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27830U - 一种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27830U
CN220627830U CN202322179648.7U CN202322179648U CN220627830U CN 220627830 U CN220627830 U CN 220627830U CN 202322179648 U CN202322179648 U CN 202322179648U CN 220627830 U CN220627830 U CN 2206278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ion
electrode
conductive
laser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7964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DR Llaser Technology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DR Llaser Technology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DR Llaser Technology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DR Llaser Technology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7964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278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278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278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aser Beam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至少具有两个加工工位,加工设备包括承载装置,至少两个加工工位均设置激光模组与电输入模组;承载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承载单元以及驱动承载单元依次移动至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的第一驱动机构;两个电输入模组分别均包括导电模组以及与导电模组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导电模组包括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分别用于与电池片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电接触,第一电极位于承载单元的上方。该加工设备可解决导电模组遮挡激光导致接触电阻率均匀性较差的技术问题,由此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并能实现量产化。

Description

一种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领域光伏电池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
背景技术
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表面电极与背面电极之间的接触电阻对填充因子和转换效率有极大的影响,接触电阻越低,填充因子和转换效率就越高,降低接触电阻已经成为各大电池制造商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为了追求更高的转换效率,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表面电极中的发射极的方块电阻做的越来越高,导致想形成更低的接触电阻也很困难。传统气流热循环烧结炉对电池片上的浆料烧结时难以形成较好的欧姆接触。
为了降低接触电阻,申请人利用激光诱导烧结技术,通过激光激发电池载流子,并在外电场反向电压的作用下定向流动并形成回路,当回路电流流经金属-半导体界面时,因为金属与半导体的接触电阻偏大而产生较明显的热效应,热量可进一步促进金属与半导体的相互扩散从而获得烧结后优异的接触特性。但申请人发现,该技术应用过程中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所述加工设备至少具有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所述加工设备包括承载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工工位的第一激光模组以及第一电输入模组,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加工工位的第二激光模组以及第二电输入模组;所述承载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承载电池片的承载单元以及驱动所述承载单元依次移动至所述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的第一驱动机构;
其中,所述第一电输入模组与所述第二电输入模组分别均包括电源、导电模组以及与所述导电模组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导电模组均包括与电源连接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分别用于与电池片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电接触,所述第一电输入模组中的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激光模组的下方,所述第二电输入模组中的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激光模组的下方;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承载单元的上方,所述第一激光模组与所述第二激光模组分别用于在所述第一电输入模组与所述第二电输入模组的导电模组与电池片上下表面电连接时,发射激光束扫描电池片;
所述第二电输入模组中的第一电极在第二加工工位接触电池片的位置相对所述第一电输入模组中的第一电极在第一加工工位接触电池片的位置有所偏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输入模组中的第一电极包括至少一个呈条状的电极,称为第一正面导电单元,所述第二电输入模组中的第一电极包括至少一个呈条状的电极,称为第二正面导电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的电极包括弹性探针排、弹性导电丝或弹性电极片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正面导电单元与所述第二正面导电单元均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
或者,所述第一加工工位与所述第二加工工位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正面导电单元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正面导电单元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输入模组中的第一电极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一正面导电单元,所述第二电输入模组中的第一电极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二正面导电单元;
所述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时,多个所述第一正面导电单元与多个所述第二正面导电单元均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
或者,所述第一加工工位与所述第二加工工位垂直设置时,多个所述第一正面导电单元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依次排列,多个所述第二正面导电单元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极为设置在所述承载单元上的导电部,所述导电部与电池片下表面接触,所述导电模组还包括导电连接件,所述导电连接件设置在所述承载单元的上方,所述导电连接件与所述电源连接,所述第一电输入模组与所述第二电输入模组还分别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极及导电连接件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接触电池片的上表面,所述导电连接件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接触所述导电部从而使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电源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连接件包括至少一个导电柱。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部为导电板。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板的尺寸大于电池片的尺寸,承载单元位于第一加工工位和/或第二加工工位时,所述第一电极在水平面的投影对着所述电池片的部分主栅线,所述导电连接件在水平面的投影对着所述导电板上电池片以外的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为Z轴驱动模组,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导电连接件均与所述Z轴驱动模组连接,所述Z轴驱动模组带着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导电连接件同时下降至所述第一电极接触电池片的上表面,所述导电连接件接触所述导电板。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单元为承载台,所述导电板设置在所述承载台的上表面上,所述电池片放置在所述导电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台为负压吸附承载台,即所述承载台内部设置有吸附腔,所述承载台的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吸附通道,所述第一吸附通道与所述吸附腔连通,所述吸附腔与真空发生装置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板设置有多个第二吸附通道,所述第二吸附通道与所述第一吸附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吸附通道用于将电池片吸附固定在导电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板不覆盖所述第一吸附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还包括定位工位,按照电池片在所述加工设备中的传输方向,所述定位工位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工工位与所述第二加工工位之前;
所述定位工位处设置有位置调整机构,所述位置调整机构用于调整电池片的位置,所述承载单元带着位置调整后的电池片转移至第一加工工位和/或第二加工工位时所述第一电极正对电池片的部分主栅线。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用于承载电池片的承载单元,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至少两个承载单元的其中一个承载单元从所述第一加工工位移动至第二加工工位的同时,还用于驱动至少两个承载单元的另一个承载单元移动至第一加工工位。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单元包括镂空部,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镂空部的下方,所述第一电输入模组与所述第二电输入模组还分别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带动下接触电池片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电极的电极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带动下穿过所述镂空部与电池片的下表面直接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极包括至少一个条状的电极或者至少一个导电柱或者导电板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装置为转台模组,所述承载单元为承载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旋转驱动机构,所述转台模组还包括水平设置且中心对称的支撑架;
所述旋转驱动机构的驱动轴竖直设置且与所述支撑架的中心处连接;所述承载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承载单元,所述承载单元安装于所述支撑架上,且所述承载单元到所述支撑架的中心处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转台模组包括四个承载单元,四个承载单元沿所述支撑架的周向等距分布,所述第一加工工位与所述第二加工工位相邻设置;
所述第一电输入模组中的第一电极包括至少一个呈条状的电极,称为第一正面导电单元,所述第二电输入模组中的第一电极包括至少一个呈条状的电极,称为第二正面导电单元;所述第一正面导电单元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正面导电单元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加工设备还具有第三工位与第四工位,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承载单元依次经过所述第三工位、第一加工工位、第二加工工位与第四工位。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为十字臂支撑架,对应所述第三工位设置有上料传输装置,对应所述第四工位设置有下料传输装置;所述第三工位为上料工位,所述第四工位为下料工位,其中,所述上料工位与所述下料工位的连线,与所述上料传输装置与所述下料传输装置的连线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工位为上料工位,所述第四工位为下料工位;对应所述上料工位设置有上料传输装置以及上料搬运装置,对应所述下料工位设置有下料传输装置以及下料搬运装置;在所述上料传输装置与所述转台模组之间设置有定位工位,在所述定位工位设置有位置调整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上料传输装置为输送皮带,所述上料搬运装置为L型旋转机械臂,包括第一旋转驱动执行件以及与第一旋转驱动执行件连接的互相垂直的两个机械臂,且两个机械臂的端部分别连接有朝下吸附电池片的吸盘,所述旋转机械臂一次可旋转90°;其中,所述上料传输装置、所述上料工位、所述下料工位、所述下料传输装置共线依次设置;位置调整机构设置在上料传输装置的输出端与上料工位的中垂线上,即所述位置调整机构设置在L型旋转机械臂旋转90°停止时的吸盘正下方位置处;所述第一旋转驱动执行件带着两个机械臂上的吸盘分别同时位于所述上料传输装置与所述位置调整机构的上方,或者分别同时位于所述位置调整机构与所述上料工位对应的所述承载单元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位置调整机构为机械式中心对齐装置,所述机械式中心对齐装置包括用于承载电池片的承载机构、四个呈方形设置在所述承载机构四周的推板以及与推板连接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带着四个推板朝着电池片中心运动以实现电池片定位。
进一步地,所述下料传输装置为输送皮带,所述下料搬运装置为一字型旋转机械臂,包括第二旋转驱动执行件以及与第二旋转驱动执行件连接的一个一字型机械臂,且机械臂的端部连接有朝下吸附电池片的吸盘,所述机械臂一次可旋转90°;所述第二旋转驱动执行件带着一字型机械臂上的吸盘往返运动于所述下料传输装置与所述下料工位对应的所述承载单元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上料传输装置与所述下料传输装置均为输送皮带,所述上料搬运装置与所述下料搬运装置为直线型机械臂,所述上料搬运装置包括上料驱动执行件以及连接在上料驱动执行件上的两个吸盘,所述下料搬运装置包括下料驱动执行件以及连接在所述下料驱动执行件上的一个吸盘;其中,所述上料传输装置、定位工位、上料工位、下料工位、下料传输装置共线设置,所述上料驱动执行件带着两个吸盘同时位于所述上料传输装置与所述位置调整机构的上方,或者同时位于所述位置调整机构与所述上料工位对应的所述承载单元的上方;所述下料驱动执行件带着吸盘返运动于所述下料传输装置与所述下料工位对应的所述承载单元的上方。
进一步地,在所述上料传输装置的传输路径上设置有上料缓存模组,和/或在所述下料传输装置的传输路径上设置有下料缓存模组。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装置为交互模组,所述交互模组还具有上料工位与下料工位,所述第一加工工位与所述第二加工工位设置在所述上料工位与所述下料工位之间;所述承载装置还包括基座,四个工位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座两侧的两个横移模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还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在所述横移模组上的Z轴模组,所述交互模组包括至少两个承载单元,至少两个所述承载单元分别连接在至少两个所述Z轴模组上,所述Z轴模组的数量与所述承载单元的数量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装置为输送皮带模组,所述输送皮带模组包括皮带,所述皮带为承载单元,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带着所述皮带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装置为转台模组、交互模组或输送皮带模组中的任意一种。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出的上述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由于具有两个加工工位以及对应设置在两个加工工位的两个激光模组与电输入模组,通过改变第一电极和电池片的相对位置,采用第一激光模组与第一电输入模组以及第二激光模组与第二电输入模组先后处理同一个电池片,其中,第一电输入模组与第二电输入模组接触电池片的位置不同,两个激光模组照射的区域不同,第二次激光照射的区域包括第一次激光照射时被导电模组遮挡的部分,由此可以解决导电模组遮挡激光照射电池片的问题。此外,利用该加工设备可以实现量产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申请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下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在两个加工工位的第一电极偏移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一电极与导电连接件与第二驱动机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电极与电池片背面直接接触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下的以转台模组作为承载装置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下以转台模组作为承载装置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下以转台模组作为承载装置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下以交互模组作为承载装置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下以交互模组作为承载装置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下以输送皮带模组作为承载装置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提出的一种实施例的位置调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中的实施例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申请人研究发现,在利用激光诱导烧结技术降低接触电阻时,由于需要使用导电模组接触电池片加载反向电压,而通常激光模组设置在导电模组上方,激光照射电池片时,导电模组会对激光造成部分遮挡,使得部分电池片无法被激光照射到,因此该遮挡部分接触未改善,由此导致光电转换效率不高。
基于导电模组遮挡激光导致接触电阻率均匀性较差,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提升不明显的问题,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加工设备至少具有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加工设备包括承载装置100,设置在第一加工工位的第一激光模组210以及第一电输入模组220,以及设置在第二加工工位的第二激光模组310以及第二电输入模组320;承载装置100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承载电池片的承载单元110以及驱动承载单元110依次移动至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的第一驱动机构120;
其中,第一电输入模组220与第二电输入模组320分别均包括电源30、导电模组,两个电输入模组各自的导电模组均包括与电源30连接的第一电极10与第二电极,第一电极10与第二电极分别用于与电池片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电接触,第一电输入模组220中的第一电极10设置在第一激光模组210的下方,第二电输入模组320中的第一电极10设置在第二激光模组310的下方;第一电极10位于承载单元110的上方,第一激光模组210与第二激光模组310分别用于在第一电输入模组220与第二电输入模组320的导电模组与电池片上下表面电连接时,发射激光束扫描电池片。
具体地,第二电极与电池片的下表面接触实现电连接的方式可以为多种,例如直接让第二电极接触电池片的下表面,又例如在承载单元110上设置导电部130(如导电板)作为第二电极,导电部130与承载的电池片下表面接触,通过再设置一个导电连接件20接触导电部130从而使得第二电极与电池片的下表面电接触,任何只要能实现第二电极与电池片下表面的电连接的实现方式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其中,第一驱动机构120可以为直线驱动机构例如直线电机,此时承载装置100可以为下文所述的交互模组,也可以为旋转驱动机构机构例如旋转电机,此时承载装置100可以为下文所述转台模组。两个激光模组均包括激光器、激光扫描组件,激光器用于发射激光束,激光扫描组件用于控制激光束的扫描方向,激光扫描组件例如包括振镜与场镜等,当然也可以是其它扫描方式。
其中,第二电输入模组320中的第一电极10在第二加工工位接触电池片的位置相对第一电输入模组310中的第一电极10在第一加工工位接触电池片的位置有所偏移,由此可解决导电模组遮挡激光照射电池片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承载单元带着电池片可以依次运动至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因此当电池片到达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后电池片可以不动,只需提前将两个加工工位的第一电极10的位置与方向设置成避位形式即可。
此外,由于第一电极10接触电池片的位置为电池片上表面的主栅线,而主栅线呈细长条形,所以为了使第一电极10更好地与主栅线接触,所以第一电极10包括至少一个条状电极。
下面对有所偏移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地,如图2所示,图中只是示意性地画出了电池片以及电池片的主栅线,并用虚线表示在两个加工工位第一电极10接触主栅线的位置;其中,图2中的(a)以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沿第一方向(例如图中的X轴方向)依次设置为例,此时可对应下文的交互模组形式的承载装置,图中左边与右边的电池片所在位置代表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图2中的(b)以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垂直设置为例,此时可对应下文的转台模组形式的承载装置,图中左边与右边的电池片所在位置代表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有所偏移是指,例如在图2中的(a)、图2中的(b)中,在第一加工工位时,第一电极10与各自图中左边虚线部分所指的电池片主栅线接触;而在第二加工工位时,第一电极10与图中右边虚线部分所指的电池片的主栅线接触。图2中的(a)与图2中的(b)只是两个示意,两个加工工位处的第一电极10的电极的数量与位置不限于此。由于第一电极10包括至少一个条状电极即可,也就是说电极的数量不受限制,可以只有一个电极接触电池片上的一根主栅线或者多个并排设置的电极同时接触电池片上的多根主栅线,进一步地,当为多个电极时,相邻电极之间的距离可以是N倍相邻主栅线之间的距离,N为≥1的自然数。另外,第一电极10中电极接触的电池片主栅线的位置也不受限制,可以是电池片上靠近外侧的主栅线,也可以是电池片上靠近中心位置的主栅线,只需满足上文所述的第二加工工位的第一电极10接触电池片主栅线的位置有所偏移后,第二次激光照射的区域可以包括第一次激光照射时被导电模组遮挡的部分。
另外,在第一加工工位激光照射的区域也包括在第二加工工位被第二电输入模组320的第一电极10遮挡的激光照射区域。
工作时,承载单元110接收电池片后,先在第一加工工位通过第一激光模组210与第一电输入模组220处理该电池片需要激光照射区域的一部分,然后第一驱动机构120工作,驱动承载单元110带着该电池片从第一加工工位转移至第二加工工位,再通过第二激光模组310与第二电输入模组320处理该电池片需要激光照射区域剩下的部分。其中,在两个加工工位处理电池片的方式类似,具体为,导电模组在第二驱动机构40的带动下完成电池片的电连接,施加电压,同时激光模组对电池片的一部分区域进行激光扫描,该工位加工结束后,关闭激光,导电模组在第二驱动机构40的带动下不再接触电池片。
本申请提出的上述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由于具有两个加工工位以及对应设置在两个加工工位的两个激光模组与电输入模组,通过改变导电模组尤其是第一电极10和电池片的相对位置,采用第一激光模组与第一电输入模组以及第二激光模组与第二电输入模组先后处理同一个电池片,其中,第一电输入模组220与第二电输入模组320接触电池片的位置不同,两个激光模组照射的区域不同,第二次激光照射的区域包括第一次激光照射时被导电模组遮挡的部分,由此可以解决导电模组遮挡激光照射电池片的问题。此外,利用该加工设备可以实现量产化。
作为另一个实施例,第一电输入模组220中的第一电极10包括至少一个呈条状的电极,称为第一正面导电单元,第二电输入模组320中的第一电极10包括至少一个呈条状的电极,称为第二正面导电单元;需要说的是,这里的条状电极是指:因为第一电极10接触的电池片的主栅线呈细长条形,所以为了使第一电极10更好地与主栅线接触,所以电极在水平面投影的外轮廓整体为条状(在一条直线上)。其中,第一电极10的电极的结构包括:弹性探针排结构(即在一个探针支架下方连接共线设置的多个弹性探针,通过多个探针与电池片接触),或者弹性导电丝,又或者是长条形的弹性电极片(该电极片与电池片可以为面接触)。第一电极10中的电极结构不限于此。
进一步地,第一加工工位、第二加工工位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也就是说承载单元110带着电池片依次经过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时是做的直线运动,第一方向例如图2中的(a)中的X轴方向,此时可对应下文的交互模组形式的承载装置,此时,第一正面导电单元与第二正面导电单元均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例如图2中的(a)所示Y轴方向,第一驱动机构120带着承载单元110上的电池片移动至第二电输入模组下方时,相对在第一加工工位第一电输入模组接触电池片的位置,第二电输入模组在第二加工工位接触电池片的位置在第一方向(也就是X轴方向上)有所偏移;此时偏移的距离可以为N倍相邻主栅线之间的距离,N为≥1的自然数,由此使得第一电极10在第二加工工位也能接触电池片的主栅线。
或者,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垂直设置,具体指第一驱动机构120带着承载单元110旋转90°从而使承载单元110从第一加工工位转移到了第二加工工位处,也就是说承载单元110承载的同一电池片在从第一加工工位转移至第二加工工位后,承载单元110带着电池片在水平面上旋转了90度,如图2中的(b)所示,此时可对应下文的转台模组形式的承载装置100,第一正面导电单元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第一方向例如图中的Y轴方向,第二正面导电单元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也就是X轴方向延伸设置。由此使得当承载单元110带着电池片旋转90°后,第一电极10在第二加工工位也能接触电池片的主栅线。
作为上述实施例进一步地方案,第一电输入模组220中的第一电极10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一正面导电单元,第二电输入模组320中的第一电极10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二正面导电单元;也就是说第一电输入模组220与第二电输入模组320可以不止包括一排正面导电单元,例如两排,甚至更多;当包括两排时,可以分别接触电池片上表面两侧的主栅线,当然也可以接触靠近电池片上表面中间位置的主栅线,接触位置不受限制,只要满足当承载单元110带着电池片移动至第二加工工位进行激光照射时,第二电输入模组320的第一电极10不再挡着第一电输入模组220中的第一电极10遮挡激光的位置,第即二次激光照射的区域可以包括第一次激光照射时被导电模组遮挡的部分。
当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时,如图2中的(a),多个第一正面导电单元与多个第二正面导电单元均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依次排列;
或者,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垂直设置时,如图2中的(b),多个第一正面导电单元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X方向)依次排列,多个第二正面导电单元沿第一方向(Y方向)依次排列。
作为另一个实施例,第二电极为设置在承载单元110上的导电部130,导电部130与电池片下表面接触,导电模组还包括导电连接件20,导电连接件20设置在承载单元110的上方,导电连接件20与电源30连接,第一电输入模组220与第二电输入模组320还分别包括与第一电极10及导电连接件20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40(即第一电输入模组220包括第二驱动机构40,第二电输入模组320也包括第二驱动机构40),第一电极10在第二驱动机构40的驱动下接触电池片的上表面,导电连接件20在第二驱动机构40的驱动下接触导电部130从而使第二电极(也就是导电部130)与电源30连接。导电部130设置在承载单元110上的形式可以为多种,如承载单元110表面至少部分作为导电部130,具体的,既可以是整个承载单元110采用导电材质,电池片直接放置在具有导电性的承载单元110上即可;也可以是只有承载单元110表面的部分采用导电材质,优选承载单元110外侧表面具有导电性,电池片下表面与承载单元110的这部分表面接触即可。还可以是例如下文的承载单元110为承载台,承载台表面设置有导电板130,导电板作为导电部130,将电池片放置在导电板上。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电池片与导电部130接触,导电连接件20在第二驱动机构40的带动下接触导电部130。第二驱动机构40可以是一个数量的驱动执行件,即第一电极10与导电连接件20共用一个驱动执行件,又或者第一驱动机构120可以是两个数量的驱动执行件,也就是说第一电极10与导电连接件20通过不同的驱动执行件驱动。
作为另一个实施例,导电连接件20包括至少一个导电柱,即为了实现电连通,只需要导电连接件20至少有一个与导电部连接的触点即可。优选地,导电柱为四个,在电池片两侧分开设置。
作为另一个实施例,导电部130为导电板,导电板设置在承载单元110的上表面上,导电板承载电池片使得导电部130与承载的电池片的下表面接触,承载单元110与第一驱动机构120连接,导电连接件20在第二驱动机构40的带动下接触导电板,由此实现电连通。将导电部130设置成板状,便于与片状的电池片接触。
作为另一个实施例,导电板的尺寸大于电池片的尺寸,承载单元110位于第一加工工位和/或第二加工工位时,第一电极10在水平面的投影对着电池片的部分主栅线,导电连接件20在水平面的投影对着导电板上电池片以外的区域。当然导电板的尺寸也可以小于电池片的尺寸,但相比较而言,当导电板的尺寸大于电池片时,更方便导电连接件20直接接触导电板,这种实现方式更加简单。更为具体地,在此实施例下,优选地,导电连接件20在第二驱动机构40的带动下接触导电部130也就是导电板的上表面或者侧面。
作为另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第二驱动机构40可以是一个数量的驱动执行件,即第一电极10与导电连接件20共用一个驱动执行件。具体地,第二驱动机构为Z轴驱动模组,第一电极10与导电连接件20均与Z轴驱动模组连接,Z轴驱动模组带着第一电极10与导电连接件20同时下降至第一电极10接触电池片的上表面,导电连接件20接触导电板。其中,Z轴驱动模组可以为直线电机或者是气缸。
此时由于电池片放置在导电板表面,也就是说电池片相对承载单元110的高度大于导电板相对承载单元110的高度,而第一电极10与导电连接件20分别接触电池片与导电板,所以优选地,第一电极10底部相对承载单元110上表面的距离大于导电连接件20的底部相对承载单元110上表面的距离,这样使得第一电极10与导电连接件20同时向下运动时,第一电极10不会将电池片压碎。当然,也可以采用两个数量的驱动执行件分别带着第一电极10与导电连接件20下降;又或者,可以将导电连接件20设计成活动连接的方式,避免压碎电池片。
更为具体地,如图3所示,Z轴驱动模组连接在一个支撑架上,同时第一电极10与导电连接件20均连接在该支撑架上,使得第一电极10与导电连接件20被支撑的同时均位于承载单元110上方。且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导电连接件20相对第一电极10靠近外侧,使得第一电极10在水平面的投影对着电池片的部分主栅线,导电连接件20在水平面的投影对着导电板上电池片以外的区域。
进一步地,导电板130的材质优选为铜,因为其导电性好,价格相对便宜。
进一步地,承载单元110与导电板130均为镂空结构,且二者镂空结构的位置在高度上对应,通过镂空结构,可以避免碎渣导致电池片碎片。
作为另一个实施例,承载单元110为承载台,导电板设置在承载台的上表面上,电池片放置在导电板上。当然承载单元110也可以为其它形式,如皮带。
作为另一个实施例,承载台为负压吸附承载台,即承载台内部设置有吸附腔,承载台的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吸附通道,第一吸附通道与吸附腔连通,吸附腔与真空发生装置连通。
进一步地,导电板设置有多个第二吸附通道,第二吸附通道与第一吸附通道连通,第二吸附通道用于将电池片吸附固定在导电板130上,以防止承载单元110在移动的过程中电池片的位置发生偏移。
又或者导电板不覆盖第一吸附通道。更为具体地,导电板具有镂空部,至少部分第一吸附通道对着镂空部,更为优选地第一吸附通道穿过镂空部与导电板的表面位于同一高度,第一吸附通道用于将电池片吸附固定在导电板130上,以防止承载单元110在移动的过程中电池片的位置发生偏移。
作为另一个实施例,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还包括定位工位,按照电池片在加工设备中的传输方向,定位工位设置在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之前;例如如图6与图7中的标号E所指的工位。其中,电池片在加工设备中的传输方向是指,电池片从上料工位移动至第一加工工位、第二加工工位,下料工位的方向,定位工位设置在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之前是指定位工位可以设置在电池片转移至承载装置100之前的位置,例如图6与图7的示例;作为另一种情况,也可以设置在承载装置100上,即电池片可以在转移至承载装置100后,在承载装置100上进行拍照定位。
定位工位处设置有位置调整机构,位置调整机构用于调整电池片的位置,承载单元100带着位置调整后的电池片转移至第一加工工位和/或第二加工工位时,第一电极10正对电池片的部分主栅线。通过设置位置调整机构位置,避免两个加工工位的第一电极10无法正确地接触电池片的主栅线。
作为另一个实施例,承载装置100包括至少两个用于承载电池片的承载单元110,第一驱动机构120用于驱动两个承载单元100中的其中一个承载单元110从第一加工工位移动至第二加工工位的同时,还用于驱动两个承载单元110中的另一个承载单元110(例如由上料工位)移动至第一加工工位。由于承载装置100具有至少两个承载单元110,使得两个加工工位可以同时工作,由此可以提高加工效率。更为具体地,第一个加工工位处理当前电池片的一部分区域的同时,在第二加工工位处理上一个电池片(在第一工加工工位未处理完的剩下)的另一半区域,包括被导电模组这遮挡的区域。
作为另一个实施例,如图4所示,承载单元110包括镂空部,第二电极设置在镂空部的下方,第一电输入模组220与第二电输入模组320还分别包括与第一电极10及第二电极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40,所述第一电极10在第二驱动机构40的带动下接触电池片的上表面,第二电极的电极在第二驱动机构40的带动下穿过镂空部与电池片的下表面直接接触从而实现第二电极与电池片的下表面电连接;具体地,第二电极的电极可以为如图4中标号20所指的结构,即包括至少一个条状的电极,第二电极也可以为包括至少一个导电柱,又或者第二电极为一个导电板。进一步地,承载单元110可以设置与真空发生装置连通的吸附通道,以吸附固定电池片。此外,第二驱动机构40可以是一个数量的驱动执行件,即第一电极10与第二电极共用一个驱动执行件,又或者第一驱动机构120可以是两个数量的驱动执行件,分别驱动第一电极10与第二电极接触电池片的上表面与下表面。
进一步地,承载装置100可以为转台模组、交互模组或者输送皮带模组中的任意一种。
具体地,如图5所示,承载装置100为转台模组,承载单元110为承载台,第一驱动机构110为旋转驱动机构,转台模组还包括水平设置且中心对称的支撑架;旋转驱动机构的驱动轴竖直设置且与支撑架的中心处连接;承载装置100包括至少两个承载单元110,承载单元110安装于支撑架上,且承载单元110到支撑架的中心处的距离相等。通过将承载装置100设置成转台模组的形式,有助于量产化提高产能。
进一步地,承载装置100包括至少三个承载单元110,此时,加工设备还至少具有第三工位,第三工位可以用于上料,或者用于上料和下料,旋转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至少三个承载单元110分别依次通过呈闭环设置的第三工位、第一加工工位、第二加工工位。
作为另一个实施例,如图6、图7所示,承载单元110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承载单元110沿支撑架的周向等距分布,此时支撑架可以为十字形支撑架。其中,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相邻设置,第一电输入模组220中的第一电极10包括至少一个呈条状的电极,称为第一正面导电单元,第二电输入模组320中的第一电极10包括至少一个呈条状的电极,称为第二正面导电单元;第一正面导电单元沿第一方向(例如图6中的X轴方向)延伸设置,第二正面导电单元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例如图6中的Y轴方向)设置。通过将两个加工工位相邻设置,在照射电池片的一部分区域后,可以在下一工位照射剩下区域,由于承载单元110旋转90°后才会从第一加工工位移动至第二加工工位,此时电池片同样会旋转90°,因此第二正面导电单元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另外,第一加工工位处的第一电极10与第二加工工位处的第一电极10提前设置成有相对所偏移的位置以解决遮挡问题,参考如图2中的(b)的示例。
作为另一个实施例,加工设备还具有第三工位与第四工位,第一驱动机构120驱动承载单元110依次经过第三工位、第一加工工位、第二加工工位与第四工位,旋转驱动机构旋转90°时,承载单元110就会旋转至下一个工位。由于旋转驱动机构一次旋转90°,因此相邻两个承载台的方位在水平面上呈互相垂直设置。
作为另一个实施例,如图6、图7所示,支撑架为十字臂支撑架,对应第三工位设置有上料传输装置,对应第四工位设置有下料传输装置;其中,上料工位与下料工位的连线,与上料传输装置与下料传输装置的连线平行,此时支撑架在水平面的投影为“X”型,由此在两个激光加工工位布置激光模组时,两个激光模组也可以共线设置,由此可以节省与上料传输装置与下料传输装置的连线方向垂直方向的空间(在图6中指沿Y方向的空间),更一步地,当加工设备的数量为两个且沿与上料传输装置与下料传输装置连线方向垂直的方向(在图6中指沿Y方向的空间)排布时,更加省空间。
进一步地,如图6、7所示,第三工位为上料工位A,第四工位为下料工位D,即四个工位依次为上料工位A、第一加工工位B、第一加工工位C与下料工位D,旋转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承载单元110依次通过上料工位A、第一加工工位B、第一加工工位C与下料工位D。对应上料工位A设置有上料传输装置510以及上料搬运装置520,对应下料工位D设置有下料传输装置610以及下料搬运装置620;在上料传输装置510与承载装置100之间设置有定位工位E,定位工位E设置有位置调整机构。
更为具体地,作为其中一种方案,如图6所示,上料传输装置510为输送皮带,上料搬运装置520为L型旋转机械臂,包括第一旋转驱动执行件以及与第一旋转驱动执行件连接的互相垂直的两个机械臂,且两个机械臂的端部分别连接有朝下吸附电池片的吸盘,第一旋转驱动执行件用于带着两个机械臂同步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机械臂一次可旋转90°,其中,上料传输装置510、上料工位A、下料工位D、下料传输装置610共线依次设置,具体地如图6所示,沿X方向依次设置;位置调整机构设置在上料传输装置510的输出端与上料工位A的中垂线上,即位置调整机构设置在L旋转机械臂旋转90°停止时的吸盘正下方位置处,也就是说第一旋转驱动执行件用于带着两个机械臂上的吸盘分别同时位于上料传输装置510的与位置调整机构的上方,或者分别同时位于位置调整机构与上料工位A对应的承载单元110的上方。将上料搬运装置520设置成L型旋转机械臂的形式,并将位置调整机构设置在旋转机械臂的旋转路径上,可以大大提高产能。
进一步地,位置调整机构为机械式中心对齐装置,例如图11所示,机械式中心对齐装置包括用于承载电池片的承载机构810、四个呈方形设置在承载机构810四周的推板820以及与推板820连接的驱动件830,驱动件830带着四个推820板朝着电池片中心运动将电池片夹在四个推板820之间以实现电池片定位。进一步地,将位置调整机构设置成机械式中心对齐装置,由于其对齐所需时间相对更短,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产能。
工作时,上料传输装置510将电池片传输至L型旋转机械臂的吸盘下方,L型旋转机械臂的吸盘吸取电池片后旋转90°,将电池片移动至定位工位E,通过位置调整机构定位结束后,L型旋转机械臂再旋转90°,定位完的电池片转移至上料工位A,将电池片放置在对应上料工位A的承载单元110上。需要说明的是,L型旋转机械臂的两个吸盘可同时工作,即一个吸盘吸取上料传输装置510上的电池片,另一个吸盘吸附定位结束的电池片,L型旋转机械臂旋转90°后,一个吸盘将从上料传输装置510获取的电池片放置在位置调整机构上定位,另一个吸盘将定位完成的电池片放置在承载单元110上。
进一步地,下料传输装置610为输送皮带,如图6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为了使从承载装置100转移至下料传输装置610上电池片的方向与上料传输装置510上传输过来的电池片的方向一致,下料搬运装置620为一字型旋转机械臂,包括第二旋转驱动执行件以及与第二旋转驱动执行件连接的一个一字型机械臂,且机械臂的端部连接有朝下吸附电池片的吸盘,机械臂一次可旋转90°,第二旋转驱动执行件用于带着一字型机械臂上的吸盘反复旋转90°往返运动于下料传输装置610与下料工位D对应的承载单元110的上方。通过采用一字型旋转机械臂,由于其为旋转驱动方式,带着电池片移动的速度更快,在满足电池片上下料方位一致的同时还可进一步地提高产能。
作为其中另一种方案,如图7所示,上料传输装置510与下料传输装置610均为输送皮带,上料搬运装置520与下料搬运装置620均为直线型机械臂,上料搬运装置520包括上料驱动执行件以及连接在上料驱动执行件上的两个吸盘,下料搬运装置620包括下料驱动执行件以及连接在下料驱动执行件上的一个吸盘;上料驱动执行件与下料驱动执行件可以为直线电机,用于带着各自的吸盘进行直线运动;其中,上料传输装置510、定位工位E、上料工位A、下料工位D、下料传输装置610共线依次设置;上料驱动执行件带着两个吸盘同时位于上料传输装置510与位置调整机构的上方,或者同时位于位置调整机构与上料工位A对应的承载单元110的上方;下料驱动执行件带着吸盘返运动于下料传输装置610与下料工位D对应的承载单元110的上方,以便于电池片上料、定位以及下料。其中,位置调整机构的形式可以为多种,例如包括相机以及XYθ平台或者上述机械式中心对齐装置。工作时,直线型机械臂吸取上料传输装置510上传送的电池片,然后横移至定位工位E进行定位工作,定位结束后,直线型机械臂再将电池片从定位工位E转移至上料工位A,将电池片放置在对应上料工位A的承载单元110上。需要说明的是,直线型机械臂的两个吸盘可以同时工作,即一个吸盘吸取上料传输装置510上的电池片,另一个吸盘吸附定位结束的电池片,然后横移一段距离,使一个吸盘将从上料传输装置510获取的电池片放置在位置调整机构上进行定位,另一个吸盘将定位完成的电池片放置在承载单元110上。
作为另一个实施例,如图6所示,在上料传输装置510的传输路径上设置有上料缓存模组700,和/或在下料传输装置610的传输路径上设置有下料缓存模组(图中未示意出,和上料缓存模组700的结构类似)。其中,上料缓存模组700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结构,例如包括设置在上料传输装置510侧面的料盒以及设置在上料传输装置510与上料缓存模组700上方的上料缓存搬运装置。通过设置上料缓存模组700,使得当需要将上料传输装置510传输过来的电池片暂存起来时,通过上料缓存搬运装置将上料传输装置510上的电池片搬运至料盒中即可。下料缓存模组的工作原理与上料缓存模组700的类似。
作为另一个实施例,如图8、9所示,承载装置100为交互模组,交互模组还具有上料工位与下料工位,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设置在上料工位与下料工位之间;承载装置100还包括基座,四个工位设置在基座上;第一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座两侧的两个横移模组121,第一驱动机构120还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在横移模组121上的Z轴模组122,交互模组包括至少两个承载单元110,至少两个承载单元110分别连接在至少两个Z轴模组122上,Z轴模组122的数量与承载单元110的数量一一对应。更为具体地,交互模组中的承载单元110为承载台,承载台可以设置成负压吸附承载台,防止电池片在移动过程中发生位置偏移。在此种实施例下,假设上料工位、第一加工工位、第二加工工位、下料工位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多个第一正面导电单元与多个第二正面导电单元均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为了实现防止第一电极10影响激光照射的效果,第二电输入模组320中的第一电极10在第二加工工位接触电池片的位置相对第一电输入模组220中的第一电极10在第一加工工位接触电池片的位置有所偏移。通过交互平台模组的形式,同样可以实现量产化。
交互平台工作的结构形式可以为多种,作为其中一种,如图8所示,承载装置100包括至少三个承载单元110,至少三个承载单元110分别连接在至少三个Z轴模组122上,Z轴模组122的数量与承载单元110的数量一一对应,其中,一个承载单元110可用于至少承载一个电池片;一个Z轴模组122与一个承载单元110构成一个输送组件,也就是说承载装置100包括至少三个输送组件,至少三个输送组件配置为驱动至少三个承载单元110中的第一个承载单元110从第一加工工位移动至第二加工工位,至少三个承载单元110中的第二个承载单元110从加工工位移动至第一加工工位,至少三个承载单元110中的第三个承载单元110从第二加工工位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和/或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依次经过下料工位、上料工位、第一加工工位、第二加工工位,并交替循环。通过上述交互模组,在实现量产化的同时,可以大大提高设备的加工效率。
作为其中一种,更为具体地,如图9所示,承载装置100包括至少两个承载单元110,至少两个承载单元110分别连接在至少两个Z轴模组122上,Z轴模组122的数量与承载单元110的数量一一对应,其中一个承载单元110可用于至少承载两个电池片;一个Z轴模组122与一个承载单元110构成一个输送组件,也就是说承载装置100包括至少两个输送组件,至少两个输送组件配置为驱动至少两个承载单元110中的第一个承载单元110带着其承载的第一个电池片从第一加工工位移动至第二加工工位,然后带着其承载的第二个电池片从第一加工工位移动至第二加工工位,至少两个承载单元110中的第二个承载单元110带着两个电池片从第二加工工位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和/或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依次经过下料工位、上料工位、第一加工工位、第二加工工位,并交替循环。
作为另一个实施例,如图10所示,承载单元110为输送皮带模组,输送皮带模组包括皮带,皮带为承载单元,第一驱动机构110带着皮带转动从而使皮带带着电池片依次经过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更为具体地,此种实施例下,可以将皮带设置成导电皮带,又或者在皮带上放置一个导电板,导电板作为导电部130,电池片放置在导电板上,第一驱动机构110带着皮带转动从而使皮带带着导电板及导电板上的电池片依次经过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其中,第一驱动机构120为常规的皮带输送组件中的驱动结构。更为具体地,皮带表面还可以设置吸附通道,防止电池片在移动过程中发生位置偏移。进一步地,输送皮带可以为两条间隔分开设置的窄皮带,由此提供承载单元的镂空部分。
实施例1
如图6所示,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具有依次为上料工位A、第一加工工位B、第一加工工位C与下料工位D,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包括承载装置100,设置在第一加工工位的第一激光模组210与第一电输入模组220,以及设置在第二加工工位的第二激光模组310以及第二电输入模组320;承载装置100包括四个用于承载电池片的承载单元110以及驱动四个承载单元110依次通过上料工位A、第一加工工位B、第一加工工位C与下料工位D的第一驱动机构120;第一驱动机构120为旋转驱动机构。第一电输入模组220与第二电输入模组320分别均包括导电模组以及第二驱动机构40,导电模组包括第一电极10、第二电极与导电连接件20,每个承载单元110为承载台,第二电极为设置在承载台表面的导电板,导电板承载电池片,导电连接件20在第二驱动机构40的带动下接触导电板,由此实现电连接。对于此实施例,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垂直设置,第一电输入模组220中的第一电极10的正面导电单元的延伸方向与第二电输入模组320中的第一电极10的正面导电单元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
对应上料工位A设置有上料传输装置510以及上料搬运装置520,对应下料工位D设置有下料传输装置610以及下料搬运装置620;在上料传输装置510与承载装置100之间设置有定位工位E,定位工位E设置有位置调整机构。上料搬运装置520为L型旋转机械臂,定位工位E设置在旋转机械臂的旋转路径上,下料搬运装置620为一字型旋转机械臂。
实施例2
如图7所示,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上料搬运装置520与下料搬运装置620的结构不同,此实施例的采用直线型机械臂,具体工作方式参见上文。另外,该实施例中的定位工位E与上料工位、下料工位共线设置。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或并列、或递进和并列结合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31)

1.一种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设备至少具有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所述加工设备包括承载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工工位的第一激光模组以及第一电输入模组,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加工工位的第二激光模组以及第二电输入模组;所述承载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承载电池片的承载单元以及驱动所述承载单元依次移动至所述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的第一驱动机构;
其中,所述第一电输入模组与所述第二电输入模组分别均包括电源、导电模组,所述导电模组均包括与电源连接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分别用于与电池片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电接触,所述第一电输入模组中的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激光模组的下方,所述第二电输入模组中的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激光模组的下方;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承载单元的上方,所述第一激光模组与所述第二激光模组分别用于在所述第一电输入模组与所述第二电输入模组的导电模组与电池片上下表面电连接时,发射激光束扫描电池片;
所述第二电输入模组中的第一电极在第二加工工位接触电池片的位置相对所述第一电输入模组中的第一电极在第一加工工位接触电池片的位置有所偏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输入模组中的第一电极包括至少一个呈条状的电极,称为第一正面导电单元,所述第二电输入模组中的第一电极包括至少一个呈条状的电极,称为第二正面导电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的电极包括弹性探针排、弹性导电丝或弹性电极片中的任意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正面导电单元与所述第二正面导电单元均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
或者,所述第一加工工位与所述第二加工工位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正面导电单元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正面导电单元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输入模组中的第一电极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一正面导电单元,所述第二电输入模组中的第一电极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二正面导电单元;
所述第一加工工位与第二加工工位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时,多个所述第一正面导电单元与多个所述第二正面导电单元均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
或者,所述第一加工工位与所述第二加工工位垂直设置时,多个所述第一正面导电单元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依次排列,多个所述第二正面导电单元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为设置在所述承载单元上的导电部,所述导电部与电池片下表面接触,所述导电模组还包括导电连接件,所述导电连接件设置在所述承载单元的上方,所述导电连接件与所述电源连接;所述第一电输入模组与所述第二电输入模组还分别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极及导电连接件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接触电池片的上表面,所述导电连接件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接触所述导电部从而使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电源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连接件包括至少一个导电柱。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为导电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板的尺寸大于电池片的尺寸,承载单元位于第一加工工位和/或第二加工工位时,所述第一电极在水平面的投影对着所述电池片的部分主栅线,所述导电连接件在水平面的投影对着所述导电板上电池片以外的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为Z轴驱动模组,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导电连接件均与所述Z轴驱动模组连接,所述Z轴驱动模组带着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导电连接件同时下降至所述第一电极接触电池片的上表面,所述导电连接件接触所述导电板。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单元为承载台,所述导电板设置在所述承载台的上表面上,所述电池片放置在所述导电板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台为负压吸附承载台,即所述承载台内部设置有吸附腔,所述承载台的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吸附通道,所述第一吸附通道与所述吸附腔连通,所述吸附腔与真空发生装置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板设置有多个第二吸附通道,所述第二吸附通道与所述第一吸附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吸附通道用于将电池片吸附固定在导电板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板不覆盖所述第一吸附通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还包括定位工位,按照电池片在所述加工设备中的传输方向,所述定位工位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工工位与所述第二加工工位之前;
所述定位工位处设置有位置调整机构,所述位置调整机构用于调整电池片的位置,所述承载单元带着位置调整后的电池片转移至第一加工工位和/或第二加工工位时所述第一电极正对电池片的部分主栅线。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用于承载电池片的承载单元,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至少两个承载单元的其中一个承载单元从所述第一加工工位移动至第二加工工位的同时,还用于驱动至少两个承载单元的另一个承载单元移动至所述第一加工工位。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单元包括镂空部,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镂空部的下方,所述第一电输入模组与所述第二电输入模组还分别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带动下接触电池片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电极的电极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带动下穿过所述镂空部与电池片的下表面直接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包括至少一个条状的电极或者至少一个导电柱或者导电板中的任意一种。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装置为转台模组,所述承载单元为承载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旋转驱动机构,所述转台模组还包括水平设置且中心对称的支撑架;
所述旋转驱动机构的驱动轴竖直设置且与所述支撑架的中心处连接;所述承载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承载单元,所述承载单元安装于所述支撑架上,且所述承载单元到所述支撑架的中心处的距离相等。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台模组包括四个承载单元,四个承载单元沿所述支撑架的周向等距分布,所述第一加工工位与所述第二加工工位相邻设置;
所述第一电输入模组中的第一电极包括至少一个呈条状的电极,称为第一正面导电单元,所述第二电输入模组中的第一电极包括至少一个呈条状的电极,称为第二正面导电单元;所述第一正面导电单元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正面导电单元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设备还具有第三工位与第四工位,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承载单元依次经过所述第三工位、第一加工工位、第二加工工位与第四工位。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第三工位设置有上料传输装置,对应所述第四工位设置有下料传输装置;所述第三工位为上料工位,所述第四工位为下料工位,其中,所述上料工位与所述下料工位的连线,与所述上料传输装置与所述下料传输装置的连线平行。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工位为上料工位,所述第四工位为下料工位;
对应所述上料工位设置有上料传输装置以及上料搬运装置,对应所述下料工位设置有下料传输装置以及下料搬运装置;
在所述上料传输装置与所述转台模组之间设置有定位工位,在所述定位工位设置有位置调整机构。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传输装置为输送皮带,所述上料搬运装置为L型旋转机械臂,包括第一旋转驱动执行件以及与第一旋转驱动执行件连接的互相垂直的两个机械臂,且两个机械臂的端部分别连接有朝下吸附电池片的吸盘,所述旋转机械臂一次可旋转90°;
其中,所述上料传输装置、所述上料工位、所述下料工位、所述下料传输装置共线依次设置;位置调整机构设置在上料传输装置的输出端与上料工位的中垂线上,即所述位置调整机构设置在L型旋转机械臂旋转90°停止时的吸盘正下方位置处;
所述第一旋转驱动执行件带着两个机械臂上的吸盘分别同时位于所述上料传输装置与所述位置调整机构的上方,或者分别同时位于所述位置调整机构与所述上料工位对应的所述承载单元的上方。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调整机构为机械式中心对齐装置,所述机械式中心对齐装置包括用于承载电池片的承载机构、四个呈方形设置在所述承载机构四周的推板以及与推板连接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带着四个推板朝着电池片中心运动以实现电池片定位。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传输装置为输送皮带,所述下料搬运装置为一字型旋转机械臂,包括第二旋转驱动执行件以及与第二旋转驱动执行件连接的一个一字型机械臂,且机械臂的端部连接有朝下吸附电池片的吸盘,所述机械臂一次可旋转90°;
所述第二旋转驱动执行件带着一字型机械臂上的吸盘往返运动于所述下料传输装置与所述下料工位对应的所述承载单元的上方。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传输装置与所述下料传输装置均为输送皮带,所述上料搬运装置与所述下料搬运装置均为直线型机械臂,所述上料搬运装置包括上料驱动执行件以及连接在上料驱动执行件上的两个吸盘,所述下料搬运装置包括下料驱动执行件以及连接在所述下料驱动执行件上的一个吸盘;
其中,所述上料传输装置、定位工位、上料工位、下料工位、下料传输装置共线设置,所述上料驱动执行件带着两个吸盘同时位于所述上料传输装置与所述位置调整机构的上方,或者同时位于所述位置调整机构与所述上料工位对应的所述承载单元的上方;所述下料驱动执行件带着吸盘返运动于所述下料传输装置与所述下料工位对应的所述承载单元的上方。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料传输装置的传输路径上设置有上料缓存模组,和/或在所述下料传输装置的传输路径上设置有下料缓存模组。
29.根据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装置为交互模组,所述交互模组还具有上料工位与下料工位,所述第一加工工位与所述第二加工工位设置在所述上料工位与所述下料工位之间;所述承载装置还包括基座,四个工位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座两侧的两个横移模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还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在所述横移模组上的Z轴模组,所述交互模组包括至少两个承载单元,至少两个所述承载单元分别连接在至少两个所述Z轴模组上,所述Z轴模组的数量与所述承载单元的数量一一对应。
30.根据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装置为输送皮带模组,所述输送皮带模组包括皮带,所述皮带为承载单元,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带着所述皮带转动。
31.根据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装置为转台模组、交互模组或输送皮带模组中的任意一种。
CN202322179648.7U 2023-08-14 2023-08-14 一种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 Active CN2206278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79648.7U CN220627830U (zh) 2023-08-14 2023-08-14 一种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79648.7U CN220627830U (zh) 2023-08-14 2023-08-14 一种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27830U true CN220627830U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11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79648.7U Active CN220627830U (zh) 2023-08-14 2023-08-14 一种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278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90694B (zh) 用于衬底制造的晶圆板和掩模装置
KR101530035B1 (ko) 태양전지 셀스트링 제조장치
CN112510119A (zh) 一种光伏组件串焊排版一体生产设备
KR20110137661A (ko) 기판들의 로딩 및 언로딩을 위한 기판 처리 장치
CN215613318U (zh) 一种电芯扫码分选装置
CN116666492A (zh) 太阳能电池欧姆接触优化方法和优化设备
US10103284B2 (en) Apparatus for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photovoltaic concentrator modules
CN117594702A (zh) 激光烧结设备
JP2012146862A (ja) 基板処理装置
CN117374166A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方法
CN220627830U (zh) 一种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
CN220796774U (zh) 用于太阳能电池片的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及加工系统
CN219842996U (zh) 一种改善晶体硅电池接触电阻的装置
CN106252267B (zh) 光伏玻璃板的四轴放模板机
CN220895522U (zh) 一种用于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及加工系统
CN221239639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激光诱导烧结加工设备
CN220873608U (zh) 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及加工系统
CN116081279B (zh) 电芯贴胶产线
CN220627829U (zh) 一种激光诱导烧结的加工设备
CN219163416U (zh) 一种用于光伏电池片制造的双工件台结构
KR20200052469A (ko) 태양전지모듈 제조장치용 컨베이어
US9437392B2 (en) High-throughput ion implanter
CN216177538U (zh) 激光加工设备
CN215812477U (zh) 一种硅片检测装置
CN117878167B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金属化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