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03460U - 一种双相旋流高效澄清池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相旋流高效澄清池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703460U CN220703460U CN202322181788.8U CN202322181788U CN220703460U CN 220703460 U CN220703460 U CN 220703460U CN 202322181788 U CN202322181788 U CN 202322181788U CN 220703460 U CN220703460 U CN 22070346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nk body
- rotational flow
- inlet pipe
- water inlet
- guide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352 clarif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9000000701 coagu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010 flushing procedur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4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065 wastewater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VTHJTEIRLNZDEV-UHFFFAOYSA-L magnesium dihydr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H-].[OH-].[Mg+2] VTHJTEIRLNZDEV-UHFFFAOYSA-L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862 magnesium hydr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347 magnesium hydroxid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10000005056 cell bod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2351 waste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189 flocc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16615 flocc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5000017166 Bambusa arundinace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2
- 235000017491 Bambusa tuld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2
- 241001330002 Bambus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5000015334 Phyllostachys virid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425 bamboo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556 precipi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882 ultra-fine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802 sludg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394 floccul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12 coagul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84 colloidal syste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25 crystall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5 crystall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77 desulfur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3556 desulfu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842 industrial waste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2 reflux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839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28 superna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相旋流高效澄清池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池体、第二池体和第三池体,第一池体内设置有竖直设置的旋流筒,旋流筒的下部连通有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均位于旋流筒的切线方向,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朝向相相反;旋流筒内的中部固定有助凝剂投加环;旋流筒的上部外壁和第一池体之间具有螺旋状的导流板,导流板的内侧固定在旋流筒上,导流板的外侧固定在第一池体的内壁上;第二池体内具有溢流堰,溢流堰的下部和第一池体连通;第三池体内具有刮泥机,刮泥机和驱动电机传动连接。通在处理沉淀较大颗粒的同时,有效去除超细颗粒,以及氢氧化镁絮体,解决高悬浮物废水处理装置出水不达标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相旋流高效澄清池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部分工业废水悬浮物含量过高,且悬浮物粒径分布不均,以含煤废水、脱硫废水为例,其来水悬浮物浓度高达30000mg/L以上,约50%的颗粒粒径在20μm以上,可通过传统的絮凝沉淀工艺进行去除;但同时废水中含有部分超细颗粒,其粒径在5μm以下,因其密度较小,在液相含盐量高的情况下,难以通过传统方法去除,导致出水难以达标。另外,废水中的悬浮物易在处理设备底部沉积结垢,导致设备流畅变化、排泥及放空管堵塞等问题,也是高悬浮物废水处理装置设计的难点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相旋流高效澄清池装置,通过对气、液双相介质导流、扰流系统的设置,优化装置内部流场设计,在处理沉淀较大颗粒的同时,有效去除超细颗粒,以及氢氧化镁絮体,解决高悬浮物废水处理装置出水不达标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双相旋流高效澄清池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池体、第二池体和第三池体,第一池体内设置有竖直设置的旋流筒,旋流筒的下部连通有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均位于旋流筒的切线方向,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朝向相相反;旋流筒内的中部固定有助凝剂投加环;旋流筒的上部外壁和第一池体之间具有螺旋状的导流板,导流板的内侧固定在旋流筒上,导流板的外侧固定在第一池体的内壁上;第二池体内具有溢流堰,溢流堰的下部和第一池体连通;第三池体内具有刮泥机,刮泥机和驱动电机传动连接。
前述的一种双相旋流高效澄清池装置中,第一池体的底部具有底板,旋流筒穿过所述底板,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位于底板的下方,旋流筒的底部具有排泥口。
前述的一种双相旋流高效澄清池装置中,第二池体的底部具有槽体,槽体和第三池体连通,第二池体内具有导板,导板倾斜设置,导板的一端贴合在溢流堰上,导板的另一端朝向槽体,朝向槽体的导板的一端较低。
前述的一种双相旋流高效澄清池装置中,第三池体内刮泥机的上方具有隔板,隔板和第三池体的内壁之间留有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第二间隙安装有出水管,出水管的另一端位于第三池体外;隔板上设置有斜管结构,隔板下方的水通过第一间隙流向隔板的上方,隔板上方的水通过出水管流出第三池体。
前述的一种双相旋流高效澄清池装置中,助凝剂投加环接有冲洗水接口,刮泥机的下方设置有排泥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气、液双相介质导流、扰流系统的设置,优化装置内部流场设计,在处理沉淀较大颗粒的同时,有效去除超细颗粒,以及氢氧化镁絮体,解决高悬浮物废水处理装置出水不达标问题,降低设备底部沉积、结垢、堵塞问题发生的概率,同时减少占地及药剂消耗量,具有较大的实施推广前景。引入压缩空气的高效澄清池本身为创新性关键,通过引入气泡的升流作用扰动流场,强化絮体增大过程,同时利用气泡的表面张力,粘附超细颗粒,优化沉淀效果。经预处理后的高悬浮物废水,悬浮物去除率可达到≥99.5%。还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浮沉一体化的设计,同时具有气浮和混凝沉淀效果,去除大颗粒絮体、悬浮胶体的同时,去除超细颗粒,对于不同性质、不同颗粒粒径的悬浮物去除,均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
2.采用压缩空气及液体双相旋流的方式代替传统搅拌器絮凝,气体和液体上向旋流,大颗粒固体在离心力作用下作为晶种留在导流装置内,节省了传统高效澄清池搅拌及污泥循环设备,降低了建设成本和运行能耗。
3.气液双相在装置底部切向进水,流速较快,且由于压缩空气的作用,解决了传统高效澄清池底部进水管沉积结垢问题。
4.流体在装置内经历双相旋流、涡流、折流、塞流的流态变化过程,使悬浮颗粒间、颗粒与药剂、颗粒与截留污泥间,可以充分碰撞反应形成絮体,增强絮凝效果。
5.塞流区的设置可有效脱气,提高沉淀效率。沉淀浓缩区固体负荷较传统高效澄清池低,沉淀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助凝剂投加环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1-槽体,2-导板,3-第一进水管,4-排泥口,5-第二进水管,6-底板,7-旋流筒,8-第一池体,9-助凝剂投加环,10-导流板,11-溢流堰,12-第二池体,13-第一间隙,14-驱动电机,15-斜管结构,16-第三池体,17-第二间隙,18-出水管,19-隔板,20-刮泥机,21-排泥管,22-冲洗水接口。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一种双相旋流高效澄清池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池体8、第二池体12和第三池体16,第一池体8内设置有竖直设置的旋流筒7,旋流筒7的下部连通有第一进水管3和第二进水管5,第一进水管3和第二进水管5均位于旋流筒7的切线方向,第一进水管3和第二进水管5朝向相相反;旋流筒7内的中部固定有助凝剂投加环9;旋流筒7的上部外壁和第一池体8之间具有螺旋状的导流板10,导流板10的内侧固定在旋流筒7上,导流板10的外侧固定在第一池体8的内壁上;第二池体12内具有溢流堰11,溢流堰11的下部和第一池体8连通;第三池体16内具有刮泥机20,刮泥机20和驱动电机14传动连接。
实施例2:一种双相旋流高效澄清池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池体8、第二池体12和第三池体16,第一池体8内设置有竖直设置的旋流筒7,旋流筒7的下部连通有第一进水管3和第二进水管5,第一进水管3和第二进水管5均位于旋流筒7的切线方向,第一进水管3和第二进水管5朝向相相反;旋流筒7内的中部固定有助凝剂投加环9;旋流筒7的上部外壁和第一池体8之间具有螺旋状的导流板10,导流板10的内侧固定在旋流筒7上,导流板10的外侧固定在第一池体8的内壁上;第二池体12内具有溢流堰11,溢流堰11的下部和第一池体8连通;第三池体16内具有刮泥机20,刮泥机20和驱动电机14传动连接。
第一池体8的底部具有底板6,旋流筒7穿过所述底板6,第一进水管3和第二进水管5位于底板6的下方,旋流筒7的底部具有排泥口4。第二池体12的底部具有槽体1,槽体1和第三池体16连通,第二池体12内具有导板2,导板2倾斜设置,导板2的一端贴合在溢流堰11上,导板2的另一端朝向槽体1,朝向槽体1的导板2的一端较低。
实施例3:一种双相旋流高效澄清池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池体8、第二池体12和第三池体16,第一池体8内设置有竖直设置的旋流筒7,旋流筒7的下部连通有第一进水管3和第二进水管5,第一进水管3和第二进水管5均位于旋流筒7的切线方向,第一进水管3和第二进水管5朝向相相反;旋流筒7内的中部固定有助凝剂投加环9;旋流筒7的上部外壁和第一池体8之间具有螺旋状的导流板10,导流板10的内侧固定在旋流筒7上,导流板10的外侧固定在第一池体8的内壁上;第二池体12内具有溢流堰11,溢流堰11的下部和第一池体8连通;第三池体16内具有刮泥机20,刮泥机20和驱动电机14传动连接。
第一池体8的底部具有底板6,旋流筒7穿过所述底板6,第一进水管3和第二进水管5位于底板6的下方,旋流筒7的底部具有排泥口4。第二池体12的底部具有槽体1,槽体1和第三池体16连通,第二池体12内具有导板2,导板2倾斜设置,导板2的一端贴合在溢流堰11上,导板2的另一端朝向槽体1,朝向槽体1的导板2的一端较低。
第三池体16内刮泥机20的上方具有隔板19,隔板19和第三池体16的内壁之间留有第一间隙13和第二间隙17,第二间隙17安装有出水管18,出水管18的另一端位于第三池体16外;隔板19上设置有斜管结构15,隔板19下方的水通过第一间隙13流向隔板19的上方,隔板19上方的水通过出水管18流出第三池体16。助凝剂投加环9接有冲洗水接口(22),刮泥机20的下方设置有排泥管21。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工作原理:连通的第一池体8、第二池体12和第三池体16对应旋流絮凝段、塞流段和浓缩沉淀段。(1)高悬浮物废水在进入装置前,通过第一进水管3和第二进水管5进入旋流筒,并与絮凝剂进行快速混合;(2)来自空气储罐的压缩空气(压力0.25~0.4MPa)通过助凝剂投加环9使助凝剂与高悬浮物废水通过气液混合器进行混合;(3)气液混合后的废水分两路通过汽提旋流区底部的进水口,切向进入双相旋流高效澄清装置;废水在气泡的作用下在汽提旋流区形成旋流上升,进入混合絮凝区,较大的颗粒在旋流区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沉至装置底部,与进水混合,可提高网捕效应或作为结晶晶核,促进絮体形成;在混合絮凝区设置助凝剂投加环,废水与助凝剂充分混合形成絮体;液体与气泡、絮凝剂在混合絮凝区形成涡流,增加了絮体碰撞几率,增强了絮凝效果;导流板10将水流分隔,使水流由涡流流态转为折流,速度梯度逐渐降低。水流翻过导流装置垂直筒体上缘后,浮渣由浮渣收集槽收集后排出,废水由装置底部进入塞流段,在该段水流通过速度提高,同时塞流段底部为坡度设置,可有效防止絮体在旋流絮凝段底部沉积,底进上出的隔板设置,起到脱除气体的效果,避免气泡带入沉淀区降低沉降效率的情况发生。
(4)经絮凝反应后的废水进入浓缩沉淀段,絮体经过沉淀后至底部,由浓缩刮泥机刮至中心泥斗,剩余污泥通过排泥泵经排泥管排出,排泥周期根据泥位高度(由泥位计测定)确定;上清液通过斜管后进入集水槽,最终汇入出水渠排出。当来水悬浮物颗粒粒径较小,形成絮体密度较小,难以沉淀时,可在装置底部设置污泥回流管,将部分污泥回流至旋流絮凝段,增强絮凝效果。
Claims (5)
1.一种双相旋流高效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池体(8)、第二池体(12)和第三池体(16),第一池体(8)内设置有竖直设置的旋流筒(7),旋流筒(7)的下部连通有第一进水管(3)和第二进水管(5),第一进水管(3)和第二进水管(5)均位于旋流筒(7)的切线方向,第一进水管(3)和第二进水管(5)朝向相反;旋流筒(7)内的中部固定有助凝剂投加环(9);旋流筒(7)的上部外壁和第一池体(8)之间具有螺旋状的导流板(10),导流板(10)的内侧固定在旋流筒(7)上,导流板(10)的外侧固定在第一池体(8)的内壁上;第二池体(12)内具有溢流堰(11),溢流堰(11)的下部和第一池体(8)连通;第三池体(16)内具有刮泥机(20),刮泥机(20)和驱动电机(14)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相旋流高效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池体(8)的底部具有底板(6),旋流筒(7)穿过所述底板(6),第一进水管(3)和第二进水管(5)位于底板(6)的下方,旋流筒(7)的底部具有排泥口(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相旋流高效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池体(12)的底部具有槽体(1),槽体(1)和第三池体(16)连通,第二池体(12)内具有导板(2),导板(2)倾斜设置,导板(2)的一端贴合在溢流堰(11)上,导板(2)的另一端朝向槽体(1),朝向槽体(1)的导板(2)的一端较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相旋流高效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三池体(16)内刮泥机(20)的上方具有隔板(19),隔板(19)和第三池体(16)的内壁之间留有第一间隙(13)和第二间隙(17),第二间隙(17)安装有出水管(18),出水管(18)的另一端位于第三池体(16)外;隔板(19)上设置有斜管结构(15),隔板(19)下方的水通过第一间隙(13)流向隔板(19)的上方,隔板(19)上方的水通过出水管(18)流出第三池体(1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相旋流高效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助凝剂投加环(9)接有冲洗水接口(22),刮泥机(20)的下方设置有排泥管(2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181788.8U CN220703460U (zh) | 2023-08-14 | 2023-08-14 | 一种双相旋流高效澄清池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181788.8U CN220703460U (zh) | 2023-08-14 | 2023-08-14 | 一种双相旋流高效澄清池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703460U true CN220703460U (zh) | 2024-04-02 |
Family
ID=90443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181788.8U Active CN220703460U (zh) | 2023-08-14 | 2023-08-14 | 一种双相旋流高效澄清池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703460U (zh) |
-
2023
- 2023-08-14 CN CN202322181788.8U patent/CN22070346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4167586U (zh) | 一种铁路隧道施工废水处理系统 | |
CN111392920A (zh) | 一种高效微纳米气浮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1339081U (zh) | 一种雨水放江污染的截流污水预处理系统 | |
CN211170019U (zh) | 一种污水处理用沉淀池 | |
CN210133923U (zh) | 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 | |
CN109293079B (zh) | 一种低能耗曝气循环澄清池 | |
CN208250006U (zh) | 一种高效曝气沉淀一体化装置 | |
CN114084981A (zh) | 简单高效的一体化混凝澄清池及工作方法 | |
CN211367069U (zh) | 一种一体化净水器 | |
CN211813962U (zh) | 一种高密度澄清池 | |
CN220703460U (zh) | 一种双相旋流高效澄清池装置 | |
CN110204103B (zh) | 基于水力流态成层的悬浮介质层过滤系统 | |
CN211111397U (zh) | 一种适用于矿井水处理的改进型高密度澄清池 | |
CN108640334B (zh) | 含油污水三段高效复合处理系统及处理工艺 | |
CN219072151U (zh) | 用于钢铁废水的一体化预处理系统 | |
CN216549781U (zh) | 一种污水深度处理池 | |
CN207645963U (zh) | 一种改进后的高效沉淀池与砂滤池的集成装置 | |
CN113968607B (zh) | 自循环高密度悬浮污泥滤沉装置 | |
CN206288999U (zh) | 一种锥底斜涵滤渣气浮机 | |
CN209853875U (zh) | 一体化净水装置 | |
CN209835843U (zh) | 混凝气浮共聚快速分离装置 | |
KR101045878B1 (ko) | 상하수 고도 처리를 위한 고효율 하이브리드 침전지 | |
CN218860496U (zh) | 一种浮沉式净水系统 | |
CN217148845U (zh) | 一种净水厂排泥水处理装置 | |
CN219185924U (zh) | 一种微砂絮凝沉淀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