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28944U -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28944U
CN220828944U CN202322451683.XU CN202322451683U CN220828944U CN 220828944 U CN220828944 U CN 220828944U CN 202322451683 U CN202322451683 U CN 202322451683U CN 220828944 U CN220828944 U CN 2208289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guide
guide plate
auxiliary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5168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鹏
张晨
吴自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5168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289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289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289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风组件及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该导风组件,包括主导风板和副导风板,副导风板和主导风板两者沿宽度方向相向的一侧转动连接,且副导风板具有相对主导风板展开的展开位和相对主导风板折叠的折叠位;副导风板位于展开位时的导风面为第一副导风面,副导风板沿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边缘设有聚风沿,且聚风沿于副导风板的第一副导风面一侧延伸。该空调器包括壳体、驱动组件和上述导风组件,壳体设有出风口,导风组件的主导风板沿宽度方向背离副导风板的一侧转动连接于出风口的下边缘。该导风组件能够调节送风方向、送风距离并确保长距离送风时向前的送风量,调节能力较高,能够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Description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广泛用于室内环境的温度调节。现有空调器一般在出风口处设有导风板,然而现有导风板一般仅具有改变送风方向的功能,而无法调节送风距离并确保长距离送风时向前方的送风量,调节能力较差,无法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导风组件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部分导风板无法调节周向送风范围及送风距离,调节能力较差,无法满足用户多种需求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风组件,包括主导风板和副导风板,所述副导风板和所述主导风板两者沿宽度方向相向的一侧转动连接,且所述副导风板具有相对所述主导风板展开的展开位和相对所述主导风板折叠的折叠位;
所述副导风板位于所述展开位时的导风面为第一副导风面,所述副导风板沿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边缘设有聚风沿,且所述聚风沿于所述副导风板的第一副导风面一侧延伸。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风组件应用于空调器中,空调器处于待机或关机状态时,驱动组件可以驱动副导风板相对主导风板转动至折叠位,此时副导风板叠摞于主导风板的一侧,同时,驱动组件还驱动主导风板相对出风口转动至封堵出风口的位置,以减少外界灰尘等经出风口进入风道内对其内风道组件造成污染甚至堵塞情况的发生;需要使用空调器时,可以调节驱动组件驱动主导风板相对出风口转动至所需角度,同时副导风板可以位于折叠位或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相对主导风板转动预设角度以到达展开位,则主导风板和副导风板能够在其转动范围内组合形成多种导风路径,且副导风板位于展开位时,聚风沿对流至副导风板的气流进行聚风导流,以确保经副导风板前端长距离送出的风量并通过聚风进一步延长气流向前吹出的距离,从而根据用户需要对出风口送风的送风方向及送风距离进行调节,相应提高导风组件的调节能力以及空调器的功能性,进而满足用户对送风的多种需求,提高用户使用感受。
可选地,所述副导风板沿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均设有所述聚风沿。
可选地,所述主导风板的导风面为主导风面,所述副导风板位于所述折叠位时,所述第一副导风面与所述主导风面相向设置,所述主导风板完全覆盖所述副导风板所在区域,且所述主导风面设有用于避让所述聚风沿的避让槽。
可选地,所述主导风面沿长度方向依次包括第一限位区、第二限位区和第三限位区,所述第一限位区和所述第三限位区均相对所述第二限位区凹陷形成所述避让槽;所述副导风板沿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均设有所述聚风沿,两个所述聚风沿与两个所述避让槽一一对应。
可选地,所述聚风沿朝向所述第一副导风面的一侧壁面为聚风面,沿背离所述副导风板的延伸方向,所述聚风面呈内凹的圆弧面,且所述聚风面与所述第一副导风面圆滑过渡连接。
可选地,所述聚风沿与所述副导风板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副导风板设有多个分散排布的导风孔。
可选地,所述主导风板内中空设置形成中空腔。
可选地,所述中空腔内填充有吸水体。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驱动组件和上述导风组件,所述壳体设有出风口,所述导风组件的主导风板沿宽度方向背离副导风板的一侧转动连接于所述出风口的下边缘;所述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导风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导风组件相对所述出风口转动以及驱动所述副导风板相对所述主导风板转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采用上述导风组件,包含该导风组件的所有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中导风组件为折叠状态时的轴测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中导风组件为折叠状态时的局部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风组件为折叠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中导风组件为展开状态时的轴测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中导风组件为展开状态时的局部右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中拆除副导风板后的轴测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风组件中副导风板的轴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11-出风口;100-主导风板;110-主导风面;120-避让槽;131-第一限位区;132-第二限位区;133-第三限位区;140-中空腔;200-副导风板;210-第一副导风面;220-第二副导风面;230-聚风沿;231-聚风面;240-导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导风组件,如图1和图5所示,包括主导风板100和副导风板200,副导风板200和主导风板100两者沿宽度方向相向的一侧转动连接,且副导风板200具有相对主导风板100展开的展开位和相对主导风板100折叠的折叠位;副导风板200位于展开位时的导风面为第一副导风面210,副导风板200沿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边缘设有聚风沿230,且聚风沿230于副导风板200的第一副导风面210一侧延伸。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如图1和图5所示,包括壳体10、驱动组件和上述导风组件,壳体10设有出风口11,导风组件的主导风板100沿宽度方向背离副导风板200的一侧转动连接于出风口11的下边缘;驱动组件连接于导风组件,用于驱动导风组件相对出风口11转动以及驱动副导风板200相对主导风板100转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导风组件及空调器中,其中,导风组件包括用于配合形成不同导风模式的主导风板100和副导风板200,且副导风板200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设有能够对气流进行聚拢的聚风沿230;其中,空调器包括用于形成风道的壳体10、上述用于对风道出风进行导流的导风组件和用于驱动导风组件转动至不同导风方位的驱动组件。
空调器处于待机或关机状态时,驱动组件可以驱动副导风板200相对主导风板100转动至折叠位,此时副导风板200叠摞于主导风板100的一侧,同时,驱动组件还驱动主导风板100相对出风口11转动至封堵出风口11的位置,以减少外界灰尘等经出风口11进入风道内对其内风道组件造成污染甚至堵塞情况的发生;需要使用空调器时,可以调节驱动组件驱动主导风板100相对出风口11转动至所需角度,同时副导风板200可以位于折叠位或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相对主导风板100转动预设角度以到达展开位,则主导风板100和副导风板200能够在其转动范围内组合形成多种导风路径,且副导风板200位于展开位时,聚风沿230对流至副导风板200的气流进行聚风导流,以确保经副导风板200前端长距离送出的风量并通过聚风进一步延长气流向前吹出的距离,从而根据用户需要对出风口11送风的送风方向及送风距离进行调节,相应提高导风组件的调节能力以及空调器的功能性,进而满足用户对送风的多种需求,提高用户使用感受。
具体地,空调器运行时的送风模式可以包括折叠位送风模式和展开位送风模式,其中,折叠位送风模式下,如图1-图4所示,驱动组件驱动副导风板200相对主导风板100转动至折叠位,即副导风板200与主导风板100的夹角近似呈0°,此时主导风板100起主要导风作用,主导风板100相对出风口11的转动角度决定送风方向、主导风板100的宽度决定送风距离,从而实现短距离及相应方向的送风。
其中,展开位送风模式下,如图5和图6所示,驱动组件驱动主导风板100相对主风口转动至所需角度,同时驱动副导风板200相对主导风板100转动预设角度以到达展开位,具体地,预设角度的范围可以近似为(90°,135°),此时副导风板200呈上导折角状,且副导风板200于主导风板100的前端作为挡板,以有效减少气流向前直吹;或预设角度的范围可以为(135°,180°),此时副导风板200与主导风板100呈角度较大的上导折角状,以有效延长送风距离且使气流向上吹出;或预设角度可以近似为180°,此时副导风板200与主导风板100呈直线延伸状以使送风距离达到最大;或预设角度可以为(180°,270°),此时副导风板200与主导风板100呈下导折角状,通过导流气流向下吹出以达到快速温调效果,则主导风板100和副导风板200共同决定了送风方向和送风距离,且该导风路径的导风距离要大于折叠位时的导风路径,副导风板200与主导风板100的预设角度为上述四个角度范围时,出风口11吹出气流中的大部分经主导风板100的导风面流至副导风板200的第一副导风面210,且该部分气流在聚风沿230的聚拢作用下沿第一副导风面210的宽度方向向前吹出;少部分气流经主导风板100长度方向的两侧向外吹出,则主导风板100和副导风板200共同决定了送风方向和送风距离,从而提高导风组件对出风的导流范围,且副导风板200的设置能够有效延长送风距离,聚风沿230的设置能够确保经副导风板200前端长距离送出的风量并通过聚风进一步延长气流向前吹出的距离,从而实现长距离及相应方向的送风。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副导风板200沿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均设有聚风沿230。如图5和图6所示,展开位送风模式下,两个聚风沿230能够于两侧对流至第一副导风面210的气流进行聚风,以使流至第一副导风面210的气流能够在两侧聚风沿230的约束下向前吹出,从而进一步增大向前的送风量及送风距离,减少仅一侧设置聚风沿230存在部分气流从另一侧吹出对前方送风量及送风距离造成的影响。
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副导风板200位于折叠位时,第一副导风面210与主导风板100的导风面相向设置,主导风板100完全覆盖副导风板200所在区域,且主导风面110设有用于避让聚风沿230的避让槽120。主导风板100朝向出风口11的一侧为其导风面,定义主导风板100的导风面为主导风面110,折叠位下,副导风板200叠摞于主导风板100朝向出风口11的一侧,其聚风沿230插入避让槽120内,则空调器待机或关机状态下,驱动组件驱动主导风板100转动至封堵出风口11的位置,此时副导风板200遮挡于主导风板100的内侧,用户从外部仅能够看到主导风板100的外壁面,从而提高空调器待机或关机状态下的整体外观整齐性。其中,定义副导风板200与第一副导风面210相对的一侧为第二副导风面220,折叠位送风模式下,副导风板200与主导风板100呈折叠状态,第二副导风面220和主导风面110不受副导风板200遮挡的区域共同作为导风组件的实际导风面对出风进行导流;展开位送风模式下,副导风板200与主导风板100呈展开状态,主导风面110和第一副导风面210共同作为导风组件的实际导风面对出风进行导流,且聚风沿230对流至第一副导风面210的气流进行聚风。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折叠位下,第一副导风面210与主导风面110也可以背离设置,即副导风板200叠摞于主导风板100背离出风口11的一侧,相应地,空调器待机或关机状态下,主导风板100封堵出风口11,此时副导风板200位于主导风板100的外侧,用户可以从外部看到副导风板200。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主导风面110沿长度方向依次包括第一限位区131、第二限位区132和第三限位区133,第一限位区131和第三限位区133均相对第二限位区132凹陷形成避让槽120;如图1所示,副导风板200沿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均设有聚风沿230,两个聚风沿230与两个避让槽120一一对应。相较于主导风面110的非边缘区域设置限位槽对主导风面110的平整性影响较大,展开位送风模式,气流流经主导风面110的过程中容易在避让槽120处产生涡流,不仅影响气流流动稳定性还可能产生噪声污染;本实施例中,于主导风面110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区域凹陷形成台阶状的避让槽120,避让槽120位于主导风面110的边缘区域,对主导风面110的平整性影响较小,从而提高气流流经主导风面110过程的稳定性并降低产生的噪声污染。此外,相较避让槽120位于主导风面110的非边缘区域,折叠位送风模式下,聚风沿230插接于避让槽120内与避让槽120周向的所有区域均形成配合缝隙,冷风流经时容易在避让槽120内存积冷凝水;而本实施例中,两个聚风沿230包覆在第二限位区132的两侧,聚风沿230仅与第二限位区132长度方向的两侧侧壁之间形成配合缝隙,配合缝隙的长度较小且呈开放状,折叠位送风模式下,冷风在该配合缝隙处形成的冷凝水较少且不会存积。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8所示,聚风沿230朝向第一副导风面210的一侧壁面为聚风面231,沿背离副导风板200的延伸方向,聚风面231呈内凹的圆弧面,且聚风面231与第一副导风面210圆滑过渡连接。聚风沿230与副导风板200圆滑过渡连接,两者用于导风一侧的连接处呈平滑过渡,在实现对流经气流聚风的基础上,减少第一副导风面210与聚风面231呈尖锐折角状,气流流经折角时容易产生涡流影响气流流动稳定性及产生噪声污染情况的发生,相应进一步提高副导风板200对气流的导流稳定性及静音性。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聚风沿230与副导风板200一体成型,以提高两者的连接牢固度以及加工便捷度;同时,聚风沿230与副导风板200呈圆滑外扩状连接,一体成型时能够便于两者拐角处的脱模,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加工便捷度及成型良率。具体地,聚风沿230与副导风板200的夹角范围可以为100°-120°。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聚风沿230也可以为直板状,聚风沿230与副导风板200之间也可以呈50°-140°角度,进一步地,两者为垂直设置。
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8所示,副导风板200设有多个分散排布的导风孔240。展开位送风模式下,副导风板200相对主导风板100转动预设角度范围为(0°,180°),副导风板200与主导风板100呈上导折角状,进一步地,主导风板100和副导风板200共同封堵出风口11,出风口11吹出的气流中的小部分经长度方向的两侧流出,大部分经副导风板200的导风孔240流出,导风孔240能够对流经的气流起到降速作用,从而降低空调器向前吹出气流的流速,相应无需额外设置挡板即可减少出风对用户的直吹,进而进一步增大导风组件的导流模式,相应进一步满足用户的各种场景需求。具体地,副导风板200上导风孔240的孔隙率可以为20%-40%,具体可以近似为33%。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主导风板100内中空设置形成中空腔140。空调器制冷运行时,主导风板100与主导风面110相对的外壁面处于热空气环境,冷风于主导风板100朝向出风口11一侧的主导风面110流过,中空腔140隔挡于与冷风直接接触的主导风面110以及与热空气直接接触的外壁面之间,从而减少主导风面110向外壁面的冷量传递,相应减少外壁面与室内环境的温度差,进而减少主导风板100整体温度与冷风温度相近、与室内环境温度差距较大,热空气与其外壁面接触容易产生冷凝水情况的发生,相应进一步提高空调器的功能性及使用舒适度。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中空腔140内填充有吸水体。当部分冷风经缝隙进入中空腔140内形成冷凝水时,吸水体可以吸收中空腔140内形成的冷凝水,以减少冷凝水外滴对室内腔壁或地板造成的浸泡损坏,从而进一步提高空调器的功能性及使用舒适度;当空调器处于待机或关机状态时,吸水体内吸收的水分能够自然挥发,吸水体自然晾干以备下次循环使用。具体地,吸水体可以选用海绵。
具体地,驱动组件可以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其中,第一驱动件安装于壳体10,且其驱动端连接于主导风板100,用于驱动主导风板100绕出风口11的下边缘转动;副导风板200铰接于主导风板100,第二驱动件安装于主导风板100,且其驱动端连接于副导风板200,用于驱动副导风板200绕铰接处转动,从而实现驱动组件对主导风板100和副导风板200的转动驱动。具体地,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均可以选用驱动马达。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导风板(100)和副导风板(200),所述副导风板(200)和所述主导风板(100)两者沿宽度方向相向的一侧转动连接,且所述副导风板(200)具有相对所述主导风板(100)展开的展开位和相对所述主导风板(100)折叠的折叠位;
所述副导风板(200)位于所述展开位时的导风面为第一副导风面(210),所述副导风板(200)沿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边缘设有聚风沿(230),且所述聚风沿(230)于所述副导风板(200)的第一副导风面(210)一侧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导风板(200)沿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均设有所述聚风沿(2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风板(100)的导风面为主导风面(110),所述副导风板(200)位于所述折叠位时,所述第一副导风面(210)与所述主导风面(110)相向设置,所述主导风板(100)完全覆盖所述副导风板(200)所在区域,且所述主导风面(110)设有用于避让所述聚风沿(230)的避让槽(1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风面(110)沿长度方向依次包括第一限位区(131)、第二限位区(132)和第三限位区(133),所述第一限位区(131)和所述第三限位区(133)均相对所述第二限位区(132)凹陷形成所述避让槽(120);所述副导风板(200)沿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均设有所述聚风沿(230),两个所述聚风沿(230)与两个所述避让槽(120)一一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风沿(230)朝向所述第一副导风面(210)的一侧壁面为聚风面(231),沿背离所述副导风板(200)的延伸方向,所述聚风面(231)呈内凹的圆弧面,且所述聚风面(231)与所述第一副导风面(210)圆滑过渡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风沿(230)与所述副导风板(200)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导风板(200)设有多个分散排布的导风孔(240)。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风板(100)内中空设置形成中空腔(14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腔(140)内填充有吸水体。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驱动组件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导风组件,所述壳体(10)设有出风口(11),所述导风组件的主导风板(100)沿宽度方向背离副导风板(200)的一侧转动连接于所述出风口(11)的下边缘;所述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导风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导风组件相对所述出风口(11)转动以及驱动所述副导风板(200)相对所述主导风板(100)转动。
CN202322451683.XU 2023-09-11 2023-09-11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Active CN2208289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51683.XU CN220828944U (zh) 2023-09-11 2023-09-11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51683.XU CN220828944U (zh) 2023-09-11 2023-09-11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28944U true CN220828944U (zh) 2024-04-23

Family

ID=90722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51683.XU Active CN220828944U (zh) 2023-09-11 2023-09-11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289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131991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2178776A (zh) 一种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111156608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板
CN111780242A (zh) 一种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21277764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0828944U (zh)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20852530U (zh)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WO2021093728A1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US20230417448A1 (en) Air outlet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211575289U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575270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1780244A (zh) 一种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111140923A (zh) 空调器
WO2022151803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6143843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086138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805834U (zh) 一种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2082202A (zh) 出风口组件及空调器
CN211041161U (zh) 一种出风结构及室内空调
CN113048569A (zh) 室内机、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8781361U (zh) 一种空调
CN21643191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0861362U (zh) 出风框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56601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3453920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