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17791U - 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再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再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17791U
CN220817791U CN202322649979.2U CN202322649979U CN220817791U CN 220817791 U CN220817791 U CN 220817791U CN 202322649979 U CN202322649979 U CN 202322649979U CN 220817791 U CN220817791 U CN 2208177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il
heat exchanger
flue gas
heat
economiz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4997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郝小宝
赵耀东
马文飞
王小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gu Jingfu Coal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gu Jingfu Coal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gu Jingfu Coal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gu Jingfu Coal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4997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177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177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177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再利用系统,属于余热锅炉技术领域,包括:一级省煤器,二级省煤器,汽包,烟气管路,尾部换热器;烟气管路和一级省煤器的热介质入口接通,一级省煤器的热介质出口和二级省煤器的热介质入口接通,二级省煤器的热介质出口和尾部换热器的热介质入口接通。尾部换热器的冷介质出口和二级省煤器的冷介质入口接通;二级省煤器的冷介质出口和一级省煤器的冷介质入口接通,一级省煤器的冷介质出口和汽包的入口接通。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实现了对余热锅炉尾部烟气热量的再利用,同时对烟气中存在的烟尘进行了过滤,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余热锅炉排烟热损失,提高了余热锅炉整体的热效率,增加了锅炉出力。

Description

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再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锅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再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余热锅炉指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生产蒸汽的设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有许多的热能因未被充分利用而浪费掉了,例如:需冷却的反应工艺气、高炉炉气、烟道气等具有较高的热量的高温气体,但气体本身已经不被生产工艺所需,因此这部分高温气体中的热量就称之为余热。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各种类型的工业生产过程中都会有大量的余热产生,这些余热资源经过余热锅炉的回收利用为工业生产节省了大量资源和生产成本。但目前余热锅炉普遍存在着尾部烟气排烟温度较高的现象,其原因在于:来自上游的高温气体经余热锅炉进行余热回收后,在余热锅炉尾部形成的烟气温度往往在200-230℃,对于工业生产来说,这个温度已经较难再被回收利用,这部分烟气往往直接被送往烟囱排放,于是其中的热量便被白白浪费,造成了资源的损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再利用系统,用以解决余热锅炉尾部烟气温度过高以及尾部烟气热量未回收而损耗浪费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再利用系统,包括:一级省煤器,二级省煤器,汽包,烟气管路,尾部换热器;烟气管路和一级省煤器的热介质入口接通,一级省煤器的热介质出口和二级省煤器的热介质入口接通,二级省煤器的热介质出口和尾部换热器的热介质入口接通。热网出水管道和尾部换热器的冷介质入口接通,尾部换热器的冷介质出口分别和二级省煤器的冷介质入口、热网入水管道接通;冷水管道分别和二级省煤器、尾部换热器的冷介质入口接通,二级省煤器的冷介质出口和一级省煤器的冷介质入口接通,一级省煤器的冷介质出口和汽包的入口接通;汽包的蒸汽出口接通至过热器,液体出口接通至强制循环泵。
可选地,热网出水管道和尾部换热器的冷介质入口之间设置有第一阀,冷水管道和尾部换热器的冷介质入口之间设有第二阀,冷水管道和二级省煤器的冷介质入口之间设置有第三阀,尾部换热器的冷介质出口和二级省煤器的冷介质入水口之间设置有第四阀,尾部换热器的冷介质出口和热网入水管道之间设置有第五阀。
可选地,烟气管路末端和一级省煤器的热介质入口通过出烟口连接,烟气管路末端和出烟口之间安装有灰尘滤板,灰尘滤板上安装有可拆卸的滤布,灰尘滤板外壁上安装有把手。
可选地,出烟口具有喇叭状结构,靠近一级省煤器的一端为敞口端,靠近烟气管路的一端为敛口端;
出烟口的敞口端从上至下设置有多个烟气导流板;
出烟口内上部的烟气导流板采取外高内低的方式设置,且相邻两个烟气导流板的间距从出烟口的边缘向中心方向逐渐减小,上部的烟气导流板和下部的烟气导流板呈轴对称的方式排列。
可选地,尾部换热器是板式换热器。
可选地,尾部换热器上安装有至少两个换热器片,换热器片包括四个流孔,定位缺口,导流槽,波纹,外部密封条;四个流孔分别设置于换热器片的四角,导流槽开设在紧挨流孔的部位,上下两端的导流槽之间设有多组波纹,每组波纹横向呈瓦楞状排列,纵向相邻组波纹按人字形排列;外部密封条沿着流孔和波纹的外边缘紧密固定;换热器片的正反两面呈镜像对称。
可选地,上下两端的导流槽之间还设有多个从上而下平行交替的折流密封条,靠近导流槽的折流密封条位于导流槽的末端,其它折流密封条依次位于纵向相邻组波纹之间。
可选地,尾部换热器位于流体入口方向的第一片换热器片上,与冷介质入口和热介质入口对应的流孔上设有过滤网,且在位于流体入口方向的第一片换热器片上不设置折流密封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再利用系统,通过在余热锅炉排烟处加装尾部换热器,对余热锅炉尾部烟气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提高了余热锅炉的工作效率,降低了热量的损失;在尾部换热器的换热器片上增加了折流密封条,延长了冷热流体的流动路径,增加了冷热流体的热交换时间,提升了尾部烟气热量回收的效率;在烟气管路末端放置滤布,对尾部烟气中的烟尘进行过滤,降低了污染;利用导流板优化烟气管路的出烟口结构,使得省煤器各换热面受热更均匀,提高了省煤器的工作效率,提升了尾部烟气热量回收的效率。通过以上装置的结合,减少了余热锅炉尾部烟气中烟尘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余热锅炉排烟热损失,提高了余热锅炉整体的热效率,增加了锅炉出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余热锅炉烟气再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烟气管路末端及出烟口的安装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灰尘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位于流体入口方向的第一片换热器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一级省煤器,2-二级省煤器,3-汽包,4-烟气管路,5-尾部换热器,6-第一阀,7-第二阀,8-第三阀,9-第四阀,10-第五阀,41-灰尘滤板,42-螺栓,43-把手,44-滤布,45-出烟口,46-烟气导流板,51-换热器片,511-流孔,512-定位缺口,513-导流槽,514-波纹,515-折流密封条,516-外部密封条,517-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也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目前我国正在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节能减排更是工业生产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在余热锅炉技术领域,针对尾部烟气温度过高以及存在部分烟尘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回收余热锅炉尾部烟气热量,减少尾部烟气中烟尘的含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关注和研究的方向。因此,本申请提出如下所述方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再利用系统,包括:一级省煤器1,二级省煤器2,汽包3,烟气管路4,尾部换热器5。烟气管路4和一级省煤器1的热介质入口接通,一级省煤器1的热介质出口和二级省煤器2的热介质入口接通,二级省煤器2的热介质出口和尾部换热器5的热介质入口接通。热网出水管道和尾部换热器5的冷介质入口接通,尾部换热器5的冷介质出口分别和二级省煤器2的冷介质入口、热网入水管道接通;冷水管道分别和二级省煤器2、尾部换热器5的冷介质入口接通,二级省煤器2的冷介质出口和一级省煤器1的冷介质入口接通,一级省煤器1的冷介质出口和汽包3的入口接通,汽包3的蒸汽出口接通至过热器,液体出口接通至强制循环泵。
一级省煤器1用于对来自上游工艺的高温烟气进行热量回收,同时对来自二级省煤器2冷介质出口的给水进行加热;二级省煤器2用于利用已经被一级省煤器1进行热量回收后的烟气来加热来自冷水管道的给水或来自尾部换热器5冷介质出口的给水;汽包3用于将来自一级省煤器1冷介质出口的已经被加热沸腾的给水进行气液分离,蒸汽被送至过热器形成过热蒸汽,液体被送至强制循环泵进行下一步的处理;烟气管路4是高温烟气输送的场所;尾部换热器5用于利用被二级省煤器2进行热量回收后的烟气对来自冷水管道的冷水进行加热或对来自热网出水管道的供暖用水进行加热。
来自上游工艺的高温烟气具有很高的热量,余热锅炉可以很好的对高温烟气中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这部分热量对进入一级省煤器1、二级省煤器2和汽包3中的给水进行加热,这部分给水经过加热可用于蒸汽轮机的发电。高温烟气中的热量虽然经过了回收,但从二级省煤器2排出的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在排放时依旧具有较高的热量,为了减少热量的浪费,进一步回收余热锅炉尾部烟气的热量,便在余热锅炉尾部加装尾部换热器5。利用余热锅炉尾部烟气作为尾部换热器5的热流体对进入二级省煤器2前的给水进行预加热,既提高了给水的加热效率,同时也对尾部烟气的热量进行了回收。尾部换热器5除了可以对进入二级省煤器2的给水预加热外,还可以作为供暖设备对来自热网出水管道的供暖用水进行加热。余热锅炉尾部烟气作为热流体对供电供暖两用的尾部换热器5中的冷流体加热,降低了余热锅炉的排烟热损失,提高了余热锅炉整体的热效率,增加了锅炉出力。
进一步地,热网出水管道和尾部换热器5的冷介质入口之间设置有第一阀6,冷水管道和尾部换热器5的冷介质入口之间设有第二阀7,冷水管道和二级省煤器2的冷介质入口之间设置有第三阀8,尾部换热器5的冷介质出口和二级省煤器2的冷介质入水口之间设置有第四阀9,尾部换热器5的冷介质出口和热网入水管道之间设置有第五阀10。
具体工作时,来自上游工艺的高温烟气经过烟气管路4进入到一级省煤器1的热介质入口,并依次经过一级省煤器1、二级省煤器2、尾部换热器5,且烟气的温度不断降低,最后通过尾部换热器5的热介质出口进行排放。
当无供暖需求时,第一阀6、第三阀8和第五阀10关闭,第二阀7和第四阀9开启,此时热网出水管道不进行供水,冷水管道对系统进行供水,冷水经过第二阀7到达尾部换热器5的冷介质入口,并进入尾部换热器5,冷水在尾部换热器5中进行初步加热;从尾部换热器5的冷介质出口出来的给水,经过第四阀9到达二级省煤器2的冷介质入口,并进入二级省煤器2,给水在二级省煤器2中进一步的加热,从二级省煤器2的冷介质出口出来的给水,到达一级省煤器1的冷介质入口,进入一级省煤器1后被高温烟气加热至沸腾,从一级省煤器1的冷介质出口出来的沸腾水,经汽包入口进入汽包3,并在汽包3内被分成气液两相,气体被输送到过热器形成过热蒸汽,液体送到强制循环泵参加下一步工序。
当有供暖需求时,第二阀7和第四阀9关闭,第一阀6、第三阀8和第五阀10开启,热网出水管道经过第一阀6到达尾部换热器5的冷介质入口,并进入尾部换热器5,供暖用水在尾部换热器5中进行加热,加热完成后从尾部换热器5的冷介质出口流出,经过第五阀10进入热网入水管道;冷水管道对系统进行供水,冷水直接经过第三阀8到达二级省煤器2,并依次经过一级省煤器1和汽包3完成给水的加热和分离。
如图2和图3所示,进一步地,烟气管路4末端和一级省煤器1的热介质入口通过出烟口45连接,烟气管路4末端和出烟口45之间安装有灰尘滤板41,灰尘滤板41上安装有可拆卸的滤布44,灰尘滤板41和烟气管路4通过螺栓42密封连接,灰尘滤板41外壁上安装有把手43。
高温烟气虽然在上游工序已经进行过除尘,但其中仍含有一定量的烟尘,如果直接进入省煤器,虽不会造成管路堵塞,但会增加省煤器清洗的频率,提高成本,浪费了资源,因此在烟气管路4末端安装灰尘滤板41,并在灰尘滤板41上安装可拆卸的滤布44以解决此问题;当烟气经过时,被烟气携带而来的烟尘会被滤布44所阻拦,有效地降低了进入省煤器的烟气中烟尘的含量;使用一段时间后,对沾满烟尘的滤布44进行更换;更换时,打开螺栓42,利用把手43将灰尘滤板41取出,并更换新的滤布44,更换完成后再用螺栓42将灰尘滤板41和烟气管路4密封连接。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出烟口45具有喇叭状结构,靠近一级省煤器1的一端为敞口端,靠近烟气管路4的一端为敛口端,出烟口45的敞口端设置有多个烟气导流板46;多个烟气导流板46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多个烟气导流板46采取外高内低的方式设置,且相邻两个烟气导流板46的间距从出烟口45的边缘向中心方向逐渐减小,上部多个烟气导流板46和下部多个烟气导流板46呈轴对称的方式排列。
从烟气管路4直接排出的烟气在进入省煤器进行热交换时,常因烟气分布不均而导致换热效率低下,因此在烟气管路4尾部设置出烟口45,并在出烟口45的敞口端设置多个烟气导流板46,烟气导流板46将从烟气管路4输送过来的烟气进行导流;由于导流前的烟气在管路中部聚集较多,会使得进入省煤器的烟气也都聚集在省煤器的中部,导致上下部分的换热效率低下,而上部外高内低、下部外低内高呈轴对称设置的烟气导流板46会使得烟气从中部向上下进行分散流动,使得烟气在省煤器的各部均匀分布,并且相邻两个烟气导流板46的间距从出烟口45的边缘向中心方向逐渐减小,使得从中部进入省煤器的烟气减少,上下部分的烟气增加,进一步将烟气分布均匀;经过烟气导流板46的再分布后,使得烟气在进入省煤器时能让省煤器的上、中、下各部受热均匀,以提高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尾部换热器5是板式换热器。
进一步地,尾部换热器5上安装有至少两个换热器片51,换热器片51包括四个流孔511,定位缺口512,导流槽513,波纹514,外部密封条516;四个流孔511分别设置于换热器片51的四角,导流槽513开设在紧挨流孔511的部位,上下两端的导流槽513之间设有多组波纹514,每组波纹514横向呈瓦楞状排列,纵向相邻组波纹514按人字形排列;外部密封条516沿着流孔511和波纹514的外边缘紧密固定;换热器片51的正反两面呈镜像对称。
换热器片51通过定位缺口512固定在尾部换热器5上,各换热器片51上的流孔511构成了冷热流体在尾部换热器5中进行流动的通道,同时在单个换热器片51上,冷热流体通过流孔511进入到导流槽513,通过导流槽513流到换热器片51的换热区,即波纹514处进行传热,纵向相邻波纹514按人字形排列,可以改变冷热流体的流态,在换热器片51上增加流体的湍流程度,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同时能减少结垢的可能性;外部密封条516保证了相邻换热器片51之间及尾部换热器51的密封性,使得换热过程只在换热器片51上进行,避免冷热流体泄露,减少了热损失,提高了尾部换热器5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上下两端的导流槽513之间还设有多个从上而下平行交替的折流密封条515,靠近导流槽513的折流密封条515位于导流槽513的末端,其它折流密封条515依次位于纵向相邻组波纹514之间。
常规的板式换热器中,换热器片51进行热交换时,冷热流体在换热器片51的两面进行传热,热流体从换热器片51的顶部从上往下,冷流体从下往上,或热流体从下往上,冷流体从上往下,冷热流体接触的时间短,要达到热交换的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增加换热器片51的数量或者延长换热器片51的高度,从而增大了成本。而通过在换热器片51上增加折流密封条515,使得冷热流体在换热器片51上进行上下流动的同时进行左右流动,提高了冷热流体在换热器片51上的停留时间,使得冷热流体的热交换时间延长,提升了热交换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尾部换热器5位于流体入口方向的第一片换热器片51上且与冷介质入口和热介质入口对应的流孔511上设有过滤网517,且在位于流体入口方向的第一片换热器片51上不设置折流密封条515。
板式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进口和出口是在同一片换热器片51上,在位于流体入口方向的第一片换热器片51上且与冷介质入口和热介质入口对应的流孔511上设置过滤网517,而在与冷介质入口和热介质入口设置于同一片换热器片51上的冷介质出口和热介质出口处不设置过滤网517,是为了降低进入板式换热器的冷热流体中的固体杂质含量,避免板式换热器被固体杂质堵塞,降低了板式换热器清理的难度。折流密封条515的作用是改变换热器片51上流体的流向,从而使得流体在换热器片51上的停留时间增长;而位于尾部换热器5流体入口方向的第一片换热器片51上由于加装了过滤网517,要对杂质进行过滤,所以入口完全被外部密封条516包裹,不会有流体进出,因此不必再加装折流密封条515。
以下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再利用系统,具体工作时,经上游工艺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烟气管路4输送至一级省煤器1,并依次经过一级省煤器1、二级省煤器2、尾部换热器5,作为热流体的高温烟气对一级省煤器1、二级省煤器2、尾部换热器5中的冷流体进行加热,自身的温度则不断降低。
尾部换热器5在不需要供暖时对来自冷水管道的给水进行加热,需要供暖时则对供暖用水进行加热。
无供暖需求时的流程为,第一阀6、第三阀8和第五阀10关闭,第二阀7和第四阀9开启,此时热网出水管道不进行供水,冷水管道对系统进行供水,冷水经过第二阀7到达尾部换热器5的冷介质入口,并进入尾部换热器5,冷水在尾部换热器5中进行初步加热;从尾部换热器5的冷介质出口出来的给水,经过第四阀9到达二级省煤器2的冷介质入口,并进入二级省煤器2,给水在二级省煤器2中进一步的加热,从二级省煤器2的冷介质出口出来的给水,到达一级省煤器1的冷介质入口,进入一级省煤器1后被高温烟气加热至沸腾,从一级省煤器1的冷介质出口出来的沸腾水,经汽包入口进入汽包3,并在汽包3内被分成气液两相,气体被输送到过热器形成过热蒸汽,液体送到强制循环泵参加下一步工序。
有供暖需求时的流程为,第二阀7和第四阀9关闭,第一阀6、第三阀8和第五阀10开启,热网出水管道经过第一阀6到达尾部换热器5的冷介质入口,并进入尾部换热器5,供暖用水在尾部换热器5中进行加热,加热完成后从尾部换热器5的冷介质出口流出,经过第五阀10进入热网入水管道;冷水管道对系统进行供水,冷水直接经过第三阀8到达二级省煤器2,并依次经过一级省煤器1和汽包3完成给水的加热和分离。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施例2提供了该系统用于提升板式换热器和省煤器换热效率的设备结构和降低烟气中烟尘含量的设备结构,以及该结构使用的具体流程:达到烟气管路4末端的烟气经过灰尘滤板41上滤布44的过滤除去大部分固体杂质,再进入到出烟口45内,出烟口45的敞口端设置多个烟气导流板46,烟气导流板46将从烟气管路4输送过来的烟气进行导流,使得烟气在进入省煤器时能让省煤器的上、中、下各部受热均匀,以提高换热效率。
进入到尾部换热器5的冷热流体首先经过位于流体入口方向的第一片换热器片51上的过滤网517的过滤,以减少进入尾部换热器5中的固体杂质,降低尾部换热器5的清洗难度;进入到尾部换热器5的冷热流体在换热器片51上进行热交换,由于设置的折流密封条515的作用,流体在换热器片51上进行上下流动的同时,会顺着折流密封条515进行左右方向的流动,增加了冷热流体在换热器片51上进行热交换的时间,提高了尾部换热器5的传热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级省煤器(1),二级省煤器(2),汽包(3),烟气管路(4),尾部换热器(5);
所述烟气管路(4)和所述一级省煤器(1)的热介质入口接通,所述一级省煤器(1)的热介质出口和所述二级省煤器(2)的热介质入口接通,所述二级省煤器(2)的热介质出口和所述尾部换热器(5)的热介质入口接通;
热网出水管道和所述尾部换热器(5)的冷介质入口接通,所述尾部换热器(5)的冷介质出口分别和所述二级省煤器(2)的冷介质入口、热网入水管道接通;冷水管道分别和所述二级省煤器(2)、所述尾部换热器(5)的冷介质入口接通,所述二级省煤器(2)的冷介质出口和所述一级省煤器(1)的冷介质入口接通,所述一级省煤器(1)的冷介质出口和所述汽包(3)的入口接通;所述汽包(3)的蒸汽出口接通至过热器,液体出口接通至强制循环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网出水管道和所述尾部换热器(5)的冷介质入口之间设置有第一阀(6),所述冷水管道和所述尾部换热器(5)的冷介质入口之间设有第二阀(7),所述冷水管道和所述二级省煤器(2)的冷介质入口之间设置有第三阀(8),所述尾部换热器(5)的冷介质出口和所述二级省煤器(2)的冷介质入水口之间设置有第四阀(9),所述尾部换热器(5)的冷介质出口和所述热网入水管道之间设置有第五阀(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管路(4)末端和所述一级省煤器(1)的热介质入口通过出烟口(45)连接,所述烟气管路(4)末端和所述出烟口(45)之间安装有灰尘滤板(41),所述灰尘滤板(41)上安装有可拆卸的滤布(44),所述灰尘滤板(41)外壁上安装有把手(4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烟口(45)具有喇叭状结构,靠近所述一级省煤器(1)的一端为敞口端,靠近所述烟气管路(4)的一端为敛口端;
所述出烟口(45)的敞口端从上至下设置有多个烟气导流板(46);
所述出烟口(45)内上部的所述烟气导流板(46)采取外高内低的方式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烟气导流板(46)的间距从所述出烟口(45)的边缘向中心方向逐渐减小,上部的所述烟气导流板(46)和下部的所述烟气导流板(46)呈轴对称的方式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换热器(5)是板式换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换热器(5)上安装有至少两个换热器片(51),所述换热器片(51)包括四个流孔(511),定位缺口(512),导流槽(513),波纹(514),外部密封条(516);
所述四个流孔(511)分别设置于所述换热器片(51)的四角,所述导流槽(513)开设在紧挨所述流孔(511)的部位,上下两端的所述导流槽(513)之间设有多组所述波纹(514),每组所述波纹(514)横向呈瓦楞状排列,纵向相邻组所述波纹(514)按人字形排列;所述外部密封条(516)沿着所述流孔(511)和所述波纹(514)的外边缘紧密固定;所述换热器片(51)的正反两面呈镜像对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上下两端的所述导流槽(513)之间还设有多个从上而下平行交替的折流密封条(515),靠近所述导流槽(513)的折流密封条(515)位于导流槽(513)的末端,其它折流密封条(515)依次位于纵向相邻组所述波纹(514)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换热器(5)位于流体入口方向的第一片所述换热器片(51)上,与所述冷介质入口和所述热介质入口对应的所述流孔(511)上设有过滤网(517),且在位于流体入口方向的第一片所述换热器片(51)上不设置所述折流密封条(515)。
CN202322649979.2U 2023-09-28 2023-09-28 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再利用系统 Active CN2208177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49979.2U CN220817791U (zh) 2023-09-28 2023-09-28 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再利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49979.2U CN220817791U (zh) 2023-09-28 2023-09-28 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再利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17791U true CN220817791U (zh) 2024-04-19

Family

ID=90674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49979.2U Active CN220817791U (zh) 2023-09-28 2023-09-28 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再利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177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20578B (zh) 一种新型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CN105042622A (zh) 一种基于气水换热的空气预热器
CN220817791U (zh) 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再利用系统
CN203963991U (zh) 组合型空气预热器
CN202470789U (zh) 烧结余热与饱和蒸汽综合利用系统
CN202303331U (zh) 一种锅炉尾气余热回收装置
CN212377949U (zh) 一种循环水发电式余热锅炉
CN210786812U (zh) 一种空气预热的烟气混风消白系统
CN210036349U (zh) 横管煤气冷却器
CN113108300A (zh) 一种大型组装锅炉双层多对流受热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207033511U (zh) 一种燃煤机组多能互补控制系统
CN206378027U (zh) 一种模块化余热回收装置
CN112097530A (zh) 一种新型预热空气换热器
CN214842697U (zh) 一种高效率的热能循环回收装置
CN211953812U (zh) 一种单热源双系统换热器板片及板式换热器
CN211695807U (zh) 一种用于染料喷雾干燥塔的余热回收装置
CN205137516U (zh) 一种基于气水换热的空气预热器
CN215062181U (zh) 一种大型组装锅炉双层多炉膛受热装置及大型组装锅炉
CN215572299U (zh) 一种组合型节能换热系统
CN213777685U (zh) 一种热交换置换保护系统
CN215062182U (zh) 一种大型组装锅炉双层多对流受热装置及大型组装锅炉
CN217541567U (zh) 一种焦炉上升管换热器
CN212585499U (zh) 一种高温无尘烤箱的水冷结构
CN219841539U (zh) 一种焚烧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CN219869199U (zh) 一种高温蒸汽热能回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