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52176U - 电池单体及麦拉膜装配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池单体及麦拉膜装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52176U
CN220652176U CN202321689928.6U CN202321689928U CN220652176U CN 220652176 U CN220652176 U CN 220652176U CN 202321689928 U CN202321689928 U CN 202321689928U CN 220652176 U CN220652176 U CN 2206521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ell
mylar
driving element
driving
plat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8992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海青
潘文成
孙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EV Ener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EV Ener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EV Ener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EV Ener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8992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521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521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521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池单体及麦拉膜装配装置,该电池单体包括电芯、盖板和麦拉膜,盖板设置在电芯的顶部,盖板的边缘设有裙边,裙边上设有卡孔,麦拉膜覆盖在电芯的外壁上,麦拉膜上设有第一凸出部,第一凸出部与卡孔卡接配合,该电池单体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且产品良率较高。

Description

电池单体及麦拉膜装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单体及麦拉膜装配装置。
背景技术
电芯的外壁上通常覆盖有一层麦拉膜,现有技术中,麦拉膜与盖板上的下塑胶热熔连接,以实现麦拉膜与下塑胶的连接,使得麦拉膜保持覆盖在电芯外壁上的状态。
上述麦拉膜与下塑胶热熔连接的方式,是将麦拉膜热熔在下塑胶的裙边上,这使得裙边要具有足够大的热熔高度尺寸,但是在组装电池单体时,需要将高度尺寸较大的裙边全部装入电池壳内,这不利于提高电池壳的空间利用率;另外,对麦拉膜和裙边进行热熔时,高温环境容易使得麦拉膜出现熔融拉丝的问题,进而对盖板与电池壳进行焊接时,容易出现焊接炸点的问题,提高了电池单体的不良率。
因此,亟需提出一种电池单体及麦拉膜装配装置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单体,该电池单体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且产品良率较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电池单体,包括:
电芯;
盖板,盖板设置在电芯的顶部,盖板的边缘设有裙边,裙边上设有卡孔;
麦拉膜,麦拉膜覆盖在电芯的外壁上,麦拉膜上设有第一凸出部,第一凸出部与卡孔卡接配合。
可选地,第一凸出部为弹性件,且第一凸出部在自然状态下的截面面积大于卡孔的截面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麦拉膜装配装置,该麦拉膜装配装置通过机械配合的方式即可实现麦拉膜与盖板的组装。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麦拉膜装配装置,应用于上述的电池单体,麦拉膜装配装置包括支撑平台、固定组件、第一压板以及第一驱动元件,支撑平台用于支撑在电芯的底部,固定组件用于将盖板朝向电芯的方向按压,第一压板被配置为与第一凸出部相对设置,且第一压板被配置为与麦拉膜背离第一凸出部的一侧相接触,第一压板与第一驱动元件的驱动端连接,第一驱动元件用于驱动第一压板和麦拉膜朝向裙边移动,第一驱动元件还用于将第一凸出部压入卡孔。
可选地,麦拉膜装配装置还包括第二压板和第二驱动元件,第一驱动元件的固定端安装在第二压板上,第二压板的一个表面用于与麦拉膜背离第一凸出部的一侧表面贴合,第二压板的另一个表面与第二驱动元件的驱动端连接,第二驱动元件用于驱动贴合有麦拉膜的第二压板朝向电芯的外壁移动,并使麦拉膜覆盖在电芯的外壁上。
可选地,麦拉膜上还设有凹槽,凹槽和第一凸出部分别位于麦拉膜的两个表面上,凹槽与第一凸出部相对设置,第一压板上设有第二凸出部,第二凸出部与凹槽的形状相适应且大小相适应,第二凸出部被配置为插入凹槽。
可选地,固定组件包括第三驱动元件和按压部,第三驱动元件的驱动端与按压部连接,第三驱动元件用于驱动按压部将盖板朝向电芯的方向按压。
可选地,支撑平台包括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第一平台设置在第二平台上,第一平台用于支撑在电芯的底部,第二驱动元件为旋转驱动元件,第二驱动元件用于驱动第二压板转动,且第二压板转动的轴线与第一平台支撑电芯底部的表面平行。
可选地,固定组件安装在第一驱动元件的固定端。
可选地,电芯为棱柱型,电芯的外壁、裙边、麦拉膜、第一压板、第二压板、第一驱动元件以及第二驱动元件的数量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
可选地,多个第二压板被配置为环绕在电芯的外周设置。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单体,盖板设置在电芯的顶部,盖板的边缘设有裙边,且裙边上设有卡孔,麦拉膜覆盖在电芯的外壁上,麦拉膜上设有第一凸出部,第一凸出部与卡孔卡接配合,由此实现了麦拉膜与盖板的连接,可见,该电池单体通过第一凸出部和卡孔的配合即可实现麦拉膜与盖板的连接,省去了麦拉膜与下塑胶裙边之间的热熔连接,在裙边上开设卡孔的结构相较于在裙边上与麦拉膜热熔连接而言,开设卡孔的结构尽可能地减小了裙边的高度尺寸,进而有利于提高电池壳内部的空间利用率,节省下来的高度空间可以用于容纳增加高度的电芯,进而扩大了电池单体的电池容量,提高了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并且,省去了热熔连接工艺还避免了麦拉膜熔融拉丝的问题,降低了盖板与电池壳焊接时出现炸点问题的几率,具有提高电池单体良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麦拉膜装配装置,采用固定组件将顶部设有盖板的电芯固定在支撑平台上,在第一驱动元件的驱动作用下,第一压板和麦拉膜朝向裙边的方向移动,直至将第一凸出部压入卡孔,由此通过机械配合的方式实现了麦拉膜与盖板的组装,该麦拉膜装配装置省去了麦拉膜的热熔连接工艺,避免了麦拉膜由于热熔工艺出现熔融拉丝的问题,具有提高电池单体良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盖板和麦拉膜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麦拉膜装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C处局部放大图。
图中:
100、电芯;200、盖板;210、裙边;211、卡孔;300、麦拉膜;310、第一凸出部;320、凹槽;330、连接部;10、支撑平台;11、第一平台;12、第二平台;21、第一压板;22、第一驱动元件;23、第二凸出部;31、第二压板;32、第二驱动元件;41、第三驱动元件;42、按压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单体,该电池单体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且产品良率较高。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该电池单体包括电芯100、盖板200以及麦拉膜300,其中,盖板200包括盖板本体和下塑胶(图中未示出),盖板本体设置在电芯100的顶部,下塑胶覆盖在盖板本体朝向电芯100的一侧,即下塑胶夹设在盖板本体与电芯100之间,下塑胶的边缘设有裙边210,裙边210上设有卡孔211,麦拉膜300覆盖在电芯100的外壁上,麦拉膜300上设有第一凸出部310,第一凸出部310与卡孔211卡接配合。
基于以上设计,盖板200设置在电芯100的顶部,盖板200的边缘设有裙边210,且裙边210上设有卡孔211,麦拉膜300覆盖在电芯100的外壁上,麦拉膜300上设有第一凸出部310,第一凸出部310与卡孔211卡接配合,由此实现了麦拉膜300与盖板200的连接,可见,该电池单体通过第一凸出部310和卡孔211的配合即可实现麦拉膜300与盖板200的连接,省去了麦拉膜300与下塑胶裙边210之间的热熔连接,在裙边210上开设卡孔211的结构相较于在裙边210上与麦拉膜300热熔连接而言,开设卡孔211的结构尽可能地减小了裙边210的高度尺寸,进而有利于提高电池壳内部的空间利用率,节省下来的高度空间可以用于容纳增加高度的电芯100,进而扩大了电池单体的电池容量,提高了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并且,省去了热熔连接工艺还避免了麦拉膜300熔融拉丝的问题,降低了盖板200与电池壳焊接时出现炸点问题的几率,具有提高电池单体良率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凸出部310与卡孔211卡接配合可以是第一凸出部310卡在卡孔211内,也可以是第一凸出部310由裙边210的一侧穿过卡孔211,并固定在裙边210的另一侧。
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凸出部310为弹性件,且第一凸出部310在自然状态下的截面面积大于卡孔211的截面面积,以实现将第一凸出部310按压进入卡孔211,并使卡孔211内的第一凸出部310卡在卡孔211内的效果;或者,将第一凸出部310按压进入卡孔211后,继续按压第一凸出部310,使得远离麦拉膜300的部分第一凸出部310穿出卡孔211,此时,由于第一凸出部310具有弹性,因此穿出卡孔211的第一凸出部310会回弹到自然状态(此时靠近于麦拉膜300的部分第一凸出部310依然位于卡孔211内),穿出卡孔211的第一凸出部310回弹到自然状态后,其截面面积大于卡孔211的截面面积,由此实现了第一凸出部310由裙边210的一侧穿过卡孔211,并固定在裙边210另一侧的效果。
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麦拉膜300上还设有连接部330,第一凸出部310通过连接部330与麦拉膜300连接,连接部330被配置为穿设于卡孔211,即,第一凸出部310被按压完全穿过卡孔211后,第一凸出部310回弹到自然状态,且连接部330位于卡孔211内,该结构设置相较于使部分第一凸出部310卡在卡孔211内的结构而言,第一凸出部310完全穿过卡孔211的结构不容易从卡孔211脱出,进而提高了麦拉膜300与裙边210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连接部330的截面面积小于或等于卡孔211的截面面积,使得第一凸出部310穿过卡孔211的过程较为轻松省力。优选地,连接部330的截面面积小于卡孔211的截面面积,以便于将第一凸出部310按压穿过卡孔211。并且,该结构设置使得第一凸出部310的截面面积大于卡孔211的截面面积,卡孔211的截面面积大于连接部330的截面面积,能够确保穿过卡孔211之后的第一凸出部310不再从卡孔211脱出,提高了麦拉膜300与裙边210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地,第一凸出部310、连接部330以及卡孔211均为圆柱型,以便于生产加工。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310的截面面积大于卡孔211的截面面积,卡孔211的截面面积大于连接部330的截面面积,其三者之间截面面积的差值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而定即可,示例性地,第一凸出部310的直径为3mm,卡孔211的直径为2.9mm,连接部330的直径为2.8mm。
可选地,连接部330的长度与卡孔211的轴向长度相等,使得第一凸出部310能够刚好卡在裙边210背离麦拉膜300的一侧,具有防止麦拉膜300相对于裙边210发生位移的效果,提高了麦拉膜300与裙边210连接的稳定性。
可选地,麦拉膜300、连接部330以及第一凸出部310为一体式结构,在实际生产时,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即可制成带有连接部330和第一凸出部310的麦拉膜300,具有简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麦拉膜300采用本技术领域中常见的材料,例如聚丙烯(PP)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通常该类常见的麦拉膜300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麦拉膜300、连接部330以及第一凸出部310一体式的结构设计依然可以保持第一凸出部310的弹性特质。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麦拉膜装配装置,该麦拉膜装配装置通过机械配合的方式即可实现麦拉膜300与盖板200的组装。
具体地,如图1至图4所示,该麦拉膜装配装置应用于上述的电池单体,麦拉膜装配装置包括支撑平台10、固定组件、第一压板21以及第一驱动元件22,支撑平台10用于支撑在电芯100的底部,固定组件用于将盖板200朝向电芯100的方向按压,第一压板21被配置为与第一凸出部310相对设置,且第一压板21被配置为与麦拉膜300背离第一凸出部310的一侧相接触,第一压板21与第一驱动元件22的驱动端连接,第一驱动元件22用于驱动第一压板21和麦拉膜300朝向裙边210(图4未显示裙边210和卡孔211)移动,第一驱动元件22还用于将第一凸出部310压入卡孔211。
基于以上设计,该麦拉膜装配装置采用固定组件将顶部设有盖板200的电芯100固定在支撑平台10上,在第一驱动元件22的驱动作用下,第一压板21和麦拉膜300朝向裙边210的方向移动,直至将第一凸出部310压入卡孔211,由此通过机械配合的方式实现了麦拉膜300与盖板200的组装,该麦拉膜装配装置省去了麦拉膜300的热熔连接工艺,避免了麦拉膜300由于热熔工艺出现熔融拉丝的问题,具有提高电池单体良率的效果。
另一方面,相较于采用热熔工艺对麦拉膜300进行固定的方式而言,本实施例提供的麦拉膜装配装置采用机械按压的方式对麦拉膜300进行固定的方式具有较高的效率,进而提高了电池单体的生产效率。
可选地,第一驱动元件22可以是气缸或者电机等具有驱动作用的装置,优选地,第一驱动元件22选用冲击气缸,实现快速高效地将第一凸出部310压入卡孔211的效果。
可选地,如图1至图5所示,麦拉膜300上还设有凹槽320,凹槽320和第一凸出部310分别位于麦拉膜300的两个表面上,凹槽320与第一凸出部310相对设置,第一压板21上设有第二凸出部23,第二凸出部23与凹槽320的形状相适应且大小相适应,第二凸出部23被配置为插入凹槽320,进而可以将第一压板21上的第二凸出部23插入麦拉膜300上的凹槽320内,以实现对麦拉膜300的固定,防止麦拉膜300从第一压板21上掉落的问题;其次,当第一压板21将第一凸出部310压入卡孔211时,第二凸出部23能够将按压作用力集中地施加给凹槽320的槽底,凹槽320的槽底将该作用力传递给第一凸出部310,使得第一凸出部310能够较为顺利地被压入卡孔211,进而达到了快速省力地将第一凸出部310压入卡孔211的效果;再次,该结构设置较为简单,通过在麦拉膜300上设置凹槽320,以及在第一压板21上设置第二凸出部23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案中,也可以在第一压板21上开设多个通气孔,将通气孔与吸气气源连通,麦拉膜300放置到第一压板21上之后,吸气气源吸出麦拉膜300与第一压板21之间的空气,使得麦拉膜300与第一压板21之间为负压状态,进而解决了麦拉膜300从第一压板21上掉落的问题。
可选地,如图1至图5所示,麦拉膜装配装置还包括第二压板31和第二驱动元件32,第一驱动元件22的固定端安装在第二压板31上,第二压板31的一个表面用于与麦拉膜300背离第一凸出部310的一侧表面贴合,第二压板31的另一个表面与第二驱动元件32的驱动端连接,第二驱动元件32用于驱动贴合有麦拉膜300的第二压板31朝向电芯100的外壁移动,并使麦拉膜300覆盖在电芯100的外壁上,在第二驱动元件32的驱动作用下,第二压板31朝向电芯100的外壁方向移动,直至将第二压板31上的麦拉膜300覆盖在电芯100的外壁上,由此完成将麦拉膜300覆盖在电芯100外壁上的工序;麦拉膜300覆盖在了电芯100外壁上之后,第一驱动元件22启动,在第一驱动元件22的驱动作用下,第一压板21将麦拉膜300朝向裙边210的方向按压,直至将第一凸出部310压进卡孔211并穿出卡孔211,第一凸出部310穿出卡孔211后回弹,并卡在卡孔211的边缘,由此完成麦拉膜300与裙边210的连接工序。可见,该结构设置不仅能够完成麦拉膜300与裙边210的连接工艺,还能够实现将麦拉膜300覆盖在电芯100外壁的工艺,具有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
可选地,如图1至图5所示,支撑平台10包括第一平台11和第二平台12,第一平台11设置在第二平台12上,第一平台11用于支撑在电芯100的底部,第二驱动元件32为旋转驱动元件,第二驱动元件32用于驱动第二压板31转动,且第二压板31转动的轴线与第一平台11支撑电芯100底部的表面平行,在第二驱动元件32的驱动作用下,第二压板31朝向电芯100的方向转动,直至第二压板31将其上的麦拉膜300覆盖在电芯100的外壁上,这种第二压板31旋转的结构充分利用了高度空间,有利于减小麦拉膜装配装置的占地面积。当然,在其他实施方案中,第二驱动元件32也可以是直线型驱动装置,在第二驱动元件32的驱动作用下,第二压板31朝向电芯100的方向平移,直至第二压板31将其上的麦拉膜300覆盖在电芯100的外壁上。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元件32可以是旋转气缸,即,第二驱动元件32的驱动端与第二压板31背离麦拉膜300的表面连接即可,并且,作为优选方案,第二驱动元件32选用低速旋转气缸为佳,使得第二压板31的转动较为平稳。并且还能避免第二压板31带动麦拉膜300覆盖在电芯100外壁上时,电芯100发生晃动的问题。在其他实施方案中,第二驱动元件32也可以是直线型气缸,在第二驱动元件32的驱动端安装伸缩杆的固定端,在伸缩杆的活动端安装滑块,在第二压板31背离麦拉膜300的表面设置滑轨,使滑块与滑轨滑动配合,由此实现在第二驱动元件32的驱动作用下,第二压板31朝向电芯100方向转动的效果。
可选地,如图1至图5所示,固定组件包括第三驱动元件41和按压部42,第三驱动元件41的驱动端与按压部42连接,第三驱动元件41用于驱动按压部42将盖板200朝向电芯100的方向按压,由此实现电芯100被压紧在第一平台11上,且盖板200被压紧在电芯100顶部的效果。
进一步地,第三驱动元件41可以是气缸、电机或者机械手等具有驱动作用的装置。
可选地,如图1至图5所示,固定组件安装在第一驱动元件22的固定端,即第三驱动元件41的固定端安装在第一驱动元件22的额固定端上,以减小麦拉膜装配装置的占地面积。当然,在其他实施方案中,也可以将第三驱动元件41的固定端安装在第二平台12或者其他位置上。
可选地,如图1至图5所示,电芯100为棱柱型,电芯100的外壁、裙边210、麦拉膜300、第一压板21、第二压板31、第一驱动元件22以及第二驱动元件32的数量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电芯100为长方形结构,因此电芯100的外壁、裙边210、麦拉膜300、第一压板21、第二压板31、第一驱动元件22以及第二驱动元件32的数量均为四个且一一对应,由此实现了对电芯100的每个外壁分别覆盖麦拉膜300,并将每一片麦拉膜300分别和与之相对应的裙边210进行连接的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方案张工,电芯100也可以是五棱柱或者六棱柱等其他形状,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优选地,如图1至图5所示,多个第二压板31被配置为环绕在电芯100的外周设置,由此实现对电芯100的多个外壁同时覆盖麦拉膜300的效果,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在电芯100的每个外壁上逐个覆盖麦拉膜300,并逐个将麦拉膜300与下塑胶热熔连接而言,本实施例提供的麦拉膜装配装置能够同时对电芯100的多个外壁进行覆盖麦拉膜300和固定麦拉膜300,大大地提高了麦拉膜300与电芯100的组装效率,具有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
下面就本实施例提供的麦拉膜装配装置的工作流程做出简要说明:
S1、将电芯100放置在第一平台11上;
S2、第二压板31的初始状态如图4所示为平铺状态,将麦拉膜300放置到第二压板31和第一压板21上,将第一压板21上的第二凸出部23伸入到麦拉膜300的凹槽320内,以固定麦拉膜300;
S3、启动第二驱动元件32,在第二驱动元件32的驱动作用下,第二压板31朝向电芯100的方向转动90°,直至第二压板31将其上的麦拉膜300覆盖到电芯100的外壁上,此时第一凸出部310与裙边210上的卡孔211位置相对应,但第一凸出部310还未伸入到卡孔211内;
S4、启动第三驱动元件41,在第三驱动元件41的驱动作用下,按压部42将盖板200朝向电芯100的方向按压,使得盖板200被压紧在电芯100的顶部,且电芯100被压紧在第一平台11上;
S5、启动第一驱动元件22,在第一驱动元件22的驱动作用下,第一压板21将第一凸出部310压入卡孔211,直至第一凸出部310穿出卡孔211,此时连接部330位于卡孔211内,由此完成麦拉膜300与电芯100的组装;
S6、第一驱动元件22驱动第一压板21复位,第三驱动元件41驱动按压部42复位,第二驱动元件32驱动第二压板31复位,等待下一次使用。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芯(100);
盖板(200),所述盖板(200)设置在所述电芯(100)的顶部,所述盖板(200)的边缘设有裙边(210),所述裙边(210)上设有卡孔(211);
麦拉膜(300),所述麦拉膜(300)覆盖在所述电芯(100)的外壁上,所述麦拉膜(300)上设有第一凸出部(310),所述第一凸出部(310)与所述卡孔(211)卡接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出部(310)为弹性件,且所述第一凸出部(310)在自然状态下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卡孔(211)的截面面积。
3.麦拉膜装配装置,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麦拉膜装配装置包括支撑平台(10)、固定组件、第一压板(21)以及第一驱动元件(22),所述支撑平台(10)用于支撑在所述电芯(100)的底部,所述固定组件用于将所述盖板(200)朝向所述电芯(100)的方向按压,所述第一压板(21)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凸出部(310)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压板(21)被配置为与所述麦拉膜(300)背离所述第一凸出部(310)的一侧相接触,所述第一压板(21)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22)的驱动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元件(22)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压板(21)和所述麦拉膜(300)朝向所述裙边(210)移动,所述第一驱动元件(22)还用于将所述第一凸出部(310)压入所述卡孔(2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麦拉膜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麦拉膜装配装置还包括第二压板(31)和第二驱动元件(32),所述第一驱动元件(22)的固定端安装在所述第二压板(31)上,所述第二压板(31)的一个表面用于与所述麦拉膜(300)背离所述第一凸出部(310)的一侧表面贴合,所述第二压板(31)的另一个表面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32)的驱动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元件(32)用于驱动贴合有所述麦拉膜(300)的所述第二压板(31)朝向所述电芯(100)的外壁移动,并使所述麦拉膜(300)覆盖在所述电芯(100)的外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麦拉膜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麦拉膜(300)上还设有凹槽(320),所述凹槽(320)和所述第一凸出部(310)分别位于所述麦拉膜(300)的两个表面上,所述凹槽(320)与所述第一凸出部(310)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压板(21)上设有第二凸出部(23),所述第二凸出部(23)与所述凹槽(320)的形状相适应且大小相适应,所述第二凸出部(23)被配置为插入所述凹槽(320)。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麦拉膜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三驱动元件(41)和按压部(42),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1)的驱动端与所述按压部(42)连接,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1)用于驱动所述按压部(42)将所述盖板(200)朝向所述电芯(100)的方向按压。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麦拉膜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平台(10)包括第一平台(11)和第二平台(12),所述第一平台(11)设置在所述第二平台(12)上,所述第一平台(11)用于支撑在所述电芯(100)的底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32)为旋转驱动元件,所述第二驱动元件(32)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压板(31)转动,且所述第二压板(31)转动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平台(11)支撑所述电芯(100)底部的表面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麦拉膜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驱动元件(22)的固定端。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麦拉膜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100)为棱柱型,所述电芯(100)的外壁、所述裙边(210)、所述麦拉膜(300)、所述第一压板(21)、所述第二压板(31)、所述第一驱动元件(22)以及所述第二驱动元件(32)的数量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麦拉膜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压板(31)被配置为环绕在所述电芯(100)的外周设置。
CN202321689928.6U 2023-06-29 2023-06-29 电池单体及麦拉膜装配装置 Active CN2206521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89928.6U CN220652176U (zh) 2023-06-29 2023-06-29 电池单体及麦拉膜装配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89928.6U CN220652176U (zh) 2023-06-29 2023-06-29 电池单体及麦拉膜装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52176U true CN220652176U (zh) 2024-03-22

Family

ID=90265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89928.6U Active CN220652176U (zh) 2023-06-29 2023-06-29 电池单体及麦拉膜装配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521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48298B1 (ko) 이차 전지 모듈
JP6734482B2 (ja) 二次電池用パウチ外装材、これを用いたパウチ型二次電池及びこの製造方法
CN1316648C (zh) 电池组及其生产方法
JP5160429B2 (ja) 二次バッテリー製造装置
EP1852924B1 (en) Battery pack
KR101381674B1 (ko) 제조공정성이 향상된 젤리-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JP5191661B2 (ja) 組立型構造の二次バッテリー
EP2933861B1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excellent heat dissipation ability and battery pack employed with the same
EP3540847A1 (en) Cartridge for battery cell and battery module comprising same
KR102137541B1 (ko) 대용량 배터리 파우치 필름 포밍 장치 및 포밍 방법
EP1091427A1 (en) Structure for fixing electrode plate groups in cells that constitute a battery module
US20080131775A1 (en) Bipolar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CN114628767A (zh) 一种圆柱电池及其组装工艺
EP3467903B1 (en) Battery pack
JP2010092598A (ja) 組電池
KR20160100602A (ko) 전지케이스의 외주면을 가열 및 가압하는 프레스를 포함하는 실링 장치
JP6625741B2 (ja) 組み込まれたばねまたは可撓性パッドを備えるバッテリ端子
CN207572443U (zh) 电池包
KR20140098439A (ko) 배터리 모듈
CN220652176U (zh) 电池单体及麦拉膜装配装置
JP7178593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11907489U (zh) 盖板组件、电池及电池模组
US9601732B2 (en) Battery module for mitigating gas accumulation and methods thereof
KR20210012559A (ko) 배터리 팩
CN218182428U (zh) 电池、电池包和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