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66693U - 生物滤池 - Google Patents

生物滤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66693U
CN220766693U CN202321761343.0U CN202321761343U CN220766693U CN 220766693 U CN220766693 U CN 220766693U CN 202321761343 U CN202321761343 U CN 202321761343U CN 220766693 U CN220766693 U CN 2207666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water
tank
tank body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6134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岳冬梅
束梦照
葛俊
郑岩皓
赵东华
魏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CCC Shanghai Dredg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CCC Shanghai Dredg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CCC Shanghai Dredg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CCC Shanghai Dredg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6134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666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666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666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物滤池,包括具有底壁和围绕底壁周缘分布的侧壁的池体,所述池体内设置有填料层,其中还布设有反冲洗管和曝气管,所述池体内还设置有竖直方向延伸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池体分隔为第一单元池、第二单元池以及连通第一单元池和第二单元池的配水缓冲区,所述反冲洗管布设在配水缓冲区内。通过定期切换滤池的进出水方向,对滤料造成扰动,减缓堵塞,减少反冲洗频率,避免因频繁反冲洗带进大量氧气而导致反硝化微生物的脱氮效率下降,同时能减少能耗。分隔板的设置,使滤池内的水流呈“U”字型运行,延长了污水在滤池内的流动路径,增加了水力停留时间,能提升脱氮效率。

Description

生物滤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涉及生物滤池。
背景技术
反硝化生物滤池是一种具有反硝化脱氮功能的生物滤池,是在传统生物滤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其具有较好的反硝化脱氮能力,并且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工程投资费用少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污水处理深度脱氮。
现有反硝化生物滤池由于填料截留污染物,以及填料表面附着生物膜等因素,易导致堵塞,一般间隔24~72小时需进行一次反冲洗,频繁反冲洗不仅能耗大、增加处理成本,还会向滤池内输入大量氧气,而反硝化反应需要在缺氧、厌氧条件下进行,每次反冲洗都会对生物滤池的缺氧、厌氧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使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的反硝化脱氮能力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物滤池,能有效减缓填料堵塞,减少反冲洗频率,避免因频繁反冲洗带进大量氧气而导致反硝化微生物的脱氮效率下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生物滤池,包括具有底壁和围绕底壁周缘分布的侧壁的池体,所述池体内设置有填料层,其中还布设有反冲洗管和曝气管,所述池体内还设置有竖直方向延伸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池体分隔为第一单元池、第二单元池以及连通第一单元池和第二单元池的配水缓冲区,所述反冲洗管布设在配水缓冲区内。
可选地,所述池体内设置有承托层,所述填料层设置在所述承托层上。
可选地,所述分隔板的顶部与池体的顶板固定连接,底部连接在所述承托层上。
可选地,所述池体外侧壁的上部固定安装有两个主进水管和两个主出水管,其中一个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与第一单元池连通,另一个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与第二单元池连通。
可选地,所述分隔板的底部与池体的底壁抵接。
可选地,所述池体外侧壁的下部固定安装有两个主进水管和两个主出水管,其中一个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与第一单元池连通,另一个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与第二单元池连通。
可选地,所述池体上部还固定安装有布水管,所述布水管上连接有多个布水器或喷头,所述布水管和主进水管连通。
可选地,所述池体侧壁上还连接有反冲洗进水管和进气管,所述反冲洗进水管和反冲洗管连通,所述进气管和曝气管连通。
可选地,所述池体侧壁上还固定连接有放空管。
可选地,所述承托层包括水平延伸的支架,所述支架上铺设有滤板,所述滤板上均布有竖向通孔,所述竖向通孔内插接有过水管,所述过水管的顶部连接有滤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
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生物滤池通过设置分隔板,将池体内部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第一单元池和第二单元池,且两个单元池都连接有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因此可以通过定期切换滤池的进出水方向,对填料层造成扰动,减缓填料层的堵塞,可以减少反冲洗频率,避免因频繁反冲洗带进大量氧气而导致微生物的污水处理效率下降,同时反冲洗还能减少能耗。
2、由于在池体内的分隔板的设置,使滤池内的水流呈“U”字型运行,延长了污水在滤池内的流动路径,增加了水力停留时间,能提升脱氮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生物滤池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生物滤池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承托层结构剖面图。
图中:1、池体;2、分隔板;3、第一单元池;4、第二单元池;5、承托层;6、滤头;7、配水缓冲区;8、主进水管;9、填料层;10、布水管;11、主出水管;12、反冲洗出水管;13、反冲洗进水管;14、进气管;15、放空管;16、支架;17、滤板;18、过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生物滤池包括池体1,所述池体1具有底壁和围绕底壁周缘分布且向上延伸的侧壁。所述池体1内配置有填料层9,所述填料层9能为微生物,例如反硝化微生物提供大量生长、繁殖的附着位点,因此附着在填料层9上的微生物能可以形成生物膜,所述微生物可以降低池体1内的污染水中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的含量,实现污水的生物处理。
所述池体1内还设置有用于承托所述填料层9的承托层5,所述承托层5设置在池体1的下部,但承托层5的底面并不与池体1的底壁接触,换言之,所述承托层5是底部悬空设置在所述池体1内。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承托层5上形成有许多供水流通过的空隙和孔洞,以保证水流可以流到承托层5的下部。承托层5的底面到池体1底壁之间的空间则形成配水缓冲区7。
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承托层5包括设置在池体1的下部的、沿水平面延伸的支架16,所述支架16的周缘部与池体1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架16上铺设有滤板17。所述滤板17上均布有许多竖向通孔,竖向通孔内插接有过水管18,所述过水管18的顶部都连接有表面形成有多个等角度分布的过水孔。从池体1的上部进水时,承托层5上部的水体可以通过滤头6和过水管18穿过滤板17,从承托层5下部向池体1内注水时,随着池体1内的水位不断升高,水体可以通过所述过水管18和滤头6穿过滤板17,因此承托层5也具有均匀布水的功能。
池体1设置有垂直于所述底壁的分隔板2。分隔板2的顶部大致与所述池体1的顶部持平,其前端和后端分别与池体1的前部侧壁和后部侧壁固定连接,其底端则与承托层5的顶面相抵接。所述分隔板2大致设置在池体1的中间位置,因此所述分隔板2将承托层5上方的池体1空间分隔为大小基本一致的第一单元池3和第二单元池4,由于所述承托层5可以过水,因此第一单元池3和第二单元池4可以通过分隔板2底端与池体1底壁形成的水流通道实现水流交换。所述第一单元池3和第二单元池4内的填料数量也大致相同,也就是说,第一单元池3和第二单元池4具有大致相同的污水处理能力。相应地,承托层5的下部空间即为连通第一单元池3和第二单元池4的配水缓冲区7,使第一单元池3和第二单元池4的水位可以保持一致。
所述池体1上部固定连接有两个主进水管8和两个主出水管11,其中一个主进水管8安装在池体1的左侧壁上,也就是与所述第一单元池3连通,另一个主进水管8相对地连接在池体1的右侧壁上,也就是与第二单元池4连通。相应地,两个主出水管11分别连接在池体1的左右两个侧壁上,也就是分别和第一单元池3、第二单元池4连通。
从第一单元池3的主进水管8通入污水,经过第一单元池3和第二单元池4的进行的污水最后从第二单元池4的主出水管11中排出;也可以使用第二单元池4的主进水管8向池体1内通入污水,经过第一单元池3和第二单元池4内的微生物处理后的污水从第一单元池3的主出水管11中排出;又或者可以只使用第一单元池3和第二单元池4上的主进水管8和主出水管11用于进水和排水;当然还可以同时使用两个主进水管8向池体1内引入污水,同时两个主出水管11也将处理后的污水排出。
所述池体1上部还布设有水平延伸的布水管10,布水管10上均布连接有多个布水器。布水管10与所在单元的主进水管8相连通,主进水管8向池体1内供水时,主进水管8中的水首先进入到布水管10中,再通过布水管10上的布水器均匀地布撒到池体1内,以保证污水均匀渗透填料层9。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布水管10上连接的不是布水器而是喷头。
待处理的通过主进水管8和布水管10流入到所述池体1内,这些污水首先会汇集到配水缓冲区7中,随着水量的逐渐增多,第一单元池3和第二单元池4中的水位逐渐上升,水位上升过程中逐渐淹没填料层9,保证池体1中的污水和填料层9的均匀接触,保证微生物均匀附着在填料上。
可选地,在池体1的上部等间距地布设有多根与主进水管8连通的布水管10,以增加进水量。
由于进入池体1中的污水中通常都携带有大量的絮凝物、悬浮物,这些絮凝物、悬浮物会附着在填料上,导致填料层9堵塞,还会影响填料上的微生物的反硝化处理作用。为了保证所述生物滤池的污水处理效果,需要定期对填料层9进行清洗,避免填料层9堵塞,因此在池体1内还布置有用于对填料层9进行反冲洗的反冲洗管。所述反冲洗管设置在配水缓冲区7中,反冲洗管上固定安装有多个朝上的冲水孔。池体1上还连接有反冲洗进水管13,反冲洗进水管13连接在池体1的侧壁下部,并与池体1内的反冲洗管连通,在进行反冲洗工作时向反冲洗管中输送大量的水流,这些水流会从反冲洗管进入池体1内。池体1上还连接有反冲洗出水管12,反冲洗的用水通过反冲洗出水管12排出池体1。进一步地,所述反冲洗出水管12连接在池体1的上部,以避免反冲洗水再次穿过填料层9导致填料层9清洁效果下降。
所述承托层5下方还配置有曝气管。所述池体1侧壁上还连接有进气管14,所述进气管14与曝气管连接。所述进气管14的进气端连接到曝气机上,出气端与曝气管连通,曝气管上形成有多个曝气孔,进气管14将曝气机产生的压缩空气输送到曝气管中,并最终通过曝气孔进入到污水水体,这些压缩空气会在水体中产生大量气泡,这些气泡穿过承托层5进而对填料层9形成扰动,以实现对填料层9的反冲洗。
所述池体1靠近底部的位置处还连接有放空管15,在需要对池体1内部进行清洁、维护时,将池体1内的水全部排出。
当进水从第一单元池3的主进水管8进入时,经第一单元池3的进水布水系统向下流经填料层9,进入配水缓冲区7,然后浸没第二单元池4中的填料层9,最后从第二单元池4的主出水管11排出。在该过程中,第一单元池3的填料层9中微生物分解污染物产生的气体会被进水驱赶着进入配水缓冲区7,然后经第二单元池4排出;第二单元池4反硝化产生的氮气也会随着水流排出,无需再进行专门的驱氮操作。
当进水从第二单元池4主进水管8进入时,经第二单元池4的进水布水系统向下流经填料层9,进入配水缓冲区7,然后再进入到第一单元池3的填料层9,最后从第一单元池3的主出水管11排出。在该过程中,第二单元池4反硝化产生的氮气会被进水驱赶着进入配水缓冲区7,然后经第一单元池3排出;第一单元池3反硝化产生的氮气也会随着水流排出,无需再进行专门的驱氮操作。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隔板2的底部与池体1的底壁固定连接,分隔板2的顶部与池体1顶部具有间隔,形成溢流堰,当第一单元池3中的水面高度超过分隔板2顶部的高度时,第一单元池3中的水从所述分隔板2顶部流入到第二单元池4中。相应地,填料层9上部空间也即为连通第一单元池3和第二单元池4的配水缓冲区7,使第一单元池3和第二单元池4的水位可以保持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主进水管8分别设置在池体1的左、右侧壁下部,两个主出水管11也分别连接在池体1的左、右侧壁的下方,通过主进水管8向池体1内注水时,首先进水的第一单元池3或者第二单元池4的水面缓慢升高最终没过分隔板2顶部再流入到第二单元池4或第一单元池3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池体1的上部同样布设有布水管10,所述布水管10通过输水管道连接到主进水管8上,从而可以通过布水管10实现均匀布水。
由于在本实施例中,主进水管8设置在池体1的下部,污水进入池体1中时水流都是从下向上漫过填料层9,也因此进行反冲洗时的水流方向是从池体1上部向下部流动,也就是说所述反冲洗进水管13设置在所述池体1的侧壁上部,相应地,所述反冲洗出水管12则设置在池体1的下部。另一方面,在反冲洗时向水体曝气,是利用曝气在水体中形成的大量气泡扰动填料达到清洗目的,因此所述曝气管依然布置在池体1的下部,相应地,所述进气管14也连接在池体1的下部。
当进水从第一单元池3的主进水管8进入后,水面逐渐淹没第一单元池3的填料层9,然后再流入到第二单元池4中,淹没第二单元池4内的填料层9,最后从第二单元池4的主出水管11排出。
当进水从第二单元池4主进水管8进入后,首先没过第二单元池4的填料层9,然后再进入第一单元池3,向下流经填料层9,最后从第一单元池3主出水管11排出。
由于在池体1进水时,水流从第一单元池3流向第二单元池4,或者从第二单元池4流向第一单元池3,在此过程中,流动的水流可以对填料层9形成一定的冲洗和清洁效果,从而可以减少池体1内的反冲洗次数。
上述相关说明以及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内容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相关说明以及对实施例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生物滤池,包括具有底壁和围绕底壁周缘分布的侧壁的池体,所述池体内设置有填料层,其中还布设有反冲洗管和曝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内还设置有竖直方向延伸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池体分隔为第一单元池、第二单元池以及连通第一单元池和第二单元池的配水缓冲区,所述反冲洗管布设在配水缓冲区内,所述池体外侧壁的上部固定安装有两个主进水管和两个主出水管,其中一个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与第一单元池连通,另一个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与第二单元池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内设置有承托层,所述填料层设置在所述承托层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的顶部与池体的顶板固定连接,底部连接在所述承托层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的底部与池体的底壁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外侧壁的下部固定安装有两个主进水管和两个主出水管,其中一个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与第一单元池连通,另一个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与第二单元池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上部还固定安装有布水管,所述布水管上连接有多个布水器或喷头,所述布水管和主进水管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侧壁上还连接有反冲洗进水管和进气管,所述反冲洗进水管和反冲洗管连通,所述进气管和曝气管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下部还固定连接有放空管。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层包括水平延伸的支架,所述支架上铺设有滤板,所述滤板上均布有竖向通孔,所述竖向通孔内插接有过水管,所述过水管的顶部连接有滤头。
CN202321761343.0U 2023-07-06 2023-07-06 生物滤池 Active CN2207666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61343.0U CN220766693U (zh) 2023-07-06 2023-07-06 生物滤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61343.0U CN220766693U (zh) 2023-07-06 2023-07-06 生物滤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66693U true CN220766693U (zh) 2024-04-12

Family

ID=90604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61343.0U Active CN220766693U (zh) 2023-07-06 2023-07-06 生物滤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666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96690B (zh) 一种基于柔性悬浮填料的生物反应系统及运行控制方法
KR101996238B1 (ko) 모듈형 해수 순환여과시스템 및 그 운전방법
CN209740808U (zh) 厌氧生物滤池污水处理系统
CN101993150A (zh) 复式潜流人工湿地系统
CN105236687A (zh) 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220766693U (zh) 生物滤池
CN111333271B (zh) 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应用以及污水处理方法
CN202465367U (zh) 污水处理生化反应池
CN208995197U (zh) 整体进水分区曝气反冲洗的反硝化生物滤池
CN114906986B (zh) 一种可调工艺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CN217479275U (zh) 一种分布式污水处理装置
CN103613255A (zh) 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与处理方法
CN2568636Y (zh) 一种采用悬浮滤料的接触氧化生物滤池
CN102381809A (zh) 煤矿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和处理方法
CN202226752U (zh) 煤矿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CN213202515U (zh) 一种ifas-mbr污水深度处理装置
CN212127901U (zh) 序批式复合脱氮除磷污水处理装置
CN213171671U (zh) 多重生化循环的序批式泥膜复合生物滤池
CN110697880B (zh) 一种塔式生物滤池
CN110697881B (zh) 一种快速表面更新的塔式生物滤池
CN212024894U (zh) 一种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联合废水处理装置
CN208995211U (zh) 一种固定化生物脱氮污水处理反应器
CN201272715Y (zh) 一体化膜生物污水处理装置
CN112960771A (zh) 水解酸化和厌氧复合abr反应器及其应用方法
CN110963565A (zh) 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联合废水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