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67342U - 电热循环设备以及电热循环取暖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热循环设备以及电热循环取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67342U
CN220567342U CN202321123467.6U CN202321123467U CN220567342U CN 220567342 U CN220567342 U CN 220567342U CN 202321123467 U CN202321123467 U CN 202321123467U CN 220567342 U CN220567342 U CN 2205673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electric heating
liquid
cavity
electrotherm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2346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Boil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Boil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Boil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Boiling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673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673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stantaneous Water Boilers,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nd Control Of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热循环设备以及电热循环取暖装置,其中电热循环设备是电热循环取暖装置的组成部分,且电热循环设备包括加热总成,具有回液管接头、出液管接头和介于回液管接头与出液管接头间的加热腔,以及位于加热腔外以对加热腔加热的电发热元件;所述出液管接头用于通过第一连通组件与取暖换热器的进口相连,所述回液管接头用于通过第二连通组件与取暖换热器的出口相连;循环泵,配置于所述第一连通组件或所述第二连通组件上,以提供换热循环的动力。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电热循环设备使用安全性相对较好。

Description

电热循环设备以及电热循环取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热循环设备,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以该电热循环设备为热源的电热循环取暖装置。
背景技术
电热取暖装置是一种常见的家用取暖器,在其他领域也有使用,因而其应用并不限于家用取暖器。传统的电热取暖装置所使用加热元件为电热管(规范全称为管状电加热器元件,简称电热管,俗称发热管、加热管,英文名称为:Tubularelectricheatingelement)。电热管一般具有U型、螺旋形、回形等结构的主体和安装座,电热管在一个电热取暖装置装配有一个或多个。同时电热取暖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个金属材质(导热性好)的壳体,所述电热管的安装座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例如U型结构的主体探入到壳体内。壳体内充填导热液,电热管产生的热量经由导热液传递给所述壳体,壳体则向外扩散热量,以提供例如家庭取暖。
电热管是一种常用元件,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见到,如被称为热得快的电热管。电热管的基本构造大同小异,其通常包括一个金属护套(一般为不锈钢或紫铜材质)和位于金属护套内的电热丝(一般为螺旋电热合金丝,材质通常为镍铬合金或铁铬合金),金属护套与电热丝间填充氧化镁粉(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和绝缘性能)。金属护套在端部需要使用硅胶进行绝缘封口,以避免氧化镁粉受潮。但在使用过程中,因氧化镁粉受潮产生的爆管现象仍是电热管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最为关键的是受电热管自身尺寸(金属护套的常用直径为6mm~40mm)的影响,电热管所使用的金属护套一般非常薄(壁厚与其直径正相关,壁厚范围为0.25mm~0.75mm),而如前所述,电热管需要始终浸入导热液中,无论其是否工作,金属护套都不能脱离与导热液的接触。金属护套非常容易受到腐蚀(金属材质)或老化(少部分护套为非金属材质),而变脆,萌生裂纹而逐渐产生破损。常用的加热棒的标称寿命一般都低于10年,大多数在1~1.5年。由于对于一般用户而言,安装在电热取暖装置中的电热管不可见,用户难以直观的确认是否产生破损,一旦电热管破损,非常容易引发伤害事故。
具体地,一旦金属护套萌生裂纹,往往会产生类似于雪崩效应的现象,即初始萌生裂纹的部位处相对于其他相对完好的部位破损面积会发展的比较快,从而产生局部破损,进而因导热液的介入而导致电热管漏电,最终会使壳体带电,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尽管电热管因护套破损产生的漏电是其五种主要漏电故障之一,但也是其中出现概率较大的一种漏电故障,且在电业循环取暖装置中,电热管属于内置部件(内置于壳体内),难以直观观察其表观状态,而更具危险性,因此对于护套破损引起的漏电故障应施以较高的注意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安全性相对较好的电热循环设备;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配有该电热循环设备的电热循环取暖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热循环设备,用于与基于流体换热的取暖换热器组成电热循环取暖装置,所述电热循环设备外置于所述取暖换热器外,且所述电热循环设备包括:
加热总成,具有回液管接头、出液管接头和介于回液管接头与出液管接头间的加热腔,以及位于加热腔外以对加热腔加热的电发热元件;所述出液管接头用于通过第一连通组件与取暖换热器的进口相连,所述回液管接头用于通过第二连通组件与取暖换热器的出口相连;
循环泵,配置于所述第一连通组件或所述第二连通组件上,以提供换热循环的动力。
可选地,第一连通组件或第二连通组件包括一个缓冲罐。
可选地,缓冲罐除配有用于连通的管接头外,还配有用于添加相应流体的注液口;
相应地,在第一选择中缓冲罐适配有液标或液位传感器,在第二选择中缓冲罐为透明罐或通过注液口观察液位。
可选地,若所述电发热元件表面具有绝缘层,则电发热元件与所述加热腔外表面间贴装;
若所述电发热元件的导电部分裸露,且加热腔为导电材质制作,则适配电发热元件通过绝缘材料或绝缘部件而装于所述加热腔外表面,且所述加热总成至少于导电部分处披覆绝缘部件或覆盖绝缘材料;
若所述电发热元件的导电部分裸露,且加热腔为绝缘材质制作,则电发热元件贴装于加热腔外表面,且所述加热总成至少于导电部分处披覆绝缘部件或覆盖绝缘材料。
可选地,所述加热总成表面具有隔热层。
可选地,所述隔热层具有硬质外壳或自身为硬质材料,则用于构建用于容置所述电发热元件及加热腔的容腔;
相应地,若采用绝缘材料用于绝缘时,所述绝缘材料填充于所述容腔,且容腔口部为绝缘密封胶封口。
可选地,所述加热腔为管腔或室腔;
若为管腔,则为圆管腔或矩形管腔;
若为室腔,则室腔的横断面为矩形。
可选地,若加热腔为圆管腔,加热腔与所述回液管接头和所述出液管接头为单管两端相应加工出管接头的结构。
可选地,所述管腔为U型管管腔或回形管管腔。
可选地,所述电发热元件为电热线、电热板、电热带、电热棒、电热盘、电加热圈、电伴热带、电加热芯、云母发热片、陶瓷发热片或电热网带。
可选地,第一连通组件设有温度传感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电热循环取暖装置,该电热循环取暖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电热循环设备,与所述取暖换热器适配连接。
可选地,包括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为机电接触单元或智能控制元件,以适配连接电热循环取暖装置用电单元和采样单元。
可选地,还包括第一突变温控器,该第一突变温控器的探头安装于加热总成的加热腔处,且该第一突变温控器与所述电发热元件串接。
可选地,所述电发热元件和第一突变温控器还串接有第二突变温控器,该第二突变温控器用以确定的保护温度大于第一突变温控器确定的保护温度;
第二突变温控器的测温头安装于加热总成的加热腔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电热循环设备为电热循环取暖装置的构成,区别于传统的电热循环取暖装置直接将电热管内置于电热循环取暖装置的壳体内,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用于加热的部件位于取暖换热器之外,且电发热元件不与流体直接接触,而是与加热腔等构造出独立的加热总成,其中的加热腔构成流体腔以用于流通流体,应知,加热腔满足流体腔室机械强度的基本要求,至少在加热腔处不容易失效。而位于加热腔外的加热元件,因不与液体接触,不容易产生液体腐蚀;同时,作为一般常识,电发热元件一般自身具有绝缘层,绝缘层也有助于其自身的防护,避免其自身的氧化。尤其是,例如电热管这样的成品电发热元件,在不与流体直接接触的条件下,自身配置的防护足以使其在空气条件下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性。如果加热总成再配置使其称为总成的例如进一步的防护层,则可以确保例如电热管这样的电发热元件更不容易失效,而具有更好的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一种电热循环取暖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壳体处于打开状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储液罐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热循环设备的原理图。
图5为第三实施例中电热循环设备的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管体与加热器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电热循环取暖装置;
1-取暖换热器;11-暖气片;12-循环腔;13-第一出液端;14第一进液端;
21-壳体;22-容纳腔;
3-移动组件;31-连接件;32-安装件;33-万向轮;
4-电热循环设备;411-储液罐;412-注液口;413-储液罐出液口;414-储液罐回液口;42-循环泵;43-管体;44-加热器组件;441-电热棒;442-绝缘垫层;45-控制器;461-液位传感器;462-安装杆;463-报警器;464.温度传感器;47-阀门;481-第一突跳温控器;482-第二突跳温控器;483-热熔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如无特殊说明,在满足附图所示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情况下,上述方位性的描述可以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灵活设置。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以及“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可旋转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该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可以包括取暖换热器1、壳体21以及安装于壳体21内的电热循环设备(图中未示出)。
其中,取暖换热器1属于一种换热设备,即取暖换热器1与所使用空间(例如卧室)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需要说明的是,区别于现有技术中将例如电热管安装在例如取暖换热器1的壳体内,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侧重于将例如电热管这样的电热元件设置在具有例如管体43的加热器组件44上,此时,电热管不与流体接触,而不会因此产生对电热管的腐蚀性,并且例如管体43与循环管路一样,具有比较强的机械性能,除非机械破坏,很难产生因管体43的破损导致的漏电事故。例如常用的水管的壁厚,其壁厚与管径正相关,例如直径为50mm的水管,其壁厚大于等于2mm,远高于电热管护套的壁厚。
除此之外,例如对电热管的控制方式均可采用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并非是对控制方式的改进,而是对电热循环设备中机械部分结构和构造的改进,因此,对于电气部分,在不产生冲突的条件下,均可直接选用。需知,电热管是否位于壳体内都不影响其电气控制。
术语解释:
电发热元件,又称电加热元件,简称电热元件,执行GB/T 10002.1-2006《电热器具通用安全要求》、GB/T 4208-2017《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等。电发热元件种类繁多,简而言之,其是用于将电能转换成热能的元件,属于本领域的一般常识,在此不再赘述。
取暖换热器1,如没有地暖前的常见的各种暖气片11,实际上应该是暖气片11的总成,其目的是将取暖换热器1中的流体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应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取暖换热器1并不排除地暖。但因地暖属于集中供暖的范畴,基于电加热的适用对象,并不优选的包含地暖,但对于一些房间的改造,地暖仍有可能成为电加热的对象,尤其是农村和南方不适于集中供暖的区域,独门独户的地暖化改造,然后地暖的源端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热循环设备。
加热总成,加热总成是包含了前述电发热元件的部件,是一个集成体,当前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多种行业,例如即热式热水器,其所配加热总成即包括一段管道,管道外设置电发热元件,之后整体封装,管道串接入给水系统,流过该管道的水被加热。
封装还可以采用例如塑料套进行封装,例如将管体43、电发热元件内置于塑料套并定位后,填充绝缘材料,然后两端使用例如硅胶进行封接。
循环泵,显而易见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循环泵应为水泵,但也应知,水泵属于通俗名称,并不表示所泵送物质必须是水,而是各种液体。水泵更为规范的名称为泵浦,或直接简称为泵。
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取暖换热器1可以为暖气片结构,即包括多个沿图中左右方向依次连接的暖气片11。示例性的,暖气片11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导热系数较好的其他材料组成,以使每个暖气片围成循环腔12,而构成若干U型或者几字形流道。
由于多个暖气片11可以沿左右方向依次连接,即左右相邻的两个暖气片11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以使相邻的两个暖气片11的循环腔12的上下两端分别连通。如此,如图2所示,最右侧的暖气片的右侧的上下两端分别具有一个连通循环腔12的开口端。可以定义上方的一个开口端为第一出液端13,并定义下方的一个开口端为第一进液端14,即第一出液端13以及第一进液端14可以相应连通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最左侧的暖气片11的左侧,也可以分别设有一个位于上方的第一出液端13(图中未示出)以及位于下方的第一进液端14(图中未示出)。但是,由于每组(多个)暖气片11通常只需要用到一侧的第一进液端14以及第一出液端13。由于壳体21需要靠近一侧的第一出液端13以及第一进液端14安装。因此,若将壳体21可以安装于多个暖气片11的右侧,则可以通过堵帽等结构封堵左侧的第一出液端13以及第一进液端14。此外,若将壳体21可以安装于多个暖气片11的左侧,则可以通过堵帽等结构封堵右侧的第一出液端13以及第一进液端1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壳体21安装于多个暖气片11的右侧为例,以展开描述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包括多个暖气片11的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结构小巧,也是一种常见的室内暖气片11形式,对其具体结构不再赘述。为了便于灵活移动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如图1所示,该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移动组件3。移动组件3可以包括多个连接件31、多个安装件32以及多个万向轮33。示例性的,每个连接件31可以是连接杆,每个连接件31的上端可以与暖气片11的下端固定(如焊接),且每个连接件31的下端可以与一个安装件32可旋转连接,以使每个安装件32可以沿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周向(即水平面)绕对应的连接件31进行转动。此外,每个连接件31也可以是U型或者C型结构,并通过其他结构固定于相邻的两个暖气片11的下端。
继续参照图1,多个连接件31可以沿左右方向间隔安装于多个暖气片11的下端。示例性的,若连接件31的数量为两个,则一个连接件31可以靠近最左侧的暖气片11安装,另一端连接件31可以靠近最右侧的暖气片11安装,便于稳定支撑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此外,若连接件31的数量是三个、四个甚至更多,可以在上述两个连接件31之间间隔安装其余的连接件。
如图1所示,安装件32可以是板状结构,也可以是杆状结构。由于每个安装件32可以与一个连接件31的下端可旋转连接,通常连接于安装件32的中心位置。为了便于安装件32进行旋转,安装件32可以位于多个暖气片11的下方,并与暖气片11之间具有间距。如此,可以在每个安装件32的下侧间隔安装至少两个万向轮33。这样,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可以通多移动组件3支撑于承载面(如地面或者台面)上,并且还可以通过万向轮33朝任意方向移动,大大提高了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移动的便捷程度。
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安装件32可以水平面绕连接的每个连接件31进行转动。这样,如图1所示,在使用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的过程中,以安装件32较长的一侧是长度方向为例,可以将每个安装件32旋转至其长度方向与左右方向近似垂直的位置(即横向位置)此时可以卡接锁紧或者拧紧安装件32与连接件31的连接结构。由于每个安装件32的长度通常大于暖气片11在前后方向(图中未示出)上的宽度。因此,可以通过安装件32在前后方向稳定支撑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以避免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在前后方向上的侧倾。
对应的,在运输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横向设置的安装件32在前后方向上占用额外的空间。如图2所示,可以将每个安装件32旋转至其长度方向与左右方向近似平行的位置(即坚向位置)。由于每个安装件32的宽度远小于暖气片11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因此,坚向设置的安装件32不会额外占用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的运输空间,有利于提高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的运输效率。
并且,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需要在运输过程中拆卸移动组件3的技术方案。上述方案仅需在运输前后分别旋转调节安装件32的安装角度即可,无需分别拆卸并安装移动组件3,大大降低了运输前后的工作量。并且,用户在收到应用上述方案的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时,在旋转安装片32的安装角度后即可直接使用,无需额外安装移动组件3,非常方便。
以上为暖气片式的一种取暖换热器的形制,应知暖气片式的取暖换热器是一种在形制上比较常见的取暖换热器,而取暖换热器也并不限于暖气片式的取暖换热器。
此外,取暖换热器中较为常见的还有间壁式换热器(包括管式和板面式换热器)、流体连接间接式换热器等,由于均属于基于流体的换热方式,因此适用于借助于例如循环泵42的循环换热方式。
关于所述流体,应知,本实用新型并不涉及其改进,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选用任何可用于取暖换热器的流体,在此仅统称为流程,并不影响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壳体21可以形成容纳腔22,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电热循环设备4,且电热循环设备4可以分别安装于容纳腔22内。示例性的,壳体21可以安装于多个暖气片11的右侧,并与最右侧的暖气片11连接安装,如焊接或者通过螺栓1螺钉连接。此外,也可以将壳体安装于多个暖气片11的最左侧。又或者,还可以将壳体横向设置,并安装于多个暖气片11的上方。只需对应调节第一出液端13以及第一进液端14的位置,以使第一出液端13以及第一进液端14靠近甚至插入容纳腔22内即可,也可以通过管路分别连通至容纳腔22中安装的电热循环设备4。
示例性的,继续参照图2,电热循环设备4可以包括储液罐411、循环泵42、管体43以及加热器组件44。如图3所示,图3为图2中所示的储液罐411的剖视图。储液罐411主要功能是缓冲,因此也可以称为缓冲罐,以使流体稳定流动。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液罐411不必充满液体,而是留有膨胀空间,以适应流体的热胀冷缩。
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储液罐411为例如圆桶式结构,上端开放,自上部通过活塞、压簧和封盖进行封接,从而形成用于盛装液体的腔体。压簧提供活塞的活动空间,从而适应性流体压力自适应调整。这类储液罐411中,液体是相对充盈的。
进一步地,储液罐411可以设有注液口412、储液罐出液口413以及储液罐回液口414。其中,注液口412用于向储液罐411内注液,显然也可以向内添加导热液,可以手动添加,也可以通过导热液管路连接储罐直接添加。而壳体21对应注液口412可以设有对应的开口以及保护盖(图中未示出)。注液口412可以开设于储液罐411的正上方(即顶壁的处),也可以设置于储液罐411的侧壁靠近上方的位置,对此不做限定。
而循环泵42的两端可以相应分别与储液罐出液口413以及管体43的一端连通,且管体43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一进液端14连通,对应第一出液端13可以通过管路插入储液罐回液口414内。这样,可以在储液罐411内添加水或者导热油等导热液,当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内部的导热液充足时,在循环泵42的带动下,导热液可以沿储液罐出液口413、循环泵42、管体43、第一进液端14、循环腔12、第一出液端13、储液罐回液口414以及储液罐411循环流动。如此,可以将加热器组件44与管体43接触甚至局部贴合安装,并使加热器组件44与管体43之间相互绝缘安装。这样,加热器组件44在通电后可以对管体43内流经的导热液进行快速加热从而使被加热后的导热液在流经暖气片11的循环腔12时,可以通过暖气片11对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以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加热取暖效果。
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加热器组件44可以直接接触导热液的方案,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加热器组件44可以通过例如管体43与流动的导热液相互隔离,并与管体43之间绝缘安装。如此,加热器组件44不会接触导热液,也不会被导热液腐蚀,即加热器组件44与管体43之间可以始终保持绝缘状态,从而避免加热器组件44漏电并经管体43或者导热液导向并电击用户的情况发生,大大提高了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的安全性能。同时,由于导热液可以在循环泵42的带动下在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内快速循环,使得加热器组件44产生的热量可以沿导热液的流动方向快速分布均匀,有利于提高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从而利于提高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的散热取暖效率。
鉴于工程塑料有了长足的进步,很多工程塑料可以替代金属材料,甚至是强度都性能指标可以媲美甚至超过金属材料,因此,工程塑料管目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主要有八种工程塑料罐,如聚乙烯(PE)管、聚氯乙烯(PVC)管、聚丙烯(PP)管、ABS管、聚丁烯(PB)管、耐热聚乙烯(PE-RT)管等,不一一列举,都是当前常用的工程塑料管。
由于这些工程塑料管普遍也都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因此也都可以用做图2中所示的管体43,由于工程塑料本身具有比较好的绝缘性,此时主要考虑电发热元件在加热器组件44中的对外绝缘问题。
一般而言,对于加热器组件44,由于不必考虑对外的液密封,可以使用绝缘材料包覆,也可以整体塑封,还可以构造一个管壳,然后在管壳内填充绝缘材料,绝缘材料也可以分层,外层的只考虑绝缘,而不考虑导热,内层的要考虑导热。需要说明的是,加热器组件44可以对外导热,直接产生热耗散,如果如图2所示的加热器组件44,位于一个壳体21内,受壳体21的隔离,不必考虑使用过程中的烫伤问题。
鉴于加热器组件44目前有大量的可供市购的成品件,基本构造也是有用于流通液体的加热腔和位于加热腔外侧的加热元件,以及将加热元件和加热腔主体部分封装的封装体,加热腔两端具有管接头,以用于配管。
加热腔形式可以有多种选择,较为常见的是圆管,但矩形管也较为常见,以适配例如片状电发热元件的安装,例如电热盘、电热板、云母发热片、陶瓷发热片等,适于在相对平整的表面上安装。
对于例如圆管式的加热腔,其可以适配更多的选择,如电热线、热板、电热带、电热棒、电热盘、电加热圈、电伴热带、电加热芯、云母发热片、陶瓷发热片或电热网带。需知,所谓在外表面,并不表示只有一个加热腔,在一些实现中,加热腔可以有多个子腔,例如若干圆管式的子腔包围一个电热棒,然后整体封装,子腔端部联集形成相应的管接头即可。基于此可知,当前可用的方案比较多,无论是圆管腔还是矩形管腔,都可以适配不同形状的电发热元件。
相对而言,圆管腔制作成本更低,在于这类加热腔可以直接在一个管体上构造,而管体两端可以直接加工出例如管螺纹。对于例如具有矩形腔的加热腔,往往需要单独制作管接头,再通过例如焊接的方式焊接在加热腔上。
另外,矩形管腔表现为长宽比通常不大于1.6的管腔,对于室腔,一般表现为扁平腔体,横断面也是矩形,只不过长宽比大于等于1.6。
对于成品的例如电热线、电热板等,其表面通常都有绝缘层,因此,在更多的条件下不必考虑电加热元件本身的绝缘性问题,对于暴露在外的加热器组件44而言,只需考虑热烫伤即可。而如图2所示的将其容置在一个壳体21内的情形中,可以不必考虑热烫伤问题。
不过在更优选的实施例中,用户希望热量从例如暖气片11上扩散,而非壳体21,因此,加热器组件44表面具有隔热层为更优的选择。相应地,图中的管体43也优选地具有隔热层。
进一步地,对于配有图2中例示的储液箱411的情形,储液箱411也可以配有隔热层。例如使用隔热棉包覆。
关于储液箱411,其可以不是电热循环设备的固有配置,而是选配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储液罐出液口413可以开设于储液罐411的底壁上,以便于使储液罐411内的导热液完全流向循环泵42。此外储液罐出液口413也可以开设于储液罐41的侧壁或顶壁上,此时,循环泵42可以通过一根导液管由储液罐出液口413插入储液罐411内,并使导液管远离循环泵42的一端完全解除储液罐411的底壁。对应的,储液罐回液口414一般开设于储液罐411的侧壁上,也可以开设于储液罐411的顶壁上。对此不作限定。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电热循环设备4,该电热循环设备4同样可以包括储液罐411、循环泵42、管体43以及加热器组件44。其中,储液罐411的储液罐出液口413可以与管体43的一端直接连通,且管体43的另一端可以与循环泵42连通。即沿导热液的流动方向,循环泵42可以安装于管体远离储液罐411的一端。对应的,可以使储液罐回液口414与第一出液端13(如图2所示)连通,并使循环泵42连通于第一进液端14与管体43之间。同样可以通过循环泵42带动导热液在电热循环设备4与取暖换热器1之间循环流动。同时,加热器组件44可以接触甚至部分贴合管体43,在与管体43绝缘接触的同时,还可以快速管体体43内流动的导热液。
在向储液罐411内添加导热液时,为了便于导热液快速充满电热循环设备4以及取暖换热器1,如图4所示,电热循环设备4还可以包括控制器45以及液位传感器461。示例性的,液位传感器461可以安装于储液罐411内,用与检测储液罐411内液位的高度,即检测储液罐411内早热液的含量。控制器45可以安装于容纳腔22(如图2所示)内,并分别与液位传感器461以及循环泵42电连接。即控制器45可以接收液位传感器461检测的液位信号,并可以控制循环泵42的开启与关闭。
示例性的,可以通过设定控制器45,当液位传感器461检测的储液罐411中液位高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液位高度时,控制器45可以控制循环泵42开启。这样,当用户向储液罐411内添加导热液时,通过控制器45可以开启循环泵42以抽取导热液,并将导热液快速输送至电热循环设备4以及取暖换热器1的管路中,有利于提高添加导热液的速度。
对应的,当液位传感器461检测的储液罐411内的液位高度小于预设液位高度时,控制器45可以控制循环泵42立即关闭,以避免循环泵42进行空转。此外,控制器45也可以控制循环泵42运行预设时间后关闭,该预设时间可以是5~600秒。在避免循环泵42长时间空转的同时,能够最大化提高导热液的添加或者循环程度。
另需说明的是,如前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电热循环设备并非侧重于对其电气部分进行改进,而是侧重于对机械部分进行改进,因此,关于控制方式均可选用现有的控制方式。或者说是现有控制方式的简单挪用。
尤其是,对于含有智能元器件的电热循环设备,由于控制点比较少,选择独立的智能元器件的必要性并不大,采用传统的继电接触系统即可实现。
关于控制点,在一些实现中只有一个控制点,即开关控制,没有功率控制,也没有其他的检测点,此时不需要任何的控制单元。需知,此处的控制单元可以是控制电路,还可以是包含了智能元器件的控制电路,其中含有智能元器件的控制电路适合于控制点比较多的应用,对于控制点比较少的控制对象,例如功率控制,完全可以使用放大电路实现,例如三极管放大电路,只需要调整发射极电流即可进行功率调整,无需任何智能器件。
此外,对于例如图4中所示的温度传感器464,作为用于用户参考的温度参数的采样器件,例如一方面为本领域的常规选择,另一方面,其作为例如电发热元件启停的依据,其控制逻辑属于已知的内容,并不属于本实用新型改进的范围。同时,即便是存在控制逻辑,因控制点少,也可以由继电接触系统实现,而无需智能元器件接入,图4中例示的控制器45仅示例性的指出存在控制,而并不表示控制器45属于智能元器件,还可以是继电接触系统。
对于预设液位高度,示例性的,液位传感器461可以安装于储液罐411中的任意位置。当储液罐411内的导热液接触液位传感器461的感应端时,液位传感器461可以输出第一液位信号,即表示达到预设液位高度。当储液罐411内的导热液不足,无法接触液位传感器461的感应端时,液位传感器461可以输出第二液位信号,即表示未达到预设液位高度。此外,如图3所示,电热循环设备4还可以包括安装杆462,该安装杆462可以位于储液罐411内,且上下两端可以分别与液位传感器461以及储液罐411的底壁连接。
对应的,控制器45在接收液位传感器461的液位信号并控制循环泵42的过程中。该控制器45可以包括第一比较电路,该第一比较电路可以用于接收并识别第一液位信号以及第二液位信号,并与第一预设阙值进行比较。如第一液位信号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阙值,第一比较电路可以输出第一高电平信号,以控制循环42泵开启。对应的第二液位信号小于第一预设阙值,即第一比较电路可以输出第一低电平信号,以使循环泵42关闭。也由此可见,此处所描述的控制器45为控制电路。
示例性的,当控制器45可以控制循环泵42延时关闭时,控制器45还可以包括第一延时电路,且第一低电平信号可以用激活第一延时电路,且第一延时电路可以在预设时间后输出第二低电平信号,用于关闭循环泵42。从而实现循环泵42的延时关闭。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无特殊说明,控制器45可以分别通过多个逻辑电路用于控制电热循环设备4中的电子元件。
例如所述的第一延时电路,其可以主要由时间继电器提供延时。
此外,如图4所示,电热循环设备4还可以包括报警器463,该报警器463可以与控制器45电连接,当控制器输出第一低电平信号时,报警器463可以接收第一低电平信号后发出报警信号,以提醒用户添加导热液(如水)。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报警器463也可以直接与液位传感器461电连接,当报警器463接收液位传感器461输出的第二液位信号时,报警器463可以输出报警信号。
其中,报警信号可以是闪烁的灯光,也可以是蜂鸣音,只需能够提醒用户即可。对于报警器463而言,报警器463可以安装于容纳腔22内,也可以安装在壳体21的外侧壁上,或者在壳体21的侧壁上开孔以露出安装于容纳腔22内的报警器463,只需报警器463能够通过报警信号提醒用户即可。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4,电热循环设备4还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464,对应的,控制器45可以与温度传感器464以及加热器组件44电连接。其中,温度传感器464可以沿导热液的流动方向安装于加热器组件44的上游与取暖换热器1之间,用于检测导热液的温度。主要是为了检测导热液由取暖换热器1流出后,并进入导热管43被加热器组件44加热前的温度。如温度传感器464可以安装于管体43靠近储液罐411的一端。或者也可以直接安装于储液罐411内,用于直接接触储液罐411内的导热液。又或者,还可以将温度传感器464安装于第一出液端13处。对此不作限定。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若管体43与储液罐411之间连通有循环泵42,对应也可以在循环泵42的两个端口处安装温度传感器464。
基于此,控制器45可以接收温度传感器464输出的温度信号,并与第一预设温度进行比较。当温度传感器464检测的液温低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控制器45可以控制开启加热器组件44。当温度传感器464检测的液温高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控制器45控制关闭加热器组件44。其中,第二预设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度,且第一预设温度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调节,便于用户根据实际需求设定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的加热温度。
在控制器45根据液温控制加热器组件44开启或者关闭的过程中以第二预设温度等于第一预设温度为例,控制器45还可以包括分别与温度传感器464以及加热器组件44电连接的第二比较电路,第二比较电路可以接收温度传感器464传递的液温采集信号,并与对应第二预设温度的第二预设阅值进行比对。若液温采集信号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阀值(即液温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则第二比较电路输出第二高电平信号,以控制电加热器组件44关闭。若液温采集信号小于第二预设阙值,则第二比较电路输出第二低电平信号,以控制电加热器组件44开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电热循环设备4还可以包括阀门47,且阀门的一端与注液口412连通。在实际使用时,阀门47的另一端可以通过管路直接连通供液管,如自来水的供水管。如此,可以通孔控制阀门47直接控制是否向储液罐411内添加导热液(如自来水),非常方便。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向储液罐411内添加导热液,储液罐411的上方还可以开设出气口,便于保持储液罐411内外的压力恒定,以便于向储液罐411内添加导热液。示例性的,阀门47可以是电磁阀,并与控制器45电连接,即可以通过控制器45自动添加导热液。
继续参照图5,电热循环设备4还可以包括第一突跳温控器481、第二突跳温控器482以及热熔断器483。示例性的,加热器组件44可以依次与第一突跳温控器481、第二突跳温控器482以及热熔断器483串联连接。其中,串联时,对于第一突跳温控器481、第二突跳温控器482以及热熔断器483串联连接的连接顺序不作限定,只需串联于加热器组件44与电源或者控制器45之间即可。且第一突跳温控器481、第二突跳温控器482以及热熔断器483的感应端分别接触加热器组件44安装,以感应加热器组件44的实时温度。
其中,突跳温控器的规范名称为突跳式温控器(Thermostat),是温控器中的一种,根据工作环境的温度变化,在开关内部发生物理形变,从而产生某些特殊效应,产生导通(常开)或者断开(常闭)动作的一系列自动控制元件。突跳式温控器是一种带外壳的双金属片温控器,常见的如KSD301,KSD302等,主要作为各种电热产品具过热保护时,通常与热熔断器串接使用,突跳式温控器作为一级保护。
示例性的,当加热器组件44的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保护温度时第一突跳温控器481可以断路,以断开加热器组件44与电源或者控制器45之间的电连接,即关闭加热器组件44,使其停止加热。当加热器组件44的温度小于第二保护温度时,第一突跳温控器481可以自动恢复通路,以使加热器组件44可以重新开启,用于管体体43中流动的导热液。其中,第二保护温度可以小于或者等于第一保护温度。对于第二突跳温控器482而言,第二突跳温控器482同样可以用于感应加热器组件44的温度,当加热器组件44的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三保护温度时,第二突跳温控器482可以断路,以断开加热器组件44与电源或者控制器45之间的电连接,即关闭加热器组件44,使其停止加热。且第三保护温度大于第一保护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一突跳温控器481和第二突跳温控器482而言,上述控制逻辑是突跳温控器的物理特征,无需任何控制程序。只需选取合适规格的突跳温控器进行串联安装即可,一般突跳温控器的规格是以不同的保护温度进行区分的。在第一突跳温控器481的基础上,额外设置的第二突跳温控器482可以电热循环设备4进行二次保护,避免第一突跳温控器481损坏导致的导热液的温度过高的情况发生。
由于第三保护温度大于第一保护温度,即第二突跳温控器482只会在第一突跳温控器481失灵或者损坏的情况下执行保护动作。又或者,加热器组件44的瞬间功率过大,同时触发第一突跳温控器481和第二突跳温控器482的情况下执行保护动作。因此,由于第一突跳温控器481可以在加热器组件44的温度较低时,自动恢复通路状态。因此,可以设置第二突跳温控器482不能自动恢复通路状态,可以设置一个复位按钮,以使用户按动复位按钮后,第二突跳温控器482才可以恢复通路状态,以使电热循环设备4可以继续使用,有利于提高电热循环设备4的安全性能。
对应的,热熔断器483同样可以用于感应加热器组件44的温度当加热器组件44的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四保护温度时,热熔断器483的保护电路可以直接熔断,以断开加热器组件44与电源或者控制器45之间的电连接,即关闭加热器组件44,使其停止加热。且第四保护温度大于第三保护温度。其中热熔断器483的熔断状态是不可恢复的,只能进行更换。一般热熔断器483只会在第一突跳温控器481和第二突跳温控器482同时失灵的情况下自动上述动作,进一步提高了电热循环设备4的安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一突跳温控器481、第二突跳温控器482以及热熔断器483。电热循环设备4也可以仅安装第一突跳温控器481。或者,电热循环设备4也可以同时安装第一突跳温控器481以及第二突跳温控器482。又或者,电热循环设备4也可以同时安装第一突跳温控器481以及热熔断器483,此时,第四保护温度只需大于第一保护温度即可。可以根据产品需要进行灵活调整,对此不作限定。其中,在实际应用时,第三保护温度可以小于导热液的沸点。对应的,第四保护温度可以在靠近导热液的沸点的附近进行设置。例如,若导热液为水,在常压状态下,第三保护温度可以小于100°C,而第四保护温度可以是90~110°C,并大于第三保护温度。实际使用中,第二保护温度可以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体43与加热器组件44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加热器组件44可以包括两个电热棒441,每个电热棒441的最外侧包覆一层绝缘垫层442用于提高电热棒441的安全性能。在用于管体体43时,可以将两个电热棒441分别安装于管体43的两侧,并与管体43接触甚至部分贴合,随后通过固定件将两个电热棒441安装于管体43的两侧。以使两个电热棒441可以通过管体43快速加热流经管体43的导热液。对于绝缘垫层442而言,在增加电热棒441绝缘性能的同时,绝缘垫层442也可以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以及柔韧度,以便于使电热棒441通过绝缘垫层442与管体43贴合安装,从而增加管体43与电热棒441之间的热传递面积,以提高导热效率。并且,由于绝缘垫层442无需接触导热管43内的导热液,即绝缘垫层442不会被导热液腐蚀,可以使电热棒441与管体43之间始终保持绝缘状态,大大提高了电加热循环设备4的安全性能。
对于加热器组件44而言,电热棒441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对此不作限定。示例性的,电热棒441也可以是一个,对应管体43可以在安装电热棒441位置进行分路,以使电热棒441可以安装于两个管体43之间,相当于增加了一倍电热棒441与管体43之间的热传递面积。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绝缘垫层442也可以包覆于管体43的外侧,同样可以实现管体43与电热棒441之间的绝缘安装,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容纳腔22内的空间有限,为了使电热棒441具有足够的加热功率,并保证电热棒441与管体43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设置管体43为S型、L型、U型、回形或者C型等弯曲结构,且电热棒441设置同样设置为可以与管体43贴合安装的弯曲结构,这样可以在有限的安装空间内增加管体43的长度以及电热棒441的长度从而提高电热棒441与管体43之间的接触面积,并有利于通过增加电热棒441的长度增加电热棒441的加热功率。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器组件44可以包括加热片,且加热片也为可弯曲结构,并通过绝缘垫层包覆于管体43的外侧,用于加热流经管体43的导热液。
鉴于电发热元件种类繁多,且大多在加热器组件44中使用,并且对于申请人而言,基本采用的都是市购的加热器组件44,这些市购的成品件普遍都做了良好的表面绝缘和隔热,因而对各类电发热元件在加热器组件44的装配在此不再赘述。同时,应知,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构思是相当于将内置的加热器组件44外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电热循环取暖装置100的取暖换热器1以及壳体21为一体式结构。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有电热循环设备4的壳体21也可以是单独的结构。即用户可以将电热循环设备4安装于靠近水源或者室内暖气装置(相当于取暖换热器)附近并使循环泵42或管体43以及储液罐回液口414分别与室内的暖气装置(如地暖管路、室内固定安装的暖气片)连通,使得导热液可以在电热循环设备4与室内的暖气装置之间循环流动,并可以通过加热器组件44经室内的暖气装置进行取暖。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所述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电热循环设备,用于与基于流体换热的取暖换热器组成电热循环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循环设备外置于所述取暖换热器外,且所述电热循环设备包括:
加热总成,具有回液管接头、出液管接头和介于回液管接头与出液管接头间的加热腔,以及位于加热腔外以对加热腔加热的电发热元件;所述出液管接头用于通过第一连通组件与取暖换热器的进口相连,所述回液管接头用于通过第二连通组件与取暖换热器的出口相连;
循环泵,配置于所述第一连通组件或所述第二连通组件上,以提供换热循环的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连通组件或第二连通组件包括一个缓冲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热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缓冲罐除配有用于连通的管接头外,还配有用于添加相应流体的注液口;
相应地,在第一选择中缓冲罐适配有液标或液位传感器,在第二选择中缓冲罐为透明罐或通过注液口观察液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电发热元件表面具有绝缘层,则电发热元件与所述加热腔外表面间贴装;
若所述电发热元件的导电部分裸露,且加热腔为导电材质制作,则适配电发热元件通过绝缘材料或绝缘部件而装于所述加热腔外表面,且所述加热总成至少于导电部分处披覆绝缘部件或覆盖绝缘材料;
若所述电发热元件的导电部分裸露,且加热腔为绝缘材质制作,则电发热元件贴装于加热腔外表面,且所述加热总成至少于导电部分处披覆绝缘部件或覆盖绝缘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热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总成表面具有隔热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热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具有硬质外壳或自身为硬质材料,则用于构建用于容置所述电发热元件及加热腔的容腔;
相应地,若采用绝缘材料用于绝缘时,所述绝缘材料填充于所述容腔,且容腔口部为绝缘密封胶封口。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电热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腔为管腔或室腔;
若为管腔,则为圆管腔或矩形管腔;
若为室腔,则室腔的横断面为矩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热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若加热腔为圆管腔,加热腔与所述回液管接头和所述出液管接头为单管两端相应加工出管接头的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热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腔为U型管管腔或回形管管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发热元件为电热线、电热板、电热带、电热棒、电热盘、电加热圈、电伴热带、电加热芯、云母发热片、陶瓷发热片或电热网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连通组件设有温度传感器。
12.一种电热循环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所述的电热循环设备,与所述取暖换热器适配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热循环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为机电接触单元或智能控制元件,以适配连接电热循环取暖装置用电单元和采样单元。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热循环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突变温控器,该第一突变温控器的探头安装于加热总成的加热腔处,且该第一突变温控器与所述电发热元件串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热循环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发热元件和第一突变温控器还串接有第二突变温控器,该第二突变温控器用以确定的保护温度大于第一突变温控器确定的保护温度;
第二突变温控器的测温头安装于加热总成的加热腔处。
CN202321123467.6U 2022-06-07 2023-05-11 电热循环设备以及电热循环取暖装置 Active CN22056734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05025 2022-06-07
CN2022214050256 2022-06-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67342U true CN220567342U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94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23467.6U Active CN220567342U (zh) 2022-06-07 2023-05-11 电热循环设备以及电热循环取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673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687581B2 (en) Cartridge heater system
US20110008030A1 (en) Non-metal electric heating system and method, and tankless water heater using the same
CN102967043A (zh) 液体加热装置
WO2006098535A1 (en) Heat transfer pipe structure of heat pipe heat exchanger
EP1498712A1 (en) Temperature sensor assembly, water heater including the temperature sens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sensing a temperature
KR101515880B1 (ko) 전기보일러용 열교환기
EP2112438A2 (en) Heat exchanger for fluids
US5703998A (en) Hot water tank assembly
CN220567342U (zh) 电热循环设备以及电热循环取暖装置
KR101468724B1 (ko) 순간 가열식 전기보일러 시스템
CN210871035U (zh) 蒸汽烹饪装置
EP2690374B1 (en) Resistive structure for the uniform heating of fluids
KR20170082671A (ko) 온수 무한 공급형 전기순간온수기
CN204187815U (zh) 一种用于电热开水器的烧水箱
CN209623085U (zh) 一种用于电加热热水器的螺旋水道电磁发热体
RU137093U1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котел для отопления и нагрева жидкостных сред и модуль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KR20160125081A (ko) 온수전열기의 과열방지장치
JPH0456216B2 (zh)
CN220043704U (zh) 一种防贯流厚膜加热器
KR101515879B1 (ko) 전기보일러용 히터
WO1982003115A1 (en) Water heater
CN215002284U (zh) 多能源零冷水储热水箱
CN217383309U (zh) 一种无盘管整机式零冷水燃气快速热水器
EP0948725A1 (en) Heating apparatus
CN218179234U (zh) 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