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24204U - 用于空调器的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空调器的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24204U
CN220624204U CN202321756955.0U CN202321756955U CN220624204U CN 220624204 U CN220624204 U CN 220624204U CN 202321756955 U CN202321756955 U CN 202321756955U CN 220624204 U CN220624204 U CN 2206242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air
housing
emitting module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5695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嘉兴
何燕
王宁
马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5695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242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242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242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空调器的空气调节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除菌装置的功能比较单一、无法去除异味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光触媒件被激活后能够去除空气中的异味,第一发光模块通电时能够向外发射杀菌光线,第二发光模块通电时发出的光线能够照射光触媒件、并激活光触媒件,外壳由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彼此扣合而成,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分别设置有能够允许空气通过的第一通风结构和第二通风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使外壳由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彼此扣合而成以便安装第一发光模块和第二发光模块,通过第一发光模块和第二发光模块的设置能够在对空气进行除菌处理的同时有效地去除空气中的异味。

Description

用于空调器的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空调器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而随着疫情的常态化,以及各种流行性细菌、病毒等的季节性传播,人们对于空调器的除菌、杀毒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目前通常在空调器上配置除菌装置,通过该除菌装置能够去除流经除菌装置的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
上述除菌装置通常包括紫外线装置、高压离子杀菌装置、臭氧杀菌装置、银离子杀菌装置,其中,紫外线装置是通过发出的紫外线来照射空气或者物体的表面来达到除菌的目的,不过功能比较单一。高压离子杀菌装置是通过高压电离空气产生能够杀菌的正离子和负离子,不过正离子和负离子的寿命较短,刚吹出空调器没多远就被消耗掉了。臭氧杀菌装置是通过其产生的臭氧来达到杀菌的目的,不过臭氧本身就是有害物质,在杀菌的同时也需要对多余的臭氧进行处理,为此臭氧杀菌装置需要额外搭配的功能模块来处理臭氧,导致其结构非常复杂。银离子杀菌装置是通过银离子来达到杀菌的目的,不过,其主动性较差,通常需要空气通过该银离子杀菌装置才能够对其进行杀菌处理。并且,上述各类杀菌装置通常都只能够达到除菌的目的,功能相对比较单一。在空调器运行时,门窗通常是紧闭的,运行时间长了之后,室内空间通常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异味,上述除菌装置无法将这些异味去除,严重降低用户体验。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除菌装置的功能比较单一、无法去除异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空调器的空气调节装置,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光触媒件和发光单元,所述空气调节装置通过所述外壳设置于所述空调器,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模块和第二发光模块,所述光触媒件被设置成被激活后能够去除空气中的异味,所述第一发光模块被设置成通电时能够向外发射杀菌光线,所述第二发光模块被设置成通电时发出的光线能够照射所述光触媒件、并激活所述光触媒件,所述外壳包括彼此扣合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通风结构和第二通风结构,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和所述第二通风结构被设置成能够允许空气通过。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壳体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上的通风孔,所述通风孔处设置有导流件,所述导流件被设置成能够将流经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空气引导至所述光触媒件。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发光模块包括第二灯板和第二灯珠,所述第二灯珠设置在所述第二灯板朝向所述光触媒件的一侧,所述第二灯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光触媒件之间,所述第二灯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导流件自所述第一侧面穿过所述通孔向所述外壳的内部延伸。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有多个通风孔,所述第二灯板上设置有多个通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灯珠设置在所述第二灯板的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通风孔之间的位置。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的两端的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的内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块,在组装好时,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第二壳体围设形成一个限位结构,所述光触媒件卡设于所述限位结构。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壳体的第四侧面上设置有透光孔,所述第四侧面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且所述第四侧面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之间,所述第一发光模块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靠近所述第四侧面的位置,所述第一发光模块通电时发出的光线能够穿过所述透光孔向外照射。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发光模块包括第一灯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灯板的第一灯珠,所述第一灯板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靠近所述第四侧面的位置,所述第一灯珠设置在所述第一灯板背离所述第二发光模块的一侧、且其至少一部分伸入至所述透光孔内,所述第一灯珠通电时发出的杀菌光线能够穿过所述透光孔向外照射。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灯珠为UVC LED灯珠,所述第二灯珠为UVA LED灯珠。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侧面朝向所述第二壳体延伸有第一安装结构,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安装结构,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第一安装结构与所述第二安装结构的匹配连接彼此扣合。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安装结构为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第二安装结构为安装孔,紧固件穿过所述安装孔后与定位孔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外壳、光触媒件以及发光单元,光触媒件和发光单元设置在外壳内,通过外壳能够将空气调节装置组装在空调器上,这样也就能够通过空气调节装置来调节空调器所在空间的空气条件,提升用户体验。其中,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模块和第二发光模块,光触媒件被设置成被激活后能够去除空气中的异味,第一发光模块被设置成通电时能够向外发射杀菌光线,第二发光模块被设置成通电时发出的光线能够照射光触媒件、并激活光触媒件。外壳包括彼此扣合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这样也就更方便第一发光模块和第二发光模块的安装。并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通风结构和第二通风结构,空气能够从第一通风结构和第二通风结构处通过。这样在空气流经空气调节装置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发光模块发射的杀菌光线的照射来对空调器的内部以及流经空调器内的空气进行杀菌处理,另一方面,部分空气还能够通过第一通风结构或第二通风结构进入到外壳内,与被第二发光模块发射的光线激活的光触媒件充分地接触,有效去除空气中的异味,被处理后的空气再经由第二通风结构或第一通风结构流出外壳,进入到空调器的内部,与其他空气一起返回至室内空间。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在对空气进行除菌处理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去除空气中的异味,从而能够更好地改善空调器所在空间内的空气条件,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的第一侧面与第二壳体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第一通风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侧面上的通风孔,通风孔处设置有导流件,这样在有空气流经空气调节装置时,通过该导流件能将空气导流至光触媒件,使进入到外壳内的空气能够更加充分地与光触媒件接触,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去除空气中的异味。
进一步地,第二发光模块包括第二灯板和第二灯珠,该第二灯珠设置在第二灯板朝向光触媒件的一侧,这样在第二灯板通电时,第二灯珠发出的光线也就能够充分地照向光触媒件,从而也就能够充分地激活光触媒件。第二灯板设置在第一侧面与光触媒件之间,该第二灯板上设置有通孔,导流件自第一侧面穿过该通孔向外壳的内部延伸,也就是说,导流件远离第一侧面的端部是位于第二灯板与光触媒件之间的,这样也就将流经空气调节装置的空气直接引导至了第二灯珠与光触媒件之间,一方面,第二灯珠发出的光线能够照射空气对其进行杀菌处理,另一方面,所有进入到外壳内的空气都能够充分地与光触媒件进行接触、进而被去除异味,不会因存在死角导致处理不完全的情况。
进一步地,第一侧面上设置有多个通风孔,第二灯板上相应地设置有多个通孔,至少部分第二灯珠是设置在第二灯板位于相邻的两个通风孔之间的位置的,这样第二灯珠发出的光线也就能够更加全面地照射到光触媒件的各处,从而也就能够更加充分地激活光触媒件,这样也就能够更加充分地对进入到外壳内的空气进行除异味处理。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的第四侧面上设置有透光孔,该第四侧面垂直设置于第一侧面、且位于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的端部,第一发光模块设置在外壳内靠近第四侧面的位置,第一发光模块通电时发出的光线能够穿过透光孔向外照射,对其照射范围内的空气进行杀菌处理。
进一步地,第一灯珠为UVC LED灯珠,第二灯珠为UVA LED灯珠。UVC LED灯珠的亮度较弱,不能够充分地激活光触媒件,但穿透力强、除菌效果很好。UVA LED灯珠的亮度较强,能够充分地激活光触媒件,但穿透力相对较差、除菌效果一般。这样通过UVC LED灯珠与UVA LED灯珠的配合使用,从而能够兼顾除菌和除异味,获得更好地除菌和除异味效果,更好地改善室内空间的空气条件。
附图说明
下面以壁挂式空调为例并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设置在壁挂式空调器上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二);
图4是图3中A-A面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爆炸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第一壳体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列表:
1、机壳;11、进风口;12、出风口;2、蒸发器;3、空气调节装置;31、外壳;311、第一壳体;3111、第一侧面;31111、通风孔;31112、导流板;3112、第二侧面;3113、第三侧面;3114、第四侧面;31141、第一圆弧段;31142、第二圆弧段;31143、第三圆弧段;31144、透光孔;3115、第五侧面;3116、限位块;3117、卡块;3118、定位柱;31181、定位孔;3119、安装板;31191、第一螺栓孔;312、第二壳体;3121、第二通风结构;3122、安装孔;3123、环形凸台;32、第一发光模块;321、第一灯板;322、第一灯珠;33、第二发光模块;331、第二灯板;3311、通孔;3312、穿孔;332、第二灯珠;34、光触媒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虽然本实施例是以将空气调节装置设置在壁挂式空调上为例来进行阐述的,但是还可以适用于吊顶式空调、柜式空调等其他类型的空调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至“第五”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接”、“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目前的除菌装置通常仅具有除菌功能,功能比较单一。而长期关闭门窗运行空调器后,室内空间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异味,目前的除菌装置无法将这些异味去除,严重降低用户体验。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调节装置通过第一发光模块发出的杀菌光线对照射范围内的空气进行除菌处理,通过第二发光模块和光触媒件对进入到外壳内的空气进行除异味处理,从而能够更好地改善空调器所在空间内的空气条件,提升用户体验。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可能的实现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壁挂式空调器包括机壳1以及设置于机壳1内的蒸发器2,蒸发器2沿机壳1的长度方向延伸。机壳1上具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进风口11与出风口12之间形成有风道,室内空间的空气经由进风口11进入到机壳1内,与蒸发器2换热后再由风道流向出风口12、并由出风口12返回至室内空间,从而能够达到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的目的。壁挂式空调器配置有空气调节装置3,该空气调节装置3设置在蒸发器2上,意即该空气调节装置3设置在风道内,这样也就能够通过空气调节装置3对流经风道的空气进行处理,从而更快、更好地改善室内空间的空气条件。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调节装置3包括外壳31以及设置于外壳31内的发光单元和光触媒件34,空气调节装置3通过该外壳31设置于蒸发器2,这样也就将空气调节装置3设置在了风道内,从而也就能够通过空气调节装置3来调节壁挂式空调器所在空间的空气条件,提升用户体验。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模块32和第二发光模块33,第一发光模块32被设置成通电时能够向外发射杀菌光线,通过其向外发射的杀菌光线能够对其照射范围内的空气进行除菌处理。在组装好时,第一发光模块32发出的杀菌光线沿机壳1的长度方向照射,这样第一发光模块32发出的杀菌光线也就能够照射到空调器内更大的范围,基本上覆盖了蒸发器2的所有范围,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对进入到机壳1内的空气进行除菌处理,获得较好的除菌效果。第二发光模块33被设置成通电时发出的光线能够照射光触媒件34、并激活光触媒件34,光触媒件34设置成被激活后能够去除空气中的异味。本申请的外壳31包括彼此扣合的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第一壳体311上设置有第一通风结构,第二壳体312上设置有第二通风结构3121,第二通风结构3121设置为镂空,空气能够从第一通风结构和第二通风结构3121处通过。这样在空气流经空气调节装置3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发光模块32发射的杀菌光线的照射来对空调器的内部(例如机壳1的内表面、蒸发器2的表面等)以及流经空调器内的空气进行杀菌处理,另一方面,部分空气还能够通过第一通风结构进入到外壳31内,与被第二发光模块33发射的光线激活的光触媒件34充分地接触,有效去除空气中的异味,被处理后的空气再经由第二通风结构3121流出外壳31,进入到空调器的内部,与其他空气一起返回至室内空间。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在对空气进行除菌处理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去除空气中的异味,从而能够更好地改善空调器所在空间内的空气条件,提升用户体验。显然,空气也可以经第二通风结构3121进入到外壳31内、被处理后经第一通风结构流出外壳31。
需要说明的是,机壳1的长度方向大致为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在组装好时,第一发光模块32发出的杀菌光线也可以不沿机壳1的长度方向照射,而是沿与机壳1的长度方向呈一定夹角的方向照射。显然,空气调节装置3也可以不设置在蒸发器2上,而是设置在机壳1上。当然,空气调节装置3也可以不设置在风道内,而是设置在进风口11处、出风口12处等其他可能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光触媒件34可以是以具有孔状结构的铝板、铝网或者蜂窝陶瓷等为基材、将二氧化钛等光触媒负载于该基材上而成。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光触媒件34的具体设置形式,只要被激活后的光触媒件34能够去除空气中的异味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光触媒也叫光催化剂,是一种以纳米级二氧化钛为代表的具有光催化功能的半导体材料的总称,其在光照射下能够产生羟基自由基、活性氧等强氧化性的物质,具有很强的光氧化还原功能,可氧化分解各种有机化合物和部分无机物,能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和固化病毒的蛋白质,可杀灭细菌和分解有机污染物,把有机污染物分解成无污染的水(H2O)和二氧化碳(CO2),具有极强的杀菌、除臭、防霉、防污自洁、净化空气功能。
如图2至图6所示,第一壳体311包括第一侧面3111以及沿第一侧面3111的周向依次设置的第二侧面3112、第四侧面3114、第三侧面3113以及第五侧面3115,第一侧面3111大致为矩形,其中,第二侧面3112、第四侧面3114、第三侧面3113以及第五侧面3115均垂直于第一侧面3111,第四侧面与第五侧面相对设置于第一侧面3111沿其长度方向(大致为图4中的左右方向)的两端,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相对设置于第一侧面3111沿其宽度方向(大致为图4中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的两端,第四侧面3114和第五侧面3115设置于第二侧面3112和第三侧面3113之间,分别位于第二侧面3112和第三侧面3113的两个端部(大致为图4中第二侧面3112和第三侧面3113的左端和右端)。这样由第一侧面3111、第二侧面3112、第四侧面3114、第三侧面3113以及第五侧面3115也就围设成了一个大致为倒扣的盒状结构。在安装好时,第一侧面3111迎向进风口11设置。显然,第四侧面3114和第五侧面3115也可以不分别设置在第二侧面3112和第三侧面3113的两端,而是分别设置在靠近第二侧面3112和第三侧面3113的两个端部的位置。
如图2至图6所示并按照图4所示的方位,第一通风结构包括设置于第一侧面3111上的四个通风孔31111,通风孔31111大致为矩形。每个通风孔31111处设置有导流件,导流件由两个相向设置的导流板31112构成,导流板31112大致为平板结构,每个导流板31112均自第一侧面3111倾斜向下延伸。这样在空气经由进风口11进入到机壳1内时,至少会有部分的空气经由通风孔31111进入到外壳31内。在空气流经每个通风孔31111时,空气在两个导流板31112的作用下向两个导流板31112的中间流动,并流向位于第一侧面3111的下游侧的光触媒件34,这样也就能够使进入到外壳内的空气充分地与光触媒件34接触,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去除空气中的异味。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风结构还可以包括一个、三个等更少数量、或者是五个、六个等更多数量的通风孔31111。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一通风结构所包含的通风孔31111的具体数量,只要能够允许空气通过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导流件也可以仅包括一个导流板31112。显然,导流板31112也可以设置为弧形板、波浪形板等其他可能的结构。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导流件的具体设置方式,只要能够将空气引导至光触媒件34即可。当然,通风孔31111处也可以不设置导流件。
如图2至图4所示并按照图4所示的方位,第二发光模块33包括第二灯板331和15个第二灯珠332,第二灯板331大致为矩形,15个第二灯珠332设置在第二灯板331朝向光触媒件34的一侧(大致为图4中所示的第二灯板331的下侧),第二灯板331与电源连接,以便为第二灯珠332供电,确保第二发光模块33的稳定运行。15个灯珠分成五组,每组3个灯珠,每3个灯珠沿第二灯板331的宽度方向(大致为图4中所示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分布。这样在第二灯板331通电时,第二灯珠332发出的光线也就能够充分地照向位于其下方的光触媒件34,从而也就能够充分地激活光触媒件34。第二灯板331设置在第一侧面3111与光触媒件34之间,该第二灯板331上设置有四个通孔3311,与第一侧面3111上的通风孔31111一一对应。每个通风孔31111处的导流件自第一侧面3111向下穿过与之对应的通孔3311后向下、向外壳31的内部延伸,也就是说,导流件远离第一侧面3111的端部是位于第二灯板331与光触媒件34之间的,这样流经空气调节装置3的空气在通过第一侧面3111上的通风孔31111之后直接被导流件引导至了第二灯珠332与光触媒件34之间。这样,一方面,第二灯珠332发出的光线能够照射空气对其进行杀菌处理,另一方面,所有进入到外壳31内的空气都能够被引导至第二灯珠332与光触媒件34之间、并在该外壳31内的该区域内充分扩散,充分地与光触媒件34进行接触,从而也就能够获得更好的除异味效果,不会因存在死角导致处理不完全的情况。显然,第二发光模块33也可以设置在光触媒件34下方。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灯板331上的通孔3311的数量也可以不与第一侧面3111上设置的通风孔31111的数量一一对应,第二灯板331上的通孔3311的数量可以比通风孔31111的数量多。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发光模块33也可以包括8个、10个、12个等更少数量、或者是18个、20个等更多数量的第二灯珠332。多个灯珠也可以分成2组、3组等更少数量、或者是6组、7组等更多数量的组数,每组还可以是包含2个、或者是4个、5个等更多数量的第二灯珠332。
如图2至图6所示并按照图4所示的方位,5组第二灯珠332中有2组分别设置在第二灯板331的最靠左的通孔3311的左侧和最靠右的通孔3311的右侧,另外3组分别设置在第二灯板331的彼此相邻的两个通孔3311之间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四个通孔3311中的每两个相邻的通孔3311之间的位置均设置有第二灯珠332,这样也就在第二灯板331的长度方向(大致为图4中所示的左右方向)上的各处都设置了第二灯珠332,而每组第二灯珠332是沿第二灯板331的宽度方向(大致为图4中所示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分布的。光触媒件34大致与第二灯板331平行,其外形也大致为矩形。这样也就在光触媒件34的上方沿其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均设置了第二灯珠332,第二灯珠332通电时发出的光线也就能够更加全面地照射到光触媒件34的各处,从而也就能够更加充分、且全面地激活光触媒件34,这样也就能够更加充分地对进入到外壳31内的空气进行除异味处理,获得更好的除异味效果。显然,光触媒件34也可以不平行于第二灯板331,而是与第二灯板331之间具有一个夹角。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仅将5组第二灯珠332均设置在第二灯板331的最靠左的通孔3311的左侧和/或最靠右的通孔3311的右侧,也就是说,第二灯板331的设置有通孔3311的位置均不设置第二灯珠332。
如图2至图6所示并按照图4所示的方位,第二侧面3112和第三侧面3113均大致为矩形,第二侧面3112的一个长边与第一侧面3111的一个长边连接、第三侧面3113的一个长边与第一侧面3111的另一个长边连接,这样也就将第二侧面3112和第三侧面3113相对设置在了第一侧面3111沿其宽度方向(大致为图4中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的两端。第二侧面3112的内侧靠近其第二壳体312的位置设置有两个限位块3116,这两个限位块3116大致沿第二侧面3112的长度方向(大致为图4中的左右方向)延伸布置。第三侧面3113的内侧靠近其第二壳体312的位置也设置有两个限位块3116,这两个限位块3116大致沿第三侧面3113的长度方向(大致为图4中的左右方向)延伸布置。两个侧面上的限位块3116两两相对设置,与第二壳体312之间围设形成一个限位结构,光触媒件34能够卡设在该限位结构内,在卡设好时,光触媒件34的下侧面与第二壳体312相抵、上侧面与各个限位块3116的下侧面相抵,这样也就将光触媒件34固定设置在了外壳31内。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结构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形成,例如,第二侧面3112和第三侧面3113上分别设置有四个限位块3116,两个侧面上的限位块3116分别两两相对。每个侧面上的四个限位块3116两两一组,两组限位块3116沿第二侧面3112或第三侧面3113的宽度方向(大致为图4中的竖直方向)布置,每组限位块3116中的两个限位块3116均沿第二侧面3112或第三侧面3113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这样每个侧面上的四个限位块3116也就限定出了一个大致为矩形的区域,进而由两个侧面上的八个限位块3116也能够围设成一个能够卡设光触媒件34的限位结构。显然,外壳31内也可以不形成限位结构,此种情形下,光触媒件34可以通过螺接、粘接等其他方式设置在外壳31内。
如图2至图6所示,第四侧面3114由依次设置的第一圆弧段31141、第二圆弧段31142和第三圆弧段31143构成,这三个圆弧段均由内向外弯曲,即圆弧的凹面朝向外壳31内、圆弧的凸面朝向外壳31外,以使外壳31更加美观。第一圆弧段31141、第二圆弧段31142和第三圆弧段31143的上端面与第一侧面3111的一个短边(大致为图4中所示的第一侧面3111的左短边)连接。第一圆弧段31141的第一端与第二侧面3112的一端(大致为图4中的第二侧面3112的左端)连接,第三圆弧段31143的第一端与第三侧面3113的一端(大致为图4中的第三侧面3113的左端)连接,第一圆弧段31141的第二端与第二圆弧段31142的第一端、第二圆弧段31142的第二端与第三圆弧段31143的第二端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即为透光孔31144,这样也就在第四侧面3114上形成了两个透光孔31144,第一发光模块32通电时发出的光线能够穿过该透光孔31144向外照射,对其照射范围内的空气进行除菌处理。
继续参照图2至图6,第一发光模块32包括第一灯板321和2个第一灯珠322,第一灯板321大致为矩形,2个第一灯珠322均设置在第一灯板321背离第二发光模块33的一侧(大致为图4中所示的第一灯板321的左侧面),第一灯板321与电源连接,以便为第一灯珠322供电,确保第一发光模块32的稳定运行。第二侧面3112和第三侧面3113在靠近第四侧面3114的位置分别设置有1个卡块3117,该卡块3117大致为长条状结构、沿第二侧面3112和第三侧面3113的高度方向(大致为图4中的竖直方向)延伸,2个卡块3117与第四侧面3114之间围设形成一个卡置位,第一灯板321卡置在该卡置位内。在组装好时,两个第一灯珠322分别伸入至前述在第一圆弧段31141与第二圆弧段31142之间、第二圆弧段31142与第三圆弧段31143之间形成的透光孔31144。在第一灯珠322通电时,每个第一灯珠322发出的杀菌光线能够穿过各自对应的透光孔31144向外照射,对其照射范围内的空气进行除菌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侧面3114也可以仅由两个圆弧段构成,两个圆弧段之间的间隙作为一个透光孔31144,两个圆弧段中的任意一个上形成一个透孔作为另一个透光孔31144。显然,也可以是,第四侧面3114大致为矩形的平板结构,第四侧面3114在对应于第二灯珠332的位置形成两个透孔作为透光孔31144。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四侧面3114的具体设置形式,只要第四侧面3114能够与第一侧面3111、第二侧面3112、第三侧面3113以及第五侧面3115围设形成第一壳体311、且第一灯珠322发出的光线能够穿过第四侧面3114上的透光孔31144向外照射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灯板321和第二灯板331可以分别与电源连接,此种情形下,分别与第一灯板321和第二灯板331连接的电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显然,第一灯板321和第二灯板331也可以串联后与电源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灯珠322为UVC LED灯珠,第二灯珠332为UVA LED灯珠。UVC LED灯珠的亮度较弱,发出的紫外线为短波紫外线,波段为190~280nm,该波段的紫外线不能够充分地激活光触媒件34,但穿透力强,除菌效果很好。UVA LED灯珠的亮度较强,发出的紫外线为长波紫外线,波段为320~420nm,该波段的紫外线能够充分地激活光触媒件34,但穿透力相对较差、除菌效果一般。这样通过UVC LED灯珠与UVA LED灯珠的配合使用,从而能够兼顾除菌和除异味,获得更好地除菌和除异味效果,更好地改善室内空间的空气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灯珠322和第二灯珠332也可以均设置为UVC LED灯珠或者UVALED灯珠。显然,第一灯珠322和/或第二灯珠332还可以设置为UVB LED灯珠。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一灯珠322和第二灯珠332的具体设置形式,只要能够获得较好地除菌、除异味效果即可。
如图4至图6所示并按照图所示的方位,第一侧面3111靠近四个拐角处的位置朝向第二壳体312延伸(大致为图4中所示的第一侧面3111向下延伸)有作为第一安装结构的定位柱3118,每个定位柱3118上都设置有定位孔31181。第二壳体312上设置有座位第二安装结构的安装孔3122,第二壳体312朝向第一壳体311的一侧(大致为图4中所示的第二壳体312的上侧面)在对应于安装孔3122的位置设置有环形凸台3123环形凸台3123。第二灯板331的四个拐角处相应地分别设置有穿孔3312。在组装时,每个定位柱3118穿过相应的穿孔3312后插入至环形凸台3123环形凸台3123内,紧固件(例如螺栓、螺钉等)穿过组装孔后与定位孔31181连接,这样也就通过螺接的方式将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彼此扣合在了一起。这样,在组装空气调节装置时,也就更方便实现第一发光模块32和第二发光模块33的安装。在组装好时,定位柱3118的外周与环形凸台3123环形凸台3123的内环抵接,这样更方便使定位孔31181对准组装孔,也更有利于组装好后的外壳31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在组装空气调节装置3时,定位柱3118穿过第二灯板331上的穿孔后,继续推动第二灯板331向靠近第一侧面3111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二灯板331与第一侧面3111的下表面抵接,按照图4所示的方位,通孔3311沿左右方向的两个侧壁分别卡设在相向设置的两个导流板31112中的一个的左侧、另一个的右侧,这样也就能够将第二灯板331设置在外壳31内。
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是,第一安装结构为安装孔3122、第二安装结构为设置有定位孔31181的定位柱3118。显然,第一安装结构和第二安装结构还可以是通过卡接、插接、粘接等其他方式匹配连接的。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一安装结构和第二安装结构的具体设置方式以及匹配连接方式,只要能够通过第一安装结构和第二安装结构的匹配连接实现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的彼此扣合即可。
下面结合图1、图3、图4和图6来阐述本申请中空气调节装置3设置在壁挂式空调器上的可能的实现方式。
如图1、图3和图6所示,第一壳体311的第五侧面3115向远离第四侧面3114的方向(大致为图4中所示的第五侧面3115向右)延伸有安装板3119,安装板3119上设置有三个第一螺栓孔31191。蒸发器2靠近其右端的管板上相应地设置有三个第二螺栓孔(未图示)。在安装时,紧固件(例如螺栓、螺钉等)穿过第一螺栓孔31191之后与第二螺栓孔连接,这样也就将空气调节装置3固定设置在了靠近蒸发器2右端的位置,意即设置在了靠近机壳1的右端的位置。在安装好时,第一侧面3111朝向进风口11,经由进风口11进入机壳1内的空气至少有一部分经由第一侧面3111上的第一通风结构进入到外壳31内,经由被激活的光触媒件34进行除异味处理后再经由第二壳体312上的第二通风结构3121流出。第一发光模块32大致位于空气调节装置3的左端,第一发光模块32通电时其发出的光线能够沿机壳1的长度方向(大致为图1中的左右方向)从右至左照射,这样也就能够照射机壳1内的大部分区域,意即能够在照射蒸发器2表面的同时照射流经该照射范围的空气,对蒸发器2的表面和空气进行杀菌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紧固件也可以是穿过第二螺栓孔后与第一螺栓孔31191连接。显然,空气调节装置3也可以通过卡接、插接、粘接等其他可能的方式设置于蒸发器2的管板。
需要说明的是,空气调节装置3也可以设置在靠近机壳1的左端的位置。当然,空气调节装置3还可以设置在壁挂式空调器的其他位置,例如,进风口11处或者壁挂式空调器的前面板的内侧或者位于进风口11与出风口12之间形成的风道内,等。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空气调节装置3在壁挂式空调器内的具体设置位置,只要通过空气调节装置3能够对空气进行除菌处理的同时去除空气中的异味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虽然是以第一侧面3111、第二侧面3112、第三侧面3113、第五侧面3115、第一灯板321、第二灯板331、光触媒件34均大致为矩形为例来进行阐述的,但其仅仅只是一种示例性的阐述,并不是限制性的,各个侧面、灯板、光触媒件34的形状显然还可以是正方形、圆形、多边形等其他可能的形状。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各个侧面、灯板、光触媒件34的具体形状,只要由这些部件构成的空气调节装置3能够同时实现对空气的除菌处理和除异味处理即可。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发光模块32向外发射的杀菌光线对空气进行除菌处理,通过将第二发光模块33设置在由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彼此扣合而成的外壳31内、并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上分别设置第一通风结构和第二通风结构3121,使流经空气调节装置3的空气能够经由这两个通风结构中的一个流入到外壳31内、另一个流出外壳31,通过第二发光模块33发出的光线激活光触媒件34、被激活的光触媒件34能够去除进入到外壳31内的空气中的异味,从而能够更好地改善空调器所在空间内的空气条件,提升用户体验。第一通风结构为设置在第一壳体311的第一侧面3111上的通风孔31111、每个通风孔31111处设置有两个相向设置的导流板31112、每个导流板31112穿过第二灯板331上的通孔3311后向下延伸至外壳31的内部,从而能够更好地将空气导流至光触媒件34,使进入到外壳31内的空气能够更加充分地与光触媒件34接触,能够更好地去除空气中的异味。第一壳体311的第四侧面3114上设置有透光孔31144、第一灯珠322伸入至透光孔31144内,这样第一灯珠322通电时发出的杀菌光线也就能够穿过透光孔31144向外照射,对其照射范围内的空气进行杀菌处理。通过第一侧面3111朝向第二壳体312延伸的定位柱3118与第二壳体312上设置的安装孔3122的匹配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壳体311与第二壳体312的彼此扣合。
当然,上述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之间、以及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和优选的实施方式之间还可以交叉配合使用,从而组合出新的实施方式以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空调器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光触媒件和发光单元,所述空气调节装置通过所述外壳设置于所述空调器,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模块和第二发光模块,所述光触媒件被设置成被激活后能够去除空气中的异味,所述第一发光模块被设置成通电时能够向外发射杀菌光线,所述第二发光模块被设置成通电时发出的光线能够照射所述光触媒件、并激活所述光触媒件,所述外壳包括彼此扣合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通风结构和第二通风结构,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和所述第二通风结构被设置成能够允许空气通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壳体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通风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上的通风孔,所述通风孔处设置有导流件,所述导流件被设置成能够将流经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空气引导至所述光触媒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模块包括第二灯板和第二灯珠,所述第二灯珠设置在所述第二灯板朝向所述光触媒件的一侧,所述第二灯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光触媒件之间,所述第二灯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导流件自所述第一侧面穿过所述通孔向所述外壳的内部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有多个通风孔,所述第二灯板上设置有多个通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灯珠设置在所述第二灯板的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通风孔之间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的两端的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的内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块,在组装好时,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第二壳体围设形成一个限位结构,所述光触媒件卡设于所述限位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四侧面上设置有透光孔,所述第四侧面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且所述第四侧面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之间,所述第一发光模块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靠近所述第四侧面的位置,所述第一发光模块通电时发出的光线能够穿过所述透光孔向外照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模块包括第一灯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灯板的第一灯珠,所述第一灯板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靠近所述第四侧面的位置,所述第一灯珠设置在所述第一灯板背离所述第二发光模块的一侧、且其至少一部分伸入至所述透光孔内,所述第一灯珠通电时发出的杀菌光线能够穿过所述透光孔向外照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灯珠为UVC LED灯珠,所述第二灯珠为UVA LED灯珠。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朝向所述第二壳体延伸有第一安装结构,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安装结构,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第一安装结构与所述第二安装结构的匹配连接彼此扣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为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第二安装结构为安装孔,紧固件穿过所述安装孔后与定位孔连接。
CN202321756955.0U 2023-07-05 2023-07-05 用于空调器的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2206242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56955.0U CN220624204U (zh) 2023-07-05 2023-07-05 用于空调器的空气调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56955.0U CN220624204U (zh) 2023-07-05 2023-07-05 用于空调器的空气调节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24204U true CN220624204U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30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56955.0U Active CN220624204U (zh) 2023-07-05 2023-07-05 用于空调器的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242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17253B1 (ko) 흡음기능을 갖는 원통형 광촉매 필터장치를 구비한 전열교환기
CN112576983A (zh)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消毒功能的灯具
CN213246521U (zh) 一种空气净化灭蚊灯
CN220624204U (zh) 用于空调器的空气调节装置
CN212157398U (zh) 一种紫外贯流风机及空调器
CN211177128U (zh) 除菌模块及包括该模块的空调器
CN209744633U (zh) 用于空调器的杀菌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空调器
CN216203908U (zh) 空气净化组件和空气循环系统
CN215308747U (zh) 一种光触媒紫外杀菌消毒装置
CN218120100U (zh) 用于空调器的空气调节装置
KR20080073472A (ko) 천정 매입형 공기 살균 정화기
CN218119959U (zh) 用于空调器的空气调节装置
CN212204875U (zh) 一种具有杀菌去甲醛作用的空气净化器
CN212631291U (zh) 一种杀菌灯
KR102226005B1 (ko) 광촉매 장치
CN218119960U (zh) 空气调节装置及具有该空气调节装置的空调器
WO2021155616A1 (zh) 一种消毒、杀菌、净化装置
CN113944975A (zh) 消毒机
CN111059640A (zh) 空调杀菌组件和空调器
CN217908444U (zh) 一种空气消毒机与空间消杀器用羟基模组结构
CN212976129U (zh) 一种杀菌消毒风淋室
RU159981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конди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воздуха для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ого вагона
CN216204127U (zh) 空气净化组件和空气循环系统
RU160109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конди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воздуха для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ого вагона
RU161173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конди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воздуха для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ого вагон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