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74105U - 风冷控制器 - Google Patents

风冷控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74105U
CN220674105U CN202322275031.5U CN202322275031U CN220674105U CN 220674105 U CN220674105 U CN 220674105U CN 202322275031 U CN202322275031 U CN 202322275031U CN 220674105 U CN220674105 U CN 2206741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harness
radiating fin
air
groups
fin group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7503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涛涛
付春鑫
宋伟强
何常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ka Intelligent Robo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ka Intelligent Robo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ka Intelligent Robo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ka Intelligent Robo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7503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741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741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741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风冷控制器,包括壳体结构、风扇和防脱结构,壳体结构,其内设置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电路板,壳体结构的上表面设置有安装区,安装区的侧边设置至少两组散热鳍片组,各组散热鳍片组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每组散热鳍片组均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散热鳍片,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位于安装区的同一侧的散热鳍片组中的相邻两组散热鳍片组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线束通道,壳体结构上设置有连通容纳腔的通孔;风扇设置于安装区,风扇的线束容置于线束通道内,并通过通孔伸入容纳腔内与电路板电连接;防脱结构安装于线束通道的两侧的散热鳍片组上,以止挡线束,防止线束脱出。

Description

风冷控制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冷控制器。
背景技术
目前,风冷控制器的主要散热部件为风扇,风扇外置于风冷控制器的壳体上表面,风扇的线束需要穿过壳体上表面的开孔连接到壳体内的PCB板上,壳体的开孔需要用橡胶塞密封。风扇的线束通常用耐温胶带粘贴于壳体表面,这种固定方式可靠性差,在经过长时间的环境负荷和振动负荷后胶带容易脱落,导致线束失去固定,从而在振动时存在线束与PCB板的接触不良甚至脱落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风冷控制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风冷控制器的风扇的线束固定不牢固,存在线束与PCB板的接触不良甚至脱落的风险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冷控制器,包括:
壳体结构,其内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电路板,所述壳体结构的上表面设置有安装区,所述安装区的侧边设置至少两组散热鳍片组,各组所述散热鳍片组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每组所述散热鳍片组均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散热鳍片,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位于所述安装区的同一侧的所述散热鳍片组中的相邻两组所述散热鳍片组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线束通道,所述壳体结构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容纳腔的通孔;
风扇,设置于所述安装区,所述风扇的线束容置于所述线束通道内,并通过所述通孔伸入所述容纳腔内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及
防脱结构,安装于所述线束通道的两侧的所述散热鳍片组上,以止挡所述线束。
该风冷控制器的壳体结构的上表面设置有安装区,风扇设置于安装区,安装区的侧边设置至少两组散热鳍片组,各组所述散热鳍片组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每组所述散热鳍片组均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散热鳍片,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位于安装区的同一侧的散热鳍片组中的相邻两组散热鳍片组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线束通道,风扇的线束容置于线束通道内,并通过壳体结构上的通孔伸入容纳腔内与电路板电连接,通过防脱结构安装于线束通道两侧的散热鳍片组上,以止挡线束,防止线束脱出线束通道,提高了线束固定的可靠性,避免线束与电路板的接触产生不良。
作为上述风冷控制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每组所述散热鳍片组的各所述散热鳍片的排列方向与所述散热鳍片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并小于等于90°。
作为上述风冷控制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壳体结构的周向侧壁。
通孔设置于壳体结构的周向侧壁,避免了壳体结构的上表面开孔,提高了壳体结构防水防尘的可靠性。
作为上述风冷控制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线束的至少一端和/或所述线束的弯折处设置所述防脱结构。
通过在上述的位置设置防脱结构,能够便于将整个线束进行固定,防止线束脱出线束通道。
作为上述风冷控制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防脱结构为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与对应的所述散热鳍片相卡接。
防脱结构为卡接结构,通过与对应的散热鳍片相卡接,以实现与散热鳍片的快速安装。
作为上述风冷控制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风扇设置两组,两组所述风扇并排设置于所述安装区,每组所述风扇均对应设置有所述线束通道,每组所述风扇的所述线束容置于对应的所述线束通道内。
通过每组风扇对应设置线束通道,以便于线束的合理排布。
作为上述风冷控制器的一种优选方案,两组所述风扇的所述线束的长度相等。
上述两个风扇的线束长度相等,可以换位安装,避免出现由于线束长度不一致,安装位置错误导致的无法安装的情况;同时减少因两根线束长度不同引起的零件维护、包装等成本增加。
作为上述风冷控制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线束通道的宽度大于所述线束的直径;
所述防脱结构的下端与所述防脱结构的所在位置的所述壳体结构的表面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线束的外径。
线束通道的宽度大于线束的直径,避免线束通道过度挤压线束,避免线束长期处于应力状态下造成疲劳破坏。
防脱结构的下端与防脱结构的所在位置的壳体结构的表面之间的间距大于线束的外径,能够避免防脱结构对线束的过度挤压,从而避免线束长期处于应力状态下造成疲劳破坏。
作为上述风冷控制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线束通道的宽度比所述线束的直径大0.5mm-1mm;
所述防脱结构的下端与所述防脱结构的所在位置的所述壳体结构的表面之间的间距比所述线束的外径大0.5mm-2mm。
线束通道的宽度比线束的直径大0.5mm-1mm既能够方便线束的顺利安装,又能够防止线束在线束通道内任意晃动。
防脱结构的下端与防脱结构的所在位置的壳体结构的表面之间的间距比线束的外径大0.5mm-2mm,使得线束自然上翘后与防脱结构的下端接触,避免防脱结构对线束的过度挤压,从而避免线束长期处于应力状态下造成疲劳破坏。
作为上述风冷控制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线束的外侧套设有弹性护套。
弹性护套具有一定的弹性,起到对线束的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风冷控制器,该风冷控制器的壳体结构的上表面设置有安装区,风扇设置于安装区,安装区的侧边设置至少两组散热鳍片组,各组所述散热鳍片组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每组所述散热鳍片组均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散热鳍片,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位于安装区的同一侧的散热鳍片组中的相邻两组散热鳍片组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线束通道,风扇的线束容置于线束通道内,并通过壳体结构上的通孔伸入容纳腔内与电路板电连接,通过防脱结构安装于线束通道两侧的散热鳍片组上,以止挡线束,防止线束脱出线束通道,提高了线束固定的可靠性,避免线束与电路板的接触产生不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冷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冷控制器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冷控制器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冷控制器的爆炸图。
图中:
1、壳体结构;11、上壳;12、下壳;13、散热鳍片组;111、通孔;
2、电路板;21、第一插接母头;22、第二插接母头;
311、第一风扇主体; 312、第一线束; 313、第一插接公头;
321、第二风扇主体; 322、第二线束; 323、第二插接公头;
41、第一卡接结构;42、第二卡接结构;43、第三卡接结构;44、第四卡接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目前,风冷控制器的主要散热部件为风扇,风扇外置于风冷控制器的壳体上表面,风扇的线束需要穿过壳体上表面的开孔连接到壳体内的PCB板上,壳体的开孔需要用橡胶塞密封。风扇的线束通常用耐温胶带粘贴于壳体表面,这种固定方式可靠性差,在经过长时间的环境负荷和振动负荷后胶带容易脱落,导致线束失去固定,从而在振动时存在线束与PCB板的接触不良甚至脱落的风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风冷控制器,包括壳体结构1、风扇和防脱结构,壳体结构1内设置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电路板2,壳体结构1的上表面设置有安装区,安装区的侧边设置至少两组散热鳍片组13,各组散热鳍片组13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每组散热鳍片组13均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散热鳍片,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位于安装区的同一侧的散热鳍片组13中的相邻两组散热鳍片组13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线束通道,壳体结构1上设置有连通容纳腔的通孔111;风扇设置于安装区,风扇包括风扇主体和与风扇主体相连的线束,线束容置于线束通道内,并通过通孔111伸入容纳腔内与电路板2电连接;防脱结构安装于线束通道的两侧的散热鳍片组13上,以止挡线束,从而防止线束脱出线束通道,提高了线束固定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并不限定具体方向,仅通过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表明两者之间的相对角度关系,具体的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的具体指向不作具体限定。
具体地,如图4所示,壳体结构1包括上壳11和下壳12,上壳11扣合于下壳12上,上壳11和下壳12相扣合内部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电路板2,上壳11和下壳12可拆卸连接,方便组装及维修,具体的上壳11和下壳12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卡接、插接、固定件连接等方式,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只要能够实现两者的可拆卸连接即可。上壳11的上表面设置有安装区,安装区的周向侧边设置有至少两组散热鳍片组13,每组散热鳍片组13均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散热鳍片,各组散热鳍片组13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每组散热鳍片组13均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散热鳍片,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位于安装区的同一侧的散热鳍片组13中的相邻两组散热鳍片组13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线束通道,风扇的线束沿指定路径布置在线束通道内,散热鳍片上安装防脱结构,从而将线束固定在线束通道内。需要说明的是,每组散热鳍片组13的相邻两个散热鳍片之间间隔设置,也可以形成容纳线束的通道。
可选地,每组散热鳍片组13的各散热鳍片的排列方向与散热鳍片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并小于等于90°。本实施例中,每组散热鳍片组13的各散热鳍片的排列方向与散热鳍片的延伸方向的夹角等于0°,或等于90°,即每组散热鳍片组13的各散热鳍片的排列方向与散热鳍片的延伸方向相平行,或相垂直。
进一步地,线束通道的延伸方向可以与散热鳍片平行、垂直相交、非垂直相交,可根据散热需求调整散热鳍片的布局方向和风扇、线束的布局情况,进行匹配安装。
本实施例中,位于安装区的周向区域均设置有散热鳍片,安装区的每侧区域均设置有间隔排布的多个鳍片,鳍片沿横向或纵向排列,如图3所示,以布置在风扇上方的鳍片为例进行说明,安装区的上侧边设置有沿横向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鳍片,鳍片在纵向方向被切断,以使鳍片形成阵列排布的子鳍片,位于同一横向直线上的多个子鳍片形成一组散热鳍片组13,相邻两组散热鳍片组13形成的线束通道与散热鳍片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此线束通道为垂直线束通道,或者位于同一竖向直线上的多个子鳍片形成一组散热鳍片组13,相邻两组散热鳍片组13形成的线束通道与散热鳍片的延伸方向相平行,此线束通道为平行线束通道。当然,线束通道的延伸方向与散热鳍片的延伸方向还可以为其他夹角,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优选地,线束的大部分结通过垂直线束通道进行布线,以减少线束与散热鳍片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散热鳍片的温度对线束的影响。
本实施例中,安装区的位置也设置散热鳍片,只是安装区内的散热鳍片的高度低于安装区周向的散热鳍片的高度。上壳11的上表面的散热鳍片用于对电路板2起到散热降温的作用。安装区的区域内设置有多个安装螺柱,风扇通过螺钉安装于安装螺柱上。其中,安装螺柱的高度高于安装区的散热鳍片的高度。
优选地,通孔111设置于壳体结构1的周向侧壁,本实施例中,由于风扇安装于上壳11的上表面,通孔111设置于上壳11的周向侧壁,风扇的线束通过通孔111伸入到壳体结构1内与电路板2电连接,通孔111设置于壳体结构1的周向侧壁避免了壳体结构1的上表面开孔,提高了壳体结构1防水防尘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电路板2为PCBA板,PCBA板是指印刷电路板空板经过表面组装技术(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简记为SMT)上件或双列直插式封装技术(Dual Inline-Pin Package,简记为DIP),插件后形成的印刷电路板。
为了便于线束与PCBA板的拆卸安装,线束的未与风扇主体相连的一端和PCBA板与通孔111对应位置的其中一者上设置插接公头,另一者上设置插接母头,插接公头与插接母头插接配合,实现线束与PCBA板的快速拆装。
可选地,线束包括线芯和包带,线芯设置多根,具体根数根据需求设置即可,包带包裹于线芯的外侧,线束的外侧套设有弹性护套,弹性护套具有弹性,通过弹性护套起到对线束的保护作用。弹性护套可以采用橡胶材质、硅胶材质或树脂材质等,本实施例中,弹性护套为橡胶护套,具有一定的弹性,而且能够起到绝缘的作用。
为了使线束平整的置于线束通道内,线束的至少一端和/或线束的弯折处设置防脱结构。通过在上述的位置设置防脱结构,能够便于将整个线束进行固定,防止线束脱出线束通道。具体的,可以在线束的任意端,或两端,还可以在线束的弯折处设置防脱结构,以使线束排布较为平整。
本实施例中,防脱结构为卡接结构,卡接结构与对应的散热鳍片相卡接,以实现与散热鳍片的快速安装,从而能够防止线束脱出线束通道。卡接结构与线束通道两侧的散热鳍片相卡接,以止挡线束脱出线束通道。本实施例中,卡接结构为龙门卡接结构,当然,卡接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形状,还可以为其他形状的结构,只要能够实现与散热鳍片相卡接并能够止挡线束,防止线束脱出线束通道即可。
可选地,为了平衡固定的可靠性和安装的便捷性,线束通道的宽度大于线束的直径,避免线束通道过度挤压线束,避免线束长期处于应力状态下造成疲劳破坏。优选地,线束通道的宽度比线束的直径大0.5mm-1mm(当线束的外侧套设有弹性护套时,线束通道的宽度比弹性护套的直径大0.5mm-1mm),既能够方便线束的顺利安装,又能够防止线束在线束通道内任意晃动。线束通道的宽度比线束的直径大0.5mm、0.7mm、0.9mm、1mm等,当然,线束通道的宽度比线束的直径大的尺寸不限于上述数值,还可以根据具体使用场景调整。
可选地,防脱结构的下端与防脱结构所在位置的壳体结构1的表面之间的间距大于线束的外径,能够避免防脱结构对线束的过度挤压,从而避免线束长期处于应力状态下造成疲劳破坏。优选地,防脱结构的下端与防脱结构所在位置的壳体结构1的表面之间的间距比线束的外径大0.5mm-2mm(当线束的外侧套设有弹性护套时,防脱结构的下端与防脱结构所在位置的壳体结构1的表面之间的间距比弹性护套的外径大0.5mm-2mm),使得线束自然上翘后与防脱结构的下端接触,避免防脱结构对线束的过度挤压,从而避免线束长期处于应力状态下造成疲劳破坏。防脱结构的下端与壳体结构1的表面之间的间距比线束的外径大0.5mm、0.7mm、0.9mm、1mm、1.2mm、1.4mm、1.6mm、1.8mm、2mm等,当然,防脱结构的下端与壳体结构1的表面之间的间距比线束的外径大的尺寸不限于上述数值,还可以根据具体使用场景调整。
可选地,风扇设置至少两组,各组风扇并排设置于安装区,每组风扇对应设置有线束通道,每组风扇的线束容置于对应的线束通道内。本实施例中,风扇设置两组,两组风扇并排设置于安装区,每组风扇均对应设置有线束通道,每组风扇的线束容置于对应的线束通道内。通过每组风扇对应设置线束通道,以便于线束的合理排布。其他实施例中,风扇的组数还可以为一组、三组或更多组,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优选地,两组风扇的线束的长度相等,两组风扇的结构完全一样,两组风扇可以换位安装,避免出现由于线束长度不一致,安装位置错误导致的无法安装的情况,起到安装防错的作用;同时减少因两根线束长度不同引起的零件维护、包装等成本增加。
为了方便介绍,上壳11的上表面为第一安装面,安装螺柱的上表面为第二安装面,第二安装面的高度高于第一安装面,安装区的周向的散热鳍片的上表面为第三安装面。第一安装面、第二安装面和第三安装面都位于上壳11的同侧(上表面),风扇安装于第二安装面,线束设于第一安装面,卡接结构安装于第三安装面,并向散热鳍片之间的间隙延伸。
本实施例中,位于安装区的周向的各侧边均设置多组散热鳍片组13,安装区的同一侧的散热鳍片组13之间间隔设置,即散热鳍片组13形成分段布置,以形成安装通道,用于布置风扇线束。
为了方便介绍,两组风扇分别为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第一风扇包括第一风扇主体311和第一线束312,第二风扇包括第二风扇主体321和第二线束322。第一线束312的未与第一风扇主体311相连的一端设置的插接公头为第一插接公头313,与第一线束312相插接的PCBA板上的插接母头为第一插接母头21,第二线束322的未与第二风扇主体321相连的一端设置的插接公头为第二插接公头323,与第二线束322相插接的PCBA板上的插接母头为第二插接母头22。在本实用新型中,位于PCBA板边沿设置两个插接母头,分别为上述的第一插接母头21和第二插接母头22,上壳11的侧壁与第一插接母头21和第二插接母头22的位置设置两个通孔111,通过两个通孔111分别与第一插接公头313和第二插接公头323相插接。需要说明的是,插接公头和插接母头的设置方式并不限于上述方式,还可以将插接公头设置在PCBA板上,将插接母头设置在线束上。当然,两根线束的插接母头和插接公头配合的方式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
如图4所示,第一线束312通过两个卡接结构固定,即第一线束312通过第一卡接结构41和第二卡接结构42固定,第二线束322通过两个卡接结构固定,即第二线束322通过第三卡接结构43和第四卡接结构44固定。其中,第一卡接结构41布置的位置靠近第一线束312与第一风扇主体311相连的一端的拐弯处,第二卡接结构42布置的位置靠近第一线束312的靠近第一插接公头313的一端;第三卡接结构43布置的位置靠近第二线束322与第二风扇主体321相连的一端的拐弯处,第四卡接结构44布置的位置靠近第二线束322靠近第二插接公头323的一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线束的布置方式,并不限于应用于两组风扇的情况,还可以应用于设置一组风扇,或更多组风扇的情况。对于只采用一组风扇的风冷控制器,只需要设置一条线束通道即可。
该风冷控制器通过将线束容置在散热鳍片组13之间的间隙并通过卡接结构固定,该固定方式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结构(1),其内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电路板(2),所述壳体结构(1)的上表面设置有安装区,所述安装区的侧边设置至少两组散热鳍片组(13),各组所述散热鳍片组(13)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每组所述散热鳍片组(13)均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散热鳍片,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位于所述安装区的同一侧的所述散热鳍片组(13)中的相邻两组所述散热鳍片组(13)之间具有间隙,形成线束通道,所述壳体结构(1)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容纳腔的通孔(111);
风扇,设置于所述安装区,所述风扇的线束容置于所述线束通道内,并通过所述通孔(111)伸入所述容纳腔内与所述电路板(2)电连接;及
防脱结构,安装于所述线束通道的两侧的所述散热鳍片组(13)上,以止挡所述线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散热鳍片组(13)的各所述散热鳍片的排列方向与所述散热鳍片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并小于等于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11)设置于所述壳体结构(1)的周向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的至少一端和/或所述线束的弯折处设置所述防脱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结构为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与对应的所述散热鳍片相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设置至少两组,各组所述风扇并排设置于所述安装区,每组所述风扇均对应设置有所述线束通道,每组所述风扇的所述线束容置于对应的所述线束通道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各组所述风扇的所述线束的长度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通道的宽度大于所述线束的直径;
所述防脱结构的下端与所述防脱结构的所在位置的所述壳体结构(1)的表面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线束的外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通道的宽度比所述线束的直径大0.5mm-1mm;所述防脱结构的下端与所述防脱结构的所在位置的所述壳体结构(1)的表面之间的间距比所述线束的外径大0.5mm-2mm。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冷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的外侧套设有弹性护套。
CN202322275031.5U 2023-08-23 2023-08-23 风冷控制器 Active CN2206741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75031.5U CN220674105U (zh) 2023-08-23 2023-08-23 风冷控制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75031.5U CN220674105U (zh) 2023-08-23 2023-08-23 风冷控制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74105U true CN220674105U (zh) 2024-03-26

Family

ID=90342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75031.5U Active CN220674105U (zh) 2023-08-23 2023-08-23 风冷控制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741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21530B2 (en) Circuit board bypass assemblies and components therefor
US6431906B1 (en) Modular connectors with detachable line status indicators
CN110323377B (zh) 防护压板以及电池模组
JP2009065127A (ja) パッケージおよび半導体装置
CN219305276U (zh) 工作组件和电子设备
ES2913790T3 (es) Dispositivo para accionamiento de motor
CN220674105U (zh) 风冷控制器
CN110197962A (zh) 散热件及具有该散热件的电连接器组件
EP3705792A1 (e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US20170231104A1 (en) Modular assembly
CN214705899U (zh) Igbt模块的增强绝缘防护装置及igbt模块
CN216491610U (zh) 驱动器及驱动系统
CN215872320U (zh) 安装板组件、电控盒和空调器
CN211152535U (zh) 一种接口防潮性电调模块
CN216134777U (zh) 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线路板
CN220569938U (zh) 连接器
CN217405868U (zh) 转换器及储能设备
CN220326144U (zh) 一种散热器固定结构以及散热装置
CN212056840U (zh) 一种具有多接线头的led灯条
CN211429639U (zh) 一种卧式贴片元件及驱动电路板
CN214476975U (zh) 一种具有风冷散热结构的电容器及电路组件
CN219679087U (zh) 电子调速器和无人机
CN216530432U (zh) 一种方便拆装的母线槽
CN212776872U (zh) 一种高效散热型led灯
CN211828875U (zh) 一种用于电池组件的封装板及其电池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