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16112U - 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16112U
CN220616112U CN202321676107.9U CN202321676107U CN220616112U CN 220616112 U CN220616112 U CN 220616112U CN 202321676107 U CN202321676107 U CN 202321676107U CN 220616112 U CN220616112 U CN 2206161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unmanned
deployment
hanging strip
accommodating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7610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冬科
江云华
雷宏图
高剑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Yunzhou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Yunzhou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Yunzhou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Yunzhou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7610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161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161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161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其中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包括:无人艇收容主体,无人艇收容主体形成有用于收容无人艇的收容空间以及与收容空间连通的开口;锁止机构,锁止机构包括锁止支撑架、设于锁止支撑架上的旋转轴以及与旋转轴连接的锁止件,锁止支撑架设于无人艇收容主体的背离开口的一端,锁止件能够绕旋转轴朝收容空间的内部转动以调整至锁止位置或者朝收容空间的外部转动以调整至解锁位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锁止机构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了布放回收作业风险、提高了布放回收作业效率以及降低了布放回收作业成本。

Description

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艇布放回收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无人艇机动灵活,因此可以在很多有人艇无法涉及的水域进行作业,随着无人艇的广泛应用,无人艇在作业时的布放回收便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作业环境海况等因素,无人艇布放回收常常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以往都需要使用保障艇进行人工操作,有时还会出现无法回收的情况。
为了减小无人艇布放回收时的风险,需要一种安全可靠的布放回收方式,目前已经有类似的装置,但还是需要辅助工具才能完成,比如需要保障艇在水面进行人工挂钩卸钩等问题,因此现有的布放回收方案还是存在作业风险大,作业效率低以及作业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布放回收方案存在作业风险大,作业效率低以及作业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包括:
无人艇收容主体,所述无人艇收容主体形成有用于收容无人艇的收容空间以及与所述收容空间连通的开口;
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包括锁止支撑架、设于所述锁止支撑架上的旋转轴以及与所述旋转轴连接的锁止件,所述锁止支撑架设于所述无人艇收容主体的背离所述开口的一端,所述锁止件能够绕所述旋转轴转动,所述驱动件用于驱使所述锁止件绕所述旋转轴朝所述收容空间的内部转动以调整至锁止位置或者朝所述收容空间的外部转动以调整至解锁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止件能够绕旋转轴转动以切换至锁定位置或者解锁位置,从而切换无人艇的锁定状态或者解锁状态,减少了控制锁止机构人为参与的程度,提高了锁止机构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了在布放回收无人艇时需要布置保障艇的可能,降低了布放回收作业风险、提高了布放回收作业效率以及降低了布放回收作业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止机构还包括锁止架,所述锁止架与所述旋转轴转动连接,所述锁止架的背离所述旋转轴的端部上设有所述锁止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锁止件能够绕旋转轴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止机构还包括连接所述锁止件和所述锁止支撑架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为推杆件,所述推杆件设于所述锁止支撑架上,所述推杆件的动力端与所述锁止件或者所述锁止架连接并且用于驱使所述锁止件绕所述旋转轴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的自动化程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止机构还包括连接所述锁止件和所述锁止支撑架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为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连接所述锁止支撑架和所述锁止件,或者所述弹性件连接所述锁止支撑架和所述锁止架,所述弹性件用于驱使所述锁止件绕所述旋转轴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止件在驱动件的驱动下能够自动维持锁定位置,无需以电动方式驱使,其具有节能作用,同时其可靠性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止架具有相对的两个端部,其中一个所述端部设有所述锁止件,另一个所述端部设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上设有牵引绳,所述牵引绳能够拉动所述驱动杆以驱使所述锁止件绕所述旋转轴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止机构可以通过航行设备主体上的操作人员进行手动操作,其操作风险小,可靠性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止机构还包括无人艇传感器,所述无人艇传感器与所述驱动件电连接,所述无人艇传感器用于感应所述无人艇的位置以将所述无人艇的位置信息传递至所述驱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提高了锁止机构的自动化程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人艇收容主体包括主框架和设于所述主框架上的吊带,所述主框架形成有所述收容空间,所述吊带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主框架的相对两侧部,所述吊带和所述主框架之间形成有连通所述收容空间的开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吊带具有一定形变能力,其抗拉伸强度高,可以拉起更大重量的无人艇,并且也易于收纳。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吊带上形成有与起重装置连接的吊点,所述吊点将所述吊带分隔为第一吊带段和第二吊带段,所述第一吊带段与所述主框架的其中一侧部连接,所述第二吊带段与所述主框架的另一侧部连接,所述第一吊带段和所述第二吊带段之间设有用于撑开所述开口的吊带支撑弹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了无人艇在开口通行时的通过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人艇收容主体还包括设于所述主框架上的多个浮体,多个所述浮体沿着所述主框架的外边缘依次布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浮体具有预设的浮力,浮体包括但不限于浮球;浮体用于使得主框架浮于水面,浮体还具有防撞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人艇收容主体还包括设于所述主框架上的导轮,所述导轮靠近所述开口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轮能够引导无人艇进入收容空间内。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航行设备,包括航行设备主体和上述的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所述航行设备主体设有与所述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连接的起重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的优点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航行设备还具有布放回收效率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人艇收容主体的立体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止机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呈解锁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呈锁止状态的主视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1、无人艇收容主体;2、锁止机构;
10、收容空间;20、开口;11、主框架;12、吊带;13、浮体;14、导轮;15、移动轮;16、挡板;21、锁止支撑架;22、旋转轴;23、锁止件;24、驱动件;25、锁止架;26、驱动杆;27、无人艇传感器;
121、第一吊带段;122、第二吊带段;123、吊带支撑弹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位于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位于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指示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其用于布放回收无人艇;具体地,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用于配置于航行设备主体或者岸边,航行设备主体或者岸边设置有起重装置,通过起重装置将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投放于目标水域中,使无人艇能够驶出或者驶入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中,完成布放回收作业;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具有作业风险小,作业效率高以及作业成本低的优点;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包括:无人艇收容主体1和锁止机构2;
其中,无人艇收容主体1形成有用于收容无人艇的收容空间10以及与收容空间10连通的开口20;这里,可以理解的是,无人艇收容主体1可以由框架结构组成,其中,无人艇收容主体1形成有收容空间10,收容空间10的形状和尺寸与无人艇的形状和尺寸匹配,即无人艇能够进出收容空间10,并且无人艇能够收容于收容空间10中;开口20与收容空间10连通,并且开口20的尺寸与无人艇的尺寸匹配,即无人艇能够从开口20中进出收容空间10;
锁止机构2包括锁止支撑架21、设于锁止支撑架21上的旋转轴22以及与旋转轴22连接的锁止件23,锁止支撑架21设于无人艇收容主体1的背离开口20的一端,锁止件23能够绕旋转轴22朝收容空间10的内部转动以调整至锁止位置或者朝收容空间10的外部转动以调整至解锁位置。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锁止机构2用于与锁定无人艇或者与无人艇解除锁定状态,当锁止机构2锁定无人艇时,无人艇收容于收容空间10内,实现了无人艇的回收作业;而当锁止机构2解锁无人艇时,无人艇可以从收容空间10内驶出,实现了无人艇的布放作业;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具体地,锁止机构2包括锁止支撑架21、旋转轴22和锁止件23;锁止支撑架21设于无人艇收容主体1上,其中锁止支撑架21位于无人艇收容主体1的背离开口20的一端,即锁止机构2与开口20分别位于无人艇收容主体1的相对两端,无人艇从开口20进入收容空间10后,无人艇的头部正对锁止支撑架21,因此位于无人艇的头部的连接杆能够与锁止件23配合并且连接;细化地,锁止件23能够绕旋转轴22转动,当锁止件23绕旋转轴22朝收容空间10的内部转动时,锁止件23能够移动至连接杆的背离旋转轴22的一侧,从而限制连接杆向开口20一侧后退,这样达到将整个无人艇限位于收容空间10内的目的,即锁止件23移动至锁止位置将无人艇锁定;而当锁止件23绕旋转轴22朝收容空间10的外部转动时,锁止件23能够移动至连接杆的靠近旋转轴22的一侧,从而解除限制连接杆向开口20一侧后退,这样,无人艇能够从开口20驶出收容空间10,即锁止件23移动至解锁位置以解除无人艇的锁定状态;驱动件24用于驱使锁止件23绕旋转轴22转动,驱动件24能够驱使锁止件23绕旋转轴22朝收容空间10的内部转动,也能够驱使锁止件23绕旋转轴22朝收容空间10的外部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止件23能够绕旋转轴22转动以将锁止件23切换至锁定位置或者解锁位置,从而切换无人艇的锁定状态或者解锁状态,减少了控制锁止机构2人为参与的程度,提高了锁止机构2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了在布放回收无人艇时需要布置保障艇的可能,降低了布放回收作业风险、提高了布放回收作业效率以及降低了布放回收作业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锁止机构2还包括锁止架25,锁止架25与旋转轴22转动连接,锁止架25的背离旋转轴22的端部上设有锁止件23。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锁止架25用于连接锁止件23和旋转轴22;具体地,锁止架25与旋转轴22转动连接,锁止架25的背离旋转轴22的端部上设有锁止件2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锁止件23能够绕旋转轴22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旋转轴22的轴向平行于无人艇收容主体1的宽度方向并且与无人艇收容主体1的长度方向垂直。
锁止件23可以为锁止杆,锁止杆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旋转轴的轴向。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无人艇收容主体1在自身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有开口20和锁止机构2,这样,将旋转轴22的轴向布置为与无人艇收容主体1的宽度方向平行并且与其长度方向垂直,当锁止件23绕旋转轴22转动时,锁止件23在无人艇收容主体1的收容空间10的内部和外部切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于锁止件23在收容空间10的内部和外部翻转。
在一个实施例中,锁止机构2还包括连接锁止件23和锁止支撑架21的驱动件24,驱动件24为推杆件,推杆件设于锁止支撑架21上,推杆件的动力端与锁止件23或者锁止架25连接并且用于驱使锁止件23绕旋转轴22转动。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推杆件包括但不限于电动推杆,推杆件具有动力端,即动力端可以相对推杆件伸缩,推杆件设于锁止支撑架21上,动力端与锁止件23或者锁止架25连接。
具体地,推杆件与锁止支撑架21转动连接,推杆件的动力端也与锁止件23或者锁止架25转动连接,动力端相对推杆件的伸缩方向与锁止件23和旋转轴22之间的连线相交,这样,动力端相对推杆件伸缩时,动力端能够驱使锁止件23绕旋转轴22转动;当动力端伸出时,动力端能够驱使锁止件23绕旋转轴22朝收容空间10的内部转动;当动力端缩回时,动力端能够驱使锁止件23绕旋转轴22朝收容空间10的外部转动。
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驱动件24能够接收外部的控制信息以进行相应的操作,例如通过接收遥控器传来的控制信息,驱动件24作出相应伸缩操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的自动化程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锁止机构2还包括连接锁止件23和锁止支撑架21的驱动件24,驱动件24为弹性件,弹性件连接锁止支撑架21和锁止件23,或者弹性件连接锁止支撑架21和锁止架25,弹性件用于驱使锁止件23绕旋转轴22转动。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的弹力能够驱使锁止件23绕旋转轴22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的弹力用于驱使锁止件23绕旋转轴22朝收容空间10的内部转动,即,弹性件将锁止件23维持在锁定位置,锁止件23维持锁定无人艇的状态;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无人艇的头部的连接杆具有导向作用,即,连接杆能够随着无人艇进入收容空间10而移动,进而克服弹性件的弹力而顶开锁止件23,当锁止件23越过连接杆并且位于连接杆的背离旋转轴22的一侧时,锁止件23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朝收容空间10的内部转动,进而限位连接杆,从而限制无人艇推出收容空间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止件23在驱动件24的驱动下能够自动维持锁定位置,无需以电动方式驱使,其具有节能作用,同时其可靠性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锁止架25具有相对的两个端部,其中一个端部设有锁止件23,另一个端部设有驱动杆26,驱动杆26上设有牵引绳,牵引绳能够拉动驱动杆26以驱使锁止件23绕旋转轴22转动。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锁止架25还用于驱使锁止件23转动至解锁位置。
具体地,锁止架25的相对两个端部分别设有锁止件23和驱动杆26,驱动杆26上还设有牵引绳,其中牵引绳的另一端由航行设备主体上的操作人员手持,例如位于母船上的操作人员手持牵引绳,操作人员可以拉动牵引绳使得驱动杆26绕旋转轴22转动,进而驱使锁止件23绕旋转轴22转动,从而使得锁止件23转动至解锁位置,释放无人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止机构2可以通过航行设备主体上的操作人员进行手动操作,其操作风险小,可靠性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锁止机构2还包括无人艇传感器27,无人艇传感器27与驱动件24电连接,无人艇传感器27用于感应无人艇的位置以将无人艇的位置信息传递至驱动件24。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无人艇传感器27用于感应无人艇的位置,可选地,无人艇传感器27为激光测距器,通过测量无人艇与锁止机构2的距离以输出驱动件24的控制信息,即,当无人艇与锁止机构2的距离小于阈值时,驱动件24能够驱使锁止件23绕旋转轴22转动至锁定位置,这样将无人艇限定在收容空间10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提高了锁止机构2的自动化程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无人艇收容主体1包括主框架11和设于主框架11上的吊带12,主框架11形成有收容空间10,吊带12的两端分别连接主框架11的相对两侧部,吊带12和主框架11之间形成有连通收容空间10的开口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吊带12具有一定形变能力,其抗拉伸强度高,可以拉起更大重量的无人艇,并且也易于收纳。
在一个实施例中,吊带12上形成有与起重装置连接的吊点,吊点将吊带12分隔为第一吊带段121和第二吊带段122,第一吊带段121与主框架11的其中一侧部连接,第二吊带段122与主框架11的另一侧部连接,第一吊带段121和第二吊带段122之间设有用于撑开开口20的吊带支撑弹片123。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当无人艇收容主体1布放回收无人艇时,主框架11放置于水面上,此时,水面波浪的起伏会导致主框架11上下起伏,而吊带12连接主框架11和起重装置,当主框架11发生起伏时,吊带12会发生松脱下垂的现象,这时,在第一吊带段121和第二吊带段122之间设置吊带支撑弹片123,这样将第一吊带段121和第二吊带段122撑开以实现将开口20维持撑开的状态,避免吊带12松脱下垂而导致开口20缩小,利于无人艇进出收容空间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了无人艇在开口20通行时的通过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框架11的底部设有多个移动轮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主框架11具有可移动性,使得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可以兼具收纳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无人艇收容主体1还包括设于主框架11上的多个浮体13,多个浮体13沿着主框架11的外边缘依次布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浮体13具有预设的浮力,浮体13包括但不限于浮球;浮体13用于使得主框架11浮于水面,浮体13还具有防撞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无人艇收容主体1还包括设于主框架11上的导轮14,导轮14靠近开口20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轮14能够引导无人艇进入收容空间10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无人艇收容主体1还包括设于主框架11上的挡板16,挡板16位于主框架11在自身长度方向上的两侧,用于引导无人艇进入收容空间10内。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航行设备,包括航行设备主体和上述的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航行设备主体设有与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连接的起重装置。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航行设备主体可以为无人船也可以为有人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的优点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航行设备还具有布放回收效率高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无人艇收容主体(1),所述无人艇收容主体(1)形成有用于收容无人艇的收容空间(10)以及与所述收容空间(10)连通的开口(20);
锁止机构(2),所述锁止机构(2)包括锁止支撑架(21)、设于所述锁止支撑架(21)上的旋转轴(22)以及与所述旋转轴(22)连接的锁止件(23),所述锁止支撑架(21)设于所述无人艇收容主体(1)的背离所述开口(20)的一端,所述锁止件(23)能够绕所述旋转轴(22)朝所述收容空间(10)的内部转动以调整至锁止位置或者朝所述收容空间(10)的外部转动以调整至解锁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2)还包括锁止架(25),所述锁止架(25)与所述旋转轴(22)转动连接,所述锁止架(25)的背离所述旋转轴(22)的端部上设有所述锁止件(2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2)还包括连接所述锁止件(23)和所述锁止支撑架(21)的驱动件(24),所述驱动件(24)为推杆件,所述推杆件设于所述锁止支撑架(21)上,所述推杆件的动力端与所述锁止件(23)或者所述锁止架(25)连接并且用于驱使所述锁止件(23)绕所述旋转轴(22)转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2)还包括连接所述锁止件(23)和所述锁止支撑架(21)的驱动件(24),所述驱动件(24)为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连接所述锁止支撑架(21)和所述锁止件(23),或者,所述弹性件连接所述锁止支撑架(21)和所述锁止架(25),所述弹性件用于驱使所述锁止件(23)绕所述旋转轴(22)转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架(25)具有相对的两个端部,其中一个所述端部设有所述锁止件(23),另一个所述端部设有驱动杆(26),所述驱动杆(26)上设有牵引绳(261),所述牵引绳(261)能够拉动所述驱动杆(26)以驱使所述锁止件(23)绕所述旋转轴(22)转动。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2)还包括无人艇传感器(27),所述无人艇传感器(27)与驱动件(24)电连接,所述无人艇传感器(27)用于感应所述无人艇的位置以将所述无人艇的位置信息传递至所述驱动件(24)。
7.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艇收容主体(1)包括主框架(11)和设于所述主框架(11)上的吊带(12),所述主框架(11)形成有所述收容空间(10),所述吊带(1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主框架(11)的相对两侧部,所述吊带(12)和所述主框架(11)之间形成有连通所述收容空间(10)的开口(20)。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带(12)上形成有与起重装置连接的吊点,所述吊点将所述吊带(12)分隔为第一吊带段(121)和第二吊带段(122),所述第一吊带段(121)与所述主框架(11)的其中一侧部连接,所述第二吊带段(122)与所述主框架(11)的另一侧部连接,所述第一吊带段(121)和所述第二吊带段(122)之间设有用于撑开所述开口(20)的吊带支撑弹片(123)。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艇收容主体(1)还包括设于所述主框架(11)上的导轮(14),所述导轮(14)靠近所述开口(20)设置。
10.一种航行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航行设备主体和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所述航行设备主体设有与所述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连接的起重装置。
CN202321676107.9U 2023-06-28 2023-06-28 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 Active CN2206161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6107.9U CN220616112U (zh) 2023-06-28 2023-06-28 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6107.9U CN220616112U (zh) 2023-06-28 2023-06-28 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16112U true CN220616112U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13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76107.9U Active CN220616112U (zh) 2023-06-28 2023-06-28 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161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48765B (zh) 一种无人船布放回收装置
US7712429B1 (en) Launch and recovery system for unmanned undersea vehicles
EP0532096B1 (en) Machine for gripping, securing and handling underwater vehicles and the like
RU2423282C1 (ru) Подводная лодка с устройством спуска и подъема на борт вспомогательного подводного аппарата
CN110040628B (zh) 一种潜器收放方法
US20130160692A1 (en) Salvaging Device and Salvaging Method for Salvaging Condensed Matter Located on the Water Surface of a Waterway
US9511833B2 (en) Multi-component robot for below ice search and rescue
CN110001895B (zh) 一种潜器收放装置
CN109733541B (zh) 一种无人船回收设备
CN110803257A (zh) 一种无人航行设备收放系统
CN105775075A (zh) 一种易于回收的波浪滑翔器及其回收方法
CN110816788A (zh) 一种无铠装电缆深潜器单绳回收方法
CN113697045A (zh) 一种水下潜器布放回收无人船及其作业方法
CN212047795U (zh) 一种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
US8359993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leasably latching a water vessel to a line
CN220616112U (zh) 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
CN114435545A (zh) 具有动力定位功能的航行器收放装置、回收及布放方法
CN106342050B (zh) 一种潜水器用缆索浮球抛出装置
CN116691934A (zh) 无人艇布放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
JP5813025B2 (ja) 水中観測機器の回収設備および水中観測機器の回収方法
CN111319722A (zh) 一种回收装置及航行设备
CN112875544B (zh) 安装在船用起重机上的绳驱式auv回收舱控制系统
CN114408104B (zh) 一种用于复杂水域环境测绘防搁浅无人船及其使用方法
KR102533392B1 (ko) 충돌방지부를 구비한 수중무인 탐사기 진회수장치
KR102234334B1 (ko) 무인선 진회수용 인양훅 및 연락색 전달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