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23961U - 一种双发热结构雾化芯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发热结构雾化芯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23961U
CN220823961U CN202322425519.1U CN202322425519U CN220823961U CN 220823961 U CN220823961 U CN 220823961U CN 202322425519 U CN202322425519 U CN 202322425519U CN 220823961 U CN220823961 U CN 2208239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omizing core
outer sleeve
core
connecting pipe
atomiz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2551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光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Kangweip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Kangweip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Kangweip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Kangweip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2551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239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239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239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pecial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发热结构雾化芯及气溶胶生成装置,其包括第一雾化芯、第二雾化芯及连接管,所述第一雾化芯及所述第二雾化芯均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端位置相背设置,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雾化芯插接相连,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雾化芯插接相连,所述第一雾化芯与所述第二雾化芯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工作时产生的气溶胶浓度高,口感好;此外,便于装配,避免第一雾化芯与第二雾化芯相互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双发热结构雾化芯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双发热结构雾化芯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生成装置一般包括壳体、雾化芯、储液组件及电池,壳体上设置有吸嘴,吸嘴内设置有出雾孔,雾化芯安装在储液组件中。雾化芯和吸嘴相互连通,形成允许气流流通的气道。储液组件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芯包括导液绳,导液绳上缠绕有电热丝,导液绳用于导引气溶胶生成基质。电热丝与电池组件电连接。使用时,电池为电热丝供电,气溶胶生成基质在电热丝的高温下雾化产生一定量气溶胶,从而可以吸食。
为避免供液不足而造成电热丝干烧,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现有的储液组件内再增加一个雾化芯,两个雾化芯并列间隔设置,每个雾化芯位于一个通气通道内,工作时两个雾化芯分时轮流工作。然而,用户吸食其中一个雾化芯雾化的气溶胶时,也被动地吸食另一雾化芯的气路上的空气,因此,导致气溶胶浓度低,口感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烟雾浓度高及口感好的双发热结构雾化芯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是,构造一种双发热结构雾化芯,包括第一雾化芯、第二雾化芯及连接管,所述第一雾化芯及所述第二雾化芯均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端位置相背设置,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雾化芯插接相连,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雾化芯插接相连,所述第一雾化芯与所述第二雾化芯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雾化芯包括第一外套管、第一导液件、第一电热件及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液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套管处;所述第一电热件位于所述第一外套管内并与所述第一导液件相接触;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电热件相连并从所述第一外套管伸出;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套管插接相连,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端设置有避让缺口,所述第一导线从所述避让缺口伸出。
优选地,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可拆卸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套管上,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端可拆卸套设于所述第二雾化芯上。
优选地,所述连接管为弹性管,所述弹性管的第一端可拆卸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套管上,所述弹性管的第二端可拆卸套设于所述第二雾化芯上。
优选地,所述连接管为玻纤管,所述玻纤管的第一端活动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套管上,所述玻纤管的第二端活动套设于所述第二雾化芯上,所述玻纤管由玻璃纤维绳编织形成。
优选地,所述第二雾化芯包括第二外套管、第二导液件、第二电热件及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外套管与所述连接管相连的一端设置有装配缺口,所述第二导液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外套管内并从所述装配缺口伸出,所述装配缺口与所述避让缺口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电热件位于所述第二外套管内并与所述第二导液件相接触,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二电热件相连并从所述第二外套管伸出。
优选地,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液件相抵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套管背向所述第二外套管的一端设置有安装缺口,所述第一导液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套管内并从所述安装缺口伸出,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液件相抵接。
优选地,所述安装缺口包括第一导向口、第二导向口及夹持口,所述第一导向口与所述第一外套管的第一端端面连通,所述第二导向口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向口连通,所述第二导向口的第二端与所述夹持口连通;沿着从所述第一外套管的第二端端面至所述第一外套管的第一端端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导向口及第二导向口逐渐增大;所述夹持口夹持在所述第一导液件上。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壳体及双发热结构雾化芯,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储液腔,所述双发热结构雾化芯位于储液腔内,用于雾化储液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其中,所述双发热结构雾化芯如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双发热结构雾化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由于本实用新型双发热结构雾化芯通过所述连接管与所述第一雾化芯及第二雾化芯的巧妙配合,其中,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雾化芯插接相连,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雾化芯插接相连,所述第一雾化芯与所述第二雾化芯相连通,工作时,无论第一雾化芯与第二雾化芯分时或同时工作,气溶胶都从同一个通气通道排出,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其气溶胶浓度高,口感好。此外,由于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端位置相背设置,在装配时连接管的第一端先与第一雾化芯插接装配在一起,再将连接管的第二端与第二雾化芯插接,因而便于装配,各自的导线容易走线,避免第一雾化芯与所述第二雾化芯相互影响。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发热结构雾化芯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双发热结构雾化芯的第一雾化芯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双发热结构雾化芯的第一雾化芯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4为图1所示双发热结构雾化芯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气溶胶生成装置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发热结构雾化芯100,应用在气溶胶生成装置200上。该双发热结构雾化芯100包括第一雾化芯1、第二雾化芯2及连接管3,第一雾化芯1及第二雾化芯2均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第一雾化芯1包括第一外套管11、第一导液件12、第一电热件13及第一导线14,第一导液件12安装在第一外套管11处。第一电热件13位于第一外套管11内并与第一导液件12相接触。
第一导线14与第一电热件13相连并从第一外套管11伸出,用于获取电能。连接管3的第一端与第一外套管11插接相连,连接管3的第二端与第二雾化芯2插接相连。组装时,可通过夹具夹持在连接管3上,然后再将连接管3分别与第一雾化芯1和第二雾化芯2插接,较好地避免了挤压第一电热件13,以致第一电热件13的电阻值发生变化的问题。连接管3的第二端设置有避让缺口31,第一导线14从避让缺口31伸出。由于第一导线14从避让缺口31伸出,因而不仅便于装配,而且避免第一导线14从第二雾化芯2穿过,以致第一雾化芯1与第二雾化芯2相互影响。
具体地,第一外套管11背向第二外套管21的一端设置有安装缺口111,以在装配时通过安装缺口111对第一导液件12进行导向和定位。安装缺口111包括第一导向口112、第二导向口113及夹持口114,第一导向口112与第一外套管11的第一端端面连通,第二导向口113的第一端与第一导向口112连通,第二导向口113的第二端与夹持口114连通。
沿着从第一外套管11的第二端端面至第一外套管11的第一端端面的方向,第一导向口112及第二导向口113逐渐增大。因而,装配第一导液件12时操作工无需担心不对位,也无需担心安装缺口111对第一导液件12过度摩擦,仅简单地将第一导液件12的第一端及第二端从第一导向口112推向夹持口114即可,提高了装配效率。
第二导向口113的外口间距小于第二导向口113的内口间距,即在同一径向位置处,第二导向口113的位于第一外套管11外周面处的间距小于第二导向口113的位于第一外套管11内周面处的间距。因而,在装配过程中,第一导液件12侧面不容易受到第二导向口113的摩擦力,避免了因摩擦以致翘起。
第一导向口112在第一外套管11的纵截面的正投影呈喇叭形,第二导向口113在第一外套管11的纵截面的正投影呈梯形。因而,在装配过程中,第一导液件12侧面不受到第一导向口112及第二导向口113的摩擦力,避免了因摩擦以致翘起,使第一导液件12与第一外套管11之间形成有间隙,从而导致密封性差,进而导致漏液的问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纵截面是指与第一外套管11的横截面相垂直并与安装缺口111的开口方向相垂直的截面。
夹持口114夹持在第一导液件12上。夹持口114沿第一外套管11的纵向延伸设置,夹持口114在第一外套管11的纵截面的正投影呈长方形,因而较便于装配,且能够很好地夹紧第一导液件12。夹持口114的长度大于第二导向口113的长度,夹持口114的宽度小于第二导向口113的宽度,因而避免第二导向口113的长度过长,以致装配效率低及装配不到位的问题。
第一外套管11的外周面设置有若干导液孔115,若干导液孔115环绕第一外套管11的侧壁间隔设置,导液孔115与夹持口114位于同一轴向位置处,夹持口114与相邻的导液孔115之间的距离与相邻的导液孔115之间的距离相等,因而供液比较均匀,降低了干烧的概率。
第一电热件13卷绕呈筒状,用于雾化第一导液件12处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其可以为电热丝或者电热片等。第一导液件12安装在第一外套管11内并从安装缺口111伸出,其中,第一导液件12可以为一片或者多片吸液纤维片,吸液纤维片包覆在第一电热件13上并从安装缺口111伸出。可以理解的是,吸液纤维片可以由棉等多孔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雾化芯1还包括夹持座15,夹持座15插设在第一外套管11的第二端内,第一导线14穿过夹持座15与第一外套管11之间的间隙并从第一外套管11伸出,夹持座15与第一外套管11的内壁共同夹持第一导线14,因而,较好地避免第一导线14被拉扯而脱落。
第二雾化芯2包括第二外套管21、第二导液件22、第二电热件23及第二导线24,第二外套管21与第一外套管11相抵接,第二外套管21与连接管3相连的一端设置有装配缺口211,第二导液件22安装在第二外套管21内并从装配缺口211伸出,装配缺口211与避让缺口31的位置相对应,因而易于第一导线14伸出,避免被第二外套管21折断。第二电热件23位于第二外套管21内并与第二导液件22相接触,第二导线24与第二电热件23相连并从第二外套管21伸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雾化芯2的结构与第一雾化芯1的结构相同,其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连接管3的第一端与连接管3的第二端位置相背设置,即连接管3的第一端的延伸方向与连接管3的第二端的延伸方向相反。连接管3的第一端与第一雾化芯1插接相连,连接管3的第二端与第二雾化芯2插接相连。具体地,连接管3的第一端可拆卸套设于第一外套管11上,连接管3的第二端可拆卸套设于第二雾化芯2上,因而,装配时,较便于装配,提高了生产效率,且拆卸时,便于拆卸及分离回收,较环保。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管3为玻纤管,玻纤管由玻璃纤维绳编织形成。玻纤管的第一端活动套设于第一外套管11上,玻纤管的第二端活动套设于第二雾化芯2上。由于玻纤管不仅耐热性好,而且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因而不仅便于装配,而且可靠性高。
连接管3的第一端与第一导液件12相抵接,连接管3的第二端与第二导液件22相抵接。因而,在组装时,能够保证装配到位,提高装配效率。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连接管3可以为硅胶等制成的弹性管,弹性管的第一端可拆卸套设于第一外套管11上,弹性管的第二端可拆卸套设于第二雾化芯2上。
请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200,包括壳体4及双发热结构雾化芯100,壳体4内设置有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储液腔,储液腔内收纳有用于吸附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吸液棉5,储液腔的底壁处设置有固定座6。壳体4内还设置有控制器7及电池8,控制器7与电池8及双发热结构雾化芯100电连接,用于控制电池8给双发热结构雾化芯100供电。
双发热结构雾化芯100位于储液腔内,用于雾化储液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双发热结构雾化芯100的第一外套管11与固定座6相连。其中,双发热结构雾化芯100如上述所述的双发热结构雾化芯100。由于该气溶胶生成装置200的双发热结构雾化芯100与上述所述的双发热结构雾化芯100的结构相同,因此,该气溶胶生成装置200的双发热结构雾化芯100与上述所述的双发热结构雾化芯100也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其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双发热结构雾化芯100通过连接管3与第一雾化芯1及第二雾化芯2的巧妙配合,连接管3的第一端与第一雾化芯1插接相连,连接管3的第二端与第二雾化芯2插接相连,第一雾化芯1与第二雾化芯2相连通,工作时,无论第一雾化芯1与第二雾化芯2分时或同时工作,气溶胶都从同一个通气通道排出,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其气溶胶浓度高,口感好。此外,由于连接管3的第一端与连接管3的第二端位置相背设置,在装配时连接管3的第一端先与第一雾化芯1装配在一起,再将连接管3的第二端与第二雾化芯2插接,因而便于装配,各自的导线容易走线,避免第一雾化芯1与第二雾化芯2相互影响。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双发热结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雾化芯、第二雾化芯及连接管,所述第一雾化芯及所述第二雾化芯均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端位置相背设置,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雾化芯插接相连,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雾化芯插接相连,所述第一雾化芯与所述第二雾化芯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发热结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雾化芯包括第一外套管、第一导液件、第一电热件及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液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套管处;所述第一电热件位于所述第一外套管内并与所述第一导液件相接触;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电热件相连并从所述第一外套管伸出;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套管插接相连,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端设置有避让缺口,所述第一导线从所述避让缺口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发热结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可拆卸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套管上,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端可拆卸套设于所述第二雾化芯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发热结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为弹性管,所述弹性管的第一端可拆卸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套管上,所述弹性管的第二端可拆卸套设于所述第二雾化芯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发热结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为玻纤管,所述玻纤管的第一端活动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套管上,所述玻纤管的第二端活动套设于所述第二雾化芯上,所述玻纤管由玻璃纤维绳编织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发热结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雾化芯包括第二外套管、第二导液件、第二电热件及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外套管与所述连接管相连的一端设置有装配缺口,所述第二导液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外套管内并从所述装配缺口伸出,所述装配缺口与所述避让缺口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电热件位于所述第二外套管内并与所述第二导液件相接触,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二电热件相连并从所述第二外套管伸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发热结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液件相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发热结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套管背向所述第二外套管的一端设置有安装缺口,所述第一导液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套管内并从所述安装缺口伸出,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液件相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发热结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缺口包括第一导向口、第二导向口及夹持口,所述第一导向口与所述第一外套管的第一端端面连通,所述第二导向口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向口连通,所述第二导向口的第二端与所述夹持口连通;沿着从所述第一外套管的第二端端面至所述第一外套管的第一端端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导向口及第二导向口逐渐增大;所述夹持口夹持在所述第一导液件上。
10.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壳体及双发热结构雾化芯,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储液腔,所述双发热结构雾化芯位于储液腔内,用于雾化储液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发热结构雾化芯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双发热结构雾化芯。
CN202322425519.1U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双发热结构雾化芯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ctive CN2208239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25519.1U CN220823961U (zh)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双发热结构雾化芯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25519.1U CN220823961U (zh)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双发热结构雾化芯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23961U true CN220823961U (zh) 2024-04-23

Family

ID=90726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25519.1U Active CN220823961U (zh)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双发热结构雾化芯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239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23432A (zh) 一种电子烟雾化器发热装置
WO2023087892A1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20823961U (zh) 一种双发热结构雾化芯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547288U (zh) 加热雾化装置及其电子雾化器
CN220823962U (zh) 一种双发热结构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04259822U (zh) 一种电子烟雾化器发热装置
CN217389996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US20220361575A1 (en) Electronic vaporization device and vaporizer thereof
CN216853813U (zh) 一种主机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3487439U (zh) 一种吹风机
WO2023178524A1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9803360U (zh) 主机、雾化装置及电子雾化器
WO2022021138A1 (zh) 电子烟及其雾化装置
CN218219174U (zh) 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21355780U (zh)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113180311A (zh) 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7791476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21599221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CN220675136U (zh) 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21309142U (zh) 一种雾化芯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556331U (zh) 一种雾化组件和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1813248U (zh) 电子雾化器及其雾化装置
CN117256952A (zh) 一种双发热结构发热组件及电子烟
CN221599201U (zh) 一种雾化芯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557416U (zh) 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