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10395U - 锂电池 - Google Patents

锂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10395U
CN220710395U CN202322358463.2U CN202322358463U CN220710395U CN 220710395 U CN220710395 U CN 220710395U CN 202322358463 U CN202322358463 U CN 202322358463U CN 220710395 U CN220710395 U CN 2207103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pole
supplementing
lithium supplementing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5846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爽
袁园
刘昌辉
吴江雪
苏树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5846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103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103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103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源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锂电池,包括导电壳体、正极柱、负极柱和补锂装置,导电壳体内部设有电芯,导电壳体上设置有注液孔,正极柱和负极柱绝缘设置于导电壳体上,正极柱与电芯的正极耳连接,负极柱与电芯的负极耳连接,补锂装置包括补锂极柱和补锂层,补锂极柱沿注液孔的边缘设置于导电壳体,补锂层设置于导电壳体的内表面,补锂极柱适于连接补锂电源的正极,正极柱或者负极柱适于连接补锂电源的负极。本申请可根据锂电池的正负极活性锂的消耗情况选择对正极或者负极定向补锂,适用性强,并且将补锂极柱集成设置于注液孔处,无需占用锂电池额外的安装空间、简化结构设置、集成性强。

Description

锂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锂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锂电池在循环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活性锂的损失,直至电池的寿命终止,因此延缓活性锂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长锂电池的使用寿命。
现有补锂技术方案中,有正极补锂、负极补锂、第三电极补锂,主要目的是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在电池的生产制造阶段完成,其中,正极补锂和负极补锂仅能实现对锂电池的正极或者负极补锂单向补锂,而第三电极补锂则会在锂电池上额外引入第三电极,导致整个锂电池结构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锂电池,以解决现有锂电池补锂方向单一,或者引入第三电极导致结构复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锂电池,包括导电壳体、正极柱、负极柱和补锂装置,所述导电壳体内部设有电芯,所述导电壳体上设置有注液孔,所述正极柱和所述负极柱绝缘设置于所述导电壳体上,所述正极柱与所述电芯的正极耳连接,所述负极柱与所述电芯的负极耳连接,所述补锂装置包括补锂极柱和补锂层,所述补锂极柱沿所述注液孔的边缘设置于所述导电壳体,所述补锂层设置于所述导电壳体的内表面,所述补锂极柱适于连接补锂电源的正极,所述正极柱或者所述负极柱适于连接所述补锂电源的负极。
有益效果:当锂电池正极需要补锂时,将补锂极柱连接补锂电源的正极,正极柱连接补锂电源的负极,从而使得正极电流沿导电壳体流向补锂层,补锂层中的活性锂被激活脱出沿电芯的正极流动,从而实现对锂电池正极补锂,当锂电池负极需要补锂时,将补锂极柱连接补锂电源的正极,负极柱连接补锂电源的负极,从而使得正极电流沿导电壳体流向补锂层,补锂层的活性锂可沿电芯的负极流动,从而实现对锂电池负极补锂,因此,本申请可根据锂电池的正负极活性锂的消耗情况选择对正极或者负极定向补锂,适用性强,并且将补锂极柱集成设置于注液孔处,无需占用锂电池额外的安装空间、简化结构设置、集成性强。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壳体包括底壳和端板,所述底壳为敞口设置,所述底壳内容纳有所述电芯,所述端板设置于所述敞口处,所述正极柱和/或所述负极柱绝缘设置于所述端板上。
有益效果:将导电壳体设置成底壳和端板配合的形式,便于电芯安装,同时正极柱和/或负极柱绝缘设置于端板上,可随端板一同加工,再与端板一同连接至底壳,方便模块化加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注液孔和所述补锂极柱均设置于所述端板上,所述补锂极柱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正极柱和所述负极柱的高度;和/或,所述补锂极柱的高度为2mm-5mm。
有益效果:将补锂极柱的高度设置在合适范围并不超过正极柱和负极柱的高度,避免补锂极柱高度设置过高影响正极柱和负极柱的装配、方便结构安装。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补锂层设置于所述底壳的底面、侧面和所述端板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
有益效果:补锂层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于底壳的底面、侧面和端板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均能实现相应的补锂功能。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锂电池还包括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补锂极柱,适于密封所述注液孔。
有益效果:在注液孔注液或排气、以及在补锂极柱通电时,密封部均处于拆卸状态,锂电池完成注液或补锂后,将密封部连接于补锂极柱以密封注液孔,确保锂电池的密封性,同时密封部的可拆卸设置也方便锂电池在使用周期中多次进行补液或补锂操作,且可拆卸设置也使得密封部可回收重复利用、满足低碳环保要求。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部包括密封螺栓和/或密封垫,所述补锂极柱和/或所述注液孔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密封螺栓螺纹配合的内螺纹,所述密封垫设置于所述补锂极柱远离所述注液孔的一端和所述密封螺栓的螺栓头之间。
有益效果:密封部通过与内螺纹的配合实现与补锂极柱的可拆卸连接,拆装方便,而密封垫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对补锂极柱远离注液孔的一端和密封螺栓的螺栓头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增强密封效果。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螺栓为氟橡胶包覆螺栓,所述氟橡胶包覆螺栓绝缘配合于所述补锂极柱;和/或,所述补锂极柱和所述注液孔均设置有多个。
有益效果:既能使密封螺栓与补锂极柱之间绝缘配合,又能通过外周包覆的氟橡胶进一步增强补锂极柱的内壁和密封螺栓的外壁之间的密封,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一个注液孔处的补锂极柱作为补锂用,其中一个注液孔作为注液或补液用,其中一个注液孔作为排气用,从而使得注液、排气及补锂之间独立性好,同时设置多个,也便于在其中一个补锂极柱损坏时可通过其他补锂极柱实现补锂,无需更换或维修就能确保正常补锂操作。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补锂极柱为圆柱形或者棱柱形;和/或,所述密封螺栓的螺纹为三角形、矩形、梯形或锯齿形。
有益效果:提供了补锂极柱的多种形状、密封螺栓的螺纹的多种样式,方便根据需要选择设置,可选择性强。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芯的外周包覆有绝缘膜,所述绝缘膜上均布多个补锂孔;和/或,所述补锂装置还包括计时器和电流计,所述计时器适于记录补锂时长,所述电流计适于记录补锂电流。
有益效果:绝缘膜的设置可对电芯和导电壳体之间绝缘,并且绝缘膜还能对补锂层中脱出的活性锂进行再分配,活性锂经绝缘膜上均布的多个补锂孔均匀分配,使其更为均匀地流向正极片或者负极片,提升补锂均匀性、增强补锂效果;通过设置的计时器和电流计,可以根据记录的补锂时间和电流,计算出补锂容量,从而实现对锂电池的定量补锂,可控性、准确性更好。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补锂层的厚度为0.1mm-1mm;和/或,所述补锂层的脱锂电位大于1V且补锂容量大于300mAh/g。
有益效果:使补锂层的厚度在合理的范围,既能满足补锂功能又避免厚度过大造成浪费以及增加锂电池额外重量;限定只有当补锂层的电位大于1V时,活性锂才从补锂层内脱出,在其他电位下活性锂保持稳定不脱出状态,补锂容量的限定标定了补锂上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锂电池的部分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锂电池的密封部与注液孔、补锂极柱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密封螺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密封螺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方式的密封螺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方式的密封螺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导电壳体;11、底壳;12、端板;121、注液孔;13、正极柱;14、负极柱;2、电芯;3、补锂极柱;4、补锂层;5、密封部;51、密封螺栓;52、密封垫;6、绝缘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电池,包括导电壳体1、正极柱13、负极柱14和补锂装置,导电壳体1内部设有电芯2,导电壳体1上设置有注液孔121,正极柱13和负极柱14绝缘设置于导电壳体1上,正极柱13与电芯2的正极耳连接,负极柱14与电芯2的负极耳连接,补锂装置包括补锂极柱3和补锂层4,补锂极柱3沿注液孔121的边缘设置于导电壳体1,补锂层4设置于导电壳体1的内表面,补锂极柱3适于连接补锂电源的正极,正极柱13或者负极柱14适于连接补锂电源的负极。
本实施例的锂电池,通过将补锂层4设置于导电壳体1的内表面,并将补锂极柱3沿注液孔121的边缘设置于导电壳体1,当锂电池正极需要补锂时,将补锂极柱3连接补锂电源的正极,正极柱13连接补锂电源的负极,从而使得正极电流沿导电壳体1流向补锂层4,补锂层4中的活性锂被激活脱出沿电芯2的正极流动,从而实现对锂电池正极补锂,当锂电池负极需要补锂时,将补锂极柱3连接补锂电源的正极,负极柱14连接补锂电源的负极,从而使得正极电流沿导电壳体1流向补锂层4,补锂层4的活性锂可沿电芯2的负极流动,从而实现对锂电池负极补锂,因此,本申请可根据锂电池的正负极活性锂的消耗情况选择对正极或者负极定向补锂,适用性强,并且将补锂极柱3集成设置于注液孔121处,无需占用锂电池额外的安装空间、简化结构设置、集成性强。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该锂电池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导电壳体1用于密封安装内部的电芯2。本实施例中,导电壳体1包括底壳11和端板12,其中,底壳11为敞口设置,底壳11内容纳有电芯2,端板12设置于敞口处,正极柱13和/或负极柱14绝缘设置于端板12上。
上述设置,将导电壳体1设置成底壳11和端板12配合的形式,便于电芯2安装,同时正极柱13和/或负极柱14绝缘设置于端板12上,可随端板12一同加工,再与端板12一同连接至底壳11,方便模块化加工。
可选的,底壳11可以是圆柱形壳体或者矩形壳体,端板12相应的可以为圆形板以对圆柱形壳体进行密封,或者端板12设置为矩形板以对矩形壳体进行密封。
就设置材质来说,导电壳体1可以是导电性金属壳体,具体可以是铝壳,底壳11和端板12的材质相同,二者可以选择焊接固定,从而确保端板12和底壳11整体导电性及连接稳定性。
就设置数量来说,底壳11可以对应设置一个端板12,此时底壳11包含一个敞口,端板12设置在敞口处即可实现密封,底壳11也可以在顶部和底部相对设置有两个敞口,两个端板12分别对应设置于两个敞口,即可实现对底壳11密封。
就设置尺寸来说,导电壳体1的厚度为0.2mm-1.0mm,即确保导电壳体1具有一定的刚度,又避免厚度过大导致增加锂电池整体重量。具体的,导电壳体1的厚度可以设置为0.2mm、0.5mm、1.0mm等。
本实施例中,电芯2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其中,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通过卷绕或叠片的方式形成电芯2。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通过隔膜隔离,正极柱13与正极片的正极耳连接,负极柱14与负极片的负极耳连接。由于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采用叠片或者卷绕的加工方式形成电芯2的过程、以及正极柱13和正极片的连接、负极柱14与负极片的连接均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注液孔121设置于端板12上,注液孔121用于锂电池注液以及注液时的排气。注液孔121可以设置为圆形孔、椭圆形孔或者几何孔。
如图3和图4所示,可选的,正极柱13和负极柱14可以同时设置在同侧的一个端板12上,还可以分别设置在异侧的两个端板12上。
示例性的,正极柱13和负极柱14可以通过绝缘塑胶绝缘安装于导电壳体1上。
本实施例中,补锂极柱3设置于端板12上,补锂极柱3的高度小于等于正极柱13和负极柱14的高度。将补锂极柱3的高度设置为不超过正极柱13和负极柱14的高度,避免补锂极柱3高度设置过高影响正极柱13和负极柱14的装配、方便结构安装。
优选的,补锂极柱3的高度为2mm-5mm,以低于电池行业内正极柱13和负极柱14的高度。具体的,补锂极柱3的高度可以设置为2mm、3mm、4mm、5mm等。
本实施例中,补锂极柱3沿注液孔121的边缘设置形成环形的凸起结构,补锂极柱3可以与端板12一体成型、简化加工,同时当补锂极柱3连接补锂电源正极,负极柱14或者正极柱13连接补锂电源负极时,正极电流流向端板12及底壳11使得整个导电壳体1带正电,正电使得补锂层4激活脱锂,流向电芯2的负极或者正极,实现为锂电池补锂。
就设置形状来说,补锂极柱3可以为圆柱形或者棱柱形。
就设置位置来说,补锂层4设置于底壳11的底面、侧面和端板12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补锂层4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于底壳11的底面、侧面和端板12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均能实现相应的补锂功能。
具体的,电芯2由叠片的方式形成,补锂层4可以设置于底壳11和端板12的任意位置,使补锂层4与正极片、负极片均垂直。当补锂层4激活脱锂时,脱出的活性锂可沿正极片、负极片之间的堆叠间隙流入各正极片或负极片,进而实现对正极片或者负极片补锂,增强补锂效果。
电芯2由卷绕的方式形成,优选补锂层4设置于底壳11的底面和端板12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使补锂层4与正极片、负极片均垂直。当补锂层4激活脱锂时,脱出的活性锂可沿正极片、负极片之间的卷绕间隙流入各正极片或负极片,进而实现对正极片或者负极片补锂,增强补锂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本实施例的补锂层4始终与补锂电源正极连接,因此本实施例中的补锂层4选用的是高电压正极型补锂剂。
作为高电压正极补锂剂的材料主要有:富锂化合物、基于转化反应的纳米复合材料和二元锂化合物等。典型的正极补锂是在正极合浆过程中添加少量高容量材料,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高容量材料中脱出,补充首次充放电的不可逆容量损失。
可选的,补锂层4由补锂剂、导电剂、粘结剂三部分组成,具有富含锂、导电性和粘结性的特点。
示例性的,补锂剂可以为如下物质的一种或几种混合:富锂化合物如Li2NiO2和Li5FeO4,二元锂化合物如Li3N和Li2O2,基于转化反应的纳米复合材料如M/Li2O和LiF/M,其中M可以为Co或Fe。因此,本实施例的补锂剂选择范围宽,不接触活性物质,应用技术难度低。
需要说明的是,若补锂剂在空气或溶剂中不稳定,优选包覆处理改性后的补锂剂。
导电剂可以选用导电炭黑,粘结剂可以选用PVDF。
制作补锂层4时,将补锂剂、导电剂、粘结剂按照质量比90:5:5混合,再加入5%wtN-甲基吡咯烷酮(NMP)搅拌形成浆料;
本实施例中,补锂层4通过刮涂方式涂抹于端板12的内表面,端板12设置于底壳11底部的敞口,补锂层4位于电芯2的下方,即位于多个正极片和负极片的底部。
将补锂层4采用刮涂的方式覆于端板12的内表面,并烘干。
进一步的,补锂层4的厚度为0.1mm-1mm,以使补锂层4的厚度在合理的范围,既能满足补锂功能又避免厚度过大造成浪费以及增加锂电池额外重量。具体的,补锂层4的厚度可以设置为0.1mm、0.5mm、1mm等。
补锂层4的脱锂电位大于1V且补锂容量大于300mAh/g。此设置,限定只有当补锂层4的电位大于1V时,活性锂才从补锂层4内脱出,在其他电位下活性锂保持稳定不脱出状态,补锂容量的限定标定了补锂上限。
本实施例中,锂电池还包括密封部5,密封部5可拆卸连接于补锂极柱3,适于密封注液孔121。在注液孔121注液或排气、以及在补锂极柱3通电时,密封部5均处于拆卸状态,锂电池完成注液或补锂后,将密封部5连接于补锂极柱3以密封注液孔121,确保锂电池的密封性,同时密封部5的可拆卸设置也方便锂电池在使用周期中多次进行补液或补锂操作,且可拆卸设置也使得密封部5可回收重复利用、满足低碳环保要求。
可以理解的是,针对退役的锂电池,通过可拆卸的密封部5打开注液孔121可实现排气和注入新的电解液,使得锂电池再次激活,助力梯次利用回收、降低回收成本,提高回收价值。
就具体结构设置来说,本实施例中,密封部5包括密封螺栓51和/或密封垫52,补锂极柱3和/或注液孔121的内壁设置有与密封螺栓51螺纹配合的内螺纹,密封垫52设置于补锂极柱3远离注液孔121的一端和密封螺栓51的螺栓头之间。密封部5通过与内螺纹的配合实现与补锂极柱3的可拆卸连接,拆装方便,而密封垫52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对补锂极柱3远离注液孔121的一端和密封螺栓51的螺栓头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增强密封效果。
本实施例中,密封螺栓51为氟橡胶包覆螺栓,氟橡胶包覆螺栓绝缘配合于补锂极柱3,既能使密封螺栓51与补锂极柱3之间绝缘配合,又能通过外周包覆的氟橡胶进一步增强补锂极柱3的内壁和密封螺栓51的外壁之间的密封。
如图5至图8所示,密封螺栓51的螺纹可以是三角形、矩形、梯形或锯齿形,具体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设置,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密封螺栓51的顶部设有与改刀配合的花纹槽,便于拧紧或拧松密封螺栓51。具体的,花纹槽可以是一字槽或者十字槽,以配合不同改刀的使用。
密封垫52具体可以是氟橡胶垫,也可以是海绵、硅胶等柔性垫。
可选的,补锂极柱3和注液孔121均设置有多个。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一个注液孔121处的补锂极柱3作为补锂用,其中一个注液孔121作为注液或补液用,其中一个注液孔121作为排气用,从而使得注液、排气及补锂之间独立性好,同时设置多个,也便于在其中一个补锂极柱3损坏时可通过其他补锂极柱3实现补锂,无需更换或维修就能确保正常补锂操作。
除上述设置外,本实施例的电芯2的外周还包覆有绝缘膜6,绝缘膜6上均布多个补锂孔。绝缘膜6的设置可对电芯2和导电壳体1之间绝缘,并且绝缘膜6还能对补锂层4中脱出的活性锂进行再分配,活性锂经绝缘膜6上均布的多个补锂孔均匀分配,使其更为均匀地流向正极片或者负极片,提升补锂均匀性、增强补锂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补锂层设置于端板上,因此仅在绝缘膜朝向端板的一面上设置均布的多个补锂孔即可。
补锂装置还包括计时器和电流计,计时器适于记录补锂时长,电流计适于记录补锂电流。通过设置的计时器和电流计,可以根据记录的补锂时间和电流,计算出补锂容量,从而实现对锂电池的定量补锂,可控性、准确性更好。
为便于理解本实施例的锂电池,现对其制作、组装和使用过程作如下介绍:
制作补锂层4:将补锂剂(包括一种或多种)、导电剂、粘结剂按照质量比90:5:5混合,加入5%wt N-甲基吡咯烷酮(NMP)搅拌形成补锂浆料,将补锂浆料采用刮涂的方式涂抹于端板12的内表面,烘干形成补锂层4;
组装电芯2:将含有注液孔121的端板12与包有绝缘塑胶的正极柱13和/或负极柱14连接,再将正极柱13、负极柱14分别与电芯2的正极和负极连接,再将电芯2置入底壳11内,将底壳11与端板12焊接,利用注液孔121对电芯2进行一次注液,拧紧密封部5;
补锂过程:将电池活化或拿取下相同设计的80%SOH(寿命状态)及EOL(寿命终止)电芯2,拆卸密封部5以打开注液孔121,对电芯2补充电解液,然后将注液孔121连接外部管道,排出电芯2内部气体;若利用补锂装置对锂电池正极补锂,则补锂极柱3连接补锂电源正极,正极柱13连接补锂电源负极,若利用补锂装置对锂电池负极补锂,则补锂极柱3连接补锂电源正极,负极柱14连接补锂电源负极;调节补锂电源的电压,使其大于1v(补锂层4脱锂电位),利用计时器记录补锂时长,电流计记录补锂电流,计算补锂容量;补锂完成后装上密封部5以密封注液孔121。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在锂电池使用生命周期中,可通过注液孔121多次补液,或者通过补锂装置实现多次补锂,助力锂电池高性能、长寿命的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锂电池,可根据活性锂的损失实现对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定向、定量、多次补锂,既可以提升锂电池能量密度,又可以延长锂电池使用寿命,并且针对退役(寿命终止)的锂电池,可方便再次激活,助力梯次利用回收,降低回收成本,提高回收价值。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这样的修改和变型均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锂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电壳体,内部设有电芯,所述导电壳体上设置有注液孔;
正极柱和负极柱,绝缘设置于所述导电壳体上,所述正极柱与所述电芯的正极耳连接,所述负极柱与所述电芯的负极耳连接;
补锂装置,包括补锂极柱和补锂层,所述补锂极柱沿所述注液孔的边缘设置于所述导电壳体,所述补锂层设置于所述导电壳体的内表面,所述补锂极柱适于连接补锂电源的正极,所述正极柱或者所述负极柱适于连接所述补锂电源的负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壳体包括:
底壳,为敞口设置,所述底壳内容纳有所述电芯;
端板,设置于敞口处,所述正极柱和/或所述负极柱绝缘设置于所述端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孔和所述补锂极柱均设置于所述端板上,所述补锂极柱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正极柱和所述负极柱的高度;和/或,所述补锂极柱的高度为2mm-5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锂层设置于所述底壳的底面、侧面和所述端板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电池还包括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补锂极柱,适于密封所述注液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包括密封螺栓和/或密封垫,所述补锂极柱和/或所述注液孔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密封螺栓螺纹配合的内螺纹,所述密封垫设置于所述补锂极柱远离所述注液孔的一端和所述密封螺栓的螺栓头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螺栓为氟橡胶包覆螺栓,所述氟橡胶包覆螺栓绝缘配合于所述补锂极柱;和/或,所述补锂极柱和所述注液孔均设置有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锂极柱为圆柱形或者棱柱形;和/或,所述密封螺栓的螺纹为三角形、矩形、梯形或锯齿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的外周包覆有绝缘膜,所述绝缘膜上均布多个补锂孔;
和/或,所述补锂装置还包括计时器和电流计,所述计时器适于记录补锂时长,所述电流计适于记录补锂电流。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锂层的厚度为0.1mm-1mm;和/或,所述补锂层的脱锂电位大于1V且补锂容量大于300mAh/g。
CN202322358463.2U 2023-08-31 2023-08-31 锂电池 Active CN2207103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58463.2U CN220710395U (zh) 2023-08-31 2023-08-31 锂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58463.2U CN220710395U (zh) 2023-08-31 2023-08-31 锂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10395U true CN220710395U (zh) 2024-04-02

Family

ID=90446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58463.2U Active CN220710395U (zh) 2023-08-31 2023-08-31 锂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103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64717B (zh) 一种铅酸蓄电池及应用该蓄电池的电动车
CN1135644C (zh) 锂离子电池
CN107845829A (zh) 一种双层复合隔膜电池及其补锂方法
CN102210043A (zh) 锂二次电池及其应用
CN106252663B (zh)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CuBDC纳米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208127332U (zh) 电极组件和二次电池
CN109687011B (zh) 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BR112021009387A2 (pt) placa de bateria
CN109461878A (zh) 补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与生产设备
CN110071335A (zh) 一种节能节水型内化成工艺
KR20230156891A (ko) 전해액 교환이 가능한 차량용 배터리
CN220710395U (zh) 锂电池
CN103762095B (zh) 一种喷墨打印制备混合型超级电容器的方法
CN106531447A (zh) 一种方形电池电容器
CN201387915Y (zh) 一种改进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结构
CN201084789Y (zh) 高电压动力型锂离子可充电电池
CN208157463U (zh) 一种铅蓄电池端极柱密封结构
CN200990395Y (zh) 一种用于卷绕式铅蓄电池的壳体和内部连接结构
CN216872177U (zh) 电池箱体上盖、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06412241U (zh) 一种方形电池电容器
CN109301353A (zh) 负极预锂制备工艺
CN109888150A (zh) 锂电池隔膜、卷绕品和卷绕式锂电池
CN114725531A (zh) 一种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极群及其制作方法
CN209045693U (zh) 一种新型电池
CN209374554U (zh) 锂离子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