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99867U - 虹吸式隧道排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虹吸式隧道排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99867U
CN220599867U CN202322307251.1U CN202322307251U CN220599867U CN 220599867 U CN220599867 U CN 220599867U CN 202322307251 U CN202322307251 U CN 202322307251U CN 220599867 U CN220599867 U CN 2205998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torage tank
valve
tunnel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0725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爱丽
李廷国
何宇航
秦荣
陈莎
黄荷
莫如葳
龙啸
李虹桥
苏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0725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998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998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998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虹吸式隧道排水系统,包括隧道路面以及修建在隧道路面两侧的侧沟,所述隧道路面中部具有向下弯曲的低洼路段,所述低洼路段上方设有虹吸排水系统,所述虹吸排水系统具有主排水管,所述主排水管内端与低洼路段侧部的侧沟连通,主排水管外端连接有储水箱,所述储水箱的上端在高度方向上低于所述侧沟的最低位置,所述储水箱顶端设有第一阀门,用于使储水箱能够与外界保持连通,所述储水箱底端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设有第三阀门;所述储水箱与低洼路段侧部的侧沟之间还连接有副排水管,所述副排水管上依次设置有水泵和第五阀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及时排出隧道低洼处的积水。

Description

虹吸式隧道排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排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虹吸式隧道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隧道作为一种常见的交通建设形式,铁路、公路建设在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会穿越隧道。由于隧道的修建会贯穿山体,修建隧道的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不可避免的会导致隧道内的路面会存在低洼处,低洼处易累积大量积水无法排出。特别是在长隧道和地下水位较高的隧道中,低洼处更加容易积累大量的积水。
目前,传统的排水方式是在道路的两旁修建侧沟,让积水排入路面旁的侧沟内,然后通过侧沟让积水排出隧道外,但是低洼处的积水由于存在高度差的问题,无法将其排出,导致低洼处会有大量积水漫过路面。积水长时间存在,不仅会对公路、铁路的配套设施造成侵蚀,增加维护成本,并且还存在安全隐患。当积水情况严重时,还会影响隧道正常通行,造成交通瘫痪。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虹吸式隧道排水系统,能够及时排出隧道低洼处的积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虹吸式隧道排水系统,包括隧道路面以及修建在隧道路面两侧的侧沟,所述隧道路面中部具有向下弯曲的低洼路段,所述低洼路段上方设有虹吸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排水系统具有主排水管,所述主排水管内端与低洼路段侧部的侧沟连通,主排水管外端连接有储水箱,所述储水箱的上端在高度方向上低于所述侧沟的最低位置,所述储水箱顶端设有第一阀门,用于使储水箱能够与外界保持连通,所述储水箱底端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设有第三阀门。所述储水箱与低洼路段侧部的侧沟之间还连接有副排水管,所述副排水管上依次设置有水泵和第五阀门。
采用上述结构,当隧道内的积水通过侧沟无法有效排出,导致积水漫过隧道路面时,第一阀门、第五阀门、水泵开启,第三阀门关闭,将积水通过副排水管抽入储水箱,待水充满储水箱后,第一阀门、第五阀门、水泵关闭,第三阀门开启,储水箱内的水会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出水管流出,导致储水箱内与外部产生气压差,使漫过低洼路段的积水通过主排水管进入储水箱,又因为储水箱上端在高度方向上低于侧沟最低位置,形成虹吸现象,使积水能通过虹吸排水系统排出。
作为优选:所述主排水管上设有第一三通接头,所述副排水管在水泵和第五阀门之间的区域设有第二三通接头,所述第一三通接头和第二三通接头之间连接有支路管,所述支路管上设有第四阀门。采用上述结构,水泵抽水可经支路管回流到主排水管前段,将主排水管前段内的污泥冲出,起排污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主排水管中部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设置在第一三通接头和储水箱之间。采用上述结构,第二阀门的关闭,可以使支路管的水流只能回流到主排水管前段,水流量更大,冲刷力度更强,排污效果更好。
作为优选:所述主排水管沿隧道路面长度方向布设在隧道侧壁上,所述主排水管上设有阵列分布的进水管,各个所述进水管向下延伸至所述侧沟。采用上述结构,阵列分布的进水管可以增大进水量,增加排水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进水管与侧沟通过进水口连通,所述进水口上均安装有过滤网,所述进水口均设置在侧沟底部。采用上述结构,过滤网可以防止异物进入管道,导致管道堵塞,影响排水。进水口均设置在侧沟底部,保证了虹吸排水系统可以一直工作,尽可能排出积水。
作为优选:所述副排水管与侧沟通过副进水口连通,所述副进水口上安装有过滤网,所述副进水口设置在侧沟中部。采用上述结构,过滤网可以防止异物进入管道,导致管道堵塞,影响排水。副进水口设置在低洼侧沟中部,可以使虹吸排水系统先进行排污,保证虹吸排水系统工作时的排水量。
作为优选:所述储水箱顶端安装有第一水位传感器,所述侧沟在靠近低洼路段的侧壁顶端设有第二水位传感器。采用上述结构,水位传感器的设置可以对储水箱和低洼侧沟内的水位进行监控,可以提示各个阀门和水泵的开启和关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当积水漫过低洼路段时,将第一阀门和第五阀门打开,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关闭,启动水泵将储水箱充满水。然后,关闭第一阀门、第五阀门、第四阀门以及水泵,开启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此时,由于储水箱上端在高度方向上低于侧沟的最低位置,即可形成虹吸效应,使积水能通过主排水管被迫吸出,将低洼路段上的积水降低到低洼路段以下。
2、当主排水管前段污泥太多,影响排水效率时,将水泵、第四阀门开启,第二阀门、第五阀门关闭,使侧沟中的积水通过支路管回流到主排水管前段,将污泥逆向冲出主排水管,增加了排污功能,避免主排水管被污泥堵塞。
附图说明
图1为虹吸式隧道排水系统的总体布置图;
图2为隧道在低洼路段11处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I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虹吸式隧道排水系统,包括隧道空间4、隧道路面1、侧沟2以及虹吸排水系统3,隧道空间4为贯穿山体的拱形空洞,隧道路面1中部具有一段向下弯曲的低洼路段11,侧沟2为向下凹陷的沟槽,数量为两组,分别设置在隧道路面1的两侧,用来排出流入到侧沟2内的积水。侧沟2具有低洼侧沟21,低洼侧沟21对应设置在低洼路段11两侧,由于高度差的关系,低洼侧沟21内的积水无法排出隧道空间4。虹吸排水系统3设置在一组低洼侧沟21的上方,安装在隧道空间4的侧壁上,虹吸排水系统3通过控制系统实现自动控制,虹吸排水系统3利用虹吸原理排出积水。基于以上设计,当出现暴雨或山洪后,隧道空间4内有大量的积水无法通过侧沟2排出,特别是在隧道空间4内的低洼路段11处,积水会漫出低洼侧沟21,使低洼路段11完全被淹没,此时,控制系统会开启虹吸排水系统3使虹吸排水系统3作业,将漫过低洼路段11的积水排出隧道空间4。
如图1和图2所示,虹吸排水系统3包括主排水管31以及副排水管33,主排水管31为粗管道,主排水管31沿隧道路面1长度方向布设在隧道侧壁上,主排水管31水平安装在侧沟2的上方,主排水管31内端与低洼侧沟21连通,用于将积水排出隧道空间4。主排水管31上设有阵列分布的进水管311,进水管311竖直向下的探入低洼侧沟21内,进水管311与低洼侧沟21均通过进水口312连通,各个所述进水口312均设置在低洼侧沟21底部,且与低洼侧沟21底端留有间隙,防止低洼侧沟21底部淤泥堵住进水口312,且使虹吸排水系统3可以一直工作,尽可能排出积水。各个所述进水口312上均安装有过滤网,防止异物进入进水管311,导致管道堵塞。主排水管31外端连接有储水箱32,储水箱32设置在隧道空间4外,储水箱32为中空的矩形立方体,储水箱32上端在高度方向上低于低洼侧沟21的最低位置,以便于形成虹吸效应。
如图1所示,低洼侧沟21和储水箱32还通过副排水管33连通,副排水管33与低洼侧沟21通过副进水口331连通,副进水口331上安装有过滤网,防止异物进入管道,导致管道堵塞。副进水口331设置在低洼侧沟21中部,副排水管33前段安装有水泵35,水泵35可以将积水抽入副排水管33内。主排水管31上设有第一三通接头341,副排水管33在水泵35和储水箱32之间设有第二三通接头342,第一三通接头341和第二三通接头342之间连接有支路管34,积水可以通过支路管34回流至主排水管31前段,可以逆向冲刷出主排水管31前段内的污泥。
如图1所示,储水箱32顶端设有第一阀门a1,第一阀门a1用于控制储水箱32与外界保持连通,第一三通接头341和储水箱32之间设有第二阀门a2,第二阀门a2设置在主排水管31中部,且第二阀门a2可以控制水流能否进入储水箱32。储水箱32底端设有出水管313,出水管313上设有第三阀门(a3),第三阀门a3用于控制储水箱32内的水能否流出。支路管34上设置有第四阀门a4,第四阀门a4可以控制水流能否通过支路管34,。副排水管33上安装有第五阀门a5,第五阀门a5设置在第二三通接头342与储水箱32之间,用于控制水流能否通过副排水管33进入储水箱32。储水箱32顶部设有第一水位传感器b1,用于检测储水箱32内水位,。请参图3,低洼侧沟21靠近低洼路段11的内壁顶端设有第二水位传感器b2,用于检测低洼侧沟21内的水位。
基于以上设计,虹吸排水系统3达到排污效果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低洼侧沟21内积水量较大,第二水位传感器b2检测到水位高于副进水口331时,虹吸排水系统3会先进行排污。首先水泵35、第四阀门a4开启,第二阀门a2、第五阀门a5关闭,低洼侧沟21内的积水被水泵35抽进副排水管33,然后通过支路管34回流至主排水管31前段,将主排水管31前段内的污泥冲出,起到排污的效果,防止主排水管31前段被污泥堵塞,保证排水量。
基于以上设计,虹吸排水系统3实现虹吸效应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隧道空间4内有大量的积水无法排出,积水漫出低洼侧沟21外,低洼路段11已经被积水完全淹没,所有进水口312以及副进水口331均被积水完全淹没,此时,第二水位传感器b2检测到积水水位高于低洼路段11,然后虹吸排水系统3自动运行,让水泵35、第一阀门a1、第五阀门a5开启,第二阀门a2、第三阀门a3、第四阀门a4关闭,将积水通过副排水管33抽入储水箱32内,直到第一水位传感器b1检测到储水箱32内水满,然后水泵35、第一阀门a1、第四阀门a4、第五阀门a5关闭,第二阀门a2、第三阀门a3开启,储水箱32内的积水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出水管313流出,由于此时储水箱32内气压低于外部的大气压强,导致积水会通过主排水管31被迫吸入储水箱32。因为储水箱32上端在高度方向上低于低洼侧沟21,所以会形成虹吸效应,让积水源源不断的通过主排水管31进入储水箱32,向外排出,直到积水水位低于进水口312顶端,虹吸排水系统3停止工作。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虹吸式隧道排水系统,包括隧道路面(1)以及修建在隧道路面(1)两侧的侧沟(2),所述隧道路面(1)中部具有向下弯曲的低洼路段(11),所述低洼路段(11)上方设有虹吸排水系统(3),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排水系统(3)具有主排水管(31),所述主排水管(31)内端与低洼路段(11)侧部的侧沟(2)连通,主排水管(31)外端连接有储水箱(32),所述储水箱(32)的上端在高度方向上低于所述侧沟(2)的最低位置,所述储水箱(32)顶端设有第一阀门(a1),用于使储水箱(32)能够与外界保持连通,所述储水箱(32)底端设有出水管(313),所述出水管(313)上设有第三阀门(a3);
所述储水箱(32)与低洼路段(11)侧部的侧沟(2)之间还连接有副排水管(33),所述副排水管(33)上依次设置有水泵(35)和第五阀门(a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虹吸式隧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排水管(31)上设有第一三通接头(341),所述副排水管(33)在水泵(35)和第五阀门(a5)之间的区域设有第二三通接头(342),所述第一三通接头(341)和第二三通接头(342)之间连接有支路管(34),所述支路管(34)上设有第四阀门(a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虹吸式隧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排水管(31)中部设有第二阀门(a2),所述第二阀门(a2)设置在第一三通接头(341)和储水箱(3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虹吸式隧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排水管(31)沿隧道路面(1)长度方向布设在隧道侧壁上,所述主排水管(31)上设有阵列分布的进水管(311),各个所述进水管(311)向下延伸至所述侧沟(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虹吸式隧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311)与侧沟(2)通过进水口(312)连通,所述进水口(312)上均安装有过滤网,所述进水口(312)均设置在侧沟(2)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虹吸式隧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排水管(33)与侧沟(2)通过副进水口(331)连通,所述副进水口(331)上安装有过滤网,所述副进水口(331)设置在侧沟(2)中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虹吸式隧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箱(32)顶端安装有第一水位传感器(b1),所述侧沟(2)在靠近低洼路段(11)的侧壁顶端设有第二水位传感器(b2)。
CN202322307251.1U 2023-08-25 2023-08-25 虹吸式隧道排水系统 Active CN2205998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07251.1U CN220599867U (zh) 2023-08-25 2023-08-25 虹吸式隧道排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07251.1U CN220599867U (zh) 2023-08-25 2023-08-25 虹吸式隧道排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99867U true CN220599867U (zh) 2024-03-15

Family

ID=90181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07251.1U Active CN220599867U (zh) 2023-08-25 2023-08-25 虹吸式隧道排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998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84923B1 (ko) 하수용 우수토실
JPH04363427A (ja) 地下排水施設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CN110984346B (zh) 海绵城市雨水分流排放装置
CN211228626U (zh) 一种用于地下室底板抗浮的自动泄压装置
CN104878825B (zh) 一种大容量蓄水管道雨水蓄排系统和蓄排方法
CN220599867U (zh) 虹吸式隧道排水系统
KR101241459B1 (ko) 확장 저류조를 갖는 초기우수 보관 처리시스템
CN111501950A (zh) 一种地下管廊物流运输的排水系统
KR101267377B1 (ko) 자연담수 홍수방지 저류 시스템
CN104878823B (zh) 一种合流管道初期雨水截流蓄排系统及蓄排方法
CN111287079A (zh) 一种新型高架桥雨水综合利用系统
CN215858009U (zh) 利用超长隧道地下水作为洞内消防水池水源的供水系统
CN214613574U (zh) 一种桥梁排水系统
KR100964741B1 (ko) 오염방지용 지하수 취수구조
CN212641711U (zh) 一种防倒灌雨水箱涵截污泵站
CN104878826B (zh)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蓄排系统和蓄排方法
CN114319537A (zh) 一种可增强雨水净化下渗功能的海绵系统
CN204059578U (zh) 水箱翻板冲洗门
CN111663626A (zh) 一种海绵城市的水管系统
CN214499161U (zh) 斜井式隧道排水泵房
CN218204860U (zh) 一种新型倒虹管
CN219654736U (zh) 一种隧道防水排水结构
CN203769038U (zh) 一种大容量蓄水管道雨水蓄排系统
CN217204306U (zh) 一种将地下水再利用的地下室抗浮结构
CN219863213U (zh) 一种具有抗堵塞能力的防水排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