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86131U - 一种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86131U
CN220686131U CN202322129164.1U CN202322129164U CN220686131U CN 220686131 U CN220686131 U CN 220686131U CN 202322129164 U CN202322129164 U CN 202322129164U CN 220686131 U CN220686131 U CN 2206861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al
land
joint structure
final short
short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2916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波
拓勇飞
高文渊
邹小新
毛红飞
郭进雪
徐义
吴勇
万旺
蒋茂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ccc Rail Transit Consultants Co ltd
CCCC Second Highway Consulta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ccc Rail Transit Consultants Co ltd
CCCC Second Highway Consulta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ccc Rail Transit Consultants Co ltd, CCCC Second Highway Consulta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ccc Rail Transit Consulta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2916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861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861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861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20Hydro energy

Landscapes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包括:地连墙,设于入坞通道两侧;基础传力带,设于入坞通道两侧的地连墙之间,所述基础传力带上依次设有相邻长管节、最终短管节和相邻现浇段,所述相邻现浇段在干坞内施作形成;所述最终短管节的顶部设有止水坎,所述止水坎上设有钢围堰,所述最终短管节两侧设有止推牛腿,所述止推牛腿与所述最终短管节一起浇筑成型,所述地连墙与最终短管节之间设有止推墙。本实用新型采用陆上现浇最终接头,施工质量易于保证,可以实现干作业施工,具有施工难度低、施工速度较快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沉管隧道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
背景技术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是实现隧道最终贯通的重要连接结构,最终接头形式和施工工艺是沉管隧道建设的重难点之一,以往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施工多采用在接头四周水下安装止水钢封板,再在封板内部现浇接头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工艺复杂,周期较长,涉及长时间的人工水下作业。如何实现沉管法隧道最终接头的快速、方便施工,是沉管隧道工法的重要研究方向。
经检索,申请公开号为CN1804375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结构形式及其使用方法,最终接头结构形式包括:形成一个整体的接头井与挡水大堤;接头井包括底板、侧墙、胸墙、底板上的枕梁、以及在迎水面预留的敞口。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施工暗埋段隧道时施工挡水大堤和接头井,接头井与挡水大堤形成整体;接头井包括底板、侧墙、胸墙、底板上的枕梁、以及在迎水面预留的敞口;最后一节管段沉放在接头井底板的枕梁上;以及,最后一节管段就位后,用竖向钢封门将接头井迎海面的敞口进行封堵,并将接头井内的水体抽干,然后在无水条件下将隧道接通。该专利适用于干坞不建造在隧道轴线处的情况,对于轴线干坞并不适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包括:
地连墙,设于入坞通道两侧;
基础传力带,设于入坞通道两侧的地连墙之间,所述基础传力带上依次设有相邻长管节、最终短管节和相邻现浇段,所述相邻现浇段在干坞内施作形成;所述最终短管节的顶部设有止水坎,所述止水坎上设有钢围堰,所述最终短管节两侧设有止推牛腿,所述止推牛腿与所述最终短管节一起浇筑成型,所述地连墙与最终短管节之间设有止推墙。
可选的,所述最终短管节与所述相邻长管节通过在干坞内提前预拉合的方式形成。
可选的,所述最终短管节和所述相邻长管节与所述基础传力带之间均设有止水带和注浆部。
可选的,所述最终短管节与所述相邻长管节沉放对接后,所述止水坎与所述止推墙一同浇筑。
可选的,在所述钢围堰与所述地连墙之间设有角支撑,所述角支撑用于坑内排水时抵抗坑外水压力。
可选的,所述地连墙采用格形地连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至少之一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最终短管节、相邻长管节、临时钢围堰等结构可以形成坑内干施工环境,再浇筑相邻现浇段,从而采用陆上现浇干作业方式实现最终接头结构形式,具有施工风险小、施工质量有保证、施工难度低、干作业施工、施工速度快等优点,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的横断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的平面布置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的立面示意图;
图中:1-地连墙,2-基础传力带,3-相邻长管节,4-最终短管节,5-相邻现浇段,6-止水坎,7-钢围堰,8-止推墙,9-止推牛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其特征在于,包括地连墙1、基础传力带2、最终短管节4、相邻长管节3和相邻现浇段5等,其中:地连墙1设于入坞通道两侧;基础传力带2设于入坞通道两侧的地连墙1之间,基础传力带2上依次设有相邻长管节3、最终短管节4和相邻现浇段5,相邻现浇段5在干坞内施作形成;最终短管节4对于整个隧道而言是为了避免纵向分段过长而导致整体纵向变形不协调,最终短管节4的顶部设有止水坎6,止水坎6上设有钢围堰7,最终短管节4两侧设有止推牛腿9,止推牛腿9与最终短管节4一起浇筑成型,地连墙1与最终短管节4之间设有止推墙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最终短管节4与相邻长管节3在干坞内提前预拉合,一起浮运沉放就位,待钢围堰7等设置好后,抽干干坞内水,在干坞内正常施作相邻现浇段5,从而采用陆上现浇干作业方式实现最终接头结构形式,具有施工风险小、施工质量有保证、施工难度低、干作业施工、施工速度快等优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最终短管节4与相邻长管节3通过在干坞内可以通过千斤顶提前预拉合的方式形成,一起浮运沉放到位。最终短管节4应根据千斤顶预拉合、浮运能力及兼顾止推牛腿9、临时钢围堰7的功能要求合理设置长度,例如某内河沉管隧道最终短管节4的长度为7m,相邻长管节的长度为101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最终短管节4和相邻长管节3与基础传力带2之间均设有止水带和注浆部,注浆部通过在空隙注浆形成。止水带和注浆部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管节(包括最终短管节4和相邻长管节3)与基础传力带2之间空隙不发生渗漏水,从而起到止水功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最终短管节4与相邻长管节3沉放对接完成后,止水坎6与止推墙8一同浇筑。具体地,最终短管节4与相邻长管节3在干坞内通过千斤顶提前预拉合,这里的沉放对接是指相邻长管节3的另一端与已经沉放的管节对接,最终短管节4与相邻长管节3一端提前拉紧成整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钢围堰7与地连墙1之间设有角支撑,角支撑用于坑内排水时抵抗坑外水压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地连墙1采用格形地连墙。格形地连墙作为止推墙8、止水钢围堰7的传力构件,止推墙8和钢围堰7需要与格形地连墙形成有效连接。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的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地连墙1和基础传力带2已经施作完成后,止推牛腿9与最终短管节4在干坞内一起浇筑成型;
2、最终短管节4与相邻长管节3在干坞内提前预拉合,一起浮运沉放到位;
3、最终短管节4和相邻长管节3与基础传力带2之间注浆;
4、止水坎6待最终短管节4与相邻长管节3沉放对接完成后与止推墙8一同浇筑;
5、待止水坎6施作完成后,插入钢围堰7,钢围堰7内浇筑混凝土,保证钢围堰7与地连墙1之间结合面止水;
6、坑内逐步排水,在钢围堰7与地连墙1之间同步架设临时角支撑,形成坑内干施工环境;
7、浇筑相邻现浇段5。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最终短管节、相邻长管节、钢围堰等结构可以形成坑内干施工环境,再浇筑相邻现浇段,从而采用陆上现浇干作业方式实现最终接头结构形式,施工风险小,施工质量易于保证,可以实现干作业施工,具有施工难度低、施工速度较快等优点,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

Claims (6)

1.一种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连墙,设于入坞通道两侧;
基础传力带,设于入坞通道两侧的地连墙之间,所述基础传力带上依次设有相邻长管节、最终短管节和相邻现浇段,所述相邻现浇段在干坞内施作形成;所述最终短管节的顶部设有止水坎,所述止水坎上设有钢围堰,所述最终短管节两侧设有止推牛腿,所述止推牛腿与所述最终短管节一起浇筑成型,所述地连墙与最终短管节之间设有止推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最终短管节与所述相邻长管节通过在干坞内提前预拉合的方式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最终短管节和所述相邻长管节与所述基础传力带之间均设有止水带和注浆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最终短管节与所述相邻长管节沉放对接后,所述止水坎与所述止推墙一同浇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钢围堰与所述地连墙之间设有角支撑,所述角支撑用于坑内排水时抵抗坑外水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连墙采用格形地连墙。
CN202322129164.1U 2023-08-09 2023-08-09 一种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 Active CN2206861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29164.1U CN220686131U (zh) 2023-08-09 2023-08-09 一种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29164.1U CN220686131U (zh) 2023-08-09 2023-08-09 一种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86131U true CN220686131U (zh) 2024-03-29

Family

ID=90378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29164.1U Active CN220686131U (zh) 2023-08-09 2023-08-09 一种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861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8162655A (ja) 沈埋トンネルの最終継手、プレハブ工法及び設置方法
CN107747308B (zh) 一种地下连续墙及施工方法
JP2011231524A (ja) 仮締切り方法、仮締切り構造体
CN112144509A (zh) 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法、接头及其连接结构
CN110565693A (zh) 一种沉管隧道管段浇筑方法
CN111305260A (zh) 一种地下综合管廊穿河渠引流的施工方法
CN107326932B (zh) 一种地下车库的准半逆作施工方法
CN220686131U (zh) 一种沉管隧道陆上最终接头结构形式
CN113957880B (zh) 一种钢混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法
CN216108526U (zh) 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地下连续墙结构
CN216108621U (zh) 一种适用于高水压条件下的沉管结构
JP2681503B2 (ja) 鋼製沈埋凾およびその設置方法
CN210887256U (zh) 挡水围堰平直组合板桩地连墙式框架
CN114855849A (zh) 一种刚柔组合的地下连续墙防渗漏接头及其施工方法
CN210288282U (zh) 一种预制沟渠
JP2000265450A (ja) 通水可能な函体からなる人工地盤とその施工方法
CN213805510U (zh) 一种地下连续墙与顶板结合的抗浮结构
CN213926110U (zh) 一种截水防渗的河道改造工程地下连续墙
CN220099888U (zh) 一种抗浮锚杆防水结构
CN219825386U (zh) 一种地下室钢柱的防水结构
CN213978923U (zh) 预埋式地下连续墙接头绕流处理装置
JP4231194B2 (ja) 護岸構造
CN219261048U (zh) 一种工作井
CN213508283U (zh) 一种悬臂式防洪墙
CN115030200B (zh) 一种近岸侧水中桥梁基础施工一体式围堰结构及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