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33639U - 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33639U
CN220633639U CN202322038104.9U CN202322038104U CN220633639U CN 220633639 U CN220633639 U CN 220633639U CN 202322038104 U CN202322038104 U CN 202322038104U CN 220633639 U CN220633639 U CN 2206336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cavity
tail gas
waste gas
box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3810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宏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oning Xinde New Materials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aoning Xinde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aoning Xinde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aoning Xinde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3810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336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336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336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包括过滤吸附箱体、纤维丝毛毡层和活性碳层,其技术要点是:过滤吸附箱体中设有竖隔板,并利用竖隔板分隔为底部连通的过滤吸附腔和尾气折流腔,竖隔板上端与过滤吸附箱体上沿平齐,纤维丝毛毡层和活性碳层分别内置于过滤吸附腔上、下部,纤维丝毛毡层和活性碳层之间设有冷却管束,尾气折流腔底面设有折流板,以分隔为顶部连通的尾气上、下行通道,尾气上行通道底部与过滤吸附腔连通。本装置解决了现有过滤吸附装置对有机废气冷却、过滤效果差的问题,减小进入RTO废气处理装置中的可燃物含量,加大对轻质油的回收量,同时延长了尾气输送风机及管道的维修周期,保证了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有机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作为生产尾气进入RTO处理装置前的过滤吸附装置。
背景技术
RTO废气处理装置是将有机废气氧化分解成C02和H20,从而达到处理废气污染物目的,并回收分解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用于处理中高浓度有机废气的节能型环保装置。
为减小RTO废气处理装置的处理难度,通常在RTO废气处理装置来气侧设置过滤吸附装置。现有的过滤吸附装置参见图4,包括过滤吸附箱体、由上至下依次布置于过滤吸附箱体中的纤维丝毛毡层和活性碳层,有机废气经由过滤吸附箱体顶部入口进入,经过一层50mm厚的纤维丝毛毡层和一层500mm厚的活性碳层进行过滤吸附后,由箱体下部的出口、箱外风机输送至RTO废气处理装置,而箱体底部会沉积一些过滤吸附产生的油滴,需要工作人员定期通过箱体底部的放油阀放出回收。但是该过滤吸附装置存在如下问题:1、有机废气通常温度较高,而RTO废气处理装置对有机废气的温度和可燃物含量有一定要求,在经过上述过滤吸附装置时仍然会较多的轻质油随尾气经过风机和管道进入到RTO废气处理装置中,造成可燃物含量仍较高;2、经过一段时间运行,风机叶轮、叶道和管道内壁上会附着有大量的有机油质,工人检修处理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停车时间较长,影响车间正常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可靠的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解决上述过滤吸附装置对有机废气冷却、过滤效果差的问题,减小进入RTO废气处理装置中的可燃物含量,加大对轻质油的回收量,同时延长尾气输送风机及管道的维修周期,保证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包括过滤吸附箱体、纤维丝毛毡层和活性碳层,其技术要点是:所述过滤吸附箱体中设有竖隔板,并利用竖隔板分隔为底部连通的过滤吸附腔和尾气折流腔,所述竖隔板上端与过滤吸附箱体上沿平齐,所述过滤吸附箱体顶面设有对应过滤吸附腔的进气口,所述纤维丝毛毡层内置于过滤吸附腔上部,活性碳层内置于过滤吸附腔下部,所述过滤吸附腔在纤维丝毛毡层和活性碳层之间的位置设有首尾相连的多层冷却管束,所述尾气折流腔的底面设有折流板,并利用折流板分隔为顶部连通的尾气上行通道和尾气下行通道,所述尾气上行通道的底部与过滤吸附腔连通,过滤吸附箱体下部对应尾气下行通道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风机入口管路连接。
上述的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所述冷却管束的起始端和尾端分别引出过滤吸附箱体,冷却管束的起始端插入冷却水池中并与冷却水池内的潜水泵出口连接固定,冷却管束的尾端连接输出管路且输出管路的末端置于冷却水池的上方,所述冷却管束的起始端和尾端分别设有控制阀。
上述的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每层所述冷却管束呈蛇形排布,且利用方钢管架支撑于过滤吸附腔中。
上述的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所述过滤吸附箱体对应过滤吸附腔底部的位置设有第一雷达液位计,所述过滤吸附腔底部和尾气下行通道底部分别设有竖向出油管路,两个竖向出油管路的末端与低位油罐的入口管路连接固定,所述低位油罐的入口管路上设有第一电控阀。
上述的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所述低位油罐上设有第二雷达液位计,低位油罐顶部设有输出管路且输出管路的末端与油泵的入口连接固定,低位油罐的输出管路上第二电控阀,所述油泵的出口管路末端延伸向储油罐区,以实现对副产品的回收。
上述的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所述冷却管束的冷却管采用翅片管,提高换热效率。
上述的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所述尾气折流腔的宽度为过滤吸附箱体宽度的1/3。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增设冷却管束,加快对进入到过滤吸附箱体中的气体的冷却速度,保证进入到后序设备中的气体温度不会过高,符合生产要求;另外,冷却管束加快了气体中夹带的轻质油的冷凝速度,同时为防止冷却下来的油滴被尾气带走,在过滤吸附腔一侧设置尾气折流腔,使油滴被截留于本装置中,从而大大减少了进入到后序设备-RTO废气处理装置中的可燃物含量。本装置解决了现有过滤吸附装置对有机废气冷却、过滤效果差的问题,加大了对轻质油的回收量。
2、冷凝的油滴被回收,可作为副产品创效,同时,避免了大量油滴随尾气进入到风机、风道和管道内壁并附着沉积,延长了尾气输送风机及管道的维修周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保证了生产效率。
3、采用第一雷达液位计监控装置内油面高度,并利用与之关联的第一电控阀自动放油向低位油罐,提高了自动化水平,解决劳动力。
4、采用第二雷达液位计监控低位油罐内油面高度,并利用与之关联的第二电控阀和油泵向储油罐区放油,进一步提高了自动化水平,解决劳动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吸附箱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冷却管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图;
图4是现有过滤吸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气口、2.过滤吸附腔、3.纤维丝毛毡层、4.冷却管束、5.活性碳层、6.第一雷达液位计、7.过滤吸附箱体、8.尾气折流腔、9.尾气上行通道、10.折流板、11.尾气下行通道、12.出气口、13.竖隔板、14.方钢管架、15.控制阀、16.控制阀、17.风机、18.竖向出油管路、19.第一电控阀、20.低位油罐、21.第二雷达液位计、22.第二电控阀、23.输出管路、24.油泵、25.冷却水池、26.潜水泵、27.输出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如图1~图3所示,该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包括过滤吸附箱体7、纤维丝毛毡层3和活性碳层5。
其中,所述过滤吸附箱体7中设有竖隔板13,并利用竖隔板13分隔为底部连通的过滤吸附腔2和尾气折流腔8,所述尾气折流腔8的宽度为过滤吸附箱体7宽度的1/3。
所述竖隔板13上端与过滤吸附箱体7上沿平齐,所述过滤吸附箱体7顶面设有对应过滤吸附腔2的进气口1,所述纤维丝毛毡层3内置于过滤吸附腔2上部,活性碳层5内置于过滤吸附腔2下部,所述过滤吸附腔2在纤维丝毛毡层3和活性碳层5之间的位置设有首尾相连的多层冷却管束4。所述尾气折流腔8的底面设有折流板10,并利用折流板10分隔为顶部连通的尾气上行通道9和尾气下行通道11,所述尾气上行通道9的底部与过滤吸附腔2连通,过滤吸附箱体7下部对应尾气下行通道11设有出气口12,所述出气口12与风机17入口管路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管束4的冷却管采用翅片管,提高换热效率。每层所述冷却管束4呈蛇形排布,且利用方钢管架14支撑于过滤吸附腔2中。所述冷却管束4的起始端和尾端分别引出过滤吸附箱体7,冷却管束4的起始端插入冷却水池25中并与冷却水池25内的潜水泵26出口连接固定,冷却管束4的尾端连接输出管路27且输出管路27的末端置于冷却水池25的上方,所述冷却管束4的起始端和尾端分别设有控制阀16、15。
所述过滤吸附箱体7对应过滤吸附腔2底部的位置设有第一雷达液位计6,所述过滤吸附腔2底部和尾气下行通道11底部分别设有竖向出油管路18,两个竖向出油管路18的末端与低位油罐20的入口管路连接固定,所述低位油罐20的入口管路上设有第一电控阀19。所述低位油罐20上设有第二雷达液位计21,低位油罐20顶部设有输出管路23且输出管路23的末端与油泵24的入口连接固定,低位油罐20的输出管路上第二电控阀22,所述油泵24的出口管路末端延伸向储油罐区,以实现对副产品的回收。
工作时,冷却水池25中的冷却水来自于厂区内本装置附近的凉水塔,节约水资源。在风机17作用下,有机废气通过进气口1进入到过滤吸附腔2中,经过纤维丝毛毡层3过滤、冷却管4冷却和活性碳层5过滤吸附后到达过滤吸附腔2底部,再由尾气上行通道9、尾气下行通道11和出气口12排出。在此过程中,冷却下来的有机轻质油沉积于过滤吸附腔2底面和尾气下行通道11底面,当第一雷达液位计6检测到设定的液位信号后,第一电控阀19开启,油自动回流到低位油罐20内,当第二雷达液位计21检测到设定的液位信号后,第二电控阀22开启,油泵24将低位油罐20中的油抽送到储油罐区,作为副产品创收。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创造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包括过滤吸附箱体、纤维丝毛毡层和活性碳层,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吸附箱体中设有竖隔板,并利用竖隔板分隔为底部连通的过滤吸附腔和尾气折流腔,所述竖隔板上端与过滤吸附箱体上沿平齐,所述过滤吸附箱体顶面设有对应过滤吸附腔的进气口,所述纤维丝毛毡层内置于过滤吸附腔上部,活性碳层内置于过滤吸附腔下部,所述过滤吸附腔在纤维丝毛毡层和活性碳层之间的位置设有首尾相连的多层冷却管束,所述尾气折流腔的底面设有折流板,并利用折流板分隔为顶部连通的尾气上行通道和尾气下行通道,所述尾气上行通道的底部与过滤吸附腔连通,过滤吸附箱体下部对应尾气下行通道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风机入口管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束的起始端和尾端分别引出过滤吸附箱体,冷却管束的起始端插入冷却水池中并与冷却水池内的潜水泵出口连接固定,冷却管束的尾端连接输出管路且输出管路的末端置于冷却水池的上方,所述冷却管束的起始端和尾端分别设有控制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每层所述冷却管束呈蛇形排布,且利用方钢管架支撑于过滤吸附腔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吸附箱体对应过滤吸附腔底部的位置设有第一雷达液位计,所述过滤吸附腔底部和尾气下行通道底部分别设有竖向出油管路,两个竖向出油管路的末端与低位油罐的入口管路连接固定,所述低位油罐的入口管路上设有第一电控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位油罐上设有第二雷达液位计,低位油罐顶部设有输出管路且输出管路的末端与油泵的入口连接固定,低位油罐的输出管路上第二电控阀,所述油泵的出口管路末端延伸向储油罐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束的冷却管采用翅片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折流腔的宽度为过滤吸附箱体宽度的1/3。
CN202322038104.9U 2023-08-01 2023-08-01 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 Active CN2206336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38104.9U CN220633639U (zh) 2023-08-01 2023-08-01 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38104.9U CN220633639U (zh) 2023-08-01 2023-08-01 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33639U true CN220633639U (zh) 2024-03-22

Family

ID=90266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38104.9U Active CN220633639U (zh) 2023-08-01 2023-08-01 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336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30729A (zh) 橡胶加工领域的废气净化系统
CN215782513U (zh) 一种废气处理系统
CN212757801U (zh) 一种气体循环处理玻璃钢洗涤塔
CN204891584U (zh) 一种用于黄磷尾气的高效净化装置
CN220633639U (zh) 有机废气降温脱油环保净化处理装置
CN101544410A (zh) 工业废水真空蒸馏净化机
CN201199025Y (zh) 一种凝结水自动回收装置
CN217526889U (zh) 一种双层烟气协同净化塔
CN207062112U (zh) 微生物净化污水处理装置
CN110237630A (zh) 一种大液气比多层梯级除尘除雾填料塔
CN211733971U (zh)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厌氧池
CN108144385A (zh) 一种流动水膜型酸雾净化塔
CN111908545A (zh) 一种氨氮废水多级吹脱系统
CN214914145U (zh) 一种高效率得水的废水处理装置
CN201163020Y (zh) 工业锅炉封闭循环相变供热系统蓄水罐
CN205472778U (zh) 一种用于油田采出水的辐流、竖流复合式多相态分离装置
CN205241754U (zh) 一种罩式炉排气带油气分离系统
CN104671305A (zh) 一种剩余氨水处理装置和工艺
CN217490406U (zh) 一种有机物废气治理装置
CN218795045U (zh) 一种废气处理用喷淋装置
CN212188537U (zh) 一种用于再生资源回收的废气处理装置
CN220727935U (zh) 一种黄磷尾气输送装置
CN100411714C (zh) 一种烟气密度法脱硫提碳废热生产蒸汽的系统
CN217437760U (zh) 一种从氯化氢合成尾气中提取回收氢气的装置
CN217613080U (zh) 一种阻聚剂生产过程中过量物的回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11000 4th floor, 295 Wensheng Road, Hongwei District, Liaoyang City, Liaoni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Liaoning Xinde New Materials Technology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111000 4th floor, 295 Wensheng Road, Hongwei District, Liaoyang City, Liaoni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Liaoning Xinde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