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52037U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52037U
CN220652037U CN202322304517.7U CN202322304517U CN220652037U CN 220652037 U CN220652037 U CN 220652037U CN 202322304517 U CN202322304517 U CN 202322304517U CN 220652037 U CN220652037 U CN 2206520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light
display panel
light emitting
emitt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0451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志博
曹轩
张莉
梁盛彬
盛翠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Vistar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Vistar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Vistar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Vistar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0451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520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520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520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本申请公开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发光单元、反射部和遮光部,多个发光单元间隔设置于基板;反射部设置于基板,至少部分反射部位于相邻的发光单元之间,反射部背离基板一侧的表面朝向基板凹陷形成有凹槽;遮光部位于反射部背离基板的一侧,至少部分遮光部填充于凹槽中。通过在反射部背离基板一侧设置凹槽,在不影响反射部反射发光单元侧面的光线的前提下,提高遮光部的体积,进而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暗态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室内显示应用技术不断提高,目前使用的显示应用产品己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应用需求,在各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使其突破不了技术的发展。而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全彩显示屏克服了上述产品的众多缺陷,已成为户内外大屏幕显示,如指挥中心、户外广告屏、会议中心等场合的首选。
小间距Mini LED、Micro LED直显正在逐步研发成型,进入市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显示画质的要求逐步提高,间距越来越小,相对应的LED尺寸必须逐渐缩小,常规Mini LED尺寸以逐渐不能满足要求。当LED尺寸缩小到一定程度时,在保证反射率、墨色及对比度的前提下,对LED的光利用率要求越来越高。
当前既保证反射率、墨色及对比度,又保证LED光利用率高成为急需解决的一大难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目的在于降低亮度损伤的情况下,提高显示面板暗态效果,降低反射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发光单元、反射部和遮光部,多个发光单元间隔设置于基板;反射部设置于基板,至少部分反射部位于相邻的发光单元之间,反射部背离基板一侧的表面朝向基板凹陷形成有凹槽;遮光部位于反射部背离基板的一侧,至少部分遮光部填充于凹槽中。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还包括聚光部,聚光部位于发光单元背离基板的一侧,聚光部背离基板一侧的表面朝背离基板的方向凸出设置。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聚光部的个数为多个且与发光单元对应设置,各聚光部位于各发光单元背离基板的一侧,和/或,同一聚光部位于至少两个发光单元背离基板的一侧。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还包括封装层,封装层位于聚光部背离基板的一侧,封装层包括基膜和位于基膜朝向基板一侧的光学胶,光学胶内设有多个光扩散粒子。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基膜的折射率小于光学胶的折射率,光学胶的折射率小于聚光部的折射率。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至少部分反射部位于发光单元和基板之间。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发光单元包括下表面、上表面和侧表面,下表面是发光单元朝向基板的表面,上表面是发光单元背离基板的表面,侧表面连接上表面和下表面,至少部分反射部与侧表面接触。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遮光部背离基板一侧的表面到基板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发光单元背离基板一侧的表面到基板的距离。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反射部背离基板一侧的表面到基板的最大距离与发光单元背离基板一侧的表面到基板的距离相等。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中,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发光单元、反射部和遮光部,多个发光单元间隔设置于基板;反射部设置于基板,至少部分反射部位于相邻的发光单元之间,反射部背离基板一侧的表面朝向基板凹陷形成有凹槽;遮光部位于反射部背离基板的一侧,至少部分遮光部填充于凹槽中。通过在相邻的发光单元之间设置反射部,使得发光单元侧面发出的光被反射部多次反射之后能从发光单元的正面照射出去,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通过在反射部背离基板一侧设置遮光部,提高显示面板暗态效果,降低反射率,通过在反射部背离基板一侧设置凹槽,在不影响反射部反射发光单元侧面的光线的前提下,提高遮光部的体积,进而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暗态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一种示例的图1中显示面板在隐藏聚光部和封装层后在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一种示例的图2中显示面板在B-B截面的剖视图;
图4示出另一种示例的图2中显示面板在B-B截面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显示面板;
100、基板;
200、发光单元;210、下表面;220、上表面;230、侧表面;
300、反射部;310、凹槽;
400、遮光部;
500、接触电极;
600、聚光部;
700、封装层;710、基膜;720、光学胶;
z、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意在解释本申请,而不是限定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申请人发现在相关技术中,既保证反射率、墨色及对比度,又保证LED光利用率高成为急需解决的一大难点。
鉴于上述问题,申请人提出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发光单元、反射部和遮光部,多个发光单元间隔设置于基板;反射部设置于基板,至少部分反射部位于相邻的发光单元之间,反射部背离基板一侧的表面朝向基板凹陷形成有凹槽;遮光部位于反射部背离基板的一侧,至少部分遮光部填充于凹槽中。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通过在相邻的发光单元之间设置反射部,使得发光单元侧面发出的光被反射部多次反射之后能从发光单元的正面照射出去,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通过在反射部背离基板一侧设置遮光部,提高显示面板暗态效果,降低反射率,通过在反射部背离基板一侧设置凹槽,在不影响反射部反射发光单元侧面的光线的前提下,提高遮光部的体积,进而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暗态效果。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进行详细描述。在此说明,附图中的z方向为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在附图中,为了方便绘图,图中的尺寸与现实尺寸并不一定成比例,显示模组中部分层级结构并未画出。
请参考图1至图3,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一种示例的图1中显示面板在隐藏聚光部和封装层后在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一种示例的图2中显示面板在B-B截面的剖视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00、发光单元200、反射部300和遮光部400,多个发光单元200间隔设置于基板100。反射部300设置于基板100,至少部分反射部300位于相邻的发光单元200之间,反射部300背离基板100一侧的表面朝向基板100凹陷形成有凹槽310。遮光部400位于反射部300背离基板100的一侧,至少部分遮光部400填充于凹槽310中。
可选的,发光单元200包括Mini LED和Micro LED中的任一一种。具体的,发光单元200背离基板100的一侧和朝向其他发光单元200的一侧均可以发出光线,发出的光线可以是红色光、绿色光、蓝色光和黄色光中的任一一种。其中,发光单元200背离基板100的一侧可以理解为发光单元200的正面,发光单元200朝向其他发光单元200的一侧可以理解为发光单元200的侧面。
可选的,反射部300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高反白色油墨、树脂、亚克力、硅胶等材料,反射部300用以反射发光单元200发出的光线。遮光部400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黑色油墨、树脂、亚克力、硅胶等,遮光部400用于吸收光线。在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图中的z方向)上,遮光部400完全覆盖发光单元200之间的间隙。
基板包括但不限于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基板、TFT(Thin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玻璃基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基板等。基板100内设有金属层,在受到外部光线照射时,金属层会反射光线影响显示面板10的显示效果,因此需要在基板100上设置遮光部400用以遮蔽基板100。然而当相邻的发光单元200之间完全由遮光部400填满时,发光单元200的侧面也会被遮光部400遮蔽,使得发光单元200侧面发出的光会被遮光部400吸收,进而导致显示面板10的整体亮度降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中,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00、发光单元200、反射部300和遮光部400,多个发光单元200间隔设置于基板100。反射部300设置于基板100,至少部分反射部300位于相邻的发光单元200之间,反射部300背离基板100一侧的表面朝向基板100凹陷形成有凹槽310。遮光部400位于反射部300背离基板100的一侧,至少部分遮光部400填充于凹槽310中。通过在相邻的发光单元200之间设置反射部300,使得发光单元200侧面发出的光被反射部300多次反射之后能从发光单元200的正面照射出去,进而提高显示面板10的显示亮度。通过在反射部300背离基板100一侧设置遮光部400,提高显示面板10暗态效果,降低反射率,通过在反射部300背离基板一侧设置凹槽310,在不影响反射部300反射发光单元200侧面的光线的前提下,提高遮光部400的体积,进而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10暗态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发光单元200包括下表面210、上表面220和侧表面230,下表面210是发光单元朝向基板100的表面,上表面220是发光单元200背离基板100的表面,侧表面230连接上表面220和下表面210。至少部分反射部300与侧表面230接触。
可选的,反射部300背离基板100一侧的表面到基板100的最大距离与上表面220(发光单元200背离基板100一侧的表面)到基板100的距离相等,既反射部300与侧表面230的接触位置与上表面220齐平,使得反射部300能充分反射侧表面230发出的光线,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10的亮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遮光部400背离基板100一侧的表面到基板100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发光单元200背离基板100一侧的表面到基板100的距离。
可选的,遮光部400背离基板100一侧的表面到基板100的距离小于或等于上表面220到基板100的距离,使得遮光部400不会吸收上表面220发出的光线,进而提高显示面板10的显示亮度。而凹槽310又能在不影响反射部300反射侧表面230发出的光线的前提下,增大遮光部400的体积,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10暗态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反射部300位于发光单元200和基板100之间。
可选的,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两个接触电极500,接触电极500位于发光单元200与基板100之间。接触电极500用于为发光单元200供电,两个接触电极500中的其中一个为阴极,另一个为阳极。基板100包括电路层,电路层可以包括驱动电路。例如,驱动电路层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三导电层,相邻的导电层之间均设置有绝缘层。示例性的,驱动电路包括晶体管和存储电容。晶体管包括半导体、栅极、源极及漏极。存储电容包括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作为一个示例,栅极及第一极板可以位于第一导电层,第二极板可以位于第二导电层,源极、漏极可以位于第三导电层。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通过使至少部分反射部300位于发光单元200和基板100之间,提高发光单元200的连接强度的同时,也使得反射部300能反射下表面210发出的光线,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10的亮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聚光部600,聚光部600位于发光单元200背离基板100的一侧,聚光部600背离基板100一侧的表面朝背离基板100的方向凸出设置。
可选的,聚光部600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树脂、亚克力、硅胶等,聚光部600的折射率介于1.7-1.2之间。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通过在发光单元200背离基板100一侧设置凸透镜形状的聚光部600,聚光部600用于聚焦上表面220发出的光线,进而提高显示面板10的显示亮度。
请参考图3和图4,图4示出另一种示例的图2中显示面板在B-B截面的剖视图。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聚光部600的数量为多个且与发光单元200对应设置,各聚光部600位于各发光单元200背离基板100的一侧,和/或,同一聚光部位于至少两个发光单元200背离基板100的一侧。
可选的,在同一显示面板10中,聚光部600与发光单元200一一对应,如图3所示。
可选的,如图4所示,在同一显示面板10中,同一聚光部600位于至少两个发光单元200背离基板100的一侧,既一个聚光部600覆盖多个发光单元200,实现聚光功能的同时,降低聚光部600的制备难度,进而减小生产成本。
可选的,在同一显示面板10中,一部分聚光部600与发光单元200一一对应,另一部分聚光部600覆盖多个发光单元200。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封装层700,封装层700位于聚光部600背离基板100的一侧,封装层700包括基膜710和位于基膜710朝向基板100一侧的光学胶720,光学胶720内设有多个光扩散粒子。
可选的,光扩散粒子可以为氧化钛或氧化锆。光线在光学胶720与光扩散粒子上的穿透率不同。光线在与光扩散粒子接触时会发生反射与折射,从而光线被光扩散粒子打散,使得发光单元200的发出的光线均可以得到扩散,进而改善了发光单元200发出的光线的均匀性。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通过采用带基膜710的封装层700,当封装后出现异常时可对封装层700进行整体撕膜,之后重新封装。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基膜710的折射率小于光学胶720的折射率,光学胶720的折射率小于聚光部600的折射率。
可选的,基膜710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2。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通过使基膜710的折射率小于光学胶720的折射率,光学胶720的折射率小于聚光部600的折射率,使得光线从发光单元200到空气,各膜层折射率由高到低,进而起到收光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10的显示亮度。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由于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因此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具有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平板电脑、电子书、电视机、门禁、智能固定电话、控制台等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模块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应理解,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发光单元,多个所述发光单元间隔设置于所述基板;
反射部,设置于所述基板,至少部分所述反射部位于相邻的所述发光单元之间,所述反射部背离所述基板一侧的表面朝向所述基板凹陷形成有凹槽;
遮光部,位于所述反射部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至少部分所述遮光部填充于所述凹槽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聚光部,位于所述发光单元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聚光部背离所述基板一侧的表面朝背离所述基板的方向凸出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部的个数为多个且与所述发光单元对应设置,各聚光部位于各发光单元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和/或,同一所述聚光部位于至少两个所述发光单元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封装层,位于所述聚光部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封装层包括基膜和位于基膜朝向所述基板一侧的光学胶,所述光学胶内设有多个光扩散粒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膜的折射率小于所述光学胶的折射率,所述光学胶的折射率小于所述聚光部的折射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反射部位于所述发光单元和所述基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包括下表面、上表面和侧表面,所述下表面是所述发光单元朝向所述基板的表面,所述上表面是所述发光单元背离所述基板的表面,所述侧表面连接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至少部分所述反射部与所述侧表面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部背离所述基板一侧的表面到所述基板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发光单元背离所述基板一侧的表面到所述基板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背离所述基板一侧的表面到所述基板的最大距离与所述发光单元背离所述基板一侧的表面到所述基板的距离相等。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322304517.7U 2023-08-25 2023-08-25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2206520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04517.7U CN220652037U (zh) 2023-08-25 2023-08-25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04517.7U CN220652037U (zh) 2023-08-25 2023-08-25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52037U true CN220652037U (zh) 2024-03-22

Family

ID=90297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04517.7U Active CN220652037U (zh) 2023-08-25 2023-08-25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520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99280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62920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513392B1 (en) Direct-lit backlight units with optical films
US11333924B1 (en) Displays with direct-lit backlight units
CN111240094A (zh) 一种面光源
CN113193151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407403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110141401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14355658A (zh) 混接显示装置及拼接显示装置
US20210396912A1 (en) Optical film layer and display device
CN220652037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521516B (zh) 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CN111916434A (zh) 一种显示装置
KR101398361B1 (ko) 백 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CN115663008A (zh) 发光芯片、发光结构及显示装置
CN114355657A (zh) 拼接显示面板及拼接显示装置
CN11309726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US11307459B2 (en)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switchable diffuser and a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a first region and a second region, and a mobile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CN114384723A (zh) 一种前置光源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0780487A (zh) 显示器与电子设备
CN111158191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2612074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1343307A (zh) 电子设备
CN100399567C (zh) 平面显示面板
CN219478461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