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95645U - 一种鼓单元及处理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鼓单元及处理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95645U
CN220795645U CN202322437632.1U CN202322437632U CN220795645U CN 220795645 U CN220795645 U CN 220795645U CN 202322437632 U CN202322437632 U CN 202322437632U CN 220795645 U CN220795645 U CN 2207956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force
drum
coupling
pressing
braking fo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3763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琴
徐婧熹
朱卿瑞
赵文杰
王常彪
钟宝生
靳杨
邝雷志
朱一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956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956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鼓单元及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于电子成像设备中,电子成像设备包括鼓驱动传递单元,鼓驱动传递单元内设有活动件和与活动件传动连接的制动传递构件,鼓单元包括:感光鼓;联轴器,设置在感光鼓的端部,能够被鼓驱动传递单元驱动进而带动感光鼓旋转;按压部,设置于联轴器,按压部用于按压活动件使其相对于鼓驱动传递单元沿远离感光鼓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活动件与制动传递构件脱离传动连接;驱动力接收部,设置于联轴器,用于与鼓驱动传递单元接合以接收驱动力。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可以省去与复杂的制动力施加组件的接合过程,鼓驱动传递单元与联轴器的接合更加快捷稳定,不易脱离,驱动力传递更加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鼓单元及处理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成像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鼓单元及处理盒。
背景技术
现有一类如中国专利CN113574469A所公开的电子成像设备上的鼓驱动传递单元,其通过多个部件与处理盒上的驱动力接收单元(鼓联轴器)接合以对其进行驱动和制动,适配这类鼓驱动传递单元的现有驱动力接收单元大多为一体成型件,仅靠自身结构引导鼓驱动传递单元的多个部件分别与其预设部位进行接合。这类驱动力接收单元上需要设置多个引导部,并通过引导鼓驱动传递单元上不同部件的平动和转动间接实现对位接合,引导过程较为复杂,在处理盒工作过程中,由于需要和鼓驱动传递单元上的不同部件共同作用才能实现驱动力传递,因此动力传递过程中容易导致连接不稳定,动力传递不顺畅的问题。同时,具有上述结构的处理盒,由于在电子成像设备的运作过程中接收制动力,当该类处理盒需要设置更多的旋转部件(如用于松散碳粉的搅拌架、与感光鼓接触的清洁部件等)时,容易出现驱动力不足的情况,导致电子成像设备无法进行正常显影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鼓单元,可拆卸地安装于电子成像设备中,所述电子成像设备包括鼓驱动传递单元,所述鼓驱动传递单元内设有活动件和与所述活动件传动连接的制动传递构件,所述鼓单元包括:
感光鼓;
联轴器,设置在所述感光鼓的端部,能够被所述鼓驱动传递单元驱动进而带动所述感光鼓旋转;
按压部,设置于所述联轴器,所述按压部用于按压所述活动件使其相对于所述鼓驱动传递单元沿远离所述感光鼓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活动件与所述制动传递构件脱离传动连接;
驱动力接收部,设置于所述联轴器,用于与所述鼓驱动传递单元接合以接收驱动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按压部突出于所述联轴器的端面设置,所述按压部的数量为至少一个。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联轴器的中轴位置设有孔部,所述孔部用于与所述鼓驱动传递单元的定位凸台接合;
所述按压部位于所述孔部的外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按压部为围绕所述孔部设置的环形凸台;或者,
所述按压部为至少两个呈中心对称设置在所述孔部外围的凸台或凸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力接收部位于所述按压部的外围;或者,所述驱动力接收部位于所述按压部的径向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联轴器上设有引导部,用于在所述联轴器与所述鼓驱动传递单元接合的过程中引导所述活动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按压部上设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按压部的连接位置处的侧表面被构造为所述驱动力接收部,所述活动件与所述驱动力接收部抵接以带动所述联轴器旋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导部引导所述活动件远离所述鼓驱动传递单元上的驱动力传递部,所述驱动力接收部与所述驱动力传递部抵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导部包括沿联轴器的旋转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引导面、第二引导面和第三引导面;所述第一引导面和第三引导面相对于所述第二引导面倾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联轴器上设有第一凸起,所述按压部为所述第一凸起上背向所述感光鼓一侧的表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导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起,所述引导部与所述按压部相连接,所述引导部相对于所述按压部倾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力接收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联轴器上设有耦接部,所述驱动力接收部伸缩设置于所述耦接部内,所述联轴器与所述鼓驱动传递单元接合时,所述驱动力接收部伸出于所述耦接部与所述活动件接合以接收驱动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力接收部与所述耦接部之间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使所述驱动力接收部保持伸出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按压部上设有供所述活动件嵌入的限位凹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处理盒,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鼓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可以省去复杂的制动力施加组件的接合过程,鼓驱动传递单元与联轴器的接合更加快捷稳定,不易脱离,驱动力传递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电子成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电子成像设备的鼓驱动传递单元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现有的电子成像设备的鼓驱动传递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的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与制动传递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现有的鼓驱动传递单元的剖视图;
图6是现有的鼓驱动传递单元的剖切透视图;
图7是现有的一种处理盒透视图;
图8是现有的处理盒的分解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一的鼓单元与鼓驱动传递单元的连接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一的鼓单元与鼓驱动传递单元的另一视角的连接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B处的放大图;
图13是驱动力传递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驱动力传递构件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二的感光鼓和联轴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例二联轴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7至图20是实施例二的联轴器与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接合示意图;
图21是现有的驱动力传递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实施例三的联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实施例三的联轴器与驱动力传递构件未接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实施例三的联轴器与驱动力传递构件部分接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实施例三的联轴器与驱动力传递构件完全接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实施例三的联轴器与驱动力传递构件完全接合的剖视图;
图27是实施例三的联轴器与驱动力传递构件完全接合的另一剖视图;
图28是驱动力传递构件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29是实施例四的感光鼓和联轴器的的示意图;
图30是实施例四的联轴器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实施例四的驱动力接收部及第二弹性件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实施例四的联轴器的作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图32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4和图35是实施例四中联轴器与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接合示意图;
图36是实施例四的变形例的联轴器的示意图;
图37是实施例四的变形例的联轴器与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接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以上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现有一种电子成像设备M,该电子成像设备M与CN113574469A号专利公开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M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关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部分以下仅作简要描述,以下描述中附图标记与CN113574469A号专利附图标记相同的属于相同部件,具有相同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电子成像设备M包括主组件170、抽屉171和门盖11,主组件170中设置有容纳部、鼓驱动传递单元203、分离机构以及转印单元等,抽屉171可容纳处理盒100,并能够相对于主组件170移动以将处理盒100安装至主组件170的容纳部内。门盖11设置在主组件170的外侧,其能够打开或关闭主组件170的容纳部。
如图2至图6所示,设置在主组件170上的鼓驱动传递单元203包括驱动力传递组件和制动力施加组件,其中驱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一旋转构件201和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第一旋转构件201可旋转地支撑在支撑轴202上,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接收驱动力的旋转止动部分180b,另一端设置有驱动力传递部180v,驱动力传递部180v为沿圆周方向分布在驱动力传递构件180内壁的凸起部,驱动力传递部180v在周向方向一侧的表面为驱动力传递面180d。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中轴位置还设有定位凸台180i。驱动力传递构件180以沿轴向M1可移动的方式装配在第一旋转构件201上,通过设置在第一旋转构件201上的旋转止动部分201b和设置在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旋转止动部分180b之间的配合,实现第一旋转构件201带动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旋转。
制动力施加组件包括制动构件206、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第一接合弹簧211、第二弹簧210以及制动传递构件207,其中制动构件206包括固定侧206a和旋转侧206b,固定侧206a与支撑轴202固定连接,旋转侧206b能够相对于固定侧206a旋转并产生制动力,产生制动力的方法可以从使用摩擦和粘度的那些方法中适当地选择。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与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统称为活动件。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也可以分别单独称为活动件。
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用于向处理盒100施加制动力,二者可通过旋转止动突起部208c和旋转止动凹部204c卡合的方式组装在一起,二者可以具有同步的动作过程。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位于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的内侧,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的接合部分204b能够与驱动力传递部180v上的驱动力传递面180d贴合或相互抵靠。
制动传递构件207的轴部分207b穿过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的中部的通孔并连接至制动构件206的旋转侧206b,以能够向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传递制动力。
具体的,制动传递构件207的凸缘部分207a设置有突起部207e,对应的在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的凸缘部分204a设置有突起部204e,当制动传递构件207的突起部207e与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的突起部204e接合时,制动传递构件207可向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传递制动力。
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能够相对制动传递构件207和制动构件206在轴向M1上移动,当制动传递构件207的突起部207e与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的突起部204e在轴向M1上错开或分离时,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和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将不接收制动力。
继续的,参考图5和图6,第一接合弹簧211的一端抵压在制动构件206的端面206d,另一端抵压在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的凸缘部分204a上,第一接合弹簧211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其沿M1B方向向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施加弹性力,该弹性力可使得制动传递构件207的突起部207e保持与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的突起部204e接合。
第二弹簧210是压缩螺旋弹簧,并且被设置成夹在并压缩在制动构件206的端面206d和制动传递构件207的凸缘部分207a之间,第二弹簧210将排斥力(推压力、弹力)施加到制动构件206的端面206d和制动传递构件207的凸缘部分207a中的每一者。
在上述鼓驱动传递单元203的各部件中,在第一接合弹簧211和第二弹簧210的作用下,制动传递构件207在轴向方向M1A上的端部处的突起部207f抵靠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接触表面108f。驱动力传递构件180在箭头M1B方向上的运动被轴向方向限制部分212管制(限制),使得驱动力传递构件180不会从主组件170的鼓驱动传递单元203脱落。
在上述鼓驱动传递单元203的各部件中,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是能够相对于第一旋转构件201在M1A和M1B方向上移动的,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能够相对于制动传递构件207和第一旋转构件201在M1A和M1B方向上移动,也能够相对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在M1A和M1B方向上移动。
如图9至图12所示,制动力施加组件中的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在M1B方向的端部设有侧边部208d和平面部208i。联轴器6固定设置于感光鼓104的一端,用于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接合以接收驱动力沿旋转方向A旋转,进而带动感光鼓104同步旋转。联轴器6包括鼓连接部61和前端部62。鼓连接部61与感光鼓104相接合,具体的,鼓连接部61的一部分会插入到感光鼓104内,通过粘贴、涂胶、卡合等方式固定,前端部62固定设置在鼓连接部61的M1A方向一端,前端部62包括按压部64、驱动力接收部65和限制部66,具体的,前端部62在M1A方向上的端面62a(远离感光鼓104的端面)上设有限制部66、按压部64和驱动力接收部65,引导部63设置在按压部64远离感光鼓104一侧的表面上(沿M1A方向的表面)。
如图9和图10所示,限制部66为设置于联轴器6中轴位置的第一环凸,第一环凸从前端部62的端面62a向M1A方向突出,第一环凸的内部形成孔部66a,孔部66a的内径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定位凸台180i相适配,当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沿M1B方向伸出与联轴器6接合时,定位凸台180i的一部分伸入到孔部66a内与孔部66a的内壁相贴合,能够对驱动力传递构件180起到限制作用。限制部66(第一环凸)在M1B方向上的前端侧设有导引部(图中未示出),导引部被构造为圆锥形倒角结构,用于在定位凸台180i与孔部66a相接合的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如图9和图10所示,按压部64为环绕设置在限制部66外围的环形凸台,环形凸台从前端部62的端面62a向M1A方向突出,环形凸台突出于前端部62的端面62a的高度低于第一环凸突出于前端部62的端面62a的高度。联轴器6通过按压部64可以将活动件(即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往M1A方向下压一段距离,并在联轴器6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接合到位后始终抵压活动件保持在沿M1A方向上被压下的状态,从而能使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上的突起部204e与制动传递构件207的突起部207e始终处于脱离传动连接的状态,即活动件处于不接收制动传递构件207的旋转载荷的情况下旋转的状态,联轴器6也不接收制动传递构件207的制动力,联轴器6不接收制动力可以在与鼓驱动传递单元203接合的过程中省去复杂的接合过程,鼓驱动传递单元203与联轴器的接合更加快捷稳定,
如图9和图10所示,引导部63设置在按压部64远离感光鼓104的表面上,引导部6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引导部63呈中心对称设置,引导部63突出于按压部64的表面设置,引导部63与按压部64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是分体结构。引导部63上具有引导斜面63a,引导斜面63a相对于前端部62的端面62a倾斜,沿着M1A方向,引导斜面63a逐渐向旋转方向A的上游侧倾斜。在联轴器6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接合时,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的侧边部208d抵接在引导部63的引导斜面63a上,随着鼓驱动传递单元203的转动,侧边部208d沿着引导斜面63a移动,直至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的平面部208i与按压部64抵接,在此过程中,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也会带动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远离驱动力传递面180d。
如图9和图10所示,驱动力接收部65为凸块结构,突出设置于前端部62的端面62a上,驱动力接收部65的数量为两个且呈中心对称设置,驱动力接收部65位于按压部64的外围且与按压部64的圆周表面之间具有间距。在联轴器6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接合的过程中,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和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在引导部63的引导作用下向远离驱动力传递面180d的方向移动后,驱动力接收部65能够进入到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和驱动力传递面180d之间并与驱动力传递面180d抵接,从而接收来自驱动力传递面180d的驱动力。
如图1至图12所示,联轴器6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接合过程做详细描述如下:
如图1至图12所示,当处理盒100安装到电子成像设备的主组件170上后,关闭门盖11,作为电子成像设备驱动组件的鼓驱动传递单元203往外伸出(沿M1B方向伸出),此时联轴器6会与活动件(即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产生干涉(具体可以是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与引导部63接触产生干涉),联轴器6将活动件(即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往M1A方向下压一段距离,直至联轴器6的孔部66a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定位凸台180i接合;然后鼓驱动传递单元203开始旋转,随着鼓驱动传递单元203的旋转,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的侧边部208d沿着引导部63移动,直至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的平面部208i与联轴器6的按压部64接合并保持接合状态一起运动,使得联轴器6能够通过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带动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转动至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驱动力传递面180d分离。
此时随着鼓驱动传递单元203往M1B方向继续移动并保持旋转,驱动力接收部65能够进入驱动力传递面180d与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之间的空间内并与驱动力传递面180d抵接,此时驱动力接收部65能够接收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驱动力。
在运动状态下,驱动力传递面180d接触驱动力接收部65并传递驱动力给联轴器6,使联轴器6以及感光鼓104同轴转动,同时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的平面部208i始终与联轴器6的按压部64保持接触状态,使得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上的突起部204e与制动传递构件207的突起部207e始终处于脱离传动连接的状态,即活动件处于不接收制动传递构件207的旋转载荷的情况下旋转的状态,联轴器6不接收制动传递构件207的制动力,防止出现驱动力不足的情况,保证电子成像设备能够进行正常显影工作。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鼓单元及处理盒,与实施例一相比,不同之处在于联轴器6的结构不同。
如图15和图16所示,联轴器6包括:前端部62及鼓连接部61。前端部62通过鼓连接部61与感光鼓104相接合,具体的,鼓连接部61会插入到感光鼓104内,通过固定或可拆卸等方式装配。前端部62被构造为包括轴部6b1、作用部6b2以及承接部6b3,承接部6b3位于作用部6b2与轴部6b1之间且彼此连接,承接部6b3的周面上呈间隔方式设有至少一个凸起6b31。轴部6b1下侧套设有第一弹性件6b4,轴部6b1本体下侧设有限位槽6b11,限位槽6b11中设有卡簧6b5,用于对第一弹性件6b4进行限位作用。
如图16所示,鼓连接部61中设有容纳部611,容纳部611的下侧设有通孔6111,容纳部611的内部周面上呈间隔方式设有至少一个凹槽6112。鼓连接部61的外部周面上呈间隔方式设有至少一个凸起6113,当感光鼓104、前端部62及鼓连接部61在安装状态时,鼓连接部61通过外部周面上设有的凸起6113与感光鼓104卡合连接,前端部62中的承接部6b3周面上的至少一个凸起6b31插入至容纳部611的内部周面上对应的至少一个凹槽6112中,轴部6b1、第一弹性件6b3被容纳至鼓连接部61中的容纳部611中,轴部6b1的一部分从容纳部611下侧的通孔6111处伸出。
如图15和图16所示,作用部6b2被构造为包括凸缘部6b21,凸缘部6b21的圆周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耦接部6b211,耦接部6b211中的任意一个均被构成为沿M1A方向朝向远离凸缘部6b21的表面方向突出,本实施例中耦接部6b211的数量优选被构造为两个,两个耦接部6b211可以是间隔180°对称设置,也可以是不对称的设置。耦接部6b211的数量还可为多个。
如图15至图20所示,两个耦接部6b211中的任意一个均被构造包括引导部63b,引导部63b设置于耦接部6b211在M1A方向的端面上,具体的,引导部63b包括沿联轴器6的旋转方向A依次设置的第一引导面63b1、第二引导面63b2和第三引导面63b3;第一引导面63b1和第三引导面63b3相对于所述第二引导面63b2倾斜,其中,沿着M1A方向,第一引导面63b1逐渐向旋转方向A的下游侧倾斜;沿着M1A方向,第三引导面63b3逐渐向旋转方向A的上游侧倾斜。第二引导面63b2垂直于联轴器6的轴线M1。当联轴器6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接合时,两个耦接部6b211分别位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中设有的凹陷部180g(如图13所示)中。
如图13至图20所示,作用部6b2上还设有限制部66(第一环凸),限制部66在M1B方向上设有孔部66a。当处理盒100安装到主组件170上时,定位凸台180i插入至限制部66的孔部66a中,孔部66a容纳定位凸台180i。
作用部6b2在限制部66与凸缘部6b21之间还设有按压部64b,按压部64b围绕限制部66间隔设置。按压部64b为凸台结构,凸台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凸台呈中心对称围绕设置在限制部66外围。
按压部64b在M1A方向的表面上设有突出部6b24,突出部6b24与按压部64b连接位置处的侧表面被构造为驱动力接收部65b,即突出部6b24在旋转方向A的上游侧的侧表面为驱动力接收部65b。驱动力接收部65b位于按压部64b的径向范围内,按压部64b的径向范围指按压部64b的径向外表面到轴线M1(即轴心位置)的半径范围,驱动力接收部65b位于该半径范围内,即驱动力接收部65b无突出于按压部64b的径向外表面的部分,优选的,驱动力接收部65b的外表面与按压部64b的径向外表面平齐。更优选的,驱动力接收部65b的内表面也与按压部64b的径向内表面平齐,即按压部64b的径向范围与驱动力接收部65b的径向范围完全重合。可选择的,驱动力接收部65b的表面也可以不与按压部64b的径向外/内表面平齐,只要位于按压部64b的径向范围内即可。
当处理盒100安装到主组件170上时,按压部64b与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的平面部208i接触并向M1A方向按压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由于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与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彼此连接,故两者朝向M1A方向运动,以此实现制动传递构件207的突起部207e与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的突起部204e脱离。即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与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与制动传递构件207断开,并且制动力不从制动传递构件207传递。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与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可以相对于制动传递构件207旋转而不会接收制动构件206产生的旋转载荷,有效避免当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旋转时,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与制动传递构件207无法稳定结合,进而造成制动传递构件207的突起部207e与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的突起部204e因产生一定间隙在旋转时会造成结构干涉,发出异响的问题。同时,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的侧边部208d抵接于突出部6b24的驱动力接收部65b处,从而将主组件170上的驱动力施加到联轴器6上,联轴器6接收到驱动力,沿着旋转方向A旋转,进而带动感光鼓104旋转,感光鼓104旋转可以将显影剂转印到转印带上。
如图13至图20所示,联轴器6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接合过程做详细描述如下:
当处理盒100安装到电子成像设备的主组件170上时,关闭电子成像设备的门盖11,电子成像设备中的驱动力传递构件180通过连杆机构控制从电子成像设备的侧壁伸出,即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及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朝向M1B方向移动,联轴器6的耦接部6b211上的引导部63b抵接于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的第一顶部204i,优选为引导部63b的第二引导面63b2与第一顶部204i抵接,此时套设于前端部62的轴部6b1下侧的第一弹性件6b4发生形变。
当电子成像设备驱动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旋转时,驱动力传递构件180带动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及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沿着如图9所示的A方向旋转,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的第一顶部204i从耦接部6b2的第二引导面63b2向第三引导面63b3滑动,当第一顶部204i滑动至第三引导面63b3时,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的平面部208i与按压部64b接触,并沿其表面滑动,定位凸台180i通过限制部66上设有的导引部插入至孔部66a中。
当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的平面部208i沿着按压部64b的表面滑动至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的侧边部208d抵接于突出部6b24的驱动力接收部65b处,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将驱动力传递构件180上的驱动力施加到联轴器6上,联轴器6收到驱动力,沿着旋转方向A旋转,进而带动感光鼓104旋转,同时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的平面部208i与按压部64b接触并且按压部64b向M1A方向按压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带动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同步朝向M1A方向运动,以此实现制动传递构件207的突起部207e与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的突起部204e脱离,避免因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与制动传递构件207由于无法稳定结合,进而造成制动传递构件207的突起部207e与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的突起部204e因产生一定间隙,在旋转时会造成结构干涉,发出异响的问题。此时,作用部6b2中凸缘部6b21上设有的两个耦接部6b211落入至驱动力传递构件180中设有的凹陷部180g中。
在一些其他的接合情形中,第一顶部204i也可以抵接于引导部63b的第一引导面63b1或第三引导面63b3上,如第一顶部204i初始抵接于第一引导面63b1,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随着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旋转,第一顶部204i从第一引导面63b1依次滑过第二引导面63b2、第三引导面63b3后,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的平面部208i与按压部64b接触;如第一顶部204i初始抵接于第三引导面63b3,则第一顶部204i滑过第三引导面63b3后,平面部208i与按压部64b接触。
本实施例的鼓单元及处理盒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又一种鼓单元及处理盒,与实施例一相比,不同之处在于,联轴器的结构不同。
如图22所示,联轴器6包括鼓连接部61和前端部62,前端部62的端面62a上设有限制部66(第一环凸),限制部66上的孔部66a用于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上的定位凸台180i相配合,在限制部66的外围间隔设置有第一凸起67,第一凸起67至少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一凸起67呈中心对称设置。
如图22所示,第一凸起67上设置有驱动力接收部65c,其能够沿着驱动力传递部180v上的导向面180e滑动而与驱动力传递面180d相抵接,进而接收驱动力。驱动力接收部65c为第一凸起67在旋转方向A的上游侧的侧表面,驱动力接收部65c垂直于联轴器6的端面62a。
如图22所示,第一凸起67上还设有按压部64c,其能够对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施压,以使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无法继续伸出。按压部64c为第一凸起67上背向感光鼓104一侧的表面(即沿M1A方向的表面)。按压部64c平行于前端部62的端面62a,按压部64c靠近第一凸起67在旋转方向A的下游侧的侧表面设置。
如图22所示,第一凸起67上还设置有与按压部64c相连接的引导部63c,其能够与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接合,用于使得活动件(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能够向远离驱动力传递部180v的方向移动而产生间隙。引导部63c相对于按压部64c倾斜,沿着M1A方向看,引导部63c逐渐向旋转方向A的上游侧倾斜,即引导部63c与按压部64c连接的一端到端面62a的距离小于引导部63c另一端到端面62a的距离。
如图21至图27所示,当处理盒100安装到电子成像设备的主组件170上后,关闭门盖11,主组件170的鼓驱动传递单元203伸出并沿着M1B方向往处理盒100的联轴器6靠近;联轴器6上的限制部66最先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上的定位凸台180i相配合,即定位凸台180i插入到限制部66中心的孔部66a中,进而第一凸起67上的驱动力接收部65c沿着驱动力传递部180v上的导向面180e向驱动力传递面180d移动,此时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则与第一凸起67上的引导部63c接合而滑动,使得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能够相对于驱动力传递部180v移动而产生间隙。
随着鼓驱动传递单元203及其上的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旋转,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同时沿着引导部63c滑动,直到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滑动至按压部64c上,此时,第一凸起67上的驱动力接收部65c避开了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的干涉后移动至抵接于驱动力传递面180d的位置,从而实现第一凸起67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驱动力传递,此时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由于在轴向方向(M1方向)上一直受到按压部64c的压力保持着被按压的状态,从而能使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上的突起部204e与制动传递构件207的突起部207e始终处于脱离传动连接的状态,因此联轴器6不会从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处接收到制动力,最终实现鼓驱动传递单元203和联轴器6之间的驱动力传递。
具有上述结构的处理盒100,由于在接收驱动力的过程并不接收制动力,可以省去与复杂的制动力施加组件的接合过程,鼓驱动传递单元203与联轴器6的接合更加快捷稳定,不易脱离,动力传递更加稳定。
本实施例的鼓单元及处理盒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又一种鼓单元及处理盒,本实施例的联轴器6的结构大致与实施例二相同,以下仅对联轴器6的不同之处进行描述。
如图28所示,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的凸缘部分208f的周面上呈间隔方式设有至少一个凹孔208e,凹孔208e的数量优选为两个,凹孔208e可以是间隔180°对称设置,也可以是不对称的设置。
如图29至图33所示,两个耦接部6d211中的任意一个其本体上设有容置部6d22,容置部6d22被构造为内部中空结构,容置部6d22中的任意一个内部侧壁上呈对称方式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凸起6d23。前端部62还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力接收部65d,本实施例中,驱动力接收部65d的数量优选为两个,两个驱动力接收部65d分别伸缩设置于两个耦接部6d211对应的容置部6d22中,驱动力接收部65d下侧设有第二弹性件68d,第二弹性件68d的一端抵接于容置部6d22的底壁,另一端抵接于驱动力接收部65d的下侧,第二弹性件68d在未受外力的自然状态下,可使驱动力接收部65d保持伸出状态(即驱动力接收部65d的上端至少部分伸出到容置部6d22之外)。驱动力接收部65d为圆杆状构件,两个驱动力接收部65d的侧壁上被构造为包括第一路径65d1、第一位置65d2、第二路径65d3、第二位置65d4、第三路径65d5、第三位置65d6及第四位置65d7。将驱动力接收部65d装入耦接部6d211的容置部6d22中过程如下:容置部6d22的内侧壁上的第二凸起6d23首先与驱动力接收部65d的第一位置65d2抵接,向M1B轴方向下压驱动力接收部65d,使第二凸起6d23沿着第一路径65d1从第一位置65d2滑动至第二位置65d4,再沿周向转动驱动力接收部65d,使第二凸起6d23沿着第二路径65d3从第二位置65d4滑动至第三位置65d6,进而完成装配。当处理盒100安装到主组件170上时,两个驱动力接收部65d分别与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上设有的两个凹孔208e对应抵接,从而将主组件上的驱动力施加到联轴器6上,联轴器6收到驱动力,沿着旋转方向A旋转,进而带动感光鼓104旋转,感光鼓104旋转可以将显影剂转印到转印带上。
如图29和图30所示,作用部上两个耦接部6d211之间设有按压部64d,按压部64d为突出于凸缘部6b21设置的圆台结构。按压部64d在M1A方向的端面的中心位置处凹陷形成孔部66d。当处理盒100安装到主组件170上时,定位凸台180i插入至孔部66d中,孔部66d容纳定位凸台180i。当联轴器6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接合时,按压部64d与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的平面部208i接触并向M1A方向按压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由于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与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彼此连接,故两者朝向M1A方向运动,以此实现制动传递构件207的突起部207e与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的突起部204e脱离,即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与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与制动传递构件207断开,从而制动力不再从制动传递构件207传递。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与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可以相对于制动传递构件207旋转而不会接收制动构件206产生的旋转载荷,有效避免当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旋转时,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与制动传递构件207无法稳定结合,进而造成制动传递构件207的突起部207e与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的突起部204e因产生一定间隙在旋转时会造成结构干涉,发出异响的问题。
如图28至图35所示,针对联轴器6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接合过程做详细描述如下:
当处理盒100安装到电子成像设备的主组件170上时,关闭电子成像设备的门盖11,电子成像设备中的驱动力传递构件180通过连杆机构控制从电子成像设备的侧壁伸出,即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及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朝向M1B方向移动,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的平面部208i分别与处理盒100的联轴器6的作用部中的耦接部6d211的上表面以及设置于其内部的驱动力接收部65d的顶部抵接,并向驱动力接收部65d施加作用力,使驱动力接收部65d朝向M1B方向运动,即容置部6d22的内侧壁上的第二凸起6d23沿着第三路径65d5从第三位置65d6滑动至第四位置65d7,此时设置于前端部62的轴部6b1下侧的第一弹性件6b4以及两个驱动力接收部65d下侧设有的第二弹性件68d发生形变。
当电子成像设备驱动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旋转时,驱动力传递构件180带动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及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沿着如图34所示的A方向旋转,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的平面部208i从耦接部6d211的上表面以及设置于其内部的驱动力接收部65d的顶部滑动至与其脱离,定位凸台180i插入至孔部66d中,设置于前端部62的轴部6b1下侧的第一弹性件6b4及两个驱动力接收部65d下侧设有的第二弹性件68d逐渐开始恢复形变,驱动力接收部65d在第二弹性件68d的作用下朝向M1A方向运动,即容置部6d22的内侧壁上的第二凸起6d23沿着第三路径65d5从第四位置65d7向靠近第三位置65d6处滑动,此时,作用部中凸缘部6b21上设有的两个耦接部6d211落入至驱动力传递构件180中设有的凹陷部180g中,两个驱动力接收部65d的顶面分别与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的凸缘部分208f表面抵接,当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继续带动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及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沿着如图34所示的A方向旋转,两个驱动力接收部65d滑入至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的凸缘部分208f上设有的两个凹孔208e中,并与其对应抵接,从而将驱动力传递构件180上的驱动力施加到联轴器6上,联轴器6收到驱动力,沿着旋转方向A旋转,进而带动感光鼓104旋转,感光鼓104旋转可以将显影剂转印到转印带上。
此时,驱动力接收部65d在第二弹性件68d的作用下朝向M1A方向运动,即容置部6d22的内侧壁上的第二凸起6d23沿着第三路径65d5从第四位置65d7滑动至第三位置65d6。同时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的平面部208i运动至与按压部64d接触并且按压部64d向M1A方向按压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带动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同步朝向M1A方向运动,以此实现制动传递构件207的突起部207e与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的突起部204e脱离,避免因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与制动传递构件207由于无法稳定结合,进而造成制动传递构件207的突起部207e与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的突起部204e因产生一定间隙,在旋转时会造成结构干涉,发出异响的问题。
如图36和图37所示,作为实施例四的一种变形例,本变形例的联轴器6在按压部64d的端面(M1A方向的端面)上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凹部64d1,本变形例中,限位凹部64d1优选为两个,两个限位凹部64d1可以是间隔180°对称设置,也可以是不对称的设置。当处理盒100安装到主组件170上时,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的平面部208i落入至按压部64d上设有的对应限位凹部64d1中,并且限位凹部64d1向M1A方向按压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由于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与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彼此连接,故两者朝向M1A方向运动,以此实现制动传递构件207的突起部207e与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的突起部204e脱离。即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与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与制动传递构件207断开,并且制动力不从制动传递构件207传递。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与第二制动力接合构件208可以相对于制动传递构件207旋转而不会接收制动构件206产生的旋转载荷,有效避免当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旋转时,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与制动传递构件207无法稳定结合,进而造成制动传递构件207的突起部207e与第一制动力接合构件204的突起部204e因产生一定间隙在旋转时会造成结构干涉,发出异响的问题。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鼓单元,可拆卸地安装于电子成像设备中,所述电子成像设备包括鼓驱动传递单元,所述鼓驱动传递单元内设有活动件和与所述活动件传动连接的制动传递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鼓单元包括:
感光鼓;
联轴器,设置在所述感光鼓的端部,能够被所述鼓驱动传递单元驱动进而带动所述感光鼓旋转;
按压部,设置于所述联轴器,所述按压部用于按压所述活动件使其相对于所述鼓驱动传递单元沿远离所述感光鼓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活动件与所述制动传递构件脱离传动连接;
驱动力接收部,设置于所述联轴器,用于与所述鼓驱动传递单元接合以接收驱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突出于所述联轴器的端面设置,所述按压部的数量为至少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联轴器的中轴位置设有孔部,所述孔部用于与所述鼓驱动传递单元的定位凸台接合;
所述按压部位于所述孔部的外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为围绕所述孔部设置的环形凸台;或者,
所述按压部为至少两个呈中心对称设置在所述孔部外围的凸台或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力接收部位于所述按压部的外围;或者,所述驱动力接收部位于所述按压部的径向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联轴器上设有引导部,用于在所述联轴器与所述鼓驱动传递单元接合的过程中引导所述活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上设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按压部的连接位置处的侧表面被构造为所述驱动力接收部,所述活动件与所述驱动力接收部抵接以带动所述联轴器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引导所述活动件远离所述鼓驱动传递单元上的驱动力传递部,所述驱动力接收部与所述驱动力传递部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包括沿联轴器的旋转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引导面、第二引导面和第三引导面;所述第一引导面和第三引导面相对于所述第二引导面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联轴器上设有第一凸起,所述按压部为所述第一凸起上背向所述感光鼓一侧的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起,所述引导部与所述按压部相连接,所述引导部相对于所述按压部倾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力接收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起。
13.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联轴器上设有耦接部,所述驱动力接收部伸缩设置于所述耦接部内,所述联轴器与所述鼓驱动传递单元接合时,所述驱动力接收部伸出于所述耦接部与所述活动件接合以接收驱动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力接收部与所述耦接部之间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使所述驱动力接收部保持伸出状态。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上设有供所述活动件嵌入的限位凹部。
16.一种处理盒,包括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鼓单元。
CN202322437632.1U 2022-09-06 2023-09-06 一种鼓单元及处理盒 Active CN22079564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70140 2022-09-06
CN2022223701400 2022-09-06
CN202222374449 2022-09-07
CN2022223744497 2022-09-07
CN2022224362517 2022-09-13
CN202222436251 2022-09-13
CN2022225862144 2022-09-27
CN202222586214 2022-09-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95645U true CN220795645U (zh) 2024-04-16

Family

ID=9007219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37632.1U Active CN220795645U (zh) 2022-09-06 2023-09-06 一种鼓单元及处理盒
CN202311153008.7A Pending CN117666304A (zh) 2022-09-06 2023-09-06 一种鼓单元及处理盒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53008.7A Pending CN117666304A (zh) 2022-09-06 2023-09-06 一种鼓单元及处理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20795645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66304A (zh) 2024-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23414B1 (ko)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US9921539B2 (en) Driving assembly and developing cartridge
US5022645A (en) Disengageable coupling usable in a sheet transport mechanism
CN111367156A (zh) 显影盒
US10831150B2 (en)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220795645U (zh) 一种鼓单元及处理盒
US11402797B2 (en) Process cartridge
WO2024046333A1 (zh) 一种处理盒
KR20190037187A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CN220983721U (zh) 一种鼓单元及处理盒
CN220626867U (zh) 一种处理盒
CN118011761A (zh) 一种鼓单元及处理盒
CN220894728U (zh) 一种鼓单元及处理盒
WO2019105353A1 (zh) 一种处理盒
JP691917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221039796U (zh) 一种鼓单元及处理盒
CN110850698A (zh) 处理盒
CN221008083U (zh) 一种鼓单元和处理盒
CN220962146U (zh) 一种鼓单元及耗材盒
CN110874045A (zh) 一种处理盒
CN214252898U (zh) 用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盒
CN220603853U (zh) 一种处理盒
CN218974784U (zh) 处理盒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209765276U (zh) 一种处理盒
CN215376098U (zh) 一种处理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