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68326U - 气密性测试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密性测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68326U
CN220568326U CN202321776744.3U CN202321776744U CN220568326U CN 220568326 U CN220568326 U CN 220568326U CN 202321776744 U CN202321776744 U CN 202321776744U CN 220568326 U CN220568326 U CN 2205683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clamping
open
housing
ja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7674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至胜
乔胜
许恩乐
于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7674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683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683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683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xamining Or Testing Airtightnes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密性测试装置,该装置用于测试半开口壳体的气密性,该装置包括:支撑台,用于放置半开口壳体;压紧机构,用于将半开口壳体固定于支撑台上;夹紧密封机构,夹紧密封机构设置于支撑台的上方,夹紧密封机构包括第一夹头、第二夹头和密封组件,第一夹头的夹面和第二夹头的夹面相对设置,第二夹头与密封组件固定连接,用于密封半开口壳体的开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测试装置,可以减小气密性测试时的半开口壳体的变形程度。

Description

气密性测试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测试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气密性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和车身一体化(cell to body,CTB)技术可以提高整车的空间利用率,增加电池的排布空间,是现阶段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在CTB技术中,电池上盖可以作为车辆的车身底板,实现了车身底板与电池上盖的集成与统一。同时,电池上盖需要集成诸如高压盒等电池核心零部件,以实现CTB技术的更多功能集成。高压盒的腔体与电池箱的腔体连通,二者组合成为一个半开口的壳体。
为了提高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需要对电池箱体和高压盒所构成的半开口壳体的气密性进行测试,以确定其气密性是否满足要求。上述半开口壳体在高压盒一侧存在开口,高压盒等非承载部件一般是采用较薄的金属板进行加工成型例如钣金获得,在进行气密性测试时,高压盒在受到测试装置的挤压力时容易发生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密性测试装置,可以减小气密性测试时的半开口壳体的变形程度。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气密性测试装置,该装置用于测试半开口壳体的气密性,该装置包括:支撑台,用于放置半开口壳体;压紧机构,用于将半开口壳体固定于支撑台上;夹紧密封机构,夹紧密封机构设置于支撑台的上方,夹紧密封机构包括第一夹头、第二夹头和密封组件,第一夹头的夹面和第二夹头的夹面相对设置,第二夹头设置于密封组件上,用于密封半开口壳体的开口。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夹头的夹面和第二夹头的夹面进行相对设置,可以在进行气密性测试时,利用这两个夹头对半开口壳体开口周围的壁的两侧,分别施加方向相反的力,从而可以降低半开口壳体在受到气密性测试装置的压力作用而发生的变形程度,一方面可以尽可能使得半开口壳体的形状和尺寸尽可能满足产品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半开口壳体的变形对气密性测试的影响,提高气密性测试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夹头沿第一方向可运动,第一方向为第一夹头的压力所在的方向。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夹头沿着第一方向可以运动,可以在开始进行气密性测试时,通过第一夹头向靠近半开口壳体的开口周围的壁运动,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夹头和第二夹头从相反的方向对半开口壳体的开口周围的壁施加压力,降低半开口壳体在气密性测试时的形状和尺寸的变化程度;在气密性测试结束时,第一夹头可以向远离半开口壳体的开口周围的壁运动,从而使得第一夹头脱离半开口壳体,便于半开口壳体的取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夹头与第一气缸连接,以驱动第一夹头沿第一方向运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一气缸驱动第一夹头沿第一方向运动,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夹头自动且准确地运动到指定位置例如初步接触到半开口壳体的位置,能够提高气密性测试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夹头与多连杆连接,多连杆与第一气缸连接,其中,在进行气密性测试的情况下,第一夹头位于半开口壳体的内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气缸和第一夹头之间设置多连杆,从而可以利用气缸驱动第一夹头沿第一方向运动,更加准确地控制第一夹头沿第一方向靠近并接触半开口壳体的开口周围的壁,进而可以更准确地控制第一夹头对半开口壳体施加压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方向垂直于支撑台的支撑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方向设置为垂直于支撑台的支撑面的方向,便于第一夹头和第二夹头更好地夹紧半开口壳体,可以减小半开口壳体的变形程度,能够提高半开口壳体的密封性,提高半开口壳体密封性测试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夹紧密封机构沿第一方向可运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夹紧密封机构沿第一方向可运动,可以带动第一夹头、第二夹头和密封组件一起沿第一方向运动,从而便于第一夹头接触半开口壳体并对半开口壳体的开口进行密封。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夹紧密封机构沿第一方向可运动,可以兼容在尺寸不同的半开口壳体的开口的夹紧密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夹紧密封机构与第三气缸连接,以驱动夹紧密封机构沿第一方向运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二气缸驱动夹紧密封机构沿着第一方向运动,从而可以使得夹紧密封机构自动且准确地运动到指定位置例如运动到第一夹头接触到半开口壳体的开口周围的壁,能够提高气密性测试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夹头的夹面与第一夹头所接触的半开口壳体的部位的外形轮廓相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夹头的夹面设置为与其所接触的半开口壳体的部位的外形轮廓相同,可以使得第一夹头对半开口壳体施加压力时更好地贴合半开口壳体,进而可以减小半开口壳体的变形程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夹头的夹面与第二夹头所接触的半开口壳体的部位的外形轮廓相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夹头的夹面设置为与其所接触的半开口壳体的部位的外形轮廓相同,可以使得第二夹头对半开口壳体施加压力时更好地贴合半开口壳体,进而可以减小半开口壳体的变形程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夹头沿第一方向可运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夹头沿第一方向可运动,从而可以在进行气密性测试时,灵活地控制第二夹头向靠近并接触半开口壳体;可以在气密性测试结束时,灵活地控制第二夹头脱离半开口壳体,从而可以提高气密性测试装置操作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开口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2的A-A’剖面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夹头和第二夹头的夹面形状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夹头和第二夹头的夹面形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申请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即本申请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申请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垂直”或“平行”不是严格意义上,而是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层”的含义是两层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CTB技术可以提高整车的空间利用率,增加电池的排布空间,是现阶段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在CTB技术中,电池上盖可以作为车辆的车身底板,实现了车身底板与电池上盖的集成与统一。同时,电池上盖需要集成诸如高压盒等电池核心零部件,以实现CTB技术的更多功能集成。高压盒的腔体与电池箱的腔体连通,二者组合成为一个半开口的壳体。
为了提高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需要对电池箱体和高压盒所构成的半开口壳体的气密性进行测试,以确定其气密性是否满足气密性要求。由于上述半开口壳体在高压盒一侧存在开口,且高压盒等非承载部件一般是采用较薄的金属板进行加工成型例如钣金获得,在进行气密性测试时,高压盒在受到测试装置的挤压力时容易发生变形,从而改变高压盒的形状和尺寸。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密性测试装置,用于测试半开口壳体的气密性,该装置包括:支撑台,用于放置半开口壳体;压紧机构,用于将半开口壳体固定于支撑台上;夹紧密封机构,夹紧密封机构设置于支撑台的上方,夹紧密封机构包括第一夹头、第二夹头和密封组件,第一夹头的夹面和第二夹头的夹面相对设置,第二夹头设置于密封组件上,用于密封半开口壳体的开口。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夹头的夹面和第二夹头的夹面进行相对设置,可以在进行气密性测试时,利用这两个夹头对半开口壳体的同一位置的壁的两侧,分别施加方向相反的力,从而可以降低半开口壳体在受到气密性测试装置压力作用下的变形程度,一方面可以尽可能使得半开口壳体的形状和尺寸尽可能满足产品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半开口壳体的变形对气密性测试的影响,提高气密性测试的准确性。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开口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半开口壳体可以包括开口。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半开口壳体可以包括第一壁上的开口。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半开口壳体还可以包括与第一壁相对的壁上的开口。例如,半开口壳体可以在相对的两个壁上各有一个开口,两个开口的形状和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选地,半开口壳体可以包括与第一壁相邻的壁上的开口。
在对半开口壳体进行气密性测试时,可以利用气密性测试装置对半开口壳体的开口密封,形成一个密闭的腔体,以对半开口壳体的气密性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半开口壳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池箱体以及集成在电池箱体上壳上的高压盒所构成的整体、用于集成在电池箱体上盖的高压盒或者其他比较容易变形的材质加工而成的半开口结构等等。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的气密性测试装置可以适用于图1的半开口壳体240的气密性测试。
气密性测试装置包括支撑台210、压紧机构220和夹紧密封机构230。
其中,支撑台210用于放置半开口壳体240;压紧机构220用于将半开口壳体240固定于支撑台210上;夹紧密封机构230设置于支撑台210的上方。
如图3所示,夹紧密封机构230包括第一夹头231、第二夹头232和密封组件233。第一夹头231的夹面和第二夹头232的夹面相对设置。第二夹头232设置于密封组件233上,用于密封半开口壳体240的开口。
将半开口壳体240放置于支撑台210上,通过压紧机构220将半开口壳体240固定在支撑台210上。压紧机构220固定半开口壳体240的力一般不会太大,不容易导致半开口壳体240发生变形。另外,还可以将压紧机构220的力在半开口壳体240上壁厚较后的区域或者刚性较高的材质所在的区域。
第二夹头232设置在密封组件233上,当第二夹头232对半开口壳体240的开口周围的壁施加压力时,第二夹头232、密封组件233以及半开口壳体240可以形成一个密闭的型腔。
第一夹头231的夹面和第二夹头232的夹面相对设置,即,两个夹头的夹面相互靠近时,两个夹头的夹面接触并至少部分重叠。两个夹头的夹面相对设置,使得两个夹头施加的压力方向相反。因此,可以通过第一夹头231和第二夹头232从半开口壳体240开口周围的壁的两侧分别施加方向相反的力。即,可以通过第一夹头231和第二夹头232从半开口壳体240的同一位置的壁的两侧分别施加方向相反的力。
第二夹头232设置在密封组件233的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二者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焊接、粘接、铆接等方式进行连接,能够使第二夹头232和密封组件233连接处的密封性良好的连接方式均可适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夹头231的夹面为第一夹头231上的与半开口壳体240开口周围的壁的接触面。第二夹头232的夹面为第二夹头232上的与半开口壳体240的开口周围的壁的接触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夹头231的夹面和第二夹头232的夹面进行相对设置,可以在进行气密性测试时,通过这两个夹头对半开口壳体240的开口周围的壁的两侧,分别施加方向相反的力,从而可以降低半开口壳体240在受到气密性测试装置的压力作用而发生的变形,一方面可以尽可能使得半开口壳体240的形状和尺寸尽可能满足产品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半开口壳体240的变形对气密性测试的影响,提高气密性测试的准确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头231沿第一方向可运动,第一方向为第一夹头231施加的压力所在的方向。
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夹头231施加的压力向上,第一夹头231的压力所在的方向则为上下方向,第一夹头231沿上下方向可运动,即,第二夹头232可以向上运动以及可以向下运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可以为任意一个方向,第一夹头231可以沿着该任意一个方向向半开口壳体240施加压力,第一夹头231沿该任意一个方向可运动。
在进行气密性测试时,可以将半开口壳体240放置在支撑台210上,并利用压紧机构220将半开口壳体240固定在支撑台210上,且半开口壳体240待密封的开口周围的壁例如图1的开口周围的壁位于第一夹头231和第二夹头232之间,如图3所示。然后可以控制第一夹头231沿第一方向运动,以使得第一夹头231紧密接触半开口壳体240的开口周围的壁施加压力。
例如,可以将半开口壳体240放置在支撑台210上,使得第二夹头232刚好接触到半开口壳体240,然后控制第一夹头231向上运动,使得第一夹头231对半开口壳体240施加与第二夹头232方向相反的力。
在气密性测试完成时,可以控制第一夹头231运动,使得第一夹头231脱离半开口壳体240,便于半开口壳体240的取出。
例如,在气密性测试完成时,可以控制控制第一夹头231向下运动,使得第一夹头231脱离半开口壳体24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夹头231沿着第一方向可以运动,可以在开始进行气密性测试时,通过第一夹头231向靠近半开口壳体240的开口周围的壁运动,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夹头231和第二夹头232从相反的方向对半开口壳体240的开口周围的壁施加压力,降低半开口壳体240在气密性测试时的形状和尺寸的变化程度;在气密性测试结束时,第一夹头231可以向远离半开口壳体240的开口周围的壁运动,从而使得第一夹头231脱离半开口壳体240,便于半开口壳体240的取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夹头231与第一气缸250连接,以驱动第一夹头231沿第一方向运动。
利用第一气缸250驱动第一夹头231沿第一方向自动地进行运动。
其中,第一气缸250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一气缸250驱动第一夹头231沿第一方向运动,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夹头231自动且准确地运动到指定位置例如运动至接触到半开口壳体240的位置,能够提高气密性测试的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头231与多连杆260连接,多连杆260与第一气缸250连接,在进行气密性测试时,第一夹头231位于半开口壳体240的内部,如图3所示。
第一气缸250的行程方向可能与第二夹头232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即,两个方向相反或存在一定夹角),那么,第一气缸250可能无法直接驱动第一夹头231沿着第一方向运动。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气缸250的行程方向向下,第一夹头231的运动方向向上,第一气缸250无法直接驱动第一夹头231向上运动,因此,可以在第一气缸250和第一夹头231之间设置多连杆260,使得第一夹头231能够沿着第一方向运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气缸250和第一夹头231之间设置多连杆260,从而可以利用气缸驱动第一夹头231沿第一方向运动,更加准确地控制第一夹头231沿第一方向靠近并接触半开口壳体240的开口周围的壁,进而可以更准确地控制第一夹头231对半开口壳体240施加压力。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垂直于支撑台210的支撑面,如图3所示。
第一夹头231和第二夹头232可以在垂直于支撑台210的支撑面的方向上施加方向相反的力。第二夹头232可以在垂直于支撑台210的支撑面的方向上进行运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方向设置为垂直于支撑台210的支撑面的方向,便于第一夹头231和第二夹头232更好地夹紧半开口壳体240,可以减小半开口壳体240的变形程度,能够提高半开口壳体240的密封性,提高半开口壳体240密封性测试的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夹紧密封机构230沿第一方向可运动。
例如,如图3所示,在进行密封性测试时,将半开口壳体240放置并固定在支撑台210上,夹紧密封机构230可以向下运动,带动第一夹头231和第二夹头232向下运动,当第二夹头232接触半开口壳体240的开口周围的壁的一侧时,夹紧密封机构230停止向下运动,然后控制第一夹头231向上运动并接触半开口壳体240的开口周围的壁的另一侧,从而可以利用第一夹头231和第二夹头232从开口周围的壁的两侧对半开口壳体240施加方向相反的力。在密封性测试结束时,可以先控制第一夹头231向下运动以使第一夹头231脱离半开口壳体240,然后再控制夹紧密封机构230向上运动以使第二夹头232脱离半开口壳体240,从而可以在第一夹头231和第二夹头232均脱离半开口壳体240后将半开口壳体240取出。
另外,对于尺寸不同的半开口壳体240,例如,在图3所示的第一方向上尺寸不同的半开口壳体240,可以通过夹紧密封机构230在该方向上的运动来适配不同尺寸的半开口壳体240。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夹紧密封机构230沿第一方向可运动,与上述第一夹头231沿第一方向可运动含义不同。例如,夹紧密封机构230向下可运动,夹紧密封机构230可以整体向下进行运动,从而带动第一夹头231、第二夹头232和密封组件233一起向下运动;第一夹头231沿第一方向运动,即,可以单独控制第一夹头231沿第一方向运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夹紧密封机构230沿第一方向可运动,可以带动第一夹头231、第二夹头232和密封组件233一起沿第一方向运动,从而便于第一夹头231接触半开口壳体240并对半开口壳体240的开口进行密封。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夹紧密封机构230沿第一方向可运动,可以兼容在尺寸不同的半开口壳体240的开口的夹紧密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夹紧密封机构230与第二气缸270连接,以驱动夹紧密封机构230沿第一方向运动。
示例性地,第一方向垂直于支撑台210的支撑面。通过第二气缸270,可以驱动第一夹头231、第二夹头232和密封组件233整体沿着垂直于支撑台210的支撑面的方向运动。
示例性地,可以通过将第二气缸270与夹紧密封机构230上的密封组件233的连接,从而可以通过第二气缸270驱夹紧密封机构230沿第一方向运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二气缸270驱动夹紧密封机构230沿着第一方向运动,从而可以使得夹紧密封机构230自动且准确地运动到指定位置例如运动到第一夹头231接触到半开口壳体240的开口周围的壁,能够提高气密性测试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气缸270与夹紧密封机构230之间可以设置多连杆260。
例如,在第二气缸270的行程方向与夹紧密封装置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如二者方向相反或存在一定夹角)的情况下,可以在第二气缸270与夹紧密封机构230之间连接多连杆260,以便于驱动夹紧密封机构230沿第一方向进行运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头231的夹面与第一夹头231所接触的半开口壳体240的部位的外形轮廓相同。
也就是说,第一夹头231为仿形夹头。第一夹头231的夹面的形状与其接触的半开口壳体240的外形轮廓一致。如图4所示,第一夹头231接触的半开口壳体240的壁为平面状,第一夹头231的夹面也为平面状。如图5所示,第一夹头231接触的半开口壳体240为不规则的面(如半开口壳体240的壁存在凸起或凹陷),第一夹头231的夹面也为不规则的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夹头231的夹面设置为与其所接触的半开口壳体240的部位的外形轮廓相同,可以使得第一夹头231对半开口壳体240施加压力时更好地贴合半开口壳体240,进而可以减小半开口壳体240的变形程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夹头232的夹面与第二夹头232所接触的半开口壳体240的部位的外形轮廓相同。
也就是说,第二夹头232为仿形夹头。第二夹头232的夹面的形状与其接触的半开口壳体240的轮廓一致。如图4所示,第二夹头232接触的半开口壳体240的壁为规则的平面状,第二夹头232的夹面也为规则的平面状。如图5所示,第二夹头232接触的半开口壳体240为不规则的面(如半开口壳体240的壁存在凸起或凹陷),第二夹头232的夹面也为不规则的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夹头232的夹面设置为与其所接触的半开口壳体240的部位的外形轮廓相同,可以使得第二夹头232对半开口壳体240施加压力时更好地贴合半开口壳体240,进而可以减小半开口壳体240的变形程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头23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例如,可以由一个第一夹头231可以在半开口壳体240开口周围的壁的一侧向半开口壳体240施加压力。或者,也可以由多个第一夹头231在半开口壳体240开口周围的壁的一侧向半开口壳体240施加压力。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夹头23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例如,可以由一个第二夹头232可以在半开口壳体240开口周围的壁的另一侧向半开口壳体240施加压力。或者,也可以由多个第二夹头232在半开口壳体240开口周围的壁的另一侧向半开口壳体240施加压力。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夹头232沿第一方向可运动。
即,可以单独控制第一夹头231和第二夹头232沿第一方向运动。
例如,如图3所示,第二夹头232施加的压力向下,第一方向则为上下方向,第二夹头232沿上下方向可运动,即,第二夹头232可以向上运动以及可以向下运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可以为任意一个方向,第二夹头232可以沿着该任意一个方向向半开口壳体240施加压力,第二夹头232沿该任意一个方向可运动。
在进行气密性测试时,可以将半开口壳体240放置并固定在支撑台210上,且待密封的开口周围的壁例如图1的开口周围的壁位于第一夹头231和第二夹头232之间,如图3所示。然后可以控制第二夹头232沿第一方向运动,以使得第二夹头232紧密接触半开口壳体的开口周围的壁施加压力。
例如,可以将半开口壳体240放置在支撑台210上,然后控制第一夹头231向上运动,控制第二夹头232向下运动,使得第一夹头231和第二夹头232靠近并接触半开口壳体240的开口周围的壁的两侧,从而对半开口壳体240施加方向相反的力。
在气密性测试完成时,还可以控制第一夹头231和第二夹头232运动,使得第一夹头231和第二夹头232脱离半开口壳体240,便于半开口壳体240的取出。
例如,在气密性测试完成时,可以控制第一夹头231向下运动,控制第二夹头232向上运动,使得第一夹头231和第二夹头232脱离半开口壳体24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夹头232沿第一方向可运动,从而可以在进行气密性测试时,灵活地控制第二夹头232向靠近并接触半开口壳体240;可以在气密性测试结束时,灵活地控制第二夹头232脱离半开口壳体240,从而可以提高气密性测试装置操作的灵活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夹头232与第三气缸连接(图中为示出),以驱动第二夹头232沿第一方向运动。
例如,通过第三气缸可以驱动第二夹头232沿垂直于支撑台210的支撑面的方向自动运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进行气密性测试时,第二夹头232位于半开口壳体240的外部。
第二夹头232与第三气缸之间可以连接有多连杆,以驱动第二夹头232沿第一方向运动。
例如,在第二夹头232的运动方向与第三气缸的行程方向不一致(例如二者之间方向相反或存在一定夹角)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第三气缸带动多连杆运动,从而驱动第二夹头232沿第一方向运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气密性测试装置包括:支撑台210,用于放置半开口壳体240;压紧机构220,用于将半开口壳体240固定于支撑台210上;夹紧密封机构230,夹紧密封机构230设置于支撑台210的上方,夹紧密封机构230包括第一夹头231、第二夹头232和密封组件233,第一夹头231的夹面和第二夹头232的夹面相对设置,第二夹头232设置在密封组件233上,用于密封半开口壳体240的开口。
第一夹头231与多连杆260连接,多连杆260与第一气缸250连接,其中,在进行气密性测试的情况下,第一夹头231位于半开口壳体240的内部。第一方向为第一夹头231的压力所在的方向,且第一方向垂直于支撑台210的支撑面。
夹紧密封机构230沿第一方向可运动。
第一夹头231的夹面与第一夹头231所接触的半开口壳体240的部位的外形轮廓相同。第二夹头232的夹面与第二夹头232所接触的半开口壳体240的部位的外形轮廓相同。
在进行气密性测试时,将半开口壳体240放置在支撑台210上,然后利用压紧机构220将半开口壳体240固定在支撑台210上。控制夹紧密封机构230沿着垂直于支撑台210的支撑面的方向运动,以带动第二夹头232靠近并接触到半开口壳体240的开口周围的壁的一侧。然后利用第一气缸250驱动第一夹头231运动,以使第一夹头231靠近并接触到半开口壳体240的开口周围的壁的另一侧。这样,在对半开口壳体240的开口进行密封的情况下,可以在半开口壳体240的开口周围的壁的两侧分别施加方向相反的压力,可以减小半开口壳体240上的与第一夹头231和第二夹头232的接触面的变形程度。
在气密性测试完成时,可以利用第一气缸250驱动第一夹头231运动,以使第一夹头231脱离半开口壳体240的开口周围的壁,然后控制夹紧密封机构230运动以带动第二夹头232脱离半开口壳体240的开口周围的壁,从而在第一夹头231和第二夹头232均脱离半开口壳体240后,取出半开口壳体240。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气密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用于测试半开口壳体(240)的气密性,所述装置包括:
支撑台(210),用于放置所述半开口壳体(240);
压紧机构(220),用于将所述半开口壳体(240)固定于所述支撑台(210)上;
夹紧密封机构(230),所述夹紧密封机构(230)设置于所述支撑台(210)的上方,所述夹紧密封机构(230)包括第一夹头(231)、第二夹头(232)和密封组件(233),
所述第一夹头(231)的夹面和所述第二夹头(232)的夹面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夹头(232)设置于所述密封组件(233)上,用于密封所述半开口壳体(240)的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头(231)沿第一方向可运动,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夹头(231)的压力所在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头(231)与第一气缸(250)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夹头(231)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头(231)与多连杆(260)连接,所述多连杆(260)与所述第一气缸(250)连接,其中,在进行气密性测试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夹头(231)位于所述半开口壳体(240)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支撑台(210)的支撑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密封机构(230)沿所述第一方向可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密封机构(230)与第二气缸(270)连接,以驱动所述夹紧密封机构(230)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头(231)的夹面与所述第一夹头(231)所接触的所述半开口壳体(240)的部位的外形轮廓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头(232)的夹面与所述第二夹头(232)所接触的所述半开口壳体(240)的部位的外形轮廓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头(232)沿所述第一方向可运动。
CN202321776744.3U 2023-07-07 2023-07-07 气密性测试装置 Active CN2205683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76744.3U CN220568326U (zh) 2023-07-07 2023-07-07 气密性测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76744.3U CN220568326U (zh) 2023-07-07 2023-07-07 气密性测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68326U true CN220568326U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88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76744.3U Active CN220568326U (zh) 2023-07-07 2023-07-07 气密性测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683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70033392A1 (en) Apparatus for assembling fuel cell stack
CN106099153B (zh) 用于紧固燃料电池堆的装置和方法
CN109845022B (zh) 用于检查二次电池的质量的夹具装置
CN113199190B (zh) 治具及装配设备
US20220285772A1 (en) Battery case for electric vehi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220568326U (zh) 气密性测试装置
KR20200117177A (ko) 이차전지용 파우치 외장재의 제조장치 및 제조방법
EP1354647B1 (en) Process and equipment for the superplastic forming of parts from plural sheets
CN111403791B (zh) 一种手套箱环境下的软包锂电池试制线及其生产工艺
CN210426894U (zh) 一种新能源车电池盒气密性检测装置
CN218411606U (zh) 一种壳体气密性检测工装
CN109997243B (zh) 多品种盖组装体的制造装置
KR101891892B1 (ko) 캡플레이트 반제품의 제조장치
CN211362019U (zh) 一种雷达罩装配用气枕式多自由度辅助定位装置
CN220753513U (zh) 定位装置
JP4275433B2 (ja) ゲート弁のシールプレートおよびシール材
CN112139062A (zh) 一种圆柱电池的自动检漏设备及自动检漏方法
CN115425336B (zh) 电芯包装治具及电芯生产线
CN215357110U (zh) 汽车尾门下盖板塑料件压合装置
EP4249189A1 (en) Apparatus for inserting electrode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inserting electrode assembly using same
JP2017016830A (ja) 燃料電池用シール部材、シール部材ユニット、燃料電池用シール部材の配置方法
EP4057408A2 (en)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cell
CN213336784U (zh) 一种燃料电池发动机气密性测试自动封堵装置
CN219277957U (zh) 一种用于震源药柱的超声波封口设备
CN218849715U (zh) 定位治具及循环治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