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92040U -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电池组件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电池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92040U
CN220692040U CN202322091648.1U CN202322091648U CN220692040U CN 220692040 U CN220692040 U CN 220692040U CN 202322091648 U CN202322091648 U CN 202322091648U CN 220692040 U CN220692040 U CN 2206920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bus
cell module
electrode
gr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9164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Mubang High Tech New Energy Co ltd
Jiangxi Mubang Hi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Mubang High Tech New Energy Co ltd
Jiangxi Mubang Hi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Mubang High Tech New Energy Co ltd, Jiangxi Mubang Hi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xi Mubang High Tech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9164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920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920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920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及电池组件,该太阳能电池模块,包括电池片以及导电片。电池片包括多个第一栅线以及多个第二栅线,导电片包括第一电极导线、第二电极导线、电导通结构、第一汇流导线以及第二汇流导线,第一电极导线对应电连接于第一栅线,第二电极导线通过电导通结构对应电连接于第二栅线,对应于任意一个栅线区,第一汇流导线横跨并电连接于多个第一电极导线的两端之间处,第二汇流导线横跨并电连接于多个第二电极导线的两端之间处,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栅线区,对应于一个栅线区的第一汇流导线与对应于另一个栅线区的第二汇流导线电连接。该太阳能电池模块输出的电压大,内阻损失小,且无需对电池片进行切片。

Description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电池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及电池组件。
背景技术
为了使太阳能电池模块的输出电压较大的同时,降低太阳能电池模块内部的电阻损失,如图1所示,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将电池片2'切片,以使电池片2'上的正极栅线20'以及负极栅线21'长度减小,再将其中一半的电池片2'翻转后,通过导线3'将切片得到的两块电池片2'中的部分正极栅线20'与负极栅线21'相串联,以提升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输出电压,再将剩余的负极栅线21'相并联,且将剩余的正极栅线20'相并联,以使导线3'将电池片2'连接形成为等同于多个太阳能电池相并联的电路,以降低太阳能电池模块1'内部的电阻损失。
但是,由于对电池片2'进行切片时,容易造成电池片2'隐裂,导致电池片2'的废品率上升,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制造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能够输出较大的电压同时,降低内部的电阻损失,同时还无需对电池片进行切片,从而能够避免电池片产生隐裂,电池片的良品率高,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组件,通过设置上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能够输出较大的电压同时,降低内部的电阻损失,同时降低制造成本。
为达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包括:
电池片,所述电池片包括基体,所述基体上具有多个依次排列的栅线区,所述栅线区内依次交替布置有第一栅线和第二栅线,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栅线区内的所述第一栅线与所述第二栅线镜向对称;以及,
导电片,所述导电片叠设于所述栅线区,所述导电片包括绝缘的主体,所述主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以及第二侧,所述第一侧靠近于所述栅线区,所述第一侧对应于任一个所述第一栅线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栅线电连接的第一电极导线,所述第二侧对应于任一个所述第二栅线均设置有第二电极导线,且任意对应的所述第二电极导线与所述第二栅线通过电导通结构电导通;
对应任一个所述栅线区,所述导电片还包括相间隔的第一汇流导线以及第二汇流导线,所述第一汇流导线横跨并电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导线的两端之间处,且所述第二汇流导线横跨并电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二电极导线的两端之间处;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栅线区,对应于一个所述栅线区的所述第一汇流导线与对应于另一个所述栅线区的所述第二汇流导线电连接。
作为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汇流导线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导线朝向所述第二侧的一侧。
作为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主体开设有沿厚度方向上贯通的第一设置槽,所述电导通结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设置槽内。
作为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导通结构包括多个导电颗粒以及第一导电胶,多个所述导电颗粒通过所述第一导电胶相粘接且电导通,并且,多个所述导电颗粒通过所述第一导电胶粘接于所述第一设置槽的槽壁,所述第一导电胶具有弹性。
作为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主体具有位于所述第一侧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电极导线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且所述第一电极导线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凸出高度为h1;
所述电导通结构具有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栅线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且所述连接端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凸出高度为h2;
h2=h1,或者,h2>h1,且所述电导通结构具有弹性。
作为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侧开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汇流导线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且所述第一汇流导线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导线的朝向所述第二侧的一侧;和/或,
所述第二汇流导线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极导线的背离所述第一侧的一侧,或者,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二侧开设有第二设置槽,所述第二汇流导线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设置槽内,且所述第二汇流导线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极导线的朝向所述第一侧的一侧。
作为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汇流导线依次电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导线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和/或,
所述第二汇流导线依次电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二电极导线的长度方向的中部。
作为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汇流导线与相邻的所述栅线区对应的所述第二汇流导线通过第三汇流导线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汇流导线、所述第三汇流导线以及所述第二汇流导线依次连接成为一体,所述主体还开设有沿所述厚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三设置槽,所述第三汇流导线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三设置槽内。
作为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电极导线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栅线通过第二导电胶电连接且相粘接,所述电导通结构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栅线通过第三导电胶电连接且相粘接,所述第三导电胶与所述第二导电胶相间隔。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池组件,包括第一封装层、第二封装层、第一封装板、第二封装板以及如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所述第一封装层覆盖于所述基体的背离所述导电片的一侧,所述第一封装板叠设于所述第一封装层的背离所述基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封装层覆盖于所述导电片的背离所述电池片的一侧,所述第二封装板叠设于所述第二封装层的背离所述导电片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通过使第一汇流导线横跨并电连接于多个第一电极导线的两端之间处,以使第一汇流导线横跨并电导通于对应的栅线区内的多个第一栅线,等同于将第一栅线的两端相并联并电导通于第一汇流导线,换言之,等同于将对应于同一个栅线区的多个第一栅线都分为两段,并通过第一汇流导线将各第一栅线的两段均相并联,而通过使第二汇流导线横跨并电连接于多个第二电极导线的两端之间处,以使第二汇流导线横跨并电导通于对应的栅线区内的多个第二栅线,等同于将对应于同一个栅线区的多个第二栅线都分为两段,并通过第二汇流导线将各第二栅线的两段均相并联,从而无需对电池片进行切片,就能够实现使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电路等同于将多个太阳能电池相并联的电路,换言之,能够实现等同于将电池片切片后,再并联的电路,以能够降低太阳能电池模块内部的电阻损失,并且能够避免电池片产生隐裂,电池片的良品率高,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成本低。
更加地,通过沿多个所述栅线区的依次排列方向上,使第一汇流导线与相邻的第二汇流导线通过第三汇流导线相电连接,使得第一汇流导线、第三汇流导线与第二汇流导线依次连接形成为导电部,从而该导电部为横跨相邻的两个栅线区的结构,以能够将相邻的两个栅线区内的太阳能电池相串联,换言之,该导电部能够将多个上述的包括多个相并联的太阳能电池的电路相串联,从而提升太阳能电池模块的输出电压。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流程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结构仰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向剖视图。
图4为图2中B-B向剖视图。
图5为实施例所述电池片的结构仰视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所述导电片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所述导电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所述导电片(第一电极导线以及电导通结构均凸出于第一表面)的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所述电池组件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中:
1'、太阳能电池模块;
2'、电池片;20'、正极栅线;21'、负极栅线;
3'、导线;
图2至图9中:
1、太阳能电池模块;
2、电池片;20、基体;200、栅线区;21、第一栅线;22、第二栅线;
3、导电片;30、主体;30a、第一侧;30b、第二侧;30c、第三侧;30d、第四侧;300、第一设置槽;301、第一表面;302、第二表面;303、第二设置槽;304、第三设置槽;31、第一电极导线;310、第一中部;311、第二容纳槽;32、第二电极导线;320、第二中部;33、电导通结构;330、连接端;34、第一汇流导线;340、第一容纳槽;35、第二汇流导线;36、第三汇流导线;3a、导电部;
4、电池组件;40、第一封装层;41、第二封装层;42、第一封装板;43、第二封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1,包括电池片2以及导电片3。电池片2包括基体20,基体20上具有多个依次排列的栅线区200,沿多个栅线区200的排列方向S1上,各栅线区200内依次交替布置有第一栅线21与第二栅线22,任意相邻的两个栅线区200内的第一栅线21与第二栅线22镜向对称,第一栅线21与第二栅线22二者中,一者为正极栅线,另一者为负极栅线,导电片3叠设于栅线区200,导电片3包括绝缘的主体30、多个第一电极导线31、多个第二电极导线32、多个电导通结构33、多个第一汇流导线34以及多个第二汇流导线35,沿主体30的厚度方向S2上,主体3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30a(请参见图7)以及第二侧30b(请参见图7),第一侧30a靠近于第一栅线21以及第二栅线22,多个第一电极导线31分别对应于多个第一栅线21设置于第一侧30a,第一电极导线31电连接于对应的第一栅线21,多个第二电极导线32分别对应于多个第二栅线22设置于第二侧30b,多个电导通结构33阵列设置于主体30,且任意对应的第二电极导线32与第二栅线22通过电导通结构33电导通,对应于任意一个栅线区200,导电片3还包括相间隔的第一汇流导线34以及第二汇流导线35,第一汇流导线34横跨并电连接于多个第一电极导线31的两端之间处,且第二汇流导线35横跨并电连接于多个第二电极导线32的两端之间处,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栅线区200,对应于一个栅线区200的第一汇流导线34与对应于另一个栅线区200第二汇流导线35电连接即,沿排列方向S1上,第一汇流导线34与相邻的第二汇流导线35电连接,例如,沿多个第一电极导线31的排列方向S1上,主体30具有相对的第三侧30c以及第四侧30d,任意对应于相邻的两个栅线区200的两个第一汇流导线34以及两个第二汇流导线35中,靠近第三侧30c的第一汇流导线34与靠近第四侧30d的第二汇流导线35电连接。其中,为了便于观察电导通结构33的阵列设置示例,图2中以虚线示出了被第一电极导线31遮挡的电导通结构33,而为了便于区分第一栅线21与第二栅线22,图5中使用间断的线条状图案填充第一栅线21,使用格子状的线条图案填充第二栅线22。
可以理解的,该电池片2为背接触式的太阳能电池片,即,电池片2通过设有第一栅线21与第二栅线22的背面接触导电片3,使得导电片3与电池片2相导通,以通过导电片3来将电池片2内产生的电能汇流向外部电路,栅线区200为位于基体20一侧的立体区域,以使第一栅线21与第二栅线22均整体位于栅线区200内。
通过使第一汇流导线34横跨并电连接于多个第一电极导线31的两端之间处,以使第一汇流导线34横跨并电导通于对应的栅线区200内的多个第一栅线21,等同于将第一栅线21的两端相并联并电导通于第一汇流导线34,换言之,等同于将对应于同一个栅线区200的多个第一栅线21都分为两段,并通过第一汇流导线34将各第一栅线21的两段均相并联,而通过使第二汇流导线35横跨并电连接于多个第二电极导线32的两端之间处,以使第二汇流导线35横跨并电导通于对应的栅线区200内的多个第二栅线22,等同于将对应于同一个栅线区200的多个第二栅线22都分为两段,并通过第二汇流导线35将各第二栅线22的两段均相并联,从而无需对电池片2进行切片,就能够实现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电路等同于将多个太阳能电池相并联的电路,以能够降低太阳能电池模块1内部的电阻损失,并且能够避免电池片2产生隐裂,电池片2的良品率高,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制造成本低。
更加地,通过沿排列方向S1上,使第一汇流导线34与相邻的第二汇流导线35电连接,从而能够将位于相邻的两个栅线区200内的太阳能电池相串联,换言之,能够通过使第一汇流导线34与相邻的第二汇流导线35电连接,来将多个上述的包括多个相并联的太阳能电池的电路相串联,从而提升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输出电压。
可选地,导电片3还可包括导电部3a,导电部3a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汇流导线34与第二汇流导线35,导电部3a横跨相邻的两个栅线区200,换言之,导电部3a可为横跨相邻的两个栅线区200的一个整体结构,以通过导电部3a来实现将相邻的两个栅线区200内的太阳能电池的电路相串联,从而提升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输出电压。
此外,通过使任意相邻的两个栅线区200内的第一栅线21与第二栅线22镜向对称,能够使得任意相邻的两个栅线区200的相邻处设有两个相邻的第一栅线21或两个相邻的第二栅线22,换言之,使得任意相邻的两个栅线区200的相邻处排列有两个同极的栅线,从而能够避免相邻的两个栅线区200之间的栅线间直接产生电流,以在通过第一汇流导线34与第二汇流导线35将位于相邻的两个栅线区200内的太阳能电池相串联时,避免相邻的两个栅线区200之间处发生短路。
可以理解的,最靠近第三侧30c的一个第二汇流导线35与最靠近第四侧30d的一个第一汇流导线34用于电连接于外部电路,以将太阳能电池模块1产生的电能向外部电路输送。此时,可选地,最靠近第四侧30d的一个第一汇流导线34可沿背离第三侧30c的方向延伸至凸出于主体30,最靠近第三侧30c的一个第二汇流导线35可沿背离第四侧30d的方向延伸至凸出于主体30,以便于该一个第一汇流导线34与该一个第二汇流导线35与外部电路电连接。
可选地,任意相邻的栅线可相直接连接,或者,可相间隔设置,且相邻的栅线之间的间隙处可填充有硅材料,以能够使相邻的栅线电导通的同时,硅材料本身也能够在光照的作用下产生电流,从而不会影响电池片2的发电效率。
其中,“任意相邻的栅线”包括:任意相邻的第一栅线21与第二栅线22、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栅线21以及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栅线22。
可选地,在基体20的朝向导电片3的一侧表面的未设置第一栅线21以及第二栅线22处,均可覆盖有硅材料(图中未标号),以增大电池片2的有效太阳能发电面积,使得电池片2的发电效率更高。
可选地,主体30可为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片状绝缘材料,例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glycol terephthalate)片、PP(聚丙烯,Polypropylene)片等,以便于在主体30设置第一电极导线31、第二电极导线32、电导通结构33、第一汇流导线34以及第二汇流导线35,并且便于将导电片3整体叠设于电池片2。
请结合图6与图7所示,可以理解的,在将第一栅线21分为两段,并通过第一汇流导线34将各第一栅线21的两段均相并联时,相较于将第一栅线21均分为长度不相同的两段且并联形成的电路,将第一栅线21均分为长度相同的两段且并联形成的电路的内阻降低效果更好,并且,由于第一栅线21与第一电极导线31相对应,因此第一栅线21的中部与第一电极导线31的中部也相对应。基于此,优选地,第一电极导线31具有沿自身长度方向上的中部(即,如图6与图7中所示的第一中部310),第一汇流导线34依次电连接于多个第一电极导线31的第一中部310,从而使第一汇流导线34能够电导通于第一电极导线31的第一中部310,并且电导通于第一栅线21的中部,从而使得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电路等同于将对应于同一个栅线区200的多个第一栅线21都分为长度大致相等的两段,并通过第一汇流导线34将各第一栅线21的长度大致相等两段均相并联,使得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内阻降低效果更好。
可以理解的,在将第二栅线22分为两段,并通过第二汇流导线35将各第二栅线22的两段均相并联时,相较于将第二栅线22均分为长度不相同的两段且并联形成的电路,将第二栅线22均分为长度相同的两段且并联形成的电路的内阻降低效果更好,并且,由于第二栅线22与第二电极导线32相对应,因此第二栅线22的中部与第二电极导线32的中部也相对应。基于此,优选地,第二电极导线32具有沿自身长度方向上的中部(即,如图7中所示的第二中部320),第二汇流导线35依次电连接于多个第二电极导线32的第二中部320,从而使第二汇流导线35能够电导通于第二电极导线32的第二中部320,并且电导通于第二栅线22的中部,从而使得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电路等同于将对应于同一个栅线区200的多个第二栅线22都分为长度大致相等的两段,并通过第二汇流导线35将各第二栅线22的长度大致相等两段均相并联,使得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内阻降低效果更好。其中,为了便于观察,图7中以虚线示出了被遮挡的第二电极导线32,以加粗的虚线示出了被遮挡的第二汇流导线35的结构,并以加粗的实线示出了第一汇流导线34,同时,还使主体30沿厚度方向S2的尺寸较大,以减少第一汇流导线34、电导通结构33、第二电极导线32以及第二汇流导线35相遮挡的情况,实际的导电片3的沿厚度方向S2的尺寸可较小。
更优选地,可使第一汇流导线34依次电连接于多个第一电极导线31的第一中部310,且使第二汇流导线35依次电连接于多个第二电极导线32的第二中部320,从而更进一步地提升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内阻降低效果。
如图3、图4与图7所示,可选地,第一汇流导线34连接于第一电极导线31的朝向第二侧30b的一侧,从而能够避免第一汇流导线34直接接触电池片2,以避免第一汇流导线34直接接触第二栅线22而造成电池片2短路。
示例性的,主体30具有位于第一侧30a的第一表面301,可在第一表面301开设第一容纳槽340,并将第一汇流导线34至少部分设于该第一容纳槽340内,再在第一汇流导线34的朝向电池片2的一侧设置第一汇流导线34,从而实现使第一汇流导线34连接于第一电极导线31的朝向第二侧30b的一侧。
具体地,第一汇流导线34可卡接于第一容纳槽340,或可粘接于第一容纳槽340的槽壁。
可选地,第一汇流导线34整体位于该第一容纳槽340内,换言之,第一汇流导线34不凸出于第一表面301,从而更加能够避免第一汇流导线34直接接触电池片2,以避免第一汇流导线34直接接触第二栅线22而造成电池片2短路。
可选地,第一电极导线31可对应于第一栅线21设置于第一表面301以及第一汇流导线34上,从而第一电极导线31的设置方式简单。
在其他的实施例方式中,还可在第一表面301开设连通于第一容纳槽340的第二容纳槽311,并将第一电极导线31至少部分设于第二容纳槽311内,以使第一电极导线31电连接于第一汇流导线34。
可选地,主体30开设有沿厚度方向S2上贯通的第一设置槽300,电导通结构33至少部分设于第一设置槽300内,从而能够使电导通结构33电连接于位于第一侧30a的第二栅线22与位于第二侧30b的第二汇流导线35之间。
可选地,电连接于一对相对应的第二电极导线32与第二栅线22之间的电导通结构33为多个,从而能够通过增多电导通结构33的数量来增大对应的第二电极导线32与第二栅线22之间的过流面积,从而减小对应的第二电极导线32与第二栅线22之间的电阻损耗。
可选地,电导通结构33包括多个导电颗粒(图中未示出)以及第一导电胶(图中未示出),多个导电颗粒通过第一导电胶相粘接且电导通,并且,多个导电颗粒通过第一导电胶粘接于第一设置槽300的槽壁,从而电导通结构33的导电性能好,且电导通结构33与主体30的连接稳固性好。
请结合图8所示,可选地,第一电极导线31至少部分凸出于第一表面301,从而在将导电片3叠设于电池片2时,第一电极导线31易于抵接于第一栅线21,以使第一电极导线31能够与第一栅线21电连接。
此时,为了使电导通结构33能够易于抵接于第二栅线22,以使电导通结构33能够与第二栅线22电连接,可选地,电导通结构33具有电连接于第二栅线22的连接端330,连接端330凸出于第一表面301。
第一电极导线31凸出于第一表面301的凸出高度为h1,且连接端330凸出于第一表面301的凸出高度为h2,其中,高度h1与高度h2的单位相同,一种可选地,h2=h1,换言之,连接端330与第一电极导线31的背离第一表面301的一侧相齐平,从而连接端330与第一电极易于同时抵接于电池片2的表面,进而易于使连接端330电连接于第二栅线22的同时,使第一电极导线31电连接于第一栅线21。
另一种可选地,h2>h1,且电导通结构33具有弹性,从而能够通过将导电片3抵接于电池片2,使电导通结构33抵接于第二栅线22并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同时使第一电极导线31抵接于第一栅线21,此时,对于电导通结构33的凸出于第一表面301的凸出高度精度要求较低,能够降低导电片3的制造难度。
如前述技术方案中,电导通结构33包括多个导电颗粒以及第一导电胶时,可选地,第一导电胶具有弹性,从而能够使电导通结构33具有弹性。
可选地,第一电极导线31与对应的第一栅线21通过第二导电胶(图中未示出)电连接且相粘接,电导通结构33与对应的第二栅线22通过第三导电胶(图中未示出)电连接且相粘接,第三导电胶与第二导电胶相间隔,从而能够在不影响第一电极导线31与对应的第一栅线21,以及电导通结构33与对应的第二栅线22的电连接的同时,使得第一电极导线31与对应的第一栅线21,以及电导通结构33与对应的第二栅线22的相对位置更加稳定,从而提升太阳能电池的使用稳定性。此外,通过使第三导电胶与第二导电胶相间隔,能够避免相邻的第一栅线21与第二栅线22通过第三导电胶与第二导电胶电导通,从而产生短路的情况。
如图3、图4与图7所示,可选地,主体30的第二侧30b开设有第二设置槽303,第二汇流导线35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二设置槽303内,从而第二汇流导线35与主体30的有效连接面积较大,能够使第二汇流导线35与主体30的连接稳定性更好。
具体地,第二汇流导线35可卡接于第二设置槽303,或可粘接于第二设置槽303的槽壁。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汇流导线35还可设置于第二表面302,从而无需在第二表面302开设第二设置槽303,能够简化导电片3的制造工艺。
请结合图8所示,可选地,第二汇流导线35连接于第二电极导线32的朝向第一侧30a的一侧(如图3所示),或者,第二汇流导线35连接于第二电极导线32的背离第一侧30a的一侧(如图8所示)。
第一汇流导线34与第二汇流导线35可通过多种不同的结构电连接,一种可选地,导电部3a还包括第三汇流导线36,第一汇流导线34与相邻的栅线区200对应的第二汇流导线35通过第三汇流导线36电连接,例如,任意对应于相邻的两个栅线区200的两个第一汇流导线34以及两个第二汇流导线35中,靠近第三侧30c的第一汇流导线34与靠近第四侧30d的第二汇流导线35通过第三汇流导线36电连接,主体30还开设有沿厚度方向S2上延伸的第三设置槽304,第三汇流导线36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三设置槽304内,其中,为了便于观察,图7中以加粗的虚线示出了被遮挡的第三汇流导线36的结构。
可选地,依次电连接的第一汇流导线34、第三汇流导线36以及第二汇流导线35可形成为一体,换言之,导电部3a可为一个不可拆分的结构,例如,第一汇流导线34、第三汇流导线36以及第二汇流导线35可为一根导线的三个依次相连接的部分,此时,导电部3a为一根导线,或者,第一汇流导线34、第三汇流导线36以及第二汇流导线35可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形成为一体。
另一种可选地,可通过在第三设置槽304内填充导电材料,来将靠近第三侧30c的第一汇流导线34与靠近第四侧30d的第二汇流导线35通过导电材料相电连接。
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池组件4,包括第一封装层40、第二封装层41、第一封装板42、第二封装板43以及如前述技术方案中所提供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第一封装层40覆盖于基体20(请参见图3)的背离导电片3的一侧,第一封装板42叠设于第一封装层40的背离基体20的一侧,第二封装层41覆盖于导电片3的背离电池片2的一侧,第二封装板43叠设于第二封装层41的背离导电片3的一侧,该电池组件4通过设置上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能够输出较大的电压同时,降低内部的电阻损失,同时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通过使第一封装板42与第二封装板43分别夹合于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两相对侧,能够提升电池组件4整体的结构强度,并且保护太阳能电池模块1,降低太阳能电池模块1因受到磕碰而产生损坏的可能性。
可选地,第一封装层40可为封装胶固化形成,从而第一封装层40既能够实现对基体20的背离导电片3的一侧的封装作用,还能够将第一封装板42与基体20相粘接。
优选地,第一封装层40与第一封装板42可均为透明材质,从而能减小光线在穿过第一封装层40与第一封装板42时的损耗,以提升电池片2的发电效率。
可选地,第二封装层41可为封装胶固化形成,从而第二封装层41既能够实现对导电片3的背离电池片2的一侧的封装作用,还能够将第二封装板43与导电片3相粘接。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片,所述电池片包括基体,所述基体上具有多个依次排列的栅线区,所述栅线区内依次交替布置有第一栅线和第二栅线,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栅线区内的所述第一栅线与所述第二栅线镜向对称;以及,
导电片,所述导电片叠设于所述栅线区,所述导电片包括绝缘的主体,所述主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以及第二侧,所述第一侧靠近于所述栅线区,所述第一侧对应于任一个所述第一栅线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栅线电连接的第一电极导线,所述第二侧对应于任一个所述第二栅线均设置有第二电极导线,且任意对应的所述第二电极导线与所述第二栅线通过电导通结构电导通;
对应任一个所述栅线区,所述导电片还包括相间隔的第一汇流导线以及第二汇流导线,所述第一汇流导线横跨并电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导线的两端之间处,且所述第二汇流导线横跨并电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二电极导线的两端之间处;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栅线区,对应于一个所述栅线区的所述第一汇流导线与对应于另一个所述栅线区的所述第二汇流导线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导线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导线朝向所述第二侧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开设有沿厚度方向上贯通的第一设置槽,所述电导通结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设置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导通结构包括多个导电颗粒以及第一导电胶,多个所述导电颗粒通过所述第一导电胶相粘接且电导通,并且,多个所述导电颗粒通过所述第一导电胶粘接于所述第一设置槽的槽壁,所述第一导电胶具有弹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具有位于所述第一侧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电极导线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且所述第一电极导线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凸出高度为h1;
所述电导通结构具有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栅线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且所述连接端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凸出高度为h2;
h2=h1,或者,h2>h1,且所述电导通结构具有弹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侧开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汇流导线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且所述第一汇流导线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导线的朝向所述第二侧的一侧;和/或,
所述第二汇流导线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极导线的背离所述第一侧的一侧,或者,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二侧开设有第二设置槽,所述第二汇流导线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设置槽内,且所述第二汇流导线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极导线的朝向所述第一侧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导线依次电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导线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和/或,
所述第二汇流导线依次电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二电极导线的长度方向的中部。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导线与相邻的所述栅线区对应的所述第二汇流导线通过第三汇流导线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汇流导线、所述第三汇流导线以及所述第二汇流导线依次连接成为一体,所述主体还开设有沿厚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三设置槽,所述第三汇流导线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三设置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导线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栅线通过第二导电胶电连接且相粘接,所述电导通结构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栅线通过第三导电胶电连接且相粘接,所述第三导电胶与所述第二导电胶相间隔。
10.一种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封装层、第二封装层、第一封装板、第二封装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所述第一封装层覆盖于所述基体的背离所述导电片的一侧,所述第一封装板叠设于所述第一封装层的背离所述基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封装层覆盖于所述导电片的背离所述电池片的一侧,所述第二封装板叠设于所述第二封装层的背离所述导电片的一侧。
CN202322091648.1U 2023-08-04 2023-08-04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电池组件 Active CN2206920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91648.1U CN220692040U (zh) 2023-08-04 2023-08-04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电池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91648.1U CN220692040U (zh) 2023-08-04 2023-08-04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电池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92040U true CN220692040U (zh) 2024-03-29

Family

ID=90407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91648.1U Active CN220692040U (zh) 2023-08-04 2023-08-04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电池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920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31058B (zh) 光伏组件
JP2012190678A (ja) 蓄電ユニット用の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
CN208127289U (zh) 电池包、托架
JP2012019094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20047580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20692040U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电池组件
CN113594278A (zh) 内串联式电池片光伏组件和封装结构制作方法
CN219163409U (zh) 一种背接触电池、光伏电池结构和光伏组件
CN116759480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电池组件
KR20140053224A (ko) 단순화된 연결을 갖는 광기전 모듈
CN212114212U (zh) 一种中大功率储能变流器的叠层母排
CN213546517U (zh) 电池模组
WO2021123712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JP2023501734A (ja) レール型ソケットを備えた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を含む電池パック
KR20130029982A (ko) 배터리 모듈의 연결 구조
CN115066797A (zh) 电池模块和电池组
CN219811583U (zh) 一种方形电芯动力电池系统
WO2023167217A1 (ja) バイポーラ型電池
CN220439633U (zh) 一种光伏组件
CN212542457U (zh) 光伏组件
CN218385238U (zh) 一种光伏电池组件
CN215896422U (zh) 全串并联叠瓦光伏组件
CN114649436B (zh) 一种新型光伏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219610446U (zh) 光伏组件及叠瓦电池片
CN219553846U (zh) 一种动力电池电芯连接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