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01654U - 供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供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01654U
CN220601654U CN202321200561.7U CN202321200561U CN220601654U CN 220601654 U CN220601654 U CN 220601654U CN 202321200561 U CN202321200561 U CN 202321200561U CN 220601654 U CN220601654 U CN 2206016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ulating valve
hot water
water
cold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0056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0056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016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016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016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供水系统,涉及空调技术领域。一种供水系统,供水系统包括热水回路、冷水回路以及蓄能水箱;热水回路具有供热水端以及与供热水端连通的热水末端,热水末端用于输出热负荷;冷水回路具有供冷水端以及与供冷水端连通的冷水末端,冷水末端用于输出冷负荷;蓄能水箱一端并联于供热水端和热水末端之间,另一端并联于供冷水端和冷水末端之间;蓄能水箱被配置为响应于热水末端和冷水末端的冷热负荷而蓄热水或者蓄冷水。热水回路和冷水回路共用一个蓄能水箱便可实现对热水或者冷水的存储,减少了占地面积,降低了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供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供水系统。
背景技术
四管制冷热水一体机组可同时提供冷水和热水,适用于同时需要制冷和制热的场合。但是,使用场合往往会出现冷负荷大于热负荷、热负荷大于冷负荷或者冷热负荷的相对大小随季节变化等情况,使得四管制机组工作模式频繁切换,影响使用寿命。在相关技术中,一般在冷热负荷小的一侧配置蓄能水箱以进行蓄水,即在冷热水侧分别配置蓄能水箱,但这样设置增加了设备初投资成本以及设备占地面积。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供水系统,以减少生产成本和设备的占地面积。
一种供水系统,所述供水系统包括热水回路、冷水回路以及蓄能水箱;热水回路具有供热水端以及与所述供热水端连通的热水末端,所述热水末端用于输出热负荷;冷水回路具有供冷水端以及与所述供冷水端连通的冷水末端,所述冷水末端用于输出冷负荷;蓄能水箱一端并联于所述供热水端和所述热水末端之间,另一端并联于所述供冷水端和所述冷水末端之间;所述蓄能水箱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热水末端和所述冷水末端的冷热负荷而蓄热水或者蓄冷水。
可以理解的是,热水回路中,供热水端用于向热水末端提供热水,热水末端将热水输出以用于制热;冷水回路中,供冷水端用于向冷水末端提供冷水,冷水末端将冷水输出以用于制冷。蓄能水箱的设置能够在对冷热负荷需求不同时,将对负荷小一侧的回路中的流体进行存储,减少供水系统切换模式的次数,延长使用寿命。同时热水回路和冷水回路共用一个蓄能水箱便可实现对热水或者冷水的存储,减少了占地面积,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水回路包括热进水段和热回水段,所述热进水段的进口与所述供热水端的出口连通,所述热进水段的出口与所述热水末端的进口连通,所述热回水段的进口与所述热水末端的出口连通,所述热回水段的出口与所述供热水端的进口连通;所述冷水回路包括冷进水段和冷回水段;所述冷进水段的进口与所述供冷水端的出口连通,所述冷进水段的出口与所述冷水末端的进口连通;所述冷回水段的进口与所述冷水末端的出口连通,所述冷回水段的出口与所述供冷水端的进口连通;所述蓄能水箱的热水进口和热水出口并联连接于所述热回水段,所述蓄能水箱的冷水进口和冷水出口并联连接于所述冷回水段。
如此设置,便于热水回路和冷水回路的循环。蓄能水箱的热水进口和热水出口位于同一热回水段,热水流量在热回水段发生变化后再流入热进水段,对热水末端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蓄能水箱的冷水进口和冷水出口位于同一冷回水段,冷水流量在冷回水段发生变化后再流入冷进水段,对冷水末端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热回水段的热水流向,所述热水进口位于所述热水出口的上游;和/或,沿所述冷回水段的冷水流向,所述冷水进口位于所述冷水出口的上游。
可以理解的是,这样设置顺应了热水流向和冷水流向,利于供水系统的循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能水箱的热水进口和所述热回水段之间设置有第一调节阀,所述蓄能水箱的冷水进口和所述冷回水段之间设置有第二调节阀,所述蓄能水箱的热水出口和所述热回水段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三调节阀,所述蓄能水箱的冷水出口和所述冷回水段之间设置有所述第四调节阀;所述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三调节阀和所述第四调节阀均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热水末端和所述冷水末端的冷热负荷而调整开闭。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调节阀和第三调节阀的设置便于根据热负荷的大小而调整开闭,进而控制蓄能水箱对热水的存储和释放;第二调节阀和第四调节阀的设置便于根据冷负荷的大小而调整开闭,进而控制蓄能水箱对冷水的存储和释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调节阀设置于所述热回水段,所述第三调节阀的第一通口与所述热水末端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三调节阀的第二通口与所述蓄能水箱的热水出口连接,所述第三调节阀的第三通口与所述供热水端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三调节阀的第三通口选择性连通所述第三调节阀的第一通口和/或其第二通口;所述第四调节阀设置于所述冷回水段,所述第四调节阀的第四通口与所述冷水末端的出口连通,所述第四调节阀的第五通口与所述蓄能水箱的冷水出口连通,所述第四调节阀的第六通口与所述供冷水端的进口连通,所述第四调节阀的第三通口选择性连通所述第四调节阀的第一通口和/或其第二通口;所述第一调节阀和所述第二调节阀均设置为二通阀或止回阀。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调节阀中,可以通过控制其第一通口和第二通口的开闭来控制热水回路中热水的流向;第四调节阀中,可以通过控制其第一通口和第二通口的开闭来控制冷水回路中冷水的流向。第一调节阀的设置便于控制热水流向蓄能水箱的通断,第二调节阀的设置便于控制冷水流向蓄能水箱的通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水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热水末端,所述第三调节阀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而调整开度;所述供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冷水末端;所述第四调节阀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而调整开度。
可以理解的是,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热水末端的温度,通过温度信号来调节第三调节阀的开度,以控制蓄能水箱中的热水进入热水回路的流量。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冷水末端的温度,通过温度信号来调节第四调节阀的开度,以控制蓄能水箱中的冷水进入冷水回路的流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以所述热负荷等于或趋近于所述冷负荷为第一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中,所述第一调节阀和所述第二调节阀均被配置为关闭状态;所述第三调节阀被配置为所述第三调节阀的第一通口与其第三通口连通,所述第四调节阀被配置为所述第四调节阀的第一通口与其第三通口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模式的设置能够使供热水端的水全部流向热水末端而不进入蓄能水箱、供冷水端的水全部流向冷水末端而不进入蓄能水箱,以满足冷热负荷相等的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以所述热负荷小于所述冷负荷为第二模式;在所述第二模式中,所述第一调节阀被配置为打开状态,所述第二调节阀被配置为关闭状态;所述第三调节阀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而调整所述第三调节阀的第一通口和其第二通口的开度比例,所述第四调节阀被配置为所述第四调节阀的第一通口和其第三通口连通,且所述第四调节阀的第二通口关闭。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模式的设置使部分热水存储在蓄能水箱中,以满足热负荷小于冷负荷的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二模式中所述热水末端输出热水的目标温度范围为[T1-a,T1+a],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热水末端输出热水的温度信号为t1,所述第三调节阀的第一通口的开度为K1,所述第三调节阀的第二通口的开度为K2,其中,a为所述第二模式的目标温度的上下浮动值;当t1<T1-a时,所述第三调节阀被配置为所述第三调节阀的第一通口与其第三通口连通,且所述第三调节阀的第二通口关闭,即K1=1,K2=0;当t1>T1+a时,所述第三调节阀被配置为所述第三调节阀的第二通口与其第三通口连通,且所述第三调节阀的第一通口关闭,即K1=0,K2=1;当T1-a≤t1≤T1+a时,所述第三调节阀被配置为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与目标温度范围的比较来调整第三调节阀的第一通口和其第二通口的开度,以及时调整蓄能水箱中的水进入热水回路的流量,具有较高的精准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以所述热负荷大于所述冷负荷为第三模式;在所述第三模式中,所述第一调节阀被配置为关闭状态,所述第二调节阀被配置为打开状态;所述第三调节阀被配置为所述第三调节阀的第一通口与其第三通口连通,且所述第三调节阀的第二通口关闭,所述第四调节阀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而调整所述第四调节阀的第一通口和其第二通口的开度比例。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模式的设置使部分冷水存储在蓄能水箱中,以满足热负荷大于冷负荷的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三模式中所述冷水末端输出冷水的目标温度范围为[T2-b,T2+b],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冷水末端输出冷水的温度信号为t2,所述第四调节阀的第一通口的开度为K3,所述第四调节阀的第二通口的开度为K4,其中,b为所述第三模式的目标温度的上下浮动值;当t2<T2-b时,所述第四调节阀被配置为所述第四调节阀的第二通口与其第三通口连通,且所述第四调节阀的第一通口关闭,即K3=0,K4=1;当t2>T2+b时,所述第四调节阀被配置为所述第四调节阀的第一通口与其第三通口连通,且所述第四调节阀的第二通口关闭,即K3=1,K4=0;当T2-b≤t2≤T2+b时,所述第四调节阀被配置为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与目标温度范围的比较来调整第四调节阀的第一通口和第二通口的开度,以及时调整蓄能水箱中的水进入冷水回路的流量,具有较高的精准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水系统还包括四管制机组,所述四管制机组具有冷热水模式、冷水模式和热水模式,所述四管制机组能够根据冷热负荷的需求将所述冷热水模式切换所述冷水模式或所述冷热水模式切换所述热水模式;所述供水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三调节阀和所述第四调节阀分别连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四管制机组冷热水模式切换所述冷水模式或所述冷热水模式切换所述热水模式的工作信号,而调整所述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三调节阀和所述第四调节阀的连通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来控制器便于接收四管制机组冷热水模式切换冷水模式或冷热水模式切换热水模式的工作信号,根据不同的工作信号,来及时调整第一调节阀、第二调节阀、第三调节阀和第四调节阀的连通状态,以满足对冷热负荷不同大小的需求,具有及时性、准确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水系统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三调节阀和所述第四调节阀均被配置为所述第一模式;所述第一模式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响应于累计N次所述四管制机组冷热水模式切换所述冷水模式且不切换所述热水模式的工作信号而调整所述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三调节阀和所述第四调节阀处于所述第二模式;或者,所述第一模式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响应于累计N次所述四管制机组冷热水模式切换所述热水模式且不切换所述冷水模式的工作信号而调整所述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二调节阀、第三调节阀和第四调节阀处于所述第三模式;或者,所述第二模式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响应于累计N次切换所述四管制机组冷热水模式切换所述热水模式且不切换所述冷水模式的工作信号而调整所述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三调节阀和所述第四调节阀处于所述第三模式;或者,所述第三模式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响应于累计N次所述四管制机组冷热水模式切换所述冷水模式且不切换所述热水模式的工作信号而调整所述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三调节阀和所述第四调节阀处于所述第二模式;其中,N∈[1-5],且N为整数。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器能够接收四管制机组冷热水模式切换冷水模式或热水模式的工作信号,通过累计N次接收同一工作信号而改变供水系统的模式,使蓄能水箱及时蓄水,切换更具准确性,避免四管制机组频繁切换,以延长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供水系统第一模式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供水系统第二模式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供水系统第三模式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供水系统模式切换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供水系统第三调节阀开度调节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供水系统第四调节阀开度调节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供水系统;10、热水回路;20、冷水回路;30、蓄能水箱;40、四管制机组;50、控制器;11、供热水端;12、热水末端;13、第一调节阀;14、第三调节阀;15、热水循环泵;21、供冷水端;22、冷水末端;23、第二调节阀;24、第四调节阀;25、冷水循环泵;101、热进水段;102、热回水段;201、冷进水段;202、冷回水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6,本申请提供一种供水系统100,供水系统100包括热水回路10、冷水回路20以及蓄能水箱30;热水回路10具有供热水端11以及与供热水端11连通的热水末端12,热水末端12用于输出热负荷;冷水回路20具有供冷水端21以及与供冷水端21连通的冷水末端22,冷水末端22用于输出冷负荷。如此,供水系统100主要通过提供冷热水来用于制热或者制冷。供热水端11能够向热水末端12提供热水,热水末端12通过输出热水以向外输出热负荷进行制热,热交换后的热水,从热水末端12流至供热水端11,以继续进行供热水循环。同理,供冷水端21能够向冷水末端22提供冷水,冷水末端22通过输出冷水以向外输出冷负荷进行制冷,热交换后的冷水,从冷水末端22流至供冷水端21,以继续进行供冷水循环。
需要补充的是,供水系统100还包括四管制机组40,供热水端11和供冷水端21共同连入四管制机组40。四管制机组40具有三种模式:冷热水模式、冷水模式和热水模式,四管制机组40能够根据外界不同冷热负荷的需求来切换这三种模式。在冷热水模式中,供热水端11向热水末端12提供热水,供冷水端21向冷水末端22提供冷水,以共同实现对外输出冷热水;在冷水模式中,冷水回路20的供冷水端21向冷水末端22输出冷水,热水回路10不对外提供热水;在热水模式中,热水回路10的供热水端11向热水末端12输出热水,冷水回路20不对外提供冷水。
进一步的,蓄能水箱30一端并联于供热水端11和热水末端12之间,另一端并联于供冷水端21和冷水末端22之间;蓄能水箱30被配置为响应于热水末端12和冷水末端22的冷热负荷而蓄热水或者蓄冷水。如此,当对冷热负荷要求不等时,蓄能水箱30能够储存冷热负荷中负荷相对偏小一侧回路中的水,使四管制机组40减少因冷热负荷的不同而进行模式切换的次数,避免四管制机组中的压缩机频繁启停,以延长四管制机组40的寿命。热水回路10和冷水回路20共用同一蓄能水箱30,在热负荷较小时,蓄能水箱30蓄热水,以减少流入热水末端12的流量,而供冷水端21的冷水全部流入冷水末端22,以便进行制冷;在冷负荷较小时,蓄能水箱30蓄冷水,以减少流入冷水末端22的流量,而供热水端11的热水全部流入热水末端12,以便进行制热。同时,热水回路10和冷水回路20共用一个蓄能水箱30还能够减少设备的占地面积,降低生产成本。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热水回路10包括热进水段101和热回水段102,热进水段101的进口与供热水端11的出口连通,热进水段101的出口与热水末端12的进口连通,热回水段102的进口与热水末端12的出口连通,热回水段102的出口与供热水端11的进口连通;冷水回路20包括冷进水段201和冷回水段202;冷进水段201的进口与供冷水端21的出口连通,冷进水段201的出口与冷水末端22的进口连通;冷回水段202的进口与冷水末端22的出口连通,冷回水段202的出口与供冷水端21的进口连通;结合图1至图3,热水回路10的箭头方向为热水的流向,冷水回路20的箭头方向为冷水的流向。也就是说,供热水端11的热水能够经热进水段101流向热水末端12,经热水末端12热交换后沿热回水段102能够流向供热水端11,供冷水端21的冷水能够经冷进水段201流向冷水末端22,经冷水末端22热交换后沿冷回水段202能够流向供冷水端21,以实现供水循环。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热回水段102连接有热水循环泵15,冷回水段202上连接由冷水循环泵25,以分别为各自回路的循环提供动力。当然作为其他实施例,热水循环泵15还可以设置于热水回路10中其他位置,同样的,冷水循环泵25还可以设置于冷水回路20中其他位置。
如图1至图3所示,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蓄能水箱30的热水进口和热水出口并联连接于热回水段102,蓄能水箱30的冷水进口和冷水出口并联连接于冷回水段202。如此,以热水回路10为例,当热负荷较小时,热水末端12制热后的热水回收后,部分流入热回水段102的蓄能水箱30中,另一部分流回供热水端11,使得在下一次的循环中,供回水端向热水末端12输入的热水的流量减小,由于热水流量的变化发生在热回水段102,故热水流量变化的波动经缓冲后再流入热水末端12,能够保证热水末端12的稳定输出。冷水回路20的效果于热水回路10类似,能够保证冷水末端22的稳定输出,具体可参照热水回路10。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沿热回水段102的热水流向,蓄能水箱30的热水进口位于热水出口的上游;沿冷回水段202的冷水流向,蓄能水箱30的冷水进口位于冷水出口的上游。如此,流体能够顺着回路的流向流入蓄能水箱30中,利于回路循环。示例性的,热水末端12回流的热水在热回水段102的上游流入蓄能水箱30的热水进口,再从热水出口流出流入热回水段102的下游,便于热水回路10的循环;冷水末端22回流的冷水在冷回水段202的上游流入蓄能水箱30的冷水进口,再从冷水出口流出流入冷回水段202的下游,便于冷水回路20的循环。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蓄能水箱30的热水进口和热回水段102之间设置有第一调节阀13,蓄能水箱30的冷水进口和冷回水段202之间设置有第二调节阀23,蓄能水箱30的热水出口和热回水段102之间设置有第三调节阀14,蓄能水箱30的冷水出口和冷回水段202之间设置有第四调节阀24;第一调节阀13、第二调节阀23、第三调节阀14和第四调节阀24均被配置为响应于热水末端12和冷水末端22的冷热负荷而调整开闭。
如此,第一调节阀13能够控制热水进入蓄能水箱30的通断,第三调节阀14能够控制蓄能水箱30内的热水流向热回水段102的通断。通过第一调节阀13和第三调节阀14的共同作用,以便于在热负荷较小时,调节第一调节阀13和第三调节阀14,以使蓄能水箱30与热回水段102连通,以便部分热水流入蓄能水箱30中蓄能;而在热负荷较大时,调节第一调节阀13和第三调节阀14,以断开热水回路10中的热水进入蓄能水箱30的通道,进而促进全部的热水均流入热水末端12进行输出。同理,第二调节阀23能够控制冷水进入蓄能水箱30的通断,第四调节阀24能够控制蓄能水箱30内的冷水流向冷回水段202的通断。通过第二调节阀23和第四调节阀24的共同作用,以便于在冷负荷较小时,调节第二调节阀23和第四调节阀24,以使蓄能水箱30与冷回水段202连通,以便部分冷水流入蓄能水箱30中蓄能;而在冷负荷较大时,调节第二调节阀23和第四调节阀24,以断开冷水回路20中的冷水进入蓄能水箱30的通道,进而促进全部的冷水均流入冷水末端22进行输出。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蓄能水箱30的热水进口与热回水段102之间连接有第一三通管,蓄能水箱30的冷水进口与冷回水段202之间连接有第二三通管,第一调节阀13设置于热水进口与第一三通管之间,第二调节阀23设置于冷水进口与第二三通管之间;第一调节阀13和第二调节阀23均设置为二通阀。如此,以热水回路10为例,通过第一三通管,热水的部分可以流向供热水端11,另一部分可以流向蓄能水箱30,同时,第一调节阀13可以控制自身所在管路上热水的通断,也就是控制热水从热水回路10进入到蓄能水箱30中的通断。同理,冷水回路20中的第二三通管和第二调节阀23的作用与热水回路10中第一三通管和第一调节阀13的作用类似,可参照热水回路10,在此不再赘述。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调节阀13和第二调节阀23还可以均设置为止回阀。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三调节阀14设置于热回水段102,第三调节阀14为三通阀,第三调节阀14的第一通口A与热水末端12的出口连接,第三调节阀14的第二通口B与蓄能水箱30的热水出口连接,第三调节阀14的第三通口AB与供热水端11的进口连接,第三调节阀14的第三通口AB选择性连通第三调节阀14的第一通口A和/或其第二通口B;第四调节阀24设置于冷回水段202,同样的,第四调节阀24为三通阀,第四调节阀24的第一通口A与冷水末端22的出口连通,第四调节阀24的第二通口B与蓄能水箱30的冷水出口连通,第四调节阀24的第三通口AB与供冷水端21的进口连通,第四调节阀24的第三通口AB选择性连通第四调节阀24的第一通口A和/或其第二通口B。如此,以第三调节阀14为例,通过控制第一通口A和第二通口B开闭状态能够调节热水的流向。当第一通口A与第三通口AB完全连通时,第二通口B断开,热水从热水末端12流向供热水端11,而蓄能水箱30中的热水无法流入供热水端11;当第二通口B和第三通口AB完全连通时,第一通口A断开,热水不能直接从热水末端12流向供热水端11,而需先流入蓄能水箱30,从蓄能水箱30再流入供热水端11。同理,第四调节阀24在冷水回路20中的作用与第三调节阀14在热水回路10中的作用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供水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安装于热水末端12,第三调节阀14还可以被配置为响应于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而调整开度,即第三调节阀14还能够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对蓄能水箱30流向供热水端11的热水和热水末端12流向供热水端11的热水进行比例调节。如此,可以根据第一温度检测器所检测到的热水末端12输出热水的温度信号,来与目标温度进行比较,根据目标温度来调节第三调节阀14的开度,进而控制蓄能水箱30中的热水和热水末端12的热水进入到热回水段102中的量。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例中,供水系统100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于冷水末端22;同样的,第四调节阀24还可以被配置为响应于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而调整开度。同理,第二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冷水末端22的温度信号,将冷水末端22的温度信号与目标温度进行比较,根据目标温度来调节第四调节阀24的开度,进而控制蓄能水箱30中的冷水和冷水末端22的冷水进入到冷回水段202中的量。
为了减少四管制机组40对冷热水模式、热水模式和冷水模式的频繁切换,减少压缩机频繁启停的次数,供水系统100能够根据冷热负荷的需求对蓄能水箱30进行调节,故就蓄能水箱30的调节,供水系统100具有以下三种模式:第一模式、第二模式和第三模式。以下对这三种模式进行阐述。
如图1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以热负荷等于或趋近于冷负荷为第一模式;在第一模式中,第一调节阀13和第二调节阀23均被配置为关闭状态;第三调节阀14的第一通口A与其第三通口AB连通,第四调节阀24的第一通口A与其第三通口AB连通。也就是说,所需的热水的量和冷水的量相等或者趋近相等,故此时无需对热水和冷水进行蓄能,热水末端12的热水直接流回供热水端11,而不流入蓄能水箱30,以继续进行供热水循环,冷水末端22的冷水直接流回供冷水端21,而不流入蓄能水箱30,以继续进行冷水循环,以使热水输出的量和冷水输出的量趋近相等。
如图2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以热负荷小于冷负荷为第二模式;在第二模式中,第一调节阀13被配置为打开状态,第二调节阀23被配置为关闭状态;第三调节阀14被配置为响应于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而调整其第一通口A和第二通口B的开度比例,第四调节阀24被配置为其第一通口A和第三通口AB连通,且第二通口B关闭。
也就是说,在第二模式中,所需的热水的量小于冷水的量,供水系统100主要提供冷水以用于制冷,故此时需要将部分热水储存在蓄能水箱30中。因此,第一调节阀13的打开,使热回水段102与蓄能水箱30的热水进口连通,热水末端12流回供热水端11的部分热水流入蓄能水箱30中,同时,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热水末端12输出热水的温度信号来调节第三调节阀14中第一通口A和第二通口B的开度,以控制蓄能水箱30中的热水进入到热回水段102中的量。由于蓄能水箱30中的热水受制冷模式的影响会有一定的热损,蓄能水箱30中的热水进入热回水段102后需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升高至热水末端12所需的温度,故根据热水末端12输出热水的温度来控制蓄能水箱30中的热水进入热回水段102中的量,以实时确保热水末端12输出热水的温度满足预设温度需求。同时,由于冷负荷的需求较大,故冷水无需流入蓄能水箱30,冷水末端22回流的冷水直接流向供冷水端21,以进行供冷水端21的循环。
如图3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以热负荷大于冷负荷为第三模式;在第三模式中,第一调节阀13被配置为关闭状态,第二调节阀23被配置为打开状态;第三调节阀14被配置为其第一通口A与其第三通口AB连通,且其第二通口B关闭,第四调节阀24被配置为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而调整其第一通口A和第二通口B的开度比例。也就是说,在第三模式中,所需的冷水的量小于热水的量,供水系统100主要提供热水以用于制热,故此时需要将部分冷水储存在蓄能水箱30中。因此,第二调节阀23的打开,使冷回水段202与蓄能水箱30的冷水进口连通,冷水末端22流回供冷水端21的部分冷水流入蓄能水箱30中,同时,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冷水末端22输出冷水的温度信号来调节第四调节阀24中第一通口A和第二通口B的开度,以控制蓄能水箱30中的冷水进入到冷回水段202中的量。由于蓄能水箱30中的冷水受制热模式的影响会有一定的冷损,蓄能水箱30中的冷水进入冷回水段202后需经过一定时间才能降低至冷水末端22所需的温度,故根据冷水末端22输出冷水的温度来控制蓄能水箱30中的冷水进入冷回水段202中的量,以实时确保冷水末端22输出冷水的温度满足预设温度需求。同时,由于热负荷的需求较大,故热水无需流入蓄能水箱30,热水末端12回流的热水直接流向供热水端11,以进行供热水端11的循环。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供水系统100还包括控制器50,控制器50与第一调节阀13、第二调节阀23、第三调节阀14和第四调节阀24分别连接;控制器50还与四管制机组40保持通讯,控制器50被配置为响应于四管制机组40的冷热水模式、冷水模式或热水模式切换的工作信号,而调整第一调节阀13、第二调节阀23、第三调节阀14和第四调节阀24的连通状态。也就是说,控制器50能够根据四管制机组40切换模式时的工作信号,来控制第一调节阀13、第二调节阀23、第三调节阀14和第四调节阀24,以使供水系统100处于不同的模式,蓄能水箱30能够及时蓄水,来满足外部对冷热负荷的需求,并减少四管制机组40冷热水模式、热水模式和冷水模式的频繁切换。
如图1及图4所示,开启供水系统100后,供水系统100处于初始状态时,还未来得及判断冷热负荷的需求,为了便于及时满足后续冷热负荷的需求以进行模式的快速切换,供水系统100先处于第一模式,也就是第一调节阀13、第二调节阀23、第三调节阀14和第四调节阀24处于第一模式,此时,供水系统100向外同时提供冷水和热水,蓄能水箱30不进行蓄水。
如图4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在供水系统100处于第一模式时,控制器50被配置为响应于累计N次四管制机组40冷热水模式切换冷水模式且不切换热水模式的工作信号而调整第一调节阀13、第二调节阀23、第三调节阀14和第四调节阀24处于第二模式,即供水系统100处于第二模式。也就是说,控制器50连续N次接收到四管制机组40切换冷水模式的信号而中间没有切换热水模式的信号,表明四管制机组40连续累计N次从冷热水模式切换到冷水模式,外界对冷负荷的需求大于热负荷,故控制器50控制供水系统100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冷水回路20不变,蓄能水箱30蓄热水,以满足冷负荷较大的需求,且四管制机组40后续无需再频繁从冷热水模式切换至冷水模式。
在第二模式工作的过程中,可根据热水末端12输出热水的温度来具体调控第三调节阀14的开度。具体的,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50连接,控制器50接收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信号,并将温度信号通过逻辑计算转化为电信号,通过电信号来控制第三调节阀14的开度。
如图5所示,作为进一步具体的实施例,定义第二模式中热水末端12输出热水的目标温度范围为[T1-a,T1+a],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热水末端12实际的输出热水的温度信号为t1,第三调节阀14的第一通口A的开度为K1,第二通口B的开度为K2,其中,a为第二模式的目标温度的上下浮动值;当t1<T1-a时,第三调节阀14被配置为其第一通口A与第三通口AB完全连通,且第二通口B关闭,即K1=1,K2=0;当t1>T1+a时,第三调节阀14被配置为其第二通口B与第三通口AB连通,且第一通口A关闭,即K1=0,K2=1;当T1-a≤t1≤T1+a时,第三调节阀14被配置为
也就是说,以全开的开度为数值1,全闭的开度为数值0。如此,当t1<T1-a时,表明热水末端12输出热水的温度小于目标温度范围的最低值,故将第三调节阀14的第一通口A和第三通口AB连通,而其第二通口B关闭,使从热水末端12流回的热水能够直接流入供热水端11,而不再流入蓄能水箱30,结合图4,故此时第二模式实际可看作为切换至第一模式的状态,而当不符合t1<T1-a的条件时,热水末端12流回的热水至少部分需经过蓄能水箱30后再流入供热水端11,此时便不可看作切换至第一模式的状态。这个过程通过断开蓄能水箱30中热水流回热水回路10的通道,使热水快速循环,减少热量损耗,促进热水末端12输出热水的温度快速升高至目标温度区间内。当t1>T1+a时,表明热水末端12输出热水的温度大于目标温度范围的最大值,故此时将第三调节阀14的第二通口B和第三通口AB连通,而其第一通口A关闭,使热水末端12流回的热水需进入蓄能水箱30,在蓄能水箱30存储一定量后流回供热水端11,由于蓄能水箱30中的热水在制冷工况的影响下,温度低于原热回水段102的温度,故蓄能水箱30中的热水流入热回水段102,而阻断热水末端12直接流向供热水端11的路径,增加了热量损耗,以使热水末端12输出热水温度逐渐降至目标温度区间内。当T1-a≤t1≤T1+a时,表明热水末端12输出热水的温度在目标温度范围内,为及时响应温度变化而调整第三调节阀14的第一通口A和第二通口B的流通量,实现比例调节,故此时,第三调节阀14的第一通口A和第二通口B的开度成比例变化,即第一通口A变小,第二通口B增大,第一通口A增大,则第二通口B减小,二者的开度相加始终等于1。
如图4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在供水系统100处于第一模式时,控制器50被配置为响应于累计N次四管制机组40冷热水模式切换热水模式且不切换冷水模式的工作信号而调整第一调节阀13、第二调节阀23、第三调节阀14和第四调节阀24处于第三模式,即供水系统100处于第三模式。也就是说,控制器50连续N次接收到四管制机组40切换热水模式的信号而中间没有切换冷水模式的信号,表明四管制机组40连续累计N次从冷热水模式切换到热水模式,外界对热负荷的需求大于冷负荷,故控制器50控制供水系统100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三模式,热水回路10不变,蓄能水箱30蓄冷水,以满足热负荷较大的需求,且四管制机组40后续无需再频繁从冷热水模式切换至热水模式。
在第三模式工作的过程中,可根据冷水末端22输出冷水的温度来具体调控第四调节阀24的开度。具体的,第二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50连接,控制器50接收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信号,并将温度信号通过逻辑计算转化为电信号,通过电信号来控制第四调节阀24的开度。
如图6所示,作为进一步具体的实施例,定义第三模式中冷水末端22输出冷水的目标温度范围为[T2-b,T2+b],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冷水末端22输出冷水的实际温度信号为t2,第四调节阀24的第一通口A的开度为K3,第二通口B的开度为K4,其中,b为第三模式的目标温度的上下浮动值;当t2<T2-b时,第四调节阀24被配置为其第二通口B与第三通口AB完全连通,且第一通口A关闭,即K3=0,K4=1;当t2>T2+b时,第四调节阀24被配置为其第一通口A与第三通口AB连通,且第二通口B关闭,即K3=1,K4=0;当T2-b≤t2≤T2+b时,第四调节阀24被配置为
也就是说,以全开的开度为数值1,全闭的开度为数值0。如此,当t2<T2-b时,表明冷水末端22输出冷水的温度小于目标温度范围的最低值,故将第四调节阀24的第二通口B和第三通口AB连通,而其第一通口A关闭,使冷水末端22流回的冷水需进入蓄能水箱30,在蓄能水箱30存储一定量后流回供冷水端21,由于蓄能水箱30中的冷水在制热工况的影响下,温度高于原热回水段102的温度,故蓄能水箱30中的冷水流入冷回水段202,而阻断冷水末端22直接流向供冷水端21的路径,增加冷量损耗,以使冷水末端22输出冷水温度升高至目标温度区间内。当t2>T2+b时,表明冷水末端22输出冷水的温度大于目标温度范围的最大值,故此时将第四调节阀24的第一通口A和第三通口AB连通,而其第二通口B关闭,使从冷水末端22流回的冷水能够直接流入供冷水端21,而不再流入蓄能水箱30,结合图4,故此时第三模式实际可看作切换至第一模式的状态,而当不符合t2>T2+b的条件时,冷水末端22流回的冷水至少部分需经过蓄能水箱30后再流入供冷水端21,此时便不可看作切换至第一模式的状态。这个过程通过断开蓄能水箱30中冷水流回冷水回路20的通道,使冷水快速循环,减少冷量损耗,促进冷水末端22输出冷水的温度快速降低至目标温度区间内。当T2-b≤t2≤T2+b时,表明冷水末端22输出冷水的温度在目标温度范围内,为及时响应温度变化而调整第四调节阀24的第一通口A和第二通口B的流通量,实现比例调节,故此时,第四调节阀24的第一通口A和第二通口B的开度成比例变化,即第一通口A变小,第二通口B增大,第一通口A增大,则第二通口B减小,二者的开度相加始终等于1。
如图4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在供水系统100处于第二模式时,控制器50被配置为响应于累计N次四管制机组40冷热水模式切换热水模式且不切换冷水模式的工作信号而调整第一调节阀13、第二调节阀23、第三调节阀14和第四调节阀24处于第三模式。也就是说,控制器50连续N次接收到四管制机组40切换热水模式的信号而中间没有切换冷水模式的信号,这表明四管制机组40连续累计N次从冷热水模式切换至热水模式,外界对热负荷的需求大于冷负荷,控制器50控制供水系统100及时从第二模式切换至第三模式,蓄能水箱30从蓄热水变为蓄冷水,以满足热负荷较大的需求,且四管制机组40后续无需再频繁从冷热水模式切换至热水模式。
如图4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在供水系统100处于第三模式时,控制器50被配置为响应于累计N次四管制机组40冷热水模式切换冷水模式且不切换热水模式的工作信号而调整第一调节阀13、第二调节阀23、第三调节阀14和第四调节阀24处于第二模式。也就是说,控制器50连续N次接收到四管制机组40切换冷水模式的信号而中间没有切换热水模式的信号,这表明四管制机组40连续累计N次从冷热水模式切换至冷水模式,外界对冷负荷的需求大于热负荷,控制器50控制供水系统100及时从第三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蓄能水箱30从蓄冷水变为蓄热水,以满足冷负荷较大的需求,且四管制机组40后续无需再频繁从冷热水模式切换至冷水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N∈[1,5],且N为整数,以确保及时满足冷热负荷需求的情况下,进一步减少供水系统模式切换的次数。在一些实施例中,N=1、2或者5。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3)

1.一种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系统(100)包括:
热水回路(10),具有供热水端(11)以及与所述供热水端(11)连通的热水末端(12),所述热水末端(12)用于输出热负荷;
冷水回路(20),具有供冷水端(21)以及与所述供冷水端(21)连通的冷水末端(22),所述冷水末端(22)用于输出冷负荷;
蓄能水箱(30),一端并联于所述供热水端(11)和所述热水末端(12)之间,另一端并联于所述供冷水端(21)和所述冷水末端(22)之间;所述蓄能水箱(30)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供热水端(11)和所述冷水末端(22)的冷热负荷而蓄热水或者蓄冷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回路(10)包括热进水段(101)和热回水段(102),所述热进水段(101)的进口与所述供热水端(11)的出口连通,所述热进水段(101)的出口与所述热水末端(12)的进口连通,所述热回水段(102)的进口与所述热水末端(12)的出口连通,所述热回水段(102)的出口与所述供热水端(11)的进口连通;
所述冷水回路(20)包括冷进水段(201)和冷回水段(202);所述冷进水段(201)的进口与所述供冷水端(21)的出口连通,所述冷进水段(201)的出口与所述冷水末端(22)的进口连通;所述冷回水段(202)的进口与所述冷水末端(22)的出口连通,所述冷回水段(202)的出口与所述供冷水端(21)的进口连通;
所述蓄能水箱(30)的热水进口和热水出口并联连接于所述热回水段(102),所述蓄能水箱(30)的冷水进口和冷水出口并联连接于所述冷回水段(20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热回水段(102)的热水流向,所述热水进口位于所述热水出口的上游;和/或,沿所述冷回水段(202)的冷水流向,所述冷水进口位于所述冷水出口的上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水箱(30)的热水进口和所述热回水段(102)之间设置有第一调节阀(13),所述蓄能水箱(30)的冷水进口和所述冷回水段(202)之间设置有第二调节阀(23),所述蓄能水箱(30)的热水出口和所述热回水段(102)之间设置有第三调节阀(14),所述蓄能水箱(30)的冷水出口和所述冷回水段(202)之间设置有第四调节阀(24);
所述第一调节阀(13)、所述第二调节阀(23)、所述第三调节阀(14)和所述第四调节阀(24)均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供热水端(11)和所述冷水末端(22)的冷热负荷而调整开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调节阀(14)设置于所述热回水段(102),所述第三调节阀(14)的第一通口与所述热水末端(12)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三调节阀(14)的第二通口与所述蓄能水箱(30)的热水出口连接,所述第三调节阀(14)的第三通口与所述供热水端(11)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三调节阀(14)的第三通口选择性连通所述第三调节阀(14)的第一通口和/或其第二通口;
所述第四调节阀(24)设置于所述冷回水段(202),所述第四调节阀(24)的第一通口与所述冷水末端(22)的出口连通,所述第四调节阀(24)的第二通口与所述蓄能水箱(30)的冷水出口连通,所述第四调节阀(24)的第三通口与所述供冷水端(21)的进口连通,所述第四调节阀(24)的第三通口选择性连通所述第四调节阀(24)的第一通口和/或其第二通口;
所述第一调节阀(13)和所述第二调节阀(23)均设置为二通阀或止回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热水末端(12),所述第三调节阀(14)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而调整开度;
所述供水系统(100)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冷水末端(22);所述第四调节阀(24)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而调整开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热负荷等于或趋近于所述冷负荷为第一模式;
在所述第一模式中,所述第一调节阀(13)和所述第二调节阀(23)均被配置为关闭状态;所述第三调节阀(14)被配置为所述第三调节阀(14)的第一通口与其第三通口连通,所述第四调节阀(24)被配置为所述第四调节阀(24)的第一通口与其第三通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热负荷小于所述冷负荷为第二模式;
在所述第二模式中,所述第一调节阀(13)被配置为打开状态,所述第二调节阀(23)被配置为关闭状态;
所述第三调节阀(14)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而调整所述第三调节阀(14)的第一通口和其第二通口的开度比例,所述第四调节阀(24)被配置为所述第四调节阀(24)的第一通口和其第三通口连通,且所述第四调节阀(24)的第二通口关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二模式中所述热水末端(12)输出热水的目标温度范围为[T1-a,T1+a],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热水末端(12)输出热水的温度信号为t1,所述第三调节阀(14)的第一通口的开度为K1,所述第三调节阀(14)的第二通口的开度为K2,其中,a为所述第二模式的目标温度的上下浮动值;
当t1<T1-a时,所述第三调节阀(14)被配置为所述第三调节阀(14)的第一通口与其第三通口连通,且所述第三调节阀(14)的第二通口关闭,即K1=1,K2=0;
当t1>T1+a时,所述第三调节阀(14)被配置为所述第三调节阀(14)的第二通口与其第三通口连通,且所述第三调节阀(14)的第一通口关闭,即K1=0,K2=1;
当T1-a≤t1≤T1+a时,所述第三调节阀(14)被配置为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热负荷大于所述冷负荷为第三模式;
在所述第三模式中,所述第一调节阀(13)被配置为关闭状态,所述第二调节阀(23)被配置为打开状态;
所述第三调节阀(14)被配置为所述第三调节阀(14)的第一通口与其第三通口连通,且所述第三调节阀(14)的第二通口关闭,所述第四调节阀(24)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而调整所述第四调节阀(24)的第一通口和其第二通口的开度比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三模式中所述冷水末端(22)输出冷水的目标温度范围为[T2-b,T2+b],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冷水末端(22)输出冷水的温度信号为t2,所述第四调节阀(24)的第一通口的开度为K3,所述第四调节阀(24)的第二通口的开度为K4,其中,b为所述第三模式的目标温度的上下浮动值;
当t2<T2-b时,所述第四调节阀(24)被配置为所述第四调节阀(24)的第二通口与其第三通口连通,且所述第四调节阀(24)的第一通口关闭,即K3=0,K4=1;
当t2>T2+b时,所述第四调节阀(24)被配置为所述第四调节阀(24)的第一通口与其第三通口连通,且所述第四调节阀(24)的第二通口关闭,即K3=1,K4=0;
当T2-b≤t2≤T2+b时,所述第四调节阀(24)被配置为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系统还包括四管制机组,所述四管制机组具有冷热水模式、冷水模式和热水模式,所述四管制机组能够根据冷热负荷的需求将所述冷热水模式切换所述冷水模式或所述冷热水模式切换所述热水模式,所述供水系统(100)还包括控制器(50),所述控制器(50)与所述第一调节阀(13)、所述第二调节阀(23)、所述第三调节阀(14)和所述第四调节阀(24)分别连接;
所述控制器(50)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四管制机组(40)冷热水模式切换所述冷水模式或所述冷热水模式切换所述热水模式的工作信号,而调整所述第一调节阀(13)、所述第二调节阀(23)、所述第三调节阀(14)和所述第四调节阀(24)的连通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系统(100)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调节阀(13)、所述第二调节阀(23)、所述第三调节阀(14)和所述第四调节阀(24)均被配置为所述第一模式;
所述第一模式中,所述控制器(50)被配置为响应于累计N次所述四管制机组(40)冷热水模式切换所述冷水模式且不切换所述热水模式的工作信号而调整所述第一调节阀(13)、所述第二调节阀(23)、所述第三调节阀(14)和所述第四调节阀(24)处于所述第二模式;或者,
所述第一模式中,所述控制器(50)被配置为响应于累计N次所述四管制机组(40)冷热水模式切换所述热水模式且不切换所述冷水模式的工作信号而调整所述第一调节阀(13)、所述第二调节阀(23)、所述第三调节阀(14)和所述第四调节阀(24)处于所述第三模式;或者,
所述第二模式中,所述控制器(50)被配置为响应于累计N次所述四管制机组(40)冷热水模式切换所述热水模式且不切换所述冷水模式的工作信号而调整所述第一调节阀(13)、所述第二调节阀(23)、所述第三调节阀(14)和所述第四调节阀(24)处于所述第三模式;或者,
所述第三模式中,所述控制器(50)被配置为响应于累计N次所述四管制机组(40)冷热水模式切换所述冷水模式且不切换所述热水模式的工作信号而调整所述第一调节阀(13)、所述第二调节阀(23)、所述第三调节阀(14)和所述第四调节阀(24)处于所述第二模式;
其中,N∈[1-5],且N为整数。
CN202321200561.7U 2023-05-16 2023-05-16 供水系统 Active CN2206016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00561.7U CN220601654U (zh) 2023-05-16 2023-05-16 供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00561.7U CN220601654U (zh) 2023-05-16 2023-05-16 供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01654U true CN220601654U (zh) 2024-03-15

Family

ID=90163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00561.7U Active CN220601654U (zh) 2023-05-16 2023-05-16 供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016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40137B1 (ko) 히트 펌프식 급탕 난방 장치
US10139125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545375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給湯装置
CN109631376B (zh) 螺杆式冷水机组及其控制方法、系统
WO2018076934A1 (zh) 空调及其制冷系统
CN111795481B (zh) 空气调节系统及用于其的控制方法
KR101456877B1 (ko) 항온조 온도유지 시스템
CN101986051A (zh) 变频空调器、控制变频空调器中冷媒流量的方法
EP4354048A1 (en) Heat pump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US11624538B2 (en) Refrigeration device provided with a secondary by-pass branch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CN110207296A (zh) 空调热水两用系统及其制热控制方法
CN220601654U (zh) 供水系统
CN112178873A (zh) 冷水机组的调节控制方法及冷水机组
JP2009168403A (ja) チラー装置
US11353234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08679716B (zh) 换热系统
JP4871800B2 (ja) チラー装置
CN113645809B (zh) 冷却装置、空调系统和冷却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15366609A (zh) 热管理系统、车辆和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
JPWO2019026234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166840B2 (ja)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JP5150225B2 (ja)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JP4929519B2 (ja) チリング式冷凍システム
JP4183430B2 (ja) チラー装置
CN113547896A (zh) 具有电池加热功能的车载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