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96734U - 反应釜、换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反应釜、换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96734U
CN220696734U CN202322155357.4U CN202322155357U CN220696734U CN 220696734 U CN220696734 U CN 220696734U CN 202322155357 U CN202322155357 U CN 202322155357U CN 220696734 U CN220696734 U CN 2206967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kettle body
compartment
plate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5535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建中
冯炎飞
孙灿
叶树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zhou Huayou Cobalt New Material Co ltd
Zhejiang Huayou Cobal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uzhou Huayou Cobalt New Material Co ltd
Zhejiang Huayou Cobal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zhou Huayou Cobalt New Material Co ltd, Zhejiang Huayou Cobalt Co Ltd filed Critical Quzhou Huayou Cobalt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5535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967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967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967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反应釜、换热系统,该反应釜包括釜本体、搅拌装置和固定在所述釜本体内的至少一隔室板,隔室板用于和相邻的隔室板或所述釜本体的端部内侧壁围成隔室,搅拌装置与隔室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搅拌装置伸入与其对应的隔室内;所述反应釜还包括固定在隔室内的盘管;盘管处在搅拌装置与隔室板之间,盘管沿所述釜本体的高度方向蜿蜒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反应釜内的盘管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同时釜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长的连续反应时间。

Description

反应釜、换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反应釜、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反应釜是工业上在高压下进行化学反应的设备,有的反应釜附有搅拌和/或传热装置,也被称为加压釜。加压釜有卧式和立式之分;一般来说,卧式加压釜包括盘管、釜本体、搅拌装置和固定在釜本体内的至少一隔室板,隔室板用于和相邻的隔室板或釜本体的端部内侧壁围成隔室,搅拌装置与隔室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搅拌装置伸入与其对应的隔室内,能对该隔室内的物料进行搅拌。在卧式釜中,物料将沿预设方向流经各隔室。
承上述,前述盘管固定在釜本体内,用于在物料反应时对反应体系进行加热或冷却。在相关技术中,于釜本体内多设计的是螺旋式盘管;此类设计方案中,螺旋式盘管固定在釜本体内,搅拌装置被螺旋式盘管包围于其外。
本案发明人发现,此类方案的缺点在于:当搅拌装置搅动物料时,由于螺旋式盘管包围在搅拌装置的外侧,因此其相当于具有较大的朝向搅拌装置的表面;基于此,又由于物料被搅拌时,物料自身因具有流速而具有能量,因此相对于螺旋式盘管背离搅拌装置的表面而言,螺旋式盘管朝向搅拌装置的表面会受到(来自物料的)更大的冲击力,导致这部分表面更易于被磨损。
为方便描述,本案全文中统称盘管朝向搅拌装置的表面为迎液面,盘管背离搅拌装置的表面为非迎液面。以上相关技术的缺点一言以蔽之,即安装在釜本体内的盘管具有较大的迎液面,这种大迎液面的设计会影响盘管的使用寿命,并间接影响反应釜的稳定性,尤其可能影响到反应釜的连续反应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应釜、换热系统;该反应釜包括釜本体、搅拌装置和固定在所述釜本体内的至少一隔室板,隔室板用于和相邻的隔室板或所述釜本体的端部内侧壁围成隔室,搅拌装置与隔室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搅拌装置伸入与其对应的隔室内;所述反应釜还包括固定在隔室内的盘管;盘管处在搅拌装置与隔室板之间,盘管的至少部分沿所述釜本体的高度方向蜿蜒设置。
可选地,有两相邻盘管的至少局部镜像对称;且该两相邻盘管分别处在同一隔室板两侧,分别位于两相邻隔室内。
可选地,还包括进液管和出液管,且所述盘管包括A类管件、B类管件、C类管件;自所述釜本体的顶部向所述釜本体的底部,A类管件和B类管件依次布置;一A类管件同所述出液管和所述进液管的其中之一连通;一C类管件在所述釜本体的底部与一B类管件相连,并自所述釜本体的底部朝所述釜本体的顶部延伸,还同所述出液管和所述进液管的其中另一连通。
可选地,每一A类管件为第一管或第二管,每一B类管件为第三管或第四管,每一C类管件为第五管或第六管;在所述釜本体中,有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分别位于两相邻隔室内;有所述第三管和所述第四管分别位于两相邻隔室内;有所述第五管和所述第六管分别位于两相邻隔室内;
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在所述釜本体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互为镜像,在所述釜本体纵截面上的正投影互为镜像;所述第三管和所述第四管在所述釜本体纵截面上的正投影互为镜像;所述第五管和所述第六管在所述釜本体纵截面上的正投影互为镜像,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互为镜像。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在所述釜本体纵截面上的正投影呈S型,在所述釜本体横截面上的正投影呈S型;
所述第三管和所述第四管在所述釜本体纵截面上的正投影呈V型,在所述釜本体横截面上的正投影呈S型;所述第五管和所述第六管在所述釜本体纵截面上的正投影呈L型,在所述釜本体横截面上的正投影呈Z型。
可选地,还包括固定在所述釜本体底部的安装平台,以及固定在该安装平台上的支承板;所述支承板沿所述釜本体的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且其上设有贯穿区,所述盘管的一部分穿设在所述贯穿区中,受所述支承板的支撑。
可选地,还包括辅助板,所述辅助板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支承板的延伸方向;所述辅助板的一端与所述支承板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隔室板上;所述辅助板穿行在所述盘管的一部分之下,并对所述盘管施加承托力。
可选地,至少一隔室板上开设有孔洞,该孔洞的侧边可拆卸地固定有挡板,该挡板覆于该孔洞的至少部分上。
可选地,还包括扰流板、安装板和连接板;所述隔室板包括多块固定相连的分板;所述扰流板同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同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与不同的分板固定连接;在隔室中,有扰流板设置在一盘管与最靠近该盘管的隔室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换热系统,包括换热装置和上任一项所述的反应釜,所述反应釜为连续反应釜,所述换热装置用于为所述连续反应釜内的盘管通入换热介质。
综上所述,通过使釜本体内的盘管具有较小的迎液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反应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且其内的盘管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的盘管尤其适用于设置在对换热效率(或单位时间内换热量)要求不高的反应釜内。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卧式釜内部结构的简化示意图(观看视角为从后向前)。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卧式釜内部结构的主视图(观看方向为从后向前)和俯视图的对比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卧式釜内部结构的左侧视图(图3与图2中的主视图与俯视图形成具有对应关系的三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相邻盘管的三视图(主视图的观看方向为从后向前,且主视图中扰流板隐藏,且侧视图中示出了盘管内液体进出方向)。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第四管、第五管和第六管构建对应盘管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釜本体的横截面、纵截面和水平面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管的三视图和第二管的三视图的对比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管的主视图、左视图和第四管的主视图、左视图的对比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五管的三视图和第六管的三视图的对比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装平台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分别从属于两相邻隔室的两相邻盘管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承板的主视图(观看方向为从后向前)。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可能的实施例中安装在支承板上的加强件与盘管配合后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隔室板、安装板和扰流板装配前后的对比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I-I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I-I视图所涉结构的俯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II-II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可能的实施例中换热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釜本体,2-搅拌装置,3-隔室板,31-孔洞,32-分板,4-盘管,41-A类管件,411-第一管,412-第二管,42-B类管件,421-第三管,422-第四管,43-C类管件,431-第五管,432-第六管,44-进液管,45-出液管,5-第一隔室,6-第二隔室,7-第三隔室,8-第四隔室,9-第五隔室,10-安装平台,11-支承板,111-贯穿区,12-加强件,13-辅助板,14-扰流板,15-安装板,16-连接板,17-挡板,18-冷却水塔,19-回水槽;
α-纵截面,β-横截面,γ-水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相连”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在某些情况下,当表达某物与某物固定连接时,具体的连接方式也有可能包括一体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性地”、“具体示例”、“进一步”、“可选地”、“更为详细的说明”、“优选地”、“还设有”、“还包括”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卧式釜(全称卧式连续反应釜),并以该卧式釜的高度方向为上下方向,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为前后方向。
承上述,该卧式釜的釜结构包括釜本体1、搅拌装置2和固定在釜本体1内的至少一隔室板3,其中隔室板3用于和相邻的隔室板3或釜本体1的端部内侧壁围成隔室,搅拌装置2与隔室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搅拌装置2伸入与其对应的隔室内,能对该隔室内的物料进行搅拌。本实施例中尤为特别的是,卧式釜还包括固定在釜本体1内的盘管4;于隔室中,有盘管4位于搅拌装置2的朝向隔室板3的侧边,且在搅拌装置2与隔室板3之间,盘管4的至少部分沿釜本体1的高度方向蜿蜒设置。
基于上述设置可知,由于在隔室中,盘管4位于搅拌装置2的朝向隔室板3的一侧,并在搅拌装置2与隔室板3之间沿釜本体1的高度方向蜿蜒设置,因此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包围在搅拌装置2外的螺旋式盘管而言,本实施例中盘管4的迎液面更小;这种小迎液面的设计使得本实施例中的盘管4总体来讲受到的来自物料的冲击力较小,从而确保盘管4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进而确保釜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长的连续反应时间。
针对上述卧式釜,以下是其的更为详细的示例性设置:
如图1所示,釜本体1内设有数量为四的隔室板3,这四个隔室板3从左到右依次在釜本体1内形成第一隔室5、第二隔室6、第三隔室7、第四隔室8和第五隔室9;与之相对应地,卧式釜还包括数量为五的搅拌装置2,且每一隔室板3的左右侧各设有盘管4。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釜本体1采用典型的柱体设计。
请继续参阅图2中卧式釜的主视图(观看视角为从后向前),为方便布置并简化盘管4的生产和设计复杂性,本实施例中,分别处在同一隔室板3的的两侧,且分别位于两相邻隔室内的两相邻盘管4镜像对称。
当然地,是否需要采用前述对称设置,需要使相邻盘管4整体地镜像对称还是局部地镜像对称,这些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决定的。例如,相邻隔室中的相邻盘管4之间也可以不采用相互对称的设置;或是,若相邻隔室中的至少一隔室4内存在特殊的避让需求(例如避让检修孔或取样孔),则此时两相邻盘管4之间可以采用局部镜像对称的设计方案。
请继续参阅图3,卧式釜还包括进液管44和出液管45,其中进液管44的一部分伸入釜本体1内以与一盘管4连通,一部分伸出至釜本体1的前侧;出液管45的一部分伸入釜本体1内以与一盘管4连通,一部分伸出至釜本体1的后侧。同时,为方便生产和运输,本实施例的盘管4包括可拆卸相连的A类管件41、B类管件42和C类管件43;A类管件41、B类管件42和C类管件43的布置原则包括:在盘管4上,自釜本体1的顶部向釜本体1的底部,A类管件41和B类管件42依次布置,A类管件41与出液管45连通;C类管件43的一端在釜本体1的底部与一B类管件42相连,并自釜本体1的底部朝釜本体1的顶部延伸,于自身的另一端同进液管44连通。当然地,是A类管件41与C类管件43是和进液管44相连通还是与出液管45相连通,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灵活设置的;例如,可使A类管件41与进液管44连通,使C类管件43与出液管45相连通。
具体而言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的隔室内,数量为一的A类管件41、数量为七的B类管件42和数量为一的C类管件43相连,即构建出一盘管4。
此外,前述的A类管件41、B类管件42和C类管件43是对于外观差异较大的三种管件的上位称呼,类似于将“第一固定件”作为螺栓或螺钉的上位称呼,将“第二固定件”作为销钉或圆柱销的上位统称呼。基于此,以图4中主视图里盘管4的中心线为依据作简化示意图从而得到图5,如图5所示地,在卧式釜中,每一A类管件41示例性地为第一管411或第二管412,每一B类管件42示例性地为第三管421或第四管422,每一C类管件43示例性地为第五管431或第六管432;如此,在釜本体1内,有第一管411和第二管412互为镜像对称,且分别位于两相邻隔室内;有第三管421和第四管422互为镜像对称,且分别位于两相邻隔室内,有第五管431和第六管432互为镜像对称,且分别位于两相邻隔室内。
更为具体而言,以图4中相邻的第一隔室5和第二隔室6为例,如图5的②所示,第一隔室5内的盘管4包括数量为一的第一管411、数量为七的第三管421和数量为一的第五管431,这些第一管411、第三管421和第五管431相连,从而构建出了位于第一隔室5内的一盘管4;同理,如图5的③所示,在第二隔室6中,与第一隔室5中内盘管4相邻的盘管4包括数量为一的第二管412、数量为七的第四管422和数量为一的第六管432,这些第二管412、第四管422、第六管432相连,从而如图5中①所示地构建出了位于第二隔室6内的一盘管4。
如图6所示,以垂直于釜本体1纵截面α和横截面β的平面为水平面γ,前述第一管411和第二管412的形态如图7所示地被配置为:此二者在釜本体1纵截面α上的正投影均呈S型,在釜本体1横截面β上的正投影均呈S型;在水平面γ上的正投影(见图左部带箭头的点划线指示)互为镜像,在釜本体1纵截面α上的正投影(见图右部带箭头的点划线指示)互为镜像。
承上述,如图8所示,前述第三管421和第四管422的形态被配置为:此二者在釜本体1纵截面α上的正投影呈V型,在釜本体1横截面β上的正投影呈S型,在釜本体1纵截面α上的正投影(见图中带箭头的点划线指示)互为镜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三管421的主视图、左视图和第四管422的主视图、左视图已足够清楚示意第三管421和第四管422的结构,因此图8中仅示出此二者的两视图。
如图9所示,前述第五管431和第六管432的形态被配置为:此二者在釜本体1纵截面α上的正投影呈L型,在釜本体1横截面β上的正投影呈Z型,在釜本体1纵截面α上的正投影(见图中带箭头的点划线指引)互为镜像,在水平面γ上的正投影(见图中带箭头的点划线指引)互为镜像。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在釜本体1纵截面α上的正投影呈L型”的第五管431与第六管432,其L型的长边部分并不属于蜿蜒设置,因此在可能的实施例中,为进一步增加盘管4的换热面积,可以使第五管431与第六管432的该长边部分也呈S形状。
本实施例中,之所以令第一管411、第二管412、第三管421、第四管422、第五管431和第六管432均在釜本体1横截面β上的正投影呈S型,是为确保在有限的高度下尽可能地于釜本体1内布置更大体积的盘管4,以确保盘管4的换热面积;同时,令A类管件41(即第一管411、第二管412)在釜本体1纵截面α上的正投影呈S型,B类管件42(即第三管421、第四管422)在釜本体1纵截面α上的正投影呈V型,C类管件43(即第五管431、第六管432)在釜本体1的纵截面α上的正投影呈L型,有利于确保液体在盘管4内的循环速度,并能确保这些管件在检修清洗时的排水顺畅性。
请转回参阅图4,为确保盘管4在隔室内能受到良好的支撑,示例性地,卧式釜还包括固定在釜本体1底部的安装平台10,以及固定在该安装平台10上的支承板11。具体而言,安装平台10为自如图10所示的约工字型状,其通过焊连和/或螺接的方式固定在釜本体1的底部;如图11所示,每一隔室内设有数量为八的支承板11,支承板11为沿釜本体1的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L型角钢,支承板11通过焊连和/或螺接的方式固定在安装平台10上,且支承板11上如图12所示地设有多个为非整圆圆弧状的贯穿区111;盘管4完成装配后,其的一部分穿设在贯穿区111中,并凭借贯穿区111与其的配合从而受到支承板11的支撑。得益于贯穿区111对盘管4的限制,当盘管4处在流动的物料中时,盘管4能将物料施加于其上的力至少部分地转移给支承板11,进而间接地确保自己的耐磨性和稳固性。
需要说明的是,出于设计需要,本实施例中卧式釜内有的支承板11之间的高度相等,有的支承板11之间的高度不相等。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基于上述描述,无创造性地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支承板11的各项参数。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可如图13所示地在贯穿区111上固定(例如焊连)其部分为套筒状的加强件12,使盘管4还从该加强件12中穿过,从而进一步确保盘管4的设置稳固性。
请结合参阅图11和图4,为更进一步确保支承板11和盘管4在釜本体1中的稳固性,于卧式釜中还示例性地设有垂直于支承板11的辅助板13;辅助板13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L型角钢,其一端与支承板11固定连接(例如螺纹连接),另一端与隔室板3固定连接(例如焊连);该辅助板13穿行在盘管4的一部分下,同时与盘管4接触,为盘管4施加支撑力。
请转回参阅图11,如其中的④、⑤处所示,本实施例中盘管4的部分还受U型卡箍的固定;U型卡箍通过(与辅助板13具有相似设计的)角钢件同隔室板3间接相连;具体而言,U型卡箍与该角钢件螺纹连接,该角钢件与隔室板3焊连。可以理解的是,具体在盘管4的何处设置U型卡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决定的。
请转回参阅图1和图2,为确保卧式釜的反应效果,本实施例于每一隔室中还设有扰流板14,在物料被搅拌时,扰流板14可起到阻碍物料流动的作用,进而增加搅拌效果,提高物料混合的均匀性;示例性地,在隔室中,扰流板14设置在一盘管4与最靠近该盘管4的隔室板3之间。
承上述,为实现扰流板14的固定,如图14和图16所示地,每一隔室中还设有安装板15和连接板16,每一隔室板3包括七块堆叠设置的分板32,这七块分板32凭借数量为六的连接板16固定相连,分板32与连接板16的具体连接方式为:连接板16的一部分覆在一分板32上,一部分覆在与该连接板16相邻的另一分板32上,有诸如螺栓之类的固定件穿过连接板16和对应分板32,从而使这两块分板32固定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卧式釜内各隔室板3的外形存在差异;具体而言,位于第一隔室5与第二隔室6之间的隔室板3具有如图15所示的隔室板3的侧视形态,其上部不存在缺口;位于第二隔室6与第三隔室7之间的隔室板3的上部沿左右方向开设有U型状的第一缺口(图未示);位于第三隔室7与第四隔室8之间的隔室板3的上部沿左右方向开设有U型状的第二缺口(图未示);位于第四隔室8与第五隔室9之间的隔室板3的上部沿左右方向开设有U型状的第三缺口(图未示);第一缺口、第二缺口和第三缺口的形态不一。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根据隔室之间的溢流需要使不同隔室板3具有不同的外形细节属于公知常识,本文在此不做赘述。
请继续参阅图14到图16,本实施例的安装板15为具有L型截面(见图17)的角钢;在每一隔室中,扰流板14同数量为七的安装板15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为螺接),这些安装板15从上到下依次间隔设置在扰流板14的侧边,并还同连接板16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为焊连);如此,扰流板14即稳固地被设置在对应隔室中。
需要说明的是,卧式釜内各扰流板14的外形不一定相等,各安装板15的外形不一定相等;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基于上述描述根据实际需要无创造性地设计各扰流板14、安装板15的外形。
请继续参阅图15,本实施例中于至少一隔室板3的底部上开设有孔洞31,该孔洞31的侧边可拆卸地固定有一自后向前看为L型的挡板17,该挡板17覆于该孔洞31的部分上;之所以可拆卸地设置该挡板17,是为了在隔室(例如由于长时间连续反应而导致)底部出现过多沉积时,可以通过拆卸该挡板17的方式增加隔室与隔室之间物料的流通速度,从而确保物料在卧式釜中的反应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领域人员的实际需要(例如是否需要令隔室的底部存在相通处),前述挡板17可以完全地覆于孔洞31上,也可仅只封堵该孔洞31的部分。同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孔洞31的具体位置,固定挡板17的具体位置,以及孔洞31和固定挡板17的数量是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的。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前述卧式釜为卧式钢衬钛釜。
此外,由上易知本实用新型实际上也提供了一种釜结构,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该釜结构并不只适用于卧式的连续反应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需要将该釜结构应用在其他形式的反应釜中,例如应用在塔式连续流反应器上。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需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釜结构并不一定必须应用在整个反应釜的所有隔室中,例如,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釜结构可以应用在一卧式釜的部分隔室中。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换热系统,该换热系统包括换热装置和本实施例的连续反应釜,其中换热装置用于为连续反应釜内的盘管4通入换热介质。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换热系统如图18所示地包括为冷却水塔18的换热装置、回水槽19和前述连续反应釜,其中冷却水塔18与连续反应釜内的各盘管4分别相连,能向各盘管4内通入为水的换热介质;换热介质将经盘管4后进入回水槽19,再回到冷却水塔18中。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具体需要,在冷却水塔18的出口到每一盘管4进口的管路上,和/或回水槽19到每一盘管4的出口的管路上,可以设有气动开关阀和/或止回阀和/或手动开关阀和/或气动调节阀等常见的控制装置。
更进一步地,该换热系统内还可以包括与隔室一一对应的隔室温度计(图未示)、与盘管4一一对应设置的盘管温度计(图未示)、与盘管4一一对应设置的盘管流量计(图未示);通过用电脑控制系统(或人工)定时记录并分析各隔室温度计、盘管温度计和盘管流量计的读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换热需求灵活地调节各盘管4内液体的流量,从而实现各盘管4内液体、各隔室内反应的精准控温。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隔室温度计、盘管温度计、盘管流量计等的具体位置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灵活设计的,例如可以将盘管温度计和盘管流量计设置在盘管4的出水端,将隔室温度计设置在各隔室侧壁上等,本文在此不做赘述。
综上所述,通过使釜本体1内的盘管4具有较小的迎液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反应釜内的盘管4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同时釜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长的连续反应时间。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的盘管4尤其适用于设置在对换热效率(或单位时间内换热量)要求不高的反应釜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反应釜,其特征在于:
包括釜本体(1)、搅拌装置(2)和固定在所述釜本体(1)内的至少一隔室板(3),隔室板(3)用于和相邻的隔室板(3)或所述釜本体(1)的端部内侧壁围成隔室,搅拌装置(2)与隔室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搅拌装置(2)伸入与其对应的隔室内;
所述反应釜还包括固定在隔室内的盘管(4);所述盘管(4)处在搅拌装置(2)与隔室板(3)之间,所述盘管(4)的至少部分沿所述釜本体(1)的高度方向蜿蜒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有两相邻盘管(4)的至少局部镜像对称;且该两相邻盘管(4)分别处在同一隔室板(3)两侧,分别位于两相邻隔室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液管(44)和出液管(45),且所述盘管(4)包括A类管件(41)、B类管件(42)、C类管件(43);自所述釜本体(1)的顶部向所述釜本体(1)的底部,A类管件(41)和B类管件(42)依次布置;一A类管件(41)同所述出液管(45)和所述进液管(44)的其中之一连通;一C类管件(43)在所述釜本体(1)的底部与一B类管件(42)相连,并自所述釜本体(1)的底部朝所述釜本体(1)的顶部延伸,还同所述出液管(45)和所述进液管(44)的其中另一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每一A类管件(41)为第一管(411)或第二管(412),每一B类管件(42)为第三管(421)或第四管(422),每一C类管件(43)为第五管(431)或第六管(432);在所述釜本体(1)中,有所述第一管(411)和所述第二管(412)分别位于两相邻隔室内;有所述第三管(421)和所述第四管(422)分别位于两相邻隔室内;有所述第五管(431)和所述第六管(432)分别位于两相邻隔室内;
所述第一管(411)和所述第二管(412)在所述釜本体(1)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互为镜像,在所述釜本体(1)纵截面上的正投影互为镜像;所述第三管(421)和所述第四管(422)在所述釜本体(1)纵截面上的正投影互为镜像;所述第五管(431)和所述第六管(432)在所述釜本体(1)纵截面上的正投影互为镜像,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互为镜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411)和所述第二管(412)在所述釜本体(1)纵截面上的正投影呈S型,在所述釜本体(1)横截面上的正投影呈S型;
所述第三管(421)和所述第四管(422)在所述釜本体(1)纵截面上的正投影呈V型,在所述釜本体(1)横截面上的正投影呈S型;所述第五管(431)和所述第六管(432)在所述釜本体(1)纵截面上的正投影呈L型,在所述釜本体(1)横截面上的正投影呈Z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在所述釜本体(1)底部的安装平台(10),以及固定在该安装平台(10)上的支承板(11);所述支承板(11)沿所述釜本体(1)的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且其上设有贯穿区(111),所述盘管(4)的一部分穿设在所述贯穿区(111)中,受所述支承板(11)的支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板(13),所述辅助板(13)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支承板(11)的延伸方向;所述辅助板(13)的一端与所述支承板(11)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隔室板(3)上;所述辅助板(13)穿行在所述盘管(4)的一部分之下,并对所述盘管(4)施加承托力。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隔室板(3)上开设有孔洞(31),该孔洞(31)的侧边可拆卸地固定有挡板(17),该挡板(17)覆于该孔洞(31)的至少部分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扰流板(14)、安装板(15)和连接板(16);所述隔室板(3)包括多块固定相连的分板(32);所述扰流板(14)同所述安装板(15)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15)同所述连接板(16)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16)与不同的分板(32)固定连接;在隔室中,有扰流板(14)设置在一盘管(4)与最靠近该盘管(4)的隔室板(3)之间。
10.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装置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反应釜,所述反应釜为连续反应釜,所述换热装置用于为所述连续反应釜内的盘管(4)通入换热介质。
CN202322155357.4U 2023-08-10 2023-08-10 反应釜、换热系统 Active CN2206967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55357.4U CN220696734U (zh) 2023-08-10 2023-08-10 反应釜、换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55357.4U CN220696734U (zh) 2023-08-10 2023-08-10 反应釜、换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96734U true CN220696734U (zh) 2024-04-02

Family

ID=90443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55357.4U Active CN220696734U (zh) 2023-08-10 2023-08-10 反应釜、换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967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99938B2 (en) Heat transfer baffle system and uses thereof
EP0659475B1 (en) Processing vessel
CN220696734U (zh) 反应釜、换热系统
US20120148456A1 (en) Vertical Isothermal Shell-and-Tube Reactor
CN107243297A (zh) 一种板式模块化控温反应器
CN109277054B (zh) 一种可进行淬灭的精确进料连续流反应系统
CN109072160B (zh) 用于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和混合器的支承容器
CN211274580U (zh) 一种带标定功能的精确进料模块的连续流反应系统
CN211562968U (zh) 一种皮革助剂反应釜
CN217410743U (zh) 一种立式管道溶液混合反应器
CN2329665Y (zh) 带有缠绕管型换热器的气升式发酵罐
CN210602947U (zh) 集成式循环冷却水站
CN218981098U (zh) 一种超滤浓缩换液盐析罐的控温结构
EP1892036A1 (en) Isothermal reactor
CN217979933U (zh) 一种高效节能的管壳式换热器
CN211190136U (zh) 搪瓷反应釜
CN210906090U (zh) 一种带cip清洗功能的催化反应系统
CN214863475U (zh) 一种内置换热装置的反应釜
CN211487595U (zh) 一种采用螺旋折流板的固定床反应器
CN217164344U (zh) 一种高转化率连续流反应系统
CN219297530U (zh) 一种冷却水管组件及生物反应器
CN220835465U (zh) 一种带计量的反应系统
CN220853236U (zh) 一种急冷凝液冷却器
CN208612450U (zh) 一种均匀曝气双层玻璃反应釜
CN210906093U (zh) 一种采用双管板结构的固定床反应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