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07519U - 柜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柜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07519U
CN220707519U CN202322367579.2U CN202322367579U CN220707519U CN 220707519 U CN220707519 U CN 220707519U CN 202322367579 U CN202322367579 U CN 202322367579U CN 220707519 U CN220707519 U CN 2207075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plate
duct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6757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宗攀
王贵忠
刘乾坤
宋英杰
丁鹏垒
毛先友
张滔
邓秀山
康铁生
王海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6757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075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075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075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柜式空调器,柜式空调器包括壳体部件、风机部件、调节部件,壳体部件上设有第一出风口和两个第二出风口,两个第二出风口位于第一出风口的水平两侧;壳体部件内设有风机仓,壳体部件内还设有内出风道和外出风道,内出风道分别与风机仓、外出风道连通,外出风道包括连通第一出风口的第一子风道、分别连通两个第二出风口的两个第二子风道。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正面出风口采用至少三个出风口,可实现解决送风距离和送风角度的问题,同时增加出风面积,提升整机的出风量,提升整机的出风量。

Description

柜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柜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柜式空调器作为调节室内温度的设备,摆放于室内可为用户提供大量出风,使室内场所的温度快速升高或者降低,提升了用户在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相关技术中,一些空调器采用单风机结合单风口的形式,该形式存在送风角度小且制冷量小的问题。另一些空调器则采用单风机结合双风口的形式,该种形式存在中间区域留有送风死区的问题。还有一些空调器则采用双风机结合双风口的形式,该种形式导内核成本高、价格高的问题,能实现的送风模式较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柜式空调器,所述柜式空调器的正面沿水平方向布置三个风口的设计,有助于减少正面的送风死区,便于组合出多种送风模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包括:壳体部件,所述壳体部件上设有第一出风口和两个第二出风口,两个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水平两侧;所述壳体部件内设有风机仓,所述壳体部件内还设有内出风道和外出风道,所述内出风道分别与所述风机仓、所述外出风道连通,所述外出风道包括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的第一子风道、分别连通两个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两个第二子风道;风机部件,所述风机部件设在所述风机仓内;调节部件,所述调节部件设在所述壳体部件上,用于对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中至少一个的出风进行调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通过改进壳体部件,布置多个出风口以解决送风距离和送风角度的问题。其中,内出风道的设置在于聚集风机部件的出风气流,达到聚气增压的效果,使空气出风具有一定吹送压力。而在内出风道的吹出路径上设置多个子风道,在于逐渐将吹出气流分流,使气流分流时风力消耗较小。这样将气流分成多股并分配至至少三个出风口吹出,使各出风口处气流仍能保持较大的吹送气压,从而在增大出风范围的同时,保持各出风口处气流吹送距离。喷出的气流与室内的环境空气混合充分,从而在短时间内,提高空气循环热交换效率,相较于同样大小的空间范围可以降低风机部件的要求,节约成本。调节部件的设置,使出风口出风形式更加多样。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所述风机部件为竖向设置的贯流风机;所述风机仓和一所述第二子风道位于所述内出风道的两端,所述内出风道为在朝向该第二子风道的方向上与所述风机仓的距离逐渐增大的螺旋形。
具体地,位于所述内出风道在螺旋方向上末端的所述第二子风道的进口宽度,小于另一所述第二子风道的进口宽度。从壳体部件内部规划气流通道,增加流通路线,利于气流分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子风道与两侧的所述第二子风道之间分别通过第一隔板、第二隔板间隔,所述第二隔板临近所述内出风道在螺旋方向上的末端;
所述第一隔板朝向所述内出风道的边缘为第一内边,所述第二隔板朝向所述内出风道的边缘为第二内边;
所述第一内边相对所述第一出风口所在面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内边相对所述第一出风口所在面的垂直距离。通过设置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以直接的导引气流向所述第一出风口及两个所述第二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所述调节部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子风道内的第一调节组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方向可调的第一导风板,以调节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具体地,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导风板上设有第一散风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竖向延伸设置的竖导风条,所述竖导风条为多个且在所述第一出风口处沿水平方向依次排布;百叶板,所述百叶板位于所述竖导风条的内侧,所述百叶板为多个且沿竖向依次间隔分布,每个所述百叶板具有第一转轴和第一连轴,所述第一转轴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第一子风道的内壁上。在第一出风口正面送风时,便于实现无风感模式和正常出风模式的切换,使得柜式空调器具有多种送风效果的选择。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所述调节部件包括: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的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微孔板,所述微孔板上设有第二散风孔。
具体地,所述微孔板可转动地设在所述第二子风道内。所述微孔板具有散风位置和避让位置,在所述散风位置所述微孔板位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处,在所述避让位置所述微孔板避开所述第二出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用于开闭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开关门。
可选地,所述开关门可转动,所述微孔板和所述开关门均为绕所述开关门的旋转轴线设置的弧形板,所述微孔板和所述开关门中一个为内侧板、另一个为外侧板;所述内侧板上设有沿所述开关门的旋转轴线间隔分布的至少两个安装座,所述内侧板通过至少两个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壳体部件,所述外侧板上设有与所述安装座一一对应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安装座上,且所述安装座、所述内侧板在一侧设有避让槽,所述开关门转动中所述连接座可插入和退出所述避让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所述调节部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子风道内的第三调节组件,所述第三调节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导风板,以调节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风板为在出风方向上向上延伸的弯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包括:沿出风方向依次设置的上游板、中游板和下游板,所述中游板连接在所述上游板和所述下游板之间,所述上游板与所述下游板的夹角范围在5°-60°。
可选地,所述第三调节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与多个所述第二导风板的所述第二连轴相连。以在上下移动时带动多个所述第二导风板同步转动,利于导引气流。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所述壳体部件上还设有: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三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方;所述壳体部件内设有顶出风道,所述顶出风道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内出风道和所述第三出风口。
具体地,所述第三出风口位于所述顶出风道的顶部。由于第三出风口位于柜式空调器的顶部,可以实现高处送风效果,从而提升上侧区域的送风量和送风距离,便于改善房间制冷效果,提高制冷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部件包括设在所述第三出风口上方的顶控门,所述顶控门可升降以开闭所述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三出风口通过顶控驱动件控制开关,增加了用户使用时的可选择性,在关闭所述顶控门状态下保持了壳体部件的外表面效果的美观。
可选地,所述柜式空调器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调节部件、所述顶控驱动件电连接,所述顶控驱动件根据所述调节部件的状态控制所述第三出风口的开闭,便于用户操控及调节所需模式。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的爆炸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柜式空调器的一个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柜式空调器的另一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柜式空调器的一个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柜式空调器的一个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图1中所示的柜式空调器的一个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图1中所示的柜式空调器的一个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图1中所示的柜式空调器的一个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图1中所示的柜式空调器的一个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壳体部件和第三调节组件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壳体部件和第三调节组件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图11中所示的B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二调节组件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所示的C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微孔板及开关门连接的一个状态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微孔板及开关门连接的一个状态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安装座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微孔板的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所示的D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21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三调节组件的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所示的E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23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二导风板的一个示意图;
图24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二导风板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25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二导风板的再一个示意图;
图26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竖导风条的一个示意图;
图27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百叶板和第一连杆的示意图;
图28是图27中所示的F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29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百叶板的示意图;
图30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顶盖组的一个示意图;
图31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顶盖组的又一个示意图。
附图标记:
柜式空调器1000、
壳体部件1、前面板11、第一出风口11a、第二出风口11b、后围板12、进风口12a、底盘13、内出风道14、过滤网14a、
外出风道15、第一子风道151、第一隔板1511、第一内边1511a、第二隔板1512、第二内边1512a、第二子风道152、
风机仓16、
顶盖组17、顶盖本体171、顶盖安装孔172、顶盖限位件173、第三出风口174、顶出风道175、顶出风道安装孔175a、贯通口175b、顶控门176、顶控驱动件177、顶控安装孔177a、
第二安装孔18、第三安装孔19、
风机部件2、风轮21、
调节部件3、
第一调节组件31、第一导风板311、竖导风条3111、安装柱3111a、百叶板3112、第一散风孔3112a、第一转轴3112b、第一连轴3112c、第一连杆312、
第二调节组件32、微孔板321、第二散风孔3211、安装座321a、装配轴321b、避让槽321c、开关门322、连接座322a、第一轴套323、第一电机324、第二轴套325、第二电机326、
第三调节组件33、第二导风板331、上游板3311、中游板3312、下游板3313、第二转轴331a、第二连轴331b、第二连杆332、
蒸发器部件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10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1000,包括壳体部件1、风机部件2和调节部件3。结合图2、图3,壳体部件1上设有第一出风口11a和两个第二出风口11b,两个第二出风口11b位于第一出风口11a的水平两侧。如此设置,柜式空调器1000从正面可具有至少三个出风口。相对于正面只有左右两个出风口的柜式空调器而言,本申请横向排布的出风口数量增加后,可以减少柜式空调器1000的出风死区,使出风角度更大、覆盖范围更广。
结合图4至图9,壳体部件1内设有风机仓16,风机部件2设在风机仓16内。壳体部件1内还设有内出风道14和外出风道15,内出风道14分别与风机仓16、外出风道15连通。外出风道15包括连通第一出风口11a的第一子风道151、分别连通两个第二出风口11b的两个第二子风道152。调节部件3设在壳体部件1上,用于对第一出风口11a、第二出风口11b中至少一个的出风进行调节。风机部件2运转工作时,风机部件2从柜式空调器1000的外部吸入气流,气流吸入风机仓16后从内出风道14吹出。气流吹出过程中,被分配至多个子风道,部分气流进入第一子风道151然后从第一出风口11a吹出,部分气流分别进入两个第二子风道152,然后从两个第二出风口11b吹出。
其中,内出风道14的设置在于聚集风机部件2的出风气流,达到聚气增压的效果,使空气出风具有一定吹送压力。而在内出风道14的吹出路径上设置多个子风道,在于逐渐将吹出气流分流,使气流分流时风力消耗较小。这样将气流分成多股并分配至至少三个出风口吹出,使各出风口处气流仍能保持较大的吹送气压,从而在增大出风范围的同时,保持各出风口处气流吹送距离。喷出的气流与室内的环境空气混合充分,从而在短时间内,提高空气循环热交换效率,相较于同样大小的空间范围可以降低风机部件2的要求,节约成本。
调节部件3的设置,可以仅设置在第一出风口11a,也可以仅设置在第二出风口11b上,或者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上都设置调节部件3。这里对调节部件3的结构、设置位置、运动形式、调节方式均不限制。
而且当两个第二出风口11b处均设置调节部件3时,两处调节部件3的结构及调节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第一出风口11a、第二出风口11b处均设置调节部件3时,两处调节部件3的结构及调节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调节部件3的设置,可使柜式空调器1000的至少一个出风口能够调节出风状态,从而使柜式空调器1000获得更多出风模式。例如,调节部件3可以调节某一出风口的风量大小,则当该出风口正对范围没有人时,可以利用调节部件3调小该出风口风量或者直接关闭该出风口。又例如,当室内空间人群分布较广时,可以通过调节部件3进一步增大出风口的出风角度,从而有利于使出风覆盖更大面积。
调节部件3可以由电控驱动,也可以通过用户手动控制运动。调节部件3由电控驱动时,可以由柜式空调器1000内置的控制软件,完成自动化控制调节,也可以由人工输入要求完成调节。
有些方案中,调节部件3由人工手动调节。此时该调节部件3可以是可活动地设置在壳体部件1上,由用户推动或拨动,来变化调节部件3的位置。或者,调节部件3是可拆卸连接在壳体部件1上,用户可以选择是否安装该调节部件3,从而达到出风口处拆下与安装调节部件3时,该出风口具有不同的出风效果。或者调节部件3在出风口处的安装位置可变,用户可以选择将调节部件3安装在出风口处不同位置,使该出风口具有不同的出风效果。
有些方案中,调节部件3由电控驱动,调节部件3的驱动结构可以包括电机、电磁阀、电动推杆等。下文中部分实施例中,列举了采用电机实现调节部件3运动的方案。
另外,无论是手动驱动还是电控驱动,壳体部件1上还可以设置轨道件,用于与调节部件3配合,以限制调节部件3的运动轨迹,从而提高调节部件3运动方向的可控性。由此,可以降低调节部件3在运动中卡死几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风机部件2为竖向设置的贯流风机。贯流风机作为空调的风机部件2,送风范围较大时仍能保持出风较大风压,因此能驱动空气大面积循环流动。贯流风机相对高效,能减少能源消耗,且噪音较低。当然,本申请方案中风机部件2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风机,例如离心风机或者混流风机等。
具体地,如图4-图9所示,当风机部件2为贯流风机,内出风道14为螺旋形,,沿出风方向,内出风道14与风机仓16的轴线距离逐渐增大。
其中,风机仓16和一第二子风道152位于内出风道14的两端,内出风道14为在朝向该第二子风道152的方向上与风机仓16的距离逐渐增大的螺旋形。另一第二子风道152、第一子风道151、该第二子风道152沿内出风道14的螺旋方向排布,当然第二子风道152、第一子风道151、另一第二子风道152属于三个并列设置的出风子风道。
以图4所示方案为例,第二出风口11b为两个且设置在第一出风口11a的左右两侧。左侧的第二出风口11b正对着内出风道14的端部,内出风道14从风机仓16开始由右向左逐渐螺旋延伸设置。
这样设置,气流在内出风道14内由右向左螺旋流动时,被右侧的第二子风道152、中间的第一子风道151、左侧的第二子风道152分流。这样设置,对贯流风机的出风分流时,产生的气流紊乱相对较少,不必要的风能损耗可以尽可能降至最低。
示例的,第一子风道151、第二子风道152采用流线型的设计,可进一步有效减少气流的损失,提升风机部件2的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图4,壳体部件1还设有进风口12a,进风口12a与风机仓16连通,以向风机仓16进风。具体地,进风口12a设置于壳体部件1的后侧,从而与前侧的出风口间隔开,减少出风气流被直接吸入进风口12a的可能,减少局部气流短路。
柜式空调器1000内部还设有蒸发器部件4,蒸发器部件4设置于壳体部件1内,蒸发器部件4一侧朝向进风口12a,蒸发器部件4另一侧朝向风机仓16的进风侧,气流从进风口12a引入后,流经蒸发器部件4进行热交换,然后被吸入风机仓16。
此外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为了提升出风气流的洁净度,内出风道14内还可以设置过滤网14a,过滤网14a覆盖内出风道14的垂直于出风气流的整个横截面。值得说明的是,在气流方向上,过滤网14a位于内出风道14内部的上游、中游、下游均可,为简化描述,后文仅以过滤网14a位于内出风道14内部的上游为例进行说明,气流经过过滤网14a过滤丝絮等异物,可以保证出风的清洁度。
进一步的,结合图4,贯流风机还包括风轮21,风轮21设置于贯流风机内部,可以理解的是,气流从进入贯流风机内,通过风轮21的旋转运动将气流送出,并从各出风口送至室内。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结合图8,位于内出风道14在螺旋方向上末端的第二子风道152的进口宽度D2,小于另一第二子风道152的进口宽度D3,即图8中右侧第二子风道152进口宽度D3大于左侧第二子风道152进口宽度D2。这里进口宽度,指的是进口在与出风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上的尺寸。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左侧第二子风道152位于内出风道14在螺旋方向上的末端,内出风道14朝向螺旋方向上末端风压更大,使左侧第二子风道152容易分配更多风量。通过将右侧第二子风道152的进口宽度D2设置更大,有利于右侧第二子风道152分配更多风量,从而两个第二子风道152分配风量接近,使两侧的第二出风口11b出风更加均衡。
具体地,第一子风道151的进口宽度为D1,本申请中对于D1与上述D2、D3的大小关系不作限制。
具体的,结合图9,第一子风道151与两侧的第二子风道152之间分别通过第一隔板1511、第二隔板1512间隔,第二隔板1512临近内出风道14在螺旋方向上的末端。即第二隔板1512为位于内出风道14在螺旋方向上末端的第二子风道152与第一子风道151之间的隔板,而第一隔板1511为另一第二子风道152与第一子风道151之间的隔板。如图9中,第一子风道151与右侧第二子风道152之间通过第一隔板1511间隔,第一子风道151与左侧第二子风道152之间通过第二隔板1512间隔。
其中,第一隔板1511朝向内出风道14的边缘为第一内边1511a,第二隔板1512朝向内出风道14的边缘为第二内边1512a。第一内边1511a相对第一出风口11a所在面的垂直距离为L1,第二内边1512a相对第一出风口11a所在面的垂直距离为L2,L2小于L1。
可以理解的是,内出风道14朝向螺旋方向上末端风压更大,使左侧第二子风道152容易分配更多风量,右侧第二子风道152风压压差较小。通过将第一隔板1511的第一内边1511a设置成相对第一出风口11a所在面的垂直距离较远,即第一内边1511a更深入内出风道14,从而有利于右侧的第二子风道152分配更多气流量,便于两个第二子风道152的均衡出风。
而由于第一子风道151和左侧第二子风道152距离较近,因此第二隔板1512的第二内边1512a相对第一出风口11a所在面的垂直距离较短时,第一子风道151也可以分配较多气流量。第一隔板1511和第二隔板1512如此设置,有助于气流在水平三个出风口出风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9所示,调节部件3包括:设于第一子风道151内的第一调节组件31,第一调节组件31包括至少一个方向可调的第一导风板311,以调节第一出风口11a的出风方向。由此,可使第一出风口11a的出风方向可控,在仅第一出风口11a打开时,可以利用第一调节组件31控制此出风口的出风范围。
具体地,至少部分第一导风板311上设有第一散风孔3112a,这样利用第一散风孔3112a可以降低第一出风口11a的出风风感,使出风更加轻柔,降低气流直冲人体造成的紧张感。
具体的,如图5所示,第一导风板311包括:竖导风条3111和百叶板3112,竖导风条3111和百叶板3112均相对壳体部件1可转动,但二者转动方向不同,从而可以使第一出风口11a在两个方向上都有调节风向的能力。可选地,第一散风孔3112a设置于百叶板3112上,第一散风孔3112a贯穿于百叶板3112的厚度,百叶板3112使用时可以降低风感,甚至第一出风口11a达到无风感状态。
可选地,如图5和图26所示,第一导风板311包括:竖向延伸设置的竖导风条3111,竖导风条3111为多个且在第一出风口11a处沿水平方向依次排布。由此,可以将第一出风口11a的出风在左右方向可调。具体地,每个竖导风条3111包括两个安装柱311a,安装柱311a设置于竖导风条3111沿长度方向的两个末端,竖导风条3111通过两个安装柱311a与第一子风道151内壁相连。
可选地,如图5和图27-图29所示,第一导风板311包括:百叶板3112,百叶板3112位于竖导风条3111的内侧,百叶板3112为多个且沿竖向依次间隔分布。由此,可以将第一出风口11a的出风在上下方向可调。
进一步可选地,每个百叶板3112具有第一转轴3112b和第一连轴3112c,第一转轴3112b可枢转地连接在第一子风道151的内壁上。示例性地,第一导风板311中的百叶板3112上设有第一散风孔3112a,可选地,第一散风孔3112a的形状可以为圆孔、椭圆孔、条缝或多边形孔(例如方孔等)等。
第一调节组件31还包括第一连杆312,第一连杆312与多个百叶板3112的第一连轴3112c相连,以在上下移动时带动多个百叶板3112同步转动。具体来说,当第一出风口11a处于在无风感状态下,多个百叶板3112同步转动至遮挡第一出风口11a,此时百叶板3112的平面与气流为垂直状态,以使气流经过百叶板3112上的第一散风孔3112a送出,并呈现弥散送风效果,以实现第一出风口11a的无风感送风效果。当退出无风感状态时,百叶板3112的平面与气流改变角度,使得气流被百叶板3112所导流至不同角度,从而调整了第一出风口11a的送风方向,以实现第一出风口11a在某一方向的送风,同时当百叶板3112持续的、往复的运动还可以实现扫风的效果。在百叶板3112与气流方向平行时,此时百叶板3112对气流方向的影响减小,可呈现正面大量送风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0、图11,调节部件3包括:对应至少一个第二出风口11b设置的第二调节组件32。可使第二出风口11b的出风获得不同的。可选地,两个第二出风口11b处均设有第二调节组件32,以保证整机的出风效果。
进一步的,如图19和图20所示,第二调节组件32包括微孔板321,微孔板321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散风孔3211,这样利用第二散风孔3211可以降低第二出风口11b的出风风感,使出风更加轻柔。由此,可减少气流对人体直吹,降低气流直冲人体造成的紧张感和不适感,有利于气流在室内分布更加均匀。
可选地,第二散风孔3211贯穿于微孔板321的厚度方向,由此,使气流在吹到第二散风孔3211时穿孔流出,这样微孔板321可以设置成大面积阻挡气流流通,被阻挡的气流尽可能多地从第二散风孔3211排出。当然,本申请方案中也有一些实施例里,第二散风孔3211为设置在微孔板321上的盲孔,此时微孔板321不能完全阻挡气流流通。
进一步可选地,微孔板321上设有多个第二散风孔3211,多个第二散风孔3211离散分布。第二散风孔321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例如蜂窝形)等,例如方孔等。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11,微孔板321可转动地设在第二子风道152内,微孔板321具有散风位置和避让位置。在散风位置状态下,微孔板321位于第二出风口11b处,通过微孔板321的作用实现无风感模式出风。在避让位置微孔板321避开第二出风口11b,气流从第二出风口11b流出呈现大风量的正常出风模式,即通过第二调节组件32实现了两个位于侧边的第二出风口11b具有多种出风效果,提高用户选择的灵活性。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14,第二调节组件32还包括用于开闭第二出风口11b的开关门322,这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开闭第二出风口11b,从而调节柜式空调器1000的出风范围。例如当室内人少且位于柜式空调器1000正前方时,可以选择打开第一出风口11a,而采用开关门322关闭两个第二出风口11b。另外,开关门322还可以遮闭第二出风口11b,第二出风口11b不使用时达到防尘及美观效果。
具体的,开关门322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部件1上,由此其开关控制较容易。
进一步地,第二调节组件32包括微孔板321和开关门322,微孔板321和开关门322分别可转动开关。可选地,开关门322与微孔板321绕着同一旋转轴线运动,即保证了各自相对独立的转动,又可以配合一齐转动,既实现了单独的作用,又可以叠加出风效果,还能减少运动占用空间。
可选地,结合图14、图15,为提高第二调节组件32中微孔板321及开关门322二者之间与壳体部件1的配合,微孔板321、开关门322均设置为弧形板,且微孔板321为内侧板,开关门322为外侧板,内侧板、外侧板均绕着同一旋转轴线设置(即绕着开关门322的旋转轴线设置),内侧板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处于外侧板在同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内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微孔板321、开关门322均位于第二出风口11b时,靠近内出风道14的一者为内侧板,远离内出风道14的另一者为外侧板。更进一步的,为了避免内侧板、外侧板在运动时产生相互干扰,内侧板与外侧板之间形成有间隙,以提供内侧板和外侧板在转动时所需的避让空间。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14,内侧板(如图中的微孔板321)上设有沿开关门322的旋转轴线间隔分布的至少两个安装座321a,内侧板通过至少两个安装座321a连接壳体部件1,从而实现内侧板转动的稳定性。
具体地,外侧板(如图中的开关门322)上设有与安装座321a一一对应的连接座322a,连接座322a可转动地连接在安装座321a上,且安装座321a、内侧板在一侧均设有避让槽321c,开关门322转动中连接座322a可插入和退出避让槽321c。这样在内侧板和外侧板叠置时,安装座321a和连接座322a也处于叠置状态,可以大幅度减少相互干涉,减小占用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在图12-图18的示例中,当两板叠置时,微孔板321位于内侧因此作为内侧板,开关门322位于外侧因此作为外侧板。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当两板叠置时,微孔板321也可以位于外侧因此作为外侧板,开关门322也可以位于内侧因此作为内侧板,此时本文所提到的安装座321a、连接座322a、避让槽321c在两板上的位置互换。当然此种情况下的具体结构,根据图12-图18的示例均可以推导得到,因此这里不再赘述互换时细节结构。
可选地,安装座321a自内侧板的内表面向开关门322的旋转轴线垂直延伸设置,安装座321a上设有用于将内侧板及外侧板连接的装配轴321b。可选地,装配轴321b朝向下方延伸,且装配轴321b中心与开关门322的旋转轴线重合,连接座322a自外侧板的内表面朝向远离内表面的一侧垂直延伸。
可选地,连接座322a上设有装配孔(图未示出),装配孔的中心与开关门322的旋转轴线重合且适于与装配轴321b装配。如图18所示,装配轴321b与安装座321a大致呈挂钩状,以便利用内侧板的自身重力加强内侧板与外侧板的组装可靠性。装配轴321b既可以与壳体部件1转动连接,又可以与连接座322a转动连接。
更进一步的,结合图11、图12,壳体部件1上还包括了多个第二安装孔18,多个第二安装孔18位于第二子风道152内,用于与多个安装座321a相连。具体地,一部分第二安装孔18设于第二子风道152的上内壁,而另一部分第二安装孔18设于第二子风道152的下内壁,第二安装孔18的数量与安装座321a的数量相等。
在一些示例中,结合图16、图17,内侧板(如图中的微孔板321)通过至少两个安装座321a连接第二安装孔18,连接座322a可转动地连接在安装座321a上,通过安装座321a与壳体部件1的可转动连接、连接座322a与安装座321a的可转动连接,从而便于装配,而且可以很容易的固定住内侧板、外侧板、壳体部件1的相对位置,即可实现内侧板和外侧板的相对转动,又可实现二者相对于壳体部件1的转动,以做出相对于第二出风口11b的相对转动。
具体的,结合图14,内侧板一端设有第一轴套323及第一电机324,第一电机324通过第一轴套323与内侧板相连,以控制内侧板的旋转。外侧板的一端设有第二轴套325及第二电机326,第二电机326通过第二轴套325与外侧板相连,以控制外侧板的旋转。
进一步地,第一电机324和第二电机326位于第二调节组件32在长度方向上两端,如图14中第二电机326位于上端,第一电机324位于下端,这样两个电机可以设置在内侧板、外侧板的旋转轴线上,互不干涉,占用空间又小。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18、图19、图20,安装座321a、内侧板在一侧设有避让槽321c,开关门322转动中连接座322a可插入和退出避让槽321c。结合图18,避让槽321c沿内侧板的厚度方向贯穿内侧板,且避让槽321c贯穿内侧板宽度一侧表面,使得内侧板为外侧板朝着相对靠近的位置切换时,连接座322a相对于外侧板的转动提供运动空间。同时,在外侧板相对于内侧板靠近点过程中,避让槽321c在运动方向上对连接座322a的限位配合,以保证内侧板和外侧板的配合稳定,避免二者在转动时产生晃动而导致结构不稳定从而影响导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1,调节部件3还包括:设于第二子风道152内的第三调节组件33,第三调节组件33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导风板331,以调节第二出风口11b的出风方向。由此,可使第二出风口11b的出风方向可控,在仅第二出风口11打开时,可以利用第三调节组件33控制此出风口的出风范围。
具体地,如图22所示,第二导风板331为在出风方向上朝上延伸的弯板,这样有利于将气流向上输送,有利于气流送得更高更远。这里将第二导风板331设置成弯板,利用弯板使气流转向更加顺畅,流动阻力更小。
结合图23、图24、图25,第二导风板331包括:沿出风方向依次设置的上游板3311、中游板3312和下游板3313,中游板3312连接在上游板3311和下游板3313之间。这样形成弯板时,可以沿出风方向依次过渡。
可选地,如图23所示,上游板3311与下游板3313的夹角α范围在5°-60°。例如,夹角α为5°、10°、15°、25°、30°、35°、45°、50°、55°、60°等。
可选地,上游板3311切向连接在下游板3313的尾端,上游板3311以最大程度承接出风气流,而下游板3313与上游板3311存在一定角度,气流经过该夹角时改变了方向,并沿着下游板3313下游流出,气流以此改变方向上并产生相应的风向。当第二导风板331朝向上倾斜打开,有利于调整第二出风口11b的出风方向,利于制冷模式下,冷风朝上倾斜吹出,利于冷气在室内进行均匀的散布,提升制冷效果。当切换制热模式下时,第二导风板331朝下运动,这是由于热风密度小,将热风向下输送更有利于其在房间的向上扩散。
具体的,结合图21、图22,第二导风板331为多个且沿竖向依次间隔分布,每个第二导风板331具有第二转轴331a和第二连轴331b,第二转轴331a设置于第二导风板331侧边。
可选地,如图23所示,第二转轴331a位于上游板3311、中游板3312的连接处,第二连轴331b位于中游板3312、下游板3313的连接处。
具体地,第二转轴331a可枢转地连接在第二子风道152的内壁上,以使第二导风板331可以第二转轴331a作为圆心旋转,从而改变方向。
可选地,第三调节组件33还包括第二连杆332,第二连杆332与多个第二连轴331b相连,以为第二导风板331围绕第二转轴331a旋转时提供驱动,同时,保证了多个第二导风板331在上下移动时的同步转动。
可选地,结合图10、图22,第二导风板331沿竖向由上至下依次间隔分布有多个。
进一步地,壳体部件1上还包括了第三安装孔19,第三安装孔19于第二子风道152的内壁上,用于与第二转轴331a相连,即第二转轴331a可枢转地连接在第三安装孔19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部件1包括前面板11、后围板12、底盘13和顶盖组17。前面板11设于后围板12的前侧,底盘13设于前面板11与后围板12的下方,顶盖组17设于前面板11与后围板12的上方。
示例性地,如图2和图3所示,前面板11上具有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第二出风口11b为两个,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出风口11a设置于两个第二出风口11b中间,第一出风口11a和两个第二出风口11b的长度方向均沿竖向延伸。后围板12包括进风口12a。
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结合图30、图31,壳体部件1还包括顶盖组17,顶盖组17位于壳体部件1的上区域,顶盖组17包括顶出风道175、第三出风口174,第三出风口174位于第一出风口11a的上方,同样也位于顶出风道175的顶部,顶出风道175的两端分别连通内出风道14和第三出风口174,以在顶出风道175形成气流,且可以向着第三出风口174送风。这样,当第三出风口174打开出风时,有利于将气流送得更高更远,有助于增加送风范围。
具体地,壳体部件1包括设在第三出风口174上方的顶控门176,顶控门176可升降以开闭第三出风口174,这样通过升降顶控门176实现第三出风口174的开闭,控制结构简单。而且相对其他形式的开闭方式而言,这种方式使第三出风口174不需要出风时,顶控门176关闭第三出风口174,使外观上第三出风口174较隐蔽。减少了人们以为第三出风口174故障不能出风的误会。
进一步地,在第三出风口174通过顶控驱动件177控制开关。柜式空调器1000还包括控制模块(图未示出),控制模块(图未示出)与调节部件3、顶控驱动件177电连接,顶控驱动件177根据调节部件3的状态控制第三出风口174的开闭。也就是说,第三出风口174的开闭可以设置成自动控制模式,由此使气流在各出风口的分配更加合理。这里,采用顶控驱动件177驱动第三出风口174开闭,第三出风口174的开闭既可以通过顶控门176的升降来实现,此时顶控驱动件177可以驱动顶控门176升降运动。第三出风口174的开闭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控制,例如可以将顶控驱动件177驱动顶控门176旋转运动。
控制模块(图未示出)的设置有利于实现各运行模式切换时,各出风口的出风状态的合理配置。例如当第二出风口11b关闭或者采用无风感模式时,由于第二出风口11b的出风量减小,可以打开第三出风口174。这样即使正面人体的风量减少、风力减弱了,处于人体上方空间气流可以获得高速流通。当第二出风口11b全开出风时,由于第二出风口11b的出风量增加,可以关闭第三出风口174。此时由于正面出风口分配的出风量多,第三出风口174分配的出风量少,此时关闭第三出风口174,减少了人们误以为第三出风口174有故障的误会。
在一些示例中,结合图30,顶盖组17还包括顶盖本体171、设置于顶盖本体171上的顶盖安装孔172、设在第三出风口174上方的顶控门176、顶盖限位件173、顶控驱动件177,顶盖安装孔172用于与壳体部件1进行装配,以使顶盖本体171安装于壳体部件1上,顶控门176可升降以开闭第三出风口174,顶盖限位件173用于限制顶盖组17安装在壳体部件1上的稳定性。
可选地,顶出风道175还包括顶出风道安装孔175a和贯通口175b,顶出风道安装孔175a便于将顶出风道175固定于壳体部件1之上,贯通口175b位于顶出风道175的出风气流的上游一侧且用于通过出风气流。
可选的,柜式空调器1000还包括控制模块(未示出),控制模块(未示出)与调节部件3、顶控驱动件177电连接,顶控驱动件177根据调节部件3的状态控制顶控门176对于第三出风口174的开闭,从而可以依据用户指令控制柜式空调器1000的开启、关闭以及根据用户指令设置柜式空调器1000不同的使用状态。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1000。
如图1-图11所示,柜式空调器1000包括:壳体部件1、风机部件2、调节部件3、蒸发器部件4、控制模块(未示出)。壳体部件1的长度方向沿着竖向上下延伸,且壳体部件1包括:包括前面板11、后围板12、底盘13、内出风道14、外出风道15、风机仓16、顶盖组17、第二安装孔18、第三安装孔19。
结合图1,前面板11设于后围板12的前侧,底盘13设于前面板11与后围板12的下方,顶盖组17设于前面板11与后围板12的上方。前面板11上具有一个第一出风口11a和两个第二出风口11b,两个第二出风口11b分别位于第一出风口11a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第一出风口11a在两个第二出风口11b中间,第一出风口11a和两个第二出风口11b的长度方向均沿竖向延伸。后围板12设有进风口12a。
风机仓16、内出风道14、外出风道15设置在壳体部件1内部,内出风道14分别与风机仓16、外出风道15连通,外出风道15包括一个第一子风道151和两个第二子风道152,第一出风口11a通过第一子风道151与外出风道15连通,两个第二出风口11b分别与两个第二子风道152连通,风机仓16和一个第二子风道152位于内出风道14的两端,内出风道14为在朝向该第二子风道152的方向上与风机仓16的距离逐渐增大的螺旋形,第一子风道151、另一个第二子风道152依次设置在该第二子风道152的右侧。右侧的第二子风道152的进口宽度为D3,左侧的第二子风道152的进口宽度D2,D3大于D2。
内出风道14还包括过滤网14a,过滤网14a设置于内出风道14的上游靠近风机仓16的位置,在风机仓16的出风处进行过滤。
结合图9,第一子风道151与右侧的第二子风道152之间设置第一隔板1511间隔,第一隔板1511朝向内出风道14的边缘为第一内边1511a,且第一内边1511a与第一出风口11a所在面的垂直距离为L1;第一子风道151与左侧的第二子风道152之间通过第二隔板1512间隔,第二隔板1512朝向内出风道14的边缘为第二内边1512a,第二内边1512a相对第一出风口11a所在面的垂直距离为L2,L2小于L1。
结合图30、图31,顶盖组17包括顶盖本体171、顶盖安装孔172、顶盖限位件173、第三出风口174、顶出风道175,顶控门176、顶控驱动件177。顶盖安装孔172、顶盖限位件173、顶控驱动件177分别设置于顶盖本体171上。顶盖安装孔172、顶盖限位件173用于将顶盖组17固定于壳体部件1上。第三出风口174位于第一出风口11a的上方,第三出风口174上方设置顶控门176,顶出风道175的两端分别连通内出风道14和第三出风口174。顶控驱动件177设置于第三出风口174侧边,顶控驱动件177包括顶控安装孔177a,顶控驱动件177通过顶控安装孔177a固定于壳体部件1。顶出风道175还包括顶出风道安装孔175a和贯通口175b,顶出风道175通过顶出风道安装孔175a与壳体部件1进行连接,贯通口175b位于顶出风道175的出风方向的上游,用于通入出风气流。
结合图4,风机部件2为竖向设置的贯流风机,贯流风机设置于风机仓16内,贯流风机吹出的气流则进入内出风道14。
结合图10-图13、第二安装孔18、第三安装孔19位于第二子风道152处。
结合图4、图5,调节部件3,包括一个第一调节组件31、两个第二调节组件32和两个第三调节组件33,第一调节组件31设置于第一子风道151以对应第一出风口11a,而两个第二调节组件32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二子风道152内并分别对应两个第二出风口11b,两个第三调节组件33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二子风道152内且位于对应第二调节组件32相对于气流出风方向的上游。
第一调节组件31包括一个方向可调的第一导风板311和第一连杆312,第一导风板311包括多个竖导风条3111和百叶板3112,多个竖导风条3111为竖向延伸设置,每个竖导风条3111包括两个安装柱311a,两个安装柱311a分别设置于竖导风条3111的两个末端,竖导风条3111通过两个安装柱311a与第一子风道151内部相连,且在第一出风口11a处沿着水平方向依次排布;百叶板3112位于竖导风条3111的内侧,百叶板3112为多个且沿竖向依次间隔排布,每个百叶板3112具有第一转轴3112b、第一连轴3112c,且每个百叶板3112上还开设有多个第一散风孔3112a。第一散风孔3112a贯穿于百叶板3112的厚度方向,第一散风孔3112a的形状为圆形。第一转轴3112b可枢转地连接在第一子风道151的内壁上,多个第一连轴3112c与第一连杆312相连,以在上下移动时带动多个百叶板3112同步转动。
当第一出风口11a需要正常送风时,结合图6,多个竖导风条3111所在的各个平面与气流流动方向呈竖向开启;百叶板3112呈水平开启,使得百叶板3112所在水平面与气流流动方向水平平行,增大了第一出风口11a的送风量,解决了中间区域留有送风死区的问题。
当第一出风口11a需要开启扫风时,多个竖导风板左右摆动,以引导送风气流左右吹送。
当第一出风口11a需要无风感送风时,多个竖导风条3111依然开启,百叶板3112切换角度,使得其与送风气流垂直,送风气流从百叶板3112上的第一散风孔3112a送出,第一出风口11a处的送风气流弥散,以实现第一出风口11a的无风感送风。
第二调节组件32包括微孔板321、开关门322、第一轴套323、第一电机324、第二轴套325、第二电机326,微孔板321和开关门322均为弧形板,且二者绕开关门322的旋转轴线可旋转的运动,微孔板321设置在开关门322的内侧即为内侧板,开关门322即为外侧板,微孔板321上开设有多个第二散风孔3211,第二散风孔3211贯穿于微孔板321的厚度方向,第二散风孔3211为圆形。
结合图18,微孔板321上设有多个安装座321a,一部分第二安装孔18设于第二子风道152的上内壁,而另一部分第二安装孔18设于第二子风道152的下内壁,第二安装孔18的数量与安装座321a的数量相等,安装座321a自微孔板321的内表面向着远离内表面的一侧垂直延伸,安装座321a包括装配轴321b,装配轴321b朝向下方延伸,且装配轴321b中心与开关门322的旋转轴线重合,其中两个安装座321a分别设置于微孔板321的两端且与第二安装孔18相适配,以连接微孔板321及壳体部件1,其余安装座321a竖向间隔排布。开关门322上设有与其余安装座321a数量匹配的连接座322a,连接座322a自开关门322的内表面朝向远离内表面的一侧垂直延伸,连接座322a上设有装配孔(未示出),装配孔(未示出)的中心与开关门322的旋转轴线重合且适于与装配轴321b装配,装配轴321b与安装座321a大致呈挂钩状,利用微孔板321的自身重力实现微孔板321与开关门322的组装。
结合图14,第二调节组件3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电机324、第二电机326。第一电机324通过第一轴套323与微孔板321相连且控制微孔板321的旋转,第二电机326通过第二轴套325与开关门322相连用于控制开关门322的旋转。
结合图16-图19,安装座321a、微孔板321在一侧设有避让槽321c,在开关门322转动中连接座322a可插入和退出避让槽321c,避让槽321c沿微孔板321的厚度方向贯穿微孔板321,且避让槽321c贯穿微孔板321宽度一侧表面,在开关门322相对于微孔板321靠近点过程中,避让槽321c在运动方向上对连接座322a的限位配合,以保证微孔板321和开关门322的配合空间,避免影响导风效果。
结合图21-图25,第三调节组件33包括多个第二导风板331和一根第二连杆332,多个第二导风板331在竖向方向上间隔排布,第二导风板331为在出风方向朝上延伸的弯板,每个第二导风板331包括上游板3311、中游板3312、下游板3313、第二转轴331a以及第二连轴331b。中游板3312连接在上游板3311和下游板3313之间,上游板3311与下游板3313的夹角α为60°,第二转轴331a位于上游板3311、中游板3312的连接处,第二连轴331b位于中游板3312、下游板3313的连接处,且第二转轴331a与第二连轴331b同侧。第二转轴331a可枢转地连接在第三安装孔19上,第二连杆332与第二连轴331b相连,以此,第二连杆332带动第二导风板331围绕第二转轴331a运动。
当第二出风口11b需要正常送风时,结合图7,开关门322、微孔板321相互重合且共同旋转离开第二出风口11b,使得第二出风口11b的气流正常吹送。
当第二出风口11b需要定向送风时,微孔板321旋转至避开第二出风口11b的位置,调整开关门322在第二出风口11b的覆盖面积以调节第二出风口11b的送风方向,以实现第二出风口11b多角度送风。
当第二出风口11b需要无风感送风时,微孔板321旋转至覆盖第二出风口11b位置,开关门322与微孔板321相错开,并旋转至避开第二出风口11b的位置,以使出风气流经过微孔板321的扰流后离开第二出风口11b,实现无风感送风的效果。
蒸发器部件4设置于壳体部件1内部且一侧朝向进风口12a、另一侧与风机仓16的进风侧。气流从进风口12a引入后,流经蒸发器部件4进行热交换,然后被吸入风机仓16。
控制模块(未示出)与调节部件3、顶控驱动件177电连接,顶控驱动件177根据调节部件3的状态控制顶控门176对于第三出风口174的开闭,从而可以依据用户指令控制柜式空调器1000的开启、关闭以及根据用户指令设置柜式空调器1000不同的使用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8)

1.一种柜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部件,所述壳体部件上设有第一出风口和两个第二出风口,两个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水平两侧;
所述壳体部件内设有风机仓,所述壳体部件内还设有内出风道和外出风道,所述内出风道分别与所述风机仓、所述外出风道连通,所述外出风道包括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的第一子风道、分别连通两个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两个第二子风道;
风机部件,所述风机部件设在所述风机仓内;
调节部件,所述调节部件设在所述壳体部件上,用于对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中至少一个的出风进行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柜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部件为竖向设置的贯流风机;
所述风机仓和一所述第二子风道位于所述内出风道的两端,所述内出风道为在朝向该第二子风道的方向上与所述风机仓的距离逐渐增大的螺旋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柜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内出风道在螺旋方向上末端的所述第二子风道的进口宽度,小于另一所述第二子风道的进口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柜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风道与两侧的所述第二子风道之间分别通过第一隔板、第二隔板间隔,所述第二隔板临近所述内出风道在螺旋方向上的末端;
所述第一隔板朝向所述内出风道的边缘为第一内边,所述第二隔板朝向所述内出风道的边缘为第二内边;
所述第一内边相对所述第一出风口所在面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内边相对所述第一出风口所在面的垂直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柜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子风道内的第一调节组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方向可调的第一导风板,以调节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柜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导风板上设有第一散风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柜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
竖向延伸设置的竖导风条,所述竖导风条为多个且在所述第一出风口处沿水平方向依次排布;
百叶板,所述百叶板位于所述竖导风条的内侧,所述百叶板为多个且沿竖向依次间隔分布,每个所述百叶板具有第一转轴和第一连轴,所述第一转轴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第一子风道的内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柜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件包括: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的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微孔板,所述微孔板上设有第二散风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柜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板可转动地设在所述第二子风道内,所述微孔板具有散风位置和避让位置,在所述散风位置所述微孔板位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处,在所述避让位置所述微孔板避开所述第二出风口。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柜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用于开闭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开关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柜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门可转动,所述微孔板和所述开关门均为绕所述开关门的旋转轴线设置的弧形板,所述微孔板和所述开关门中一个为内侧板、另一个为外侧板;
所述内侧板上设有沿所述开关门的旋转轴线间隔分布的至少两个安装座,所述内侧板通过至少两个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壳体部件,所述外侧板上设有与所述安装座一一对应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安装座上,且所述安装座、所述内侧板在一侧设有避让槽,所述开关门转动中所述连接座可插入和退出所述避让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柜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子风道内的第三调节组件,所述第三调节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导风板,以调节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柜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为在出风方向上向上延伸的弯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柜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包括:沿出风方向依次设置的上游板、中游板和下游板,所述中游板连接在所述上游板和所述下游板之间,所述上游板与所述下游板的夹角范围在5°-60°。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柜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为多个且沿竖向依次间隔分布,每个所述第二导风板具有第二转轴和第二连轴,所述第二转轴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第二子风道的内壁上;
所述第三调节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与多个所述第二导风板的所述第二连轴相连,以在上下移动时带动多个所述第二导风板同步转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柜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部件上还设有: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三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方;
所述壳体部件内设有顶出风道,所述顶出风道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内出风道和所述第三出风口。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柜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出风口位于所述顶出风道的顶部;
所述壳体部件包括设在所述第三出风口上方的顶控门,所述顶控门可升降以开闭所述第三出风口。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柜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出风口通过顶控驱动件控制开关;
所述柜式空调器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调节部件、所述顶控驱动件电连接,所述顶控驱动件根据所述调节部件的状态控制所述第三出风口的开闭。
CN202322367579.2U 2023-08-30 2023-08-30 柜式空调器 Active CN2207075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67579.2U CN220707519U (zh) 2023-08-30 2023-08-30 柜式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67579.2U CN220707519U (zh) 2023-08-30 2023-08-30 柜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07519U true CN220707519U (zh) 2024-04-02

Family

ID=90453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67579.2U Active CN220707519U (zh) 2023-08-30 2023-08-30 柜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075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31106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0762627A (zh) 空调器
CN111140922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3739271A (zh) 导风部件、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07146615U (zh) 空调器
CN220707519U (zh) 柜式空调器
CN211345513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风道组件
CN111140924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97691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345544U (zh) 空调器
CN213577776U (zh) 空调柜机
CN212252878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
CN212319904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57526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9763306U (zh) 空调器
CN21086138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575270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227232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
CN216203799U (zh) 导风部件、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CN110701682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861388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716691U (zh) 空调出风结构及具有该空调出风结构的空调
CN210118830U (zh) 空调器
CN219572084U (zh) 空调器的机壳组件及空调器
CN219389897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