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83202U - 一种新型以预储存压缩气体为动力自动回膛及发射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以预储存压缩气体为动力自动回膛及发射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83202U
CN220583202U CN202322274835.3U CN202322274835U CN220583202U CN 220583202 U CN220583202 U CN 220583202U CN 202322274835 U CN202322274835 U CN 202322274835U CN 220583202 U CN220583202 U CN 2205832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reset spring
firing
middle frame
circ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7483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佳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Yuanchuangyi Cloud Mode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Yuanchuangyi Cloud Mode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Yuanchuangyi Cloud Mode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Yuanchuangyi Cloud Mode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7483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832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832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832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枪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型以预储存压缩气体为动力实现自动回膛及发射的结构,包括:中框组件包括中框主体和扳机及置于中框主体两侧的蓄力装置;连接杆组件包括连接杆以及第一复位弹簧;循环组件包括循环壳体,副杠杆、击针、主杠杆、主杠杆阻铁、拨杆阻铁以及拨杆,其中,连接杆的端部与主杠杆阻铁相抵;气匣组件设置在循环组件与中框组件之间,气匣组件包括气匣以及设置在气匣的出气阀,其中出气阀与所述击针相对设置;滑筒;活塞组件设置在滑筒内,活塞组件包括中空的活塞外壳,第一弹性件,负压阀,固定轴以及第二弹性件。本实用新型采用新型结构进行实现自动回膛以及射击,能够适应于小比例的枪模以及适应于全比例的枪模。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以预储存压缩气体为动力自动回膛及发射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枪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以预储存压缩气体为动力自动回膛及发射结构。
背景技术
气枪,是通过加压气体为动力发射弹丸的枪支的统称,是不运用火药为动力发射弹丸的枪械,靠压缩空气或预储存气体的压力将弹丸射出的枪械。
现有市面上的以预储存气体为动力实现自动回膛及发射的气动手枪,普遍采用释放击锤敲击气阀至放气,气体驱动发射及滑筒回膛及下压击锤再上膛的方式;击锤延伸至滑筒位置,扣动扳机,通过中间联动机构驱使阻铁释放击锤,瞬间打开气阀,释放气体,发射弹丸,后负压原理下形成气密空间,气体驱动滑筒至回膛,回膛同时滑筒下压击锤至被阻铁挂住,滑筒再次复位且供入下一发子弹,待机,形成循环。
然而在小比例(1:2)枪模的使用中,想要实现以预储存气体为动力达成发射及自动回膛的功能,上述的击锤结构难以直接应用,上述的击锤结构广泛应用于全比例气枪,即使在使用较低压瓦斯气体r134a的情况下,由于小比例枪模空间小,将上述击锤结构应用时,更小的击锤弹簧难以驱动更小的击锤顺利敲开气体施压下的气阀,即使加强击锤弹簧,因更少的出气量及极短的击锤扭转力臂,导致气体释放时产生的力,在驱动回膛时,无法有效驱动滑筒完全回膛及下压击锤至被阻铁挂住继而形成循环;同时,传统含击锤的自动结构在使用中,需气体在驱动滑筒后座同时将击锤压下构成待机,这样就会有更多力的损失,需要消耗更多的气体。
故需对此作出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以预储存压缩气体为动力自动回膛及发射结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设计新型的回膛发射结构,整体结构进行重新设计,能够应用于小比例枪模上实现自动回膛及发射,或者可沿用至全比例的气枪,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以预储存压缩气体为动力自动回膛及发射结构,包括:中框组件,所述中框组件包括中框主体,铰接在所述中框主体上的扳机;连接杆组件,所述连接杆组件包括一端设置在所述扳机位置的连接杆以及分别连接所述连接杆和所述中框主体的第一复位弹簧;循环组件,所述循环组件包括循环壳体,设置在所述循环壳体内的副杠杆、设置在所述副杠杆一侧的击针、设置在所述击针一侧的主杠杆、设置在所述主杠杆一侧的主杠杆阻铁、设置在所述主杠杆阻铁一侧的拨杆阻铁以及设置在所述循环壳体内上部的拨杆,其中,所述连接杆的端部与所述主杠杆阻铁相抵;气匣组件,所述气匣组件设置在所述循环组件与所述中框组件之间,所述气匣组件包括气匣以及设置在所述气匣的出气阀,其中所述出气阀与所述击针相对设置;滑筒,所述滑筒设置在所述气匣组件的上部;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设置在所述滑筒内,所述活塞组件与所述气匣组件相通,所述活塞组件包括中空的活塞外壳,设置在所述活塞外壳前端的第一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端部的负压阀,设置在所述活塞外壳的固定轴以及分别连接所述固定轴与所述滑筒尾部的第二弹性件。
进一步地,所述中框组件包括蓄力组件,所述蓄力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中框主体两侧上的蓄力弹簧以及设置在所述蓄力弹簧上的圆珠,其中,所述圆珠与所述扳机的侧壁相抵。
进一步地,所述扳机与所述圆珠对应的侧壁上开设第一槽口,所述第一槽口与所述圆珠相抵。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具有铰接部,与所述铰接部连接的横部,设置在所述横部上的钩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横部端部的凸部,其中,所述铰接部设于所述扳机位置,所述钩部与所述第一复位弹簧连接,所述凸部与所述拨杆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循环壳体内设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击针一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击针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循环壳体内设有第三复位弹簧,所述第三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主杠杆的一侧,所述第三复位弹簧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主杠杆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循环壳体内设有第四复位弹簧,所述第四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主杠杆阻铁的一侧,所述第四复位弹簧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主杠杆阻铁相接触,所述第四复位弹簧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拨杆阻铁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循环组件包括切气件,所述切气件设置在所述循环壳体的一侧,所述切气件包括第五复位弹簧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五复位弹簧上的止件,所述止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击针相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过设计新型的循环组件,上膛状态下,扳机在外力的驱动下,通过循环组件的主杠杆阻铁带动副杠杆转动,副杠杆转动驱动击针触发气阀,气阀释放气体至活塞组件内,气体驱使活塞组件端部出口处BB弹经发射管发射,而后在负压原理下形成气密空间,进而活塞组件外部滑筒受气体压力向后膨胀,下压拨杆,将拨杆与拨杆阻铁重新配合,活塞组件收回至滑筒组件腔室内,滑筒复位并供入下一发弹丸,释放扳机,继续下一次循环,其中所述的蓄力结构可以使作用于扳机的力蓄积,得以快速打开气阀,保证有效回膛,其中所述的切气组件可以确保在使用较低压气体时,回膛期间持续的供气,保证有效回膛。
采用上述新型结构,能够安装在小比例枪模内,以气体为动力实现了模拟真枪的上膛-击发-自动再上膛-再击发的自动回膛及发射的机械特性,提供了新型自动回膛及发射结构,与传统的击锤结构相比较,驱动扳机的外力直接作用于打开气阀,系统体积小,无击锤占用空间,无击锤待机时对循环组壳体的施压,无击锤释放敲击循环组壳体至其变形损坏,不抠动扳机不会导致击发,回膛时下压拨杆及切气所需的力相较于下压击锤大大降低,循环周期内对于气体的损耗更低,同样的系统尺寸下可用于气缸的空间更大更利于充分回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中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连接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循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循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循环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循环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循环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循环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循环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匣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蓄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蓄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活塞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中框组件;2、连接杆组件;3、循环组件;4、气匣组件;5、活塞组件;6、中框主体;7、扳机;8、连接杆;9、第一复位弹簧;10、循环壳体;11、副杠杆;12、击针;13、主杠杆;14、主杠杆阻铁;15、拨杆阻铁;16、拨杆;17、气匣;18、出气阀;19、滑筒;20、活塞外壳;21、第一弹性件;22、负压阀;23、固定轴;24、第二弹性件;25、蓄力组件;26、蓄力弹簧;27、圆珠;28、第一槽口;29、铰接部;30、横部;31、钩部;32、凸部;33、第二复位弹簧;34、第三复位弹簧;35、第四复位弹簧;36、切气件;37、五复位弹簧;38、止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干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鉴于背景技术所记载的技术问题,如图1-16所示,提供了一种新型以预储存压缩气体为动力自动回膛及发射结构,包括:中框组件1,所述中框组件1包括中框主体6,铰接在所述中框主体6上的扳机7;连接杆组件2,所述连接杆组件2包括一端设置在所述扳机7位置的连接杆8以及分别连接所述连接杆8和所述中框主体6的第一复位弹簧9;循环组件3,所述循环组件3包括循环壳体10,设置在所述循环壳体10内的副杠杆11、设置在所述副杠杆11一侧的击针12、设置在所述击针12一侧的主杠杆13、设置在所述主杠杆13一侧的主杠杆阻铁14、设置在所述主杠杆阻铁14一侧的拨杆阻铁15以及设置在所述循环壳体10内上部的拨杆16,其中,所述连接杆8的端部与所述主杠杆阻铁14相抵;气匣17组件4,所述气匣组件4设置在所述循环组件3与所述中框组件1之间,所述气匣组件4包括气匣17以及设置在所述气匣17的出气阀18,其中所述出气阀18与所述击针12相对设置;滑筒19,所述滑筒19设置在所述气匣组件4的上部;活塞组件5,所述活塞组件5设置在所述滑筒19内,所述活塞组件5与所述气匣组件4相通,所述活塞组件5包括中空的活塞外壳20,设置在所述活塞外壳20前端的第一弹性件21,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件21端部的负压阀22,设置在所述活塞外壳20的固定轴23以及分别连接所述固定轴23与所述滑筒19尾部的第二弹性件24。
鉴于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由于传统的击锤式回膛发射结构应用在全比例枪模中,具有更充分的安装空间,能够设计充分的击锤力臂长度,通过击锤打开气阀,击发,后由滑筒回膛后座下压击锤再次被阻铁挂住,实现自动回膛及再上膛待击。但在小比例(1:2)的枪模中,由于安装空间极小,难以实现直接安装使用传统击锤结构,同时,更小的击锤弹簧难以驱动更小的击锤顺利敲开气体施压下的气阀,即使加强击锤弹簧,因更少的出气量及极短的击锤扭转力臂,导致气体释放时产生的力,在驱动回膛时,无法有效驱动滑筒完全回膛,及下压击锤至被阻铁挂住继而形成循环。
在上膛状态下,拨杆阻铁15挂住拨杆16形成待机状态,当扣动扳机7至一定位置时,连接杆8的端部接触主杠杆阻铁14、主杠杆13联动并驱动循环组件3内的副杠杆11,副杠杆11下压击针12,击针12预压气匣组件4内的出气阀18至一定位置待机,继续扣动扳机7,扳机7得以继续向后移动,继而主杠杆13得以继续驱动副杠杆11,副杠杆11得以继续下压击针12,击针12继续位移,击针12得以打开气匣组件4内出气阀18,切气件36上移锁住击针12保证持续供气;气匣组件4内的预储存气体释放驱动活塞组件5端部出口处BB弹经发射管发射,而后在负压原理下负压阀22前移形成气密空间,进而活塞组件5外部滑筒19受气体压力向后膨胀,此期间,扳机7惯性位移至一定位置切断拨杆阻铁15与拨杆16的挂住状态,拨杆16向上复位,连接杆8头向上移位,主杠杆13及主杠杆阻铁14复位,副杠杆11复位,拨杆阻铁15复位至待机位置,后滑筒19继续后移至一定位置再次下压拨杆16,拨杆16再次被拨杆阻铁15挂住;此期间切气件36受滑筒19下压下移断开供气;而后活塞组件5收回至滑筒19组件腔室内,滑筒19复位并供入下一发弹丸,释放扳机7,继续下一次循环。
通过上述所设置的结构,能够实现自动回膛及发射,上述所采用的新型循环组件3,其能够实现在狭窄的空间内进行安装,同时,在回膛的过程中,滑筒19作用下压拨杆16及切气,力的损失相比较击锤结构大大减小,无击锤待机时对循环组壳体的施压,无击锤释放敲击循环组壳体至其变形损坏,不抠动扳机7不会导致击发,同样的系统尺寸下可用于气缸的空间更大更利于充分回膛。同时,该结构能够放大用于全比例气枪及其他要求自动循环的气动器械,更适于广泛使用。
进一步中,参考图3所示,所述中框组件1包括蓄力组件25,所述蓄力组件25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框架壳体两侧上的蓄力弹簧26以及设置在所述蓄力弹簧26上的圆珠27,其中,所述圆珠27与所述扳机7的侧壁相抵。
在实际的使用中,由于现有中的枪模其驱动方式,采用直接扳机7越过阻力结构驱动击锤瞬间触发气匣17组件4内的气阀。对此,在该技术方案中,提供一种新型的蓄力组件25结构,其使用过程为:在扳动扳机7时,由于蓄力组件25的作用下,扳机7需要施加更大的力,迫使扳机7的两侧对圆珠27施压弹簧压缩,进而进一步驱动连接杆8触发出气阀18,达到瞬间触发出气阀18的作用。
如图12所示,所述扳机7与所述圆珠27对应的侧壁上开设第一槽口28,所述第一槽口28与所述圆珠27相抵。
以上提供了一种可选的蓄力结构,扳机7扣压时,产生的力当大于第一槽口28对圆珠27的约束,圆珠27即可越上第一槽口28位置,扳机7进行扳动。
参考图14所示,所述连接杆8具有铰接部29,与所述铰接部29连接的横部30,设置在所述横部30上的钩部31以及设置在所述横部30端部的凸部32,其中,所述铰接部29设于所述扳机7位置,所述钩部31与所述第一复位弹簧9连接,所述凸部32与所述拨杆16配合。
以上为可实施的连接杆8结构,其铰接部29与扳机7位置相配合,所设置的钩部31和第一复位弹簧9的连接,便于连接杆8进行复位,连接杆8的凸部32延伸至拨杆16位置处,其驱动时,铰接部29在扳机7按压时,连接杆8的凸部32沿着拨杆16下沿的曲线导向进行推动主杠杆阻铁14,进而带动主杠杆13转动,带动副杠杆11进行按压击针12,进而后续在第一复位弹簧9的作用下,连接杆8复位至初始位置。
如图4-10所示,所述循环壳体10内设有第二复位弹簧33,所述第二复位弹簧33设置在所述击针12一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33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击针12相接触。
所设置的第二复位弹簧33用于对击针12进行复位,在实施中,将第二复位弹簧33设置在一侧,通过第二复位弹簧33与击针12进行连接的方式。
所述循环壳体10内设有第三复位弹簧34,所述第三复位弹簧34设置在所述主杠杆13的一侧,所述第三复位弹簧34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主杠杆13相接触。
所设置的第三复位弹簧34用于对主杠杆13进行复位操作,所采用的第三复位弹簧34一端延伸至主杠杆13,从而主杠杆13转动时产生相反的作用力,当复位时,在第三复位弹簧34的作用力复位。
所述循环壳体10内设有第四复位弹簧35,所述第四复位弹簧35设置在所述主杠杆13阻铁的一侧,第四复位弹簧35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主杠杆13阻铁相接触,所述第四复位弹簧35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拨杆阻铁15相接触。
所设置的第四复位弹簧35用于对主杠杆阻铁14以及拨杆阻铁15进行复位,其使用的过程中,主杠杆阻铁14在第四复位弹簧35的作用下形成对主杠杆13进行约束,主杠杆阻铁14能够限制在主杠杆13上,进而在连接杆8的作用下对主杠杆13进行转动,第四复位弹簧35的另一部分置于拨杆16阻铁15,当连接杆8的杆头驱使拨杆阻铁15脱离拨杆16后,在第四复位弹簧35的作用下,驱使拨杆阻铁15复位。
参照图5和图7所示,所述循环组件3包括切气件36,所述切气件36设置在所述循环壳体10的一侧,所述切气件36包括第五复位弹簧37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五复位弹簧37上的止件38,所述止件38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击针12相接触。
在进一步的实施中,所设置的切气件36用于限位击针12保证气阀处于打开状态形成稳定的气体供应,在使用时,当击针12按压气匣17组件4的出气阀18时,切气件36的止件38在第五复位弹簧37的作用下向上移动,止件38的位置对击针12的位置形成限位,形成稳定的气流输出。
以上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的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新型以预储存压缩气体为动力自动回膛及发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框组件,所述中框组件包括中框主体,铰接在所述中框主体上的扳机;
连接杆组件,所述连接杆组件包括一端设置在所述扳机位置的连接杆以及分别连接所述连接杆和所述中框主体的第一复位弹簧;
循环组件,所述循环组件包括循环壳体,设置在所述循环壳体内的副杠杆、设置在所述副杠杆一侧的击针、设置在所述击针一侧的主杠杆、设置在所述主杠杆一侧的主杠杆阻铁、设置在所述主杠杆阻铁一侧的拨杆阻铁以及设置在所述循环壳体内上部的拨杆,其中,所述连接杆的端部与所述主杠杆阻铁相抵;
气匣组件,所述气匣组件设置在所述循环组件与所述中框组件之间,所述气匣组件包括气匣以及设置在所述气匣的出气阀,其中所述出气阀与所述击针相对设置;
滑筒,所述滑筒设置在所述气匣组件的上部;
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设置在所述滑筒内,所述活塞组件与所述气匣组件相通,所述活塞组件包括中空的活塞外壳,设置在所述活塞外壳前端的第一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端部的负压阀,设置在所述活塞外壳的固定轴以及分别连接所述固定轴与所述滑筒尾部的第二弹性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以预储存压缩气体为动力自动回膛及发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组件包括蓄力组件,所述蓄力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中框主体两侧上的蓄力弹簧以及设置在所述蓄力弹簧上的圆珠,其中,所述圆珠与所述扳机的侧壁相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新型以预储存压缩气体为动力自动回膛及发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机与所述圆珠对应的侧壁上开设第一槽口,所述第一槽口与所述圆珠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新型以预储存压缩气体为动力自动回膛及发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具有铰接部,与所述铰接部连接的横部,设置在所述横部上的钩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横部端部的凸部,其中,所述铰接部设于所述扳机位置,所述钩部与所述第一复位弹簧连接,所述凸部与所述拨杆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新型以预储存压缩气体为动力自动回膛及发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壳体内设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击针一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击针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新型以预储存压缩气体为动力自动回膛及发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壳体内设有第三复位弹簧,所述第三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主杠杆的一侧,所述第三复位弹簧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主杠杆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新型以预储存压缩气体为动力自动回膛及发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壳体内设有第四复位弹簧,所述第四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主杠杆阻铁的一侧,所述第四复位弹簧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主杠杆阻铁相接触,所述第四复位弹簧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拨杆阻铁相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新型以预储存压缩气体为动力自动回膛及发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组件包括切气件,所述切气件设置在所述循环壳体的一侧,所述切气件包括第五复位弹簧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五复位弹簧上的止件,所述止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击针相接触。
CN202322274835.3U 2023-08-23 2023-08-23 一种新型以预储存压缩气体为动力自动回膛及发射结构 Active CN2205832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74835.3U CN220583202U (zh) 2023-08-23 2023-08-23 一种新型以预储存压缩气体为动力自动回膛及发射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74835.3U CN220583202U (zh) 2023-08-23 2023-08-23 一种新型以预储存压缩气体为动力自动回膛及发射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83202U true CN220583202U (zh) 2024-03-12

Family

ID=90116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74835.3U Active CN220583202U (zh) 2023-08-23 2023-08-23 一种新型以预储存压缩气体为动力自动回膛及发射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832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843751A (en) Toy firearm operated by compressed air, with magazine in an element in the guise of a trigger
EP2388547A2 (en) Recoil mechanism for toy gun
US8051847B2 (en) Gas intake control mechanism for toy gun
US4883042A (en) Air guns
CN220583202U (zh) 一种新型以预储存压缩气体为动力自动回膛及发射结构
CN113899242B (zh) 一种气动仿真枪械的模拟射击方法
KR20050062591A (ko) 총기용 복동, 공이치기 트리거 기구
CN220794014U (zh) 新型以预储存压缩气体为动力实现自动回膛及发射的枪模
US1825489A (en) Repeating air gun
US4316340A (en) Safety mechanism for firearms
EP2317275A2 (en) Gas intake control mechanism for toy gun
JPH03236598A (ja) 玩具銃におけるブローバック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CN117029571A (zh) 新型以预储存压缩气体为动力实现自动回膛及发射的枪模
CN212109735U (zh) 一种玩具枪结构
US2341780A (en) Automatic firearm
US2372327A (en) Eiring-control mechanism
CN113932648B (zh) 气动射击模拟装置
CN113945116B (zh) 射击仿真用模拟冲击装置
CN112179201B (zh) 一种应用于无人机的无后座力枪械
CN112276865B (zh) 一种轴向射钉枪击发器
US4163439A (en) Apparatus for opening a delivery valve in a gas reservoir chamber of a compressed gas operated gun
CN109945738B (zh) 一种采用击针平移式击发方式的手枪的发射机机构
CN109029102A (zh) 一种自动式步枪自动机
US2977951A (en) Gun
CN215930686U (zh) 一种新型玩具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