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01872U - 一种骑行台 - Google Patents

一种骑行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01872U
CN220801872U CN202322578648.4U CN202322578648U CN220801872U CN 220801872 U CN220801872 U CN 220801872U CN 202322578648 U CN202322578648 U CN 202322578648U CN 220801872 U CN220801872 U CN 2208018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ding platform
main
riding
bas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7864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Magene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Magene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Magene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Magene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7864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018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018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018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骑行台,包括有:第一构成部,用于构成骑行台的底座部分,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在第一构成部上形成有用于连接支腿的支腿连接部、连接底脚的底脚连接部以及和底板连接的底板连接部;第二构成部,从所述第一构成部上向上延伸形成,其宽度方向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用于构成骑行台的主梁部分,在第二构成部上形成有用以安装阻力模块的安装部、风机安装位以及控制板安装位;以及第三构成部,与所述第二构成部连接,沿着所述第二构成部周向布置,用于构成壳体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中的骑行台将构成骑行台的主梁支架、底座及部分塑料外壳多个零部件结构及模组集成在一体,减少了零部件数量,提高了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骑行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骑行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骑行台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智能骑行台是现在市场一种重要的骑行功率辅助产品,它可以有效的帮助选手模拟在野外骑行状态,有效提高选手的功率,传统智能骑行台包括,功率模组、主梁支架、塑料外壳、底座、支腿组成,而主梁支架一般为钣金类,外形受制于管材,需要多个零件钣金或管材冲压、焊接、加工、装配而成,生产过程工艺工序繁琐、过程质量控制多,且重量大。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提出的骑行台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骑行台构成部件,其采用一体压铸成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钣金焊接工序复杂,精度差等问题,降低了零部件对紧固件的使用,相比传统骑行台集成后,省掉相关零部件约40个,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设计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骑行台,包括有:
第一构成部,用于构成骑行台的底座部分,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第一构成部上形成有用于连接支腿的支腿连接部、连接底脚的底脚连接部以及和底板连接的底板连接部;
第二构成部,从所述第一构成部上向上延伸形成,其宽度方向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用于构成骑行台的主梁部分,在所述第二构成部上形成有用以安装阻力模块的安装部、风机安装位以及控制板安装位;
以及第三构成部,与所述第二构成部连接,沿着所述第二构成部周向布置,用于构成壳体的一部分。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构成部包括有:
主梁主体部;
以及从主梁主体部周圈形成的主梁边缘部,所述主梁边缘部处形成有多个拐角部,至少在部分所述拐角部处形成有加强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构成部的顶面低于所述主梁主体部顶面,其连接在部分主梁边缘部上,
在所述第三构成部的一侧延伸形成有把手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有:
主加强部,设置多个,多个主加强部布置在所述安装部所在区域处;
沿着第二构成部的高度方向从所述第二构成部顶部延伸至所述第一构成部处;
沿着从安装部中心到两侧的方向,多个主加强部在第一方向的厚度值逐渐变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着第二构成部的高度方向,从第二构成部的顶部到第二构成部的底部,主加强部高度呈阶梯状变化,靠近第一构成部处的主加强部高度大于靠近第二构成部顶部处的主加强部的高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构成部包括有:
底座本体部;
以及布置在所述底座本体部两侧延伸形成延伸部;
延伸部连接部,形成在底座本体部一端,沿着第二方向延伸,连接2个第一延伸部,在延伸部、延伸连接部和底座本体部之间形成有所述插装支腿的容纳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有:
底座加强部,设置多个,形成在所述底座本体部上,与主梁加强部位置对应,多个底座加强部高度不同,其包括有:
第一底座加强部;
以及第二底座加强部,所述第二底座加强部和所述第一底座加强部沿着第一方向交替布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腿连接部为贯穿延伸部的支腿连接孔,在第一延伸部靠近支腿的面上形成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位于支腿连接孔周圈,在所述环形凸起上形成有储油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板连接部为从底座本体部上延伸形成的底板螺钉柱,底板连接柱设置有多个,在位置相对对的底板螺钉柱和对角对应的底板螺钉柱之间均连接有加强部件。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骑行台包括有第二壳体构成件,所述第二壳体构成件布置在所述第一构成部上方并与所述第二构成部、第三构成部连接形安装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的骑行台将构成骑行台的主梁支架、底座及部分塑料外壳多个零部件结构及模组集成在一体,结构高度集成,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免去了相关焊接、装配等繁琐工序,便于生产加工,外形可塑造性强,提高了生产效率;
由于一体压铸成型材料为铝材质,从而使整体质量更轻,没有焊接应力以及整体变形的影响,刚性效果更好; 一体压铸成型材质为铝材质,其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 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骑行台构成件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2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骑行台的一种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骑行台的一种实施例的第一构成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骑行台的一种实施例的密封部件布置在风道成型筋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骑行台的一种实施例的第一壳体构成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骑行台的一种实施例的密封部件和定子部件、第二壳体构成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骑行台的一种实施例的第二壳体构成件和第一壳体构成件以及阻力模块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A-A向剖视图;
图9为图7的B-B向剖视图;
图10为图7的C-C向剖视图。
图中,100、第一壳体构成件;110、进风部;120、第一构成部;121、支腿连接部;122、底脚连接部;123、底板连接部;124、底座本体部;125、第一延伸部;126、延伸部连接部;127、容纳部;128、底座加强部;1281、第一底座加强部;1282、第二底座加强部;130、第二构成部;131、主梁主体部;132、主梁边缘部;133、拐角部;134、加强部;135、安装部;136、风机安装位;137、控制板安装位;140、第三构成部;141、把手部;150、环形凸起;151、储油部;160、加强部件;
200、主加强部;210、隔档部;220、第一侧主加强部;230、第二侧主加强部;170、第二壳体构成件;171、凸起筋条;180、风道成型筋;181、第一环绕段;182、第一延伸段;183、第二延伸段;
310、风机风道;320、散热风机;
410、第一散热筋组;411、第一散热筋;412、第一气流通道;420、第二散热筋组;421、第二散热筋;422、第二气流通道;423、侧出风部;430、控制板;
500、阻力模块;510、线圈;511、进风间隙;520、定子部件;521、定子进风部;
600、密封部件;610、第一密封环段;620、第二密封本体段;630、第三密封环绕段;
710、转接风道;720、导向风道;800、散热铝片;900、导流风道;910、第一气流流动区;920、第二气流流动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骑行台构成部件的实施例。骑行台包括有骑行台构成件以及第二壳体构成件。
骑行台构成件以及第二壳体构成件形成有安装腔,安装腔具有进风部110;
为减轻整体重量,增强整个壳体散热性能,将骑行台构成部件100采用压铸成型件。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骑行台构成部件100包括有:
第一构成部120,用于构成骑行台的底座部分,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第一构成部120上形成有用于连接支腿的支腿连接部121、连接底脚的底脚连接部122以及和底板连接的底板连接部123;
第一构成部120用于实现对整个骑行台的支撑固定,其承托骑行台。
第一方向垂直自行车车体的放置方向。
第一构成部120为底座部分,其上方相应的配置有用于和支腿连接的支腿连接部121,用于和底板连接的底板连接部123以及用于和底脚连接的底脚连接部122。
第一构成部120内部形成有底部开口的第一底部构成腔,具有第一底座构成面,以及第一底座构成侧面,通过第一底座构成侧面使得整第一构成部120距离地面一定高度设置。
第二构成部130,从所述第一构成部120上向上延伸形成,其宽度方向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用于构成骑行台的主梁部分。
具体的,第二构成部130从第一构成部120中间位置处向上延伸形成。
在所述第二构成部130上形成有用以安装阻力模块500的安装部135、风机安装位136以及控制板430安装位137;
风机安装位136布置在第二构成部130一侧位置处,安装部135布置在第二构成部130的顶部中间位置处,控制板430安装位137布置在第二构成部130另一侧,与风机安装位136相对布置。
第二构成部130为主梁部分,其上方用于装配骑行台的主体构件,起到承载支撑主体构件的作用。
安装部135为贯穿第二构成部130设置的安装导向孔,用于装配阻力模块500。
在风机安装位136处设置有风机锁紧孔。
在控制板430安装位137处相应设置有锁紧螺钉柱,以安装控制板430。
以及第三构成部140,与所述第二构成部130连接,沿着所述第二构成部130周向布置,用于构成壳体的一部分。
第三构成部140则构成一部分壳体结构。
本实施例中的骑行台将构成骑行台的主梁支架、底座及部分塑料外壳多个零部件结构及模组集成在一体,结构高度集成,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免去了相关焊接、装配等繁琐工序,便于生产加工,外形可塑造性强,提高了生产效率;
由于一体压铸成型材料为铝材质,从而使整体质量更轻,没有焊接应力以及整体变形的影响,刚性效果更好。
一体压铸成型材质为铝材质,其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构成部130包括有:
主梁主体部131;
以及从主梁主体部131周圈形成的主梁边缘部132,所述主梁边缘部132处形成有多个拐角部133,至少在部分所述拐角部133处形成有加强部134。
主梁主体部131为主梁主体面,主梁边缘部132为从主梁主体面处弯折延伸形成的主梁翻折边,主梁翻折边包括有多段相互连接的主梁分支翻边构成,相邻的主梁分支翻边之间存在有拐角,在拐角位置处有些拐角比较凸出,在受到外力撞击作用下则比较容易变形,因此在拐角位置处可现有布置加强部134。
加强部134为连接在相邻的主梁分支翻边处的加强筋,加强筋可设置多条。
具体的,在设置时,可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受力分析,获取到需要设置加强部134位置,在相应拐角部133处布置加强部134,防止跌落测试的断裂风险,通过增加抗疲劳筋位,以减少集中应力点的因疲劳现象造成的裂痕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构成部140的顶面低于所述主梁主体部131顶面,其连接在部分主梁边缘部132上,在所述第三构成部140的一侧延伸形成有把手部141。
由于骑行台构成部件100为压铸成型件,因此,在设置时,可将用于装配主体构件的主梁主体部131部分设置成凸出壳体设置,充分利用压铸结构可以成型变截面不等料厚结构的特点来提高空间利用率,以使得主梁部分可实现大空间的装配主体构件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有:
主加强部200,主加强部200布置在所述安装部135所在区域处;为增强整个第二构成部130强度,在安装部135区域处设置主加强部200,以增强此位置处强度。
沿着第二构成部130的高度方向从所述第二构成部130顶部延伸至所述第一构成部120处;
沿着从安装部135中心到两侧的方向,主加强部200在第一方向的厚度值逐渐变小。
通过有限元受力分析,分析相关薄弱点,安装部135下方中心区域处为受力集中点,因此,安装部135区域处设置沿着第二构成部130高度方向布置的多个纵向主加强部200对其进行加强,同时在安装部135下方不同位置做了筋位布局,沿着第一方向将主加强部200的厚度值从安装部135中心到两侧位置处进行不同的厚度设置,对于中心受力集中位置处,主加强部200厚度大,越靠近两侧位置,对应的主加强部200厚度逐渐变小,适配受力强度。
相邻的主加强部200之间做5mm间隙,以满足相关压铸成型要求。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主加强部200为主加强筋,其可和骑行台构成部件100直接一体压铸成型即可。
由于整个骑行台构成部件100为铝材质,通过多个凸起第二构成部130设置的主加强部200,增大了整个骑行台构成部件100的散热面积,使从其经过的热量散失一部分,起到了良好的降温效果,使整个产品温度降低。
具体的,部分主加强部200被所述安装部135分割形成有处于安装部135上部区域处的主梁加强部134上段,主梁加强部134上端向下延伸到靠近安装部135上部处;
以及从安装部135下部区域处向下延伸的主梁加强部134下段,主梁加强部134下段则从安装部135下部区域处向下延伸至第一构成部120位置处 。
主梁加强部134上段和主梁加强部134下段构成主梁加强部134;
还有剩余部分主梁加强部134位于安装部135的侧部处,其直接从第二构成部130的顶部向下延伸到第二构成部130的底部位置处。
通过在安装部135周圈均设置主加强部200,以增强整个骑行台构成部件100的强度。
在安装部135周圈还形成有异性凸起凹陷部,以增强强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
沿着第二构成部130的高度方向,从第二构成部130的顶部到第二构成部130的底部,主加强部200高度呈阶梯状变化,靠近第一构成部120处的主加强部200高度大于靠近第二构成部130顶部处的主加强部200的高度。
通过受力分析知,越靠近第二构成部130底部位置处,其受力越大,为增强底部位置处的强度,将主加强部200高度设置呈阶梯状,越靠近底部其高度越大,使其能够承受外力,满足使用强度要求。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构成部120包括有:
底座本体部124;
以及布置在所述底座本体部124两侧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125;
延伸部连接部126,形成在底座本体部124一端,沿着第二方向延伸,连接2个第一延伸部125,在延伸部、延伸连接部和底座本体部124之间形成有所述插装支腿的容纳部127。
第一延伸部125为第一延伸壁,第二延伸部为第二延伸壁,其连接2个第一延伸壁,容纳部127为容纳腔,用于插装容纳支腿。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骑行台还包括有:
底座加强部128,设置多个,形成在所述底座本体部124上,与主梁加强部134位置对应,多个底座加强部128高度不同,其包括有:
第一底座加强部1281;
以及第二底座加强部1282,所述第二底座加强部1282和所述第一底座加强部1281交替沿着第一方向交替布置。
具体的,底座加强部128形成在底座本体部124的底部位置的中间区域处。
第一底座加强部1281为第一底座加强筋,第二底座加强部1282为第二底座加强筋,两者高度不同,交替布置。
底部部分单独设计第一底座加强筋和第二底部加强筋,以增强对上部和其位置对应处的多个主加强部200的强度,防止疲劳后的撕裂现象,消除相关潜在应力,增强抗扭转性,不会出现左右扭摆不稳现象;
同时第一底座加强筋和第二底部加强筋也增大了整个壳体的散热面积,让阻力模块500以及控制板430处传导下来的热量更快的散失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腿连接部121为贯穿延伸部的支腿连接孔,在第一延伸部125靠近支腿的面上形成有环形凸起150,所述环形凸起150位于支腿连接孔周圈,在所述环形凸起150上形成有储油部151。
储油部151为储油槽,设置多个,沿着支腿连接孔环绕布置。
支腿连接孔承接了支腿的链接作用,固定时,将锁紧螺钉穿过支腿连接孔、环形凸起150后锁紧固定在支腿内部。
固定完成后,环形凸起150和支腿面接触,通过环形凸起150设置增大了与支腿接触面积,增强了支腿对底座的支撑效果,从而使产品支撑性更稳定,减少使用过程的损坏,同时环形凸起150处增加了储油槽,生产过程槽内涂抹润滑脂,以润滑转轴面,减小了使用过程的异音及转动不顺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板连接部123为从底座本体部124上延伸形成的底板螺钉柱,底板螺钉柱设置有多个,底板和底座连接时,通过螺钉穿过底板锁紧固定在底板螺钉柱内部。
底板螺钉柱可设置4个,在相对的2个底板螺钉柱之间以及对角的2个底板螺钉柱之间均连接加强部134件。
在位置相对对的底板螺钉柱和对角对应的底板螺钉柱之间均连接有加强部134件。
加强部134件为抗扭加强筋,底部为了增强底板地板螺钉柱内的螺纹孔的抗扭转的能力,设计了相关抗扭加强筋,防止螺纹孔的撕裂问题。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骑行台构成部件100的的外侧面设置多个凸起部,相邻凸起部之间形成凹陷部,凸起部竖向倾斜布置。
做了凹凸外形设计增大了整个骑行台构成部件100的散热面积,使散热面积提升了约15%,通过斜拉方式布局,增强了垂直方向的强度;
表面凹凸审计,从而减少了塑料装饰壳的使用,减少了对金属的包裹性,从而让散热效果更好,更快;
侧壁增加了散热孔位,便于产品内外的热交换,同时在外表面压铸集成,做了把手,让使用者取放更便捷,使产品体验更好;
第二壳体构成件170,布置在第一构成部120中间位置处,和骑行台构成部件100相对设置,其垂直底座部设置,与第一壳体构成部通过螺钉锁紧固定连接后形成所述安装腔,第二壳体构成件170材质为塑性件。
本实施例中的骑行台为一种带有自发电的阻力模块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带动自发电的阻力模块500的骑行台结构的改进,自发电的阻力模块500具体结构可参照现有技术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自发电骑行台发热的主要原因包括两部分:自发电的阻力模块500和PCBA板,即控制板430发热。
自发电阻力模块500的发热原理类似电机系统,通过机械电磁线切割磁力线,产生了电流,一部分电流重新供给线圈510产生了阻力,随着阻力越大也就是功率越大,需要的电流也越大,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热量,线圈510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疏散,造成自发电阻力模块500的温度过高,造成了线圈510电阻增大,电流变小,从而造成功率降低的效果,随着电流持续增高对零部件的耐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烧坏部分线圈510的风险;
控制板430的温升则主要来自随着电流升温的mos发热元件,若不能及时散热造成元器件的失效。
骑行台的散热也主要包括有两部分,一部分为对控制板430的被动散热,另一部分为对自发电阻力模块500的线圈部分的主动散热。
散热筋组,形成在骑行台构成部件100上;
具体的,散热筋组布置在控制板安装位137处。
主加强部200从安装部135向下延伸,其位于散热筋组和风机风道310之间的位置处。
散热筋组布置在最外侧的主加强部200和主梁边缘部132之间的位置处。
控制板430,装配在所述散热筋组处,与散热筋组围设形成有多个散热风道,用于对控制板430散热,散热风道与进风部110连通;
散热风道与进风部110连通,气流可通过进风部110进入到散热风道内,由于散热风道为散热筋组和控制板430构成,气流进入到散热风道内时,必然会带动控制板430上热量,对其进行散热,实现了对控制板430的散热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板430包括有COS发热元件,其装配固定在控制板430上,为防止控制板430的温度升温过高的问题,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筋组装配在骑行台构成部件100上,包括有:
第一散热筋组410,凸起所述骑行台构成部件100设置,包括多个第一散热筋411,相邻的第一散热筋411之间形成有第一气流通道412,第一气流通道412和进风部110连通,所述第一散热筋411形状与COS发热元件形状适配;
第一散热筋411设置成和COS发热元件截面形状适配,可在控制板430装配到此位置处时,COS发热元件能够完全贴合着第一散热筋411设置,由于第一散热筋411为铝材质,其可用于直接吸收并存储COS发热元件上产生的热量。
mos发热元件集中发热的地方做了独特的铝材质的散热筋位设计,这样不仅增加了散热还增加了储热功能,从而防止mos发热元件温度突然升高,热量无法及时散失,造成温度局部积热升高,
同时,mos发热元件的升温集中处上边也做了散热铝片800,通过散热铝片800直接压装在mos发热元件上,让mos发热元件表面产生的热量直接传导到散热铝片800上,散热铝片800形状和mos发热元件形状适配,散热铝片800又固定在铝材质的骑行台构成部件100上,这样便于热量传导及增大面积散热。
另外,由于第一散热筋411为凸出骑行台构成部件100内壁设置,可在相邻的第一散热筋411之间形成多个第一气流流道,气流从进风部110进入到第一气流流道会带走第一散热筋411上的热量来进行散热;
第二散热筋组420,布置在所述第一散热筋组410一侧,包括多个第二散热筋421,相邻的第二散热筋421之间形成有第二气流通道422,所述第二气流通道422和所述第一气流通道412连通,所述第二气流通道422侧部形成有多个侧出风部423。
通过pcba板安装在铝壳上,
骑行台构成部件100上与第二散热筋组420位置对应处也设置有进风部110,当控制板430安装在第二散热筋421位上,在控制板430板和第一散热筋组410、第二散热筋组420之间构成一个封闭腔体,当外界气流流动时,先通过进风部110进入,然后部分进入到第一气流流道带走第一散热筋411上的热量,然后气流从第一气流流道流入到第二气流流道处,气流经过控制板430表面,以控制板430上热量带走,最后气流从侧部位置处的多个侧出风部423向外送出。
风机风道310,布置在所述安装腔内。
具体的,风机风道310内部装配有散热风机320,风机风道310和散热风机320一起装配在骑行台构成部件100的风机安装位136处,倾斜布置在安装腔内。
在风机风道310上设置有风道进风口和风道出风口,在风道出风口处设置有风机导向筋。在骑行台构成部件100和第二壳体构成件170上设置有显露出所述风机风道310的缺口,以便于风机风道310伸出。
阻力模块500,装配在所述壳体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阻力模块500包括有阻力外壳部件,在所述阻力外壳部件内部布置有定子部件520,以及环绕布置在所述定子部件520周圈的铁芯,在铁芯上缠绕有线圈510,多个线圈510构成线圈组件,在相邻的线圈510之间形成进风间隙511。
密封部件600,位于安装腔内,其与阻力模块500、壳体之间围设形成有过渡风道,所述过渡风道用于将散热风道处气流输送至风机风道310处;
阻力模块500的阻力外壳部件内主要发热源来自自发电的阻力模块500的线圈组件,线圈组件包括多个线圈510,相邻的线圈510之间形成有进风间隙511,由于线圈510为互相缠绕,给散热带来了困难,为保证散热效果,应使得气流流经过线圈510间隙以经过线圈510的表面从而把线圈510的热量带走。
本实施例在设置时,将线圈组件设置在散热风道和过渡风道之间的气流流路上,这样可以使得从散热风道流出的气流会先流经所述线圈510之间的进风间隙511,以对线圈510表面进行冷却,带走线圈510上热量后再进入到过渡风道中。
通过将线圈组件设置在散热风道和过渡风道的气流流路上,保证了有气流可精准流过线圈510表面实现了对线圈510的散热。
为了使得气流能够尽可能多的流过线圈510之间的进风间隙511,本实施例对定子部件520结构做了进一步改进,在定子部件520上设置定子进风部521,贯穿定子部件520设置,定子进风部521设置多个,具体的,定子进风部521为定子进风口。
并且将多个定子进风部521的进风面积的大于线圈组件的所有进风间隙511构成的线圈510进风面积之和。
定子进风部521的进风面积为多个定子进风部521的横截面积之和;
所有进风间隙511的横截面积之和构成所述线圈510进风面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将定子进风部521的进风面积至少为线圈510的线圈510进风面积的两倍关系,由于线圈510布置在定子部件520周圈,靠近定子部件520设置,当在定子部件520上设置有大面积的定子进风部521时可以确保在靠近大面积进风部110的线圈510处形成更好的风压,使在线圈510的进风间隙511处有大量气流流过,能加快带走线圈510表面的热量,防止热量的上升过快。
定子进风部52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向等均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过渡风道包括有转接风道710和导风风道。
密封部件600,连接阻力模块500和壳体。其与壳体、阻力模块500配合围设形成转接风道710;
具体的,密封部件600材质为橡胶或EPV材质,其布置在阻力模块500的定子部件520端面和骑行台构成部件100之间。在定子部件520、密封部件600和骑行台构成部件100之间形成转接风道710 。
流经过线圈510进风间隙511的气流会从定子进风部521处进入到密封的转接风道710内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骑行台构成部件100上成型有风道成型筋180;
其一侧与位于靠近散热筋组侧的主加强部200连接,沿着安装部135环绕弯折后从另一侧处的主加强部200外侧延伸到靠近风机风道310处;
密封部件600与风道成型筋180、阻尼模块之间形成有转接风道710,转接风道710内设置有多个所述主加强部20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成型筋180包括有:
第一环绕段181,沿着所述安装部135周向布置,具有自由端;
为方便描述,本实施例中以将多个主加强部200中靠近散热筋组的侧主加强部200称为第一侧主加强部220,另一侧的主加强部200称为第二侧主加强部230。
第一环绕段181一端连接在第一侧主加强部220上,另一端沿着安装部135环绕到第二侧主加强部230的外侧外置处向下延伸。
所述密封部件600包括有:
第一密封环段610,其一侧贴合在第一环绕段181和多个主加强部200的端面上;
另一侧贴合在定子部件520上,以和定子部件520之间形成密封的转接风道710。
多个主加强部200位于转接风道710内部,进入到转接风道710内部的气流可通过凸起设置的多个主加强部200起到良好的散热效果。
密封部件600还从阻力模块500延伸到风机风道310处,其与壳体配合形成导风风道,导风风道和转接风道710连通。
导风风道包括有第一导风风道721和第二导风风道722。
第一导风通道721,由密封部件600与主加强部200、风道成型筋180和骑行台构成部件100形成;
具体的,风道成型筋180还包括有第一延伸段182,与所述第一环绕段181的自由端连接,从第一延伸段182处向下延伸;
所述密封部件600还包括有:第二密封本体段620,与第一密封环段610底部连接,其为第二密封本体板,沿着多个第一方向从所述第一延伸段182延伸到第一侧主加强部220处。
第二密封本体段620布置在多个主加强部200和第一延伸段182上,以与第一侧主加强部220、第一延伸段182和骑行台构成部件100之间构成第一导风风道。
第二导风通道722,由第一侧主加强部200、风道成型筋180、骑行台构成部件100和第二壳体构成件170形成;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主加强部200下部段上形成有隔档部210;
风道成型筋180包括有:第二延伸段183,与所述第一延伸段182连接,从第一延伸段182延伸到靠近风机风道310处。
所述密封部件600还包括有第三密封环绕段630,包括有:
第一段体,横向布置在多个主加强部200上;
第二段体,布置在第一侧主加强部220处;
第三段体,布置在隔档部210处;
第四段体,布置在第二延伸段183上;
在第二壳体构成件170上设置有和第三密封环绕段630形状适配的凸起筋条171,通过凸起筋条171、第三密封环绕段630、第一侧主加强部220、隔档部210、骑行台构成部件100和第二壳体构成件170形成第二导风通道,其具有对接口,与风机风道310对接。
多个主加强部200沿着骑行台构成部件100的高度方向从上到下延伸布置,主加强部200为形成在骑行台构成部件100内壁上的主加强凸起,相邻的主加强凸起之间形成气体流动通道。
位于多个主加强部200至少部分位于过渡风道内,且至少部分主加强部200为沿着骑行台构成部件100的高度方向从所述转接风道710经过所述第一导风风道延伸到第二导风风道位置处。
这样可确保流入到转接风道710中的气流能够在主加强部200之间的气流流动通道的导向作用下流入到第一导风风道,并从第一导风风道导向到第二导风风道处,以将气流顺畅的导向到风机风道310处并通过风机风道310向外散出,实现散热效果。
由于骑行台构成部件100为铝材质,通过凸起的主加强部200从转接风道710延伸到导风风道,还可以在气流沿着主加强部200流动时与气流接触进行散热,增大了对气流散热的面积,提高了整体散热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有:
导流风道900,形成在散热筋组、主梁边缘部132和主加强部200之间,用于将散热风道气流导向到转接风道710处。
在第二散热筋组420的侧边形成多个侧出风部423,多个第二散热筋组420侧边和主梁边缘部132之间形成有第一气流流动区910;
在第一侧主加强部220和第一散热筋组410、第二散热筋组420顶侧以及主梁边缘部132之间形成有第二气流流动区,其与第一气流流动区910连通形成所述导流风道900。
定子部件520和线圈组件安装在安装部135处时,线圈组件部分遮挡在第二气流流动区的上方位置处,这样在散热风道气流从侧出风部423吹出时,会沿着第一气流流动区910进入到第二气流流动区处,并进入到位于其上方布置的线圈510的进风间隙511内,以将气流导入到进风间隙511处。
本实施例中的骑行台,通过控制板430和散热筋组之间形成散热风道,且使得散热风道与进风部110连通,可在散热风机320驱动气流循环流动时,将气流吸入经过散热风道,以使得气流流经过构成散热风道处的控制板430表面对其进行散热;
同时,驱动气流从散热风道进入到过渡风道处,并从过渡风道转接到风机风道310导出,将线圈组件布置在散热风道和过渡风道的气流流路上,以使得气流可经过线圈组件的进风间隙511对其进行散热,保证了对自发电的阻力模块500的散热效果,整体散热效果好。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骑行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第一构成部,用于构成骑行台的底座部分,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第一构成部上形成有用于连接支腿的支腿连接部、连接底脚的底脚连接部以及和底板连接的底板连接部;
第二构成部,从所述第一构成部上向上延伸形成,其宽度方向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用于构成骑行台的主梁部分,在所述第二构成部上形成有用以安装阻力模块的安装部、风机安装位以及控制板安装位;
以及第三构成部,与所述第二构成部连接,沿着所述第二构成部周向布置,用于构成壳体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行台,其特征在于,
第二构成部包括有:
主梁主体部;
以及从主梁主体部周圈形成的主梁边缘部,所述主梁边缘部处形成有多个拐角部,至少在部分所述拐角部处形成有加强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骑行台,其特征在于,
第三构成部的顶面低于所述主梁主体部顶面,其连接在部分主梁边缘部上,
在所述第三构成部的一侧延伸形成有把手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行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主加强部,设置多个,多个主加强部布置在所述安装部所在区域处;
沿着第二构成部的高度方向从所述第二构成部顶部延伸至所述第一构成部处;
沿着从安装部中心到两侧的方向,多个主加强部在第一方向的厚度值逐渐变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行台,其特征在于,
沿着第二构成部的高度方向,从第二构成部的顶部到第二构成部的底部,主加强部高度呈阶梯状变化,靠近第一构成部处的主加强部高度大于靠近第二构成部顶部处的主加强部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行台,其特征在于,第一构成部包括有:
底座本体部;
以及布置在所述底座本体部两侧延伸形成延伸部;
延伸部连接部,形成在底座本体部一端,沿着第二方向延伸,连接2个第一延伸部,在延伸部、延伸连接部和底座本体部之间形成有插装支腿的容纳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骑行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底座加强部,设置多个,形成在所述底座本体部上,与主梁加强部位置对应,多个底座加强部高度不同,其包括有:
第一底座加强部;
以及第二底座加强部,所述第二底座加强部和所述第一底座加强部沿着第一方向交替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骑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连接部为贯穿延伸部的支腿连接孔,在第一延伸部靠近支腿的面上形成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位于支腿连接孔周圈,在所述环形凸起上形成有储油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骑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连接部为从底座本体部上延伸形成的底板螺钉柱,底板连接柱设置有多个,在位置相对对的底板螺钉柱和对角对应的底板螺钉柱之间均连接有加强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骑行台包括有第二壳体构成件,所述第二壳体构成件布置在所述第一构成部上方并与所述第二构成部、第三构成部连接形安装腔。
CN202322578648.4U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骑行台 Active CN2208018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78648.4U CN220801872U (zh)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骑行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78648.4U CN220801872U (zh)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骑行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01872U true CN220801872U (zh) 2024-04-19

Family

ID=90705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78648.4U Active CN220801872U (zh)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骑行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018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08703A1 (en) Industrial vehicle with ventilating passage for electrical units
CN209545364U (zh) 一种转子组件及电机
CN208831261U (zh) 电子水泵
US10243425B2 (en) Motor housing with electronic housing both having vertical partial cooling ribs for wet-running motor for a centrifugal pump
CN220801872U (zh) 一种骑行台
JP4278488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EP2868814B1 (en) Work machine
CN117205528A (zh) 骑行台构成部件及骑行台
CN209877134U (zh)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7295301A (zh) 骑行台
CN102538086A (zh) 十匹变频多联中央空调机组
CN211018626U (zh) 一种轻量型动车组充电机
CN210440243U (zh) 一种风机及吸尘器
CN104776579A (zh) 风道组件及立式空调器
CN211230879U (zh) 一种风机及吸尘器
CN204913017U (zh) 一体式焊接电源结构
CN208382399U (zh) 电机支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
JP3990758B2 (ja) 制御ボックス
CN105953403A (zh) 安装架及贯流风轮组件
CN203522380U (zh) 一种直边电机
CN220199502U (zh) 一种一体五通接头
CN219774440U (zh) 一种拼装式离心风机外壳
CN219282088U (zh) 风量集中的直流风机轴流散热风扇
CN214307531U (zh) 风道组件、柜式空调器
CN220122736U (zh) 一种一体式空空冷却电机的风扇保护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