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61950U - 一种烘干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烘干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61950U
CN220861950U CN202322552730.XU CN202322552730U CN220861950U CN 220861950 U CN220861950 U CN 220861950U CN 202322552730 U CN202322552730 U CN 202322552730U CN 220861950 U CN220861950 U CN 2208619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heat recovery
recovery device
waste heat
drying r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5273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涛
张敏
王能
马源
金西南
陈锡
王宇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idu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du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du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du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5273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619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619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619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烘干系统,该烘干系统包括烘房、加热装置、除湿装置、第一余热回收装置、第二余热回收装置及加热器,烘房具有排气口;加热装置与烘房连通;除湿装置包括第一工作区与第二工作区,第一工作区连接有第一气流通路,第一气流通路与加热装置连通;第二工作区连接有第二气流通路;第一余热回收装置设置于第一气流通路,且第一余热回收装置与烘房的排气口连通;第一气流依次经过第一工作区及第一余热回收装置并进入加热装置;第二余热回收装置与加热器设置于第二气流通路,第二气流依次经过第二余热回收装置及加热器并进入第二工作区,经过第二工作区处理的第二气流再次经过第二余热回收装置并排出。

Description

一种烘干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干燥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烘干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在汽车生产的涂装车间喷涂线中需要利用闪干烘房对油漆后的车身进行脱水;并且闪干烘房自身需要除湿转轮系统为烘干提供干燥的新鲜空气。现有技术中,闪干烘房的废气通常会直接排放,除湿转轮的再生风通常也会直接排放到室外,从而造成能源严重浪费的情况。
有鉴于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烘干系统的新技术方案。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烘干系统,所述烘干系统包括:
烘房,所述烘房具有排气口;
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烘房连通;
除湿装置,所述除湿装置包括第一工作区与第二工作区,所述第一工作区连接有第一气流通路,所述第一气流通路与所述加热装置连通;所述第二工作区连接有第二气流通路;
第一余热回收装置,所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气流通路,且所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与所述烘房的排气口连通;第一气流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工作区及所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并进入所述加热装置;
第二余热回收装置及加热器,所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与所述加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气流通路,第二气流依次经过所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及所述加热器并进入所述第二工作区,经过所述第二工作区处理的第二气流再次经过所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并排出。
可选地,所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第一热管,所述第一壳体内形成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二壳体内形成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彼此隔离;
所述第一热管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管段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
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烘房的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加热装置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以隔离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
所述第一隔板开设有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热管穿设于所述第一连通孔。
可选地,所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第三壳体、第四壳体及第二热管,所述第三壳体内形成有第三腔体,所述第四壳体内形成有第四腔体,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第四腔体彼此隔离;
所述第二热管包括第三管段和第四管段,所述第三管段设置于所述第三腔体,所述第四管段设置于所述第四腔体;
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第二工作区连通,所述第四腔体与所述加热器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三壳体和所述第四壳体之间以隔离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第四腔体;
所述第二隔板开设有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热管穿设于所述第二连通孔。
可选地,所述烘房包括第一烘房和第二烘房,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
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与所述第一烘房连通,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与所述第二烘房连通;
所述排气口包括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设置于所述第一烘房,所述第二排气口设置于所述第二烘房;
所述第一排气口及所述第二排气口均与所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连通。
可选地,所述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一过滤器和表冷器,所述第一过滤器与所述表冷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气流通路;
第一气流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过滤器和所述表冷器并进入所述第一工作区。
可选地,所述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气流通路并位于所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和所述加热装置之间。
可选地,所述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二过滤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气流通路,第二气流经过所述第二过滤器并进入所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
可选地,所述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气流通路,经过所述第二工作区处理的第二气流经过所述第二风机并再次经过所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烘干系统对烘房排出的废气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并且对经过除湿装置对除湿装置进行水分脱附处理后的再生风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这样极大地节省了能源,并且有效提高该烘干系统的工作效率。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种烘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一种烘干系统中第一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一种烘干系统中第二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烘房;101、第一烘房;110、第一排气口;102、第二烘房;120、第二排气口;2、加热装置;21、第一加热装置;22、第二加热装置;3、除湿装置;31、第一工作区;32、第二工作区;4、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1、第一壳体;410、第一腔体;42、第二壳体;420、第二腔体;43、第一热管;431、第一管段;432、第二管段;44、第一隔板;5、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1、第三壳体;510、第三腔体;52、第四壳体;520、第四腔体;53、第二热管;531、第三管段;532、第四管段;54、第二隔板;6、加热器;7、第一过滤器;8、表冷器;9、第一风机;10、第二过滤器;11、第二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参照图1-图3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烘干系统,所述烘干系统包括烘房1、加热装置2及除湿装置3,所述烘房1具有排气口;所述加热装置2与所述烘房1连通;
所述除湿装置3包括第一工作区31与第二工作区32,所述第一工作区31连接有第一气流通路,所述第一气流通路与所述加热装置2连通;所述第二工作区32连接有第二气流通路;其中,第一工作区31为除湿装置3的除湿区;第二工作区32为除湿装置3的加热区;还包括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所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设置于所述第一气流通路,且所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与所述烘房1的排气口连通;第一气流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工作区31及所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并进入所述加热装置2;
还包括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及加热器6,所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与所述加热器6设置于所述第二气流通路,第二气流依次经过所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及所述加热器6并进入所述第二工作区32,经过所述第二工作区32处理的第二气流再次经过所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并排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烘干系统大致的工作原理为:来自于第一气流通路的第一气流可以称为新风A;新风经过除湿装置3的第一工作区31进行除湿处理后进入到加热装置2内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新风进入烘房1内进行烘干作业;同时,烘干作业之后的新风温度降低会再次进入到加热装置2内进行加热,亦即新风会在烘房1和加热装置2进行循环。
此外,在上述第一气流通路中设置有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与烘房1的排气口连通,这样从烘房1的排气口排出的废气不会直接进入到大气中,而是会经过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对其进行热量的回收;在一些具体的例子中,经过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之后,废气的温度从80℃~90℃左右降低到30℃左右。与此同时,新风在经过除湿装置3的第一工作区31进行除湿处理之后,在进入到加热装置2进行加热之前,会先经过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对新风进行预加热处理,经过预加热处理之后的新风温度得以升高,然后温度升高之后的新风再进入到加热装置2内进行加热,这样就能够有效降低加热装置2的加热能源消耗。亦即,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一方面回收烘房1排出的废气的热量,另一方面利用该热量对新风进行预热处理。
另一方面,对于除湿装置3,其在对新风进行除湿处理、吸收新风中的水分之后,其自身的湿度会增加;因此,需要温度较高的再生风对除湿装置3中的水分进行脱附处理,这样才能够确保除湿装置3持续性的正常工作。来自于第二气流通路的第二气流便是对除湿装置3进行水分脱附处理的再生风B。
对除湿装置3进行水分脱附处理的大致工作原理为:再生风经过加热器6的加热作用转变为高温的再生风,高温的再生风进入到除湿装置3的第二工作区32对除湿装置3中的水分进行脱附处理,然后排出除湿装置3。
由于在第二气流通路设置有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排出除湿装置3的再生风不是直接排到大气中,而是经过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对其包含的热量进行回收;并且,再生风在经过加热器6之前,会先经过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的预热作用。亦即,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一方面回收除湿装置3排出的再生风的热量,另一方面对进入到除湿装置3的再生风进行预热,从而降低加热器6的能源消耗。
例如,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再生风初始状态的温度为30℃左右,经过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的预热作用后升温至70℃左右,再经过加热器6的加热作用升温至130℃左右,然后经过除湿装置3的第二工作区32对除湿装置3中的水分进行脱附处理后降温至80℃左右,再次经过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对其热量进行回收后降温至30℃左右排放至大气中。
需要说明的是,经过第一工作区31的第一气流(新风)与经过第二工作区32的第二气流(再生风)是相互分开、彼此隔离的状态。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烘干系统对烘房排出的废气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并且对经过除湿装置对除湿装置进行水分脱附处理后的再生风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这样极大地节省了能源,并且有效提高该烘干系统的工作效率。
参照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包括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及第一热管43,所述第一壳体41内形成有第一腔体410,所述第二壳体42内形成有第二腔体420,所述第一腔体410与所述第二腔体420彼此隔离;第一腔体410与第二腔体420均为密闭的真空腔体;第一热管43设置有多个;
所述第一热管43包括第一管段431和第二管段432,所述第一管段431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410,所述第二管段432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420;
所述第一腔体410与所述烘房1的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腔体420与所述加热装置2连通。
在该具体的例子中,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的工作原理为:第一热管43的内壁具有毛细结构材料,第一热管43内部包含有一定量的工作液体。工作液体在第一管段431吸收热量后蒸发汽化,在微小的压强差下流向第二管段432并向外部释放热量,于是又冷凝成液体,借助毛细结构材料的抽力返回,再次吸热、汽化、传输、放热、冷凝过程,从而实现热量从第一管段431传递至第二管段432。
由此实现:设置于第一腔体410的第一管段431对烘房1的排气口排出的废气热量进行吸收,设置于第二腔体420的第二管段432对进入加热装置2之前的新风进行预热。由于第一腔体410与第二腔体420彼此隔离,因此从烘房1排出的废气和进入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进行预热的新风也彼此隔离,二者只是通过第一热管43进行热量传递,而不会发生交叉污染,从而避免了对烘房内的洁净空气造成污染。
参照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包括第一隔板44,所述第一隔板44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41与所述第二壳体42之间以隔离所述第一腔体410与所述第二腔体420;
所述第一隔板44开设有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热管43穿设于所述第一连通孔。
在该具体的例子中,第一隔板44的设置既能够确保第一腔体410与第二腔体420彼此隔离,并且开设于第一隔板44的第一连通孔不会影响第一热管43在第一腔体410与第二腔体420内的设置。
参照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包括第三壳体51、第四壳体52及第二热管53,所述第三壳体51内形成有第三腔体510,所述第四壳体52内形成有第四腔体520,所述第三腔体510与所述第四腔体520彼此隔离;第三腔体510与第四腔体520均为密闭的真空腔体;第二热管53设置有多个;
所述第二热管53包括第三管段531和第四管段532,所述第三管段531设置于所述第三腔体510,所述第四管段532设置于所述第四腔体520;
所述第三腔体510与所述第二工作区32连通,所述第四腔体520与所述加热器6连通。
在该具体的例子中,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的工作原理为:第二热管53的内壁具有毛细结构材料,第二热管53内部包含有一定量的工作液体。工作液体在第三管段531吸收热量后蒸发汽化,在微小的压强差下流向第四管段532并向外部释放热量,于是又冷凝成液体,借助毛细结构材料的抽力返回,再次吸热、汽化、传输、放热、冷凝过程,从而实现热量从第三管段531传递至第四管段532。
由此实现:设置于第三腔体510的第三管段531对从除湿装置3的第二工作区32排出的再生风的热量进行吸收,设置于第四腔体520的第四管段532对进入加热器6之前的新风进行预热。由于第三腔体510与第四腔体520彼此隔离,因此从除湿装置3的第二工作区32排出进入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的再生风和进入加热器6进行预热的再生风也彼此隔离,二者只是通过第二热管53进行热量传递,而不会发生交叉污染。
参照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包括第二隔板54,所述第二隔板54设置在所述第三壳体51和所述第四壳体52之间以隔离所述第三腔体510与所述第四腔体520;
所述第二隔板54开设有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热管53穿设于所述第二连通孔。
在该具体的例子中,第二隔板54的设置既能够确保第三腔体510与第四腔体520彼此隔离,并且开设于第二隔板54的第二连通孔不会影响第二热管53在第三腔体510与第四腔体520内的设置。
参照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烘房1包括第一烘房101和第二烘房102,所述加热装置2包括第一加热装置21和第二加热装置22;
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与所述第一烘房101连通,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与所述第二烘房102连通;
所述排气口包括第一排气口110和第二排气口120,所述第一排气口110设置于所述第一烘房101,所述第二排气口120设置于所述第二烘房102;
所述第一排气口110及所述第二排气口120均与所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连通。
例如,第一烘房101为升温烘房,第一加热装置21与升温烘房进行气流循环;第二烘房102为保温烘房,第二加热装置22与保温烘房进行气流循环。
从升温烘房的第一排气口110排出的废气,以及从保温烘房的第二排气口120排出的废气均进入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中进行热量回收。
参照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一过滤器7和表冷器8,所述第一过滤器7与所述表冷器8设置于所述第一气流通路;
第一气流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过滤器7和所述表冷器8并进入所述第一工作区31。
在该具体的例子中,第一过滤器7的设置对第一气流(新风)进行过滤处理,避免杂质进入到烘房1中。表冷器8的设置对新风进行除湿的预处理,以确保除湿装置3的除湿效果。
参照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一风机9,所述第一风机9设置于所述第一气流通路并位于所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和所述加热装置2之间。
在该具体的例子中,第一风机9的设置能够帮助第一气流(新风)进入到加热装置2中,提高第一气流(新风)的流动速率。
参照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二过滤器10,所述第二过滤器10设置于所述第二气流通路,第二气流经过所述第二过滤器10并进入所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
在该具体的例子中,第二过滤器10的设置对第二气流(再生风)进行过滤处理,避免杂质进入到除湿装置3中。
参照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二风机11,所述第二风机11设置于所述第二气流通路,经过所述第二工作区32处理的第二气流经过所述第二风机11并再次经过所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
在该具体的例子中,第二风机11的设置能够加速再生风排出除湿装置3。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申请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申请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系统包括:
烘房(1),所述烘房(1)具有排气口;
加热装置(2),所述加热装置(2)与所述烘房(1)连通;
除湿装置(3),所述除湿装置(3)包括第一工作区(31)与第二工作区(32),所述第一工作区(31)连接有第一气流通路,所述第一气流通路与所述加热装置(2)连通;所述第二工作区(32)连接有第二气流通路;
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所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设置于所述第一气流通路,且所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与所述烘房(1)的排气口连通;第一气流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工作区(31)及所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并进入所述加热装置(2);
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及加热器(6),所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与所述加热器(6)设置于所述第二气流通路,第二气流依次经过所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及所述加热器(6)并进入所述第二工作区(32),经过所述第二工作区(32)处理的第二气流再次经过所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并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包括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及第一热管(43),所述第一壳体(41)内形成有第一腔体(410),所述第二壳体(42)内形成有第二腔体(420),所述第一腔体(410)与所述第二腔体(420)彼此隔离;
所述第一热管(43)包括第一管段(431)和第二管段(432),所述第一管段(431)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410),所述第二管段(432)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420);
所述第一腔体(410)与所述烘房(1)的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腔体(420)与所述加热装置(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包括第一隔板(44),所述第一隔板(44)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41)与所述第二壳体(42)之间以隔离所述第一腔体(410)与所述第二腔体(420);
所述第一隔板(44)开设有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热管(43)穿设于所述第一连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包括第三壳体(51)、第四壳体(52)及第二热管(53),所述第三壳体(51)内形成有第三腔体(510),所述第四壳体(52)内形成有第四腔体(520),所述第三腔体(510)与所述第四腔体(520)彼此隔离;
所述第二热管(53)包括第三管段(531)和第四管段(532),所述第三管段(531)设置于所述第三腔体(510),所述第四管段(532)设置于所述第四腔体(520);
所述第三腔体(510)与所述第二工作区(32)连通,所述第四腔体(520)与所述加热器(6)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包括第二隔板(54),所述第二隔板(54)设置在所述第三壳体(51)和所述第四壳体(52)之间以隔离所述第三腔体(510)与所述第四腔体(520);
所述第二隔板(54)开设有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热管(53)穿设于所述第二连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烘房(1)包括第一烘房(101)和第二烘房(102),所述加热装置(2)包括第一加热装置(21)和第二加热装置(22);
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与所述第一烘房(101)连通,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与所述第二烘房(102)连通;
所述排气口包括第一排气口(110)和第二排气口(120),所述第一排气口(110)设置于所述第一烘房(101),所述第二排气口(120)设置于所述第二烘房(102);
所述第一排气口(110)及所述第二排气口(120)均与所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一过滤器(7)和表冷器(8),所述第一过滤器(7)与所述表冷器(8)设置于所述第一气流通路;
第一气流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过滤器(7)和所述表冷器(8)并进入所述第一工作区(3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一风机(9),所述第一风机(9)设置于所述第一气流通路并位于所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4)和所述加热装置(2)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二过滤器(10),所述第二过滤器(10)设置于所述第二气流通路,第二气流经过所述第二过滤器(10)并进入所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系统还包括第二风机(11),所述第二风机(11)设置于所述第二气流通路,经过所述第二工作区(32)处理的第二气流经过所述第二风机(11)并再次经过所述第二余热回收装置(5)。
CN202322552730.XU 2023-09-19 2023-09-19 一种烘干系统 Active CN2208619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52730.XU CN220861950U (zh) 2023-09-19 2023-09-19 一种烘干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52730.XU CN220861950U (zh) 2023-09-19 2023-09-19 一种烘干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61950U true CN220861950U (zh) 2024-04-30

Family

ID=90817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52730.XU Active CN220861950U (zh) 2023-09-19 2023-09-19 一种烘干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619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09840B1 (ko) 블로워를 이용한 재생공기 순환 압축공기 건조장치
CN102809276B (zh) 一种用于烘干系统的能量回收方法和装置
CN111457513A (zh) 一种用于精密铸造制壳干燥的节能恒温控湿空调系统及控温除湿方法
CN105805869B (zh) 太阳能驱动的回热式固体干燥除湿空调系统及运行方法
CN220861950U (zh) 一种烘干系统
CN105423456A (zh) 一种新型除湿系统
CN101275771B (zh) 转轮除湿机的热回收装置和使用该装置的热回收方法
KR101295750B1 (ko) 습공기를 건조 및 재생하는 건조장치의 재생 공정시 가열된 재생공기가 냉각기를 통과토록 하여 냉각하는 공기건조장치
CN103673149A (zh) 一种低温低湿转轮除湿方法及其专用设备
CN104848673A (zh) 一种转轮式锂离子电池的电芯与极片烘干装置
CN103673148A (zh) 一种双转轮超低露点除湿方法及其专用设备
CN204084680U (zh) 一种工业用转轮式除湿机
CN114632412A (zh) 一种节能环保型的化工废气喷淋设备
CN210320382U (zh) 一种快速除湿机
CN203571920U (zh) 转轮除湿系统
CN202769842U (zh) 一种低温低湿转轮除湿专用设备
CN204555115U (zh) 一种新型热回收式转轮除湿机
CN114060972A (zh) 一种高温热泵除湿机
CN207031233U (zh) 一种污泥干化设备
CN213334729U (zh) 一种热泵低温再生转轮除湿机
CN207065825U (zh) 一种应用于转轮再生风路的热回收装置
JP2000024443A (ja) 除湿装置
CN218269355U (zh) 一种转轮除湿热管经济器
CN219775889U (zh) 一种节能环保除湿机
CN103574791A (zh) 一种带有薄板压制成型换热器的转轮除湿工艺及其专用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