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75891U - 表面清洁设备 - Google Patents

表面清洁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75891U
CN220675891U CN202320968875.5U CN202320968875U CN220675891U CN 220675891 U CN220675891 U CN 220675891U CN 202320968875 U CN202320968875 U CN 202320968875U CN 220675891 U CN220675891 U CN 2206758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cyclone
cup
air
dust c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6887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甘江润
解永军
尤鹏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Suzhou Kingclean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Jiangsu Kingclean Intelligent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Suzhou Kingclean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Jiangsu Kingclean Intelligent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Suzhou Kingclean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Jiangsu Kingclean Intelligent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6887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758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758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758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 Cycl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表面清洁设备,包括机体和尘杯过滤装置,机体设有电机组件和洁净空气出口,洁净空气出口位于电机组件的出风侧;尘杯过滤装置,包括第一尘杯、第二尘杯和旋风组件,第一尘杯内部具有旋风室,第一尘杯的上部设有连通旋风室的第一气流进口,旋风组件设于旋风室,用于在电机组件的驱动下产生旋风从而对进入旋风室的空气进行尘气分离,第二尘杯内部具有集尘室,第二尘杯与第一尘杯之间设有允许旋风分离的灰尘颗粒进入集尘室的导尘结构;尘杯过滤装置还包括进风通道,进入进风通道的带灰尘的气流沿切向经由第一气流进口进入旋风室进行尘气分离。本公开的表面清洁设备能够确保进风通道入口气流顺畅且避免毛发缠绕,提升旋风分离效果。

Description

表面清洁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表面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吸尘器的进风通道的入口正对旋风过滤网罩,灰尘特别是毛发在随气流进入的初期很容易被引导到旋风过滤网罩上,在入口处容易造成气流不顺畅以及毛发缠绕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面清洁设备,能够确保进风通道入口气流顺畅且避免毛发缠绕。
本公开提供一种表面清洁设备,包括:
机体,所述机体设有电机组件和洁净空气出口,所述洁净空气出口位于所述电机组件的出风侧;
尘杯过滤装置,包括第一尘杯、第二尘杯和旋风组件,所述第一尘杯内部具有旋风室,所述第一尘杯的上部设有连通所述旋风室的第一气流进口,所述旋风组件设于所述旋风室,用于在所述电机组件的驱动下产生旋风从而对进入所述旋风室的空气进行尘气分离,所述第二尘杯内部具有集尘室,所述第二尘杯与所述第一尘杯之间设有允许旋风分离的灰尘颗粒进入所述集尘室的导尘结构;
所述尘杯过滤装置还包括进风通道,进入所述进风通道的带灰尘的气流沿切向经由所述第一气流进口进入所述旋风室进行尘气分离。
优选的,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第一尘杯的内壁相切。
优选的,所述进风通道朝着所述第一气流进口向下倾斜;所述进风通道的倾斜角度随着所述导尘结构的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优选的,所述进风通道绕过所述第二尘杯连接所述第一气流进口;或者,
所述进风通道穿过所述集尘室的上部与所述第一气流进口相连。
优选的,所述导尘结构的导通口和所述第一气流进口均位于所述第一尘杯轴向的同侧且相互靠近。
优选的,存在至少部分气流沿着气流路径,从所述第一气流进口到所述导通口的实际运动距离小于或者等于该至少部分气流在所述气流路径上的整周距离。
优选的,所述导通口位于来自所述第一气流进口的气流在所述旋风室内旋风不足一周的位置处。
优选的,所述导通口和所述第一气流进口均位于所述第一尘杯轴向上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流进口设于所述第一尘杯的上部,所述导通口的顶边不高于所述第一气流进口的1/2高度位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尘杯与所述第二尘杯并排设置,所述第二尘杯设置在所述第一尘杯的前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尘杯设有第一导尘口,所述第二尘杯设有第二导尘口,所述导尘结构连通所述第一导尘口与所述第二导尘口。
优选的,所述第一尘杯与所述第二尘杯之间设有公共侧壁,所述第一导尘口和所述第二导尘口均设于所述公共侧壁上,并且所述第一导尘口与所述第二导尘口相互重合形成公共导尘口。
优选的,所述导尘结构包括导尘板,所述导尘板的一端设于所述公共导尘口,所述导尘板的另一端向所述集尘室凸出。
优选的,所述导尘结构还包括扰流板,所述扰流板设于所述旋风室内,并处于所述公共导尘口的下风方向。
优选的,所述导尘结构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外边框固定于所述公共导尘口,所述导尘板沿所述连接板的内边框设置并向所述连接板的外侧面凸出,所述扰流板与所述连接面的内侧面相连。
优选的,所述导尘板形成拱形或者N形或者O形的导通口。
优选的,所述导通口的宽度尺寸为所述第一尘杯直径的1/3~3/4。
优选的,所述导通口的高度尺寸为所述导通口的宽度尺寸的2/3~1。
优选的,所述扰流板从所述第一尘杯的内壁向所述第一尘杯的中心凸出,所述扰流板的凸出高度为所述第一尘杯直径的1/5~1/10。
优选的,所述导尘板凸出于所述连接板的高度为5mm~10mm。
优选的,所述尘杯过滤装置还包括旋风组件,所述旋风组件设于所述旋风室,用于在所述电机组件的驱动下产生旋风从而对进入所述旋风室的空气进行尘气分离。
优选的,所述旋风组件包括第三尘杯、旋风网罩、旋风锥、调整圈和旋风上盖,所述第三尘杯竖向设于所述旋风室内,所述旋风上盖盖合所述第三尘杯的顶部开口,所述旋风网罩环绕所述第三尘杯的外壁,所述旋风网罩的上端连接所述旋风上盖,所述旋风网罩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三尘杯,所述旋风锥设于所述第三尘杯的顶部开口处,所述调整圈穿过所述旋风锥进入所述第三尘杯内,所述调整圈连通所述旋风上盖的上盖出风口;
所述旋风室内的空气经所述旋风网罩和所述旋风锥进入所述第三尘杯内,在所述第三尘杯内进行二次旋风分离,二次旋风分离的灰尘颗粒沉积于所述第三尘杯的下部,二次旋风分离的空气通过所述调整圈流向所述上盖出风口。
优选的,所述旋风网罩与所述旋风锥之间设有第二气流进口,所述第二气流进口允许所述旋风室内旋风分离的空气进入所述第三尘杯内。
优选的,所述旋风锥的中部设有过孔,所述上盖出风口与所述调整圈的上端开口在所述过孔处相接,所述调整圈远离所述旋风锥的一侧设有第三气流进口。
优选的,所述第三气流进口为设在所述调整圈侧壁上的孔洞。
优选的,所述第三尘杯内部具有分离空间和集尘空间,所述分离空间靠近所述旋风上盖,所述集尘空间靠近所述第一尘杯的底部,所述旋风网罩环绕所述分离空间。
优选的,所述导尘结构不低于所述分离空间。
优选的,所述机体包括设于所述电机组件的进风侧的进风过滤结构,所述进风过滤结构包括进风海绵和进风过滤件,所述进风过滤件的入口连通所述上盖出风口,所述进风过滤件的出口连通所述电机组件的进风口,所述进风海绵设于所述进风过滤件的出口与所述电机组件的进风口之间。
优选的,所述旋风锥在高度上不超出所述进风通道。
优选的,所述进风过滤结构设于所述旋风组件的上方,所述电机组件与所述进风过滤结构并排设置。
优选的,所述进风过滤结构设于所述旋风组件上方偏向所述第二尘杯的位置处,所述电机组件的进风侧至少部分处于所述第一尘杯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导尘结构在高度上位于所述第二尘杯的1/4~3/4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尘杯过滤装置还包括吸口盖板,所述吸口盖板连接所述第二尘杯和所述进风通道的外壁,所述吸口盖板内的吸气通道贯通所述进风通道。
优选的,所述吸气通道连通所述进风通道且设置在所述第二尘杯的前部,所述进风通道设于所述第二尘杯顶部在侧旁占用所述第二尘杯的上部空间。
优选的,所述机体包括设于所述电机组件的出风侧的出风过滤结构,所述出风过滤结构为设于所述电机组件的出风口与所述洁净空气出口之间的海帕。
优选的,所述机体还包括手柄和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和所述手柄设于所述电机组件下方,并且处于所述第一尘杯远离所述第二尘杯的一侧,所述手柄位于所述电池包与所述电机组件之间,所述电池包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手柄的下端;所述电池包被设置为从所述手柄到所述第一尘杯向下倾斜。
实施上述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采用双尘杯设计,第一尘杯与第二尘杯之间设有导尘结构,并且进风通道引导气流以与第一尘杯的内壁相切的方向进入,并被引导至旋风组件与第一尘杯内壁之间的空间,气流在进入旋风室初期不受旋风组件阻挡,有助于气流旋风的形成,并且气流中的毛发和灰尘不会附着在旋风组件上,能够确保入口处气流顺畅。在旋风分离的过程中,气流中的毛发和灰尘沿着第一尘杯内壁的切向进入,气流贴着内壁到达导尘结构,毛发和灰尘会从导尘结构进入到第二尘杯的集尘室,减少毛发和灰尘在旋风室中停留时间,进一步降低毛发和灰尘附着在旋风组件的可能性,提升旋风分离效果,减少吸力损耗。此外,将进风通道至少部分设在第二尘杯的上方,减小了空间占用,优化了设备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表面清洁设备的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杯过滤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杯过滤装置的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杯过滤装置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杯过滤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杯过滤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尘杯过滤装置的顶部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尘杯过滤装置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的尘杯过滤装置的另一种导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机体,101进风罩,102进风海绵,103进风过滤件,104洁净空气出口,105出风过滤结构,106进风过滤件的入口,107进风过滤件的出口,108手柄,109电池包,
200电机组件,201电机支架,202出风罩,203电机,
300尘杯过滤装置,
301第一尘杯,302第二尘杯,303进风通道,304旋风室,305集尘室,306第一气流进口,307公共导尘口,308吸口盖板,309吸气通道,310公共侧壁,311顶边,312底边,313通孔,
320导尘结构,321导尘板,322扰流板,323连接板,324导通口,325内边框,326外边框,327沟槽,
340旋风组件,341第三尘杯,342旋风网罩,343旋风锥,344调整圈,345旋风上盖,346上盖出风口,347第二气流进口,348第三气流进口,349分离空间,350集尘空间,351上端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公开提供一种表面清洁设备,用于通过抽吸方式吸取物体表面的脏污,然后经分离将脏污留存在设备内,将分离后的洁净空气排出,从而达到清洁物体表面的目的。
本公开的表面清洁设备包括机体100和尘杯过滤装置300,其中,机体100设有电机组件200和洁净空气出口104,洁净空气出口104位于电机组件200的出风侧,尘杯过滤装置300附接于所述机体100并位于所述电机组件200的进风侧。所述尘杯过滤装置300包括第一尘杯301、第二尘杯302、旋风组件340和进风通道303;所述第一尘杯301内部具有旋风室304,所述进风通道303连通所述旋风室304的顶部,用于允许外部空气进入所述旋风室304;所述旋风组件340设于所述旋风室304,用于在所述电机组件200的驱动下产生旋风从而对进入所述旋风室304的空气进行尘气分离;所述第二尘杯302内部具有集尘室305,所述第二尘杯302与所述第一尘杯301之间设有允许旋风分离的灰尘颗粒进入所述集尘室305的导尘结构320。本公开采用双尘杯设计,使气流在旋风室304进行旋风分离过程中,气流中的灰尘颗粒经导尘结构320进入第二尘杯302的集尘室305,为第一尘杯301留出更多旋风分离空间,降低旋风分离空间中灰尘颗粒对气流的阻力,提升旋风分离效果,减少进入气流下游的过滤部件的灰尘颗粒,降低吸力损耗。此外,设置进风通道303连通旋风室304的顶部、电机组件200靠近旋风室304的顶部,使气流流路位于第一尘杯301的上部且靠近电机,缩短了气流路径,进一步减少了吸力损耗。
本公开中,第一尘杯301上设有连通旋风室304的第一气流进口306,进风通道303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尘杯302的上方,进入进风通道303的带灰尘的气流沿切向经由第一气流进口306进入旋风室304进行尘气分离。
其中,进风通道303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尘杯302的上方,可选地,进风通道303绕过第二尘杯302连接第一气流进口306;或者,进风通道303穿过集尘室305的上部与第一气流进口306相连。进一步可选地,进风通道303部分绕过第二尘杯302,且部分穿过集尘室305的上部与第一气流进口306相连。
其中,气流沿切向进入旋风室304是指气流沿着与第一尘杯301的内壁相切的方向进入旋风室304。特别地,进风通道303具有沿着第一气流进口306处的第一尘杯301的内壁的切向方向延伸段,延伸段位于进风通道303靠近旋风室304的一侧。进一步地,延伸段占进风通道303长度的三分之一以上,也可以是,进风通道303在整个长度上均沿着第一气流进口306处的第一尘杯301的内壁的切向方向延伸。此结构中,气流沿切向进入且被引导至旋风组件340与第一尘杯内壁之间的空间,气流在进入旋风室初期不受旋风组件340阻挡,有助于气流旋风的形成,并且气流中的毛发和灰尘不会附着在旋风组件340上,能够确保入口处气流顺畅。此外,将进风通道303至少部分设在第二尘杯302的上方,减小了空间占用。
导尘结构320的导通口324和第一气流进口306相互靠近设置,导通口324和第一气流进口306均位于第一尘杯301轴向的同侧。优选地,导通口324和第一气流进口306均位于第一尘杯301轴向上部。存在至少部分气流沿着气流路径,从第一气流进口306到导通口324的实际运动距离小于或者等于该至少部分气流在气流路径上的整周距离。其中,导通口324位于来自第一气流进口306的气流在旋风室304内旋风不足一周的位置处。气流在第一尘杯301内壁与旋风组件340之间的空间内流动,旋风一周是指气流绕第一尘杯内壁或者旋风组件一圈,旋风不足一周是第一气流进口306和导通口324都设在旋风路径的同一圈上,气流从第一气流进口306进入旋风室304后绕第一尘杯301内壁或者旋风组件340不到一圈就从导通口324流出。以第一气流进口306为起点,导通口324可以设置在旋风一周的1/4或1/2或3/4处,也可以设置在旋风一周不足的任意位置。与现有技术中增大尘杯进口与尘杯出口之间的空间距离来提升旋风分离效果的方案不同,本公开将第一气流进口306与导通口324设置得很靠近,能够使头发尚未在旋风室内多次旋风过滤就进入集尘室305,防止多次旋风造成的头发缠绕在旋风组件340上的情况,此外,未充分旋风分离而落在旋风室304的灰尘也会随着不停的旋风被扬起并重新进入集尘室305。相较于现有技术增大尘杯进口与尘杯出口之间的空间距离的方案,本公开能减少和避免毛发缠绕旋风组件340,降低过滤件阻塞风险,能够获得更好的尘气分离效果。
所述旋风组件340包括第三尘杯341、旋风网罩342、旋风锥343、调整圈344和旋风上盖345,所述第三尘杯341竖向设于所述旋风室304内,所述旋风上盖345盖合所述第三尘杯341的顶部开口,所述旋风网罩342环绕所述第三尘杯341的外壁,所述旋风网罩342的上端连接所述旋风上盖345,所述旋风网罩342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三尘杯341,所述旋风锥343设于所述第三尘杯341的顶部开口处,所述调整圈344穿过所述旋风锥343进入所述第三尘杯341内,所述调整圈344连通所述旋风上盖345的上盖出风口346。
具体的,所述旋风网罩342与所述旋风锥343之间设有第二气流进口347,所述第二气流进口347允许所述旋风室304内旋风分离的空气进入所述第三尘杯341内。所述旋风锥343的中部设有过孔,所述上盖出风口346与所述调整圈344的上端开口351在所述过孔处相接,所述调整圈344远离所述旋风锥343的一侧设有第三气流进口348。如图3所示,所述第三气流进口348为设在所述调整圈344侧壁上的多个孔洞。所述第三尘杯341内部具有分离空间349和集尘空间350,所述分离空间349靠近所述旋风上盖345,所述集尘空间350靠近所述第一尘杯301的底部,所述旋风网罩342环绕所述分离空间349。其中,分离空间349和集尘空间350大体为圆柱状,集尘空间350的直径小于分离空间349的直径,并且分离空间349与集尘空间350的过渡部分为圆弧面,以便于引导灰尘颗粒从分离空间349落入集尘空间350,同时避免上部分离空间349产生的旋风搅动下部集尘空间350收集的灰尘颗粒。
电机组件200工作,使第三尘杯341的分离空间349和第一尘杯301的旋风室304产生旋风、进风通道303产生吸力,外部气流从进风通道303进入第一尘杯301,在旋风室304内进行一次尘气分离,一次尘气分离后的灰尘颗粒通过导尘结构320进入第二尘杯302的集尘室内,一次尘气分离后的空气穿过旋风网罩342、第二气流进口347和旋风锥343进入第三尘杯341,在分离空间349内进行二次旋风分离,二次旋风分离后的灰尘颗粒掉落到第三尘杯341底部的集尘空间350,二次旋风分离后的空气穿过调整圈344上的第三气流进口348和上端开口351进入上盖出风口346,随后进入电机组件200。如图4所示,图中实线箭头为气流的流向,虚线箭头为灰尘颗粒的流向。
所述第一尘杯301与所述第二尘杯302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尘杯301设有第一导尘口,所述第二尘杯302设有第二导尘口,所述导尘结构320连通所述第一导尘口与所述第二导尘口。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尘杯301与所述第二尘杯302之间设有公共侧壁310,所述第一导尘口和所述第二导尘口均设于所述公共侧壁310上,并且所述第一导尘口与所述第二导尘口相互重合形成公共导尘口307,所述公共导尘口307处于公共侧壁310的中部。第一尘杯301和第二尘杯302可以一体成型或者分体成型后连接成一体。其中,第一尘杯301与第二尘杯302一体成型时,具有公共侧壁310和公共导尘口307,此设计简化了制作过程,生产效率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公共侧壁310也可以至少部分地作为独立部件成型后安装至第一尘杯301与第二尘杯302之间。如图10所示,第一尘杯301与第二尘杯302的连接处设有通孔313,该通孔313至少贯通第一尘杯和第二尘杯在竖直方向上的中部区域,公共侧壁310可装配于该通孔313处构成第一尘杯与第二尘杯共用的壁,公共侧壁310设有公共导尘口307,公共导尘口307位于第一尘杯301和第二尘杯302在竖直方向上的中部区域。
气流在第一尘杯301中逆时针或者顺时针旋转,气流中灰尘颗粒被产生的离心力向外推,从而沿着第一尘杯301的内壁运动,在移动至公共导尘口307处顺着导尘结构320进入到第二尘杯302内,实现了灰尘颗粒和气体的有效分离,且实验证明,第一尘杯301中存留的灰尘颗粒也会在旋风气流的带动下,进入到第二尘杯302。由于灰尘颗粒极大部分进入了第二尘杯302,因此,不仅保证了第一尘杯301中的旋风室304足够大,降低了旋风室304中灰尘颗粒对气流的阻力,而且,减少了进入气流下游的过滤部件的灰尘颗粒,大大地减小了吸力损耗。
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第一尘杯301的上部设有第一气流进口306,所述进风通道303穿过所述集尘室305的上部与所述第一气流进口306相连。上述的公共导尘口307处于公共侧壁310的中部,具体指公共导尘口307处于第一气流进口306与第一尘杯301的底部之间。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气流进口306可以设于公共侧壁310的顶部,公共导尘口307可以设于公共侧壁310的中部。外部气流从第一尘杯301上部的第一气流进口306进入旋风室304,在旋风室304内进行一次旋风分离,一次旋风分离后的灰尘颗粒从中部的公共导尘口307进入第二尘杯302的集尘室。
本结构设计使整个气流流路位于尘杯过滤装置300的中部,其相比于下进风更靠近电机组件200,缩短了气流路径长度,减少了吸力损失。将灰尘颗粒出口设置在尘杯过滤装置300的中部区段,将灰尘颗粒出口避开旋风室304底部设置可以防止灰尘颗粒回旋,将灰尘颗粒出口避开旋风室304顶部设置可以防止较重的灰尘颗粒在第一尘杯301掉落而无法进入第二尘杯302,能够更有效收集灰尘颗粒,进而为旋风室304空出更多空间,提高旋风效果,减小吸力损失。
本公开还通过第一尘杯301和第二尘杯302的合理布局来提高空间利用率。在图3所示结构中,第一尘杯301与第二尘杯302并排设置,第二尘杯302设置在第一尘杯301的前部,进风通道303与第二尘杯302上部的部分空间重叠,节约了尘杯过滤装置300的横向空间。第一尘杯301顶部设第一气流进口306使得进风通道303位于第一尘杯301和第二尘杯302的上部,一般情况下,灰尘颗粒堆积在尘杯过滤装置300的下部,因此,进风通道303与储灰区域不存在空间冲突,节约了尘杯过滤装置300的纵向空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进风通道303为倾斜设置,如图9所示,所述进风通道303朝着所述第一气流进口306向下倾斜,并且所述进风通道303与所述第一尘杯301的内壁相切。将进风通道303设计为从入口到出口向下倾斜,起到引导灰尘颗粒进入的作用,使刚进入尘杯过滤装置300的灰尘颗粒倾斜向下进入第一尘杯301,更利于灰尘颗粒在第一尘杯301中进行充分的旋风分离,并经历一级旋风分离后到达公共导尘口307,进而被收集在第二尘杯302中。所述进风通道303的倾斜角度的选取与公共导尘口307在公共侧壁310上的具体位置有关,倾斜角度的大小随着公共导尘口307在公共侧壁310上的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可以理解的是,也即,所述进风通道303的倾斜角度随着所述导尘结构320的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设置进风通道303与第一尘杯301的内壁相切,进风通道303与第一尘杯301的杯壁形成切向进风,进一步提高旋风效果。
请参见图2-图3,所述尘杯过滤装置300还包括吸口盖板308,所述吸口盖板308连接所述第二尘杯302和所述进风通道303的外壁,所述吸口盖板308内的吸气通道309贯通所述进风通道303。吸口盖板308可用于连接清洁器的吸气软管与进风通道303。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尘结构320包括导尘板321,所述导尘板321的一端设于所述公共导尘口307,所述导尘板321的另一端向所述集尘室305凸出。所述导尘板321形成拱形或者N形或者O形的导通口324。所述导通口324的宽度尺寸为所述第一尘杯301直径的1/3~3/4,可选地,实施例中,导通口324的宽度尺寸为第一尘杯301直径的1/2。所述导通口324的高度尺寸为其宽度尺寸的2/3~1。导尘板321用于引导经过旋风携带至公共导尘口307处的灰尘颗粒进入集尘室305,设置导尘板321向集尘室305凸出,引导灰尘颗粒进入集尘室304,既能避免灰尘颗粒集中在集尘室305内靠近公共侧壁310的一面堆积,又能防止灰尘颗粒碰撞第二尘杯302内壁后反弹进而再次穿过公共导尘口307回到第一尘杯301。
请参见图8和图10,导通口324和第一气流进口306均位于第一尘杯301轴向的同侧且相互靠近。所述导通口324的顶边311不高于所述第一气流进口306的1/2高度位置,导通口324与第一气流进口306靠近设置,确保气流在旋风不足一周时就可以从导通口324流出,从而将气流中的毛发及时排出,防止毛发缠绕旋风组件。所述导尘结构320不低于所述分离空间349,具体可选地,所述导通口324的底边312不低于所述分离空间349的下端,此设置可以减少气流在公共导尘口307处进入第二尘杯302的紊流和噪音,更好地实现尘气分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尘结构320还包括扰流板322,所述扰流板322设于所述旋风室304内,并处于所述公共导尘口307的下风方向。所述扰流板322从所述第一尘杯301的内壁向所述第一尘杯301的中心凸出,所述扰流板322的突出高度为所述第一尘杯301直径的1/5~1/10,可选地,所述扰流板322的凸出高度为5.2mm。气流在旋风室304内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扰流板322设于公共导尘口307的下风方向,即,气流会先经过公共导尘口307再经过扰流板322,在经过公共导尘口307时,部分灰尘颗粒会通过公共导尘口307进入集尘室内,部分灰尘颗粒继续随旋风转动,期间遇到扰流板322阻挡,灰尘颗粒被弹回公共导尘口307,进而通过公共导尘口307进入集尘室。
图6和图7示出了导尘结构320的一种具体结构,请参见图6和图7,该导尘结构320包括导尘板321、扰流板322和连接板323,所述连接板323的外边框326设有沟槽327,所述导尘板321沿所述连接板323的内边框325设置并向所述连接板323的外侧面凸出,所述导尘板321凸出于所述连接板323的高度为5mm~10mm,所述扰流板322与所述连接板323的内侧面相连。该导尘结构320可以为一体成型。连接板323通过沟槽327卡接固定在公共侧壁310的公共导尘口307处,扰流板322处于旋风室304内,导尘板321处于集尘室305内。
图11示出了导尘结构320的另一种具体结构,该导尘结构320的导尘板321为O型,该导尘结构320与至少部分的公共侧壁310一体成型。导尘板321为沿公共导尘口307的边沿设置的一圈凸起,在将该公共侧壁310安装于第一尘杯301与第二尘杯302之间时,导尘板321向第二尘杯302的集尘室305突出。
所述机体100包括设于所述电机组件200的进风侧的进风过滤结构,所述进风过滤结构包括进风海绵102和进风过滤件103,所述进风过滤件的入口106连通所述上盖出风口346,所述进风过滤件的出口107连通所述电机组件200的进风口,所述进风海绵102设于所述进风过滤件的出口107与所述电机组件200的进风口之间。请参见图1,进风过滤件103为筒状结构,进风过滤件的入口106为设于筒状结构下端的开口,进风过滤件的出口107为设于筒状结构侧壁上的多个孔洞。其中,进风过滤件的出口107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开口。进风过滤件的入口106与上盖出风口346对接,进风海绵102包裹进风过滤件103的侧壁。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进风海绵102的材质为聚醚海绵和/或聚酯海绵。具体的,进风海绵102可以选择聚醚海绵60PPI或者聚酯海绵60PPI制成,经实验,该材料吸尘后不易被堵,从而不会因使用过程中吸附了灰尘颗粒而增大吸风阻力而削减清洁器的吸力。
电机组件200包括电机罩、电机支架201和电机203,电机罩包括进风罩101和出风罩202,进风罩101设于电机203的进风侧,电机支架201用于电机203的支撑,出风罩202设于电机203的出风侧。所述进风过滤结构设于进风罩101内。进风过滤结构处于所述旋风组件340的上方,所述电机组件200与所述进风过滤结构并排设置。气流在尘杯过滤装置300内完成两次旋风分离后,立即通过进风过滤结构进入电机203,缩短了气流路径,可以减小吸力损失,同时具有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少的优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机体100还包括设于所述电机组件200的出风侧的出风过滤结构105。具体的,所述出风过滤结构105可以为设于所述电机组件200的出风口与所述洁净空气出口104之间的海帕。请参见图1,出风罩202向远离进风罩101的方向突出,海帕环绕出风罩202的突出部分,可以增大气流与海帕的接触面积,提升经过洁净空气出口104排出的气体的洁净度。
请参见图10,电机组件200运行时,外部空气混合灰尘颗粒通过吸口盖板308进入第一尘杯301,在第一尘杯301和旋风网罩342形成的一级风道内进行旋风,实现大部分的尘气分离,一级旋风分离过程中,灰尘颗粒通过导尘结构320进入到第二尘杯302。初步分离后的尘气通过旋风网罩342、旋风锥343和调整圈344实现二级旋风,灰尘颗粒掉落到第三尘杯341底部的集尘空间350。二级过滤后的尘气通过调整圈344和旋风上盖345,经过过进风过滤件103分离后只剩下极少的灰尘颗粒,由进风海绵102完全吸附,随后进入电机组件200。在电机组件200出风侧还经过海帕过滤,进一步提高排出气体的洁净度。
本实施例中,第一尘杯301与第二尘杯302并排设置,进风通道303设于第二尘杯302顶部在侧旁占用第二尘杯302的上部空间,进风过滤结构设于第一尘杯301内的旋风组件340的上方并靠近第二尘杯302,电机组件200的进风侧直接对接进风过滤结构。在电机组件200产生的吸力作用下,外部气流从进风通道303进入旋风组件340进行第一次旋风分离,第一次旋风分离后的尘垢被收集入第二尘杯302,气流继续在旋风组件340内进行第二次旋风分离,分离后的尘垢被收集入第一尘杯301的集尘空间350,二次旋风后的气流向上直接进入进风过滤结构再次过滤,然后通过电机组件200被排出。各结构位置布局合理,不仅缩短了气流从进风通道303向电机组件200的流动路径,减小了设备的吸力损耗,还减小了设备体积。
第一尘杯301与第二尘杯302并排设置,具体地,第二尘杯302并排设置在第一尘杯301的前部,吸气通道309连通进风通道303且设置在第二尘杯302的前部,进风通道303穿过第二尘杯302的上部空间,第一尘杯301与第二尘杯302之间的导尘结构320在高度上位于第二尘杯302的1/4~3/4的位置,不高于进风通道303,进风通道303的设置不会对第二尘杯302集尘功能造成影响,并且能充分利用第二尘杯302的上部空间,缩小设备体积。
进风通道303设于第二尘杯302的上部,且直接连通第一尘杯301的旋风组件340,旋风锥343在高度上不超出进风通道303,可确保从进风通道303进入的气流先在第一尘杯301内充分进行两级旋风分离后再进入进风过滤结构;避免旋风组件340上移占用电机组件200的空间,以及避免从进风通道303进入的气流在没有得到整个旋风结构的充分分离的情况下进入进风过滤结构。
进风过滤结构设于旋风组件340上方偏向第二尘杯302的位置处,为电机组件200预留更多的安装空间。电机组件200的进风侧至少部分处于第一尘杯301的上方,使电机组件200的重心向第一尘杯301靠近,在确保导风路径最短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尘杯上部空间,缩小设备体积,并提升用户拿取舒适度。
机体100还包括手柄108和电池包109,电池包109和手柄108设于电机组件200下方,并且处于第一尘杯301远离第二尘杯302的一侧,手柄108位于电池包109与电机组件200之间,电池包109可拆卸的连接于手柄108的下端。手柄108、电池包109、第一尘杯301和电机组件200围合形成握持空间,用户的手指可进入握持空间以握持手柄108。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池包109被设置为从手柄108到第一尘杯301向下倾斜,使得电池包109的重心向第一尘杯301的下部靠近,可以使手柄108上方与下方的质量趋近,用户握持手柄108时体验更好。
本公开提供的清洁设备设计双尘杯结构、二级旋风结构以及进风过滤结构,确保运行过程中每一环节,灰尘颗粒和气体分离的效果达到对气体吸力损失的最小化,能够将清洁设备的吸力损耗控制在5%以内,特别是在1%以下。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36)

1.一种表面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100),所述机体(100)设有电机组件(200)和洁净空气出口(104),所述洁净空气出口(104)位于所述电机组件(200)的出风侧;
尘杯过滤装置(300),包括第一尘杯(301)、第二尘杯(302)和旋风组件(340),所述第一尘杯(301)内部具有旋风室(304),所述第一尘杯(301)的上部设有连通所述旋风室(304)的第一气流进口(306),所述旋风组件(340)设于所述旋风室(304),用于在所述电机组件(200)的驱动下产生旋风从而对进入所述旋风室(304)的空气进行尘气分离,所述第二尘杯(302)内部具有集尘室(305),所述第二尘杯(302)与所述第一尘杯(301)之间设有允许旋风分离的灰尘颗粒进入所述集尘室的导尘结构(320);
所述尘杯过滤装置(300)还包括进风通道(303),进入所述进风通道(303)的带灰尘的气流沿切向经由所述第一气流进口(306)进入所述旋风室(304)进行尘气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通道(303)与所述第一尘杯(301)的内壁相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通道(303)朝着所述第一气流进口(306)向下倾斜;所述进风通道(303)的倾斜角度随着所述导尘结构(320)的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通道(303)绕过所述第二尘杯(302)连接所述第一气流进口(306);或者,
所述进风通道(303)穿过所述集尘室(305)的上部与所述第一气流进口(306)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尘结构(320)的导通口(324)和所述第一气流进口(306)均位于所述第一尘杯(301)轴向的同侧且相互靠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存在至少部分气流沿着气流路径,从所述第一气流进口(306)到所述导通口(324)的实际运动距离小于或者等于该至少部分气流在所述气流路径上的整周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口(324)位于来自所述第一气流进口(306)的气流在所述旋风室(304)内旋风不足一周的位置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口(324)和所述第一气流进口(306)均位于所述第一尘杯(301)轴向上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流进口(306)设于所述第一尘杯(301)的上部,所述导通口(324)的顶边不高于所述第一气流进口(306)的1/2高度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尘杯(301)与所述第二尘杯(302)并排设置,所述第二尘杯(302)设置在所述第一尘杯(301)的前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尘杯(301)设有第一导尘口,所述第二尘杯(302)设有第二导尘口,所述导尘结构(320)连通所述第一导尘口与所述第二导尘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尘杯(301)与所述第二尘杯(302)之间设有公共侧壁(310),所述第一导尘口和所述第二导尘口均设于所述公共侧壁(310)上,并且所述第一导尘口与所述第二导尘口相互重合形成公共导尘口(307)。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尘结构(320)包括导尘板(321),所述导尘板(321)的一端设于所述公共导尘口(307),所述导尘板(321)的另一端向所述集尘室(305)凸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尘结构(320)还包括扰流板(322),所述扰流板(322)设于所述旋风室(304)内,并处于所述公共导尘口(307)的下风方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尘结构(320)还包括连接板(323),所述连接板(323)的外边框(326)固定于所述公共导尘口(307),所述导尘板(321)沿所述连接板(323)的内边框(325)设置并向所述连接板(323)的外侧面凸出,所述扰流板(322)与所述连接面的内侧面相连。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尘板(321)形成拱形或者N形或者O形的导通口(324)。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口(324)的宽度尺寸为所述第一尘杯(301)直径的1/3~3/4。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口(324)的高度尺寸为所述导通口(324)的宽度尺寸的2/3~1。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322)从所述第一尘杯(301)的内壁向所述第一尘杯(301)的中心凸出,所述扰流板(322)的凸出高度为所述第一尘杯(301)直径的1/5~1/10。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尘板(321)凸出于所述连接板(323)的高度为5mm~10mm。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杯过滤装置(300)还包括旋风组件(340),所述旋风组件(340)设于所述旋风室(304),用于在所述电机组件(200)的驱动下产生旋风从而对进入所述旋风室(304)的空气进行尘气分离。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风组件(340)包括第三尘杯(341)、旋风网罩(342)、旋风锥(343)、调整圈(344)和旋风上盖(345),所述第三尘杯(341)竖向设于所述旋风室(304)内,所述旋风上盖(345)盖合所述第三尘杯(341)的顶部开口,所述旋风网罩(342)环绕所述第三尘杯(341)的外壁,所述旋风网罩(342)的上端连接所述旋风上盖(345),所述旋风网罩(342)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三尘杯(341),所述旋风锥(343)设于所述第三尘杯(341)的顶部开口处,所述调整圈(344)穿过所述旋风锥(343)进入所述第三尘杯(341)内,所述调整圈(344)连通所述旋风上盖(345)的上盖出风口(346);
所述旋风室(304)内的空气经所述旋风网罩(342)和所述旋风锥(343)进入所述第三尘杯(341)内,在所述第三尘杯(341)内进行二次旋风分离,二次旋风分离的灰尘颗粒沉积于所述第三尘杯(341)的下部,二次旋风分离的空气通过所述调整圈(344)流向所述上盖出风口(346)。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风网罩(342)与所述旋风锥(343)之间设有第二气流进口(347),所述第二气流进口(347)允许所述旋风室(304)内旋风分离的空气进入所述第三尘杯(341)内。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风锥(343)的中部设有过孔,所述上盖出风口(346)与所述调整圈(344)的上端开口(351)在所述过孔处相接,所述调整圈(344)远离所述旋风锥(343)的一侧设有第三气流进口(348)。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气流进口(348)为设在所述调整圈(344)侧壁上的孔洞。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尘杯(341)内部具有分离空间(349)和集尘空间(350),所述分离空间(349)靠近所述旋风上盖(345),所述集尘空间(350)靠近所述第一尘杯(301)的底部,所述旋风网罩(342)环绕所述分离空间(349)。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尘结构(320)不低于所述分离空间(349)。
28.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00)包括设于所述电机组件(200)的进风侧的进风过滤结构,所述进风过滤结构包括进风海绵(102)和进风过滤件(103),所述进风过滤件的入口(106)连通所述上盖出风口(346),所述进风过滤件的出口(107)连通所述电机组件(200)的进风口,所述进风海绵(102)设于所述进风过滤件的出口(107)与所述电机组件(200)的进风口之间。
29.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风锥(343)在高度上不超出所述进风通道(303)。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过滤结构设于所述旋风组件(340)的上方,所述电机组件(200)与所述进风过滤结构并排设置。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过滤结构设于所述旋风组件(340)上方偏向所述第二尘杯(302)的位置处,所述电机组件(200)的进风侧至少部分处于所述第一尘杯(301)的上方。
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尘结构(320)在高度上位于所述第二尘杯(302)的1/4~3/4的位置。
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杯过滤装置(300)还包括吸口盖板(308),所述吸口盖板(308)连接所述第二尘杯(302)和所述进风通道(303)的外壁,所述吸口盖板(308)内的吸气通道(309)贯通所述进风通道(303)。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通道(309)连通所述进风通道(303)且设置在所述第二尘杯(302)的前部,所述进风通道(303)设于所述第二尘杯(302)顶部在侧旁占用所述第二尘杯(302)的上部空间。
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00)包括设于所述电机组件(200)的出风侧的出风过滤结构(105),所述出风过滤结构(105)为设于所述电机组件(200)的出风口与所述洁净空气出口(104)之间的海帕。
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00)还包括手柄(108)和电池包(109),所述电池包(109)和所述手柄(108)设于所述电机组件(200)下方,并且处于所述第一尘杯(301)远离所述第二尘杯(302)的一侧,所述手柄(108)位于所述电池包(109)与所述电机组件(200)之间,所述电池包(109)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手柄(108)的下端;所述电池包(109)被设置为从所述手柄(108)到所述第一尘杯(301)向下倾斜。
CN202320968875.5U 2023-04-26 2023-04-26 表面清洁设备 Active CN2206758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68875.5U CN220675891U (zh) 2023-04-26 2023-04-26 表面清洁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68875.5U CN220675891U (zh) 2023-04-26 2023-04-26 表面清洁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75891U true CN220675891U (zh) 2024-03-29

Family

ID=90409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68875.5U Active CN220675891U (zh) 2023-04-26 2023-04-26 表面清洁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758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28770B2 (en) Cyclone dust-collector
CN101108106B (zh) 真空吸尘器的集尘单元
US7815703B2 (en) Dust collecting unit of vacuum cleaner
KR100647195B1 (ko)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JP4310954B2 (ja) サイクロン集塵装置
CN201223346Y (zh) 旋风吸尘器
RU2504324C1 (ru) Электропылесос
EP3406173B1 (en)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CN101606837A (zh) 旋风吸尘器
EP3238589B1 (en)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CN100360071C (zh) 旋风式灰尘分离器与电动真空吸尘器
CN107898383B (zh) 尘杯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CN101919673A (zh) 吸尘器的复合型旋风分离装置
CN108784513B (zh) 手持清洁设备
KR100546622B1 (ko) 청소기의 집진장치
US10531773B2 (en)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CN220675891U (zh) 表面清洁设备
CN220675893U (zh) 表面清洁设备
CN220675892U (zh) 表面清洁设备
JP4621008B2 (ja) 真空掃除機のゴミ分離装置
US20040064912A1 (en) Dust and dirt collecting unit for vacuum cleaner
CN109691934B (zh) 旋风分离装置及扫地机器人
CN109158228B (zh) 一种旋风分离器及具有其的除尘装置
KR101208493B1 (ko) 진공청소기의 집진장치
CN219699798U (zh) 分离器和清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