100与电子设备的壳体分别为独立的构件。当然,无线充电装置的支架100也可以为电子设备的壳体的一部分,该种设置方式可减小无线充电装置的体积,提升了电子设备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00)、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和供电模组,所述支架(100)包括支撑部(110)和承载部(120),所述承载部(120)倾斜设置于所述支撑部(110);
其中,所述承载部(120)包括相互背离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设置有设备承载区(130),所述第二端面开设有容置槽(121),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设置于所述容置槽(121),且可在所述容置槽(121)内移动;在垂直于所述第一端面的法线方向上,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的投影位于所述设备承载区(130)内,且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与所述供电模组电连接;
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上设置有限位元件(220),所述限位元件(2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元件(220)释放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限位元件(220)将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限位固定在所述容置槽(12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121)的侧壁设置有导向滑槽(140),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上设置有凸出部(210),所述凸出部(210)与所述导向滑槽(140)限位配合,且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通过所述凸出部(210)与所述导向滑槽(140)而可在所述容置槽(121)内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210)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211),所述导向滑槽(140)内设置有第二限位部(141),所述第一限位部(211)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41)卡接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211)为卡接凸部,所述第二限位部(141)为卡接槽,在所述第一限位部(211) 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41)卡接配合的情况下,所述卡接凸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卡接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元件(220)的第一端为控制端,所述控制端至少部分显露于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所述限位元件(220)的第二端为卡接端,所述卡接凸部设置于所述卡接端;
在所述限位元件(22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卡接凸部位于所述卡接槽之外;在所述限位元件(22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卡接凸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卡接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210)设置有第一齿条,所述导向滑槽(140)内设置有第二齿条,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齿条相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供电模组电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通过所述凸出部(210)和所述导向滑槽(140)而带动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在所述容置槽(121)内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上设置有电连接元件(230),所述承载部(120)上设置有与所述供电模组电连接的电连接部,所述电连接元件(230)与所述电连接部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多个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组件(200)沿同一移动方向依次分布于所述容置槽(121)内。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
CN202021450584.XU 2020-07-21 2020-07-21 无线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33674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50584.XU CN213367487U (zh) 2020-07-21 2020-07-21 无线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50584.XU CN213367487U (zh) 2020-07-21 2020-07-21 无线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67487U true CN213367487U (zh) 2021-06-04

Family

ID=76140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50584.XU Active CN213367487U (zh) 2020-07-21 2020-07-21 无线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6748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1502A1 (zh) * 2022-08-22 2024-02-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车辆、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1502A1 (zh) * 2022-08-22 2024-02-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车辆、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07312A1 (en) Wireless charger
CN210266451U (zh) 一种拍摄辅助装置
CN213367487U (zh) 无线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4124719A (zh) 磁力吸附式的移动设备充电装置
CN109309400B (zh) 一种多功能电子产品充电器
CN207967793U (zh) 一种辅助手机充电线固定装置
CN205304300U (zh) 无线充电设备
JPH1032934A (ja) 携帯電話用二次電池の充電装置
CN204928226U (zh) 移动电源装置
CN107947817B (zh) 一种抗干扰gps智能穿戴设备
CN114696479A (zh) 一种无线充电设备
CN219610845U (zh) 一种充电宝扩展插口
CN209844619U (zh) 一种拼接式便携电源底座
CN212063566U (zh) 一种组合多功能无线充电器
CN212849930U (zh) 一种组合式手机移动电源
CN209767179U (zh) 一种可分离式手机无线充电电源
CN213989414U (zh) 一种方便型单手退出装置及应用其的手机充电器插头
CN217824362U (zh) 一种新的无线充电及信息传输设备
CN213990287U (zh)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
CN214380240U (zh) 一种机械折叠式无线充电座
CN213342346U (zh) 一种充电手机壳
CN218482429U (zh) 按压自锁式多转换头墙充充电装置
CN208782507U (zh) 一种带ac插脚的快速输入移动电源
CN216530691U (zh) 一种具有太阳能充电功能的移动电源
CN220368525U (zh) 一种便携式无线充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