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12113U - 一种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12113U
CN220812113U CN202322406648.6U CN202322406648U CN220812113U CN 220812113 U CN220812113 U CN 220812113U CN 202322406648 U CN202322406648 U CN 202322406648U CN 220812113 U CN220812113 U CN 2208121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circulating water
dosing
communicated
hard remo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0664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娇娇
李永广
刘书通
王正昊
陈家兴
李志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Guangtong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Guangtong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Guangtong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Guangtong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0664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121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121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121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包括集成式除硬单元,集成式除硬单元的进水口与循环水系统的循环水出口相连通。集成式除硬单元为一个整体的池体结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间隔壁将集成式除硬单元分隔为化学除硬池、混凝絮凝池和沉淀池,混凝絮凝池分别与化学除硬池和沉淀池相邻,相邻池子的间隔壁上分别设置有连通口,进水口设置于化学除硬池与池体外部相隔的侧壁上,沉淀池与池体外部相隔的侧壁顶部设置有溢流堰和溢流槽,溢流槽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混凝絮凝池内分为上反应区和下反应区,并设置有上下两层桨叶的搅拌器二。混凝絮凝池顶部的第二加药口连通有PAC加药装置并连通至上反应区,第三加药口连通有PAM加药装置并连通至下反应区。

Description

一种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
背景技术
循环冷却水是工业用水大项,在石油化工、电力、钢铁、冶金等行业,循环冷却水的用量占企业用水总量的50-90%。循环冷却水由于受浓缩倍数的制约,在运行中必须要排出一定量的浓水,同时补充一定量的新水,使冷却水中的含盐量、pH值、有机物浓度、悬浮物含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允许范围内,故而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排污水量是构成冷却水系统用水量的重要部分,减小排污水量、提高浓缩倍数,是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节约用水、降低水处理成本的重要措施。随着循环水处理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发出通过引出循环水系统中的部分水量进行除硬处理的技术,即采用旁流除硬的工艺,来满足循环水系统对水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浓缩倍数。
目前较为常用的循环水旁流处理工艺有石灰软化法、弱酸树脂软化法和反渗透处理法等方式,这些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用水成本和循环水系统的污水处理成本,但不同方法都存在一些弊端,企业实际的应用效果不够理想。例如弱酸树脂软化法与反渗透技术都对进水水质有十分苛刻的要求,需要进行严格的预处理,且弱酸树脂软化法中所用的树脂、反渗透技术中所用的反渗透膜价格较昂贵,树脂的再生费用与反渗透膜频繁清洗所需的运行费用也均较高,所以从运行经济成本考虑,弱酸树脂软化法和反渗透处理并不适用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石灰软化法由于需进行的絮凝、沉淀等工艺过程用时较长,使循环水除硬软化的处理周期长,容易影响循环水的回流供应;另外由于循环水待处理量较大,为保证处理效率一般所需絮凝池和沉淀池等设施的占地面积往往较大,对于企业而言,充足建设用地的要求与建造成本都会产生制约。因此对于循环冷却水的处理实现低成本投入与高处理效率的双向目标是旁流除硬技术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设备紧凑、占地面积小,而且可以高效处理大量循环水,缩短循环水处理时间,避免除硬后的循环水对于循环水系统的回流供应造成影响,实现有效降低循环水处理成本与循环水高效运行的双重目标。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用于处理循环水系统中的循环水,包括集成式除硬单元,所述集成式除硬单元的进水口与所述循环水系统的循环水出口相连通。
所述集成式除硬单元为一个整体的池体结构,所述集成式除硬单元内设置有若干个间隔壁将所述集成式除硬单元分隔为三个反应池,三个反应池分别为化学除硬池、混凝絮凝池和沉淀池,所述混凝絮凝池分别与所述化学除硬池和沉淀池相邻,并于所述化学除硬池与所述混凝絮凝池的间隔壁上,以及所述混凝絮凝池与所述沉淀池的间隔壁上分别设置有连通口,所述集成式除硬单元的进水口设置于所述化学除硬池与池体外部相隔的侧壁上,所述沉淀池与池体外部相隔的侧壁顶部设置有溢流堰,所述溢流堰远离所述沉淀池的一侧设置有溢流槽,所述溢流槽的底部设置有所述集成式除硬单元的出水口。
所述混凝絮凝池内设置有搅拌器二,所述搅拌器二上设置有上、下两层桨叶,所述混凝絮凝池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加药口和第三加药口,所述第二加药口连通有PAC加药装置(PAC是聚合氯化铝的英文缩写,PAC加药装置是一种用于给水处理系统中加入聚合氯化铝等混凝药剂的设备,该设备不仅可以用于向水处理系统中投加聚合氯化铝,也可以用于投加其它的混凝药剂),所述第三加药口连通有PAM加药装置(PAM是聚丙烯酰胺的英文缩写,PAM加药装置是一中用于溶配絮凝药剂,并且同时向水处理系统中投加絮凝药剂的装置,该装置不仅可以用于溶配和投加聚丙烯酰胺絮凝剂,也可用于溶配和投加其它的絮凝药剂)。所述混凝絮凝池内分为上反应区和下反应区,所述PAC加药装置的加药管路通过所述第二加药口直接连通至所述上反应区,所述PAM加药装置的加药管路通过所述第三加药口直接连通至所述下反应区,所述搅拌器二的上层桨叶位于所述上反应区内,所述搅拌器二的下层桨叶位于所述下反应区内。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还包括pH调节池和清水池,所述pH调节池的进水口与所述集成式除硬单元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pH调节池的出水口与所述清水池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清水池的出水口与所述循环水系统的循环水进口相连通。
所述清水池与所述循环水进口相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管道混合器,所述管道混合器设置有第五加药口,所述第五加药口连通有阻垢缓蚀剂加药装置。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化学除硬池与所述混凝絮凝池之间的间隔壁为间隔壁一,所述间隔壁一上的连通口位于其上部;所述混凝絮凝池与所述沉淀池之间的间隔壁为间隔壁二,所述间隔壁二上的连通口位于其下部,所述间隔壁二上的连通口连接有分布器的进水端,所述分布器的出水端连通至所述沉淀池内,且分布器的出水端设置有多个出水口,多个出水口在所述沉淀池的底部均匀分布。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化学除硬池内设置有搅拌器一,所述化学除硬池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加药口,所述第一加药口连通有碳酸钠加药装置。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碳酸钠加药装置包括氢氧化钠加药桶和氢氧化钠加药泵,以及碳酸钠加药桶和碳酸钠加药泵。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PAC加药装置所投加的药剂为混凝剂,所述混凝剂可选用聚合氯化铝,或聚合硫酸铁,或硫酸铝等;所述PAM加药装置所投加的药剂为絮凝剂,所述絮凝剂可选用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或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或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等。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斜管支撑架,斜管支撑架内填装有斜管填料,所述沉淀池的池底设置有两个并排的污泥收集斗,各所述污泥收集斗底部均设置有排泥口。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沉淀池底部的两个污泥收集斗沿远离所述混凝絮凝池的方向依次排列,两个所述排泥口分别通过管道共同连通有一个污泥浓缩池,所述污泥浓缩池的上清液回流至所述沉淀池。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集成式除硬单元的进水口设置于所述化学除硬池的侧壁上部,所述沉淀池侧壁上的溢流堰位于所述斜管支撑架和斜管填料的上方。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循环水出口与所述集成式除硬单元的连通管路上安装有循环水泵,两个所述排泥口与所述污泥浓缩池的连通管路上安装有污泥泵。
采用上述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采用除硬软化与混凝、絮凝相结合的三级旁流除硬组合系统,在选择性地去除冷却水中悬浮物、硬度的同时,缩短对于循环水的处理周期,提高了处理效率,避免影响循环水向循环水系统的回流供应。另外,将化学除硬池、混凝絮凝反应池与沉淀池相结合,集成于一个体积紧凑、处理高效的集成式除硬单元,减小水处理设施的占地面积,利于企业在有限的建设用地上建造处理水量大、处理效率高的循环水除硬设施,实现企业对于高效水处理工艺与低廉水处理成本的双向控制。
该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流程简单,除硬软化与沉淀除杂的功能齐全,各环节水处理设备的结构紧凑,便于实施及操作,实现了企业循环水系统用水的高效处理,在有效减少循环水系统污水排放的情况下,节省企业对于水处理药剂的费用支出,同时,也可保证处理后的循环水向循环水系统的及时回流供应,显著减少企业在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的经济投入,经济效益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的工艺流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集成式除硬单元的平面布置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集成式除硬单元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集成式除硬单元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分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化学除硬池;101-搅拌器一;2-碳酸钠加药装置;3-混凝絮凝池;301-搅拌器二;302-分布器;4-PAC加药装置;5-PAM加药装置;6-沉淀池;601-溢流堰;602-溢流槽;603-斜管支撑架;604-斜管填料;605-污泥收集斗;606-排泥口;7-pH调节池;8-硫酸加药装置;9-清水池;10-管道混合器;11-阻垢缓蚀剂加药装置;12-污泥浓缩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该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用于处理循环水系统中的循环水,包括集成式除硬单元、pH调节池7和清水池9。企业循环水系统的循环水出口与集成式除硬单元的进水口相连通,将循环水旁流引出至本实用新型的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中进行处理。集成式除硬单元的出水口与pH调节池7的进水口相连通,将除硬软化后的循环水再引入pH调节池7内,加入硫酸调节pH至7-8。pH调节池7的出水口与清水池9的进水口相连通,将清水池9的出水口与循环水系统的循环水进口相连通。清水池作为一个储水设备,经酸碱调节后的循环水首先存储于清水池9中,而后可随时补充入企业现有的循环水系统中实现循环水的回流利用,也可以根据企业需要用于企业其它的用水系统中。
本实施例中的集成式除硬单元为一个整体的池体结构,集成式除硬单元内设置有若干个间隔壁将集成式除硬单元分隔为三个反应池,三个反应池分别为化学除硬池1、混凝絮凝池3和沉淀池6,混凝絮凝池3分别与化学除硬池1和沉淀池6相邻,并于化学除硬池1与混凝絮凝池3的间隔壁上,以及混凝絮凝池3与沉淀池6的间隔壁上分别设置有连通口。集成式除硬单元的进水口设置于化学除硬池1与池体外部相隔的侧壁上,沉淀池6与池体外部相隔的侧壁顶部设置有溢流堰601,溢流堰601远离沉淀池6的一侧设置有溢流槽602,溢流槽602的底部设置有集成式除硬单元的出水口。
在本实施例中,化学除硬池1与混凝絮凝池3之间的间隔壁为间隔壁一,间隔壁一上的连通口位于其上部,化学除硬池1中的液体通过溢流的方式进入混凝絮凝池3中。混凝絮凝池3与沉淀池6之间的间隔壁为间隔壁二,间隔壁二上的连通口位于其下部,利于混凝絮凝池3中因混凝、絮凝而形成的絮状颗粒或胶体,更快下沉并进入沉淀池6中进行沉降处理。间隔壁二上的连通口连接有分布器302的进水端,分布器302的出水端连通至沉淀池6内,且分布器302的出水端设置有多个出水口,多个出水口在沉淀池6的底部均匀分布,分布器302的设置,利于混凝絮凝池3中的悬浊液体更加均匀的分散输送至沉淀池6中。
本实施例中的化学除硬池1内设置有搅拌器一101,化学除硬池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加药口,第一加药口连通有碳酸钠加药装置2。碳酸钠加药装置2包括氢氧化钠加药桶和氢氧化钠加药泵,以及碳酸钠加药桶和碳酸钠加药泵。由于循环水中存在钙、镁等使循环水具有一定硬度的离子,向化学除硬池1内加入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后,可在化学除硬池1内发生软化反应和微絮凝反应,生成CaCO3和Mg(OH)2等颗粒沉淀,所以,化学除硬池1中的水样呈乳白色悬浊液体。
本实施例中,化学除硬池1内所投加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量,是根据化学除硬池1进水水质的具体情况而确定,进水水质的检测需要从化学除硬池1的进水口进行取样,然后根据GB/T 15451-95工业循环冷却水中碱度的测定标准来检测水样的碱度,根据GB/T15452-2009工业循环冷却水中钙、镁离子的测定标准来检测水样中的钙、镁离子的摩尔浓度,从而根据所测得的碱度和钙、镁离子的摩尔浓度的数据,分别控制氢氧化钠加药泵和碳酸钠加药泵的加药量。具体如下:
当水中碱度对应的量低于钙离子的摩尔浓度时,需要投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反应过程是,投加氢氧化钠使水中碳酸氢根变为碳酸根,碳酸根和钙离子结合,生成沉淀;没有反应完全的钙离子,和碳酸钠的碳酸根结合,也生成碳酸钙沉淀;另外,氢氧根和镁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去除镁离子。
当水中碱度对应的量高于钙离子的摩尔浓度时,只需要投加氢氧化钠,投加氢氧化钠使水中碳酸氢根变为碳酸根,碳酸根和钙离子结合,生成沉淀。氢氧根和镁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去除镁离子硬度。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在化学除硬池1的进水口设置pH计在线检测装置,通过pH计在线检测装置检测化学除硬池1进水的pH值变化情况,当pH值出现急剧变化时,说明进水水质发生了变化,需要尽快对进水进行频繁取样检测,以及时调整氢氧化钠加药泵和碳酸钠加药泵的加药量;当pH值长时间稳定在一个数值范围内或较小浮动时,说明进水水质较为稳定,只需要以特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取样检测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取样检测的碱度(碳酸氢根)和钙离子的摩尔浓度数值往往也会较为稳定,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浮动,此时,仅需对氢氧化钠加药泵和碳酸钠加药泵的加药量进行微小调整即可。
本实施例中的混凝絮凝池3内设置有搅拌器二301,搅拌器二301上设置有上、下两层桨叶,混凝絮凝池3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加药口和第三加药口,第二加药口连通有PAC加药装置4,第三加药口连通有PAM加药装置5。混凝絮凝池3内分为上反应区和下反应区,PAC加药装置4的加药管路通过第二加药口直接连通至上反应区,PAM加药装置5的加药管路通过第三加药口直接连通至下反应区,搅拌器二301的上层桨叶位于上反应区内,搅拌器二301的下层桨叶位于下反应区内。
PAC加药装置4所投加的药剂为混凝剂,混凝剂可选用聚合氯化铝,或聚合硫酸铁,或硫酸铝等。PAM加药装置5所投加的药剂为絮凝剂,絮凝剂可选用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或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或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等。在混凝絮凝池3内的上反应区投加混凝剂,可消除悬浊液中物质表面的电荷,在下反应区投加絮凝剂,使悬浊液中的絮体变大,更容易沉淀。
本实施例中的沉淀池6内设置有斜管支撑架603,斜管支撑架603内填装有斜管填料604,斜管填料604,缩短了絮状体在沉淀池6内的沉降距离,减少了絮状体停留时间,提高了沉淀的效率。沉淀池6的池底设置有两个并排的污泥收集斗605,两个污泥收集斗605沿远离混凝絮凝池3的方向依次排列,两个污泥收集斗605的设计,可以使沉淀池6底部的坡度更大,这样使絮状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更容易沉淀并被收集到污泥收集斗605底部,便于污泥的排出,且第一个污泥收集斗605因为靠近混凝絮凝池3,所以大颗粒的絮状体容易沉淀在第一个污泥收集斗605的底部;第二个污泥收集斗605距离混凝絮凝池3较远,不宜沉淀的细小颗粒物和絮状体更容易在第二个污泥收集斗605底部形成沉淀,这样相当于进行了两次沉淀处理,提高了沉淀效率。各污泥收集斗605底部均设置有排泥口606,两个排泥口606分别通过管道共同连通有一个污泥浓缩池12,污泥浓缩池12的上清液回流至沉淀池6。
本实施例中,集成式除硬单元的进水口设置于化学除硬池1的侧壁上部,沉淀池6侧壁上的溢流堰601位于斜管支撑架603和斜管填料604的上方。
本实施例中,循环水出口与集成式除硬单元的连通管路上安装有循环水泵,便于将循环水系统中的循环水加压引入本实用新型的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中进行软化处理。
本实施例中,两个排泥口606与污泥浓缩池12的连通管路上安装有污泥泵,便于将两个污泥收集斗605底部的沉积的污泥加压抽送至污泥浓缩池12中进行进一步处理。
本实施例中,pH调节池7顶部设置有第四加药口,第四加药口连通有硫酸加药装置8,通过加入硫酸调节循环水的pH值至7-8。清水池9与循环水进口相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管道混合器10,管道混合器10设置有第五加药口,第五加药口连通有阻垢缓蚀剂加药装置11。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待处理的循环水的水质状况,和循环水系统中对于循环水的水质要求,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在本实施例中的碳酸钠加药装置2、PAC加药装置4或PAM加药装置5所添加的药剂中混入一定量的杀菌剂,以实现对循环水的杀菌作用,进一步提高循环水的水质。
本实施例中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的工作步骤为:首先将集成式除硬单元的进水口与企业现有的循环水系统的循环水出口相连通,将清水池9的出水口与循环水系统的循环水进口相连通。
循环水系统中的待处理循环水首先被引流至集成式除硬单元中,先进入化学除硬池1,在化学除硬池1中投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并进行搅拌发生软化反应和微絮凝反应,生成CaCO3和Mg(OH)2等颗粒沉淀,此时化学除硬池1中的水样呈乳白色悬浊液体;悬浊液通过间隔壁一上的连通口溢流至混凝絮凝池3中,在混凝絮凝池3的上反应区投加混凝药剂并进行搅拌,去除悬浊液内物体表面的电荷,在混凝絮凝池3的下反应区投加絮凝药剂,使悬浊液内的细小颗粒物质与微絮凝物质在下沉到下反应区后,更容易相互靠近并结合,形成大的絮体,易沉淀;带有大絮体的混合液通过间隔壁二上的连通口进入沉淀池6后,在斜管填料604的作用下,使絮体更快的沉淀入污泥收集斗605内,混凝絮凝池3和沉淀池6中水体的浊度可明显降低;斜管填料604上方的上清液则引入pH调节池内,待调节至适宜的酸碱度后收集入清水池中,清水池中的液体一方面可回流补充入企业现有的循环水系统中,也可以用于企业其它的用水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中,采用除硬软化与混凝、絮凝相结合的三级旁流除硬组合,在选择性地去除冷却水中悬浮物、硬度的同时,缩短了对于循环水的处理周期,提高了处理效率,避免影响循环水向循环水系统的回流供应。另外,将化学除硬池、混凝絮凝反应池与沉淀池相结合,集成于一个体积紧凑、处理高效的集成式除硬单元中,减小水处理设施的占地面积,利于企业在有限的建设用地上建造处理水量大且处理高效的循环水除硬设施,实现企业对于高效水处理工艺与低廉水处理成本的双向控制。
该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流程简单、除硬软化与沉淀去杂的功能齐全,各环节水处理设备的结构紧凑,便于实施及操作,实现了对于循环水系统用水的高效处理,在有效减少循环水系统污水排放的情况下,节省了企业对于水处理药剂的费用支出,同时,也可保证处理后的循环水向循环水系统的回流供应,能够显著减少企业在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的经济投入,经济效益显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所得的技术方案,都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用于处理循环水系统中的循环水,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成式除硬单元,所述集成式除硬单元的进水口与所述循环水系统的循环水出口相连通;
所述集成式除硬单元为一个整体的池体结构,所述集成式除硬单元内设置有若干个间隔壁将所述集成式除硬单元分隔为三个反应池,三个反应池分别为化学除硬池(1)、混凝絮凝池(3)和沉淀池(6),所述混凝絮凝池(3)分别与所述化学除硬池(1)和沉淀池(6)相邻,并于所述化学除硬池(1)与所述混凝絮凝池(3)的间隔壁上,以及所述混凝絮凝池(3)与所述沉淀池(6)的间隔壁上分别设置有连通口,所述集成式除硬单元的进水口设置于所述化学除硬池(1)与池体外部相隔的侧壁上,所述沉淀池(6)与池体外部相隔的侧壁顶部设置有溢流堰(601),所述溢流堰(601)远离所述沉淀池(6)的一侧设置有溢流槽(602),所述溢流槽(602)的底部设置有所述集成式除硬单元的出水口;
所述混凝絮凝池(3)内设置有搅拌器二(301),所述搅拌器二(301)上设置有上、下两层桨叶,所述混凝絮凝池(3)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加药口和第三加药口,所述第二加药口连通有PAC加药装置(4),所述第三加药口连通有PAM加药装置(5);所述混凝絮凝池(3)内分为上反应区和下反应区,所述PAC加药装置(4)的加药管路通过所述第二加药口直接连通至所述上反应区,所述PAM加药装置(5)的加药管路通过所述第三加药口直接连通至所述下反应区,所述搅拌器二(301)的上层桨叶位于所述上反应区内,所述搅拌器二(301)的下层桨叶位于所述下反应区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pH调节池(7)和清水池(9),所述pH调节池(7)的进水口与所述集成式除硬单元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pH调节池(7)的出水口与所述清水池(9)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清水池(9)的出水口与所述循环水系统的循环水进口相连通;
所述清水池(9)与所述循环水进口相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管道混合器(10),所述管道混合器(10)设置有第五加药口,所述第五加药口连通有阻垢缓蚀剂加药装置(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除硬池(1)与所述混凝絮凝池(3)之间的间隔壁为间隔壁一,所述间隔壁一上的连通口位于其上部;所述混凝絮凝池(3)与所述沉淀池(6)之间的间隔壁为间隔壁二,所述间隔壁二上的连通口位于其下部,所述间隔壁二上的连通口连接有分布器(302)的进水端,所述分布器(302)的出水端连通至所述沉淀池(6)内,且分布器(302)的出水端设置有多个出水口,多个出水口在所述沉淀池(6)的底部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除硬池(1)内设置有搅拌器一(101),所述化学除硬池(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加药口,所述第一加药口连通有碳酸钠加药装置(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碳酸钠加药装置(2)包括氢氧化钠加药桶和氢氧化钠加药泵,以及碳酸钠加药桶和碳酸钠加药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PAC加药装置(4)所投加的药剂为混凝剂,所述混凝剂选用聚合氯化铝,或聚合硫酸铁,或硫酸铝;所述PAM加药装置(5)所投加的药剂为絮凝剂,所述絮凝剂选用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或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或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6)内设置有斜管支撑架(603),斜管支撑架(603)内填装有斜管填料(604),所述沉淀池(6)的池底设置有两个并排的污泥收集斗(605),各所述污泥收集斗(605)底部均设置有排泥口(60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6)底部的两个污泥收集斗(605)沿远离所述混凝絮凝池(3)的方向依次排列,两个所述排泥口(606)分别通过管道共同连通有一个污泥浓缩池(12),所述污泥浓缩池(12)的上清液回流至所述沉淀池(6)。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式除硬单元的进水口设置于所述化学除硬池(1)的侧壁上部,所述沉淀池(6)侧壁上的溢流堰(601)位于所述斜管支撑架(603)和斜管填料(604)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出口与所述集成式除硬单元的连通管路上安装有循环水泵,两个所述排泥口(606)与所述污泥浓缩池(12)的连通管路上安装有污泥泵。
CN202322406648.6U 2023-09-05 2023-09-05 一种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 Active CN2208121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06648.6U CN220812113U (zh) 2023-09-05 2023-09-05 一种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06648.6U CN220812113U (zh) 2023-09-05 2023-09-05 一种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12113U true CN220812113U (zh) 2024-04-19

Family

ID=90674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06648.6U Active CN220812113U (zh) 2023-09-05 2023-09-05 一种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121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576714A (en) System for the clarification of sewage and other liquid-containing wastes
CN101844844B (zh) 一种处理高浓度电镀废水的装置及其应用
CN203922907U (zh) 一种景观水体外置除磷灭藻净化处理装置
CN107265696A (zh) 一种脱硫废水软化处理装置及方法
CN211170214U (zh) 一种工业废水一体化处理设备
CN220812113U (zh) 一种循环水旁流除硬系统
CN210855500U (zh) 一种排污水处理回用系统
CN111453887A (zh) 高浓度含磷废水的除磷装置和除磷方法
JP3769148B2 (ja) 排水処理装置
CN217757087U (zh) 污水处理池
CN207738544U (zh) 一种脱硫废水软化处理装置
CN209456210U (zh) 一种用于锅炉补给水处理自用水合理回用系统
CN111995114B (zh) 一种煤气化黑灰水处理方法及处理系统
CN111186941B (zh) 基于浓度和色度检测的矿井水井下污水处理系统
CN210796117U (zh) 一种环保废水处理净化装置
CN110776150A (zh) 一种工业废水一体化处理设备
CN111362465A (zh) 基于流速和pH检测的矿井污水处理系统
CN210795944U (zh) 一种废水软化处理器
CN216549907U (zh) 水质软化系统
CN216236413U (zh) 一种针对高硬度废水的结晶流化床处理装置
CN220597255U (zh) 一种芯片废水回用设备
CN206089322U (zh) 一体化多效澄清处理装置
LU503889B1 (en) A desulfurization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and process
CN204529520U (zh) 煤层气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
CN210313787U (zh) 脱硫废水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