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58090U - 一种触摸开关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摸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58090U
CN220858090U CN202322618606.9U CN202322618606U CN220858090U CN 220858090 U CN220858090 U CN 220858090U CN 202322618606 U CN202322618606 U CN 202322618606U CN 220858090 U CN220858090 U CN 2208580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sensing
piece
panel
touch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1860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小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Linp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Linp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Linp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Linp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1860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580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580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580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触摸开关,包括触摸面板和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有至少一第一感应片,所述第一感应片铺设于所述触摸面板与所述控制电路板之间;所述触摸面板与所述第一感应片之间铺设有第二感应片,所述第一感应片和所述第二感应片均能够导电,所述第二感应片与所述第一感应片耦合,用于共同感应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摸输入;所述触摸面板的用于接收触摸输入的一面设为第一表面,所述第二感应片于所述第一表面投影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感应片于所述第一表面投影的面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摸开关,其触控面积大大提高,用户无需刻意去寻找触控区域的位置,提高了操作便利性。

Description

一种触摸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摸开关。
背景技术
触摸开关是一种可以通过触摸操作来控制电路的电子开关,它可以通过单击、双击、长按等手势操作来实现不同的控制,通常采用电容感应技术或者电容传感技术来感应触摸操作。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触摸开关逐渐进入到千家万户中,相比于传统的机械式开关,触摸开关可以实现无物理按键的设计,提高了产品的易用性和功能性。
现有的触摸开关一般为点触控,触控面积很小,其原因在于:触摸开关的导电膜设置在壳体内部,由于壳体内部空间有限,所以造成导电膜面积较小,导致触摸面板上的触控区域面积小,给用户操作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第二感应片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一感应片的投影面积,用户触碰第二感应片对应区域就能够将所述触摸开关触发,使得触控面积大大提高,用户无需刻意去寻找触控区域的位置,提高了操作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由于第二感应片提高了触控面积,所以第一感应片在保证触控灵敏度的前提下不需要做得很大,从而减小对壳体内部空间的占用,使得触摸开关能够做得更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第二感应片相比于第一感应片更加贴近于触摸面板,使得触控灵敏度更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绝缘件的作用在于隔离内部电路板,将带电的部位隔离在壳体内部,使带电部位与触摸面板不接触,当用户拆下触摸面板时,带电部位不会暴露,使得用户可自由拆卸以及更换触摸面板,以适配不同的使用场景,例如可以更换不同图案的触摸面板,以指示不同的被控设备;或者更换不同按键数量的触摸面板,再通过软件设置将多个触控区域合并为同一触控区域,无需硬件上的改变,就能够快速改变触摸开关的按键数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面板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底壳,以使得所述触摸面板以及所述第二感应片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底壳。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d1≤20mm,以保证触控灵敏度不会太低。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第二投影图形覆盖第一投影图形的至少90%的面积,以使得第一感应片与第二感应片之间形成正对的电容耦合关系,从而提高感应灵敏度,保证触摸第二感应片边缘的对应位置也能够成功触发触摸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当触摸输入作用于第二感应片的正对位置、预设间隔的正对位置或者第二缺口的正对位置时,控制电路板均能够响应于触摸输入而产生触发信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将第二缺口宽度的最小值和所述预设间隔均设置为小于15mm,以保证用户触摸预设间隔正对位置或者第二缺口正对位置能够成功触发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触摸面板上的触控区域数量可变更,但是各触控区域共同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保持不变,以充分利用触摸面板的表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各第三投影图形的面积之和大于第一表面面积的70%,使得有效触控面积能够覆盖整个触摸面板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控制电路板下沉入底壳的容纳槽内,当底壳安装于墙壁时,控制电路板被置于墙壁内部,节省了触摸开关在墙壁外部的体积,使得墙壁的面板组件能够更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绝缘件的作用在于:1、将带电的部位隔离在中壳组件内部,使带电部位与触摸面板不接触,当用户拆下触摸面板时,带电部位不会暴露;2、将第一感应片压盖固定于中壳,使得第一感应片平铺于中壳,第一感应片与第二感应片处于平行状态,两者形成正对的电容耦合关系,让感应范围更大,感应灵敏度更高,保证触碰触摸面板的边缘位置也能感应到。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第一感应片的两面均具有粘性,用于将绝缘件、第一感应片和中壳粘接,从而简化了装配结构,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也使得触摸开关能够做得更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弹针孔与导电弹簧针间隙配合,弹针孔能够将导电弹簧针限制为竖直状态,使得导电弹簧针抵接控制电路板的位置更精准。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相比于将导电弹簧针设置在控制电路板,本实用新型将导电弹簧针设于第一感应片能够大大减少导电弹簧针插入弹针孔的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绝缘件具有匀光作用,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经过绝缘件匀光后照射至触摸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第二感应片于第一透光孔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缺口,触摸面板于第一透光孔对应位置设置有透光部,绝缘件发散出的光穿过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后由透光部对外发散。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绝缘件透出的光穿过第一缺口、面板壳体的第二透光孔和第二缺口后由透光部对外发散。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第二感应片将触摸面板、第二感应片和面板壳体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从而让第二感应片更加贴近触摸面板,使得触摸感应更加灵敏;而且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能够简化面板组件的固定结构,让面板组件更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中壳设置有振动单元,能够提供触发反馈。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中壳通过第一平台抵接于面板组件,使得抵接贴合度更高,振动传递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绝缘件凸出于中壳上表面,绝缘件朝向面板组件的一面形成第一平台,中壳组件通过第一平台抵接于面板组件,使得抵接贴合度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面板组件与底壳非电性连接,以使得面板组件从底壳拆下后,人不会触碰到底壳的带电部位,以便于更换面板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中壳通过绝缘件抵接于面板组件,以使得中壳与面板组件非导电地连接,以便于更换面板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弹性支撑结构的作用在于:1、提供给中壳组件支撑力,使得中壳组件与面板组件保持抵接状态,有利于振动传递至触摸面板;2、使得中壳组件与面板组件之间的抵接力更大,以增强振动传递至触摸面板的效率,使得手指感受到的振动反馈更加清晰;3、柔性地支撑中壳组件,以减少振动传递至底壳,从而减少振动衰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中壳组件被弹性支撑结构可以避免底壳的安装变形造成控制电路板变形,从而保护控制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弹性支撑结构处于压缩状态,从而提高中壳组件与面板组件之间的抵接力,让振动传递效率更高,振动反馈更加清晰。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弹性臂一体地延伸于底壳,能够减少零件数量,提高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弹性臂朝向中壳组件翘起,以使得弹性臂的弹力更大,从而提高中壳组件与面板组件的抵接力,让振动反馈更加清晰。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弹性臂通过抵接凸起抵接于中壳组件,使得各弹性臂的压缩量更加一致,弹性臂提供的弹力更加平稳,进而让中壳组件与面板组件之间的贴合度更高;另外,抵接凸起也能够增加弹性臂的形变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弹性臂的弹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将控制电路板通过软排线连接于电源板,相比于排针排母或者其它的电性连接方式,本方案能够避免控制电路板的振动传递至电源板,导致电源板损坏,同时也能够避免振动导致控制电路板与电源板之间的接触不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卡接位在第一方向上具有一活动空间,让中壳组件安装到底壳后,中壳组件能够上下活动,以使得当面板组件安装到底壳时,中壳组件被面板组件下压一小段距离,保证面板组件与中壳组件相互抵接,此时所述中壳组件被面板组件下压,而导致卡接结构向下脱离卡接位,不再受到卡接位的约束,使得弹性支撑结构的弹力通过中壳组件完全作用于面板组件,让中壳组件与面板组件的抵接力更大,振动单元产生的振动能够更多地传递至触摸面板;而且由于此时卡接结构向下脱离卡接位,中壳组件与底壳之间仅通过弹性支撑结构连接,减少了振动传递至底壳,使得振动衰减更少。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柔性缓冲件的作用在于:1、弥补控制电路板与振动单元之间的公差,使得两者之间配合更加紧密,振动单元被稳固地限位于第一限位腔;2、柔性缓冲件提供的弹力可以让振动单元与中壳之间的抵接力更大,使得更多的振动传递至面板组件,以增强触摸面板的振动反馈;3、使得控制电路板与振动单元之间柔性地连接,减少振动传递至控制电路板,避免控制电路板上的零件损坏,同时也避免振动导致电路板螺钉变松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导电弹性件具有弹性,当控制电路板安装于中壳时,导电弹性件被振动单元抵压而处于压缩状态,以保证振动单元与导电弹性件之间接触良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振动部位设置于偏离中心的位置,且满足关系:L1≥0.1×D,使得各触控区域的振动手感存在差异,靠近振动部位的触控区域振动手感更强,远离振动部位的触控区域振动手感更弱,用户通过振动反馈的强弱可以快速区分触发的触控区域为哪个触控区域。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振动部位设置于中壳的偏离中心的位置,让L1≥0.1×D,使得中壳中心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容纳导电弹簧针;同时,控制L1≤0.22×D,以避免振动部位偏离中心太远导致各触控区域的振动手感差异过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满足关系:L2≤0.08×D,将各第一感应片电连接于控制电路板的位置设置在中壳的中心位置,各触控区域将触摸面板均分,使得各触控区域的面积较为一致,而且各触控区域的划分更加清晰,避免误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触摸面板为正方形,四个第一感应片对应的触控区域能够均分触摸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第一感应片开设第三缺口,第二感应片开设第四缺口,使得接近感应模块的微波信号能够穿过第三缺口和第四缺口对外发出;同时,由于感应片的屏蔽作用,使得微波信号只能从第三缺口和第四缺口发出,让接近感应方向的指向性更好,不易被干扰。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第三投影图形的面积之和大于第一表面面积的70%,使得各触控区域的面积之和能够布满触摸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单个第一感应片的面积随着触控区域数量的增多而减小,即第一感应片的数量和面积与第二感应片相对应,使得各触控区域的触控灵敏度更加一致。
为了实现以上至少之一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包括触摸面板;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有至少一第一感应片,所述第一感应片铺设于所述触摸面板与所述控制电路板之间;所述触摸面板与所述第一感应片之间铺设有第二感应片,所述第一感应片和所述第二感应片均能够导电,所述第二感应片与所述第一感应片耦合,用于共同感应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摸输入;所述触摸面板的用于接收触摸输入的一面设为第一表面,所述第二感应片于所述第一表面投影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感应片于所述第一表面投影的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片于所述第一表面投影的图形设为第一投影图形,所述第二感应片于所述第一表面投影的图形设为第二投影图形,所述第二投影图形覆盖所述第一投影图形的至少90%的面积。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第二感应片的外轮廓形成的形状于所述第一表面投影而形成第三投影图形,各所述第三投影图形的面积之和大于所述第一表面面积的70%。
进一步地,所述触摸开关还包括:中壳,所述第一感应片铺设于所述中壳,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于所述中壳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一侧;底壳,用于固定安装于墙壁,所述底壳包括一容纳槽,所述容纳槽朝向所述中壳开设有开口,所述中壳盖设于所述开口,所述控制电路板被容纳于所述容纳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片与所述第二感应片不接触,所述第二感应片铺设于所述触摸面板的朝向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一面,所述第一感应片与所述第二感应片之间设置有绝缘件。
进一步地,所述触摸开关还包括中壳,所述绝缘件盖设于所述中壳的朝向所述触摸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感应片被夹持于所述中壳与所述绝缘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件构造为绝缘片,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两面均具有粘性,用于将所述绝缘件、所述第一感应片和所述中壳粘接。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于所述中壳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一侧,所述第一感应片设置有导电弹簧针,所述中壳开设有弹针孔,所述导电弹簧针穿过所述弹针孔抵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以导通于所述控制电路板。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于所述中壳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一侧,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有发光单元,所述中壳于所述发光单元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一透光孔,所述绝缘件盖设于所述第一透光孔,所述绝缘件具有匀光作用,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经过所述绝缘件匀光后照射至所述触摸面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片于所述第一透光孔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二感应片于所述第一透光孔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缺口,所述触摸面板于所述第一透光孔对应位置设置有透光部,所述绝缘件发散出的光穿过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后由所述透光部对外发散。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设置有振动单元,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振动单元能够响应于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摸输入而振动;所述绝缘件直接或者间接地抵接于所述触摸面板,用于将所述振动单元的振动传递至所述触摸面板。
进一步地,所述触摸开关还包括:底壳,用于固定安装于墙壁;面板壳体,与所述触摸面板固定连接,所述触摸面板与所述面板壳体之间铺设有所述第二感应片;所述面板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底壳,以使得所述触摸面板以及所述第二感应片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底壳。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感应片的两面均具有粘性,用于将所述触摸面板、所述第二感应片和所述面板壳体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片和所述第二感应片分别有四个,各所述第二感应片与各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位置相对应;各所述第一感应片之间不接触,且各所述第二感应片之间也不接触;四个所述第二感应片通过组合以形成一个、两个、三个或者四个触控区域,所述触摸开关响应于不同触控区域被触摸而发出不同的控制指令。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有接近感应模块,所述第一感应片于所述接近感应模块正对位置设置有第三缺口,所述第二感应片于所述接近感应模块正对位置设置有第四缺口。
进一步地,各所述第二感应片于所述触摸面板的所述第一表面形成触控区域,所述触控区域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感应片的数量相等,所述触摸开关响应于不同触控区域被触摸而发出不同的控制指令;单个所述第二感应片的面积随着所述触控区域数量的增多而减小,每一所述第二感应片的外轮廓形成的形状于所述第一表面投影而形成第三投影图形,各所述第三投影图形的面积之和大于所述第一表面面积的7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片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感应片的数量相等,单个所述第一感应片的面积随着所述触控区域数量的增多而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包括:触摸面板;多个第二感应片,设置于所述触摸面板的内侧,用于感应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摸输入;控制电路板,耦合于所述第二感应片,能够响应于所述触摸面板的所述触摸输入而产生触发信号;所述第二感应片于所述触摸面板的投影被覆盖于所述触摸面板,各所述第二感应片之间具有一预设间隔,每个所述第二感应片均设有第二缺口;当所述触摸输入作用于所述第二感应片的正对位置、所述预设间隔的正对位置或者所述第二缺口的正对位置时,所述控制电路板均能够响应于所述触摸输入而产生触发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感应片的所述第二缺口宽度的最小值设为b,所述预设间隔设为L3,则所述b和所述L3均小于15mm,以使所述触摸输入作用于所述预设间隔正对位置或者所述第二缺口正对位置时,所述第二感应片均能够感应到所述触摸输入。
进一步地,所述触摸面板包括至少一个触控区域,所述控制电路板响应于各所述触控区域的触摸输入而产生对应的触发信号;所述触摸面板上的触控区域数量可变更,但是各触控区域共同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保持不变,以充分利用触摸面板的表面积,所述有效触控面积被设置为所述触摸面板上能够感应到所述触摸输入的面积。
进一步地,当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控区域数量为单个时,单个触控区域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为整个触摸面板的面积;当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控区域数量为两个时,这两个触控区域共同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仍然是整个触摸面板的面积;当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控区域数量为三时,这三个触控区域共同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仍然是整个触摸面板的面积;当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控区域数量为四时,这四个触控区域共同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仍然是整个触摸面板的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感应片有四个,四个所述第二感应片通过组合以形成一个、两个、三个或者四个所述触控区域,所述触摸开关响应于不同触控区域被触摸而发出不同的控制指令。
进一步地,所述触摸开关还包括中壳,所述中壳的朝向所述触摸面板的一侧铺设有多个第一感应片,所述第一感应片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各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感应片相对应,所述第二感应片与所述第一感应片耦合,用于共同感应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摸输入。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于所述中壳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一侧,所述第一感应片设置有导电弹簧针,所述中壳开设有弹针孔,所述导电弹簧针穿过所述弹针孔抵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以导通于所述控制电路板。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朝向所述第二感应片设置有发光单元,所述第二缺口的位置与所述发光单元相对应;所述触摸面板于所述第二缺口对应位置设置有透光部,所述第一感应片于所述第二缺口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穿过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后由所述透光部对外发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片与所述第二感应片之间设置有绝缘件,所述第一感应片被夹持于所述中壳与所述绝缘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于所述发光单元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一透光孔,所述绝缘件构造为绝缘片,盖设于所述第一透光孔,所述绝缘件具有匀光作用,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经过所述绝缘件匀光后照射至所述触摸面板。
进一步地,所述触摸开关还包括底壳,用于固定安装于墙壁;所述触摸面板的朝向所述绝缘件的一面设置有面板壳体,所述面板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底壳;所述第二感应片铺设于所述触摸面板与所述面板壳体之间,所述面板壳体于所述第二缺口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二透光孔,所述绝缘件透出的光穿过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二透光孔和所述第二缺口后由所述透光部对外发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带振动反馈的墙壁开关,包括:底壳,用于固定安装于墙壁;面板组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底壳,且所述面板组件与所述底壳非电性连接,以使得所述面板组件从所述底壳拆下后,人不会触碰到底壳的带电部位;中壳组件,设置有振动单元,所述中壳组件抵接于所述面板组件,用于将所述振动单元产生的振动传递至所述面板组件,使得所述面板组件振动;所述底壳设置有弹性支撑结构,所述底壳通过所述弹性支撑结构弹性地支撑所述中壳组件,使得所述中壳组件与所述面板组件处于抵接状态。
进一步地,当所述面板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壳时,所述面板组件通过所述中壳组件抵压所述弹性支撑结构,使得所述弹性支撑结构处于压缩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支撑结构构造为由所述底壳延伸出的弹性臂,当所述面板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壳时,所述弹性臂的自由端抵接于所述中壳组件,为所述中壳组件提供支撑力。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臂朝向所述中壳组件翘起,且所述弹性臂的自由端设置有抵接凸起,所述弹性臂通过所述抵接凸起抵接于所述中壳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支撑结构构造为弹性臂、弹片、弹簧、泡棉、橡胶、硅胶中之一或者多种的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组件设置有多个卡接结构,所述底壳于所述卡接结构对应位置设置有卡接位,所述卡接结构卡接于所述卡接位;所述卡接位在第一方向上具有一活动空间,以使得所述卡接结构能够在所述活动空间内活动,所述第一方向被设置为所述弹性支撑结构的压缩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组件包括中壳和控制电路板,所述振动单元和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于所述中壳,所述振动单元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中壳朝向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有第一限位腔,所述振动单元被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腔与所述控制电路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振动单元与所述控制电路板之间设置有柔性缓冲件,当振动单元被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腔时,所述柔性缓冲件被所述控制电路板抵压而处于压缩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朝向所述振动单元设置有导电弹性件,所述振动单元抵接于所述导电弹性件,以实现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壳包括一容纳槽,所述容纳槽朝向所述中壳开设有开口,所述中壳盖设于所述开口,所述控制电路板被容纳于所述容纳槽。
进一步地,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电源板,用于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所述控制电路板通过软排线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板。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组件朝向所述面板组件设置有第一平台,所述第一平台抵接并贴合于所述面板组件,用于将振动传递至所述面板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组件包括中壳、第一感应片和控制电路板,所述第一感应片铺设于所述中壳的朝向所述面板组件的一侧,所述控制电路板固定连接于所述中壳,所述第一感应片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面板组件包括第二感应片,所述第二感应片与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感应片耦合于所述第一感应片,用于共同感应所述面板组件的触摸输入。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组件还包括绝缘件,所述绝缘件盖设于所述中壳,所述第一感应片被夹持于所述中壳与所述绝缘件之间,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两面均具有粘性,用于将所述绝缘件、所述第一感应片和所述中壳粘接;所述绝缘件的朝向所述面板组件的一面形成所述第一平台,所述中壳组件通过所述绝缘件抵接于所述面板组件,以使得所述中壳组件与所述面板组件非导电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面板组件包括触摸面板和面板壳体,所述面板壳体固定连接于所述触摸面板的朝向所述中壳组件的一侧,用于卡接于所述底壳,所述第一平台抵接并贴合于所述面板壳体;所述第二感应片铺设于所述触摸面板与所述面板壳体之间,所述第二感应片的两面均具有粘性,能够将所述触摸面板、所述第二感应片和所述面板壳体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面板组件包括面板壳体,所述面板壳体构造为盖形结构,面板壳体的侧壁设置有多个面板卡扣,所述底壳于所述面板卡扣对应位置设置有面板扣合位,所述面板卡扣卡接于所述面板扣合位,以实现所述面板组件与所述底壳可拆卸地连接;所述面板壳体的侧壁设置有撬口,用于将所述面板壳体从所述底壳上撬开,其中,靠近所述撬口的面板卡扣的扣合量小于远离所述撬口的面板卡扣的扣合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带振动反馈的触摸开关,包括面板组件和中壳组件,所述中壳组件设置有振动单元,所述中壳组件抵接于所述面板组件,用于将所述振动单元产生的振动传递至所述面板组件,使得所述面板组件振动;其中,所述面板组件包括触摸面板,用于接收触摸输入,所述振动单元响应于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摸输入而振动;所述触摸面板的用于接收触摸输入的一面设为第一表面,所述振动单元的振动部位的中心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位置设为第一投影位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投影位置与所述第一表面中心位置的距离设为L1,所述第一表面的宽度设为D,则所述L1满足关系:0.1×D≤L1≤0.22×D。
进一步地,所述L1满足关系:0.12×D≤L1≤0.18×D。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感应片,用于感应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摸输入;控制电路板,电连接于所述振动单元和各所述第一感应片;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位置于所述第一表面投影的位置设为第二投影位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投影位置与所述第一表面中心位置的距离设为L2,则所述L2满足关系:L2≤0.08×D。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组件还包括中壳,所述振动单元设置于所述中壳,各所述第一感应片铺设于所述中壳,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于所述中壳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一侧,各所述第一感应片分别设置有导电弹簧针,各所述导电弹簧针均位于所述中壳的中间区域,所述中壳开设有弹针孔,所述导电弹簧针穿过所述弹针孔抵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以使所述第一感应片导通于所述控制电路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片有四个,分别通过所述导电弹簧针抵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以导通于所述控制电路板。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组件朝向所述面板组件设置有第一平台,所述第一平台抵接并贴合于所述面板组件,用于将振动传递至所述面板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组件还包括中壳和绝缘件,所述振动单元设置于所述中壳,所述第一感应片被夹持于所述中壳与所述绝缘件之间;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两面均具有粘性,用于将所述绝缘件、所述第一感应片和所述中壳粘接;所述绝缘件的朝向所述面板组件的一面形成所述第一平台,所述中壳组件通过所述绝缘件抵接于所述面板组件,用于将所述振动单元的振动传递至所述面板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面板组件还包括:面板壳体,固定连接于所述触摸面板的朝向所述中壳组件的一侧,所述面板组件抵接于所述面板壳体;至少一第二感应片,铺设于所述触摸面板与所述面板壳体之间,所述第二感应片的两面均具有粘性,能够将所述触摸面板、所述第二感应片和所述面板壳体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感应片的数量以及位置与所述第一感应片相对应,所述第二感应片耦合于所述第一感应片,使得所述第一感应片和所述第二感应片能共同感应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摸输入。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组件包括中壳和控制电路板,所述振动单元和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于所述中壳,所述振动单元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中壳朝向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有第一限位腔,所述振动单元被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腔与所述控制电路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振动单元与所述控制电路板之间设置有柔性缓冲件,当振动单元被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腔时,所述柔性缓冲件被所述控制电路板抵压而处于压缩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朝向所述振动单元设置有导电弹性件,所述振动单元抵接于所述导电弹性件,以实现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底壳,用于固定安装于墙壁;所述面板组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底壳;所述底壳包括一容纳槽,所述容纳槽朝向所述中壳开设有开口,所述中壳盖设于所述开口,所述控制电路板被容纳于所述容纳槽。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爆炸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感应片正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二感应片正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俯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爆炸后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面板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面板组件与底壳分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爆炸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爆炸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中壳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中壳与控制电路板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中壳、控制电路板和振动单元的爆炸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俯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爆炸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底壳与电源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底壳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爆炸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触摸开关;1、面板组件;11、触摸面板;111、第一表面;112、透光部;12、第二感应片;121、第二投影图形;122、第二缺口;123、预设间隔;124、第四缺口;13、面板壳体;131、面板卡扣;132、撬口;133、定位筋;134、第二透光孔;2、中壳组件;21、控制电路板;211、无线通信模块;212、发光单元;213、电路板螺钉;214、第一排线连接器;215、接近感应模块;216、定位孔;217、导电弹性件;218、抵接导电部;219、预留安装位;22、第一感应片;221、第一投影图形;222、导电弹簧针;223、第一缺口;224、第三缺口;23、绝缘件;231、第一平台;24、中壳;241、中壳凹陷;242、弹针孔;243、第一透光孔;244、卡接结构;245、第一限位腔;246、电路板卡扣;247、定位柱;25、振动单元;251、柔性缓冲件;253、振动部位;254、连接部位;3、底壳;31、容纳槽;311、接线槽;312、电源板卡扣;32、安装檐;321、撬舌;322、面板扣合位;323、安装孔;33、弹性支撑结构;331、弹性臂;332、抵接凸起;34、卡接位;35、加强筋位;36、分割槽;37、电源板;371、第二排线连接器;372、继电器;38、麦拉片;39、第二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内”、“外”、“水平”、“竖直”、“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图2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摸开关100被具体阐述。现有的触摸开关一般为点触控,触控面积很小,其原因在于:触摸开关的导电膜设置在壳体内部,由于壳体内部空间有限,所以造成导电膜面积较小,导致触摸面板上的触控区域面积小,给用户操作带来不便。为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摸开关100,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触摸面板11和控制电路板21,所述控制电路板21电连接有至少一第一感应片22,所述第一感应片22铺设于所述触摸面板11与所述控制电路板21之间;所述触摸面板11与所述第一感应片22之间铺设有第二感应片12,所述第一感应片22和所述第二感应片12均能够导电,所述第二感应片12与所述第一感应片22耦合,用于共同感应所述触摸面板11的触摸输入;所述触摸面板11的用于接收触摸输入的一面设为第一表面111,所述第二感应片12于所述第一表面111投影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感应片22于所述第一表面111投影的面积。其中,所述第一感应片22和第二感应片12可以是导电布、导电喷漆、ITO膜、金属薄膜、碳纤塑料或者其它具有导电性能的薄片结构。控制电路板21上设置有感应电路,能够检测第一感应片22的电容变化,当用户的手指触碰触摸面板11时,第一感应片22与手指之间形成电容关系,使得第一感应片22的电容值发生变化,控制电路板21通过检测第一感应片22的电容值变化来判断用户的触摸输入。所述第一感应片22由于壳体结构限制无法做到很大,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感应片22与触摸面板11之间设置有第二感应片12,所述第二感应片12与第一感应片22耦合可以理解为第一感应片22、第二感应片12和用户手指之间形成相互耦合的电容关系,用户触摸第二感应片12对应的区域能够改变第一感应片22的电容,所述控制电路板21通过检测第一感应片22的电容变化就能够获得用户的触摸输入。由于第二感应片12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一感应片22的投影面积,用户触碰第二感应片12对应区域就能够将所述触摸开关100触发,使得触控面积大大提高,用户无需刻意去寻找触控区域的位置,提高了操作便利性。而且,由于第二感应片12提高了触控面积,所以第一感应片22在保证触控灵敏度的前提下不需要做得很大,从而减小对壳体内部空间的占用,使得触摸开关100能够做得更薄。另外,由于第二感应片12相比于第一感应片22更加贴近于触摸面板11,使得触控灵敏度更高。
进一步地,如图2、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第一感应片22与所述第二感应片12不接触,所述第二感应片12铺设于所述触摸面板11的朝向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一面,所述第一感应片22与所述第二感应片12之间设置有绝缘件23。其中,所述第二感应片12可以是直接粘贴于触摸面板11的下表面,也可以通过其它结构间接设置于所述触摸面板11的下表面。所述绝缘件23可以是片状结构,或者是类似片状的结构,也可以是壳体,或者是其它绝缘结构。所述绝缘件23的作用在于隔离内部电路板,将带电的部位隔离在壳体内部,使带电部位与触摸面板11不接触,当用户拆下触摸面板11时,带电部位不会暴露,使得用户可自由拆卸以及更换触摸面板11,以适配不同的使用场景,例如可以更换不同图案的触摸面板11,以指示不同的被控设备;或者更换不同按键数量的触摸面板11,再通过软件设置将多个触控区域合并为同一触控区域,无需硬件上的改变,就能够快速改变触摸开关100的按键数量。进一步地,所述绝缘件23采用阻燃材料制造。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触摸开关100还包括底壳3和面板组件1,底壳3用于固定安装于墙壁;面板组件1包括所述触摸面板11、第二感应片12和面板壳体13,面板壳体13与所述触摸面板11固定连接,所述触摸面板11与所述面板壳体13之间铺设有所述第二感应片12;所述面板壳体13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底壳3,以使得所述触摸面板11以及所述第二感应片12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底壳3。其中,所述可拆卸地连接包括卡接、螺钉连接、磁吸连接或者其它可拆卸的连接方式。
综上,本实用新型创造性地将两片隔离的感应片通过电容耦合的方式分设于壳体内部和面板组件1,以共同感应触摸输入,通过增大第二感应片12的面积实现了大面积触摸的功能,不仅提高了触控操作的便利性,而且减薄了面板组件1的厚度,还提高了拆装面板组件1的安全性,以便于用户更换面板组件1以适配不同的使用场景。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感应片22与所述第二感应片12之间具有一预设间距d1,所述d1≤20mm,以保证触控灵敏度不会太低。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d1=2mm。
进一步地,如图5、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感应片22于所述第一表面111投影的图形设为第一投影图形221,所述第二感应片12于所述第一表面111投影的图形设为第二投影图形121,所述第二投影图形121覆盖所述第一投影图形221的至少90%的面积。以使得第一感应片22与第二感应片12之间形成正对的电容耦合关系,从而提高感应灵敏度,保证触摸第二感应片12边缘的对应位置也能够成功触发触摸开关100。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二感应片12于所述触摸面板11的投影被覆盖于所述触摸面板11,各所述第二感应片12之间具有一预设间隔123,各第二感应片12之间不接触,每个所述第二感应片12均设有第二缺口122;当所述触摸输入作用于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正对位置、所述预设间隔123的正对位置或者所述第二缺口122的正对位置时,所述控制电路板21均能够响应于所述触摸输入而产生触发信号。其中,所述第二缺口122贯穿所述第二感应片12,第二缺口122可以是位于内部的通孔、靠近边沿的缺口或者其它形式的缺口。所述第二缺口122的作用在于透光、或者避免对微波信号造成屏蔽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本实施例通过第二感应片12与第一感应片22的电容耦合来感应触控区域内的触摸输入,实际产生的触控区域面积稍大于第二感应片12的面积,所以造成了相邻的触控区域之间存在重叠区域,所述预设间隔123的作用在于将两个第二感应片12分隔开,使得相邻触控区域之间的重叠区域更小,防止误触。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所述预设间隔123和第二缺口122的尺寸,让触控区域能够覆盖所述预设间隔123和第二缺口122,使得所述触摸输入作用于预设间隔123或者第二缺口122的正对位置也能够被第二感应片12感应到,从而实现触控区域内的任意位置均能触发触摸开关100,不会出现触控盲区。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所述第二缺口122宽度的最小值设为b,所述预设间隔123设为L3,则所述b和所述L3均小于15mm,以使所述触摸输入作用于所述预设间隔123正对位置或者所述第二缺口122正对位置时,所述第二感应片12均能够感应到所述触摸输入。其中,所述第二缺口122可以是圆形、矩形、多边形或者其它任意形状,所述第二缺口122宽度的最小值b可以是圆形缺口的直径,矩形缺口的短边长度,多边形缺口的最短宽度,半圆形缺口的半径等。申请人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以成年人平均粗细的手指来触碰触摸面板11,在所述b或者所述L3小于15mm时,能够保证手指触碰第二缺口122或者预设间隔123正对位置时,可以成功触发触摸开关100,当所述b或者所述L3大于15毫米时,手指触碰第二缺口122或者预设间隔123正对位置不足以保证触摸开关100被100%触发。所以,申请人将第二缺口122宽度的最小值和所述预设间隔123均设置为小于15mm,以保证触发成功率。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缺口122宽度的最小值b=9.2mm,所述预设间隔L3=3mm。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所述控制电路板21设置有接近感应模块215,所述第二感应片12于所述接近感应模块215正对位置设置有第四缺口124,用于避让接近感应模块215的微波信号发出。所述第二缺口122包括所述第四缺口124,所述第四缺口124设置于两个第二感应片12之间,两个第二感应片12将第四缺口124均分,每个第二感应片12占有的第四缺口124的宽度最小值b=9mm。
进一步地,如图2-图4所示,所述触摸面板11包括至少一个触控区域,所述控制电路板21响应于各所述触控区域的触摸输入而产生对应的触发信号;所述触摸面板11上的触控区域数量可变更,但是各触控区域共同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保持不变,以充分利用触摸面板11的表面积,所述有效触控面积被设置为所述触摸面板11上能够感应到所述触摸输入的面积。其中,所述触控区域可以理解为触摸开关100的虚拟按键区域,所述触控区域可以是单个、两个、三个或者四个,相当于传统开关的单键、双键、三键、四键开关。所述有效触控面积可以理解为所述触控区域占据的总面积。
进一步地,当所述触摸面板11的触控区域数量为单个时,单个触控区域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为整个触摸面板11的面积;当所述触摸面板11的触控区域数量为两个时,这两个触控区域共同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仍然是整个触摸面板11的面积;当所述触摸面板11的触控区域数量为三时,这三个触控区域共同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仍然是整个触摸面板11的面积;当所述触摸面板11的触控区域数量为四时,这四个触控区域共同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仍然是整个触摸面板11的面积。即当触控区域数量变化时,触控区域的面积也随之变化,使得有效触控面积始终布满触摸面板11的表面积,从而最大程度地增大触控面积,提高操控便利性。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所述第一感应片22和所述第二感应片12分别有四个,各所述第二感应片12与各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位置相对应;各所述第一感应片22之间不接触,且各所述第二感应片12之间也不接触;四个所述第二感应片12通过组合以形成一个、两个、三个或者四个触控区域,所述触摸开关100响应于不同触控区域被触摸而发出不同的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组合可以理解为逻辑上的合并,而并非物理上的合并,即通过软件设置将触发多个第二感应片12产生的触发信号设定为同一触发信号,使得多个第二感应片12对应的触控区域在逻辑上合并为同一触控区域,在此过程中,第一感应片22和第二感应片12的数量以及面积没有变化。此方案无需硬件上的改变,就能够快速改变触摸开关100按键数量,方便快捷。而且按键数量切换不会对所述有效触控面积造成影响,有效触控面积始终布满触摸面板11表面。各第一感应片22之间不接触,且各第二感应片12之间也不接触,使得相邻触控区域之间的重叠区域更小,防止误触。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4所示,每一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外轮廓形成的形状于所述第一表面111投影而形成第三投影图形,各所述第三投影图形的面积之和大于所述第一表面111面积的70%,由于各第二感应片12形成的触控区域稍大于各所述第三投影图形,所以通过控制所述第三投影图形的面积能够让有效触控面积覆盖整个触摸面板11的面积。其中,所述第三投影图形可以理解为第二感应片12加上第二感应片12内部通孔所形成的投影图形。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投影图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所述第一表面111面积的80%,以保证触碰触摸面板11的任意位置,都能够成功触发触摸开关100。
进一步地,如图9-图11、图15和图18所示,所述触摸开关100还包括中壳组件2,所述中壳组件2包括中壳24、所述绝缘件23和所述第一感应片22,所述第一感应片22铺设于所述中壳24,所述控制电路板21安装于所述中壳24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一侧;所述底壳3用于固定安装于墙壁,所述底壳3包括一容纳槽31,所述容纳槽31朝向所述中壳24开设有开口,所述中壳24盖设于所述开口,所述控制电路板21被容纳于所述容纳槽31。本实用新型将控制电路板21下沉入底壳3的容纳槽31内,当底壳3安装于墙壁时,控制电路板21被置于墙壁内部,节省了触摸开关100在墙壁外部的体积,使得墙壁的面板组件1能够更薄。
如图11和图13所示,所述控制电路板21上设置有无线通信模块211,用于接收或者发出无线信号,用户可通过手机向所述无线通信模块211发送无线信号来控制触摸开关100的通断。
进一步地,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绝缘件23盖设于所述中壳24的朝向所述触摸面板11的一侧,所述第一感应片22被夹持于所述中壳24与所述绝缘件23之间。绝缘件23的作用在于:1、将带电的部位隔离在中壳组件2内部,使带电部位与触摸面板11不接触,当用户拆下触摸面板11时,带电部位不会暴露;2、将第一感应片22压盖固定于中壳24,使得第一感应片22平铺于中壳24,第一感应片22与第二感应片12处于平行状态,两者形成正对的电容耦合关系,让感应范围更大,感应灵敏度更高,保证触碰触摸面板11的边缘位置也能感应到。进一步地,所述绝缘件23构造为绝缘片,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两面均具有粘性,用于将所述绝缘件23、所述第一感应片22和所述中壳24粘接,从而简化了装配结构,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也使得触摸开关100能够做得更薄。进一步地,所述中壳24朝向绝缘件23设置有与所述绝缘件23外形相匹配的中壳凹陷241,先将第一感应片22铺设于所述中壳凹陷241,再将绝缘件23铺设于所述中壳凹陷241,所述中壳凹陷241的深度小于绝缘件23与第一感应片22共同的高度,使得绝缘件23凸出于中壳24上表面,绝缘件23朝向面板组件1的一面形成第一平台231,中壳组件2通过第一平台231抵接于面板组件1,使得抵接贴合度更好。
进一步地,如图11-图13所示,所述控制电路板21安装于所述中壳24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一侧,所述第一感应片22设置有导电弹簧针222,所述中壳24开设有弹针孔242,所述导电弹簧针222穿过所述弹针孔242抵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以导通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其中,所述弹针孔242与所述导电弹簧针222间隙配合,弹针孔242能够将导电弹簧针222限制为竖直状态,使得导电弹簧针222抵接控制电路板21的位置更精准。导电弹簧针222的尖端朝向控制电路板21,根部朝向第一感应片22,第一感应片22具有粘性,使得导电弹簧针222的根部粘接于第一感应片22。在装配时,先将导电弹簧针222装入弹针孔242,让导电弹簧针222粘接于第一感应片22,进而导电弹簧针222被设置于中壳24,最后将中壳24安装于底壳3,导电弹簧针222准确抵接控制电路板21;相比于将导电弹簧针222设置在控制电路板21,将导电弹簧针222设于第一感应片22能够大大减少导电弹簧针222插入弹针孔242的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第一感应片22的上方盖设有所述绝缘件23,能够防止导电弹簧针222将第一感应片22顶起。进一步地,中壳24通过绝缘件23抵接于面盖组件,让绝缘件23与中壳24之间连接更加紧固,避免绝缘件23被导电弹簧针222的弹力顶起。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21于各导电弹簧针222正对位置设置有抵接导电部218,所述导电弹簧针222抵接于所述抵接导电部218,以导通所述控制电路板21,所述抵接导电部218具体被设置为金属导电片。
进一步地,如图10、图11和图17所示,所述控制电路板21安装于所述中壳24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一侧,所述控制电路板21设置有发光单元212,所述中壳24于所述发光单元212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一透光孔243,所述绝缘件23盖设于所述第一透光孔243,所述绝缘件23具有匀光作用,所述发光单元212发出的光经过所述绝缘件23匀光后照射至所述触摸面板11。其中,所述绝缘件23构造为薄片结构,采用白色半透明材质,具有匀光性和透光性。所述第一透光孔243构造为上大下小的喇叭口形。所述发光单元212被设置为多颗LED灯,用于指示触控区域数量、触控区域的位置,以及指示被控设备的工作状态等。
进一步地,如图2-图4、图8-图10所示,所述第一感应片22于所述第一透光孔243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缺口223,所述第二感应片12于所述第一透光孔243对应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二缺口122,所述触摸面板11于所述第一透光孔243对应位置设置有透光部112,所述绝缘件23发散出的光穿过所述第一缺口223和所述第二缺口122后由所述透光部112对外发散。其中,所述第一缺口223和第二缺口122的形状与所述第一透光孔243相适配,第一缺口223和第二缺口122宽度的最小值均设置为小于15mm,以保证用户触碰到第二缺口122正对位置时,能够成功触发触摸开关100。所述触摸面板11采用AG磨砂玻璃面板,能够透光,且具有防指纹的作用,触摸手感较好。如图8所示,在触摸面板11背面喷涂有一层外观层,在外观层的下表面覆盖有遮光层,遮光层下表面粘贴有所述第二感应片12,外观层的作用是让触摸面板11对外展现不同的颜色,遮光层的作用在于阻挡发光单元212发出的光,再通过激光镭雕技术在遮光层以及颜色层上雕刻出透光部112位,以形成所述透光部112,所述透光部112的形状可以是图案或者文字,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透光部112为三个小圆点。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8所示,所述面板壳体13于所述第二缺口122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二透光孔134,所述第二透光孔134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透光孔243的数量相对应,所述绝缘件23透出的光穿过所述第一缺口223、所述第二透光孔134和所述第二缺口122后由所述透光部112对外发散。
如图2、图8和图17所示,所述第一透光孔243的数量为五个,所述第一缺口223和第二缺口122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透光孔243相对应,以使中壳24、面板组件1能够通用于单键、双键、三键、四键的触摸开关100,具体的,五个第一透光孔243分为两排,第一排有两个,第二排有三个,如图17和图13所示,为四键触摸开关100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见,第二排中间位置的第一透光孔243内没有设置发光单元212,其它第一透光孔243内均设置有发光单元212,相应的透光部112数量也为四个,电源板37上继电器372的数量也为四个。当触摸开关100为单键时,仅在第二排中间位置的第一透光孔243内设置有发光单元212,其它第一透光孔243内不设置发光单元212,相应的透光部112数量也为一个,电源板37上继电器372的数量也为一个。当触摸开关100为双键、三键时,所述发光单元212和透光部112的数量以及位置相应发生变化,继电器372数量依次变化,第一透光孔243、第一缺口223和第二缺口122的数量不变。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所述控制电路板21开设有预留安装位219,用于安装其它电子模块,以实现更多功能,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所述预留安装位219安装有接近感应模块215,用于感应人体手部靠近。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两面均具有粘性,用于将所述触摸面板11、所述第二感应片12和所述面板壳体13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从而让第二感应片12更加贴近触摸面板11,使得触摸感应更加灵敏;而且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能够简化面板组件1的固定结构,让面板组件1更薄。
进一步地,如图13-图15所示,所述中壳24设置有振动单元25,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所述振动单元25能够响应于所述触摸面板11的触摸输入而振动;所述绝缘件23直接或者间接地抵接于所述触摸面板11,用于将所述振动单元25的振动传递至所述触摸面板11。其中,所述振动单元25可以是线性马达、非线性马达或者其它能够振动的电子元件。振动单元25的作用在于提供触发反馈。所述直接或者间接地抵接可以理解为,绝缘件23直接抵接于触摸面板11的下表面,或者通过抵接其它结构间接地抵接于触摸面板11,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触摸面板11固定于面板壳体13的上表面,绝缘件23抵接于面板壳体13的下表面,绝缘件23通过面板壳体13间接地抵接于触摸面板11,通过面板壳体13将振动传递至触摸面板11。
进一步地,如图9和图8所示,所述面板组件1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底壳3,且所述面板组件1与所述底壳3非电性连接,以使得所述面板组件1从所述底壳3拆下后,人不会触碰到底壳3的带电部位。其中,所述非电性连接可以理解为底壳3与面板组件1为两个没有电性联系的部件,非电性连接包括不导电地连接。由于底壳3内设置有电源板37,电源板37连接家用交流电,底壳3存在触电风险。所以本方案将触摸面板11与底壳3非电性连接,且底壳3的带电部位没有接触面板组件1,当面板组件1从所述底壳3拆下后,底壳3的带电部位不会暴露,用户可以在开关通电的情况下安全拆装面板组件1,以便于更换面板组件1。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底壳3和面板壳体13均为塑料件,所述底壳3于所述容纳腔的边沿向四周延伸出安装檐32;面板壳体13构造为方盖形结构,面板壳体13的侧壁向内凸设有多个面板卡扣131,安装檐32的边沿对应设置有多个面板扣合位322,所述面板组件1通过面板卡扣131卡接于底壳3。所述面板壳体13的侧壁设置有撬口132,用于将面板壳体13从底壳3上撬开并拆卸下来,其中,靠近所述撬口132的面板卡扣131的扣合量小于远离所述撬口132的面板卡扣131的扣合量,使得在保证面板壳体13与底壳3连接稳定性的同时,也便于将面板壳体13翘下来。安装檐32于所述撬口132对应位置设置有撬舌321,以便于将面板壳体13从底壳3上撬开。面板壳体13的侧壁设置有定位筋133,用于抵接于安装檐32的侧边,以实现水平方向定位。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9所示,所述中壳组件2与所述面板组件1非导电地连接,以使得所述面板组件1从所述底壳3拆下后,人不会触碰到中壳24的带电部位。用户可以在触摸开关100通电的情况下安全拆装面板组件1,以便于更换面板组件1。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件23位于所述第一感应片22与所述面板组件1之间,绝缘片将第一感应片22压盖于中壳24,避免第一感应片22暴露;所述绝缘件23的朝向所述面板组件1的一面形成所述第一平台231,所述中壳24通过所述绝缘件23抵接于所述面板组件1,以使得所述中壳24与所述面板组件1非导电地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18、图19和图9所示,所述底壳3设置有弹性支撑结构33,所述底壳3通过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3弹性地支撑所述中壳组件2,使得所述中壳组件2与所述面板组件1处于抵接状态。其中,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3的作用在于:1、提供给中壳组件2支撑力,使得中壳组件2与面板组件1保持抵接状态,有利于振动传递至触摸面板11;2、使得中壳组件2与面板组件1之间的抵接力更大,以增强振动传递至触摸面板11的效率;3、柔性地支撑中壳组件2,以减少振动传递至底壳3,从而减少振动衰减,具体的,由于底壳3固定连接于墙壁,若将中壳组件2刚性的连接于底壳3,底壳3会限制中壳组件2的振动,导致触摸面板11的振动强度减弱,为此,本实用新型创造性地将中壳组件2与底壳3弹性地连接,不仅减少了振动衰减,而且增强了振动传递至触摸面板11的效率,使得手指感受到的振动反馈更加清晰。
另外,所述中壳组件2被弹性支撑结构33可以避免底壳3的安装变形造成控制电路板21变形,从而保护控制电路板21上的电子元件。
进一步地,如图18、图19所示,当所述面板组件1安装于所述底壳3时,所述面板组件1通过所述中壳组件2抵压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3,使得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3处于压缩状态,从而提高中壳组件2与面板组件1之间的抵接力,让振动传递效率更高,振动反馈更加清晰。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3构造为弹性臂331、弹片、弹簧、泡棉、橡胶、硅胶中之一或者多种的组合。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3构造为由所述底壳3延伸出的弹性臂331,当所述面板组件1安装于所述底壳3时,所述弹性臂331的自由端抵接于所述中壳组件2,为所述中壳组件2提供支撑力。所述弹性臂331一体地延伸于底壳3,能够减少零件数量,提高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8所示,所述弹性臂331朝向所述中壳组件2翘起,以使得弹性臂331的弹力更大,从而提高中壳组件2与面板组件1的抵接力,让振动反馈更加清晰;且所述弹性臂331的自由端设置有抵接凸起332,所述弹性臂331通过所述抵接凸起332抵接于所述中壳组件2,使得各弹性臂331的压缩量更加一致,弹性臂331提供的弹力更加平稳,进而让中壳组件2与面板组件1之间的贴合度更高;另外,抵接凸起332也能够增加弹性臂331的形变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弹性臂331的弹力。
进一步地,如图17和图18所示,所述中壳组件2设置有多个卡接结构244,所述底壳3于所述卡接结构244对应位置设置有卡接位34,所述卡接结构244卡接于所述卡接位34;所述卡接位34在第一方向上具有一活动空间,以使得所述卡接结构244能够在所述活动空间内活动,所述第一方向被设置为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3的压缩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被设置为竖直向下的方向,第一方向已在图17和图6中标出。由于中壳组件2被底壳3弹性地支撑,为保障面板组件1与中壳组件2的抵接关系,所以底壳3需要设置所述活动空间,让中壳组件2安装到底壳3后,中壳组件2能够上下活动,以使得当面板组件1安装到底壳3时,中壳组件2被面板组件1下压一小段距离,保证面板组件1与中壳组件2相互抵接,此时所述中壳组件2被面板组件1下压,而导致卡接结构244向下脱离卡接位34,不再受到卡接位34的约束,使得弹性支撑结构33的弹力通过中壳组件2完全作用于面板组件1,让中壳组件2与面板组件1的抵接力更大,振动单元25产生的振动能够更多地传递至触摸面板11;而且由于此时卡接结构244向下脱离卡接位34,中壳组件2与底壳3之间仅通过弹性支撑结构33连接,减少了振动传递至底壳3,使得振动衰减更少。其中,所述卡接结构244可以是卡勾、卡接凸起、碰珠等。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8和图17所示,所述中壳组件2包括中壳24、第一感应片22、绝缘件23和控制电路板21,所述第一感应片22铺设于所述中壳24的朝向所述面板组件1的一侧,所述绝缘件23盖设于所述中壳24,所述第一感应片22被夹持于所述中壳24与所述绝缘件23之间;所述控制电路板21固定连接于所述中壳24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一侧,所述第一感应片22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其中,所述第一感应片22、绝缘件23和控制电路板21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所述中壳24两侧分别向下延伸出所述卡接结构244,所述卡接结构244具体构造为卡勾,卡勾分别向两侧凸出,当所述中壳24安装于所述底壳3时,所述卡勾向下卡入所述卡接位34,所述卡接位34向下贯通所述底壳3的安装檐32,以形成所述活动空间,使得卡勾在卡接位34内有较大的上下活动空间,当面板组件1安装于底壳3时,面板组件1通过抵压绝缘件23带动中壳24向下运动,使得卡勾向下运动而与卡接位34脱离勾接。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3抵接于中壳24的下表面,为中壳24提供向上的弹力,弹性支撑结构33为四根弹性臂331,分别延伸于所述底壳3的安装檐32,且分别由安装檐32的中间位置向两侧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组件2朝向所述面板组件1设置有第一平台231,所述第一平台231抵接并贴合于所述面板组件1,用于将振动传递至所述面板组件1。所述第一平台231可以理解为凸出于中壳24的平台,中壳24通过第一平台231抵接于面板组件1,使得抵接贴合度更高,振动传递效果更好。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件23的朝向所述面板组件1的一面形成所述第一平台231。在另一实施例中(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平台231为中壳组件2的中心位置向上凸设的一个小平台,振动单元25设置在中壳24的偏离中心的位置,中壳组件2通过位于中心的第一平台231将振动传递至面板组件1,可以避免振动单元25偏离中心导致的触摸面板11振动不均匀的问题。
进一步地,如图13-图15所示,所述振动单元25和所述控制电路板21设置于所述中壳24,所述振动单元25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所述中壳24朝向所述控制电路板21设置有第一限位腔245,所述第一限位腔245朝向控制电路板21开口,振动单元25从第一限位腔245的开口处安装入第一限位腔245,控制电路板21盖设于第一限位腔245的开口处,所述振动单元25被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腔245与所述控制电路板21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腔245的形状适配于振动单元25的外形,振动单元25的上表面粘贴有双面胶,振动单元25先通过双面胶粘贴于第一限位腔245,再通过控制电路板21抵接固定。
进一步地,如图14和图15所示,所述振动单元25与所述控制电路板21之间设置有柔性缓冲件251,当振动单元25被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腔245时,所述柔性缓冲件251被所述控制电路板21抵压而处于压缩状态。其中,所述柔性缓冲件251构造为泡棉垫、橡胶垫、硅胶垫或者其它具有弹性的垫子。柔性缓冲件251的作用在于:1、弥补控制电路板21与振动单元25之间的公差,使得两者之间配合更加紧密,振动单元25被稳固地限位于第一限位腔245;2、柔性缓冲件251提供的弹力可以让振动单元25与中壳24之间的抵接力更大,使得更多的振动传递至面板组件1,以增强触摸面板11的振动反馈;3、使得控制电路板21与振动单元25之间柔性地连接,减少振动传递至控制电路板21,避免控制电路板21上的零件损坏,同时也避免振动导致电路板螺钉213变松弛。
进一步地,如图11-图13所示,所述中壳24朝向所述控制电路板21设置有两个电路板卡扣246、两个定位柱247以及三个连接柱,控制电路板21开设有定位孔216以及螺钉通孔,控制电路板21先通过定位孔216套设于定位柱247,实现控制电路板21与中壳24的定位,再通过中壳24的电路板卡扣246卡接控制电路板21,最后通过3颗电路板螺钉213固定连接于连接柱,从而实现控制电路板21与中壳24固定连接,其中的2颗电路板螺钉213位于所述振动单元25的两侧起到加固作用,以避免振动导致电路板螺钉213变松弛,同时,也能够防止控制电路板21被振动单元25抵接发生变形。
进一步的,如图13-图15所示,所述控制电路板21朝向所述振动单元25设置有导电弹性件217,所述振动单元25抵接于所述导电弹性件217,以实现与所述控制电路板21电连接,所述导电弹性件217具有弹性,当控制电路板21安装于中壳24时,导电弹性件217被振动单元25抵压而处于压缩状态,以保证振动单元25与导电弹性件217之间接触良好,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弹性件217被设置为触点弹簧片。所述振动单元25包括振动部位253以及连接部位254,所述振动部位253用于产生振动,所述连接部位254用于电连接于所述导电弹性件217。
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为所述触摸面板11正对的视图,其中第一感应片22、振动单元25以及导电弹簧针222均用虚线表示,所述振动单元25的振动部位253的中心于所述第一表面111的投影位置设为第一投影位置,在所述第一表面111上,所述第一投影位置与所述第一表面111中心位置的距离设为L1,所述第一表面111的宽度设为D,则所述L1满足关系:0.1×D≤L1≤0.22×D。其中,所述振动部位253可以理解为振动单元25用于产生振动的部位,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振动元件为Z轴线性马达,其振动部位253为圆柱形,则振动部位253的中心即所述圆柱形的几何中心。当所述第一表面111为正方形时,所述第一表面111的宽度D为正方形的边长;当所述第一表面111为圆时,所述第一表面111的宽度D为圆形的直径;当所述第一表面111为长方形时,所述第一表面111的宽度D为长方形的短边边长。传统的带有振动反馈的开关,都是将振动部位253设置在面板的中心位置,使得各触控区域的振动手感较为一致,但因此也造成了用户无法通过振动手感来快速区分各触控区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摸开关100,其振动部位253设置于偏离中心的位置,所述L1满足关系:L1≥0.1×D,使得各触控区域的振动手感存在差异,靠近振动部位253的触控区域振动手感更强,远离振动部位253的触控区域振动手感更弱,用户通过振动反馈的强弱可以快速区分触发的触控区域为哪个触控区域。
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摸开关100具有大面积触摸功能,所以其第一感应片22的面积较大,为保证各触控区域的面积较为一致,需将各第一感应片22均匀地围绕中壳24中心布置,所以第一感应片22与控制电路板21电连接的部位设于中壳24的中心位置,各触控区域将触摸面板11均分,以保证各触控区域的面积较为一致,且各触控区域的划分更加清晰,避免误触。为此,本实用新型将振动单元25的振动部位253设置于中壳24的偏离中心的位置,让所述L1≥0.1×D,使得中壳24中心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容纳导电弹簧针222;同时,控制所述L1≤0.22×D,以避免振动部位253偏离中心太远导致各触控区域的振动手感差异过大。
进一步地,所述L1满足关系:0.12×D≤L1≤0.18×D。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L1=0.15×D。
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所述控制电路板21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位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11投影的位置设为第二投影位置;在所述第一表面111上,所述第二投影位置与所述第一表面111中心位置的距离设为L2,则所述L2满足关系:L2≤0.08×D。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感应片22通过导电弹簧针222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所述导电弹簧针222抵接于控制电路板21的位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11投影的位置即所述第二投影位置。本实用新型将各第一感应片22电连接于控制电路板21的位置设置在中壳24的中心位置,各触控区域将触摸面板11均分,使得各触控区域的面积较为一致,而且各触控区域的划分更加清晰,避免误触。本实用新型的所述L2≤0.08×D,使得导电弹簧针222占用控制电路板21的空间更小,第一感应片22的面积更大。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L2=0.04×D。
进一步地,如图16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感应片22有四个,分别通过所述导电弹簧针222抵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以导通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所述触摸面板11为正方形,四个所述第一感应片22对应的触控区域能够均分触摸面板11。
如图21所示,为底壳3的结构示意图,与图1-图20中所示的底壳3的不同之处在于,图21中的安装檐32两侧设置有加强筋位35,图1-图20中的加强筋位35未显示出来;所述加强筋位35用于加强安装檐32的结构强度,以防止底壳3安装到墙壁时变形过大,导致面板组件1接触墙壁,影响面板组件1的振动效果。所述底壳3采用塑料一体注塑成型,所述底壳3于所述容纳腔的边沿向四周延伸出所述安装檐32,其中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檐32分别开设有安装孔323,安装孔323通过螺钉固定安装于暗盒。
如图21和图15所示,所述安装檐32于所述安装孔323与底壳3的容纳槽31之间开设有分割槽36,所述分割槽36为长条形,用于将容纳槽31与安装孔323分割开,避免安装时安装孔323的形变影响到容纳槽31内部的结构件。所述加强筋位35的朝向内侧的一边设置有所述卡接位34,用于卡接中壳组件2。所述面板壳体13的两侧侧壁向内设置有多个面板卡扣131,安装檐32的两侧对应设置有多个面板扣合位322,所述面板组件1通过面板卡扣131卡接于底壳3的安装檐32。另外,安装檐32的四角处设置有第二安装孔39,用于通过螺钉固定安装于安装板、安装框等物体表面。
如图21、图20、图14和图18所示,所述底壳3的容纳槽31内设置有电源板37,所述电源板37用于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所述控制电路板21通过软排线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板37。相比于排针排母或者其它的电性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将控制电路板21通过软排线(图中未示出)连接于电源板37,能够避免控制电路板21的振动传递至电源板37,导致电源板37损坏,同时也能够避免振动导致控制电路板21与电源板37之间的接触不良。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控制电路板21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排线连接器214,如图18所示,电源板37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排线连接器371,所述软排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排线连接器214,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排线连接器371。电源板37与控制电路板21之间设置有麦拉片38,作用在于电气隔离,避免电源板37上的强电对控制电路板21上的弱电造成干涉。麦拉片38于所述第二排线连接器371对应位置开设有缺口,用于软排线穿过所述缺口连接于所述第二排线连接器371。如图20所示,所述电源板37的下表面设置有电压转换模块和继电器372,其中继电器372的数量与触摸面板11上的触控区域数量相对应,用户触摸触控区域将触发对应的继电器372切换通断电,从而改变被控设备的工作状态。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低压直流电,从而为整个电路系统提供电能。所述电源板37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接线端子,分别连接于火线、零线、被控设备等。如图21所示,所述容纳槽31内设置有多个接线槽311,所述接线槽311的位置与所述接线端子相对应,接线槽311用于容纳所述接线端子。所述容纳槽31的侧壁设置有电源板卡扣312,电源板37卡接于电源板卡扣312,以将电源板37固定安装于容纳槽31。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与图1-图21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设置有接近感应模块215,所述第一感应片22于所述接近感应模块215正对位置设置有第三缺口224,所述第二感应片12于所述接近感应模块215正对位置设置有第四缺口124。所述接近感应模块215被设置为微波接近感应模块215,能够感应用户肢体靠近,由于第一感应片22和第二感应片12为导电片,所以对微波信号的发射有屏蔽作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感应片22开设所述第三缺口224,第二感应片12开设所述第四缺口124,使得微波信号能够穿过第三缺口224和第四缺口124对外发出;同时,由于感应片的屏蔽作用,使得微波信号只能从第三缺口224和第四缺口124发出,让接近感应方向的指向性更好,不易被干扰。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缺口224开设在两个第一感应片22之间,使得第三缺口224造成的感应面积缺失由两个第一感应片22分担;第四缺口124开设在两个第二感应片12之间,使得第四缺口124造成的感应面积缺失由两个第二感应片12分担;从而减少第三缺口224和第四缺口124对感应面积的影响。
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各所述第二感应片12于所述触摸面板11的所述第一表面111形成触控区域,与图1-图21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触控区域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数量相等,所述触摸开关100响应于不同触控区域被触摸而发出不同的控制指令;所述触控区域的面积与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面积相对应,单个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面积随着所述触控区域数量的增多而减小,每一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外轮廓形成的形状于所述第一表面111投影而形成第三投影图形,各所述第三投影图形的面积之和大于所述第一表面111面积的70%,使得各触控区域的面积之和能够布满所述触摸面板11。本实施例的触控区域数量以及面积与第二感应片12相对应,即单键的触摸开关100,其第二感应片12的数量为一,单个第二感应片12占据触摸面板70%以上的面积;双键的触摸开关100,其第二感应片12的数量为二,两个第二感应片12占据触摸面板70%以上的面积;三键的触摸开关100,其第二感应片12的数量为三,三个第二感应片12占据触摸面板70%以上的面积;四键的触摸开关100,其第二感应片12的数量为四,四个第二感应片12占据触摸面板70%以上的面积。其中,图23只示出了双键触摸开关100实施例。相比于图1-图21所示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不再通过四个触控区域组合的方式形成单、双、三键,而是将触控区域数量与第二感应片12相对应,使得触控区域更加完整,触控区域内部不再存在分隔,触控区域内各部位的触控灵敏度更加一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缺口223和第二缺口122的数量分别与触控区域数量相等,使得第一缺口223和第二缺口122的数量更少,触控区域更加完整。
进一步地,在图23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数量相等,单个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面积随着所述触控区域数量的增多而减小。即单键的触摸开关100,其第一感应片22的数量为一;双键的触摸开关100,其第一感应片22的数量为二;三键的触摸开关100,其第一感应片22的数量为三;四键的触摸开关100,其第一感应片22的数量为四。第一感应片22的数量和面积与第二感应片12相对应,使得各触控区域的触控灵敏度更加一致。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10)

1.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包括:
触摸面板;
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有至少一第一感应片,所述第一感应片铺设于所述触摸面板与所述控制电路板之间;
所述触摸面板与所述第一感应片之间铺设有第二感应片,所述第一感应片和所述第二感应片均能够导电,所述第二感应片与所述第一感应片耦合,用于共同感应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摸输入;所述触摸面板的用于接收触摸输入的一面设为第一表面,所述第二感应片于所述第一表面投影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感应片于所述第一表面投影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开关,其中,所述第一感应片于所述第一表面投影的图形设为第一投影图形,所述第二感应片于所述第一表面投影的图形设为第二投影图形,所述第二投影图形覆盖所述第一投影图形的至少90%的面积;
每一所述第二感应片的外轮廓形成的形状于所述第一表面投影而形成第三投影图形,各所述第三投影图形的面积之和大于所述第一表面面积的7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开关,其中,还包括:
中壳,所述第一感应片铺设于所述中壳,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于所述中壳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一侧;
底壳,用于固定安装于墙壁,所述底壳包括一容纳槽,所述容纳槽朝向所述中壳开设有开口,所述中壳盖设于所述开口,所述控制电路板被容纳于所述容纳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开关,其中,所述第一感应片与所述第二感应片不接触,所述第二感应片铺设于所述触摸面板的朝向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一面,所述第一感应片与所述第二感应片之间设置有绝缘件;
还包括中壳,所述绝缘件盖设于所述中壳的朝向所述触摸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感应片被夹持于所述中壳与所述绝缘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开关,其中,所述绝缘件构造为绝缘片,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两面均具有粘性,用于将所述绝缘件、所述第一感应片和所述中壳粘接;
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于所述中壳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一侧,所述第一感应片设置有导电弹簧针,所述中壳开设有弹针孔,所述导电弹簧针穿过所述弹针孔抵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以导通于所述控制电路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开关,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于所述中壳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一侧,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有发光单元,所述中壳于所述发光单元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一透光孔,所述绝缘件盖设于所述第一透光孔,所述绝缘件具有匀光作用,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经过所述绝缘件匀光后照射至所述触摸面板;
所述第一感应片于所述第一透光孔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二感应片于所述第一透光孔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缺口,所述触摸面板于所述第一透光孔对应位置设置有透光部,所述绝缘件发散出的光穿过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后由所述透光部对外发散。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开关,其中,所述中壳设置有振动单元,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振动单元能够响应于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摸输入而振动;
所述绝缘件直接或者间接地抵接于所述触摸面板,用于将所述振动单元的振动传递至所述触摸面板。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开关,其中,还包括:
底壳,用于固定安装于墙壁;
面板壳体,与所述触摸面板固定连接,所述触摸面板与所述面板壳体之间铺设有所述第二感应片;所述第二感应片的两面均具有粘性,用于将所述触摸面板、所述第二感应片和所述面板壳体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所述面板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底壳,以使得所述触摸面板以及所述第二感应片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底壳;
所述第一感应片和所述第二感应片分别有四个,各所述第二感应片与各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位置相对应;各所述第一感应片之间不接触,且各所述第二感应片之间也不接触;
四个所述第二感应片通过组合以形成一个、两个、三个或者四个触控区域,所述触摸开关响应于不同触控区域被触摸而发出不同的控制指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开关,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有接近感应模块,所述第一感应片于所述接近感应模块正对位置设置有第三缺口,所述第二感应片于所述接近感应模块正对位置设置有第四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开关,其中,各所述第二感应片于所述触摸面板的所述第一表面形成触控区域,所述触控区域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感应片的数量相等,所述触摸开关响应于不同触控区域被触摸而发出不同的控制指令;
单个所述第二感应片的面积随着所述触控区域数量的增多而减小,每一所述第二感应片的外轮廓形成的形状于所述第一表面投影而形成第三投影图形,各所述第三投影图形的面积之和大于所述第一表面面积的70%;
所述第一感应片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感应片的数量相等,单个所述第一感应片的面积随着所述触控区域数量的增多而减小。
CN202322618606.9U 2023-09-23 2023-09-23 一种触摸开关 Active CN2208580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18606.9U CN220858090U (zh) 2023-09-23 2023-09-23 一种触摸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18606.9U CN220858090U (zh) 2023-09-23 2023-09-23 一种触摸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58090U true CN220858090U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43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18606.9U Active CN220858090U (zh) 2023-09-23 2023-09-23 一种触摸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580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910754U (zh) 一种触摸按键开关模组及电子装置
CN209922659U (zh) 一种非接触式电梯按钮箱
KR20080028044A (ko) 매립형 터치 스위치
CN220858090U (zh) 一种触摸开关
CN220858088U (zh) 一种触摸开关
CN220798253U (zh) 一种带振动反馈的触摸开关
CN220914061U (zh) 一种带振动反馈的墙壁开关
CN107230574B (zh) 按压开关结构
CN209766294U (zh) 一种墙壁开关的键控模组
CN219180394U (zh) 按键触发结构及具有其的灯具
CN117749153A (zh) 一种触摸开关
CN217114165U (zh) 开关装置及墙壁开关系统
CN117749154A (zh) 一种触摸开关
CN209266745U (zh) 双控插座
CN221651363U (zh) 智能开关
CN217506798U (zh) 显示装置及家用电器
CN220858089U (zh) 一种无线开关
CN220491776U (zh) 一种导光按键
CN219418128U (zh) 一种触摸显示装置及镜子
CN117997329A (zh) 触摸开关及其控制方法
CN221551751U (zh) 按键结构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887039U (zh) 一种硅胶按键遥控器
CN221651362U (zh) 智能开关
CN221061519U (zh) 光照仪器
CN212229811U (zh) 智能家居触屏遥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