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49153A - 一种触摸开关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摸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49153A
CN117749153A CN202311241118.9A CN202311241118A CN117749153A CN 117749153 A CN117749153 A CN 117749153A CN 202311241118 A CN202311241118 A CN 202311241118A CN 117749153 A CN117749153 A CN 1177491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panel
sensing
touch switch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4111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小科
何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Linp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Linp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Linp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Linp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24111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49153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491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491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包括:底壳,用于固定安装于墙壁;面板组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底壳,且所述面板组件与所述底壳非电性连接,以使得所述面板组件从所述底壳拆下后,人不会触碰到底壳的带电部位;中壳组件,设置有振动单元,所述中壳组件抵接于所述面板组件,用于将所述振动单元产生的振动传递至所述面板组件,使得所述面板组件振动;所述底壳设置有弹性支撑结构,所述底壳通过所述弹性支撑结构弹性地支撑所述中壳组件,使得所述中壳组件与所述面板组件处于抵接状态。

Description

一种触摸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摸开关。
背景技术
触摸开关是一种可以通过触摸操作来控制电路的电子开关,它可以通过单击、双击、长按等手势操作来实现不同的控制,通常采用电容感应技术或者电容传感技术来感应触摸操作。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触摸开关逐渐进入到千家万户中,相比于传统的机械式开关,触摸开关可以实现无物理按键的设计,提高了产品的易用性和功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第二感应片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一感应片的投影面积,用户触碰第二感应片对应区域就能够将所述触摸开关触发,使得触控面积大大提高,用户无需刻意去寻找触控区域的位置,提高了操作便利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由于第二感应片提高了触控面积,所以第一感应片在保证触控灵敏度的前提下不需要做得很大,从而减小对壳体内部空间的占用,使得触摸开关能够做得更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第二感应片相比于第一感应片更加贴近于触摸面板,使得触控灵敏度更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绝缘件的作用在于隔离内部电路板,将带电的部位隔离在壳体内部,使带电部位与触摸面板不接触,当用户拆下触摸面板时,带电部位不会暴露,使得用户可自由拆卸以及更换触摸面板,以适配不同的使用场景,例如可以更换不同图案的触摸面板,以指示不同的被控设备;或者更换不同按键数量的触摸面板,再通过软件设置将多个触控区域合并为同一触控区域,无需硬件上的改变,就能够快速改变触摸开关的按键数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面板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底壳,以使得所述触摸面板以及所述第二感应片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底壳。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d1≤20mm,以保证触控灵敏度不会太低。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第二投影图形覆盖第一投影图形的至少90%的面积,以使得第一感应片与第二感应片之间形成正对的电容耦合关系,从而提高感应灵敏度,保证触摸第二感应片边缘的对应位置也能够成功触发触摸开关。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当触摸输入作用于第二感应片的正对位置、预设间隔的正对位置或者第二缺口的正对位置时,控制电路板均能够响应于触摸输入而产生触发信号。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将第二缺口宽度的最小值和所述预设间隔均设置为小于15mm,以保证用户触摸预设间隔正对位置或者第二缺口正对位置能够成功触发开关。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触摸面板上的触控区域数量可变更,但是各触控区域共同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保持不变,以充分利用触摸面板的表面积。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各第三投影图形的面积之和大于第一表面面积的70%,使得有效触控面积能够覆盖整个触摸面板的面积。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控制电路板下沉入底壳的容纳槽内,当底壳安装于墙壁时,控制电路板被置于墙壁内部,节省了触摸开关在墙壁外部的体积,使得墙壁的面板组件能够更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绝缘件的作用在于:1、将带电的部位隔离在中壳组件内部,使带电部位与触摸面板不接触,当用户拆下触摸面板时,带电部位不会暴露;2、将第一感应片压盖固定于中壳,使得第一感应片平铺于中壳,第一感应片与第二感应片处于平行状态,两者形成正对的电容耦合关系,让感应范围更大,感应灵敏度更高,保证触碰触摸面板的边缘位置也能感应到。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第一感应片的两面均具有粘性,用于将绝缘件、第一感应片和中壳粘接,从而简化了装配结构,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也使得触摸开关能够做得更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弹针孔与导电弹簧针间隙配合,弹针孔能够将导电弹簧针限制为竖直状态,使得导电弹簧针抵接控制电路板的位置更精准。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相比于将导电弹簧针设置在控制电路板,本发明将导电弹簧针设于第一感应片能够大大减少导电弹簧针插入弹针孔的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绝缘件具有匀光作用,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经过绝缘件匀光后照射至触摸面板。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第二感应片于第一透光孔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缺口,触摸面板于第一透光孔对应位置设置有透光部,绝缘件发散出的光穿过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后由透光部对外发散。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绝缘件透出的光穿过第一缺口、面板壳体的第二透光孔和第二缺口后由透光部对外发散。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第二感应片将触摸面板、第二感应片和面板壳体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从而让第二感应片更加贴近触摸面板,使得触摸感应更加灵敏;而且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能够简化面板组件的固定结构,让面板组件更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中壳设置有振动单元,能够提供触发反馈。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中壳通过第一平台抵接于面板组件,使得抵接贴合度更高,振动传递效果更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绝缘件凸出于中壳上表面,绝缘件朝向面板组件的一面形成第一平台,中壳组件通过第一平台抵接于面板组件,使得抵接贴合度更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面板组件与底壳非电性连接,以使得面板组件从底壳拆下后,人不会触碰到底壳的带电部位,以便于更换面板组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中壳通过绝缘件抵接于面板组件,以使得中壳与面板组件非导电地连接,以便于更换面板组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弹性支撑结构的作用在于:1、提供给中壳组件支撑力,使得中壳组件与面板组件保持抵接状态,有利于振动传递至触摸面板;2、使得中壳组件与面板组件之间的抵接力更大,以增强振动传递至触摸面板的效率,使得手指感受到的振动反馈更加清晰;3、柔性地支撑中壳组件,以减少振动传递至底壳,从而减少振动衰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中壳组件被弹性支撑结构可以避免底壳的安装变形造成控制电路板变形,从而保护控制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弹性支撑结构处于压缩状态,从而提高中壳组件与面板组件之间的抵接力,让振动传递效率更高,振动反馈更加清晰。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弹性臂一体地延伸于底壳,能够减少零件数量,提高装配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弹性臂朝向中壳组件翘起,以使得弹性臂的弹力更大,从而提高中壳组件与面板组件的抵接力,让振动反馈更加清晰。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弹性臂通过抵接凸起抵接于中壳组件,使得各弹性臂的压缩量更加一致,弹性臂提供的弹力更加平稳,进而让中壳组件与面板组件之间的贴合度更高;另外,抵接凸起也能够增加弹性臂的形变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弹性臂的弹力。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将控制电路板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于电源板,相比于排针排母或者其它的电性连接方式,本方案能够避免控制电路板的振动传递至电源板,导致电源板损坏,同时也能够避免振动导致控制电路板与电源板之间的接触不良。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卡接位在第一方向上具有一活动空间,让中壳组件安装到底壳后,中壳组件能够上下活动,以使得当面板组件安装到底壳时,中壳组件被面板组件下压一小段距离,保证面板组件与中壳组件相互抵接,此时所述中壳组件被面板组件下压,而导致卡接结构向下脱离卡接位,不再受到卡接位的约束,使得弹性支撑结构的弹力通过中壳组件完全作用于面板组件,让中壳组件与面板组件的抵接力更大,振动单元产生的振动能够更多地传递至触摸面板;而且由于此时卡接结构向下脱离卡接位,中壳组件与底壳之间仅通过弹性支撑结构连接,减少了振动传递至底壳,使得振动衰减更少。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柔性缓冲件的作用在于:1、弥补控制电路板与振动单元之间的公差,使得两者之间配合更加紧密,振动单元被稳固地限位于第一限位腔;2、柔性缓冲件提供的弹力可以让振动单元与中壳之间的抵接力更大,使得更多的振动传递至面板组件,以增强触摸面板的振动反馈;3、使得控制电路板与振动单元之间柔性地连接,减少振动传递至控制电路板,避免控制电路板上的零件损坏,同时也避免振动导致电路板螺钉变松弛。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导电弹性件具有弹性,当控制电路板安装于中壳时,导电弹性件被振动单元抵压而处于压缩状态,以保证振动单元与导电弹性件之间接触良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振动部位设置于偏离中心的位置,且满足关系:L1≥0.1×D,使得各触控区域的振动手感存在差异,靠近振动部位的触控区域振动手感更强,远离振动部位的触控区域振动手感更弱,用户通过振动反馈的强弱可以快速区分触发的触控区域为哪个触控区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振动部位设置于中壳的偏离中心的位置,让L1≥0.1×D,使得中壳中心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容纳导电弹簧针;同时,控制L1≤0.22×D,以避免振动部位偏离中心太远导致各触控区域的振动手感差异过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满足关系:L2≤0.08×D,将各第一感应片电连接于控制电路板的位置设置在中壳的中心位置,各触控区域将触摸面板均分,使得各触控区域的面积较为一致,而且各触控区域的划分更加清晰,避免误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触摸面板为正方形,四个第一感应片对应的触控区域能够均分触摸面板。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第一感应片开设第三缺口,第二感应片开设第四缺口,使得接近感应模块的微波信号能够穿过第三缺口和第四缺口对外发出;同时,由于感应片的屏蔽作用,使得微波信号只能从第三缺口和第四缺口发出,让接近感应方向的指向性更好,不易被干扰。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第三投影图形的面积之和大于第一表面面积的70%,使得各触控区域的面积之和能够布满触摸面板。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单个第一感应片的面积随着触控区域数量的增多而减小,即第一感应片的数量和面积与第二感应片相对应,使得各触控区域的触控灵敏度更加一致。
为了实现以上至少之一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包括触摸面板;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有至少一第一感应片,所述第一感应片铺设于所述触摸面板与所述控制电路板之间;所述触摸面板与所述第一感应片之间铺设有第二感应片,所述第一感应片和所述第二感应片均能够导电,所述第二感应片与所述第一感应片耦合,用于共同感应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摸输入;所述触摸面板的用于接收触摸输入的一面设为第一表面,所述第二感应片于所述第一表面投影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感应片于所述第一表面投影的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片于所述第一表面投影的图形设为第一投影图形,所述第二感应片于所述第一表面投影的图形设为第二投影图形,所述第二投影图形覆盖所述第一投影图形的至少90%的面积。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第二感应片的外轮廓形成的形状于所述第一表面投影而形成第三投影图形,各所述第三投影图形的面积之和大于所述第一表面面积的70%。
进一步地,所述触摸开关还包括:中壳,所述第一感应片铺设于所述中壳,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于所述中壳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一侧;底壳,用于固定安装于墙壁,所述底壳包括一容纳槽,所述容纳槽朝向所述中壳开设有开口,所述中壳盖设于所述开口,所述控制电路板被容纳于所述容纳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片与所述第二感应片不接触,所述第二感应片铺设于所述触摸面板的朝向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一面,所述第一感应片与所述第二感应片之间设置有绝缘件。
进一步地,所述触摸开关还包括中壳,所述绝缘件盖设于所述中壳的朝向所述触摸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感应片被夹持于所述中壳与所述绝缘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件构造为绝缘片,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两面均具有粘性,用于将所述绝缘件、所述第一感应片和所述中壳粘接。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于所述中壳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一侧,所述第一感应片设置有导电弹簧针,所述中壳开设有弹针孔,所述导电弹簧针穿过所述弹针孔抵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以导通于所述控制电路板。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于所述中壳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一侧,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有发光单元,所述中壳于所述发光单元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一透光孔,所述绝缘件盖设于所述第一透光孔,所述绝缘件具有匀光作用,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经过所述绝缘件匀光后照射至所述触摸面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片于所述第一透光孔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二感应片于所述第一透光孔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缺口,所述触摸面板于所述第一透光孔对应位置设置有透光部,所述绝缘件发散出的光穿过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后由所述透光部对外发散。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设置有振动单元,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振动单元能够响应于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摸输入而振动;所述绝缘件直接或者间接地连接于所述触摸面板,用于将所述振动单元的振动传递至所述触摸面板。
进一步地,所述触摸开关还包括:底壳,用于固定安装于墙壁;面板壳体,与所述触摸面板固定连接,所述触摸面板与所述面板壳体之间铺设有所述第二感应片;所述面板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底壳,以使得所述触摸面板以及所述第二感应片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底壳。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感应片的两面均具有粘性,用于将所述触摸面板、所述第二感应片和所述面板壳体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片和所述第二感应片分别有四个,各所述第二感应片与各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位置相对应;各所述第一感应片之间不接触,且各所述第二感应片之间也不接触;四个所述第二感应片通过组合以形成一个、两个、三个或者四个触控区域,所述触摸开关响应于不同触控区域被触摸而发出不同的控制指令。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有接近感应模块,所述第一感应片于所述接近感应模块正对位置设置有第三缺口,所述第二感应片于所述接近感应模块正对位置设置有第四缺口。
进一步地,各所述第二感应片于所述触摸面板的所述第一表面形成触控区域,所述触控区域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感应片的数量相等,所述触摸开关响应于不同触控区域被触摸而发出不同的控制指令;单个所述第二感应片的面积随着所述触控区域数量的增多而减小,每一所述第二感应片的外轮廓形成的形状于所述第一表面投影而形成第三投影图形,各所述第三投影图形的面积之和大于所述第一表面面积的7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片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感应片的数量相等,单个所述第一感应片的面积随着所述触控区域数量的增多而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包括:触摸面板;多个第二感应片,设置于所述触摸面板的内侧,用于感应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摸输入;控制电路板,耦合于所述第二感应片,能够响应于所述触摸面板的所述触摸输入而产生触发信号;所述第二感应片于所述触摸面板的投影被覆盖于所述触摸面板,各所述第二感应片之间具有一预设间隔,每个所述第二感应片均设有第二缺口;当所述触摸输入作用于所述第二感应片的正对位置、所述预设间隔的正对位置或者所述第二缺口的正对位置时,所述控制电路板均能够响应于所述触摸输入而产生触发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感应片的所述第二缺口宽度的最小值设为b,所述预设间隔设为L3,则所述b和所述L3均小于15mm,以使所述触摸输入作用于所述预设间隔正对位置或者所述第二缺口正对位置时,所述第二感应片均能够感应到所述触摸输入。
进一步地,所述触摸面板包括至少一个触控区域,所述控制电路板响应于各所述触控区域的触摸输入而产生对应的触发信号;所述触摸面板上的触控区域数量可变更,但是各触控区域共同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保持不变,以充分利用触摸面板的表面积,所述有效触控面积被设置为所述触摸面板上能够感应到所述触摸输入的面积。
进一步地,当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控区域数量为单个时,单个触控区域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为整个触摸面板的面积;当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控区域数量为两个时,这两个触控区域共同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仍然是整个触摸面板的面积;当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控区域数量为三时,这三个触控区域共同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仍然是整个触摸面板的面积;当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控区域数量为四时,这四个触控区域共同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仍然是整个触摸面板的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感应片有四个,四个所述第二感应片通过组合以形成一个、两个、三个或者四个所述触控区域,所述触摸开关响应于不同触控区域被触摸而发出不同的控制指令。
进一步地,所述触摸开关还包括中壳,所述中壳的朝向所述触摸面板的一侧铺设有多个第一感应片,所述第一感应片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各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感应片相对应,所述第二感应片与所述第一感应片耦合,用于共同感应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摸输入。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于所述中壳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一侧,所述第一感应片设置有导电弹簧针,所述中壳开设有弹针孔,所述导电弹簧针穿过所述弹针孔抵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以导通于所述控制电路板。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朝向所述第二感应片设置有发光单元,所述第二缺口的位置与所述发光单元相对应;所述触摸面板于所述第二缺口对应位置设置有透光部,所述第一感应片于所述第二缺口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穿过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后由所述透光部对外发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片与所述第二感应片之间设置有绝缘件,所述第一感应片被夹持于所述中壳与所述绝缘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于所述发光单元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一透光孔,所述绝缘件构造为绝缘片,盖设于所述第一透光孔,所述绝缘件具有匀光作用,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经过所述绝缘件匀光后照射至所述触摸面板。
进一步地,所述触摸开关还包括底壳,用于固定安装于墙壁;所述触摸面板的朝向所述绝缘件的一面设置有面板壳体,所述面板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底壳;所述第二感应片铺设于所述触摸面板与所述面板壳体之间,所述面板壳体于所述第二缺口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二透光孔,所述绝缘件透出的光穿过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二透光孔和所述第二缺口后由所述透光部对外发散。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包括:底壳,用于固定安装于墙壁;面板组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底壳,且所述面板组件与所述底壳非电性连接,以使得所述面板组件从所述底壳拆下后,人不会触碰到底壳的带电部位;中壳组件,设置有振动单元,所述中壳组件抵接于所述面板组件,用于将所述振动单元产生的振动传递至所述面板组件,使得所述面板组件振动;所述底壳设置有弹性支撑结构,所述底壳通过所述弹性支撑结构弹性地支撑所述中壳组件,使得所述中壳组件与所述面板组件处于抵接状态。
进一步地,当所述面板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壳时,所述面板组件通过所述中壳组件抵压所述弹性支撑结构,使得所述弹性支撑结构处于压缩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支撑结构构造为由所述底壳延伸出的弹性臂,当所述面板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壳时,所述弹性臂的自由端抵接于所述中壳组件,为所述中壳组件提供支撑力。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臂朝向所述中壳组件翘起,且所述弹性臂的自由端设置有抵接凸起,所述弹性臂通过所述抵接凸起抵接于所述中壳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支撑结构构造为弹性臂、弹片、弹簧、泡棉、橡胶、硅胶中之一或者多种的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组件设置有多个卡接结构,所述底壳于所述卡接结构对应位置设置有卡接位,所述卡接结构卡接于所述卡接位;所述卡接位在第一方向上具有一活动空间,以使得所述卡接结构能够在所述活动空间内活动,所述第一方向被设置为所述弹性支撑结构的压缩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组件包括中壳和控制电路板,所述振动单元和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于所述中壳,所述振动单元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中壳朝向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有第一限位腔,所述振动单元被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腔与所述控制电路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振动单元与所述控制电路板之间设置有柔性缓冲件,当振动单元被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腔时,所述柔性缓冲件被所述控制电路板抵压而处于压缩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朝向所述振动单元设置有导电弹性件,所述振动单元抵接于所述导电弹性件,以实现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壳包括一容纳槽,所述容纳槽朝向所述中壳开设有开口,所述中壳盖设于所述开口,所述控制电路板被容纳于所述容纳槽。
进一步地,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电源板,用于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所述控制电路板通过柔性连接件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板。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组件朝向所述面板组件设置有第一平台,所述第一平台抵接并贴合于所述面板组件,用于将振动传递至所述面板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组件包括中壳、第一感应片和控制电路板,所述第一感应片铺设于所述中壳的朝向所述面板组件的一侧,所述控制电路板固定连接于所述中壳,所述第一感应片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面板组件包括第二感应片,所述第二感应片与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感应片耦合于所述第一感应片,用于共同感应所述面板组件的触摸输入。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组件还包括绝缘件,所述绝缘件盖设于所述中壳,所述第一感应片被夹持于所述中壳与所述绝缘件之间,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两面均具有粘性,用于将所述绝缘件、所述第一感应片和所述中壳粘接;所述绝缘件的朝向所述面板组件的一面形成所述第一平台,所述中壳组件通过所述绝缘件抵接于所述面板组件,以使得所述中壳组件与所述面板组件非导电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面板组件包括触摸面板和面板壳体,所述面板壳体固定连接于所述触摸面板的朝向所述中壳组件的一侧,用于卡接于所述底壳,所述第一平台抵接并贴合于所述面板壳体;所述第二感应片铺设于所述触摸面板与所述面板壳体之间,所述第二感应片的两面均具有粘性,能够将所述触摸面板、所述第二感应片和所述面板壳体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面板组件包括面板壳体,所述面板壳体构造为盖形结构,面板壳体的侧壁设置有多个面板卡扣,所述底壳于所述面板卡扣对应位置设置有面板扣合位,所述面板卡扣卡接于所述面板扣合位,以实现所述面板组件与所述底壳可拆卸地连接;所述面板壳体的侧壁设置有撬口,用于将所述面板壳体从所述底壳上撬开,其中,靠近所述撬口的面板卡扣的扣合量小于远离所述撬口的面板卡扣的扣合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包括面板组件和中壳组件,所述中壳组件设置有振动单元,所述中壳组件抵接于所述面板组件,用于将所述振动单元产生的振动传递至所述面板组件,使得所述面板组件振动;其中,所述面板组件包括触摸面板,用于接收触摸输入,所述振动单元响应于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摸输入而振动;所述触摸面板的用于接收触摸输入的一面设为第一表面,所述振动单元的振动部位的中心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位置设为第一投影位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投影位置与所述第一表面中心位置的距离设为L1,所述第一表面的宽度设为D,则所述L1满足关系:0.1×D≤L1≤0.22×D。
进一步地,所述L1满足关系:0.12×D≤L1≤0.18×D。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感应片,用于感应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摸输入;控制电路板,电连接于所述振动单元和各所述第一感应片;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位置于所述第一表面投影的位置设为第二投影位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投影位置与所述第一表面中心位置的距离设为L2,则所述L2满足关系:L2≤0.08×D。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组件还包括中壳,所述振动单元设置于所述中壳,各所述第一感应片铺设于所述中壳,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于所述中壳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一侧,各所述第一感应片分别设置有导电弹簧针,各所述导电弹簧针均位于所述中壳的中间区域,所述中壳开设有弹针孔,所述导电弹簧针穿过所述弹针孔抵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以使所述第一感应片导通于所述控制电路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片有四个,分别通过所述导电弹簧针抵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以导通于所述控制电路板。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组件朝向所述面板组件设置有第一平台,所述第一平台抵接并贴合于所述面板组件,用于将振动传递至所述面板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组件还包括中壳和绝缘件,所述振动单元设置于所述中壳,所述第一感应片被夹持于所述中壳与所述绝缘件之间;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两面均具有粘性,用于将所述绝缘件、所述第一感应片和所述中壳粘接;所述绝缘件的朝向所述面板组件的一面形成所述第一平台,所述中壳组件通过所述绝缘件抵接于所述面板组件,用于将所述振动单元的振动传递至所述面板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面板组件还包括:面板壳体,固定连接于所述触摸面板的朝向所述中壳组件的一侧,所述面板组件抵接于所述面板壳体;至少一第二感应片,铺设于所述触摸面板与所述面板壳体之间,所述第二感应片的两面均具有粘性,能够将所述触摸面板、所述第二感应片和所述面板壳体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感应片的数量以及位置与所述第一感应片相对应,所述第二感应片耦合于所述第一感应片,使得所述第一感应片和所述第二感应片能共同感应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摸输入。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组件包括中壳和控制电路板,所述振动单元和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于所述中壳,所述振动单元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中壳朝向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有第一限位腔,所述振动单元被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腔与所述控制电路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振动单元与所述控制电路板之间设置有柔性缓冲件,当振动单元被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腔时,所述柔性缓冲件被所述控制电路板抵压而处于压缩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朝向所述振动单元设置有导电弹性件,所述振动单元抵接于所述导电弹性件,以实现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底壳,用于固定安装于墙壁;所述面板组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底壳;所述底壳包括一容纳槽,所述容纳槽朝向所述中壳开设有开口,所述中壳盖设于所述开口,所述控制电路板被容纳于所述容纳槽。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系统的场景示意图一;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系统的场景示意图二;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一种触摸开关的框图示意图一;
图4是图3引入了降压稳压单元的框图示意图一;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一种触摸开关的框图示意图二;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一种触摸开关的框图示意图三;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一种触摸开关的框图示意图四;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过零检测控制时序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浪涌抑制模块的一具体实施电路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一种触摸开关的框图示意图五;
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单元的一框图示意图一;
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单元的一框图示意图二;
图1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频率发生单元的振荡频率改变原理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多个触摸感应单元的框图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一触摸开关的具体电路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摸感应芯片BS83B04C的具体应用电路;
图1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马达驱动芯片AW86223QNR的具体应用电路;
图1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一种触摸开关的框图示意图六;
图1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2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摸开关在不同模式下被触发的示意图一;
图2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2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摸开关在不同模式下被触发的示意图二;
图2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
图2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四;
图2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五;
图2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六;
图2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摸面板的构造示意图;
图2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七;
图2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八;
图3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九;
图3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十;
图3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快捷操作界面的示意图;
图3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详细操作界面的示意图;
图3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十一;
图3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十二;
图3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爆炸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感应片正视图;
图3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二感应片正视图;
图4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俯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爆炸后的剖视图;
图4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面板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面板组件与底壳分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爆炸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爆炸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壳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壳与控制电路板结构示意图;
图4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壳、控制电路板和振动单元的爆炸图;
图5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图5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俯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图5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爆炸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图5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底壳与电源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底壳结构示意图;
图5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58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爆炸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发明所有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耦接”、“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而形成联动关系,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控制系统,可以包括触摸开关100与受控设备300。其中触摸开关100应用于所述控制系统时,其原理、方法、效果等可以参照后文触摸开关100及其控制方法对应的实施例的记载进行理解。
图1中示意了一个触摸开关100与一个受控设备300,在实际的控制系统中,触摸开关100、受控设备300的数量均可以为多个,同时,触摸开关100与受控设备300之间可以实现有线控制,和/或,无线信号的传输,该无线信号可例如为蓝牙、射频、Wifi等。
所述触摸开关100,用于实施后文所涉及的控制方法,进而,后文对控制方法的相关描述,可理解为是对触摸开关100中软件和/或硬件工作过程、功能、具体实现方式的描述。
所述触摸开关100能够被操控以控制受控设备300。所述的控制可以是直接控制,例如所述触摸开关100直接控制受控设备300的供电电路通断,亦可以是触摸开关100所述受控设备300之间直接进行通信,进而受控设备300根据所述触摸开关100发送的指令执行相应操作,使得响应更及时且不会由于断网而失控;还可以是通过网络联动控制,触摸开关100内设置有无线通信模块,不仅能被用户触控控制线路通断,还能基于内置的无线通信模块实现无线信号的发送与接收,从而实现无线控制。例如图2所示,通过网关400进行信号的处理与转发,所述触摸开关100先将对应的指令上报至网关400,由网关400对指令进行处理后控制对应受控设备300。
其中的网关400,可以为任意能够形成和/或管理一网络的装置或装置的组合,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但也不限于此。其中的网关400,可以实现触摸开关100、终端设备200和受控设备300之间的协议转换和互通。进一步的,网关设备400可连接云端,以接入互联网,从而与接入互联网的其他设备(例如终端设备200)实现数据交换。此外,网关400可以为专用于作为网关的设备,也可以是具有网关功能的其他设备(例如可以为具有网关功能的音箱装置、具有网关功能的显示装置、具有网关功能的计算机、主机等等)。网关400可以是网关,也可以是路由器,还可以是集成有网关及路由器的设备。此外,网关400可以是具备Wifi通信模块(用于与终端设备200通信)与射频或蓝牙通信模块(用于与触摸开关100或受控设备300通信)的智能音箱,也可以是专用于数据交互与处理的网关设备。网关设备400可配置有单独的蓝牙通信模块,蓝牙通信模块与Wifi通信模块也可以集成在一起。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触摸开关100能被用户触控控制线路通断,还可以接收外部的无线信号,并根据无线信号控制线路通断。另外,触摸开关100可以向外发出无线信号,以通过网关设备400控制与网络连接的其他受控设备300。具体的,触摸开关100和受控设备300均可以通过蓝牙在配网后加入网关设备400的网络。网关设备400还可以接入互联网,与终端设备200进行通信,进而在终端设备200的应用程序(APP)上可以显示出已配网的触摸开关100和受控设备300,从而用户可以在APP上配置对受控设备300的控制策略。触摸开关100受到触控时,能够通过发射无线信号将触控信息发送给网关设备400,网关设备400接收该触控信息并对受控设备300进行控制,从而实现触摸开关100的无线控制。
一种举例中,所述网关400为蓝牙网关400,对应的网络为蓝牙网络,其中,所述触摸开关100为基于蓝牙通信协议进行无线通信的触摸开关100。所述触摸开关100可以发送蓝牙控制报文,控制作为蓝牙接收器的受控设备300。此外,受控设备300可以与蓝牙网关400通信,接收蓝牙网关400的控制指令,上报自身状态至蓝牙网关400。接入蓝牙网关400所在蓝牙网络的所有受控设备300都会存储在蓝牙网关400的设备列表中,触摸开关100与蓝牙网关400进行配网后,用户可以选择蓝牙网关400列表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多个受控设备300作为触摸开关100的受控设备300。
其中的终端设备200,可以为任意具备数据处理能力与对外通信能力的设备或设备的组合,例如其可以为手机、电脑、平板电脑、计算机、车机等。
所述受控设备300,可以为任意能够被所述触摸开关100操控的受控装置,或者连接于该受控装置的装置,具体举例中,受控设备300可例如为灯具、门铃、自动窗帘、自动推窗器等。其所接受的控制可例如但不限于:
控制受控设备300或其所连接的装置进入某种状态;例如打开或关闭灯具、按响门铃、自动窗帘打开或关闭、自动推窗器打开或关闭、打开或关闭受控设备300的指定功能等等;
控制受控设备300或其所连接的装置在两种状态之间切换;例如翻转(切换)灯的开关状态、翻转(切换)自动窗帘的开关状态、反转(切换)自动推窗器的开关状态、翻转(切换)受控设备300指定功能的开关状态等等;
控制受控设备300或其所连接的装置变化工作参数;例如调节灯的亮度/色温、调节窗帘的开启程度、调节自动推窗器的开启程度等。
根据触摸开关100的应用领域变化,可任意变化施控与受控的具体内容,且均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的范围。
同时,后文有关开关指令、触控信号的具体描述也可参照以上内容理解。
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中,可例如所述触摸开关100直接用于控制灯具的供电电路,当触摸开关100被人体施加驱动动作(例如触摸)时,当触摸开关100接收到本地无线开关500基于蓝牙协议直接发送的直接控制信号时,或者,当触摸开关100接收到路由器/网关400发送的网络控制信号时,生成开关指令,该开关指令用于切换灯具的供电电路的通断状态以开/关灯具。
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2所示的控制系统的场景示意图仅为示例,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触摸开关的控制系统以及应用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触摸开关的控制系统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如图3所示,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一种触摸开关100的框图示意图一;
其中所述触摸开关100适于被接入一电路并用于控制该电路。
如图3所示,所述触摸开关100至少包括底壳3、控制模块216、供电模块217以及执行模块218;其中,所述控制模块216用于生成一开关指令,所述供电模块217适于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216于所述电路,并能够经由所述底壳3从所述电路取电,以为所述控制模块216供电;所述执行模块218电连接于所述供电电路,以根据所述开关指令控制所述电路。所述电路可例如但不限于承载有220v/50hz交流电的供电线路。
所述执行模块218可以理解具有接通和断开状态的元件或者元件的组合所形成的通断电路,例如以继电器或者可控硅作为动作元件的通断电路,所述执行电路接入所述电路的火线中,用于控制通过该火线取电的用电设备的回路通断。所述执行模块218被接通,则所述回路被接通,所述执行模块218被断开,则所述回路被关断。所述开关指令,可以理解为任意能够控制所述执行模块218切换接通和断开状态的信号。
所述底壳3适于被固定于墙体中,所述墙体可以理解为用于所述电路走线的墙壁,所述底壳3适于被固定于墙壁中可理解为适于在使用时被固定于墙壁上预留的86×86底盒中,当然,所述底盒的尺寸不限于此。所述底壳3的具体实施和使用可参照如图38~图60所示实施例的记载进行理解,相同部分在本实施例中不再重复。
所述供电模块217包括电能转换单元,用于将所述电路中的市电交流电转换为适用于所述控制模块216以及所述执行模块218的直流电压。具体举例中,所述电能转换单元包括BUCK降压电路,用于将220V/50Hz的交流电转换为5V的直流电为所述执行模块218以及后文的振动单元25供电。
如图4所示,进一步包括一降压稳压单元2171,用于将所述直流电压进一步稳定至预定范围后输出,以供后端对供电稳定性较高的电路(例如控制模块、频率发生单元)使用。
具体举例中,所述降压稳压单元2171采用LDO降压芯片,该5V的直流电进一步被一LDO降压芯片转化为3.3V的电源为所述控制模块216供电。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降压稳压单元2171也可以采用DCDC,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所述触摸开关100进一步具有第一感应单元219,其中所述控制模块216被配置以能够基于第一感应单元219触发生成所述开关指令;所述第一感应单元219用于覆盖第一控制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细分所述第一控制距离,以适应更多元化的触摸需求,将所述控制模块216设置为具有至少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且所述控制模块216可切换地工作于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第一模式的第一控制距离不同于所述第二模式下的第一控制距离。换句话说,第一模式下所述第一控制距离具有第一指定距离(D1),第二模式下所述第一控制距离具有第二指定距离(D2),第一指定距离(D1)和第二指定距离(D2)不同,以分别在第一模式下和第二模式下覆盖不同的操控范围。所述控制模块216能够通过切换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来调节该操控范围。
进而,上述方案中,由于第一模式下和第二模式下的第一控制距离不同,所以控制模块216工作在第一模式下的操控范围与工作在第二模式下的操控范围不同,用户能够基于实际控制需求切换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以达到调节触摸开关100的操控范围的目的。且可以理解的是,操控范围越大,则触摸开关的触摸灵敏度越高,反之则灵敏度越低,用户能够根据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切换来调节触摸开关的灵敏度,以适应不同的控制体验需求。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模式和所述第二模式的切换可以依赖于外部终端设备200,例如智能手机、智能音箱等。当然,也可以依赖于对触摸开关100本身的操控,例如持续触发指定时间或者连续触发指定次数以使得触摸开关100切换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
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中,所述触摸开关100被用于控制厨房的灯具,用户通过模式(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切换来增大第一控制距离,达到隔空操控触摸开关100的效果,以防止油污沾染触摸开关100表面后影响触摸开关100的观感。
在另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中,触摸开关100被用于控制老人的房间灯具,可以通过模式(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切换来降低第一控制距离,达到接触操控触摸开关100的效果,以适应老人所习惯的传统开关的按压操控。
总而言之,本实施例中,用户能够通过切换控制模块216的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来进一步地调节第一控制距离和触摸开关100的灵敏度,以适应更多元化的触摸需求。
如图5所示,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一种触摸开关100的框图示意图二;
如图5所示,为解决现有触摸开关100的控制方式有限且单一的问题,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触摸开关100除了具有上述的第一感应单元219,还具有第二感应单元2112和第三感应单元2111。具体地,所述控制模块216被配置以能够基于第一感应单元219、第二感应单元2112以及第三感应单元2111中的至少一个的触发生成所述开关指令;所述第一感应单元219用于覆盖第一控制距离,所述第二感应单元2112用于覆盖第二控制距离,所述第三感应单元2111用于覆盖第三控制距离;第一控制距离、第二控制距离、第三控制距离依次递增,以使得所述触摸开关100适于被多控制距离地触发。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感应单元219、所述第二感应单元2112以及所述第三感应单元2111可以采用相同的感应方式,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感应方式,只要能够达到区分控制距离的目的即可。所述第一感应单元219、所述第二感应单元2112以及所述第三感应单元2111可以各自仅有一个;也可以各自有多个。第一感应单元219、第二感应单元2112以及第三感应单元2111之间可以具有联动关系,也可以各自独立工作。
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控制距离、所述第二控制距离或者所述第三控制距离,应当理解为能够控制所述触摸开关100的最远距离。以所述第一控制距离为例,所述第一感应单元219用于覆盖所述第一控制距离可以理解为所述控制模块216基于所述第一感应单元219能够被操作的范围在所述第一控制距离以内,换句话说,所述控制模块216能够基于第一感应单元219接收用户在所述第一控制距离范围内的驱动动作。
进而,上述方案中,控制模块216能够被多个控制距离不同的感应单元被触发,以实现不同控制距离的覆盖,使得所述触摸开关100不局限于单一的操控方式,能够适用于更多的控制场景。
如图6所示,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示出的一种触摸开关100的框图示意图三;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感应单元219、所述第二感应单元2112以及所述第三感应单元2111采用不同的感应方式。具体地,所述第一感应单元219基于接触/接近感应原理来触发所述控制模块216,所述第二感应单元2112基于本地无线或有线控制的方式触发所述控制模块216,所述第三感应单元2111基于网络联动的方式触发所述控制模块216。进而,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距离、所述第二控制距离以及所述第三控制距离递增,实现多个控制距离的覆盖。
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第三感应单元2111基于一网络通信协议在第三控制距离范围内接收一网络控制信号,所述控制模块216处理所述网络控制信号生成所述开关指令;所述网络控制信号经由路由器和/或网关400传递至所述第三感应单元2111,所述控制模块216可基于所述第三感应单元2111切换于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
具体而言,所述控制模块216可以基于所述第三感应单元2111接入一MESH网络,例如WIFI、BLE、ZIGBEE等任一通信方式的MESH网络。进而所述网络控制信号可以来自于局域网,例如蓝牙网关400组建的局部蓝牙MESH网络,也可以来自于广域网,例如经由云端服务器通过Internet下发至网关400和/或路由器的远程网络控制信号。所述控制模块216能够基于所述第三感应单元2111经由路由器和/或网关400接入所述MESH网络以接入云端服务器,用户能够通过终端设备(例如手机、电脑等)远程联动所述控制模块216。
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第二感应单元2112基于一本地通信协议在所述第二控制距离范围内接收一直接控制信号,所述控制模块216处理所述直接控制信号生成所述开关指令;所述直接控制信号由预先与所述触摸开关100建立对应关系的遥控器基于所述本地通信协议编码后发出。
具体而言,所述第二感应单元2112包括烧录有所述本地通信协议的集成电路以及搭配使用的射频天线,所述控制模块216通过所述第二感应单元2112接收所述第二控制距离范围内的控制报文以生成所述开关指令。
一种举例中,所述本地通信协议可例如短码通信协议,所述控制报文的可编辑部分小于或者等于30个字节。
进一步地举例中,所述本地通信协议可例如蓝牙射频通信协议,所述本地设备可例如基于蓝牙通信的电池无线开关,该电池无线开关能够在至少50米的第二控制距离范围内控制所述触摸开关10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本地通信协议也可以是433M射频通信、近场通信等其它通信方式,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其中所述直接控制信号可例如与所述控制模块216进行配对后的本地设备发送的控制报文,所述控制报文基于所述本地通信协议编制而成,使得所述本地所述第二控制距离大于1米(例如基于蓝牙通信的控制报文可以覆盖50米左右的控制距离)。具体地,所述本地设备可以是无线开关,例如电池无线开关、自发电无线开关以及转无线功能的墙壁开关等,进而所述直接控制信号可例如但不限于源自于电池无线开关、自发电无线开关和/或墙壁开关等无线开关。所述对应关系可例如图19~图37对应实施例中所述的配对关系,进而所述对应关系的建立可以参照所述配对关系的建立过程进行理解。其中无线开关与所述触摸开关100的具体配对关系的建立过程可参考后续图19~图37对应实施例的记载进行理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216包括一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集成电路及其外围电路;所述第二感应单元2112、所述第三感应单元2111被一体地集成于所述集成电路,以共用信号收发天线(例如后文实施例中所述的无线通信模块211)。
具体举例中,所述网关400为蓝牙网关400,所述第二感应单元2112基于蓝牙射频接收本地无线开关500发送的直接控制信号,所述第三感应单元2111基于所述蓝牙网关400所在的蓝牙mesh网络接收网络控制信号,所述第二感应单元2112以及所述第三感应单元2111被集成于所述控制模块216所在的集成芯片(例如蓝牙模组)中,并通过同一蓝牙天线进行数据收发。
如图7所示,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示出的一种触摸开关100的框图示意图四;
如图7所示,为了降低执行模块218动作时的浪涌冲击,所述触摸开关100还包括浪涌抑制模块220,其电连接于所述控制模块216,用于检测所述电路中交流电的过零点,所述控制模块216根据所述浪涌抑制模块220传递的过零点信号操作所述执行模块218,以使得执行模块218在零点附近动作,降低浪涌冲击,增强使用安全性。
此外,为了更精准的探测过零点位置以及为了让执行模块218的动作切换更加靠近交流电的零点位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216在需要控制执行模块218动作时,会持续监测浪涌抑制模块220传递的过零点信号,并根据过零点信号的具体形态进行分情况的处理,具体地:如图8所示,所述控制模块216若监测到过零点信号由高变低,则延时第一指定时间后操作所述执行模块218;若监测到过零点信号由低变高,则延时第二指定时间后操作所述执行模块218;其中第二指定时间和第一指定时间的差值小于等于T,T∈[1ms,1.5ms]。优选第二指定时间4.6ms,第一指定时间3.6ms,差值1ms。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浪涌抑制模块220出现异常时导致所述控制模块216无法控制执行模块218动作,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216在操作所述执行模块218之前,持续监测所述浪涌抑制模块220,若持续延时时间后没有收到所述过零点信号,则操作所述执行模块218动作。所述延时时间可以理解为过零点信号获取超时时间,超过该时间后,即使控制模块216没有收到过零点信号,依然会控制执行模块218动作,以保证浪涌抑制模块220异常工作时执行模块218顺利动作。具体举例中,所述延时时间为20ms~120ms;优选100ms。
如图9所示,给出了所述浪涌抑制模块220的一具体实施电路图,所述浪涌抑制模块220包括一光耦,该光耦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路,以接入所述电路中的交流电,输出端连接控制模块216,当交流电过零点时光耦的输出信号ZVD被拉低,控制模块216接收到低电平,当交流电不过零点时,ZVD被拉高,控制模块216接收到高电平。控制模块216基于ZVD传递的高低电平识别过零点信号。
如图10所示,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示出的一种触摸开关100的框图示意图五;
如图10所示,所述触摸开关100还包括振动单元25和触摸面板11,其中触摸面板11用于接收驱动动作,所述控制模块216通过一驱动单元2211驱动所述振动单元25,所述振动单元25被弹性地设置于所述底壳3,并直接或者间接地抵接所述触摸面板11,以向所述触摸面板11传递振动反馈。
所述驱动单元2211可以理解为适配于所述振动单元25的驱动元件或者驱动元件搭建的驱动电路,所述控制模块216通过所述驱动单元2211驱动所述振动单元25进行振动,所述振动可例如持续一定时长的指定频率以及指定方向的振动,其中的指定频率、振动时间以及指定方向可以通过所述控制模块216进行设置。所述控制模块216在被触发时通过控制所述振动单元25振动以经由触摸面板11向用户提供振动反馈,根据持续时长的不同,振动可以分为长振和短振,以用于给出不同的振动反馈。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触摸开关100的安装状态下,所述底壳3被固定于所述墙壁,若所述振动单元25跟随底壳3固定至墙壁,则会导致传递至触摸面板11的振感大大减弱。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振动单元25被弹性地设置于所述底壳3,以增强振动单元25的振感传递,使得所述振动单元25的振动能够高效传递至所述触摸面板11的表面,进而给予用户及时的触摸反馈。
具体举例中,所述绝缘件23可以通过一中壳设置在底壳3的弹性支撑结构上,实现弹性支撑于底壳3。所述弹性支撑结构可以一体地设置于底壳3,也可以独立于底壳3和中壳设置,且可以理解为能够被中壳、底壳3至少之一传动从而发生可回复弹性形变的结构,所述中壳可以理解为所述绝缘件23,亦可以理解为承载所述绝缘件23并能够与弹性支撑结构相作用的结构,绝缘件23能够在底壳3安装于墙体中时相较于底壳3进行弹性活动。所述绝缘件23凸出所述底壳3,当所述触摸面板11安装于所述底壳3时,能够抵接所述绝缘件23,使得所述振动单元25的振动能够隔着所述绝缘件23高效传递至所述触摸面板11的表面,进而给予用户触摸反馈。具体举例中,所述中壳以及所述弹性支撑结构和所述底壳3、所述绝缘件23之间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参照如图38~图60所示相关实施例的记载进行理解,此处不再重复。
进一步地,所述振动单元25包括至少一线性马达,所述线性马达被设置沿着驱动动作正向施加于所述触摸面板11的方向振动,且起振时间小于等于60ms,优选40ms。起振时间理解为开始振动到完全振动所需要的时间,使得振动反馈能够在人手触摸所述触摸面板11后的200ms内传递至触摸面板11,避免振动反馈滞后的不良使用体验。
具体举例中,所述线性马达采用Z轴线性马达,其中Z轴设置为驱动动作正向施加于所述触摸面板11的方向;所述驱动单元2211采用驱动芯片,驱动芯片与控制模块216之间进行通信以接受控制模块216下发的表征目标振动特性的振动配置数据(例如振动时长、振动频率等),具体工作中,驱动单元2211通过向线性马达输出表征振动特性的PWM信号,Z轴线性马达接受该PWM信号并解调后呈现出目标振动特性的振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单元2211可采用IIC总线与所述控制模块216通讯,所述频率发生单元2191亦可采用IIC总线与所述控制模块216通讯,所述频率发生单元2191与所述驱动单元2211可共用该IIC总线,并将设置各自的不同地址,以便于控制模块216根据对应地址通过IIC总线进行有区分的数据收发。
如图11所示,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一感应单元219的一框图示意图;
如图11所示,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所述第一感应单元219包括:
至少一频率发生单元2191,具有一振荡频率;
至少一触摸感应单元2192,接受人体在第一控制距离范围内的驱动动作,并利用人体驱动动作产生所述频率发生单元2191的振荡频率改变,所述频率发生单元2191根据所述振荡频率的改变触发所述控制模块216生成所述开关指令。
所述触摸感应单元2192可以理解为利用所述人体驱动动作产生所述频率发生单元2191的振荡频率改变的元件或者元件组成的电子开关;触摸开关100通过触摸面板11接受人体施加的驱动动作,所述驱动动作可例如隔空驱动(即人体未与触摸面板11接触)和接触驱动(即人体与触摸面板11接触);所述触摸感应单元2192的至少部分(例如后文的第二感应片12)设置在触摸面板11上,以在触摸面板11被人体施加驱动动作时改变频率发生单元2191的振荡频率。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216被设置为周期性地查询所述频率发生单元2191,以主动确认是否有驱动动作;所述查询周期被设置为[50ms,150ms];优选100ms。换句话说,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216具有被动接受频率发生单元2191触发信号的被动响应模式,还具有主动查询频率发生单元2191的主动响应模式,被动相应模式和主动响应模式相结合,以提高响应速度和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频率发生单元2191被设置为在振荡频率改变量达到指定阈值时输出用于触发所述控制模块216的触发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触摸面板11接受的人体的驱动动作的距离不同,所述触摸感应单元2192引起所述频率发生单元2191的振荡频率的改变量不同。基于此,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216被设置能够基于所述第三感应单元2111获取一用于调节所述指定阈值的第一控制指令,以调节所述第一控制距离。
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可以基于所述网络通信协议被编码而成,并经由所述网关400和/或所述路由器发送。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中携带有指示目标指定阈值的数据,所述控制模块216通过所述第三感应单元2111接收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获取所述目标指定阈值,进而将所述频率发生单元2191中的指定阈值更新为所述目标指定阈值,以实现灵敏度的调节和模式(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切换。
具体举例中,用户能够通过手机app的相关设置界面切换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且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下预设有默认指定阈值,用户只需要选择第一模式或者第二模式,手机app将自动生成携带有相应的默认指定阈值数据的第一控制指令,并经由路由器和/或网关400发送至触摸开关100,以使得用户能够通过简单操作实现快速切换模式的目的。
进一步地,第一模式下所述指定阈值具有第一值,第二模式下所述指定阈值具有第二值;第一值大于第二值以使得第一模式下的第一控制距离小于第二模式下的第一控制距离。换句话说,第一模式下,所述频率发生单元2191输出触发信号所需要的振荡频率该变量(指定阈值)被设置为第一值,使得第一模式下控制模块216具有第一指定距离D1的操控范围;第二模式下,所述频率发生单元2191输出触发信号所需要的振荡频率该变量(指定阈值)被设置为第二值,使得第二模式下控制模块216具有第二指定距离D2的操控范围,第一值大于第二值,使得第一指定距离D1小于第二指定距离D2。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值被设置为[16kHz,36kHz],所述第二值被设置为[5kHz,15kHz],以使得:所述控制模块216在第一模式下能够在小于或者等于1mm的第一控制距离范围内(第一指定距离)被触摸触发(上文中的所述接触驱动可以照此理解),第二模式下能够在大于1mm的第一控制距离范围内(第二指定距离)被隔空触发(上文中的所述隔空驱动可以照此理解)。优选的第一值为26kHz,第二值为10kHz。使得第二模式下的第一控制距离进一步被限制为小于3cm,例如能够在距离触摸面板1cm~2cm的范围内隔空操控所述触摸开关100,第一模式下能够以接触触摸面板11的方式操作触摸开关100。以避免第二模式过于灵敏而造成多个触摸开关100之间在触发过程中相互影响。
如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扩大感应面板的触摸面积,实现大面积触摸感应,触摸开关还包括触摸面板11,用于接受驱动动作;所述触摸感应单元2192包括能够导电的第一感应片22和第二感应片12,所述第二感应片12设置于所述触摸面板11,所述第一感应片22设置于所述第二感应片12下方并电连接所述频率发生单元2191,所述第二感应片12以及所述第一感应片22形成耦合关系以利用人体向触摸面板11施加的驱动动作产生所述频率发生单元2191的振荡频率改变;其中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面积。
进而,本实施例通过双层感应片(第一感应片22和第二感应片12)叠加耦合的方式来提升触摸开关100的各触摸按键的可操控区域,实现各触摸按键的大面积触摸,有利于盲操作,解决了现有触摸开关100触摸区域有限而导致用户触摸时不好找准触摸位置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摸面板11可拆离地设置于所述底壳3,所述第一感应片22表面铺设有一层绝缘件23,以隔离所述第一感应片22以及所述第二感应片12。
所述触摸面板11与底壳3之间的可拆离组装方式,有利于后期触摸面板11的更换和个性化定制,在触摸面板11被拆离于底壳3时,由于所述绝缘件23的存在,使得拆离触摸面板11后的触摸开关100依然呈电气隔离状态,增强使用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频率发生单元2191以及所述控制模块216被设置于一控制电路板21,为了减薄所述触摸面板11的厚度,所述控制电路板21下沉地设置于所述底壳3中,所述第一感应片22悬浮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设置。所述绝缘件23凸出所述底壳3。进而,所述第一感应片22并未设置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上而是采用悬浮在控制电路板21上方的方式设置,能够减少控制电路板21的占用面积,缩小控制电路板21的体积,以利于控制电路板21被下沉至底壳3中以降低露出于墙壁外面的触摸面板11的厚度,且第一感应片22悬浮于控制电路板21设置能够增大感应距离,即适当的提升第一控制距离,有利于第一控制距离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切换时被进一步细分。
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板21的具体下沉设置方式、所述第一感应片22以及第二感应片12的具体设置方式均可参照图38~图60所示对应的实施例的记载进行理解。
如图13所示,示出了所述频率发生单元2191的一框图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频率发生单元2191包括至少一振荡器21911,所述第一感应片22和所述第二感应片12形成电容性耦合关系,以利用人体施加的驱动动作改变所述振荡器21911的选频网络的电容值,以改变所述振荡器21911的振荡频率。
具体举例中,所述振荡器21911的选频网络由电容和电阻构成,所述振荡器21911可例如包括RC振荡器,所述供电模块217通过一稳压电路为所述RC振荡器供电,以防止供电电压不稳定而影响振荡频率,提高所述振荡器21911的振荡频率的稳定性。
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所述RC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可例如:所述第一感应片22、第二感应片12以及参考地之间形成有电容C,电容C和电阻R构成所述选频网络接入一同相比例放大器的正向输入端,该同相比例放大器的负极端接入一参考电压VREF,降压稳压单元2171的供电电压通过电阻R给电容C充电,电容电压低于VREF之前,放大器输出低电平,当电容电压高于VREF之后,放大器输出高电平,进而触发一开关接通后对电容C进行放电,使得电容电压下降后再次被充电,如此周而复始输出一振荡信号。当人体施加驱动动作时,该电容会被改变,进而会改变RC振荡器的振荡频率,通过测量该频率的变化可以识别触摸面板11接受的驱动动作。
具体的,如图13所示,当人体未施加驱动动作时,R、C一定,振荡信号的振荡频率固定,当人体施加驱动动作时,C被改变,振荡频率跟随改变。人体施加的驱动动作的不同引起的C值的改变量不同,进而能够影响振荡频率的该变量也不同,例如人手距离触摸面板11的距离越远,则C值的变化量越小,越近则C值的变化量越大,又例如当用手指施加驱动动作时,手指数量越多则导致C值的变化量越大,手指数量越少则导致C值的变化量越小。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控制指令来调节所述指定阈值,进而调节所述触摸开关100被触发的难度。换句话说所述指定阈值设置越大,则第一控制距离越小,即触摸开关100的灵敏度越低,所述指定阈值设置越小,则第一控制距离越大,即触摸开关100的灵敏度越高。
一种具体地举例中,人没有施加驱动动作时,振荡频率为2000kHz,当人的手指距离触摸面板1cm时,振荡频率为1990kHz,当人的手指接触触摸面板11时,振荡频率为1970kHz。若指定阈值设置为10kHz,则人的手指距离触摸面板1cm时,触摸开关100将被触发。若指定阈值设置为26kHz,则人的手指距离触摸面板1cm时仅引起了振荡频率10kHz的改变,进而并不能触发触摸开关100,当人手接触触摸面板11时引起了振荡频率30kHz的改变,超过了26kHz,才能够触发触摸开关100。
如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触摸感应单元2192的第二感应片12在所述触摸面板11表面形成一触摸区域(如图27所示),所述触摸感应单元2192具有若干个以形成所述触摸开关100的多区域大面积触摸形态,所述频率发生单元2191具有对应地若干个振荡器21911,以便于所述控制模块216被触发时根据对应振荡器21911确认若干触摸区域中被施加驱动动作的触摸区域。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振荡器21911中任一个的振荡频率的改变达到指定阈值时都会引起频率发生单元2191输出触发信号,若多个触摸感应单元2192有先后顺序的连续触发,或者同一个触摸感应单元2192短时间内被重复触发,则通过频率发生单元2191的单一触发信号无法进行详细区分,进而不利于触摸开关100的复杂操控。本实施例通过在控制模块216被频率发生单元2191中断被动触发的基础上,加入了控制模块216周期性的主动查询频率发生单元2191状态,能够有效避免上述不利情况,以支持触摸开关100的组合触摸操控、连续多次触摸操控以及持续一定时间的触摸操控等复杂操控。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干个所述振荡器21911被一体地集成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触摸感应单元2192可以采用分离元件搭建而成,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如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控制通道还对应设置有一发光单元212,其能够被所述控制模块216控制而发光。
发光单元212对外的发光可对外指示出一种或多种信息,例如可指示出控制模块216的工作状态,例如指示出控制模块216工作模式的变化,再例如指示出控制模块216是否发出信号、发出何种信号。不论发光单元212用于指示何种信息,均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的范围。
具体举例中,所述发光单元212包括若干个LED灯组,分别对应于各触摸感应单元2192,用于指示各触摸感应单元2192;其中每一LED灯组包括至少两种颜色的LED灯珠,以分别指示触摸感应单元2192对应的执行模块218的不同状态;其中第一种颜色的LED灯珠为偶数个,第二种颜色的LED灯珠为奇数个,第一种颜色的LED灯珠和第二种颜色的LED灯珠交替布置。
进一步地举例中,第一种颜色的LED灯珠为2个白色LED灯珠,第二种颜色的LED灯珠为3个黄色的LED灯珠,具体使用时,3个黄色LED灯珠的其中两颗设置在两端,另一颗设置在中间;2颗白色LED灯珠穿插于相邻两颗黄色LED灯珠设置,以形成对称的布置关系,使得出光均匀。2个白色LED灯珠发出的白色光用于指示执行模块218断开,3个黄色的LED灯珠发出的黄色光用于指示执行模块218接通。
如图15所示,给出了本发明一触摸开关100的具体电路示意图;其中:受控设备300为灯具。所述控制模块216、所述第二感应单元2112、所述第三感应单元2111被共同集成于一蓝牙模组MHCB05P-B,第二感应单元2112采用BLE通信,第三感应单元2111采用BLE MESH通信,且都通过蓝牙模组MHCB05P-B的天线对外交互。供电模块217采用BUCK降压电路将220v/50hz交流电转化为5V的直流电输出,所述降压稳压单元2171采用LDO芯片ME6231C33M5G,将5V的直流输出降压稳压至3.3V附近为蓝牙模组MHCB05P-B供电。执行模块218采用继电器,其接入灯具所在电路的火线,以控制该火线的接通和断开来控制灯具的亮灭,继电器通过5V直流供电并受控于蓝牙模组MHCB05P-B,蓝牙模组MHCB05P-B通过一三极管放大电路驱动继电器进行接通和断开。第一感应单元219采用电容式触摸感应芯片BS83B04C,接入四路触摸感应单元2192,触摸感应单元2192采用双层感应片耦合(第一感应片和第二感应片)。浪涌抑制模块采用光耦LTV-354T-A。驱动单元2211采用AW86223QNR马达驱动芯片,用于驱动Z轴线性马达L0832F。
其中,触摸感应芯片BS83B04C的具体应用电路如图16所示,其中,PA1、PA3、PA4和PA5分别接入四路触摸感应单元2192的第一感应片,各触摸感应单元2192的第二感应片将人手接近的驱动动作通过第一感应片转化为电容值该变量来改变触摸感应芯片BS83B04C内部振荡器21911的振荡频率。PA1、PA3、PA4和PA5分别接有各自的防浪涌电阻(R34、R36、R38、R39)以及匹配电容(C21~C24)。触摸感应芯片BS83B04C的供电端VDD通过C19、C20以及R31计入LDO芯片ME6231C33M5G的输出电源DVCC。触摸感应芯片BS83B04C通过IIC总线与蓝牙模组MHCB05P-B通信,以被设置所述指定阈值,当振荡频率改变量超过所述指定阈值后,通过IRQ输出中断触发信号至蓝牙模组MHCB05P-B,蓝牙模组MHCB05P-B被触发后通过IIC总线读取触摸感应芯片BS83B04C寄存器中的状态数据以判断具体被施加驱动动作的触摸感应单元2192。
其中,马达驱动芯片AW86223QNR的具体应用电路如图17所示。其中端口P1和P2用于连接Z轴线性马达L0832F的两个引脚,马达驱动芯片通过端口HDP和HDN输出高低电平的PWM信号驱动马达L0832F,磁珠L2、磁珠L3以及电容C15和C16组成端口HDP和HDN的防干扰电路,马达驱动芯片通过IIC总线与蓝牙模组MHCB05P-B通信,马达驱动芯片AW86223QNR和触摸感应芯片BS83B04C共用IIC总线,通过设置不同地址进行区分。马达驱动芯片AW86223QNR的IIC总线接口SCL和SDA通过上拉电阻R29和R30连接至LDO芯片ME6231C33M5G的输出电源DVCC。马达驱动芯片AW86223QNR的复位端口RSTN端口电连接至DVCC,并进一步电连接至蓝牙模组MHCB05P-B的控制端口MOTO_RSTN,每次上电,蓝牙模组MHCB05P-B通过MOTO_RSTN端口输出低电平复位重置(初始化)所述马达驱动芯片AW86223QNR。马达驱动芯片AW86223QNR的供电端VDD通过电容C8、C9、C25以及电感L1接入5V电源,并且设置瞬态抑制二极管D1以防止线性马达停止时的电流倒灌。
如图18所示,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示出的一种触摸开关100的框图示意图六;
如图1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摸开关100还包括声音反馈单元2213,所述控制模块216电连接所述声音反馈单元2213,以便于在所述触摸面板11被操控时对外输出声音信号进行提示。所述声音反馈单元2213可例如但不限于蜂鸣器等。
如图1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摸开关100还包括人体存在模块2214,所述人体存在模块2214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216,用于检测人体是否靠近,所述人体存在模块2214的检测距离远大于所述第一感应单元(例如是所述第一控制距离的十倍以上,30cm~100cm),所述控制模块216用于在收到所述人体存在模块2214探测到人体的信号后控制发光单元点亮,在未收到所述人体存在模块2214探测到人体的信号时,控制发光单元熄灭。以便于通过人体存在的检测实现指示单元光信号的自动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人体存在模块2214的检测结果可以联动其它功能,例如当所述电路为单火电路时,为了降低触摸开关的功耗,可以将控制模块设置为无人时休眠,有人时被唤醒,以降低控制模块的功耗,防止在关灯状态下控制模块的功耗过大影响灯具的正常关闭状态(例如频闪)。
为了进一步降低功耗,甚至可以在无人时将频率产生单元、驱动单元、均设置为休眠,只有在人体存在模块2214检测到有人时才唤醒。
具体地,所述人体存在模块2214可例如基于微波的人体存在传感器。具体举例中,可采用MS58-1616213M4微波人体存在检测芯片。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红外PIR人体传感器,或者红外和微波融合的人体存在传感器,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智能触摸系统,其中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触摸开关100;所述智能触摸系统用于控制一灯具的工作状态;所述工作状态包括亮/灭、色温、亮度至少之一。
请参阅图19,图1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该控制方法可以适用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摸开关100。如图19所示,该控制方法包括:
S301、触摸开关根据一第一控制指令切换于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该触摸开关设有一触摸面板(可以理解为如图1~18以及图38~图60对应实施例中所述的触摸面板11),能够被触控而实现通断控制,且能够基于无线通信而对外通信。其中的无线通信可以是射频、蓝牙、Wifi、移动网络等任意方式。其中一种举例中,触摸开关可以为强电供电的墙壁开关。触摸开关内设置有无线通信模块,能够实现无线信号的发送与接收,从而实现无线控制。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指令可以来源于一终端设备。具体的,触摸开关在配网后加入一网络(例如网关设备的网络),从而与网关设备通信,其中网关设备还可以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进而在终端设备的应用程序上可以显示出已配网的触摸开关并可以对其进行操控。终端设备基于显示的触摸开关被操控后生成并向外发送第一控制指令,触摸开关接收该第一控制指令并切换于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指令还可以来源于对触摸开关的操控,例如,触摸面板被施加一指定的操作后生成第一控制指令;还例如,触摸开关还设有一指定用于切换模式的区域,操控该指定区域后生成第一控制指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第一控制指令来源的说明仅为示例,还可以是来源于其他设备或者基于其他操作生成的指令。
S302、第一模式下,触摸开关能够响应于距离触摸面板第一指定距离D1的触控操作被触发。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模式下,触摸开关能够响应于距离触摸面板第一指定距离D1的触控操作被触发,进而能够基于触控操作实现通断控制,还能够基于触控操作向外发射无线信号。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指定距离D1∈[0,0.1cm],其中D1被设置为0表示接触该触摸面板,也即第一模式下触摸开关能够响应于接触式的触控操作被触摸触发;D1被设置为大于0表示未接触该触摸面板,也即第一模式下触摸开关能够响应于无接触式的触控操作被隔空触发,并且此时触摸开关被触发时需要距离触摸面板较近,也即距离不超过0.1cm。
S303、第二模式下,触摸开关能够响应于距离触摸面板第一指定距离D1或第二指定距离D2的触控操作被触发,第一指定距离D1小于第二指定距离D2。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模式下,触摸开关不仅能够响应于距离触摸面板第一指定距离D1的触控操作被触发,还能够响应于距离触摸面板第二指定距离D2的触控操作被触发,进而能够基于触控操作实现通断控制,还能够基于触控操作向外发射无线信号。其中第二指定距离D2大于第一指定距离D1,也就是说在第二模式下,触摸开关被隔空触发时可以距离触摸面板相较于第一模式下更远。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指定距离D2∈(0.1cm,2cm],表示未接触该触摸面板,也即第二模式下触摸开关能够响应于无接触式的触控操作被隔空触发,并且此时触摸开关被触发时可以距离触摸面板相较于第一模式下更远,也即距离超过0.1cm也可以使得触摸开关被隔空触发(当然,第二模式下,0.1cm内也能触发)。但是第二模式下,触摸开关被隔空触发时与触摸面板的距离不能过远,也即距离不超过2cm,以避免距离过远使得触摸开关经常被误触控,导致造成不便。请参阅图20,图2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摸开关在不同模式下被触发的示意图一。如图20所示,触摸开关为强电供电的墙壁开关,被安装于一墙壁,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示出的触摸开关仅为方便描述,不具体对触摸开关的结构进行限定。触摸开关设有一触摸面板,可以看出,第一模式下触摸开关能够被触发的第一指定距离D1小于第二模式下触摸开关能够被触发的第二指定距离D2,也即第二模式下触摸开关被触发时可以距离触摸面板相较于第一模式下更远。
可以看出,上述实施例中,触摸开关设有一触摸面板,第一模式下,触摸开关能够被触摸触发,也能够响应于距离触摸面板较近(相较于第二模式下)的触控操作被隔空触发;第二模式下,触摸开关不仅能够被触摸触发,还能够响应于距离触摸面板较远(相较于第一模式下)的触控操作被隔空触发;触摸开关进而能够基于触控操作实现通断控制,还能够基于触控操作向外发射无线信号,以实现无线控制。触摸开关可以根据一第一控制指令切换于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使得该触摸开关能够切换于被触摸触发、被较近距离隔空触发以及被较远距离隔空触发的工作模式,从而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满足了针对触摸开关应用场景的多样化需求。
请参阅图21,图2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该控制方法可以适用于前述的触摸开关100。如图21所示,该控制方法包括:
S501、触摸开关根据一第一控制指令切换于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
其中,步骤S501的具体说明可参考上述步骤S301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S502、第一模式下,触摸开关能够被触摸触发。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模式下,触摸开关能够响应于接触式的触控操作被触摸触发,进而能够实现通断控制,还能够向外发射无线信号。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触摸开关还设有一振动单元(可以参照如图1~图18以及图38~图60对应的实施例中记载的振动单元25进行理解),用于提供振动反馈。在实际应用中,用户触摸该触摸开关的触摸面板时,振动单元可以进行振动,以给用户提供振动反馈。由于在第一模式下触摸开关只能被触摸触发,因此用户触摸该触摸面板时进而可以感受到振动,从而清晰地知道触摸开关是否被触发。
S503、第二模式下,触摸开关能够响应于距离触摸面板不超过2cm的触控操作被触发。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模式下,触摸开关能够被触摸触发,也能够响应于无接触式的触控操作被隔空触发。并且触摸开关被隔空触发时与触摸面板的距离不能过远,也即距离不超过2cm,以避免距离过远使得触摸开关经常被误触控,导致造成不便。请参阅图22,图2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摸开关在不同模式下被触发的示意图二。如图22所示,触摸开关为强电供电的墙壁开关,被安装于一墙壁,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示出的触摸开关仅为方便描述,不具体对触摸开关的结构进行限定。触摸开关设有一触摸面板,可以看出,第一模式下触摸开关能够被触摸触发,第二模式下触摸开关能够响应于距离触摸面板不超过2cm的触控操作被触发。
可以看出,上述实施例中,触摸开关设有一触摸面板和一振动单元。第一模式下,触摸开关能够被触摸触发,并且用户触摸该触摸面板时,振动单元可以进行振动以给用户提供振动反馈,以便于用户清晰地知道触摸开关是否被触发。第二模式下,触摸开关能够响应于距离触摸面板不超过2cm的触控操作被触发,这样当用户不方便直接触摸例如手上沾有水渍或者拿有物品时,依然可以通过接近该触摸面板使得触摸开关被触发;并且在一些需要避免直接接触的场景中,也可以通过接近触摸面板使得触摸开关被触发而实现间接接触,从而满足了针对触摸开关应用场景的多样化需求。
请参阅图23,图2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该控制方法可以适用于前述的触摸开关100。如图23所示,该控制方法包括:
S701、触摸开关根据一第二控制指令,将至少一个触摸区域中的第一指定触摸区域设置为第三模式,第三模式下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可参照其它实施例中的执行模块218进行理解)保持接通状态。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触摸开关的触摸面板被划分为至少一个触摸区域;触摸开关还设有至少一个执行模块,与至少一个触摸区域对应,并且触摸区域接受触控操作使得对应的执行模块切换接通和断开状态。具体的,触摸面板被划分为一个或多个触摸区域,触摸开关可以连接于用电器,通过控制执行模块切换接通和断开的状态,从而控制各个用电器的供电回路的通断。例如,执行模块可以是继电器,通过控制继电器切换接通和断开的状态从而控制供电回路的通断。举例来说,触摸开关连接一灯具,触摸面板上一触摸区域用于控制该灯具;当该触摸区域被触摸触发或者隔空触发时,对应的执行模块切换接通和断开状态,从而控制该灯具开启或者关闭。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触摸开关不仅能够被触控而实现通断控制,还能够根据一第二控制指令,将至少一个触摸区域中的第一指定触摸区域设置为第三模式;第三模式下,第一指定触摸区域能够被触控而向外发射无线信号。换句话说,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在第三模式下将不再是触摸开关的功能,而是无线开关的功能,相当于一个强电供电的无线遥控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控制指令可以来源于一终端设备。具体的,终端设备的应用程序上可以显示出已配网的触摸开关并可以对其进行操控。终端设备基于显示的触摸开关被操控后生成并向外发送第二控制指令,触摸开关接收该第二控制指令并将第一指定触摸区域设置为第三模式。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控制指令还可以来源于对第一指定触摸区域的操作,例如,第一指定触摸区域被施加一指定的操作后生成第二控制指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第二控制指令来源的说明仅为示例,还可以是来源于其他设备或者基于其他操作生成的指令。
第三模式下,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保持接通状态。举例来说,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一灯具,在被设置为第三模式前,可以通过触控该区域控制该灯具的打开或者关闭;在被设置为第三模式后,对应的执行模块保持接通状态,也即该灯具保持供电状态,并且不能通过触控该区域控制该切断该灯具的供电。
S702、触摸开关响应于对第一指定触摸区域的触控操作向外发射一无线信号,并保持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三模式下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保持接通状态,并且在响应于触控操作时向外发射无线信号,以实现无线控制;并且此时该执行模块仍然保持接通状态。可以看出,第三模式下触控第一指定触摸区域仅能使其发射无线信号而不会使得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断开,在对应的供电回路上连接了智能设备时,能够避免:由于误触控使得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断开,继而使得智能设备断电离线,无法被网关设备控制,导致在实际应用中造成不便。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响应于对第一指定触摸区域的触控操作,触摸开关向一网络上报第一事件,该网络指的是触摸开关配网后加入的网络;该第一事件用于指示对触摸区域的触控操作,以使得第一事件对应的控制结果被受控设备执行。具体的,触摸开关配网后,终端设备上可以显示该触摸开关,并且可以配置触摸开关上报的至少一个事件与至少一个控制结果的映射关系,以使得上报事件时,对应的控制结果被受控设备执行,从而实现触摸开关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控制。举例来说,触摸面板被划分为四个触摸区域,包括触摸区域1、触摸区域2、触摸区域3和触摸区域4;其中触摸区域1被设置为第三模式,则当用户单击该触摸区域1时,触摸开关上报触摸区域1的单击事件,以使得触摸区域1的单击事件对应的控制结果被执行。例如,终端设备上配置的触摸区域1的单击事件对应的控制结果为控制一智能设备打开或者关闭,则响应于单击触摸区域1,触摸开关上报单击事件从而触发该智能设备被控制打开或者关闭。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模式下触控第一指定触摸区域不会使得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接通或者断开,但是对应的执行模块能够被通信指令或者被触摸开关被断电后再上电的工作状态控制接通或者断开。具体的,终端设备可以显示所有的触摸区域对应的开关按钮,具体可以在一快捷操作界面或者一详细操作界面上显示;其中快捷操作界面显示所有的触摸区域对应的开关按钮,以便于用户快捷地点击开关按钮使其切换开启和关闭状态,从而使其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接通或者断开;其中详细操作界面既能够显示所有的触摸区域对应的开关按钮,还能够对触摸开关进行其他操控或配置,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当用户点击快捷操作界面或详细操作界面上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开关按钮使其开启或者关闭时,终端设备通过网关设备向触摸开关发送通信指令,使其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接通或者断开。另外,触摸开关被断电后再上电的工作状态包括关闭状态、记忆状态和开启状态,且可以在终端设备的操作界面上配置该工作状态。关闭状态下,所有的执行模块在被断电后再上电时被断开;记忆状态下,任一执行模块在被断电后再上电时的状态与断电前对应的执行模块的状态一致;开启状态下,所有的执行模块在被断电后再上电时被接通。也就是说,第三模式下执行模块仍然能够被通信指令或者根据断电后再上电的工作状态接通或者断开,以使得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终端设备控制第三模式下执行模块的接通或者断开。例如当连接一灯具时,对应的触摸区域被设置为第三模式后,通过触控该触摸区域无法控制灯具关闭;当需要关闭该灯具时,仍然能够通过终端设备控制该灯具关闭,满足了触摸开关的多种控制需求,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进一步的,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控制接通或者断开后,触摸开关向网络上报第二事件或者第三事件;第二事件用于指示该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接通,第三事件用于指示该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断开,以使得第二事件或者第三事件对应的控制结果被受控设备执行。具体的,触摸开关配网后,终端设备上可以显示该触摸开关,并且可以配置触摸开关上报的至少一个事件与至少一个控制结果的映射关系,以使得上报事件时,对应的控制结果被受控设备执行,从而实现触摸开关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控制。举例来说,触摸面板中的触摸区域1被设置为第三模式,当用户点击操作界面上触摸区域1对应的开关按钮使其开启或者关闭时,终端设备向触摸开关发送通信指令,使得触摸区域1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接通或者断开;触摸开关向网络上报触摸区域1的开启或关闭事件,以使得触摸区域1的开启或关闭事件对应的控制结果被执行。例如,终端设备上配置的触摸区域1的开启事件对应的控制结果为控制一智能设备打开,配置的触摸区域1的关闭事件对应的控制结果为控制该智能设备关闭,则响应于在终端设备上的操作使得执行模块被接通或者断开时,触摸开关上报开启或关闭事件从而触发该智能设备被控制打开或者关闭。
请参阅图24,图2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四,该控制方法可以适用于前述的触摸开关100。如图24所示,该控制方法包括:
S801、触摸开关根据一第二控制指令,将至少一个触摸区域中的第一指定触摸区域设置为第三模式,第三模式下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保持接通状态。
S802、触摸开关响应于对第一指定触摸区域的触控操作向外发射一无线信号,并保持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
其中,步骤S801和S802的具体说明可参考上述步骤S701和S702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S803、触摸开关根据一第三控制指令,进入锁定模式;锁定模式下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被锁定,以使得在锁定模式下执行模块不会被任意通信指令断开。所述通信指令可以理解为来自于外部的控制指令,例如智能音箱、手机app或者网关等发送的断开执行模块的通信指令。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控制指令可以来源终端设备。具体的,终端设备的应用程序上可以显示出已配网的触摸开关并可以对其进行操控。终端设备基于显示的触摸开关被操控后生成并向外发送第三控制指令,触摸开关接收该第三控制指令并进入锁定模式。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三模式下触控第一指定触摸区域不会使得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接通或者断开,但是对应的执行模块能够被通信指令接通或者断开。在一些应用场景中,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供电回路上连接了一智能设备,若该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被通信指令断开,则该智能设备会断电离线,给用户造成不便;此时可以通过进入锁定模式解决此问题,锁定模式下该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被锁定,在锁定模式下该执行模块不会被任意通信指令断开,从而解决了在一些应用场景中智能设备总是断电离线的问题;并且用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控制触摸开关是否进入锁定模式,也提升了用户自由度。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通信指令可以是当用户点击操作界面上对应的开关按钮使其开启或者关闭时,终端设备通过网关设备向触摸开关发送的通信指令。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通信指令还可以是网关设备基于语音指令生成并向外发送的通信指令;例如当用户语音控制时,具备网关功能的智能音箱能够基于语音指令向触摸开关发送通信指令以控制该触摸开关。
请参阅图25,图2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五,该控制方法可以适用于前述的触摸开关100。如图25所示,该控制方法包括:
S901、触摸开关根据一第二控制指令,将至少一个触摸区域中的第一指定触摸区域设置为第三模式,第三模式下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保持接通状态。
S902、触摸开关响应于对第一指定触摸区域的触控操作向外发射一无线信号,并保持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
其中,步骤S901和S902的具体说明可参考上述步骤S701和S702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S903、触摸开关根据一第三控制指令,进入锁定模式;锁定模式下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被锁定,以使得在锁定模式下执行模块不会被任意通信指令断开。
其中,步骤S903的具体说明可参考上述步骤S803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S904、触摸开关根据一第四控制指令,使得被断电后再上电时,实现以下工作状态中的一种:所有的执行模块断开;任一执行模块的状态与断电前对应的执行模块的状态一致;所有的执行模块接通。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四控制指令可以来源终端设备。终端设备的应用程序上可以显示出已配网的触摸开关并可以对其进行操控。终端设备基于显示的触摸开关被操控后生成并向外发送第四控制指令,触摸开关接收该第四控制指令并切换被断电后再上电时的工作状态。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触摸开关被断电后再上电的工作状态包括关闭状态、记忆状态和开启状态,且可以在终端设备的操作界面上配置该工作状态使其切换于关闭、记忆和开启。关闭状态下,所有的执行模块在被断电后再上电时被断开;记忆状态下,任一执行模块在被断电后再上电时的状态与断电前对应的执行模块的状态一致;开启状态下,所有的执行模块在被断电后再上电时被接通。
S905、锁定模式下,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不会根据触摸开关被断电后再上电的工作状态断开。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三模式下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能够根据触摸开关被断电后再上电的工作状态断开。例如,关闭状态下,无论断电前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是被接通或者断开,重新上电后该执行模块都会被断开;再例如,记忆状态下,若断电前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是断开,重新上电后该执行模块的状态与断电前一致,也即被断开。在一些应用场景中,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供电回路上连接了一智能设备,若该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能够根据触摸开关被断电后再上电的工作状态断开,则该智能设备可能会断电离线,导致给用户造成不便;此时也可以通过进入锁定模式解决此问题,锁定模式下该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被锁定,在锁定模式下该执行模块不会根据触摸开关被断电后再上电的工作状态断开,从而解决了在一些应用场景中智能设备总是断电离线的问题;并且用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控制触摸开关是否进入锁定模式,也提升了用户自由度。
请参阅图26,图2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六,该控制方法可以适用于前述的触摸开关100。如图26所示,该控制方法包括:
S1001、触摸开关根据一第二控制指令,将至少一个触摸区域中的第一指定触摸区域设置为第三模式,第三模式下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保持接通状态。
S1002、触摸开关响应于对第一指定触摸区域的触控操作向外发射一无线信号,并保持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
其中,步骤S1001和S1002的具体说明可参考上述步骤S701和S702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S1003、触摸开关根据一第五控制指令,控制任一发光单元(可以理解为如图1~图18对应实施例中记载的发光单元212)在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控制断开时发出或不发出第二光信号,并在执行模块被控制接通时依然发出第一光信号。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触摸开关还设有至少一个发光单元,与至少一个触摸区域对应,发光单元能够发射不同颜色的第一光信号和第二光信号以分别指示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请参阅图27,图2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摸面板的构造示意图。如图27所示,触摸面板被划分为四个触摸区域,分别为触摸区域1、触摸区域2、触摸区域3和触摸区域4,分别对应于发光单元1、发光单元2、发光单元3和发光单元4。任一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接通时,对应的发光单元发出第一光信号;任一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断开时,对应的发光单元发出第二光信号;其中第一光信号和第二光信号的颜色不同,以指示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例如,第一光信号可以是橙光,第二光信号可以是白光,进而执行模块接通时发橙光,执行模块断开时发白光,以便于用户区分开启或关闭。还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仅为举例,第一光信号和第二光信号的颜色也可以不为橙色或白色,只要颜色不同以便于区分即可。
进一步的,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五控制指令可以来源终端设备。具体的,终端设备的应用程序上可以显示出已配网的触摸开关并可以对其进行操控。终端设备基于显示的触摸开关被操控后生成并向外发送第五控制指令,触摸开关接收该第五控制指令并控制任一发光单元在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断开时发出或不发出第二光信号,以及在执行模块被接通时依然发出第一光信号。举例来说,终端设备的操作界面上有一指示灯按钮,点击时可以使其切换于开启或关闭。用户点击该指示灯按钮使其开启时,终端设备向触摸开关发送第五控制指令使得任一发光单元在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断开时发出第二光信号,以及在执行模块被接通时发出第一光信号;用户点击该按钮使其关闭时,终端设备向触摸开关发送第五控制指令使得任一发光单元在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断开时不发出第二光信号,以及在执行模块被接通时依然发出第一光信号。例如,第一光信号是橙光,第二光信号是白光;指示灯按钮开启时,若执行模块被断开则对应的发光单元发白光,若执行模块被接通则对应的发光单元发橙光;指示灯按钮关闭时,若执行模块被断开则对应的发光单元不发白光,若执行模块被接通则对应的发光单元依然发橙光。
通过以上设置指示灯按钮开启或关闭的功能,用户可以灵活地设置执行模块被断开时对应的发光单元是否发光。对于部分用户,可以设置指示灯按钮开启使得执行模块断开时对应的发光单元也发光,这样用户在夜晚的时候也能很方便的找到对应的开关进行操作。但是对于夜晚时对光源敏感的用户,则可以设置指示灯按钮关闭使得执行模块断开时对应的发光单元不发光,以便于用户更好的睡眠,这样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另外,无论指示灯按钮开启或关闭,执行模块被接通时依然发出第一光信号,这样可以方便用户清晰地知道该区域已经被接通,避免误触控使其被断开。
请参阅图28,图2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七,该控制方法可以适用于前述的触摸开关100。如图28所示,该控制方法包括:
S1201、触摸开关根据一第二控制指令,将至少一个触摸区域中的第一指定触摸区域设置为第三模式,第三模式下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保持接通状态。
S1202、触摸开关响应于对第一指定触摸区域的触控操作向外发射一无线信号,并保持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
其中,步骤S1201和S1202的具体说明可参考上述步骤S701和S702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S1203、触摸开关根据一第五控制指令,控制任一发光单元在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控制断开时发出或不发出第二光信号,并在执行模块被控制接通时依然发出第一光信号。
其中,步骤S1203的具体说明可参考上述步骤S1003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S1204、触摸开关接收一第六控制指令,第六控制指令包括一亮度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六控制指令可以来源于终端设备。具体的,终端设备的应用程序上可以显示出已配网的触摸开关并可以对其进行操控。终端设备基于显示的触摸开关被操控后生成并向外发送第六控制指令,触摸开关接收该第六控制指令。举例来说,终端设备的操作界面上有一可被设置的指示灯亮度选项,用户可以设置指示灯亮度,设置完成后终端设备生成携带了该亮度信息的第六控制指令并发送给触摸开关。例如,操作界面上显示的指示灯亮度选项包括0~100%的范围,其中0表示亮度为0,也即不发亮;其中100%表示亮度最高。若用户未在终端设备上配置指示灯亮度,则指示灯亮度可以为一默认值,例如默认的指示灯亮度为50%。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指示灯亮度指的是执行模块被断开时发出第二光信号的亮度。
S1205、触摸开关控制任一发光单元在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控制断开时基于亮度信息所指示的亮度发出第二光信号。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显示的指示灯按钮被设置开启时,执行模块被断开时对应的发光单元基于亮度信息所指示的亮度发出第二光信号;终端设备显示的指示灯按钮被设置关闭时,执行模块被断开时对应的发光单元不发出第二光信号;并且执行模块被接通时对应的发光单元发出第一光信号的亮度固定,不受该亮度信息控制。
通过以上设置指示灯亮度的功能,用户可以灵活地设置执行模块被断开时对应的发光单元发出第二光信号的亮度。对于夜晚时对光源敏感的用户,依然可以设置执行模块断开时对应的发光单元发光,并且发光的亮度可被调节,用户可以将亮度调低,既能在夜晚时很方便的找到开关,也能便于用户更好的睡眠,这样可以进一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另外,发光单元发出第一光信号的亮度固定,不受用户调节控制,这样当用户调节指示灯的亮度较低或者为0时,第一光信号的亮度不会变得很低甚至不发光,导致用户无法分辨此时对应的开关处于打开或关闭状态。
请参阅图29,图2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八,该控制方法可以适用于前述的触摸开关100。如图29所示,该控制方法包括:
S1301、触摸开关根据一第二控制指令,将至少一个触摸区域中的第一指定触摸区域设置为第三模式,第三模式下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保持接通状态。
S1302、触摸开关响应于对第一指定触摸区域的触控操作向外发射一无线信号,并保持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
其中,步骤S1301和S1302的具体说明可参考上述步骤S701和S702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S1303、触摸开关根据一第五控制指令,控制任一发光单元在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控制断开时发出或不发出第二光信号,并在执行模块被控制接通时依然发出第一光信号。
其中,步骤S1303的具体说明可参考上述步骤S1003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在触摸开关根据第五控制指令使得发光单元在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断开时发出第二光信号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1304和S1305;在触摸开关根据第五控制指令使得发光单元在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断开时不发出第二光信号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1306和S1307。
S1304、第三模式下,触摸开关控制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发光单元保持发出第二光信号。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在触摸开关根据第五控制指令使得发光单元在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断开时发出第二光信号的情况下,第三模式下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发光单元保持发出第二光信号。举例来说,任一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接通或断开时,对应的发光单元分别发出橙光或白光;其中触摸区域1被设置为第三模式后,触摸区域1对应的发光单元保持发出白光,并且不受触摸区域1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接通或断开的控制。可以看出,触摸区域被设置为第三模式后,对应的发光方式与未被设置为第三模式的触摸区域不同,以便于用户区分已被设置为第三模式的触摸区域。
S1305、响应于对第一指定触摸区域的触控操作,触摸开关控制对应的发光单元熄灭第二光信号再保持发出第二光信号。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三模式下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发光单元保持发出第二光信号,并且接受触控操作时,对应的发光单元熄灭第二光信号再保持发出第二光信号。举例来说,触摸区域1被设置为第三模式后,触摸区域1对应的发光单元保持发出白光;当用户触控该触摸区域1时,触摸区域1对应的发光单元熄灭白光再保持发出白光,也即第三模式下白光常亮,被触控时白光闪烁一次后再保持常亮。可以看出,被设置为第三模式的触摸区域在被用户触控时会闪烁,以便于用户清晰地知道该触摸区域是否被触发。还需说明的是,进入锁定模式后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发光单元的发光方式与未进入锁定模式时一致,可参考步骤S1304和S1305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S1306、第三模式下,触摸开关控制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发光单元不发出第二光信号。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在触摸开关根据第五控制指令使得发光单元在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断开时不发出第二光信号的情况下,第三模式下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发光单元不发出第二光信号。举例来说,触摸区域1被设置为第三模式后,触摸区域1对应的发光单元不发出白光,并且不受触摸区域1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接通或断开的控制。可以看出,触摸区域被设置为第三模式后,对应的发光方式与未被设置为第三模式的触摸区域不同,以便于用户区分已被设置为第三模式的触摸区域。
S1307、响应于对第一指定触摸区域的触控操作,触摸开关控制对应的发光单元发出第二光信号再保持不发出第二光信号。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三模式下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发光单元不发出第二光信号,并且接受触控操作时,对应的发光单元发出第二光信号再保持不发出第二光信号。举例来说,触摸区域1被设置为第三模式后,触摸区域1对应的发光单元不发出白光;当用户触控该触摸区域1时,触摸区域1对应的发光单元发出白光再保持不发出白光,也即第三模式下白光常灭,被触控时白光闪烁一次后再保持常灭。可以看出,被设置为第三模式的触摸区域在被用户触控时会闪烁,以便于用户清晰地知道该触摸区域是否被触发。还需说明的是,进入锁定模式后第一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发光单元的发光方式与未进入锁定模式时一致,可参考步骤S1306和S1307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30,图3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九,该控制方法可以适用于前述的触摸开关100。如图30所示,该控制方法包括:
S1401、响应于对任一触摸区域的触控操作,触摸开关向一网络上报第一事件,第一事件用于指示对触摸区域的触控操作,以使得第一事件对应的控制结果被受控设备执行。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触摸开关配网后加入一网络,触摸开关配网后,终端设备上可以显示该触摸开关,并且可以配置触摸开关上报的至少一个事件与至少一个控制结果的映射关系,以使得上报事件时,对应的控制结果被受控设备执行,从而实现触摸开关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控制。
具体的,触摸区域被触控时,向该网络上报第一事件,其中第一事件用于指示对该触摸区域的触控操作,也即单击事件。举例来说,终端设备上配置触摸区域1的单击事件对应的控制结果为控制智能空调打开或者关闭,则响应于单击触摸区域1,触摸开关上报触摸区域1的单击事件从而触发智能空调被控制打开或者关闭。
S1402、触摸开关还向该网络上报第二事件或者第三事件,第二事件用于指示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控制接通,第三事件用于指示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控制断开,以使得第二事件或者第三事件对应的控制结果被受控设备执行。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响应于对任一触摸区域(除去被设置为第三模式的触摸区域)的触控操作,触摸开关不仅上报第一事件,还会上报第二事件或者第三事件,以使得第二事件或者第三事件对应的控制结果也被执行。
具体的,触摸区域被触控使得对应的执行模块接通时,上报第二事件,其中第二事件用于指示该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接通,也即开启事件;触摸区域被触控使得对应的执行模块断开时,上报第三事件,其中第三事件用于指示该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断开,也即关闭事件。举例来说,触摸区域1未被设置为第三模式,终端设备上配置触摸区域1的单击事件、开启事件和关闭事件分别对应的控制结果为控制智能空调打开或者关闭、控制智能电视打开和控制智能电视关闭。例如,用户触控触摸区域1时,触摸开关上报触摸区域1的单击事件和开启事件,从而触发智能空调打开,以及触发智能电视打开。可以看出,触摸区域被触控时,触摸开关不仅会上报单击事件,还会上报开启或关闭事件,也就是说用户触控一个触摸区域可以使得至少两个智能设备被控制。在一些控制场景中,用户可以配置一个触摸区域对应多个智能设备,这样只需要一次触控即可控制多个设备,满足了用户对控制场景多样化的需求。
请参阅图31,图3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十,该控制方法可以适用于前述的触摸开关100。如图31所示,该控制方法包括:
S1501、响应于对任一触摸区域的第一指定操作,触摸开关向外广播一配网报文,以使得一终端设备能够扫描到配网报文并显示触摸开关。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指定操作可以是对任一触摸区域施加三次触控并且第三次触控持续第一指定时间的操作,其中第一指定时间被设置为3s~10s。优选的,第一指定时间为5s,也即用户触控任一触摸区域三次并且第三次触控持续时间达到5s时,触摸开关向外广播配网报文。在具体的实施例中,配网报文中包括了触摸开关的标识信息,用于唯一区分该触摸开关。终端设备扫描到该配网报文后,可以在界面上显示该触摸开关,用户可以选择对该触摸开关进行配网。
S1502、在终端设备显示的触摸开关被选择后,触摸开关加入一网关设备的网络,建立与终端设备的对应关系,以使得终端设备可以显示触摸开关并可以操控触摸开关。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扫描到配网报文后显示触摸开关,该触摸开关被选择后,终端设备对该触摸开关进行配网,使其加入一网关设备的网络,从而使其建立与终端设备的对应关系。具体的,配网后,触摸开关能够与该网关设备通信;该网关设备还可以与终端设备交互,从而终端设备上可以显示并操控该触摸开关。
触摸开关在配网后加入网关设备的网络,其中网关设备还可以与其他受控设备通信。终端设备的应用程序(APP)上可以显示出已配网的触摸开关和其他受控设备,从而用户可以在APP上制定触摸开关对受控设备的控制策略。触摸开关受到触控时可以将触控信息发送给网关设备,网关设备接收该触控信息并对受控设备进行控制,从而实现触摸开关的智能化控制。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任一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接通或者断开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八控制指令,以使得终端设备显示的该触摸区域对应的开关按钮切换开启和关闭状态,从而使得该开关按钮的状态与该执行模块的状态一致。
在此实施方式中,终端设备可以显示所有触摸区域对应的开关按钮,具体可以在一快捷操作界面或者一详细操作界面上显示;其中快捷操作界面显示所有触摸区域对应的开关按钮,以便于用户能够快捷地点击开关按钮使其切换于开启和关闭状态,从而使其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接通或者断开;其中详细操作界面既能够显示所有触摸区域对应的开关按钮,还能够对触摸开关进行其他配置,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以触摸面板被划分为4个触摸区域为例,请参阅图32,图3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快捷操作界面的示意图。如图32所示,快捷操作界面上显示了触摸开关的4个触摸区域分别对应的开关按钮,并且每个开关按钮都可以被点击使其切换于开启和关闭状态。用户在快捷操作界面上点击开关按钮使其切换开启或关闭后,能够使其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接通或者断开。另外,用户触控任一触摸区域使其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接通或断开后,触摸开关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八控制指令,使得该快捷操作界面上对应的开关按钮切换开启或关闭状态,从而使其与该执行模块的状态一致,从而实现终端设备上的同步显示。可以看出,快捷操作界面上开关按钮的状态指示了对应的执行模块的状态,用户能够根据终端设备的显示清晰地知道执行模块的状态,方便用户使用。
同样以触摸面板被划分为4个触摸区域为例,请参阅图33,图3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详细操作界面的示意图。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当点击如图32所示的快捷操作界面上“更多操作”时,可以跳转至如图33所示的详细操作界面;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选择终端设备上显示的触摸开关直接进入如图33所示的详细操作界面。如图33所示,详细操作界面上显示了触摸开关的4个触摸区域分别对应的开关按钮,每个开关按钮都可以被点击使其切换于开启和关闭状态,从而使其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接通或者断开;并且详细操作界面上还显示了全开按钮和全关按钮,点击全开按钮可以使得所有的执行模块被接通,点击全关按钮可以使得所有的执行模块被断开。另外,界面上显示的每个触摸区域的名称可以被设置;当点击“更多功能”时,可以进一步配置触摸开关。用户触控任一触摸区域使其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接通或断开后,触摸开关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八控制指令,使得该详细操作界面上对应的开关按钮切换开启或关闭状态,从而使其与该执行模块的状态一致,从而实现终端设备上的同步显示。可以看出,详细操作界面上开关按钮的状态也指示了对应的执行模块的状态,用户能够根据终端设备的显示清晰地知道执行模块的状态,方便用户使用。
进一步的,进入锁定模式后,若一触摸区域对应的供电回路上连接了一智能设备,则锁定模式下快捷操作界面或详细操作界面上该触摸区域对应的开关按钮的状态用于指示该智能设备的状态。举例来说,触摸区域1被设置为第三模式,且对应的供电回路上连接了一智能设备,则进入锁定模式后触摸区域1对应的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被锁定。此时终端设备上触摸区域1对应的开关按钮的状态不用于指示执行模块的状态,而用于指示该智能设备的状态。具体的,智能设备可以被无线信号控制开启或关闭,并且向终端设备发送指令,使得终端设备上触摸区域1对应的开关按钮切换开启或关闭状态,从而使得开关按钮的状态与该智能设备的状态一致,用户能够根据终端设备的显示清晰地知道该智能设备的状态,方便用户使用。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触摸开关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九控制指令,该第九控制指令包括终端设备基于至少一个触摸区域中的第三指定触摸区域被设置后生成的时间信息;触摸开关控制该第三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在该时间信息所指示的时间接通和/或断开。
在此实施方式中,终端设备的操作界面上还能够显示一定时选项,用户可以选择对第三指定触摸区域设置定时开启和/或关闭。例如,设置触摸区域3在一指定时间段开启和关闭时,触摸开关控制该触摸区域3对应的执行模块在该指定时间段的起始时间接通,以及在该指定时间段的结束时间断开。再例如,设置触摸区域3在一指定时间点开启或关闭时,触摸开关控制该触摸区域3对应的执行模块在该指定时间点接通或关闭。
请参阅图34,图3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十一,该控制方法可以适用于前述的触摸开关100。如图34所示,该控制方法包括:
S1801、响应于对至少一个触摸区域中的第二指定触摸区域的第二指定操作,使得第二指定触摸区域进入配对模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指定操作可以是对第二指定触摸区域施加触控并持续第二指定时间的操作,其中第二指定时间被设置为1s~6s。优选的,第二指定时间为3s,也即用户触控第二指定触摸区域持续时间达到3s时,该触摸区域进入配对模式。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配对模式下,触摸开关控制第二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发光单元按照第一指定频率交替发出第一光信号和第二光信号。例如,触控触摸区域2持续3s使其进入配对模式后,对应的发光单元能够按照第一指定频率交替发出橙光和白光,也即橙光和白光交替闪烁,以便于用户清晰地知道该区域已进入配对模式。
S1802、配对模式下,触摸开关接收一无线开关发送的配对报文。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配对报文是无线开关被施加第三指定操作后生成并向外发送的。第三指定操作可以是对该无线开关上按键或区域的按压操作。例如,触摸开关的任一触摸区域处于配对模式,此时按压一无线开关的按键时,该无线开关生成配对报文并向外发送。
S1803、触摸开关建立第二指定触摸区域与无线开关的配对关系,以使得第二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执行模块能够被无线开关控制接通或者断开。
具体的,触摸开关接收该配对报文后,建立第二指定触摸区域与该无线开关的配对关系。配对后当按压该无线开关时生成一无线信号,进而触摸开关接收该无线信号并使得被配对的执行模块接通或断开。例如触摸开关安装于墙壁上,走近才可以触控该触摸开关,但是与一无线开关配对后,通过操控无线开关进而可以控制触摸开关,丰富了触摸开关的控制方式,方便用户使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指定触摸区域至多可以与m个无线开关建立配对关系;并且与m个无线开关建立配对关系后,响应于对第二指定触摸区域的第二指定操作,控制第二指定触摸区域对应的发光单元按照第二指定频率交替发出指定次数的第一光信号和第二光信号,控制第二指定触摸区域退出配对模式;其中第一指定频率与第二指定频率可以被设置为相同或不同。
在此实施方式中,m可以为10,也即触摸开关的任一触摸区域至多可以与10个无线开关配对。例如,触摸区域2已经与10个无线开关配对后,若再触控触摸区域2持续3s使其进入配对模式,此时对应的发光单元按照第二指定频率交替发出两次橙光和白光,也即橙光和白光交替闪烁两次;闪烁后退出配对模式。这样,用户可以根据闪烁次数分辨触摸开关可被配对与配对已满不能被配对的区别。另外,第一指定频率与第二指定频率可以相同或不同,相同时用户可以根据闪烁次数分辨,不同时用户可以根据闪烁次数和闪烁频率分辨。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指定触摸区域进入配对模式后,响应于对该区域的触控操作,控制该区域退出配对模式;或者第二指定触摸区域在第三指定时间内没有与无线开关建立配对关系时,控制该区域退出配对模式。
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三指定时间可以为30s。例如,触摸区域2进入配对模式后,触控该触摸区域2可以使得该区域退出配对模式。再例如,进入配对模式后触摸区域2在30s内都没有与无线开关配对时,该区域也会退出配对模式。
请参阅图35,图3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十二,该控制方法可以适用于前述的触摸开关100。如图35所示,该控制方法包括:
S1901、触摸开关根据一第一控制指令切换于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
S1902、第一模式下,触摸开关能够响应于距离触摸面板第一指定距离D1的触控操作被触发。
S1903、第二模式下,触摸开关能够响应于距离触摸面板第一指定距离D1或第二指定距离D2的触控操作被触发,第一指定距离D1小于第二指定距离D2。
其中,步骤S1901、S1902和S1903的具体说明可参考上述步骤S301、S302和S303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S1904、触摸开关根据一第七控制指令,控制振动单元在响应于触控操作时进行振动或者不进行振动,以开启或者关闭振动反馈。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七控制指令可以来源于终端设备。举例来说,终端设备的操作界面上显示一设置触摸反馈开启或关闭的选项,基于用户设置使其开启或关闭,从而使得振动单元在响应于触控操作时进行振动或者不进行振动,振动时可以提供振动反馈。若用户设置触摸反馈开启,当用户触摸开关时可以感受到振动,从而清晰地知道开关是否被触发。若用户设置触摸反馈关闭,则用户触摸开关时可以根据发光单元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判断开关是否被触发,并且还能避免由于振动带来的噪音,从而也能满足对声音不同敏感程度的用户的需求。
在一未图示的实施例中,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摸开关,所述触摸开关设有至少一操作区,与至少一执行模块对应,所述操作区接受驱动动作使得对应的执行模块切换接通和断开状态,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一第一控制指令进入锁定模式;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触摸开关能够接受驱动动作而实现通断控制,且能够基于无线通信而对外通信。其中的无线通信可以是射频、蓝牙、Wifi、移动网络等任意方式。其中一种举例中,触摸开关可以为强电供电的墙壁开关,适于被接入一电路并通过开关的通断控制电路中连接的其他设备的通断。触摸开关设有至少一操作区,与至少一执行模块对应,操作区接受驱动动作使得对应的执行模块切换接通和断开状态。例如,执行模块可以是继电器,操作区接受驱动动作使得对应的继电器被接通或断开。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指令可以来源于一终端设备。具体的,触摸开关在配网后加入一网络,进而在终端设备的应用程序上可以显示出已配网的触摸开关并可以对其进行操控。终端设备基于显示的触摸开关被操控后生成并向外发送第一控制指令,触摸开关接收该第一控制指令并进入锁定模式。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指令还可以来源于对触摸开关的操控,例如,触摸开关的操作区被施加一指定的操作后生成第一控制指令使其进入锁定模式;还例如,触摸开关还可能设有一指定用于进入锁定模式的区域,操控该指定区域后生成第一控制指令使其进入锁定模式。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第一控制指令来源的说明仅为示例,还可以是来源于其他设备或者基于其他操作生成的指令,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锁定模式下所述操作区对应的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被锁定,以使得锁定模式下所述执行模块不会被任意通信指令断开;其中所述操作区被设为第三模式,第三模式下所述执行模块保持接通状态且不会根据所述操作区接受驱动动作断开。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触摸开关设有一个或多个操作区,其中操作区可以被设为第三模式。第三模式下该操作区对应的执行模块保持接通状态,且对该操作区施加驱动动作后也不会使其对应的执行模块断开。
触摸开关进入锁定模式后,被设为第三模式的操作区对应的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被锁定,锁定模式下该执行模块不会被任意通信指令断开。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通信指令可以是用户操控终端设备上显示的触摸开关使得该执行模块被断开时,终端设备通过网关设备向触摸开关发送的通信指令。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通信指令还可以是网关设备基于一语音指令生成并向外发送的通信指令;例如当用户语音控制时,具备网关功能的智能音箱能够基于语音指令向触摸开关发送通信指令以控制该触摸开关。
可以看出,上述实施例中,第三模式下操作区对应的执行模块保持接通状态且不会被驱动动作断开;进一步的,进入锁定模式后该操作区对应的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被锁定且不会被任意通信指令断开。也就是说锁定模式下被设为第三模式的操作区对应的执行模块既不会被驱动动作断开也不会被通信指令断开。在一些应用场景中,触摸开关被接入一电路且该电路连接了至少一智能设备,若对应的执行模块被断开会导致该智能设备断电离线,从而给用户造成不便。此时可以通过进入锁定模式解决此问题,锁定模式下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被锁定且不会被驱动动作或通信指令断开,从而解决了在一些应用场景中智能设备总是断电离线的问题,改善了触摸开关使用场景的局限性。并且用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控制触摸开关是否进入锁定模式,也提升了用户自由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根据一第一控制指令进入锁定模式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一第二控制指令将所述操作区设为第三模式;第三模式下响应于对所述操作区的驱动动作向外发送一无线信号。换句话说,所述操作区在第三模式下将不再是触摸开关的功能,而是无线开关的功能,相当于一个强电供电的无线遥控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一第三控制指令,使得所述触摸开关被断电后再上电时,实现以下工作状态中的一种:所有的所述执行模块断开;任一所述执行模块的状态与断电前对应的执行模块的状态一致;所有的所述执行模块接通;
锁定模式下所述操作区对应的执行模块不会根据所述触摸开关被断电后再上电的工作状态断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摸开关还设有至少一发光单元,与至少一所述操作区对应,所述触摸开关适于被接入一电路并通过所述执行模块控制所述电路中连接的至少一受控设备的工作状态;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进入锁定模式之前,控制所述发光单元发出不同光信号以指示所述操作区对应的执行模块的工作状态;以及
在进入锁定模式之后,控制所述发光单元发出不同光信号以指示所述受控设备的工作状态;所述触摸开关根据所述受控设备上报的第一工作状态报文变化所述发光单元的不同光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摸开关适于被接入一电路并通过所述执行模块控制所述电路中连接的至少一受控设备的工作状态;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进入锁定模式之前,上报所述操作区对应的执行模块的工作状态,以使得一终端设备通过一标识指示所述执行模块的工作状态;以及
在进入锁定模式之后,所述操作区对应的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被锁定,以使得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标识指示所述受控设备的工作状态;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受控设备上报的第一工作状态报文变化所述标识的指示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进入锁定模式之前,上报所述操作区对应的执行模块的工作状态,以使得一终端设备通过一标识指示所述执行模块的工作状态;以及
在进入锁定模式之后,所述操作区对应的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被锁定,以使得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标识的第一指示状态指示所述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并在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关断所述执行模块的操作后,变化所述标识的指示状态,在所述终端设备退出所述标识所在界面后再次进入所述界面时恢复所述标识的第一指示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进入锁定模式之后,所述操作区对应的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被锁定,以使得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标识的第一指示状态指示所述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且所述终端设备能够根据所述触摸开关上报的第二工作状态报文变化所述标识的指示状态,使得所述标识恢复第一指示状态;
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报文是所述触摸开关接收到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关断指令后上报的;所述关断指令是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关断所述执行模块的操作后发送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进入锁定模式之前,上报所述操作区对应的执行模块的工作状态,以使得一终端设备通过一标识指示所述执行模块的工作状态;以及
在进入锁定模式之后,所述操作区对应的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被锁定,以使得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标识的第一指示状态指示所述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并在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关断所述执行模块的操作后,变化所述标识的指示状态,在预定时间后恢复所述标识的第一指示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进入锁定模式之后,所述操作区对应的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被锁定,以使得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标识的第一指示状态指示所述执行模块的接通状态,且所述终端设备能够根据所述触摸开关上报的第二工作状态报文变化所述标识的指示状态,使得所述标识恢复第一指示状态;
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报文是所述触摸开关接收到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关断指令后上报的;所述关断指令是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关断所述执行模块的操作后发送的。
请参阅图36-图58,本发明提供的触摸开关100被具体阐述。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所述触摸开关100的结构方案可用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摸开关或者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控制方法。
现有的触摸开关一般为点触控,触控面积很小,其原因在于:触摸开关的导电膜设置在壳体内部,由于壳体内部空间有限,所以造成导电膜面积较小,导致触摸面板上的触控区域面积小,给用户操作带来不便。为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摸开关100,如图36和图37所示,包括触摸面板11和控制电路板21,所述控制电路板21电连接有至少一第一感应片22,所述第一感应片22铺设于所述触摸面板11与所述控制电路板21之间;所述触摸面板11与所述第一感应片22之间铺设有第二感应片12,所述第一感应片22和所述第二感应片12均能够导电,所述第二感应片12与所述第一感应片22耦合,用于共同感应所述触摸面板11的触摸输入;所述触摸面板11的用于接收触摸输入的一面设为第一表面111,所述第二感应片12于所述第一表面111投影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感应片22于所述第一表面111投影的面积。其中,所述第一感应片22和第二感应片12可以是导电布、导电喷漆、ITO膜、金属薄膜、碳纤塑料或者其它具有导电性能的薄片结构。控制电路板21上设置有感应电路,能够检测第一感应片22的电容变化,当用户的手指触碰触摸面板11时,第一感应片22与手指之间形成电容关系,使得第一感应片22的电容值发生变化,控制电路板21通过检测第一感应片22的电容值变化来判断用户的触摸输入。所述第一感应片22由于壳体结构限制无法做到很大,本发明在第一感应片22与触摸面板11之间设置有第二感应片12,所述第二感应片12与第一感应片22耦合可以理解为第一感应片22、第二感应片12和用户手指之间形成相互耦合的电容关系,用户触摸第二感应片12对应的区域能够改变第一感应片22的电容,所述控制电路板21通过检测第一感应片22的电容变化就能够获得用户的触摸输入。由于第二感应片12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一感应片22的投影面积,用户触碰第二感应片12对应区域就能够将所述触摸开关100触发,使得触控面积大大提高,用户无需刻意去寻找触控区域的位置,提高了操作便利性。而且,由于第二感应片12提高了触控面积,所以第一感应片22在保证触控灵敏度的前提下不需要做得很大,从而减小对壳体内部空间的占用,使得触摸开关100能够做得更薄。另外,由于第二感应片12相比于第一感应片22更加贴近于触摸面板11,使得触控灵敏度更高。
进一步地,如图37、图44和图45所示,所述第一感应片22与所述第二感应片12不接触,所述第二感应片12铺设于所述触摸面板11的朝向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一面,所述第一感应片22与所述第二感应片12之间设置有绝缘件23。其中,所述第二感应片12可以是直接粘贴于触摸面板11的下表面,也可以通过其它结构间接设置于所述触摸面板11的下表面。所述绝缘件23可以是片状结构,或者是类似片状的结构,也可以是壳体,或者是其它绝缘结构。所述绝缘件23的作用在于隔离内部电路板,将带电的部位隔离在壳体内部,使带电部位与触摸面板11不接触,当用户拆下触摸面板11时,带电部位不会暴露,使得用户可自由拆卸以及更换触摸面板11,以适配不同的使用场景,例如可以更换不同图案的触摸面板11,以指示不同的被控设备;或者更换不同按键数量的触摸面板11,再通过软件设置将多个触控区域合并为同一触控区域,无需硬件上的改变,就能够快速改变触摸开关100的按键数量。进一步地,所述绝缘件23采用阻燃材料制造。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触摸开关100还包括底壳3和面板组件1,底壳3用于固定安装于墙壁;面板组件1包括所述触摸面板11、第二感应片12和面板壳体13,面板壳体13与所述触摸面板11固定连接,所述触摸面板11与所述面板壳体13之间铺设有所述第二感应片12;所述面板壳体13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底壳3,以使得所述触摸面板11以及所述第二感应片12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底壳3。其中,所述可拆卸地连接包括卡接、螺钉连接、磁吸连接或者其它可拆卸的连接方式。
综上,本发明创造性地将两片隔离的感应片通过电容耦合的方式分设于壳体内部和面板组件1,以共同感应触摸输入,通过增大第二感应片12的面积实现了大面积触摸的功能,不仅提高了触控操作的便利性,而且减薄了面板组件1的厚度,还提高了拆装面板组件1的安全性,以便于用户更换面板组件1以适配不同的使用场景。
进一步地,如图42所示,所述第一感应片22与所述第二感应片12之间具有一预设间距d1,所述d1≤20mm,以保证触控灵敏度不会太低。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d1=2mm。
进一步地,如图40、图38和图39所示,所述第一感应片22于所述第一表面111投影的图形设为第一投影图形221,所述第二感应片12于所述第一表面111投影的图形设为第二投影图形121,所述第二投影图形121覆盖所述第一投影图形221的至少90%的面积。以使得第一感应片22与第二感应片12之间形成正对的电容耦合关系,从而提高感应灵敏度,保证触摸第二感应片12边缘的对应位置也能够成功触发触摸开关100。
进一步地,如图39和图40所示,所述第二感应片12于所述触摸面板11的投影被覆盖于所述触摸面板11,各所述第二感应片12之间具有一预设间隔123,各第二感应片12之间不接触,每个所述第二感应片12均设有第二缺口122;当所述触摸输入作用于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正对位置、所述预设间隔123的正对位置或者所述第二缺口122的正对位置时,所述控制电路板21均能够响应于所述触摸输入而产生触发信号。其中,所述第二缺口122贯穿所述第二感应片12,第二缺口122可以是位于内部的通孔、靠近边沿的缺口或者其它形式的缺口。所述第二缺口122的作用在于透光、或者避免对微波信号造成屏蔽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本实施例通过第二感应片12与第一感应片22的电容耦合来感应触控区域内的触摸输入,实际产生的触控区域面积稍大于第二感应片12的面积,所以造成了相邻的触控区域之间存在重叠区域,所述预设间隔123的作用在于将两个第二感应片12分隔开,使得相邻触控区域之间的重叠区域更小,防止误触。本发明通过控制所述预设间隔123和第二缺口122的尺寸,让触控区域能够覆盖所述预设间隔123和第二缺口122,使得所述触摸输入作用于预设间隔123或者第二缺口122的正对位置也能够被第二感应片12感应到,从而实现触控区域内的任意位置均能触发触摸开关100,不会出现触控盲区。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所述第二缺口122宽度的最小值设为b,所述预设间隔123设为L3,则所述b和所述L3均小于15mm,以使所述触摸输入作用于所述预设间隔123正对位置或者所述第二缺口122正对位置时,所述第二感应片12均能够感应到所述触摸输入。其中,所述第二缺口122可以是圆形、矩形、多边形或者其它任意形状,所述第二缺口122宽度的最小值b可以是圆形缺口的直径,矩形缺口的短边长度,多边形缺口的最短宽度,半圆形缺口的半径等。申请人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以成年人平均粗细的手指来触碰触摸面板11,在所述b或者所述L3小于15mm时,能够保证手指触碰第二缺口122或者预设间隔123正对位置时,可以成功触发触摸开关100,当所述b或者所述L3大于15毫米时,手指触碰第二缺口122或者预设间隔123正对位置不足以保证触摸开关100被100%触发。所以,申请人将第二缺口122宽度的最小值和所述预设间隔123均设置为小于15mm,以保证触发成功率。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9所示,所述第二缺口122宽度的最小值b=9.2mm,所述预设间隔L3=3mm。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7所示,所述控制电路板21设置有接近感应模块215,所述第二感应片12于所述接近感应模块215正对位置设置有第四缺口124,用于避让接近感应模块215的微波信号发出。所述第二缺口122包括所述第四缺口124,所述第四缺口124设置于两个第二感应片12之间,两个第二感应片12将第四缺口124均分,每个第二感应片12占有的第四缺口124的宽度最小值b=9mm。
进一步地,如图37-图39所示,所述触摸面板11包括至少一个触控区域,所述控制电路板21响应于各所述触控区域的触摸输入而产生对应的触发信号;所述触摸面板11上的触控区域数量可变更,但是各触控区域共同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保持不变,以充分利用触摸面板11的表面积,所述有效触控面积被设置为所述触摸面板11上能够感应到所述触摸输入的面积。其中,所述触控区域可以理解为触摸开关100的虚拟按键区域,所述触控区域可以是单个、两个、三个或者四个,相当于传统开关的单键、双键、三键、四键开关。所述有效触控面积可以理解为所述触控区域占据的总面积。
进一步地,当所述触摸面板11的触控区域数量为单个时,单个触控区域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为整个触摸面板11的面积;当所述触摸面板11的触控区域数量为两个时,这两个触控区域共同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仍然是整个触摸面板11的面积;当所述触摸面板11的触控区域数量为三时,这三个触控区域共同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仍然是整个触摸面板11的面积;当所述触摸面板11的触控区域数量为四时,这四个触控区域共同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仍然是整个触摸面板11的面积。即当触控区域数量变化时,触控区域的面积也随之变化,使得有效触控面积始终布满触摸面板11的表面积,从而最大程度地增大触控面积,提高操控便利性。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6-图39所示,所述第一感应片22和所述第二感应片12分别有四个,各所述第二感应片12与各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位置相对应;各所述第一感应片22之间不接触,且各所述第二感应片12之间也不接触;四个所述第二感应片12通过组合以形成一个、两个、三个或者四个触控区域,所述触摸开关100响应于不同触控区域被触摸而发出不同的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组合可以理解为逻辑上的合并,而并非物理上的合并,即通过软件设置将触发多个第二感应片12产生的触发信号设定为同一触发信号,使得多个第二感应片12对应的触控区域在逻辑上合并为同一触控区域,在此过程中,第一感应片22和第二感应片12的数量以及面积没有变化。此方案无需硬件上的改变,就能够快速改变触摸开关100按键数量,方便快捷。而且按键数量切换不会对所述有效触控面积造成影响,有效触控面积始终布满触摸面板11表面。各第一感应片22之间不接触,且各第二感应片12之间也不接触,使得相邻触控区域之间的重叠区域更小,防止误触。
进一步地,如图40和图39所示,每一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外轮廓形成的形状于所述第一表面111投影而形成第三投影图形,各所述第三投影图形的面积之和大于所述第一表面111面积的70%,由于各第二感应片12形成的触控区域稍大于各所述第三投影图形,所以通过控制所述第三投影图形的面积能够让有效触控面积覆盖整个触摸面板11的面积。其中,所述第三投影图形可以理解为第二感应片12加上第二感应片12内部通孔所形成的投影图形。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投影图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所述第一表面111面积的80%,以保证触碰触摸面板11的任意位置,都能够成功触发触摸开关100。
进一步地,如图44-图46、图50和图53所示,所述触摸开关100还包括中壳组件2,所述中壳组件2包括中壳24、所述绝缘件23和所述第一感应片22,所述第一感应片22铺设于所述中壳24,所述控制电路板21安装于所述中壳24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一侧;所述底壳3用于固定安装于墙壁,所述底壳3包括一容纳槽31,所述容纳槽31朝向所述中壳24开设有开口,所述中壳24盖设于所述开口,所述控制电路板21被容纳于所述容纳槽31。本发明将控制电路板21下沉入底壳3的容纳槽31内,当底壳3安装于墙壁时,控制电路板21被置于墙壁内部,节省了触摸开关100在墙壁外部的体积,使得墙壁的面板组件1能够更薄。
如图46和图48所示,所述控制电路板21上设置有无线通信模块211,用于接收或者发出无线信号,用户可通过手机向所述无线通信模块211发送无线信号来控制触摸开关100的通断。
进一步地,如图44和图45所示,所述绝缘件23盖设于所述中壳24的朝向所述触摸面板11的一侧,所述第一感应片22被夹持于所述中壳24与所述绝缘件23之间。绝缘件23的作用在于:1、将带电的部位隔离在中壳组件2内部,使带电部位与触摸面板11不接触,当用户拆下触摸面板11时,带电部位不会暴露;2、将第一感应片22压盖固定于中壳24,使得第一感应片22平铺于中壳24,第一感应片22与第二感应片12处于平行状态,两者形成正对的电容耦合关系,让感应范围更大,感应灵敏度更高,保证触碰触摸面板11的边缘位置也能感应到。进一步地,所述绝缘件23构造为绝缘片,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两面均具有粘性,用于将所述绝缘件23、所述第一感应片22和所述中壳24粘接,从而简化了装配结构,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也使得触摸开关100能够做得更薄。进一步地,所述中壳24朝向绝缘件23设置有与所述绝缘件23外形相匹配的中壳凹陷241,先将第一感应片22铺设于所述中壳凹陷241,再将绝缘件23铺设于所述中壳凹陷241,所述中壳凹陷241的深度小于绝缘件23与第一感应片22共同的高度,使得绝缘件23凸出于中壳24上表面,绝缘件23朝向面板组件1的一面形成第一平台231,中壳组件2通过第一平台231抵接于面板组件1,使得抵接贴合度更好。
进一步地,如图46-图48所示,所述控制电路板21安装于所述中壳24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一侧,所述第一感应片22设置有导电弹簧针222,所述中壳24开设有弹针孔242,所述导电弹簧针222穿过所述弹针孔242抵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以导通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其中,所述弹针孔242与所述导电弹簧针222间隙配合,弹针孔242能够将导电弹簧针222限制为竖直状态,使得导电弹簧针222抵接控制电路板21的位置更精准。导电弹簧针222的尖端朝向控制电路板21,根部朝向第一感应片22,第一感应片22具有粘性,使得导电弹簧针222的根部粘接于第一感应片22。在装配时,先将导电弹簧针222装入弹针孔242,让导电弹簧针222粘接于第一感应片22,进而导电弹簧针222被设置于中壳24,最后将中壳24安装于底壳3,导电弹簧针222准确抵接控制电路板21;相比于将导电弹簧针222设置在控制电路板21,将导电弹簧针222设于第一感应片22能够大大减少导电弹簧针222插入弹针孔242的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第一感应片22的上方盖设有所述绝缘件23,能够防止导电弹簧针222将第一感应片22顶起。进一步地,中壳24通过绝缘件23抵接于面盖组件,让绝缘件23与中壳24之间连接更加紧固,避免绝缘件23被导电弹簧针222的弹力顶起。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21于各导电弹簧针222正对位置设置有抵接导电部2188,所述导电弹簧针222抵接于所述抵接导电部2188,以导通所述控制电路板21,所述抵接导电部2188具体被设置为金属导电片。
进一步地,如图45、图46和图52所示,所述控制电路板21安装于所述中壳24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一侧,所述控制电路板21设置有发光单元212,所述中壳24于所述发光单元212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一透光孔243,所述绝缘件23盖设于所述第一透光孔243,所述绝缘件23具有匀光作用,所述发光单元212发出的光经过所述绝缘件23匀光后照射至所述触摸面板11。其中,所述绝缘件23构造为薄片结构,采用白色半透明材质,具有匀光性和透光性。所述第一透光孔243构造为上大下小的喇叭口形。所述发光单元212被设置为多颗LED灯,用于指示触控区域数量、触控区域的位置,以及指示被控设备的工作状态等。
进一步地,如图37-图39、图43-图45所示,所述第一感应片22于所述第一透光孔243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缺口223,所述第二感应片12于所述第一透光孔243对应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二缺口122,所述触摸面板11于所述第一透光孔243对应位置设置有透光部112,所述绝缘件23发散出的光穿过所述第一缺口223和所述第二缺口122后由所述透光部112透出所述触摸面板11。其中,所述第一缺口223和第二缺口122的形状与所述第一透光孔243相适配,第一缺口223和第二缺口122宽度的最小值均设置为小于15mm,以保证用户触碰到第二缺口122正对位置时,能够成功触发触摸开关100。所述触摸面板11采用AG磨砂玻璃面板,能够透光,且具有防指纹的作用,触摸手感较好。如图43所示,在触摸面板11背面喷涂有一层外观层,在外观层的下表面覆盖有遮光层,遮光层下表面粘贴有所述第二感应片12,外观层的作用是让触摸面板11对外展现不同的颜色,遮光层的作用在于阻挡发光单元212发出的光,再通过激光镭雕技术在遮光层以及外观层上雕刻出透光部位,以形成所述透光部112,所述透光部112的形状可以是图案或者文字,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透光部112为三个小圆点。
进一步地,如图37和图43所示,所述面板壳体13于所述第二缺口122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二透光孔134,所述第二透光孔134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透光孔243的数量相对应,所述绝缘件23透出的光穿过所述第一缺口223、所述第二透光孔134和所述第二缺口122后由所述透光部112对外发散。
如图37、图43和图52所示,所述第一透光孔243的数量为五个,所述第一缺口223和第二缺口122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透光孔243相对应,以使中壳24、面板组件1能够通用于单键、双键、三键、四键的触摸开关100,具体的,五个第一透光孔243分为两排,第一排有两个,第二排有三个,如图52和图48所示,为四键触摸开关100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见,第二排中间位置的第一透光孔243内没有设置发光单元212,其它第一透光孔243内均设置有发光单元212,相应的透光部112数量也为四个,电源板37上继电器372的数量也为四个。当触摸开关100为单键时,仅在第二排中间位置的第一透光孔243内设置有发光单元212,其它第一透光孔243内不设置发光单元212,相应的透光部112数量也为一个,电源板37上继电器372的数量也为一个。当触摸开关100为双键、三键时,所述发光单元212和透光部112的数量以及位置相应发生变化,继电器372数量依次变化,第一透光孔243、第一缺口223和第二缺口122的数量不变。
进一步地,如图46所示,所述控制电路板21开设有预留安装位2199,用于安装其它电子模块,以实现更多功能,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57所示,所述预留安装位2199安装有接近感应模块215,用于感应人体手部靠近。
进一步地,如图37所示,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两面均具有粘性,用于将所述触摸面板11、所述第二感应片12和所述面板壳体13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从而让第二感应片12更加贴近触摸面板11,使得触摸感应更加灵敏;而且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能够简化面板组件1的固定结构,让面板组件1更薄。
进一步地,如图48-图50所示,所述中壳24设置有振动单元25,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所述振动单元25能够响应于所述触摸面板11的触摸输入而振动;所述绝缘件23直接或者间接地连接于所述触摸面板11,用于将所述振动单元25的振动传递至所述触摸面板11。其中,所述振动单元25可以是线性马达、非线性马达或者其它能够振动的电子元件。振动单元25的作用在于提供触发反馈。所述直接或者间接地连接可以理解为,绝缘件23直接抵接于触摸面板11的下表面,或者通过抵接其它结构间接地连接于触摸面板11,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触摸面板11固定于面板壳体13的上表面,绝缘件23抵接于面板壳体13的下表面,绝缘件23通过面板壳体13间接地连接于触摸面板11,通过面板壳体13将振动传递至触摸面板11。
进一步地,如图44和图43所示,所述面板组件1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底壳3,且所述面板组件1与所述底壳3非电性连接,以使得所述面板组件1从所述底壳3拆下后,人不会触碰到底壳3的带电部位。其中,所述非电性连接可以理解为底壳3与面板组件1为两个没有电性联系的部件,非电性连接包括不导电地连接。由于底壳3内设置有电源板37,电源板37连接家用交流电,底壳3存在触电风险。所以本方案将触摸面板11与底壳3非电性连接,且底壳3的带电部位没有接触面板组件1,当面板组件1从所述底壳3拆下后,底壳3的带电部位不会暴露,用户可以在开关通电的情况下安全拆装面板组件1,以便于更换面板组件1。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底壳3和面板壳体13均为塑料件,所述底壳3于所述容纳腔的边沿向四周延伸出安装檐32;面板壳体13构造为方盖形结构,面板壳体13的侧壁向内凸设有多个面板卡扣131,安装檐32的边沿对应设置有多个面板扣合位322,所述面板组件1通过面板卡扣131卡接于底壳3。所述面板壳体13的侧壁设置有撬口132,用于将面板壳体13从底壳3上撬开并拆卸下来,其中,靠近所述撬口132的面板卡扣131的扣合量小于远离所述撬口132的面板卡扣131的扣合量,使得在保证面板壳体13与底壳3连接稳定性的同时,也便于将面板壳体13翘下来。安装檐32于所述撬口132对应位置设置有撬舌321,以便于将面板壳体13从底壳3上撬开。面板壳体13的侧壁设置有定位筋133,用于抵接于安装檐32的侧边,以实现水平方向定位。
进一步地,如图37和图44所示,所述中壳组件2与所述面板组件1非导电地连接,以使得所述面板组件1从所述底壳3拆下后,人不会触碰到中壳24的带电部位。用户可以在触摸开关100通电的情况下安全拆装面板组件1,以便于更换面板组件1。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件23位于所述第一感应片22与所述面板组件1之间,绝缘片将第一感应片22压盖于中壳24,避免第一感应片22暴露;所述绝缘件23的朝向所述面板组件1的一面形成所述第一平台231,所述中壳24通过所述绝缘件23抵接于所述面板组件1,以使得所述中壳24与所述面板组件1非导电地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53、图54和图44所示,所述底壳3设置有弹性支撑结构33,所述底壳3通过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3弹性地支撑所述中壳组件2,使得所述中壳组件2与所述面板组件1处于抵接状态。其中,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3的作用在于:1、提供给中壳组件2支撑力,使得中壳组件2与面板组件1保持抵接状态,有利于振动传递至触摸面板11;2、使得中壳组件2与面板组件1之间的抵接力更大,以增强振动传递至触摸面板11的效率;3、柔性地支撑中壳组件2,以减少振动传递至底壳3,从而减少振动衰减,具体的,由于底壳3固定连接于墙壁,若将中壳组件2刚性的连接于底壳3,底壳3会限制中壳组件2的振动,导致触摸面板11的振动强度减弱,为此,本发明创造性地将中壳组件2与底壳3弹性地连接,不仅减少了振动衰减,而且增强了振动传递至触摸面板11的效率,使得手指感受到的振动反馈更加清晰。
另外,所述中壳组件2被弹性支撑结构33可以避免底壳3的安装变形造成控制电路板21变形,从而保护控制电路板21上的电子元件。
进一步地,如图53、图54所示,当所述面板组件1安装于所述底壳3时,所述面板组件1通过所述中壳组件2抵压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3,使得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3处于压缩状态,从而提高中壳组件2与面板组件1之间的抵接力,让振动传递效率更高,振动反馈更加清晰。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3构造为弹性臂331、弹片、弹簧、泡棉、橡胶、硅胶中之一或者多种的组合。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3构造为由所述底壳3延伸出的弹性臂331,当所述面板组件1安装于所述底壳3时,所述弹性臂331的自由端抵接于所述中壳组件2,为所述中壳组件2提供支撑力。所述弹性臂331一体地延伸于底壳3,能够减少零件数量,提高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53所示,所述弹性臂331朝向所述中壳组件2翘起,以使得弹性臂331的弹力更大,从而提高中壳组件2与面板组件1的抵接力,让振动反馈更加清晰;且所述弹性臂331的自由端设置有抵接凸起332,所述弹性臂331通过所述抵接凸起332抵接于所述中壳组件2,使得各弹性臂331的压缩量更加一致,弹性臂331提供的弹力更加平稳,进而让中壳组件2与面板组件1之间的贴合度更高;另外,抵接凸起332也能够增加弹性臂331的形变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弹性臂331的弹力。
进一步地,如图52和图53所示,所述中壳组件2设置有多个卡接结构244,所述底壳3于所述卡接结构244对应位置设置有卡接位34,所述卡接结构244卡接于所述卡接位34;所述卡接位34在第一方向上具有一活动空间,以使得所述卡接结构244能够在所述活动空间内活动,所述第一方向被设置为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3的压缩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被设置为竖直向下的方向,第一方向已在图52和图41中标出。由于中壳组件2被底壳3弹性地支撑,为保障面板组件1与中壳组件2的抵接关系,所以底壳3需要设置所述活动空间,让中壳组件2安装到底壳3后,中壳组件2能够上下活动,以使得当面板组件1安装到底壳3时,中壳组件2被面板组件1下压一小段距离,保证面板组件1与中壳组件2相互抵接,此时所述中壳组件2被面板组件1下压,而导致卡接结构244向下脱离卡接位34,不再受到卡接位34的约束,使得弹性支撑结构33的弹力通过中壳组件2完全作用于面板组件1,让中壳组件2与面板组件1的抵接力更大,振动单元25产生的振动能够更多地传递至触摸面板11;而且由于此时卡接结构244向下脱离卡接位34,中壳组件2与底壳3之间仅通过弹性支撑结构33连接,减少了振动传递至底壳3,使得振动衰减更少。其中,所述卡接结构244可以是卡勾、卡接凸起、碰珠等。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3和图52所示,所述中壳组件2包括中壳24、第一感应片22、绝缘件23和控制电路板21,所述第一感应片22铺设于所述中壳24的朝向所述面板组件1的一侧,所述绝缘件23盖设于所述中壳24,所述第一感应片22被夹持于所述中壳24与所述绝缘件23之间;所述控制电路板21固定连接于所述中壳24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一侧,所述第一感应片22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其中,所述第一感应片22、绝缘件23和控制电路板21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所述中壳24两侧分别向下延伸出所述卡接结构244,所述卡接结构244具体构造为卡勾,卡勾分别向两侧凸出,当所述中壳24安装于所述底壳3时,所述卡勾向下卡入所述卡接位34,所述卡接位34向下贯通所述底壳3的安装檐32,以形成所述活动空间,使得卡勾在卡接位34内有较大的上下活动空间,当面板组件1安装于底壳3时,面板组件1通过抵压绝缘件23带动中壳24向下运动,使得卡勾向下运动而与卡接位34脱离勾接。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3抵接于中壳24的下表面,为中壳24提供向上的弹力,弹性支撑结构33为四根弹性臂331,分别延伸于所述底壳3的安装檐32,且分别由安装檐32的中间位置向两侧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组件2朝向所述面板组件1设置有第一平台231,所述第一平台231抵接并贴合于所述面板组件1,用于将振动传递至所述面板组件1。所述第一平台231可以理解为凸出于中壳24的平台,中壳24通过第一平台231抵接于面板组件1,使得抵接贴合度更高,振动传递效果更好。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件23的朝向所述面板组件1的一面形成所述第一平台231。在另一实施例中(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平台231为中壳组件2的中心位置向上凸设的一个小平台,振动单元25设置在中壳24的偏离中心的位置,中壳组件2通过位于中心的第一平台231将振动传递至面板组件1,可以避免振动单元25偏离中心导致的触摸面板11振动不均匀的问题。
进一步地,如图48-图50所示,所述振动单元25和所述控制电路板21设置于所述中壳24,所述振动单元25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所述中壳24朝向所述控制电路板21设置有第一限位腔245,所述第一限位腔245朝向控制电路板21开口,振动单元25从第一限位腔245的开口处安装入第一限位腔245,控制电路板21盖设于第一限位腔245的开口处,所述振动单元25被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腔245与所述控制电路板21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腔245的形状适配于振动单元25的外形,振动单元25的上表面粘贴有双面胶,振动单元25先通过双面胶粘贴于第一限位腔245,再通过控制电路板21抵接固定。
进一步地,如图49和图50所示,所述振动单元25与所述控制电路板21之间设置有柔性缓冲件251,当振动单元25被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腔245时,所述柔性缓冲件251被所述控制电路板21抵压而处于压缩状态。其中,所述柔性缓冲件251构造为泡棉垫、橡胶垫、硅胶垫或者其它具有弹性的垫子。柔性缓冲件251的作用在于:1、弥补控制电路板21与振动单元25之间的公差,使得两者之间配合更加紧密,振动单元25被稳固地限位于第一限位腔245;2、柔性缓冲件251提供的弹力可以让振动单元25与中壳24之间的抵接力更大,使得更多的振动传递至面板组件1,以增强触摸面板11的振动反馈;3、使得控制电路板21与振动单元25之间柔性地连接,减少振动传递至控制电路板21,避免控制电路板21上的零件损坏,同时也避免振动导致电路板螺钉213变松弛。
进一步地,如图46-图48所示,所述中壳24朝向所述控制电路板21设置有两个电路板卡扣246、两个定位柱247以及三个连接柱,控制电路板21开设有定位孔2166以及螺钉通孔,控制电路板21先通过定位孔2166套设于定位柱247,实现控制电路板21与中壳24的定位,再通过中壳24的电路板卡扣246卡接控制电路板21,最后通过3颗电路板螺钉213固定连接于连接柱,从而实现控制电路板21与中壳24固定连接,其中的2颗电路板螺钉213位于所述振动单元25的两侧起到加固作用,以避免振动导致电路板螺钉213变松弛,同时,也能够防止控制电路板21被振动单元25抵接发生变形。
进一步的,如图48-图50所示,所述控制电路板21朝向所述振动单元25设置有导电弹性件2177,所述振动单元25抵接于所述导电弹性件2177,以实现与所述控制电路板21电连接,所述导电弹性件2177具有弹性,当控制电路板21安装于中壳24时,导电弹性件2177被振动单元25抵压而处于压缩状态,以保证振动单元25与导电弹性件2177之间接触良好,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弹性件2177被设置为触点弹簧片。所述振动单元25包括振动部位253以及连接部位254,所述振动部位253用于产生振动,所述连接部位254用于电连接于所述导电弹性件2177。
进一步地,如图51所示,为所述触摸面板11正对的视图,其中第一感应片22、振动单元25以及导电弹簧针222均用虚线表示,所述振动单元25的振动部位253的中心于所述第一表面111的投影位置设为第一投影位置,在所述第一表面111上,所述第一投影位置与所述第一表面111中心位置的距离设为L1,所述第一表面111的宽度设为D,则所述L1满足关系:0.1×D≤L1≤0.22×D。其中,所述振动部位253可以理解为振动单元25用于产生振动的部位,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振动元件为Z轴线性马达,其振动部位253为圆柱形,则振动部位253的中心即所述圆柱形的几何中心。当所述第一表面111为正方形时,所述第一表面111的宽度D为正方形的边长;当所述第一表面111为圆时,所述第一表面111的宽度D为圆形的直径;当所述第一表面111为长方形时,所述第一表面111的宽度D为长方形的短边边长。传统的带有振动反馈的开关,都是将振动部位253设置在面板的中心位置,使得各触控区域的振动手感较为一致,但因此也造成了用户无法通过振动手感来快速区分各触控区域。本发明提供的触摸开关100,其振动部位253设置于偏离中心的位置,所述L1满足关系:L1≥0.1×D,使得各触控区域的振动手感存在差异,靠近振动部位253的触控区域振动手感更强,远离振动部位253的触控区域振动手感更弱,用户通过振动反馈的强弱可以快速区分触发的触控区域为哪个触控区域。
另外,由于本发明提供的触摸开关100具有大面积触摸功能,所以其第一感应片22的面积较大,为保证各触控区域的面积较为一致,需将各第一感应片22均匀地围绕中壳24中心布置,所以第一感应片22与控制电路板21电连接的部位设于中壳24的中心位置,各触控区域将触摸面板11均分,以保证各触控区域的面积较为一致,且各触控区域的划分更加清晰,避免误触。为此,本发明将振动单元25的振动部位253设置于中壳24的偏离中心的位置,让所述L1≥0.1×D,使得中壳24中心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容纳导电弹簧针222;同时,控制所述L1≤0.22×D,以避免振动部位253偏离中心太远导致各触控区域的振动手感差异过大。
进一步地,所述L1满足关系:0.12×D≤L1≤0.18×D。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L1=0.15×D。
进一步地,如图51所示,所述控制电路板21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位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11投影的位置设为第二投影位置;在所述第一表面111上,所述第二投影位置与所述第一表面111中心位置的距离设为L2,则所述L2满足关系:L2≤0.08×D。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感应片22通过导电弹簧针222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所述导电弹簧针222抵接于控制电路板21的位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11投影的位置即所述第二投影位置。本发明将各第一感应片22电连接于控制电路板21的位置设置在中壳24的中心位置,各触控区域将触摸面板11均分,使得各触控区域的面积较为一致,而且各触控区域的划分更加清晰,避免误触。本发明的所述L2≤0.08×D,使得导电弹簧针222占用控制电路板21的空间更小,第一感应片22的面积更大。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L2=0.04×D。
进一步地,如图51和图37所示,所述第一感应片22有四个,分别通过所述导电弹簧针222抵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以导通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所述触摸面板11为正方形,四个所述第一感应片22对应的触控区域能够均分触摸面板11。
如图56所示,为底壳3的结构示意图,与图36-图55中所示的底壳3的不同之处在于,图56中的安装檐32两侧设置有加强筋位35,图36-图55中的加强筋位35未显示出来;所述加强筋位35用于加强安装檐32的结构强度,以防止底壳3安装到墙壁时变形过大,导致面板组件1接触墙壁,影响面板组件1的振动效果。所述底壳3采用塑料一体注塑成型,所述底壳3于所述容纳腔的边沿向四周延伸出所述安装檐32,其中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檐32分别开设有安装孔323,安装孔323通过螺钉固定安装于暗盒。
如图56和图50所示,所述安装檐32于所述安装孔323与底壳3的容纳槽31之间开设有分割槽36,所述分割槽36为长条形,用于将容纳槽31与安装孔323分割开,避免安装时安装孔323的形变影响到容纳槽31内部的结构件。所述加强筋位35的朝向内侧的一边设置有所述卡接位34,用于卡接中壳组件2。所述面板壳体13的两侧侧壁向内设置有多个面板卡扣131,安装檐32的两侧对应设置有多个面板扣合位322,所述面板组件1通过面板卡扣131卡接于底壳3的安装檐32。另外,安装檐32的四角处设置有第二安装孔39,用于通过螺钉固定安装于安装板、安装框等物体表面。
如图56、图55、图49和图53所示,所述底壳3的容纳槽31内设置有电源板37,所述电源板37用于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所述控制电路板21通过柔性连接件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板37。相比于排针排母或者其它的电性连接方式,本发明将控制电路板21通过柔性连接件(图中未示出)连接于电源板37,能够避免控制电路板21的振动传递至电源板37,导致电源板37损坏,同时也能够避免振动导致控制电路板21与电源板37之间的接触不良,还能够避免排针排母等刚性连接方式限制控制电路板21的振动,导致振动反馈传递效果差。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柔性连接件包括软排线,如图49所示,控制电路板21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排线连接器214,如图53所示,电源板37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排线连接器371,所述软排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排线连接器214,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排线连接器371。电源板37与控制电路板21之间设置有麦拉片38,作用在于电气隔离,避免电源板37上的强电对控制电路板21上的弱电造成干涉。麦拉片38于所述第二排线连接器371对应位置开设有缺口,用于软排线穿过所述缺口连接于所述第二排线连接器371。如图55所示,所述电源板37的下表面设置有电压转换模块和继电器372,其中继电器372的数量与触摸面板11上的触控区域数量相对应,用户触摸触控区域将触发对应的继电器372切换通断电,从而改变被控设备的工作状态。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低压直流电,从而为整个电路系统提供电能。所述电源板37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接线端子,分别连接于火线、零线、被控设备等。如图56所示,所述容纳槽31内设置有多个接线槽311,所述接线槽311的位置与所述接线端子相对应,接线槽311用于容纳所述接线端子。所述容纳槽31的侧壁设置有电源板卡扣312,电源板37卡接于电源板卡扣312,以将电源板37固定安装于容纳槽31。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7所示,与图36-图56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设置有接近感应模块215,所述第一感应片22于所述接近感应模块215正对位置设置有第三缺口224,所述第二感应片12于所述接近感应模块215正对位置设置有第四缺口124。所述接近感应模块215被设置为微波接近感应模块215,能够感应用户肢体靠近,由于第一感应片22和第二感应片12为导电片,所以对微波信号的发射有屏蔽作用,本发明的第一感应片22开设所述第三缺口224,第二感应片12开设所述第四缺口124,使得微波信号能够穿过第三缺口224和第四缺口124对外发出;同时,由于感应片的屏蔽作用,使得微波信号只能从第三缺口224和第四缺口124发出,让接近感应方向的指向性更好,不易被干扰。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缺口224开设在两个第一感应片22之间,使得第三缺口224造成的感应面积缺失由两个第一感应片22分担;第四缺口124开设在两个第二感应片12之间,使得第四缺口124造成的感应面积缺失由两个第二感应片12分担;从而减少第三缺口224和第四缺口124对感应面积的影响。
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58所示,各所述第二感应片12于所述触摸面板11的所述第一表面111形成触控区域,与图36-图56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触控区域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数量相等,所述触摸开关100响应于不同触控区域被触摸而发出不同的控制指令;所述触控区域的面积与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面积相对应,单个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面积随着所述触控区域数量的增多而减小,每一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外轮廓形成的形状于所述第一表面111投影而形成第三投影图形,各所述第三投影图形的面积之和大于所述第一表面111面积的70%,使得各触控区域的面积之和能够布满所述触摸面板11。本实施例的触控区域数量以及面积与第二感应片12相对应,即单键的触摸开关100,其第二感应片12的数量为一,单个第二感应片12占据触摸面板70%以上的面积;双键的触摸开关100,其第二感应片12的数量为二,两个第二感应片12占据触摸面板70%以上的面积;三键的触摸开关100,其第二感应片12的数量为三,三个第二感应片12占据触摸面板70%以上的面积;四键的触摸开关100,其第二感应片12的数量为四,四个第二感应片12占据触摸面板70%以上的面积。其中,图58只示出了双键触摸开关100实施例。相比于图36-图56所示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不再通过四个触控区域组合的方式形成单、双、三键,而是将触控区域数量与第二感应片12相对应,使得触控区域更加完整,触控区域内部不再存在分隔,触控区域内各部位的触控灵敏度更加一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缺口223和第二缺口122的数量分别与触控区域数量相等,使得第一缺口223和第二缺口122的数量更少,触控区域更加完整。
进一步地,在图58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数量相等,单个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面积随着所述触控区域数量的增多而减小。即单键的触摸开关100,其第一感应片22的数量为一;双键的触摸开关100,其第一感应片22的数量为二;三键的触摸开关100,其第一感应片22的数量为三;四键的触摸开关100,其第一感应片22的数量为四。第一感应片22的数量和面积与第二感应片12相对应,使得各触控区域的触控灵敏度更加一致。
现有的触摸开关一般为点触控,触控面积很小,触控盲区很大,其原因在于:触摸开关的导电膜设置在壳体内部,由于壳体内部空间有限,所以造成导电膜面积较小,导致触摸面板上的触控区域面积小,给用户操作带来不便。为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如图36-图58所示,提供一种触摸开关100,包括:触摸面板11;多个第二感应片12,设置于所述触摸面板11的内侧,用于感应所述触摸面板11的触摸输入;控制电路板21,耦合于所述第二感应片12,能够响应于所述触摸面板11的所述触摸输入而产生触发信号;所述第二感应片12于所述触摸面板11的投影被覆盖于所述触摸面板11,各所述第二感应片12之间具有一预设间隔123,每个所述第二感应片12均设有第二缺口122;当所述触摸输入作用于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正对位置、所述预设间隔123的正对位置或者所述第二缺口122的正对位置时,所述控制电路板21均能够响应于所述触摸输入而产生触发信号。其中,所述触摸面板11、控制电路板21、第二感应片12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本发明将第二感应片12设置于所述触摸面板11的内侧,而不是设置在壳体内部,使得第二感应片12的面积不再受壳体约束,面积得以扩大,从而使得触控区域面积大大增加,给操作带来便利。另外,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本发明通过第二感应片12来感应触控区域内的触摸输入,第二感应片12产生的触控区域面积稍大于第二感应片12面积,所以造成了相邻的触控区域之间存在重叠区域,所述预设间隔123的作用在于将两个第二感应片12分隔开,使得相邻触控区域之间的重叠区域更小,防止误触。本发明通过控制所述预设间隔123和第二缺口122的尺寸,让触控区域能够覆盖所述预设间隔123和第二缺口122,使得所述触摸输入作用于预设间隔123或者第二缺口122的正对位置也能够被第二感应片12感应到,从而实现触控区域内的任意位置均能触发触摸开关100,不会出现触控盲区。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所述第二缺口122宽度的最小值设为b,所述预设间隔123设为L3,则所述b和所述L3均小于15mm,以使所述触摸输入作用于所述预设间隔123正对位置或者所述第二缺口122正对位置时,所述第二感应片12均能够感应到所述触摸输入。其中,所述第二缺口122、预设间隔123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申请人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以成年人平均粗细的手指来触碰触摸面板11,在所述b或者所述L3小于15mm时,能够保证手指触碰第二缺口122或者预设间隔123正对位置时,可以成功触发触摸开关100,当所述b或者所述L3大于15mm时,手指触碰第二缺口122或者预设间隔123正对位置不足以保证触摸开关100被100%触发。所以,申请人将第二缺口122宽度的最小值和所述预设间隔123均设置为小于15mm,以保证触发成功率。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缺口122宽度的最小值b=9.2mm,所述预设间隔L3=3mm。
进一步地,如图37-图39所示,所述触摸面板11包括至少一个触控区域,所述控制电路板21响应于各所述触控区域的触摸输入而产生对应的触发信号;所述触摸面板11上的触控区域数量可变更,但是各触控区域共同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保持不变,以充分利用触摸面板11的表面积,所述有效触控面积被设置为所述触摸面板11上能够感应到所述触摸输入的面积。其中,所述触控区域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37-图39所示,当所述触摸面板11的触控区域数量为单个时,单个触控区域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为整个触摸面板11的面积;当所述触摸面板11的触控区域数量为两个时,这两个触控区域共同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仍然是整个触摸面板11的面积;当所述触摸面板11的触控区域数量为三时,这三个触控区域共同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仍然是整个触摸面板11的面积;当所述触摸面板11的触控区域数量为四时,这四个触控区域共同形成的有效触控面积仍然是整个触摸面板11的面积。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感应片12有四个,四个所述第二感应片12通过组合以形成一个、两个、三个或者四个所述触控区域,所述触摸开关100响应于不同触控区域被触摸而发出不同的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第二感应片12、触控区域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36和图37所示,所述触摸开关100还包括中壳24,所述中壳24的朝向所述触摸面板11的一侧铺设有多个第一感应片22,所述第一感应片22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各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感应片12相对应,所述第二感应片12与所述第一感应片22耦合,用于共同感应所述触摸面板11的触摸输入。其中,所述中壳24、第一感应片22、第二感应片12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46-图48所示,所述控制电路板21安装于所述中壳24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一侧,所述第一感应片22设置有导电弹簧针222,所述中壳24开设有弹针孔242,所述导电弹簧针222穿过所述弹针孔242抵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以导通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其中,所述导电弹簧针222、弹针孔242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37-图39、图43-图45所示,所述控制电路板21朝向所述第二感应片12设置有发光单元212,所述第二缺口122的位置与所述发光单元212相对应;所述触摸面板11于所述第二缺口122对应位置设置有透光部112,所述第一感应片22于所述第二缺口122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缺口223,所述发光单元212发出的光穿过所述第一缺口223和所述第二缺口122后由所述透光部112对外发散。其中,所述发光单元212、第二缺口122、透光部112、第一缺口223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44和图45所示,所述第一感应片22与所述第二感应片12之间设置有绝缘件23,所述第一感应片22被夹持于所述中壳24与所述绝缘件23之间。其中,所述绝缘件23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37-图39、图43-图45所示,所述中壳24于所述发光单元212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一透光孔243,所述绝缘件23构造为绝缘片,盖设于所述第一透光孔243,所述绝缘件23具有匀光作用,所述发光单元212发出的光经过所述绝缘件23匀光后照射至所述触摸面板11。其中,所述绝缘件23、第一透光孔243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37和图43所示,所述面板壳体13于所述第二缺口122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二透光孔134,所述第二透光孔134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透光孔243的数量相对应,所述绝缘件23透出的光穿过所述第一缺口223、所述第二透光孔134和所述第二缺口122后由所述透光部112对外发散。
此外,现有的带振动反馈的触摸开关,由于振动单元与底壳之间刚性连接,而底壳固定连接于墙壁,导致振动单元被墙壁束缚,产生的振动被墙壁削弱,导致传递到面板的振动手感较差。为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如图36-图58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摸开关,包括:底壳3,用于固定安装于墙壁;面板组件1,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底壳3,且所述面板组件1与所述底壳3非电性连接,以使得所述面板组件1从所述底壳3拆下后,人不会触碰到底壳3的带电部位;中壳组件2,设置有振动单元25,所述中壳组件2抵接于所述面板组件1,用于将所述振动单元25产生的振动传递至所述面板组件1,使得所述面板组件1振动;所述底壳3设置有弹性支撑结构33,所述底壳3通过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3弹性地支撑所述中壳组件2,使得所述中壳组件2与所述面板组件1处于抵接状态。其中,所述底壳3、面板组件1、中壳组件2、振动单元25和弹性支撑件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3的作用在于:1、提供给中壳组件2支撑力,使得中壳组件2与面板组件1保持抵接状态,有利于振动传递至触摸面板11;2、使得中壳组件2与面板组件1之间的抵接力更大,以增强振动传递至触摸面板11的效率;3、柔性地支撑中壳组件2,以减少振动传递至底壳3,从而减少振动衰减,具体的,由于底壳3固定连接于墙壁,若将中壳组件2刚性的连接于底壳3,底壳3会限制中壳组件2的振动,导致触摸面板11的振动强度减弱,为此,本发明创造性地将中壳组件2与底壳3弹性地连接,不仅减少了振动衰减,而且增强了振动传递至触摸面板11的效率,使得手指感受到的振动反馈更加清晰。另外,所述中壳组件2被弹性支撑结构33可以避免底壳3的安装变形造成控制电路板21变形,从而保护控制电路板21上的电子元件。
进一步地,如图53、图54所示,当所述面板组件1安装于所述底壳3时,所述面板组件1通过所述中壳组件2抵压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3,使得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3处于压缩状态,从而提高中壳组件2与面板组件1之间的抵接力,让振动传递效率更高,振动反馈更加清晰。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3构造为弹性臂331、弹片、弹簧、泡棉、橡胶、硅胶中之一或者多种的组合。进一步地,如图53所示,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3构造为由所述底壳3延伸出的弹性臂331,当所述面板组件1安装于所述底壳3时,所述弹性臂331的自由端抵接于所述中壳组件2,为所述中壳组件2提供支撑力。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臂331朝向所述中壳组件2翘起,且所述弹性臂331的自由端设置有抵接凸起332,所述弹性臂331通过所述抵接凸起332抵接于所述中壳组件2。其中,所述弹性支撑件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52和图53所示,所述中壳组件2设置有多个卡接结构244,所述底壳3于所述卡接结构244对应位置设置有卡接位34,所述卡接结构244卡接于所述卡接位34;所述卡接位34在第一方向上具有一活动空间,以使得所述卡接结构244能够在所述活动空间内活动,所述第一方向被设置为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3的压缩方向。其中,所述卡接结构244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48-图50所示,所述中壳组件2包括中壳24和控制电路板21,所述振动单元25和所述控制电路板21设置于所述中壳24,所述振动单元25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所述中壳24朝向所述控制电路板21设置有第一限位腔245,所述振动单元25被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腔245与所述控制电路板21之间。进一步地,所述振动单元25与所述控制电路板21之间设置有柔性缓冲件251,当振动单元25被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腔245时,所述柔性缓冲件251被所述控制电路板21抵压而处于压缩状态。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21朝向所述振动单元25设置有导电弹性件2177,所述振动单元25抵接于所述导电弹性件2177,以实现与所述控制电路板21电连接。其中,所述中壳24、控制电路板21、振动单元25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41、图42和图50所示,所述底壳3包括一容纳槽31,所述容纳槽31朝向所述中壳24开设有开口,所述中壳24盖设于所述开口,所述控制电路板21被容纳于所述容纳槽31。进一步地,如图47和图53所示,所述容纳槽31内设置有电源板37,用于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所述控制电路板21通过软排线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板37。其中,所述容纳槽31、软排线、电源板37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44和图53所示,所述中壳组件2朝向所述面板组件1设置有第一平台231,所述第一平台231抵接并贴合于所述面板组件1,用于将振动传递至所述面板组件1。其中,所述第一平台231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36和图37所示,所述中壳组件2包括中壳24、第一感应片22和控制电路板21,所述第一感应片22铺设于所述中壳24的朝向所述面板组件1的一侧,所述控制电路板21固定连接于所述中壳24,所述第一感应片22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所述面板组件1包括第二感应片12,所述第二感应片12与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感应片12耦合于所述第一感应片22,用于共同感应所述面板组件1的触摸输入。进一步地,所述中壳组件2还包括绝缘件23,所述绝缘件23盖设于所述中壳24,所述第一感应片22被夹持于所述中壳24与所述绝缘件23之间,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两面均具有粘性,用于将所述绝缘件23、所述第一感应片22和所述中壳24粘接;所述绝缘件23的朝向所述面板组件1的一面形成所述第一平台231,所述中壳组件2通过所述绝缘件23抵接于所述面板组件1,以使得所述中壳组件2与所述面板组件1非导电地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面板组件1包括触摸面板11和面板壳体13,所述面板壳体13固定连接于所述触摸面板11的朝向所述中壳组件2的一侧,用于卡接于所述底壳3,所述第一平台231抵接并贴合于所述面板壳体13;所述第二感应片12铺设于所述触摸面板11与所述面板壳体13之间,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两面均具有粘性,能够将所述触摸面板11、所述第二感应片12和所述面板壳体13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进一步地,如图43和图44所示,所述面板壳体13构造为盖形结构,面板壳体13的侧壁设置有多个面板卡扣131,所述底壳3于所述面板卡扣131对应位置设置有面板扣合位322,所述面板卡扣131卡接于所述面板扣合位322,以实现所述面板组件1与所述底壳3可拆卸地连接;所述面板壳体13的侧壁设置有撬口132,用于将所述面板壳体13从所述底壳3上撬开,其中,靠近所述撬口132的面板卡扣131的扣合量小于远离所述撬口132的面板卡扣131的扣合量。其中,所述面板组件1、中壳组件2和底壳3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传统的带有振动反馈的触摸开关,都是将振动部位设置在面板的中心位置,使得各触控区域的振动手感较为一致,但因此也造成了用户无法通过振动手感来快速区分各触控区域。为此,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如图36-图58所示,提供一种带振动反馈的触摸开关100,包括面板组件1和中壳组件2,所述中壳组件2设置有振动单元25,所述中壳组件2抵接于所述面板组件1,用于将所述振动单元25产生的振动传递至所述面板组件1,使得所述面板组件1振动;其中,所述面板组件1包括触摸面板11,用于接收触摸输入,所述振动单元25响应于所述触摸面板11的触摸输入而振动;所述触摸面板11的用于接收触摸输入的一面设为第一表面111,如图51所示,为所述触摸面板11正对的视图,其中第一感应片22、振动单元25以及导电弹簧针222均用虚线表示,所述振动单元25的振动部位253的中心于所述第一表面111的投影位置设为第一投影位置,在所述第一表面111上,所述第一投影位置与所述第一表面111中心位置的距离设为L1,所述第一表面111的宽度设为D,则所述L1满足关系:0.1×D≤L1≤0.22×D。其中,所述面板组件1、中壳组件2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提供的触摸开关100,其振动部位253设置于偏离中心的位置,所述L1满足关系:
L1≥0.1×D,使得各触控区域的振动手感存在差异,靠近振动部位253的触控区域振动手感更强,远离振动部位253的触控区域振动手感更弱,用户通过振动反馈的强弱可以快速区分触发的触控区域为哪个触控区域。另外,由于本发明提供的触摸开关100具有大面积触摸功能,所以其第一感应片22的面积较大,为保证各触控区域的面积较为一致,需将各第一感应片22均匀地围绕中壳24中心布置,所以第一感应片22与控制电路板21电连接的部位设于中壳24的中心位置,各触控区域将触摸面板11均分,以保证各触控区域的面积较为一致,且各触控区域的划分更加清晰,避免误触。为此,本发明将振动单元25的振动部位253设置于中壳24的偏离中心的位置,让所述L1≥0.1×D,使得中壳24中心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容纳导电弹簧针222;同时,控制所述L1≤0.22×D,以避免振动部位253偏离中心太远导致各触控区域的振动手感差异过大。
进一步地,所述L1满足关系:0.12×D≤L1≤0.18×D。
进一步地,如图51所示,所述中壳组件2包括:多个第一感应片22,用于感应所述触摸面板11的触摸输入;控制电路板21,电连接于所述振动单元25和各所述第一感应片22;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板21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位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11投影的位置设为第二投影位置;在所述第一表面111上,所述第二投影位置与所述第一表面111中心位置的距离设为L2,则所述L2满足关系:L2≤0.08×D。其中,所述触摸面板11、第一感应片22、振动单元25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46-图48所示,所述中壳组件2还包括中壳24,所述振动单元25设置于所述中壳24,各所述第一感应片22铺设于所述中壳24,所述控制电路板21安装于所述中壳24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一侧,各所述第一感应片22分别设置有导电弹簧针222,各所述导电弹簧针222均位于所述中壳24的中间区域,所述中壳24开设有弹针孔242,所述导电弹簧针222穿过所述弹针孔242抵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以使所述第一感应片22导通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片22有四个,分别通过所述导电弹簧针222抵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以导通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其中,所述中壳24、振动单元25、第一感应片22、导电弹簧针222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44和图53所示,所述中壳组件2朝向所述面板组件1设置有第一平台231,所述第一平台231抵接并贴合于所述面板组件1,用于将振动传递至所述面板组件1。进一步地,如图36和图37所示,所述中壳组件2还包括中壳24和绝缘件23,所述振动单元25设置于所述中壳24,所述第一感应片22被夹持于所述中壳24与所述绝缘件23之间;所述第一感应片22的两面均具有粘性,用于将所述绝缘件23、所述第一感应片22和所述中壳24粘接;所述绝缘件23的朝向所述面板组件1的一面形成所述第一平台231,所述中壳组件2通过所述绝缘件23抵接于所述面板组件1,用于将所述振动单元25的振动传递至所述面板组件1。其中,所述第一平台231、绝缘件23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图36和图37所示,所述面板组件1还包括:面板壳体13,固定连接于所述触摸面板11的朝向所述中壳组件2的一侧,所述面板组件1抵接于所述面板壳体13;至少一第二感应片12,铺设于所述触摸面板11与所述面板壳体13之间,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两面均具有粘性,能够将所述触摸面板11、所述第二感应片12和所述面板壳体13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感应片12的数量以及位置与所述第一感应片22相对应,所述第二感应片12耦合于所述第一感应片22,使得所述第一感应片22和所述第二感应片12能共同感应所述触摸面板11的触摸输入。其中,所述面板组件1、第二感应片12、第一感应片22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48-图50所示,所述中壳组件2包括中壳24和控制电路板21,所述振动单元25和所述控制电路板21设置于所述中壳24,所述振动单元25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21;所述中壳24朝向所述控制电路板21设置有第一限位腔245,所述振动单元25被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腔245与所述控制电路板21之间。进一步地,所述振动单元25与所述控制电路板21之间设置有柔性缓冲件251,当振动单元25被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腔245时,所述柔性缓冲件251被所述控制电路板21抵压而处于压缩状态。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21朝向所述振动单元25设置有导电弹性件2177,所述振动单元25抵接于所述导电弹性件2177,以实现与所述控制电路板21电连接。其中,所述中壳24、振动单元25、控制电路板21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41、图42和图50所示,还包括底壳3,用于固定安装于墙壁;所述面板组件1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底壳3;所述底壳3包括一容纳槽31,所述容纳槽31朝向所述中壳24开设有开口,所述中壳24盖设于所述开口,所述控制电路板21被容纳于所述容纳槽31。其中,所述底壳3、面板组件1、控制电路板21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过程”、“一种举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对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之间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即,在后(记载于文本的先后顺序)实施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应该包括记载于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和记载于该实施例之前的所有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

Claims (14)

1.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包括:
底壳,用于固定安装于墙壁;
面板组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底壳,且所述面板组件与所述底壳非电性连接,以使得所述面板组件从所述底壳拆下后,人不会触碰到底壳的带电部位;
中壳组件,设置有振动单元,所述中壳组件抵接于所述面板组件,用于将所述振动单元产生的振动传递至所述面板组件,使得所述面板组件振动;
所述底壳设置有弹性支撑结构,所述底壳通过所述弹性支撑结构弹性地支撑所述中壳组件,使得所述中壳组件与所述面板组件处于抵接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开关,其中,当所述面板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壳时,所述面板组件通过所述中壳组件抵压所述弹性支撑结构,使得所述弹性支撑结构处于压缩状态;
所述弹性支撑结构构造为由所述底壳延伸出的弹性臂,当所述面板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壳时,所述弹性臂的自由端抵接于所述中壳组件,为所述中壳组件提供支撑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摸开关,其中,所述弹性臂朝向所述中壳组件翘起,且所述弹性臂的自由端设置有抵接凸起,所述弹性臂通过所述抵接凸起抵接于所述中壳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开关,其中,所述中壳组件设置有多个卡接结构,所述底壳于所述卡接结构对应位置设置有卡接位,所述卡接结构卡接于所述卡接位;所述卡接位在第一方向上具有一活动空间,以使得所述卡接结构能够在所述活动空间内活动,所述第一方向被设置为所述弹性支撑结构的压缩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开关,其中,所述中壳组件包括中壳和控制电路板,所述振动单元和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于所述中壳,所述振动单元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摸开关,其中,所述中壳朝向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有第一限位腔,所述振动单元被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腔与所述控制电路板之间;
所述振动单元与所述控制电路板之间设置有柔性缓冲件,当振动单元被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腔时,所述柔性缓冲件被所述控制电路板抵压而处于压缩状态;
所述控制电路板朝向所述振动单元设置有导电弹性件,所述振动单元抵接于所述导电弹性件,以实现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摸开关,其中,所述底壳包括一容纳槽,所述容纳槽朝向所述中壳开设有开口,所述中壳盖设于所述开口,所述控制电路板被容纳于所述容纳槽;
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电源板,用于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所述控制电路板通过柔性连接件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开关,其中,所述中壳组件朝向所述面板组件设置有第一平台,所述第一平台抵接并贴合于所述面板组件,用于将振动传递至所述面板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摸开关,其中,所述中壳组件包括中壳、第一感应片和控制电路板,所述第一感应片铺设于所述中壳的朝向所述面板组件的一侧,所述控制电路板固定连接于所述中壳,所述第一感应片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面板组件包括第二感应片,所述第二感应片与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感应片耦合于所述第一感应片,用于共同感应所述面板组件的触摸输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摸开关,其中,所述中壳组件还包括绝缘件,所述绝缘件盖设于所述中壳,所述第一感应片被夹持于所述中壳与所述绝缘件之间,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两面均具有粘性,用于将所述绝缘件、所述第一感应片和所述中壳粘接;
所述绝缘件的朝向所述面板组件的一面形成所述第一平台,所述中壳组件通过所述绝缘件抵接于所述面板组件,以使得所述中壳组件与所述面板组件非导电地连接;
所述面板组件包括触摸面板和面板壳体,所述面板壳体固定连接于所述触摸面板的朝向所述中壳组件的一侧,用于卡接于所述底壳,所述第一平台抵接并贴合于所述面板壳体;
所述第二感应片铺设于所述触摸面板与所述面板壳体之间,所述第二感应片的两面均具有粘性,能够将所述触摸面板、所述第二感应片和所述面板壳体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开关,其中,所述面板组件包括面板壳体,所述面板壳体构造为盖形结构,面板壳体的侧壁设置有多个面板卡扣,所述底壳于所述面板卡扣对应位置设置有面板扣合位,所述面板卡扣卡接于所述面板扣合位,以实现所述面板组件与所述底壳可拆卸地连接;
所述面板壳体的侧壁设置有撬口,用于将所述面板壳体从所述底壳上撬开,其中,靠近所述撬口的面板卡扣的扣合量小于远离所述撬口的面板卡扣的扣合量。
12.一种触摸开关,其中,包括:
面板组件;
中壳组件,设置有振动单元,所述中壳组件抵接于所述面板组件,用于将所述振动单元产生的振动传递至所述面板组件,使得所述面板组件振动;
其中,所述面板组件包括触摸面板,用于接收触摸输入,所述振动单元响应于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摸输入而振动;所述触摸面板的用于接收触摸输入的一面设为第一表面,所述振动单元的振动部位的中心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位置设为第一投影位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投影位置与所述第一表面中心位置的距离设为L1,所述第一表面的宽度设为D,则所述L1满足关系:0.1×D≤L1≤0.22×D。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摸开关,其中,所述中壳组件包括:
多个第一感应片,用于感应所述触摸面板的触摸输入;
控制电路板,电连接于所述振动单元和各所述第一感应片;
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位置于所述第一表面投影的位置设为第二投影位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投影位置与所述第一表面中心位置的距离设为L2,则所述L2满足关系:L2≤0.08×D。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摸开关,其中,所述中壳组件还包括中壳,所述振动单元设置于所述中壳,各所述第一感应片铺设于所述中壳,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于所述中壳的远离所述第一感应片的一侧,所述第一感应片有四个,各所述第一感应片分别设置有导电弹簧针,各所述导电弹簧针均位于所述中壳的中间区域,所述中壳开设有弹针孔,所述导电弹簧针穿过所述弹针孔抵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以使所述第一感应片导通于所述控制电路板。
CN202311241118.9A 2023-09-23 2023-09-23 一种触摸开关 Pending CN1177491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41118.9A CN117749153A (zh) 2023-09-23 2023-09-23 一种触摸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41118.9A CN117749153A (zh) 2023-09-23 2023-09-23 一种触摸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49153A true CN117749153A (zh) 2024-03-22

Family

ID=90258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41118.9A Pending CN117749153A (zh) 2023-09-23 2023-09-23 一种触摸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4915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35531B (zh) 具有独立电源的无线灯具驱动装置及其灯具系统
KR101976596B1 (ko) 매립형 IoT 조명 스위치 장치
US20200136362A1 (en) Modular electrical control system
CN117749153A (zh) 一种触摸开关
CN117749154A (zh) 一种触摸开关
CN117997329A (zh) 触摸开关及其控制方法
CN216052695U (zh) 智能灯镜控制电路板及智能灯镜
CN210607170U (zh) 一种调光面板
CN220858088U (zh) 一种触摸开关
CN220858090U (zh) 一种触摸开关
CN107367970B (zh) 一种控制面板、控制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KR200391718Y1 (ko) 댁내 조명 일괄 소등 스위치 구조
CN104317200A (zh) 一种自动化智能家居系统
CN110764426B (zh) 开关及开关系统
CN211860591U (zh) 一种基于投影仪的照明灯控制电路
CN218473138U (zh) 智能开关
AU2019100698A4 (en) Method of fitting a Wi-Fi dimming module on a switch panel
CN112020196B (zh) 隐藏式信号接收装置和无线控制灯具及灯具安装实施方法
CN217587904U (zh) 一种基于蓝牙Mesh的智能家居用开关
CN210772669U (zh) 一种带wifi功能的小型移动空调的控制电路及小型移动空调
CN220914061U (zh) 一种带振动反馈的墙壁开关
CN202904338U (zh) 一种家用电器控制器
CN202956640U (zh) 可远程控制触摸式电源开关
CN214249279U (zh) 一种缝纫机智能触摸衣车灯
CN211509360U (zh) 一种自由拔插式智能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