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10416U - 电池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池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710416U CN220710416U CN202322212294.1U CN202322212294U CN220710416U CN 220710416 U CN220710416 U CN 220710416U CN 202322212294 U CN202322212294 U CN 202322212294U CN 220710416 U CN220710416 U CN 22071041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b
- heat exchange
- separation
- ribs
- battery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5
- 230000008719 thicken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92 add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485 cop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2 pos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装置,其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电池,电池具有第一表面,第一表面的表面积大于电池的其他任意表面的表面积,相邻两个电池的第一表面之间设置有换热板;其中:换热板具有内腔并包括两个换热壁及多个分隔筋,两个换热壁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并分别对应于第一表面,分隔筋与换热壁相对倾斜布置,多个分隔筋将内腔分隔为多个流道;每个分隔筋具有两个端部及中部,两个端部分别连接于两个换热壁,至少一个分隔筋的中部设置有增厚部,通过增厚部的设计可以控制换热板溃缩时的形变压缩幅度,保证流道在换热板发生溃缩时仍能保持一定的流通面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电池装置的设计方案中,相邻电池大面之间设置有换热板,换热板包括对应于电池大面的两个换热壁以及设置在两个换热壁之间的支撑筋,由于支撑筋与换热壁相对倾斜,当换热板受到沿电池排列方向的挤压力时容易产生溃缩,溃缩时,在两个换热壁的挤压下,支撑筋的中部进一步靠近换热壁甚至与换热壁接触,造成流道完全压溃,电池装置的换热功能骤减甚至丧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热性能较佳的电池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池装置,其中,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电池,所述电池具有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电池的其他任意表面的表面积,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的第一表面之间设置有换热板;其中:所述换热板具有内腔并包括两个换热壁及多个分隔筋,两个所述换热壁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并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分隔筋与所述换热壁相对倾斜布置,多个所述分隔筋位于所述内腔中并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并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多个所述分隔筋将所述内腔分隔为多个流道;每个所述分隔筋具有两个端部及中部,两个所述端部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换热壁,所述中部为所述分隔筋除两个所述端部以外的部分,至少一个所述分隔筋的中部设置有增厚部,所述分隔筋设置有增厚部的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分隔筋其他部分的厚度。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装置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装置在相邻电池的大面之间设置换热板,换热板的内腔设置有连接两侧换热壁之间的分隔筋,分隔筋与换热壁相对倾斜布置,分隔筋具有两个端部及中部,两个端部分别连接于两个换热壁,中部为分隔筋除两个端部以外的部分,至少一个分隔筋的中部设置有增厚部,分隔筋设置有增厚部的部分的厚度大于分隔筋其他部分的厚度。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增厚部增强分隔筋的结构强度,使得分隔筋在两个换热壁之间提供更优的支撑效果,进而使得换热板在受到挤压时不易产生溃缩。同时,本实用新型仅在分隔筋的中部而未在其两端部设置增厚部,能够避免影响与换热壁相对倾斜设置的分隔筋所提供的对膨胀形变的吸收缓冲能力。再者,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换热板受到挤压而产生溃缩时,利用增厚部在分隔筋与换热壁之间或者分隔筋的不同部分之间形成隔垫,从而控制换热板溃缩时的形变压缩幅度,保证流道在换热板发生溃缩时仍能保持一定的流通面积,据此保证换热板的换热功能,保证电池装置的热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电池装置的换热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的直线A-A所作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电池装置的换热板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4至图7分别是根据其他几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电池装置的换热板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换热板;
101.流道;
102.中间流道;
110.换热壁;
120.分隔筋;
1201.第一分隔筋;
12011.斜筋部;
1202.第二分隔筋;
121.中部;
122.端部;
123.增厚部;
a.弯折面;
b.弯折面;
D1.厚度;
D2.厚度;
L1.最大长度;
L2.长度;
D3.最大厚度;
P.厚度方向;
Q.长度方向;
W1.最大宽度;
W2.最大宽度;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下面描述中,参照附图进行,所述附图形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并且其中以示例方式显示了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方面的不同示例性结构、系统和步骤。应理解的是,可以使用部件、结构、示例性装置、系统和步骤的其他特定方案,并且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功能性修改。而且,虽然本说明书中可使用术语“之上”、“之间”、“之内”等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特征和元件,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文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本说明书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应理解为需要结构的特定三维方向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参阅图1,其代表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装置的换热板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装置是以车载电池为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为将本实用新型的相关设计应用于其他类型的电池装置中,而对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多种改型、添加、替代、删除或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仍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装置的原理的范围内。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装置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电池。该电池具有第一表面,该第一表面的表面积大于电池的其他任意表面的表面积,即第一表面为电池的“大面”。相邻两个电池的第一表面之间设置有换热板100。换言之,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装置采用电池大面换热的换热方案。配合参阅图2,图2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沿图1中的直线A-A所作的截面示意图,其中对部分区域进行了放大显示。以下将结合上述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装置的各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连接方式和功能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换热板100具有内腔并包括两个换热壁110及多个分隔筋120,两个换热壁110沿第一方向X间隔布置,两个换热壁110分别对应于相邻两个电池的第一表面,多个分隔筋120位于内腔中并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列,该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并平行于第一表面,分隔筋120与换热壁110相对倾斜布置,即分隔筋120与换热壁110之间具有不为0、90°、180°的夹角,且该夹角的角度可以例如为25°、30°、45°、115°、120°、135°等,多个分隔筋120将内腔分隔为多个流道101。在此基础上,每个分隔筋120具有两个端部122及中部121,两个端部122分别连接于两个换热壁110,该中部121为分隔筋120除两个端部122以外的部分。其中,至少一个分隔筋120的中部121具有增厚部123,分隔筋120设置有增厚部123的部分的厚度D1大于分隔筋120其他部分的厚度D2。即,分隔筋120分别连接两侧换热壁110的两个端部122的厚度相对较小,分隔筋120未与两侧的换热壁110连接的区域(即中部121和增厚部123)的厚度相对较大,亦即增厚部123未与换热壁110连接。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换热板100受到挤压而产生溃缩时,利用增厚部123进行隔垫,保证流道在换热板发生溃缩时仍能保持一定的流通面积。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增厚部123增强分隔筋120的结构强度,使得分隔筋120在两个换热壁110之间提供更优的支撑效果,进而使得换热板100在受到挤压时不易产生溃缩。同时,本实用新型仅在分隔筋120的中部而未在其两端部设置增厚部123,能够避免影响与换热壁110相对倾斜设置的分隔筋120所提供的对膨胀形变的吸收缓冲能力。再者,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换热板100受到挤压而产生溃缩时,利用增厚部123在分隔筋120与换热壁110之间(例如图2至图4示出的实施方式)或者分隔筋120的不同部分之间(例如图5至图7示出的实施方式)形成隔垫,从而控制换热板100溃缩时的形变压缩幅度,保证流道101在换热板100发生溃缩时仍能保持一定的流通面积,据此保证换热板100的换热功能,保证电池装置的热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沿垂直于分隔筋120表面的一厚度方向P,增厚部123的最大厚度D3可以为0.5mm~3mm,例如0.5mm、0.8mm、1mm、1.5mm、2mm、2.5mm、3mm等。据此,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增厚部123是一种有意为之的特殊结构设计,其并非是由于制造工艺而导致的在分隔筋120表面形成的非平面结构或者存在较小的凸起,当然,这些结构也无法实现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增厚部123所能实现的上述隔垫作用。需说明的是,图2中示出的厚度D1是表示分隔筋120设置有增厚部123的部分的厚度,在图2代表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分隔筋12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增厚部123,因此该厚度D1是指在两个增厚部123的厚度与分隔筋120的厚度之和,这与上述的增厚部123的最大厚度D3存在区别。另外,由于增厚部123的截面形状为厚度不均等的形状,因此上述内容中是针对增厚部123的厚度最大处进行举例说明,即最大厚度D3。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沿平行于分隔筋120的延伸方向的一长度方向Q,增厚部123的最大长度L1在分隔筋120的长度L2中的占比可以为0.3~0.8,例如0.3、0.4、0.5、0.6、0.7、0.8等。据此,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增厚部123是一种有意为之的特殊结构设计,其并非是由于制造工艺而导致的在分隔筋120表面形成的非平面结构或者存在较小的凸起,当然,这些结构也无法实现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增厚部123所能实现的上述隔垫作用。另外,由于增厚部123的截面形状为长度不均等的形状,因此上述内容中是针对增厚部123的长度最大处进行举例说明,即最大长度L1。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对于多个分隔筋120而言,可以仅有其中一部分具有增厚部123,而其余的分隔筋120可以不具有增厚部123。例如,沿第二方向Y,位于中部的两个分隔筋120可以分别具有增厚部123,其余分隔筋120可以不具有增厚部123。由于换热板100沿第二方向Y的中部区域受到的挤压变形力最大,因此换热板100的中部区域需要更强的缓冲变形能力,据此,本实用新型能够适应换热板100的上述受力特点,避免在全部分隔筋120设置增厚部123,有利于保留流道101更大的截面积,同时有利于降低重量。
参阅图3,图3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实用新型原理的电池在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换热板100的截面示意图。
区别于图2示出的实施方式中采用换热板100的仅一部分分隔筋120具有增厚部123的结构设计,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换热板100的全部分隔筋120均可具有增厚部123。
如图2所示,基于分隔筋120倾斜布置的结构设计,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分隔筋120具有相反的两个表面,这两个表面分别参与形成相邻的两个流道101。在此基础上,分隔筋120的中部121在两个表面上可以分别凸设有增厚部123。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当分隔筋120受到挤压而产生溃缩时,分隔筋120两侧的增厚部123可以分别抵接于两侧的换热壁110,据此进一步提升换热板100的防压性能。
如图2所示,基于分隔筋120的中部121在两个表面上分别具有增厚部123的结构设计,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定义分隔筋120的任一表面所在的平面为基准面,在该基准面上,分别凸设于两个表面的两个增厚部123的正投影可以完全重叠。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设置在同一个分隔筋120的两个表面的两个增厚部123存在错开的现象,据此避免因两个增厚部123错开布置而导致两者错开的位置存在的应力集中问题,避免分隔筋120发生断裂。
参阅图4,图4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实用新型原理的电池在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换热板100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区别于图2示出的实施方式中采用分隔筋120的中部121在两个表面上分别具有增厚部123的结构设计,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分隔筋120的中部121可以仅在一个表面上凸设有增厚部123,且分隔筋120的另一个表面可以为平面。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有利于保留流道101更大的截面积,同时有利于降低重量。
参阅图5,图5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实用新型原理的电池在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换热板100的截面示意图,其中对部分区域进行了放大显示。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分隔筋12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分隔筋1201,该第一分隔筋1201具有两个斜筋部12011,这两个斜筋部12011的各一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换热壁110,且两个斜筋部12011的各另一端相互连接。其中,斜筋部12011与相连接的换热壁110可以相对倾斜布置,即斜筋部12011与相连接的换热壁110之间具有不为0、90°和180°的夹角。换言之,具有两个斜筋部12011的第一分隔筋1201大致呈三角形折线状结构。据此,第一分隔筋1201的两个表面a,b分别呈凹陷状的弯折面和凸出状的弯折面。在此基础上,第一分隔筋1201可以仅在呈凹陷状弯折面的表面a上凸设有增厚部123,且增厚部123是沿第二方向Y延伸。通过上述结构设计,三角形的折线状结构更加牢靠,在换热板100受到挤压时不易产生变形,进一步避免换热板100挤压断裂的风险。再者,基于第一分隔筋1201的上述结构设计,当换热板100受到的挤压力减小或者取消时,呈三角形的折线状结构的第一分隔筋1201能够提供一定的弹性回复力,使得换热板100更快且更充分地回复至受挤压溃缩之前的原始状态,进一步提升电池装置的热性能。
基于增厚部123设置于第一分隔筋1201呈凹陷状弯折面的表面a的结构设计,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增厚部123沿第一方向X的最大宽度W1可以为0.3mm~0.8mm,例如0.3mm、0.4mm、0.5mm、0.6mm、0.7mm、0.8mm等。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增厚部123沿第一方向X的最大宽度W1过大而影响第一分隔筋1201的缓冲效果,同时能够避免增厚部123沿第一方向X的最大宽度W1过小而影响换热板的结构强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增厚部123沿第一方向X的最大宽度W1亦可小于0.3mm,或可大于0.8mm,例如0.29mm、0.81mm等,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基于增厚部123设置于第一分隔筋1201呈凹陷状弯折面的表面a的结构设计,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增厚部123沿第二方向Y的最大宽度W2可以为1.5mm~2.5mm,例如1.5mm、1.6mm、1.8mm、2mm、2.2mm、2.5mm等。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增厚部123沿第二方向Y的最大宽度W2过大而影响第一分隔筋1201的缓冲效果,同时能够避免增厚部123沿第二方向Y的最大宽度W2过小而影响换热板的结构强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增厚部123沿第二方向Y的最大宽度W2亦可小于1.5mm,或可大于2.5mm,例如1.45mm、2.55mm等,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参阅图6,图6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实用新型原理的电池在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换热板100的截面示意图。
如图6所示,仍以分隔筋120包括第一分隔筋1201的结构设计为例,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换热板100的内腔可以具有中部区域以及两个端部区域,这两个端部区域分别位于中部区域沿第二方向Y的两端。在此基础上,分隔筋120还可以包括两组第二分隔筋1202。具体而言,第一分隔筋1201位于中部区域,两组第二分隔筋1202分别位于两个端部区域,且每组第二分隔筋1202为至少一个。其中,第二分隔筋1202呈直线型且与换热壁110相垂直,第二分隔筋1202不具有增厚部123。由于换热板100在中部区域所受到的挤压变形力最大,因此中部区域需要更强的缓冲变形能力,并且换热板100在两个端部区域所受到的挤压变形力较小。对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第一分隔筋1201与第二分隔筋1202相配合的结构设计,能够同时兼顾上述换热板100的受力特点和换热板100的整体抗压能力,第二分隔筋1202的设置可以增加换热板100的刚度,满足换热板100在与电池装置的箱体固定时受到震动冲击的强度要求。
区别于图6示出的实施方式中采用分隔筋120包括第一分隔筋1201和第二分隔筋1202的结构设计,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分隔筋120可以仅包括第一分隔筋1201,且第一分隔筋1201为至少两个。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能够进一步提升换热板100在中部区域和两个端部区域的缓冲变形能力,同时有利于简化换热板100的结构复杂度。
基于,沿第二方向Y,分隔筋120包括两组第一分隔筋1201,两组第一分隔筋1201沿第二方向Y排列,每组第二分隔筋1202为至少一个;其中,对于分别属于两个组且相邻的两个第一分隔筋1201,两个第一分隔筋1201的呈凹陷状弯折面的表面相对布置。
参阅图7,图7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实用新型原理的电池在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换热板100的截面示意图,其中对部分区域进行了放大显示。
如图7所示,基于分隔筋120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分隔筋1201的结构设计,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沿第二方向Y,分隔筋120可以包括两组第一分隔筋1201,这两组第一分隔筋1201沿第二方向Y排列,且每组第二分隔筋1202为至少一个。在此基础上,对于分别属于两个组且相邻的两个第一分隔筋1201,这两个第一分隔筋1201的呈凹陷状弯折面的表面可以相对布置。据此,上述两个第一分隔筋1201之间形成的流道101的截面积可以较其他流道101的截面积更大,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能够更加适于应对电池中部膨胀力较大的挤压受力特点,提供更多的空间来吸收膨胀力。
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分别属于两个组且相邻的两个第一分隔筋1201之间形成的流道101为中间流道102,该中间流道102的截面积在全部流道101的截面积之和中的占比可以为10%~20%,例如10%、12%、15%、18%、20%等。
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电池装置仅仅是能够采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种电池装置中的几个示例。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绝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本说明书中描述的电池装置的任何细节或电池装置的任何部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装置在相邻电池的大面之间设置换热板100,换热板100的内腔设置有连接两侧换热壁110之间的分隔筋120,分隔筋120与换热壁110相对倾斜布置,分隔筋120具有两个端部122及中部121,两个端部122分别连接于两个换热壁110,中部121为分隔筋120除两个端部122以外的部分,至少一个分隔筋120的中部121具有增厚部123,分隔筋120设置有增厚部123的部分的厚度D1大于分隔筋120其他部分的厚度D2。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增厚部123增强分隔筋120的结构强度,使得分隔筋120在两个换热壁110之间提供更优的支撑效果,进而使得换热板100在受到挤压时不易产生溃缩。同时,本实用新型仅在分隔筋120的中部而未在其两端部设置增厚部123,能够避免影响与换热壁110相对倾斜设置的分隔筋120所提供的对膨胀形变的吸收缓冲能力。再者,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换热板100受到挤压而产生溃缩时,利用增厚部123在分隔筋120与换热壁110之间或者分隔筋120的不同部分之间形成隔垫,从而控制换热板100溃缩时的形变压缩幅度,保证流道101在换热板100发生溃缩时仍能保持一定的流通面积,据此保证换热板100的换热功能,保证电池装置的热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以上详细地描述和/或图示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装置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这里所描述的特定实施方式,相反,每个实施方式的组成部分和/或步骤可与这里所描述的其它组成部分和/或步骤独立和分开使用。一个实施方式的每个组成部分和/或每个步骤也可与其它实施方式的其它组成部分和/或步骤结合使用。在介绍这里所描述和/或图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时,用语“一个”、“一”和“上述”等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术语“包含”、“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此外,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字限制。
虽然已根据不同的特定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装置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可在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进行改动。
Claims (10)
1.一种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电池,所述电池具有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电池的其他任意表面的表面积,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的第一表面之间设置有换热板;其中:
所述换热板具有内腔并包括两个换热壁及多个分隔筋,两个所述换热壁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并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分隔筋与所述换热壁相对倾斜布置,多个所述分隔筋位于所述内腔中并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并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多个所述分隔筋将所述内腔分隔为多个流道;
每个所述分隔筋具有两个端部及中部,两个所述端部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换热壁,所述中部为所述分隔筋除两个所述端部以外的部分,至少一个所述分隔筋的中部设置有增厚部,所述分隔筋设置有增厚部的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分隔筋其他部分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筋具有相反的两个表面,两个所述表面分别参与形成相邻的两个所述流道;其中,所述分隔筋的中部在至少一个所述表面上凸设有所述增厚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筋的中部在两个所述表面上分别凸设有所述增厚部,定义所述分隔筋的任一所述表面所在的平面为基准面,在所述基准面上,分别凸设于两个所述表面的两个所述增厚部的正投影完全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垂直于所述分隔筋表面的一厚度方向,所述增厚部的最大厚度为0.5mm~3mm;和/或
沿平行于所述分隔筋的延伸方向的一长度方向,所述增厚部的最大长度在所述分隔筋的长度中的占比为0.3~0.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筋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分隔筋,所述第一分隔筋具有两个斜筋部,两个所述斜筋部的各一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换热壁,两个所述斜筋部的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斜筋部与相连接的所述换热壁相对倾斜布置,使得所述第一分隔筋的两个表面分别呈凹陷状的弯折面和凸出状的弯折面;其中,所述第一分隔筋仅在呈凹陷状弯折面的所述表面上凸设有所述增厚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厚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大宽度为0.3mm~0.8mm;和/或
所述增厚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最大宽度为1.5mm~2.5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具有中部区域以及两个端部区域,两个所述端部区域分别位于所述中部区域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其中,所述分隔筋还包括两组第二分隔筋,所述第一分隔筋位于所述中部区域,两组所述第二分隔筋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端部区域,每组所述第二分隔筋为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分隔筋呈直线型且与所述换热壁相垂直,所述第二分隔筋不具有增厚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筋仅包括所述第一分隔筋,所述第一分隔筋为至少两个。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分隔筋包括两组所述第一分隔筋,两组所述第一分隔筋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每组所述第一分隔筋为至少一个;其中,对于分别属于两个所述组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分隔筋,两个所述第一分隔筋的呈凹陷状弯折面的所述表面相对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分别属于两个所述组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分隔筋之间形成的所述流道为中间流道,所述中间流道的截面积在全部所述流道的截面积之和中的占比为10%~2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212294.1U CN220710416U (zh) | 2023-08-16 | 2023-08-16 | 电池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212294.1U CN220710416U (zh) | 2023-08-16 | 2023-08-16 | 电池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710416U true CN220710416U (zh) | 2024-04-02 |
Family
ID=90449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212294.1U Active CN220710416U (zh) | 2023-08-16 | 2023-08-16 | 电池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710416U (zh) |
-
2023
- 2023-08-16 CN CN202322212294.1U patent/CN22071041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008357C (en) | Rubber spring element | |
WO2020004039A1 (ja) | 電池モジュール用緩衝シート | |
JPWO2012173269A1 (ja) | 組電池 | |
CN210040332U (zh) | 缓冲构件及电池模组 | |
CN109841774B (zh) | 一种电池模组 | |
CN220710416U (zh) | 电池装置 | |
CN201739409U (zh) | 一种球面叠层橡胶弹簧 | |
CN217387306U (zh) | 液冷板、电池包和汽车 | |
CN212113816U (zh) | 电池模组 | |
CN209658250U (zh) | 电池模组 | |
CN111798825A (zh) | 一种吸声面板 | |
CN217485614U (zh) | 一种缓冲装置及电池模组 | |
CN220934188U (zh) | 电池装置 | |
CN215644764U (zh) | 电池模组 | |
CN202641871U (zh) | 一种横隔板加强的薄壁能量吸收管 | |
CN114838072A (zh) | 引入平方函数曲边的负泊松比蜂窝胞元及多胞结构 | |
CN220652124U (zh) | 电池装置 | |
CN211567133U (zh) | 一种剪切加强型蜂窝板 | |
CN111331938A (zh) | 一种基于弧形壁波纹板的静不定负泊松比蜂窝结构 | |
CN219832783U (zh) | 电池组 | |
CN220830072U (zh) | 一种端板和电芯模组 | |
CN219180704U (zh) | 隔板组件及电池箱 | |
CN219303820U (zh) | 电池装置 | |
CN219497986U (zh) | 一种电池组件及电池装置 | |
CN219086082U (zh) | 电池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