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68271U - 出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出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68271U
CN220768271U CN202322533499.XU CN202322533499U CN220768271U CN 220768271 U CN220768271 U CN 220768271U CN 202322533499 U CN202322533499 U CN 202322533499U CN 220768271 U CN220768271 U CN 2207682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ater passing
outlet device
water outlet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3349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华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Chuanhuadie Intellectual Propert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Chuanhuadie Intellectual Propert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Chuanhuadie Intellectual Propert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Chuanhuadie Intellectual Propert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3349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682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682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682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omestic Plumbing Install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出水装置,包括沿该出水装置的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水面板、第二过水面板和位于所述第二过水面板远离所述第一过水面板一侧的壳体;所述第一过水面板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过水孔;所述第二过水面板上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过水孔连通的第二过水孔;所述壳体具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排水口设有整流件,且所述整流件上开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进水口连通的排水孔;所述第二过水孔的出口外环绕设置有阻挡件,所述阻挡件远离所述第一过水面板的一侧和所述第二过水面板远离所述第一过水面板的一侧之间具有第一间距。本实用新型能够降低出水装置的漏水概率,改善产品质量。

Description

出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浴出水结构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出水装置。
背景技术
在部分卫浴产品中,通常会在出水装置内部使水流与从出水装置外部被吸入的空气进行混合并形成含有空气的水流后向外部排放,而含有空气的水流具有更好的冲洗效果,能够减少外排水流的喷溅和节约用水量。
为让出水装置外部的空气能够进入出水装置内,通常需要在出水装置内预留一条空气输入通道,如CN211636050U、CN203389782U、CN114991264A和CN217352737U等专利文献都公开了一种将空气输入通道设于两个过流面板之间的间隙、并从出水装置的零件配合处或零件开口处从外部大气引入空气的方案,在这些方案中,位于上游的第一过水面板的过水孔孔径较小以产生高速射流制造负压从而吸引外部空气进入两个过水面板之间的间隙,位于下游的第二过水面板的过水孔孔径较大以用于将高速射流与空气混合成的气泡水流引入更下游的腔体内,气泡水流可以在该腔体内被整流后通过设在腔体底部的排放口向外部排放。
在上述方案中,若为了形成不同功能的水花而将排放口的总排放面积设计得较小,并且让腔体内的水体产生较大的压力时,有一定概率会导致水流的流向出现以下情况:1、水流将沿着第二过水面板与腔体外壳上除排放口之外的其他孔隙向外溢出;2、沿着第二过水面板上的过水孔的流出侧周围的侧壁穿过过水孔回流到两个过流面板之间的间隙内并从零件配合处或零件开口处向外溢出,而以上的水流溢出最终都会表现为出水装置的漏水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出水装置,克服现有的出水装置中易出现的漏水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出水装置,包括沿该出水装置的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水面板和第二过水面板;
所述第一过水面板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过水孔;
所述第二过水面板上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过水孔连通的第二过水孔;
所述第二过水孔的出口外环绕设置有阻挡件,在所述出水装置的轴向上,所述阻挡件远离所述第一过水面板的一侧端面和所述第二过水面板远离所述第一过水面板的一侧板面之间具有第一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间距大于0.2mm。
进一步地,在所述出水装置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阻挡件之间具有第二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阻挡件的壁厚小于3mm,或者所述阻挡件的壁厚沿出水方向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所有的所述第二过水孔构成至少两组过水孔组;
相邻的所述过水孔组之间的所述阻挡件具有第三间距。
进一步地,在所述出水装置的轴向上,所有的所述阻挡件的投影面积之和为所述第二过水面板远离所述第一过水面板一侧的投影面积的5%~40%。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过水面板远离所述第一过水面板一侧开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位于相邻的所述阻挡件之间。
进一步地,在所述出水装置的轴向上,所述第一过水孔的出口与所述第二过水孔的进口正对,且所述第一过水孔的出口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过水孔的进口的投影面积。
进一步地,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过水面板出水侧的整流件,所述整流件具有排水孔;
在所述出水装置的轴向上,所有的所述第二过水孔的出口的投影面积之和为所有的所述排水孔的出口的投影面积之和的0.6~2倍。
进一步地,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整流件固定连接,或者所述整流件可转动且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壳体的排水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当从第二过水孔流出的水流因与水体碰撞而产生直接的反流、或者产生反向流动的水流时,通过在第二过水孔的出口设置阻挡件,依靠第一间距在高度上对水流进行阻隔,阻挡件能够阻挡反流的水流进入第二过水孔中,并使反流的水流流入阻挡件与第二过水面板排水侧之间所合围形成的空间内再落回出水装置的内腔中,最终从出水装置排出,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反流的水流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返流的水流容易从零件配合处以及吸气间隙中溢出而导致出水装置漏水的问题,改善出水装置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未设置阻挡件时的出水装置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出水装置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出水装置的剖视图一;
图4为图3的正视图;
图5为图4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出水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出水装置的剖视图二;
图8为图7中A-A面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出水装置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出水装置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出水装置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1的正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出水装置的轴向视图;
标号说明:
1、第一过水面板;11、第一过水孔;
2、第二过水面板;21、第二过水孔;
3、壳体;31、进水口;32、排水口;
4、整流件;41、排水孔;42、前置整流层;43、整流网;
5、阻挡件;
6、外壳;61、通气孔;62、通槽;63、安装槽;
7、安装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参照图2-图13,出水装置,包括沿该出水装置的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水面板1、第二过水面板2和壳体3;第一过水面板1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过水孔11;第二过水面板2上设有至少一个与第一过水孔11连通的第二过水孔21;壳体3具有进水口31和排水口32;排水口32设有整流件4,且整流件4上开设有至少一个与进水口31连通的排水孔41;而第二过水面板2设置于进水口31内,第二过水孔21的出口外环绕设置有阻挡件5,在轴向上阻挡件5远离第一过水面板1的一侧端面和第二过水面板2远离第一过水面板1的一侧板面之间具有第一间距h。其中,水流从第一过水孔11的进口流入并从第一过水孔11的出口流出,再从第二过水孔21的进口流入从第二过水孔21的出口流出,最后从排水孔41向外部空间排放。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在第二过水孔21的出口设置阻挡件5,当壳体3内由于腔体排水口32排水不畅导致蓄水较满,进而引起从第二过水孔21流出的水流因与水体碰撞而产生直接的反流、或者产生沿壳体3内壁反向流动的水流时,依靠第一间距h在高度上对水流进行阻隔,阻挡件5能够阻挡反流的水流进入第二过水孔21中,并使反流的水流流入阻挡件5与第二过水面板2排水侧之间所合围形成的空间内再落回壳体3内,最终从出水装置排出,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返流的水流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返流的水流容易从零件配合处以及吸气间隙中溢出而导致出水装置漏水的问题,改善出水装置的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间距h大于0.2mm。当第二过水孔21的出口内径越大,水流量就越大,对于第一间距h的高度要求就越大,而第一间距h的大小应大于0.2mm,以确保水流阻挡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出水装置的周向上,相邻的阻挡件5之间具有第二间距。第二间距的设置,用于容纳更多返流的水流,以进一步降低溢水概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将出水装置与出水设备完美地匹配,整体结构的尺寸有限并且出水装置的尺寸需要满足行业标准,因此,阻挡件5的壁厚小于3mm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为水流提供足够大的容纳空间或者阻挡件5的壁厚沿出水方向逐渐减小,当阻挡件5的壁厚越小时,为第二过水面板2远离第一过水面板1的一侧留下的面积就越大,则能够容纳水流的空间则越大,具体的,阻挡件的外径沿出水方向逐渐缩小,使得阻挡件的外壁形成斜面,因阻挡件的壁厚减小所形成的斜面利于让水流流回面板底中确保水流阻挡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有的第二过水孔21构成至少两组过水孔组;在出水装置的径向上,相邻的过水孔组之间的阻挡件5具有第三间距L。具体的,所有的过水孔组均环绕第二过水面板2的轴线设置,但每一组过水孔组所构成的虚拟圆半径均不相同。而第三间距L的设置,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容纳水流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出水装置的轴向上,所有的阻挡件5的投影面积之和为第二过水面板2远离第一过水面板1一侧的投影面积的5%~40%,可选的,所有的阻挡件5的投影面积之和为第二过水面板2远离第一过水面板1一侧的表面积的5%、10%、15%、20%、25%、30%、35%或40%。当该占比越小时,给第二过水面板2远离第一过水面板1的一侧留出的空间就越大,则容纳水流的空间也越大,为返流的水流提供充足的缓冲空间。为了进一步地扩大的容纳返流水流的空间并减小返流的几率,第二过水面板2远离第一过水面板1一侧开设有凹槽,且凹槽位于相邻的阻挡件5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出水装置的轴向上,第一过水孔11的出口与第二过水孔21的进口正对,且第一过水孔11的出口的投影面积小于第二过水孔21的进口的投影面积;在出水装置的轴向上,所有的第二过水孔21的出口的投影面积之和为所有的排水孔41的出口的投影面积之和的0.6~2倍,可选的,该比值为0.63倍、0.7倍、0.85倍、0.9倍、1倍、1.1倍、1.2倍、1.3倍、1.4倍、1.5倍、1.6倍、1.7倍、1.8倍、1.9倍或2倍。当第二过水孔21的出口的投影面积之和与所有的排水孔41的出口的投影面积之和的比值在该数值范围内时,能够使出水装置内部具有最佳的水压范围,当该比值大于两倍时,则水压过大会导致出水装置的密封结构失效进而导致产品整体漏水,而当该比值低于一倍时,出水装置内部水压不足,无法使水花成型,影响出水压力以及水花成型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3与整流件4之间的连接关系具有以下两种方案:其中一种可能的方案为壳体3与整流件4一体成型,第二中可能的方案为整流件4可转动且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3的排水口32。无论采用上述的哪一方案,均应保证壳体3与整流件4之间的密封性,以降低出水装置的漏水风险,并且保证出水装置内部具有充足的出水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过水孔21的进口和/或第二过水孔21的出口形状为圆形、正多边形、扇形、条形或圆环形,而为了确保来自第一过水孔11的水流在吸入空气后能够完全进入第二过水孔21中,第一过水孔11的出口形状应与第二过水孔21的进口形状保持一致。其中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为,第二过水孔21的进口和第二过水孔21的出口均为圆形,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为,第二过水孔21的进口为圆形,而第二过水孔21的出口均为正多边形、扇形、条形或圆环形,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为,第二过水孔21的进口为正多边形、扇形、条形或圆环形,而第二过水孔21的出口为圆形。除此之外,也包括第二过水孔21的进口和第二过水孔21的入口形状不同,且第二过水孔21的进口和第二过水孔21的进口分别为正多边形、扇形、条形或圆环形的可能。当第二过水孔21的进口和出口的横截面与第一过水孔11的出口横截面形状相同时,能够确保来自第一过水孔11的水流吸引空气向其靠近后与空气完全进入第二过水孔21中进行混合,因此,作为优选的,第一过水孔11的出口、第二过水孔21的进口和出口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当第一过水孔11的出口的横截面呈方形或其他正多边形时,能够扩大第一过水孔11的出口与吸气间隙5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水流中的气体含量,而当第一过水孔11的出口的横截面为圆形,能够使出水的吸气量更加均匀。
请参照图2-图8,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出水装置,包括沿该出水装置的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水面板1、第二过水面板2和位于第二过水面板2远离第一过水面板1一侧的壳体3;第一过水面板1上设有多个第一过水孔11,且多个的第一过水孔11环绕第一过水面板1的轴线设置;第二过水面板2上设有多个与第一过水孔11连通的第二过水孔21,第二过水孔21环绕第二过水面板2的轴线设置;壳体3具有进水口31和排水口32;排水口32设有整流件4,且整流件4上开设有多个与进水口31连通的排水孔41;第二过水孔21的出口外环绕设置有阻挡件5,阻挡件5远离第一过水面板1的一侧和第二过水面板2远离第一过水面板1的一侧之间具有第一间距h,且第一间距h大于0.2mm,阻挡件5的壁厚小于3mm。此外,第二过水面板2远离第一过水面板1一侧开设有凹槽,且凹槽位于相邻的阻挡件5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有的第二过水孔21构成两组过水孔组;在出水装置的径向上,相邻的过水孔组之间的阻挡件5具有第三间距L。具体的,两组过水孔组均环绕第二过水面板2的轴线设置,而其中一组过水孔组环绕于另一过水孔组外设置,定义位于靠近第二过水面板2的轴线的过水孔组为内圈,位于远离中的第二过水面板2的轴线的过水孔组为,内圈上的过水孔间距大于外圈上的过水孔的间距。此外,位于内圈的每个过水孔所连接的阻挡件5相互独立,此时,在出水装置的径向上,相互独立的阻挡件5之间具有第二间距,而位于外圈的每个过水孔所连接的阻挡件5相互连接构成一个整体。
在本实施例中,在出水装置的轴向上,所有的阻挡件5的投影面积之和为第二过水面板2远离第一过水面板1一侧的表面积的,以及在出水装置的轴向上,第一过水孔11的出口与第二过水孔21的进口正对,且第一过水孔11的出口的投影面积小于第二过水孔21的进口的投影面积;在出水装置的轴向上,所有的第二过水孔21的出口的投影面积之和为所有的排水孔41的出口的投影面积之和的1.5倍。其中,第二过水孔21的进口和第二过水孔21的出口形状均为圆形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3与第二过水面板2一体成型,壳体3与整流件4一体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3的出水端内还具有沿出水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前置整流层42和整流网43。
请参照图9,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提供第二过水面板2的第二种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外圈的阻挡件5以及位于内圈的阻挡件5均是相互独立的,此时,在出水装置的径向上,每两个相邻的阻挡件5之间具有第二间距。
请参照图10,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提供第二过水面板2的第三种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外圈的过水孔组具有两个同轴设置的阻挡件5,且位于外圈的过水孔均位于两个阻挡件5所构成的通道内,而位于内圈的过水孔所设置的阻挡件5仍相互独立,此时,在出水装置的周向上,位于内圈的每两个相互独立的阻挡件5之间具有第二间距以及位于外圈的两个阻挡件5之间具有第四间距D,第四间距D的大小大于或等于与第二过水孔21的外径。
请参照图11和图1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整流件4与壳体3的连接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整流件4与壳体3的出水端可相对翻转地连接,且整流件4与壳体3的出水端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件,整流件4能够在壳体3的轴向上改变出水面,并使整流件4的轴线与壳体3的轴线之间形成夹角。
本实施例中整流件4的设置,是为了在出水装置的出水端通过翻转整流件4的方式改变出水方向以及出水水花的形态。并且本实施例中的整流件4由于可翻转,因此其能够在长期使用后通过翻转出水面清理堵塞于排水孔41内的杂质或水垢,降低出水装置的清理难度。
请参照图2和图1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五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四的区别在于,在出水装置外套设套筒6。
套筒6的周向侧壁开设有通气孔61以及沿套筒61轴向延伸设置的通槽62,通槽62与通气孔61连通并以通槽62为起点朝向该套筒6的出水端延伸至该套筒6的出水端端面,使空气能够从套筒6的出水端依次进入通槽62、进气孔61后进入吸气间隙8中。
在本实施例中,套筒6的进水端内壁还设置有安装槽63,安装槽63位于该套筒6的进水端处具有开口,对应的,第一过水面板1和第二过水面板2的周向均设置有安装柱7,第二过水面板2的安装柱7和第一过水面板1的安装柱7能够通过开口依次嵌入安装槽63内,确保第一过水孔11和第二过水孔21能够正对。
在本实施例中,套筒6的外部套设有外壳8。
值得注意的是,图1和图6箭头所指的方向为水流流动的方向。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该出水装置的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水面板和第二过水面板;
所述第一过水面板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过水孔;
所述第二过水面板上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过水孔连通的第二过水孔;
所述第二过水孔的出口外环绕设置有阻挡件,在所述出水装置的轴向上,所述阻挡件远离所述第一过水面板的一侧端面和所述第二过水面板远离所述第一过水面板的一侧板面之间具有第一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距大于0.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水装置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阻挡件之间具有第二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件的壁厚小于3mm,或者所述阻挡件的壁厚沿出水方向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有的所述第二过水孔构成至少两组过水孔组;
相邻的所述过水孔组之间的所述阻挡件具有第三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水装置的轴向上,所有的所述阻挡件的投影面积之和为所述第二过水面板远离所述第一过水面板一侧的投影面积的5%~4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水面板远离所述第一过水面板一侧开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位于相邻的所述阻挡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水装置的轴向上,所述第一过水孔的出口与所述第二过水孔的进口正对,且所述第一过水孔的出口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过水孔的进口的投影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过水面板出水侧的整流件,所述整流件具有排水孔;
在所述出水装置的轴向上,所有的所述第二过水孔的出口的投影面积之和为所有的所述排水孔的出口的投影面积之和的0.6~2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整流件固定连接,或者所述整流件可转动且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壳体的排水口。
CN202322533499.XU 2023-09-18 2023-09-18 出水装置 Active CN2207682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33499.XU CN220768271U (zh) 2023-09-18 2023-09-18 出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33499.XU CN220768271U (zh) 2023-09-18 2023-09-18 出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68271U true CN220768271U (zh) 2024-04-12

Family

ID=90605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33499.XU Active CN220768271U (zh) 2023-09-18 2023-09-18 出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682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29523U (zh) 一种节水喷头及应用该喷头的洁具
US11400424B2 (en) Micro-bubble acquisition apparatus
CN220768271U (zh) 出水装置
US8262339B2 (en) Flow channel of a regenerative pump
JP2010188046A (ja) シャワー装置
US20210299620A1 (en) Progressive-perforation-type crushing and refining structure
CN219003402U (zh) 出水结构和起泡器
CN218970143U (zh) 出水结构和起泡器
CN110523548B (zh) 一种出水嘴和具有其的喷水装置
CN103641249B (zh) 射流列阵式增氧装置
CN203346991U (zh) 坐便器的冲洗结构
CN107449721A (zh) 用于鞘流后池清洗装置的隔离池
CN220978212U (zh) 出水装置
CN208659274U (zh) 分水结构、洗碗机底座及洗碗机
CN202082092U (zh) 一种隔膜泵的泵盖
CN115595234A (zh) 一种高含固厌氧发酵罐用的射流搅拌装置
CN210033937U (zh) 一种用于离心泵的微织构密封口环
CN211963272U (zh) 一种自清洁过滤器
CN103334600B (zh) 一种用于清洁游泳池的虹吸头
CN208831309U (zh) 一种自疏通的长寿命耐腐蚀微型高压自吸水泵连接装置
CN210115170U (zh) 一种纳米气泡莲蓬头
CN118023003A (zh) 出水结构和起泡器
WO2020114472A1 (zh) 座便器
CN202667011U (zh) 食品物料气液分离的旋风分离器
CN203320996U (zh) 一种用于清洁游泳池的虹吸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